重庆各区县名字由来
02-重庆行政区域变迁概述
![02-重庆行政区域变迁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85ea55e336c1eb91a375d4c.png)
1.重庆名称及简称“渝”的由来
宋淳熙16年(1189年),宋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 (宋光宗),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 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20余年。
流经重庆的嘉陵江古称渝水。源自.重庆行政区变迁(1)古代: A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 。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宗姬于巴,以江州为首府。
B 战国时期(前221年),秦设置有巴郡。 C 西晋(311年)置荆州,此为历史上第二次在重庆 地区设置一级政区。 (2)国民党时期: A 1929年2月,在巴县城区正式置重庆市。 B 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 1937.10.30,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 1939.5.5,升重庆为特别市,由行政院直辖。 1940.9.6,定重庆为陪都。
重庆市管辖19区19县 共38个区县
一圈两翼
三、重庆直辖的原因和意义
1.中央为什么要设立重庆直辖市 (1)有直辖的历史基础:历史上曾4次直辖-秦朝巴 郡、西晋荆州,抗战陪都,1953年中央直辖。 (2)两代中央最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80年代和90年代,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要研究进一步发 挥重庆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问题。 199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渝视察 时说“重庆的地位太重要了”,并亲笔题词“努力把 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1994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鹏来渝视察,为重庆题词“开 发三峡,振兴重庆”。
入,原重庆市所辖扩大为9区12县。(1994江北县.巴县改为区) D 1997.3.14,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 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区域,共43个区县(市)。 1998年,撤销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及万县市、涪陵市所辖5 个县级区,设置万州、涪陵、黔江3个地级区。 现重庆市管辖23区17县(自治县)共40个区县。
重庆各地区名字由来
![重庆各地区名字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5a8d3c1e6bd97f192279e98f.png)
据《寰宇记》载:“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一统志》载:今核桃乡内,一山“逶迤如
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与广西省一县同名,故
改“龙”为“隆”,寓兴旺发达之意,更名武隆县,相沿至今。
万盛:
1955年1月21日,由贵州省桐梓县第十区及四川省南川县第十区的1个镇6个乡及綦江县青年
之意,《汉书•地理志》误记为垫江并沿袭至今)。(其实合川是三江合流的宝地:
嘉陵江、涪江、渠江。钓鱼城就位于三江合流之处,神奇的英雄之城!)
潼南:
该县设置于梓潼镇,归潼川府(原治四川三台,后移至泸州)辖,地居府南,因名潼南。
(潼南为杨尚昆同志的故乡)
双桥:
双桥区由两个镇组成,双路镇和通桥镇,一个街道办事处(龙滩子街道),“双路”、“
万州:
长江在蜀中的各支流汇集于此,东出夔门。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得名。杜甫有
诗云“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奉节:
唐贞观23年,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
,改名奉节县(奉公守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城夔州,不用
多说,“长江三峡的起点”就够有意境~)
垫江:
“垫江”地名的由来,历史悠久。早在巴国时已有垫江之名。秦国在江洲设置巴郡,下辖
有垫江县(今合川市合阳镇),是“垫江”作为县名之始。(垫江县已被正式认定为“中
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今之垫江得名有三种说法,经考证正确的理解应是“垫”字从土,有“下”、“隘”
之义。其一,《说文解字》:“垫,下也。《春秋传》曰‘垫,隘。从土从声。’”有淹
没、下陷的意思。《书•益稷》载:“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等义
万州各区县得名考
![万州各区县得名考](https://img.taocdn.com/s3/m/5c5900d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0.png)
万州各区县得名考陆安桥西晋南浦县地望考在重庆市万州区的历史上先后有两个南浦县。
东汉末在今万州区境内置羊渠县。
据晋《华阳国志》(常璩撰)记载,西晋初省羊渠,改置南浦县(一说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县立,见《宋书·州郡志》,何承天撰。
此说不确,当时诸葛亮尚在,兼领益州牧,况《华阳国志》是当时人记当时事,应以《华阳国志》记载为是)。
东晋永嘉后南浦县侨置于汉羊渠故县。
西魏省南浦侨县置鱼泉县,北周改为安乡县、万川县,隋改为南浦县,元省南浦县入万州,明省武宁县入万州,旋降州为万县。
关于西晋南浦县治城,由晋至清末,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认为在今万州区北岸苎溪河口(此说旧时较为盛行);其二是认为在今万州区长江南岸翠屏山(见清·咸丰《万县志》);其三是已故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认为在今万州区龙驹坝或长滩井。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将晋南浦县等同于隋南浦县。
第二种观点是顾名思义,皆无法自圆其说。
因为:(1)如以今万州城区两岸为晋南浦县治城,则与《水经注·江水》“南浦故县地密恶蛮,不可轻至”的记载大相径庭。
另据《华阳国志·巴志》“临江县……接朐忍县”,更说明由今忠县至云阳县之间的长江沿岸地区,在西晋时或属临江,或隶朐忍,因此,晋南浦县治城不可能在今万州区长江两岸。
(2)《水经注·江水》既称南浦故县“物产不异外江”,就肯定晋南浦县治不在江岸。
(3)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南浦县在巴东郡(治今奉节县白帝城)南三百里,如以今万州城区长江北(南)岸为晋南浦县治,则其距白帝城的方位与《华阳国志·巴志》相关记载迥异。
第三种观点是将南浦县与羊渠县、南浦侨县混为一谈。
关于羊渠县和南浦侨县治,根据《水经注·江水》“南集渠……南浦侨县西溪硖侧”,现多认为应在今万州区长滩井(任乃强先生和民国《万县志稿》认为在今万州区龙驹坝)。
重庆区县地名由来
![重庆区县地名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60a4bd2fde80d4d8d05a4f24.png)
重庆区县地名由来渝中区—渝州之中心。
重庆简称“渝”,渝中区以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中部而得名。
1995年由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
大渡口区—长江边的义渡。
清末巴县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1965年建区。
江北区—长江和嘉陵江之北。
以位于长江、嘉陵江北岸而得名。
1955年由重庆市第二区更名为江北区。
沙坪坝区—长江边的多沙平坝。
沙坪坝原为嘉陵江边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坝,因坝上多江沙,故曰沙坪坝。
抗战时成为沙磁区中主要的文化区。
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传说中的九龙滩。
该地早在明代就有地名九龙滩,抗战时先后建成九龙铺码头、九龙铺机场和九龙铺镇。
1955年由重庆市第四区更名为九龙坡区。
南岸区—长江之南岸。
以位于长江南岸而得名,1955年由重庆市第五区更名为南岸区。
北碚区—伸入江中的巨石。
北碚濒临嘉陵江,有巨石伸入江中,古人称此现象为“碚”,又因在渝州重庆之北,故称北碚。
1955年定名为北碚区。
渝北区—渝州城北称渝北。
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
1994年由江北县改设渝北区。
巴南区—原巴县长江以南部分。
1995年,重庆市调整原巴县长江以南乡镇及九龙坡区部分街镇共同组成新的巴南区,以其主要辖地为原巴县长江以南部分而得名。
万州区—“万川毕汇”、“万商毕集”。
万州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最早于唐贞观八年出现,1998年由原重庆市万县区更名为万州区。
涪陵区—涪水两畔多王陵。
乌江自涪陵汇入长江,因古时乌江又称涪水,古巴国帝王陵墓多葬于此,故称涪陵。
1997年由地级涪陵市改设重庆市涪陵区。
黔江区—黔中乌江古黔江。
黔江古属黔中郡,乌江发源于郡,古称黔江,区名得名于此。
2000年由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改设为黔江区,为重庆唯一的少数民族区。
长寿区—长寿山下长寿县。
明初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
2001年撤县设区。
江津区—长江之要津。
隋开皇二年,改江阳为江津,以地处长江要津(“津”即码头、港口的意思)而得名。
重庆市文化
![重庆市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008951c55270722192ef71c.png)
重庆的由来
重庆是一座有着历史悠久和灿烂文化的名城。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16年,巴人以重庆为 首府建立了巴国,之后隋文帝以渝水绕城,改 称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后来 北宋徽宗改渝州为恭州,由于南宋光宗在恭州 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为 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火锅特色 它表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火锅”一词既 是炊具、盛具的名称,还是技法、“吃”法与炊具、 盛具的统一。它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 性。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同 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 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等美妙地结合在 一起。特别在民俗风情上,重庆火锅呈现出一派 和谐与淋漓酣畅相溶之场景和心理感受,营造出 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它 有较大的普及性。在重庆,上到官员,下到百姓, 无一不偏爱重庆火锅,家家都会做。
饮食文化
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 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并对火 锅这种饮食文化影响较大的。如今的重庆火锅仍在 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出多种特色火锅。 重庆菜属于川菜系分支,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 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川菜起源于古 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风味包括重庆、成都、德阳、 乐山、内江、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 味型多样。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 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 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 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重庆的行政区划
重庆市共直辖40个区县 包括万州区· 涪陵区· 黔江区·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 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培区· 万盛 区· 渝北区· 巴南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川区· 永川 区· 南山区· 双桥区等19个区,大足县· 铜梁县· 丰 都县巫溪县等21个县。 全市设有291个乡· 580个镇· 136个街道。
重庆各地区名字由来
![重庆各地区名字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4d37b2a0dd88d0d232d46a14.png)
重庆绝对是个好名字!从意思来看:双重喜庆!从结构来看: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千里广大,是为重庆!单从地名来讲,重庆主城及各区县的名字也都是各有特色的,每一个区县都有着非常隽永的名字,词旨优美、意味深长。
重庆:三千多年前,巴人都江州(重庆),即江中之岛。
以后又称巴郡,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
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
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渝北: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
江北:以位于长江、嘉陵江之北得名。
渝中: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中部得名。
南岸:以其位于重庆市区长江南岸得名。
巴南:巴南区的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立国建都。
秦代置巴郡,南朝齐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改称巴县并沿袭至1995年。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成立巴南区。
“巴”由来,据《巴县志》:“巴之得名,以阆白二水曲折如巴字。
”最初巴既是地名,又是族名。
另一说,古代巴人崇拜蛇,巴字宛如蛇形,以此造字。
沙坪坝:1939年建置重庆市沙磁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
九龙坡:据说南宋光宗在重庆即位当皇帝时,天上飞来九条龙,盘踞在一高坡上,后来这高坡就被人们称为“九龙坡”大渡口: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璧山:“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璧山,至德二年置县,因山为名”。
还有一说:因境内有山形似玉璧,故名。
北碚: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
南川:南川之名始于元世祖时期。
重庆六大主城区概况
![重庆六大主城区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7959dda6f1aff00bed51e8c.png)
重庆六大主城区概况重庆主城区,也称为老重庆地区核心区,是指重庆市恢复直辖市建制前,作为一个特大城市的全市城域范围。
这一范围同时也是自1937年成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和中央院辖市以来,直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恢复直辖市建制的60年时间中重庆市逐步形成的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即从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意义上所指的,将重庆作为一个有城乡二元体构成的城市意义上的一个地域范围。
由于重庆在1997年恢复直辖市建制时,实际上是由包括原重庆在内的4个地级行政区组成,形成了地域面积达到省级行政区的新型直辖市,因而以一个城市来衡量重庆行政区域显然是完全不实际和不科学的,遂出现新老重庆之说。
完整意义上的重庆主城区是由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北碚区和巴南区9个区和周边的11个区县组成的一个和正常城市相当的城郊范围,其中主城区6区为城市核心区,3个郊区为由郊县演变成的城区,11个区县是传统意义上的郊县。
这样就与通常意义上其他城市所指的狭义的“城区”不同,是指其所形成的一个类似于一个以往直辖市经济、文化和交通、经济学概念上的市区范围,这一“重庆城区”(即主城9区)、“重庆”(即主城9区+11近郊区)的概念常常和“重庆直辖市”(全重庆市40区县)相对应。
一般来说,外界所知的重庆,往往是重庆直辖市;而重庆自身所知之重庆,往往是主城9区或主城9区加上近郊11区,一个仅占重庆全市约25%面积,45%人口,92%经济产值的一片区域。
此外,重庆主城区的市区中,渝北区、江北区和北碚区的部分地区被划入两江新区,为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在1937年~1954年直辖市时期,重庆全市范围包含以下几县级行政单位:市区(主城6区):∙市中区:1991年更名为渝中区,西南大区行署所在地,重庆直辖市政府所在地,中共西南局所在地∙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沙磁区:1961年更名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近郊区县:∙巴县:1989年更名为巴南区,其北部七公里街道一部分已经完全融入城区,区政府所在地鱼洞成为卫星城∙江北县:1991年更名为渝北区,其南部新牌坊一带已经完全成为城区,区政府所在地两路镇成为卫星城∙北碚市:1954年后,西南大区行署撤销,川东行署区所在地北碚市并入重庆,成为北碚区,整个区成为卫星城老重庆地区郊县:∙双桥∙长寿∙合川∙江津∙永川∙璧山∙潼南∙铜梁∙大足∙綦江∙荣昌县主城区的由来自从重庆1933年成立直辖市以来,重庆主城区即当初最初的行政区范围,这一范围一直维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重庆政区沿革(详解重庆从何而来)
![重庆政区沿革(详解重庆从何而来)](https://img.taocdn.com/s3/m/50535a17fc4ffe473368ab44.png)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盟会在重庆建立蜀军政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中央政府迁入重庆,同年 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 1940年定重庆为“陪都”,扩大市区范围。北碚一带划 为迁建区。 1949年11月29日,重庆解放,为中央直辖市,作为中共 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 1953年,重庆属四川省,作为四川省的辖县而存在。 1997年6月18日正式恢复为中央直辖市 。
“重庆”从何而来 ——重庆直辖市政区名称沿革简介
• 骨干5班第2组
• 李黎娥 雷蕾 刘璇 杨能 李辉 张玲 杨宇 吴雪梅 • 何逸 姜海涛 冉晓丽 马贵中 杨长玉
• 公元前316年以前:今重庆市为古巴国, 是白虎巴人建立的国家。白虎巴人是生 活在今三峡地区和汉中、湖北一带的古 老民族巴族的一支,以白虎为图腾。据 考证,巴族是今土家族的前身。
宋代: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 为恭州
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 庆府,辖巴县、江津、璧山,重庆 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光宗赵惇
从府名到中央直辖市名 ——那些年代里的故事
元代:重庆路 1362年,明玉珍在今重庆建都称帝, 国号大夏。1371年为朱元璋所灭。
明玉珍
明 氏 后 裔 祭 祖
今日重庆
两晋南北朝:南朝梁在今重庆地区设楚州
隋朝:改楚州为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隋 朝 军 士
• 唐朝:渝州(今市区)、涪州(治今涪 陵)、忠州
《华阳国志》载:
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 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 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 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 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 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我爱我的家乡——重庆
![我爱我的家乡——重庆](https://img.taocdn.com/s3/m/a218244dc850ad02de8041c5.png)
修 得 像 故 宫 的 人 民 大 礼 堂
重庆人民大礼堂
3. 重庆奥林匹克运动中心 作为重庆市新世纪的大型城市基建项目之一,重庆奥体中心主体育场总建筑面积 62508m2,可容纳观众60000人。建筑大气雄壮、她的落成改变了这个城市不能举行大型国 际赛事的现状。
我 在 打 望 啊 !
嘿 ! 哥 干们 嘛儿 ?, 你 在
(4)“平安重庆”是让百姓出门不担心
宜 居 重 庆 畅 通 重 庆
健 康 (5)“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 重 庆
“交巡警”即综合交警,巡 警于一体的新式警察,重 庆主城区现已全部设立 “交巡警”治安岗亭,街 道犯罪率下降了24%。治 安岗亭24小时派人看守, 同时,当“交巡警”在接 到报警后,能在3分钟内到 达指定地点,5分钟之内封 锁渝中半岛。另外,岗亭 还配有对讲机,移查询执 法终端,手提电脑【能与 公安各级网络连接】,酒 精测试仪,拦截器 等高科 技装备。还有4个摄像头, 全天360°对周边进行全面 监控。从而实现“每一个 交巡警平台都是一个检查 站”的目标。
南岸区双子塔
5. 纽约.纽约大厦 重庆依山而建高低起落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纽约纽约大 厦,它是一个城市向上蓬勃生长的完美代表,经典隽永!
6. 轻轨
入选理由:重庆轻轨是中国第一条跨骑式轨道交通,随着蜿蜒起伏的山峦向前延伸,背 山面水,成为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入选是因为它给市民带的方便和它给这座城市 带来的变化。
朝天门码头
三峡
枇杷山公园,位于市中心渝
中区,为重庆最高点,是观
赏重庆城市风景、特别是重
庆夜景的绝佳之处。
门票价格:10元/人
丰都鬼城
「地图视界」重庆市行政区划沿革(1949~1999)
![「地图视界」重庆市行政区划沿革(1949~1999)](https://img.taocdn.com/s3/m/9340612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6.png)
「地图视界」重庆市行政区划沿革(1949~1999)
1949~1951年
(市内)
•1949年
•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
•重庆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区合设第一区;第九、十区合设第二区;第十三、十四区合设第三区;第八、十七区合设第四区;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区调整为第五、六区;第十六区更名第七区。
•北碚管理局更名北碚行政管理处。
(省际)
•1950年
•川东行署区的北碚管理局划归重庆市;。
•1951年
•川东行署区的巴县划归重庆市,重庆市的北碚行政管理处划归川东行署区。
1952~1953年
(市内)
•1952年
•第六区并入第五区;第七区并入第二区。
•1953年
•北碚市改设重庆市第六区。
(省际)
•1952年
•四川省的北碚市及綦江、长寿、江北3县划归重庆市。
•1953年
•重庆市巴县、綦江、江北3县划归四川省江津专区;长寿县划归四川省涪陵专区。
1997~1999年
(市内)
•1997年
•撤四川省辖地级重庆市,设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南岸、北碚、江北、渝北、沙坪坝、九龙坡、万盛、巴南、渝中、大渡口、双桥11区和长寿、綦江、潼南、荣昌、璧山、大足、铜梁7县及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撤万县市设万县区;设万县移民开发区,代管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6县;撤涪陵市,设涪陵区;撤黔江地区,设黔江开发区,代管石柱、秀山、酉阳、黔江、彭水5个民族自治县。
•1998年
•万县区更名万州区,万县移民开发区更名万州移民开发区;梁平、城口、南川、丰都、垫江、武隆6县市归市直辖。
重庆政区沿革
![重庆政区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a951233743323968011c92ab.png)
柔远
服
酉阳州宣尉司
司治
酉阳县钟多镇
务川县
贵州省务川县都濡镇
中水县
宁夷县
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
治秀山县美妙公社
佛乡洞长官司
治秀山县梅江乡
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
府治
秀山县梅江乡
石耶洞长官司
司治
秀山县石耶乡
湖广省播州安抚南平綦江长官司
司治
綦江县古南镇北
石柱军民宣抚司
司治
石柱县南宾镇
明朝
四川
夔州府
奉节府治
奉节县永安镇
永安郡
民复
奉节县白帝城
巴东郡
云安
云阳县双江镇
建平郡
巫县郡治
巫山县巫峡镇
建昌
巫山县大昌镇
北井
巫山县北洋溪公社
开州
周安郡
治西流县
新浦
开县跳蹬场
万世郡
万世郡治
开县谭家坝
永宁
开县汉丰镇
南州
万川郡
安乡
万州区
梁山
梁平县西
怀德郡
武宁(源阳)
万州区武陵镇
临州
临江郡
临江
忠县忠州镇
557-581
容州
容山郡
魏安
垫江县桂溪镇
赤水
合川区赤水乡
巴川
潼梁县巴川镇
铜梁
铜梁县旧县镇
新明县
四川岳池县罗渡镇
汉初县
四川武胜县西关镇
普州安岳郡
崇龛
潼南县光辉乡
渝州南平郡
巴县州治
渝中区
唐朝
江津
江津区顺江镇
618--907
万寿
江津区朱沱镇
璧山
历史时期重庆政区地名得名渊源初探
![历史时期重庆政区地名得名渊源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581f31feba1aa8114531d9b9.png)
作者: 刘静;蓝勇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重庆地区;政区地名;得名渊源
摘要:历史时期重庆地区曾使用过的政区名称较多,据笔者统计,通过文字资料记载保留下来有具体得名解释的政区地名101例。
在命名渊源上包括因山脉得名、因河流得名、因方位得名、因年号得名、因姓氏得名等诸多类型,其中又以因河流得名为最多。
不同历史时期重庆政区地名得名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隋唐时期重庆地区产生的新政区地名数量最多,宋代产生的祥瑞美愿政区地名较多,元明清时期新的政区命名主要集中在今渝东南地区,民国时期政区地名主要是以更改重复地名为主。
历史时期重庆政区地名得名渊源初探_刘静
![历史时期重庆政区地名得名渊源初探_刘静](https://img.taocdn.com/s3/m/2a9422397375a417866f8fb2.png)
《大明一统志》: “鱼复浦,在府治东南,汉鱼复县以此 得名。”[10]4388 嘉庆《四川通志》: “鱼复浦在县东 ( 南) 二里,汉 ( 鱼 复) 县 以 此 得 名。”[11]205《大 清 一 统 志》:
涪陵县: 治所即今彭水县汉葭镇。西汉置,三国 蜀改涪陵县设涪陵郡,西晋永嘉后废。关于“涪陵”之 得名,说法不一,尚无定论。一说“涪”为“水泡”之意,
颇似江中之洲,故名。历史文献中对江州县得名向无 县: “周名巫郡,战国楚名巫中郡,秦改名巫县,隋复改
记载,任老此尚为一家之言,其得名原因尚待进一步 名巫山县,…又故迹巫子城,相传巫子所封之地,不知
研究[4]31 。
所出,大都犹夔子、巴子之类,皆地名,子封爵也,县之
朐肕县: 治所即今云阳县双江镇( 三峡库区建成 得名本此。又按郭璞巫山赋,巫咸以鸿术为帝,醫师
子,巫县、巫山均是因巫咸而得名。
意。《汉书﹒地理志》: “临江,王莽曰‘盐江’。”[19]1603
鱼复县: 治所 今 奉 节 白 帝 城。《益 部 谈 资》: “鱼 《水经注》: “江水东经临江县南,王莽之盐江县也,案 复,谓鳇鱼至此复回,不上也,对城隔江有鱼复县 故 临近刻讹作盐。”[13]774 可以看出西汉时称为临江县,应 址”[9]24 。另有说法认为鱼复县乃是因鱼复浦而得名。 是后来出现字讹,而将“临”写作了“盐”。
4. 三国蜀汉 永安县: 治所今奉节白帝城。历代并无永安县得 名的具体记载,但可以推测永安之得名乃是因刘备伐 吴失败后驻地于此,寄望 安 定,而 名 为 永 安。《水 经 注》: “蜀章武二年刘备为吴所破,改白帝为永安。”[13] 三国蜀汉改鱼复县置,为巴东郡治。蜀汉先主征伐吴 国败还,驻此地,扼拒吴师,改名永安。西晋复为鱼复 县[23]1 。 汉丰县: 治所今开县汉丰镇。《太平寰宇记》: “蜀 先主建安二十一年于今县南二里置汉丰县,以汉土丰 盛为名。”[18]2672 汉丰之得名缘由,历代记载不多。结 合历史背景此说可信。蜀汉政权一直以继承光复汉 室为号召,取“汉丰”之名,或许正好表达了蜀汉政权 统治者的美好期待。 南浦县: 治所今万州区,治所位于长江南岸,后魏 时迁至北 岸。 隋 时 复 南 浦 名,但 治 所 仍 在 长 江 北 岸。 “三国时改羊渠县置,西魏改为鱼泉县,北周改为万川 县。隋 开 皇 十 八 年 复 改 万 川 为 南 浦,以 浦 为 名。”[18]2887 浦,《说 文 解 字》: “水 濒 也。”据 段 玉 裁 注 《说文解字》: “濒下曰水厓,人所宾附也。《大雅》: 率 彼淮浦。传曰: 浦,厓 也。”[6]925 厓 意 为 水 边。南 浦 县 治所位于长江之南,应是因为建治长江南岸而名为南 浦县也。 5. 东晋 南陵县: 东晋置,属建平郡。治所在巫山县南长 江南岸南陵乡。南朝宋元嘉中废。南陵山又名寒山, 《四川通志》记有 南 陵 山、寒 山 两 处,误 也。 其 实 为 同 一山也。《大 明 一 统 志》记 载 有 寒 山,并 无 南 陵 山。 “寒山在巫山 县 东 五 十 里,垂 崖 千 层,绝 壁 万 丈,其 势 髙寒,《荆州记》云,寒山九坂,最为险峻” 。 [10]4381 《读 史方舆纪要》: “寒山,县东五十里。垂崖千层,绝壁万 丈,其势髙 寒,《荆 州 记 》云,寒 山 九 坂,最 为 险 峻。 盖 施州正路 也,旧 南 陵 县 以 此 名。”[24]《大 清 一 统 志》: “南陵 山,在 巫 山 县 南,隔 江 一 里,旧 南 陵 县 以 此 名。”[10]7“以南陵山得名,境内一山,地形为陵,长江南
重庆地名的文化探究
![重庆地名的文化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b74bd30c22590102029dcd.png)
重庆地名的文化探究作者:陈诗雨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6期摘要: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重庆地名体现了命名者的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宗教信仰、政治道德观念,以及命名之初巴蜀经济文化独有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重庆地名用语特征文化内涵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或居民点所取的名称。
它是人们在广阔的大地上活动的真实见证,是文化起源、生产发展、行政沿革的可靠记录,是自然环境的素描,是历史研究的窗口,是民族语言的刻痕,是人文、民俗探讨的珍贵资料,是一种文化现象。
可以这样说,地名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地名文化丰富多彩。
据王连勇先生的统计,重庆有都市地名2337个[1];周文德(2010)统计,重庆乡镇及以上地名有1048个[2]。
重庆地名,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思维特点和思想观念,又体现了重庆人特有的生活经历和地域观念。
一、重庆地名命名心理的文化透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地名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历史共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重庆地名正是这样一个缩影,它浓缩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心理,折射出巴蜀人的特殊心理特征。
(一)重视方位的心理中国人对方位词有着特殊的好感,比如中国这个名词本身就带有方位的含义,意为“中央之国”,古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居天下之中,因此自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叫做“四方”。
东、西、南、北是中国方位文化的重要内容。
重庆地名中以此命名的就有:解放东/西路、建新东/西/南/北路、南坪东/西/南/北路、双龙东/西路、松石北/南路。
但是,由于重庆特殊的城市地形,房屋均依山而筑,建筑都随地形而造,不像平原地区的房屋,幢幢必讲究“坐北朝南”,因此,居民对东西南北的方位感不是特别强,更确切地说,东西南北的指向性不如平原地区那么强。
重庆政区沿革
![重庆政区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f30775f8770bf78a65295423.png)
[重庆市]简称“渝”。
以隋、唐时曾在此置渝州,故名。
南宋绍熙元年(1190)以光宗潜邸升恭州为重庆府,元改重庆路,明洪武中复改重庆府。
1913年废府,为巴县。
1927年始设重庆市。
据《名声志》称:“重庆者,以介乎顺、绍二庆之间也。
”按,旧顺庆府,即今南充市;绍庆府,即今彭水县。
“重庆”以介乎在顺庆、绍庆二府之间而得名。
1949年11月30日,重庆市解放后,为中央直辖市。
辖18市辖区(以序数为名)。
1950年1月,川东行署区的北碚管理局划归重庆市。
2月,北碚管理局改名为北碚行政管理处。
6月,撤销第二、三、四、五、六、七区,并入第一区;撤销第十三区、十四区,合并设为第三区;撤销第八、十七区,合并设立第四区;撤销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区,设第五、六区(以第十二区和第十五、十一两区大部分设第五区,以第十八区和第十一、十五两区的一部分设第六区);第十六区改名为第七区。
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重庆市成立。
重庆市辖7区及北碚行政管理处。
1951年6月,将北碚行政管理处划归川东行署区;川东行署区的巴县(驻马王坪)划归重庆市。
辖7区、1县。
1952年,重庆市属西南行政委员会领导。
9月,四川省的北碚市及綦江、长寿、江北(驻水土镇,今北碚区东南)3县划归重庆市。
10月,撤销重庆市第六区,并入第五区;撤销第七区,并入第二区。
年内,巴县驻地由马王坪迁至南温泉。
重庆市辖5区、1市、4县。
1953年1月,将巴县、綦江、江北3县划归四川省江津专区;长寿县划归四川省涪陵专区。
3月,西南行政委员会管辖的重庆市改为中央直辖,仍由西南行政委员会代管;撤销北碚市,设立重庆市第六区。
重庆市辖6区。
1954年6月,中央直辖的重庆市划归四川省,为四川省辖市。
辖6区(以序数为名)。
1955年1月,贵州省桐梓县第十区的平坝、兴文、中朝、青林、上坝、板辽、天桥、茶园、大坝、农林、庙坝、民权、桃子、营寨、王家坝、景星、青山17乡划归重庆市。
以南川县的万盛镇、邓家乡、大垭乡、腰子乡、丛林乡、簸箕乡、綦江县的建设乡、青年乡、精灵乡及贵州省桐梓县的平坝乡、兴文乡、中朝乡、青林乡、上坝乡、板文乡、天桥乡、茶园乡、大坝乡、农林乡、庙坝乡、民权乡、桃子乡、云寨乡、王家坝乡、景星乡、青山乡设立重庆市南桐矿区。
家乡的街名和地名(重庆)
![家乡的街名和地名(重庆)](https://img.taocdn.com/s3/m/975d3c79336c1eb91a375d6f.png)
• 重庆江津一百个乡镇名称来历 • 1、几江:因长江曲折回流于此,形如“几”字,得名。清代为县城中区,民国时期名城守镇,
1935年属第五区,1944年属督导区,1956年为城关镇。1980年因改为几江镇。百日场 2、铜锣:因境内一小山的一块坟地,形似铜锣,故名。驻地红碑石 3、白沙:以江岸河沙在阳光下呈白色得名。东汉末年建场,北宋《元丰九域志》曾载名。明
5、和爱:以境内有一块石状似纸牌中的和牌,习称“和牌石”,谐音为和爱。驻地和牌石, 场期二、五、八
6、临峰:因乡周围是小山峰,人们劳动生产其间,传为临峰斗天之感,故名。驻地大莲寺, 场期一、四、七 • 47、先锋:早年此地建有七座庙宇,与居民住房相连成街,取名仙峰场。场建在境内一条长10 公里的山埂最高处。清代中期演变为先锋场,含南面陆路为县城前卫之意。场期二、五、八
邹容(1885年-1905年),别名绍陶、桂文,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 1903年,因为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而在上海英租界入狱,1905年 4月3日死于上海狱中。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荣衔,崇祀宗烈祠。
• 解放碑 解放碑,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是 全中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 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以纪念 重庆对于国家的伟大贡献。此碑位 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 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 证。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 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抗 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 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 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 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 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 神)。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 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 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 表涂成黑色。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4877e9c167ec102de3bd8925.png)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渝中半岛地名由来:【七星岗】早年此地曾修石缸七口,仿北斗星座布设,故名七星缸。
后演变成今名。
【较场口】明清时期为“武举”考场及阅兵操练处,又是通往南纪门、储奇门等地的要道口,故名。
【两路口】旧时此地为出重庆分道口:一路通成都,一路通川北,故名。
【观音岩】此处地处山腰,原有一观音庙建于岩上,故名。
【上清寺】明嘉靖年间此地曾修建“三清庙”,后改名“上清寺”,因寺得名。
【牛角沱】此地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于此形成回水沱,故名。
【李子坝】此处地处半坡,旧时有一片茂密李子林,故名。
【菜园坝】此地早年系农田沙坝,住户多种菜为生,故名。
【石板坡】因旧时常有人在此处山坡开采石板,故名。
【大溪沟】旧时有一较大溪流聚集四周流水注入嘉陵江,故名。
【枣子岚垭】因地处岚垭,早年有多株大枣树得名。
【道门口】清康熙初年在此建川东道署,道署门外的街市因此得名。
【莲花池】明崇祯时礼部尚书王应熊居此,称“涵园”,园内有二池种莲花,故名。
【天官府】因明朝太师、吏部尚书〔习称天官〕蹇义府第建此得名。
【石灰市】因昔为石灰集散市场,故名。
【二府衙】昔年为重庆府同知署所在,同知系知府佐贰,习称二府,故名。
【十八梯】此地北段有石梯200多级,共十八层台阶,故名。
【黄花园】昔年有农民在此种黄花,故名。
【曾家岩】清代中叶,有曾姓者在此建房定居,故名。
【大田湾】此地地处山腰,1937年前为农村,拐弯处有一片大田,故名。
【小什字】此处有街道相交成十字,并与附近大十字相对,故名。
【望龙门】因此处可望见长江南岸巨石上宋绍兴时所刻“龙门”二字,故名。
【嘉陵新村】以1939年抗战时期嘉陵宾馆建此得名。
【和平路】原为培德堂街、五福街、金鱼堂街、走马街,1945年改建成公路,取人民向往和平之意合并命今名。
【民族路】原分段命名为龙王庙、靴子街、木牌坊、小梁子、会仙桥、都邮街,抗战初期拓宽改造,1939年合并称今名。
【民权路】原分段命名为都邮街、关庙街、鱼市街,1939年拓宽改造后命今名。
重庆部分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几个?
![重庆部分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几个?](https://img.taocdn.com/s3/m/10b3909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6.png)
重庆部分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几个?作为一枚重庆银,怎么能不晓得勒些~~跟朋友都不晓得啷个摆龙门阵~看了别再说你不知道你居住地名的由来了!1. 歌乐山因“大禹治水功成召宾歌乐于此”而名,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号召一批好友宾客宴饮于此,歌舞笙箫,乐此不彼,此山则被后人称为歌乐山。
也有说歌乐山因“歌乐灵音”而得名。
传说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皇大帝派天宫仙乐表彰,仙乐飘飘,犹如天籁之音,令人如痴如醉。
如今山上松柏茂盛,风声滔滔,小鸟悠鸣,历史文化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歌乐山,原来你是这样得来的所!2. 大渡口明清时期,该区域附近有多个渡口,而该渡口面积最大,人流最多,因此被称为大渡口。
另有一说,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长见识了!3. 朝天门说到朝天门,重庆人都知道,不是重庆人也知道(这不是废话吗)。
朝天门同解放碑一样同为重庆标志性建筑,那么朝天门为啥叫朝天门呢?哈哈哈,这个想必也不难猜了,顾名思义,朝天——因为该建筑面朝当时天子、京师所在地南京(我也不知道南京在什么方向),人们在此迎接天子所下达的圣旨,故名朝天门。
现在知道了吧,快去告诉你的朋友吧!4. 鱼洞不要再把“渔洞”写成“鱼洞”了,人家本来就叫鱼洞。
话说此地长江边有一片石岩,石岩底部可能是被江水侵蚀,形成斜洞,鱼喜欢藏于其中,于是称为鱼洞。
鱼洞右侧有一条小河在此注入长江,入江处俗称“溪口”,鱼洞也被称为鱼洞溪。
记住了,是鱼洞,不是渔洞哦!5. 九龙坡1939年3月,现重庆南站处有一九龙铺机场,九龙,因江岸边石头犹如九龙翘首而得名。
传说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新华日报》记者将九龙铺机场误报道为“九龙坡机场”并广为流传,“九龙坡”因此得名。
这个似乎不太有意思哈,没关系,接着看!6. 缙云山缙云山如何得来,想必大家很难猜到了吧。
缙云山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云霞时常变得色赤如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重庆地名文化地图(区县篇)
渝中区——渝州之中心。
重庆简称“渝”,渝中区以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中部而得名。
1995年由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
大渡口区——长江边的义渡。
清末巴县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1965年建区。
江北区——长江和嘉陵江之北。
以位于长江、嘉陵江北岸而得名。
1955年由重庆市第二区更名为江北区。
沙坪坝区——长江边的多沙平坝。
沙坪坝原为嘉陵江边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坝,因坝上多江沙,故曰沙坪坝。
抗战时成为沙磁区中主要的文化区。
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传说中的九龙滩。
该地早在明代就有地名九龙滩,抗战时先后建成九龙铺码头、九龙铺机场和九龙铺镇。
1955年由重庆市第四区更名为九龙坡区。
南岸区——长江之南岸。
以位于长江南岸而得名,1955年由重庆市第五区更名为南岸区。
北碚区——伸入江中的巨石。
北碚濒临嘉陵江,有巨石伸入江中,古人称此现象为“碚”,又因在渝州重庆之北,故称北碚。
1955年定名为北碚区。
渝北区——渝州城北称渝北。
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
1994年由江北县改设渝北区。
巴南区——原巴县长江以南部分。
1995年,重庆市调整原巴县长江以南乡镇及九龙坡区部分街镇共同组成新的巴南区,以其主要辖地为原巴县长江以南部分而得名。
万州区——“万川毕汇”、“万商毕集”。
万州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最早于唐贞观八年出现,1998年由原重庆市万县区更名为万州区。
涪陵区——涪水两畔多王陵。
乌江自涪陵汇入长江,因古时乌江又称涪水,古巴国帝王陵墓多葬于此,故称涪陵。
1997年由地级涪陵市改设重庆市涪陵区。
黔江区——黔中乌江古黔江。
黔江古属黔中郡,乌江发源于郡,古称黔江,区名得名于此。
2000年由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改设为黔江区,为重庆唯一的少数民族区。
长寿区——长寿山下长寿县。
明初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
2001年撤县设区。
江津区——长江之要津。
隋开皇二年,改江阳为江津,以地处长江要津(“津”即码头、港口的意思)而得名。
2006年撤市设区。
合川区——三川汇合称合川。
因嘉陵江、涪江、渠江三川在此汇合而得名。
2006年撤市设区。
永川区——“永”字三川称永川。
唐大历十一年置县时,有三条河汇流于县城附近,形如篆文“永”字,故取名“永川”。
2006年撤市设区。
南川区——南江别名称南川。
今綦江河古称南江,其上游一支源于今南川境内,其源头之地遂被命名为南川。
2006年撤市设区。
綦江区——夜郎溪水如苍帛。
因境内有源于贵州的綦江而得名。
綦江古称夜郎溪,江水色如苍帛,故名綦江(因“綦”字有苍青色的含义)。
2011年与原万盛区合并后撤县设区。
大足区——大丰大足大足川。
得名于大足川,即今天的濑溪河,因沿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生繁荣,大丰大足,故得其名。
2011年与原双桥区合并后撤县设区。
潼南县——橦川府南潼南县。
民国三年,因地处清代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之南而由东安县更名为潼南县。
铜梁县——铜色石梁作县名。
唐代以县城东的铜梁山命名为铜梁县。
传说铜梁山其右梁横亘,形如五屏,每当阳光照射,石梁呈古铜色,故名铜梁。
垫江县——褺江一误成垫江。
秦至南朝刘宋时,垫江县治在今合川合阳,恰为嘉陵江、渠江、涪江汇合之地,水如衣之重复,故曰褺江,《汉书》将“褺”写成“垫”,后世就沿袭为垫江了。
璧山县——重壁山下璧山县。
唐代以境内的壁山得名,即今茅莱山,亦名重壁山。
清雍正时,因该山出产一种明润如玉的白石,故改“壁山”为“璧山”。
荣昌县——古荣州、昌州,寓繁荣昌盛之意。
明初因昌元县系古荣州、昌州之地,故改名为荣昌县,同时亦寓繁荣昌盛之意。
丰都县——平都山下丰民州。
丰都县名,源于隋朝改名时,当时其治所位于平都山下的丰民洲,故取取丰民洲的“丰”和平都山的“都”命名为丰都县。
武隆县——武龙山下武隆县。
唐时称武龙县,以境内武龙山为名。
明初因与广西武龙县同名,遂改“龙”为“隆”,同时寓兴隆、兴旺发达之意。
奉节县——“临大节而不可夺”。
唐贞观时改为奉节县并沿袭至今。
当时为旌表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故改名县为奉节。
开县——开江之畔称开县。
因境内南河古称开江,故古称开州。
明初降州为县,开县之名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梁平县——梁山县里大平坝。
原称梁山县,以境内高粱山为名。
1952年,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渝东第一大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
巫山县——巫咸之山称巫山。
传说中上古时帝尧的医师巫咸死后被封在于这里,因此山称巫山,县以山为名遂称巫山县。
巫溪县——巫山之下巫溪水。
巫溪县原为大宁县,民国三年因与山西大宁县重名而改为巫溪县。
县名来源于县境内之大宁河,大宁河也称巫溪水,故改县名为巫溪。
云阳县——云安之南称云阳。
因处于古云安盐场之南和五峰山南麓,古时山南为阳,故名云阳。
城口县——城口山下似城口。
今城口地区于清道光二年置城口厅,因城口山为名。
一说因该地为陕西、湖北入川门户,形如城口,故名。
民国二年改设城口县。
忠县——忠心可鉴巴蔓子。
忠县之名始于唐代所置之忠州,至民国二年改忠州为忠县至今。
县名得名于忠心耿耿的巴蔓子将军。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彭彭”水声作县名。
《彭水县志》记载,彭为鼓声,当时流经境内之乌江峡水澎湃发出“彭彭”似鼓之声,故名彭水县。
1983年设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潼、砫蒲,因名石柱。
石柱最初以石潼关、砫蒲关二名首字而得名。
1984年设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秀山下秀山县。
秀山置县始于乾隆元年,以县西一百八十里的高秀山为名。
1983年设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之北称酉阳。
汉高祖时在此置酉阳县,当时在今湖南永顺县南猛洞河与酉水河交汇处之王村,因位于酉水北岸而得名。
1983年设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