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然辩证法概论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答案(工程硕士)
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公理化方法答: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一组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利用逻辑推理的法则建立演绎的方法。
3.自组织答:自然界自主或自发的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运动过程。
4.人类中心主义答: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所有价值的来源和万物尺度。
二、简答1.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形态及特点。
答:①.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对想象及虚构内容的一种有益尝试②.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直观性、辨证性、思辨性③.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彻底的唯心主义,完全否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永恒性、和规律性④.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恢复和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缺陷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辨证、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大自然观2.科学的基本特征。
答:①.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②.科学的精确性③.科学的可检验性④.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⑤.科学的系统性⑥.科学的主体际性3.什么是非科学和伪科学答:我们把那些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称为非科学,它也是知识的一种类型。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科学的检验。
4.简述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答: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有:①.人类未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视自然界的价值,以统治者自居,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的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②.人类未能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人类为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④.人类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科学技术双重效应的关系,盲目滥用和误用科技成果历史经验证明,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就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学习心得体会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辨证法简答题
4.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PeU中国学习动力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和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控、导向机制。
D.区别
1、目的、任务不同
首先,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等问题。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侧重回答社会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等问题。
其次,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做出解释,而技术活动的目的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使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C.联系
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科学的发展依赖先进的技术手段,而技术的发展又依赖于科学的进步。
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伪科学与非科学的质的区别;首先,伪科学是无视客观事物的胡编,或者是给非科学造假作伪证乔装骗人、害人。而非科学是人类在实践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对客观事物做出了自以为正确、实际上是错误的反映。接着,伪科学的制造者是故意的、有预谋的、有卑劣目的。而非科学的创立者没有预谋,没有卑鄙的企图。
2.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4.论述国家创新系统(NIS)及其合理模式。
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一、简答题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揭示自然界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研究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矛盾的复杂系统,它的变化和发展是根据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进行的。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性原理: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矛盾斗争和统一的互相转化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则维持着事物的相对稳定。
(3)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前进或后退,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事物的旧形态通过否定得到超越,形成新的形态,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4)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原理: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它们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发展和变化。
3.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一分为二”,即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并通过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对立面,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通过“一分为二”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二、论述题1. 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但它们之间有以下主要区别:(1)方法论上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主张对事物的简单剖析和分析,强调形式和数量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则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认识,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质量的变化。
(2)理论观点上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发展是线性的,并将最终的目标确定为死的不变的、稳定的状态。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和变化过程。
最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
最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0.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是计算机学界的哲学大师.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比如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对应于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和人脑思维的差异.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精品文档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0.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1.在自然观方面第一,系统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而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答案均来自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精要研究》)一、简答题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什么?答:(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此处所指的环境是自然环境。
(3)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和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知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库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1、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简答题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可自己减少)答: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
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没有公式、没有时间表。
目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包括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和验证完善四个阶段的过程模式:第一,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思维者主要是通过学习或搜集资料,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概念,有意识地为他所规划的创造项目进行准备。
第二,孕育构思。
这个阶段,研究者围绕目标,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各种思维加工,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直到思维达到饱和为止。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3、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科学选题:是选择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5、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6、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7、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
8、天体运动论:哥白尼认为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在宇宙中心,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周年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复合运动的结果。
9、生态文明: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10、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则。
实施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活动遵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
11、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二、简答论述题1、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有哪些?(P3)(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开卷复习资料 (1)
一、判断题1. 科学发展的动力唯一地来自于社会生产实践。
(×)2.绝对时空观是爱因斯坦建立起的时空观(×)3.温室作业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温室效应是这种方式导致的不良后果。
(×)4.恩格斯认为,星云假说“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5.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二、简答题1.“我们不需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说明恩格斯的观点。
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
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答:恩格斯的这句话为了向人类提出警告:要爱护自然,善待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决不能破坏自然,奴役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但是,后人们并没有遵从恩格斯的警告,同时人们也尝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不顾环境,使得我们的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由于环境恶化,自然将疾病、洪涝灾害等“回馈”给了我们。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以及答案一、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答: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2、物质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 而物质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自然界的物质机构是有层次的, 物质的机构层次是无限的。
3、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 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得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空是无限的。
规律观。
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时有规律的, 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人们一旦认识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就可以按照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 同时也改造自己。
1、二、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答: 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包括:3、整体性。
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4、开放性。
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系统同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5、动态性。
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层次性。
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三、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答:自组织的概念: 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1)、开放性和非平衡约束。
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
无序和熵增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 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2)、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 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 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 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
其论证方式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自然辩证期末考试题法
一、简答题:1、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以及它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答: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2、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及树立科学精神对科学发展的意义.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主要包括:a、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b、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c、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开放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的认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
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3、简述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特点以及潜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答:收敛思维的特点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开阔思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思想观点的约束,不受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束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一、概念题:(二十分)1、大数据: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指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2、2、灰箱:指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系统,又称部分可观测的黑箱3、3、集思广益法: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4、4、技术: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开发而成的科学工具、物资设备以及各种工艺过程、作业程序、操作方法和实用技能。
属于技术资源里的人造资源。
5、5、交叉学科: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可以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也可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还可以是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
6、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关系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是对现象及其关系的合理的。
可以接受的解释。
7、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8、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科学,是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和系统论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科学。
其支柱为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
二、简答题:(三十分)1、简述抽象法的内容和意义:抽象法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又称为抽象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法就是利用概念,借助言语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协调运用,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必须运用抽象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简答汇总一、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1、古希腊自然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是着重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
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朴素的自然观(2)、主张对存在的自然界做本原性的探索(3)强调自然界变化的形式动因(4)与以前的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差别,因为它具有原始自然科学的成分。
局限性:内容上是对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
猜测性的思辨,形式上直观、零散、片面、孤立,缺乏深入缜密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总之,它只是直观的勾画出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2、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称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
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顿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浸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但过于注重形而上学的形式,以形式抑制经验,而缺乏与经验相互印证的精神,总是使用阴阳几个含糊的概念,走不出形而上学的框架。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1)、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他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2)、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3)、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2、近代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利弊得失: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
(1)、利: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缺陷,是巨大的进步,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弊: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答: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答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答: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中的划时代的变革。
在自然观方面,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从古代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的完成。
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这样就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之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创造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4、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答: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5、形而上学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答:近代自然科学为了把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对自然界的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它所采取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分析、解剖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为科学认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也是近代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但是这种做法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试论西方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缺陷和启发。
西方近代自然观,也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共同的思想结晶,也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其本特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机械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缺陷: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有:首先,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性,抹杀了物质的多样性性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机械的眼光来看待自械性,将宇宙看作机器,按照某种规定的机械设置构成,具有严格的机械程序。
在医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机械运动来解释生命活动。
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隔断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只看到了物质的区别、存在、静止,忽视了物质运动的联系、产生、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再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彻底性,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特点,割裂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导致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最终自然科学家不得不借用上帝来说明机械自然图景和机器创作者的关系,从而陷人了唯心主义和神学的目的论。
启发:看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应该如此。
它作为历史上相继的自然观形态的一种形态或一种阶段,不仅自身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化, 在产生初期促使人类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而且对于西方近、现代的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及其它社会科学的发生、发展, 甚至对于西方社会文化总体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是一种静止的、片面的、均衡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但却有自己的部分合理性,需要我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合理的吸收其精华。
二、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1)物质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
(2)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
(4)发展观。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新发展和新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善,总结了自然界中存在的新现象、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它的产生经历了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到近代的机械论和形面上学,再复归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扬弃,它既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模糊性等局限,又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观点,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承、发扬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完善。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特点,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前提,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新成就为依据,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在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础上,从而更客观、更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
它的这些特点使它能比古代自然观和近代前期的自然观更好地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有机融合。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有机统一,必然导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马克思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因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连接,相互渗透,将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即人的科学。
三、试论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与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生态自然观的根本观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主要内容是:人对于自然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与自然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线。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规定性。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人与自然存在着对象性关系。
人类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形成了社会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人对自然具有主观能动作用。
意义: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协调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这些具有前沿性的生态思想对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发展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试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 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运用科学知识改造、保护和利用自然, 创造宜人生存的人工自然环境的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的总和。
1、科学和技术的目标任务不同:科学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有个别到一般的转化过程,其目标任务是认识自然;技术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把一般转化为个别的过程,其目标任务是改造自然。
2、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方法不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辨是非、弄清真伪、坚持真理、纠正错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理性思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以行成严谨的理论体系为目标。
技术的思维方式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提升效率,以改造自然为目标。
3、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态不同。
科学是知识创新活动,创新成果是新知识,知识产权是优先权;技术是物质创新活动,创新成果是新产品,知识产权是专利权。
4、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不同。
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其价值中立。
技术是要实践,直接影响人们的物质利益,以获得利益为目的。
5、科学和技术生产力形态不同。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间接的,科学产品是精神产品,表现为科学概念、定律和原理等。
技术是物质形态的生产力,是现实的、直接的,对社会经济活动直接产生效益,表现为劳动技能和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
五、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含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李约瑟悖论”阐述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科学技术成就之后,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三种论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这三个论点分别为: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
它的含义是“近代中国为什么大大落后于欧洲”,也就是为什么近代科学起源于欧洲。
意义: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来说,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观念上层建筑来说,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从政治上层建筑来说,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阐述,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启示我们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和任务,把大力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和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切实作为我们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的关键性链条和杠杆性环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
六、谈谈罗马科技的衰败及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原因:①示范作用的极限:示范理论扩展到一定程度,受到研究对象本身复杂性和专门性的限制,难以进一步发挥作用。
从古罗马占领古希腊之后,古罗马不注重理论的研究,只注重实际的应用。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到罗马统治的时期开始衰落,罗马人注重实用,在重大的工程建设中,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创造和发明。
而应用技术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靠人们的经验总结虽可以指导人们简单的生产生活但是由于缺少理论的的支撑,逐渐复杂的系统没有理论的基础影响了人们认识的世界。
② 教育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理论的传播范围有限。
启示: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
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
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改造世界。
中国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技术活动过程对技术原理与技术经验的累积,为科学发展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重要源泉。
科学会研究技术提出的问题。
技术也会研究科学提出的问题。
由此可见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技术活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教育也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良好的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为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七、试论科技哲学的内容及你的认识。
科学技术哲学,即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在自然辩证法中贯穿着以下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