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语法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的语法化

陶振伟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到的语法化;特定语境;虚化机制

摘要:考察到的三种语法化现象:(1)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周全义的形容词,(2)到

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往;(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结果补语,并尝试探讨其语法化的特定语境

及虚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H 313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到的用法包括以下几

种:

1)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期;火车~站了。

2)周到:想得很~;有不~的地方请原谅。

3)往:~郊外去:~群众中去。

4)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看~;想不~

你来了。

以上四种义项分别记作到1、到2、到3、到

4。其中,到1是行为动词,常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

到2是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并且不能带宾语,意

义相当于周到,周全。到3可以看作介词,常用在

到+N+V格式中,到+N作其后动词的状语,意义

大致相当于往;到4常用在V+到(+N)格式

中,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

到在共时平面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时上的

演变关系。下面我们来考察与到的用法有关的三种虚

化现象:

1)到1?到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形容词。

2)到1?到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

3)到1?到4: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动词补语;

下文介绍到的上述用法在历时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再尝试讨论触发这几种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现象的

句法环境(context)及其虚化机制(mechanism)。

一历时考察

我们对到的用法作一大致考察,将其分为三个时

期:1)汉代以前,到1的用法已广泛存在,到2已

初露端倪,到3、到4、的用法还很少见;2)唐宋以

前,到1、到2的用法较为普遍,到3、到4初

露端倪;3)唐宋以后,到的各种用法都已广泛存在,

形成了与现代汉语较为近似的到1、到2、到3、

到4共存的局面。下面简要举例说明。

1汉代以前

我们考察了#诗经?、#国语?、#墨子?、#大学?%等

汉以前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中到1的用法较为广泛,

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可以理解为到2的用例。如:

到1的用例:

(1)蹶父孔武,靡国不到。(#诗经&大雅&韩奕?) (2)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国语?)

(3)水器容四斗到六斗者百。(#墨子?)

可以理解为到2的用例:

(4)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

无不明矣。(#大学?)

2唐宋以前

唐宋以前,到1、到2普遍存在,到3、到

4初露端倪。如:

到2:

(5)今郡太守内省责己,自曝中庭,使辅谢罪,为民

祈福,精诚恳到,未有感彻。(#搜神记?)

(6)仲业渊长,雅性清到。(北魏高允#徵士颂?)

到3:

(7)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三国志?)

(8)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三国志?)

到4

(9)稻主亦追到王所。(?世高译经&犍陀国王经()

(10)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

众。(#三国志?)

这一时期到3、到4的一些用例多数都可以作双

重分析(double-analysis),如:

收稿日期:2005 09 21

作者简介:陶振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11)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史

记?)

(12)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

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三国志?)

(11)中的到既可以理解成到1,又可理解成

到4,(12)中的到既可以理解成到1,也可理

解成到3上述例句中的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

状态。

3唐宋以后

唐宋以后,到1、到2、到3、到4都已广

泛使用,如:

到1:

(13)五逆前后事,我死即到汝。(#王梵志诗&父母

生男女?)

(14)即召其商人两人上船,向淮南镇,从水路而到半

途。(#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到2:

(15)人治一家一国,尚且有照管不到处。(#朱子语类?)

(16)长溪杨楫通老,忠实恳到,有志于学。(陆九渊

#送杨通老?)

到3:

(17)八月一日早朝,大使到州衙见扬州府都督李相公(#人唐求法巡礼行记?)

(18善哉弥勒法王子,到涅盘城出生死。(#敦煌变

文?)

到4:

(19)齐头送到墓门回,分你钱财各头敬。(#王梵志

诗&生时不共作荣华?)

(20)今做到圣贤,止是恰好,又不是过外。(#朱子

语类?)

二到语法化的特定语境及

虚化机制

词汇成分的语法化总是由特定语境触发的,下面我们

重点考察到1?到2、到1?到3、到1

?到4的语法化的特定语境及虚化机制。

1到1?到2

到1?到2指由表抵达义的行为动词演变

为语义上表周全、周到意的形容词。

(21)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

用,无不明矣。(#大学?)

(21)句中到可以理解为周到、周全,也可以

理解为抵达,到达。是介于到1与到2之间的

一种状态,属于双重分析的阶段。因为汉语缺乏丰富形态变化,词类的区分只能依靠语法功能;再者,汉语动词与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颇为相近,有学者把他们划归一类,统称谓词,即都可以作句中谓语,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动词可以带宾语,并且可以受很修饰,而形容词受很修

饰时不能带宾语(朱德熙1982)。因此,到1与到4

非常相近,尤其是当到在句中作谓语且不带宾语时,

很容易经历由到1向到4的演变,这也是到2

比到3、到4出现稍早的原因。所以(21)句到

既可看成动词,又可看成形容词。语言的语法化具有单向性,即具有由实到虚的演变趋势。随着到虚化程度的

逐步加深,说话者的主观因素开始渗透并加强(李晋霞2005)。此处到1由抵达义逐步演变成带有主观性

语义的周到,周全,即到2。到1、到2在句

中一般都要重读。如:

(22)大则包括乾坤,提挈造化;细则入毫厘丝忽里

去,无远不周,无微不到,但须是见得个周到底是何物。(#朱子&朱子语类?)

(22)句周与到对举,到只能理解为周

到,周全意的到2,语义上的主观性较(1)(2)句

大大加强。

2到1?到3

到1?到3即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的过程,

前者语义上指达于某一点,抵达,后者语义上指

往,点明动作、行为的方向。这一虚化过程符合语言的

一般演变规律:实词(content item)?语法词(grammati ca l word)?附着成分(c litic)?形态标记(inflectiona l af

fix)(H oppe r&T raugo tt 1993)。根据我们的考察,到1

?到3的虚化过程与到+N+V这种连动句结构

中,到+N+V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re-analysis)为

状中结构有关。我们以下面这句为例加以分析:

(23)後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三

国志?)

(23)句到汉中与讨张鲁在当时理解为两个

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动作,即抵达汉中以后,再讨伐张鲁,他们在句中享有同等地位。随着这种连动句式的广泛使用,到汉中和讨张鲁这两个动作的意义虚实产

生了变化,前句到汉中意义逐渐变虚,可以理解为

往汉中方向进发,并不一定指已经抵达汉中此时到

可弱读,重音一般在到后的名词汉中上。语法化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渐变,没有突变,这是语法

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渐变性(graduality)。所以在历史语

义沉淀的影响下,到汉中仍可理解为抵达汉中,此时

到一般要重读。这一阶段就是双重分析阶段,即

同一时期可以作两种可能的分析,处于一种中间模糊状态。

随着这种连动句的广泛使用,其语法化达到了更深的程度,

尤其是上下辈人对同一结构作不同的分析,使得语言中靠近源头的意义较实的那种分析逐渐从语感中弱化甚至消失,

而意义较虚的那种分析成为更易接受的语感,这一过程即重新分析的过程。如:

(24)瑞宣得到通知,到学校去开会。(老舍#四世同堂?)

(24)句到学校去开会在句中似只能做一种理解,

156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即往学校去,而非抵达学校,这就是重新分析的结果。刘

丹青(2003)把具有赋予间接题元作用的动词称为赋元动词(role-assigning verbs)。动词到就是这样的赋元动词,它可以在宾语位臵直接赋予方所题元,而无须其它介词的帮助,如:

(25)老李今天到山海关了。

非赋元动词就需要再加一个介词才能在宾语位臵赋予

方所题元,如:

(26)黄山位于安徽境内。

正是由于到是赋元动词,才使得它成为介词语法

化的最佳来源。到在次要动词的位臵出现频率逐步增加,依据语法化的频率原则

)

,其实义逐步减少,而赋元功

能仍然存在时,到最终就成为只起赋元作用的介词

到3。

3到1?到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