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建筑的防雷技术
古建筑防雷措施
古建筑防雷措施引言古建筑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研究者的目光。
然而,古建筑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往往面临着雷击的威胁。
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安全和完整性,人们采取了各种防雷措施。
本文将探讨古建筑防雷措施的种类和实施方法。
古建筑防雷措施的分类古建筑防雷措施可分为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类。
外部防雷外部防雷特指通过安装导电设施来引导雷电流进入地下,减小雷电对古建筑造成的危害。
外部防雷的主要措施包括:1.避雷针:避雷针通常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尖柱状结构,安装在古建筑的高处。
当雷电接近时,避雷针会优先成为雷电的放电通路,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保护古建筑不受到直接雷击。
2.线网或导线:古建筑外部可以布设线网或导线,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从而减小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3.金属屋顶和建筑构件: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如果古建筑的屋顶或建筑构件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可以将其作为雷电的放电通道,降低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
内部防雷内部防雷特指在古建筑内部进行防雷措施,减小雷电对古建筑内部设施和藏品的危害。
内部防雷的主要措施包括:1.接地系统:通过合理布置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地下,保护古建筑内部设施和藏品的安全。
接地系统通常由接地体、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2.防雷装置:安装防雷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雷电对古建筑内部设施和藏品的影响。
防雷装置通常包括避雷器、避雷盒和避雷线等。
古建筑防雷措施的实施方法实施古建筑防雷措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和更新:古建筑防雷措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
例如,避雷针和防雷装置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以确保其良好的导电性能。
2.考虑建筑特点: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结构,需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特点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例如,对于木结构的古建筑,可以考虑增加金属构件和金属屋顶来提高防雷能力。
3.合理布置:在实施防雷措施时,需要合理布置导电设施和接地装置,以最大程度地减小雷电对古建筑的危害。
古建筑屋顶防雷做法
古建筑屋顶防雷做法说实话古建筑屋顶防雷这个,我一开始做的很糟。
当时就知道个大概思路,然后就稀里糊涂地开始做,结果可想而知。
我就先想着装避雷针呗。
我以为只要把避雷针往屋顶上一立就万事大吉了。
我试过在屋顶最高的地方随便固定了一个避雷针,想着这么个尖东西,肯定能把雷引了去。
可是后来才知道,这固定不是简单的拿个铁钉什么的钉住就行的。
古建筑的屋顶结构很复杂,有的是瓦片,有的是木质结构。
如果固定不好,一是避雷针起不到作用,二是还容易破坏屋顶的完整性。
我那根避雷针啊,没几天就歪了,大风一吹,感觉都要掉下来了。
后来我就想,这固定得科学点儿。
我研究了一下屋顶的结构,像是那种坡面的瓦片屋顶,想要把避雷针稳稳当当立住,就像是给一个爱动的小孩稳稳当当穿上一双合脚的鞋一样难。
我得先找到能承重又不会破坏古建筑结构的支撑点。
我发现梁的交叉点往往比较结实。
于是我就特制了一种夹具,可以卡在梁上,然后再把避雷针和夹具固定起来。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又犯错了,那夹具刚开始做得太紧了,感觉都把梁夹变形了一点,可把我吓坏了,赶紧松了松。
等避雷针立好了,这接地问题也很头疼。
我知道接地得深一点才好。
我就在古建筑附近找个地方想把接地棒插下去。
我开始就拿个小锤子敲接地棒,累个半死,进展还很慢。
然后我学着别人,借了个打桩机一样的小设备,这效率才提高了些。
不过这接地的深度到底多深合适,我也不是特别确定,我就尽量打得深些,深到我自己觉得应该差不多了吧。
还有避雷带的安装。
这个避雷带就像是给古建筑屋顶围了个防护圈。
我是沿着屋顶的边缘铺设的。
最开始没经验,用的避雷带材料太硬了,沿着屋顶边缘弯的时候好难弄啊,折腾半天,最后一角翘起来,高低不平的。
后来换了稍微软点的避雷带材料就好多了。
最后我总结出来,做古建筑屋顶防雷可不能急于求成,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一定要研究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针对性地去进行防雷措施的安装。
而且遇到问题要多从不同角度去想办法,不能死脑筋。
我现在还在继续摸索,想让这防雷做得更完美,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给你们一点儿启发。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自古以来,雷电灾害一直是人类生活中无法忽视的一大威胁。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建筑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一旦遭受雷击,不仅会导致建筑物的物理损坏,还可能引发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古代人们为了保护建筑物和自身的安全,逐渐积累并发展了一系列防雷技术。
以下将对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进行简要探讨。
一、蚩尾引雷法蚩尾引雷法是古代防雷技术的一种,主要是通过安装特定的装置来引导雷电。
这种方法起始于汉代,当时人们在建筑物上安装一种状如牛角的金属尖端,称为“蚩尾”,使其刺向天空。
在其内部,还有一根金属条与地下相连。
当雷电接触到建筑物时,金属尖端会吸引雷电,通过金属条将雷电导入地下,从而达到防雷的目的。
这种方法与现代避雷针的原理相似。
二、接地防雷法接地防雷法是古代防雷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古代人们在建筑物的支柱、梁、墙等部位设置金属构件,并通过地下埋设的金属条将各金属构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接地系统。
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雷电电荷会通过接地系统迅速导入地下,从而达到防雷的效果。
三、避雷塔与避雷珠在古代,人们还会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塔或避雷珠来进行防雷。
避雷塔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形状似塔。
避雷珠则是一种球形的金属制品,安装在避雷塔的顶部。
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避雷塔和避雷珠会吸引雷电,将雷电导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
四、防雷施工技术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防雷技术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在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建筑防雷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人们开始采用多种材料和工艺来进行防雷施工,如使用琉璃、陶瓷等材料制作避雷器,使避雷器具有更好的绝缘性能和装饰效果。
此外,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避雷装置,如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进一步提高了防雷效果。
总之,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古代人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雷技术,为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建筑修缮中的防雷探讨
古建筑修缮中的防雷探讨古建筑修缮中的防雷探讨古建筑修缮一直是人们所重视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为了延续历史文化传承,减少文化损失,同时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文化。
而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防雷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古建筑修缮中的防雷问题。
古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情况都会对古建筑的防雷措施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古建筑所处的地区频繁出现雷雨天气,那么就需要更加强化防雷措施。
防雷措施不得不说是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必须要避免由于雷电引起的火灾和爆炸等不幸事件的发生。
首先,防雷措施的建立必须要依据古建筑的使用情况,防雷工程按照古建筑的不同用途进行设计,例如,宫殿、陵墓、庙宇和城墙等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用途,其雷电保护措施也有所不同。
其次,防雷措施必须要根据古建筑本身的特点来设计,特别是对于一些采用木结构和砖结构的建筑,防雷措施的方案需要更具实际考虑,以确保古建筑的安全性能。
另外,在防雷措施上,还需要考虑对古建筑本身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影响才能保护古建筑。
例如,传统古建筑中瓦片的保护层、木结构的连结点等,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如修缮时有明显损坏才能更换。
这就要求在修缮时,要避免损坏和保护现有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部品。
最后,还需要注意设备和器材的选择和安装。
在古建筑修缮中,防雷设备和器材要选优,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设备的选择和安装上也必须要考虑设备的适应性和美学性,避免对建筑外观造成影响。
总之,古建筑修缮中对于防雷措施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其必须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使用情况等多个方位的考虑,才能保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建议在古建筑维护和修缮过程中,相关的单位和人员要综合考虑古建筑的重要性和实际情况,在修缮过程中严格把控,加强防雷措施的实施和有效性的检测,最大程度地维护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建筑安全。
防雷措施在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建屋顶防雷措施
古建屋顶防雷措施1. 简介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古建筑的年代久远以及构造特点,其屋顶较易受到雷击的威胁。
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安全以及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雷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建屋顶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等。
2. 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常见的古建屋顶防雷措施,其原理是通过将针状金属物体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以吸引并导引雷电,从而保护建筑物和周围环境。
避雷针通常由高强度和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铜或铝。
其形状多样,可以是尖针、尖顶、尖塔等。
避雷针的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屋顶中点,并且高度要高于建筑物周围的其他高物。
3. 避雷带避雷带是另一种常见的古建屋顶防雷措施,主要用于导引和分散雷电,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避雷带通常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铝、钢等。
其形状呈带状,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屋脊附近,沿着屋面的边缘延伸,或者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墙上。
避雷带需要与地面或地下的接地系统连接,以便将雷电导入地下。
4. 避雷网避雷网是古建屋顶防雷措施中常见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阻挡或分散雷电,并将其引入地下。
避雷网通常由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网格构成,如铜网或铝网。
它们被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紧贴着屋顶表面。
避雷网的间距通常较小,以提供更好的防护效果。
避雷网需要与地面或地下的接地系统连接,以便将雷电导入地下。
5. 其他防雷措施除了上述介绍的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防雷措施来保护古建筑的屋顶。
•排放静电:定期清理建筑物表面的积尘、油污等,避免静电积聚,减少雷击的可能性。
•安装避雷装置:在屋顶等易受雷击的位置安装避雷装置,如避雷针、避雷带等,增加古建筑的防雷能力。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古建筑的屋顶进行检查和维护,修补损坏的部分,确保防雷设施的有效性。
6. 结论古建筑的屋顶防雷措施是保护建筑物安全和文化遗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浅谈古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技术
浅谈古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技术摘要:中国古建筑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尤为重要,其中,古建筑的防雷工程就是一项很重要、很值得关注的工程技术。
毕竟,建筑是一项繁琐而庞大的工程,如果由于外来原因而被毁坏的话,就太可惜了。
但是古代的防雷技术存在很多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许多建筑过早的被破坏、被毁灭。
所以,对于古建筑防雷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一直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只有正确的掌握和学习这项技术,才能真正的做到对古建筑的防雷与保护。
关键字:古建筑;防雷工程;施工技术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among them,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s lightning prote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very notabl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fter all, the building is a tedious and huge project, if the foreign causes to be destroyed it, too regrettablly. But the ancient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has a lot of problems, it is because of these problem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any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 early destruction. So, to ancient building lightningproof techniqu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a very important technology, only the correct grasp and learning the technology, can’t really do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Key word: ancient buildings;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正文: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
古代建筑防雷工程施工一、古代建筑防雷工程的背景古代建筑一般采用砖石结构,屋顶常采用木料覆盖,这种建筑结构对雷电的抗击能力较差,一旦遭受雷击往往会导致楼顶燃烧或者倒塌,给建筑和居民带来极大的危险。
因此,古代人们就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防雷工程,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二、古代建筑防雷工程的施工方法1. 金属导线的安装古代人们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墙壁之间设置金属导线,用于引导雷电,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害。
导线的设置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装,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将雷电引入地下,避免对建筑物的破坏。
2. 避雷针的设置古代人们还经常在建筑物的顶部安装避雷针,用于吸引雷电,将其引入地下,减少对建筑物的危害。
避雷针的制作和安装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试验,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
3. 地下避雷网的构建为了更好地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古代人们常常在建筑物周围设置地下避雷网,用于将雷电引入地下,减少对建筑物的危害。
地下避雷网的构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需要经过认真的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4. 特殊材料的选择古代人们还常常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选择那些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物,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此外,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击雷电能力,古代人们还会在建筑物的墙壁上涂抹特殊的导电涂料,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性能。
5. 建筑物的设计古代建筑物的设计也往往考虑了防雷因素,比如建筑物的高度、形状、结构等都会经过精心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对建筑物的危害。
三、古代防雷工程的意义古代防雷工程的施工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更重要的是保护建筑物中的人员和财物免受危险。
古代建筑往往是人们生活和劳作的场所,建筑物的倒塌或者燃烧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古代人们对防雷工程的施工非常重视,精心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建筑物和其中的人员能够安全免受雷击的危害。
在古代,防雷工程的施工技术虽然与现代相比较为简单,但是古代人们对防雷工程的重视和对建筑物的保护意识却不亚于现代。
古建筑防雷技术浅探
□赵静古建筑防雷技术浅探前言山西省的古建筑多数以木系结构为主,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建筑密度结构较大,在建筑中缺少防火隔离层,建筑物内的可燃物较多,如发生火灾将发生严重的后果。
同时,由于部分古建筑所处地理环境较为特殊,且年久失修,再加上没有设置防雷装置,一旦遭遇雷击极易引发火灾事故。
因此,应加强古建筑防雷技术的应用,使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古建筑更为安全。
一、古建筑防雷技术概述我国的古建筑与多数历史文物一样,有着自身独有的历史价值。
同时,古建筑有着不可再生、不可再建造的特点,一旦古建筑受到了破坏,将会对古建筑造成无法挽回的创伤。
因此,山西省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古建筑防雷应在保持古建筑艺术特点及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对防雷技术进行改进,结合当代的先进技术,使防雷技术更加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同时,也应认真调查当地的环境,如气象、温度、雷雨季节、雷活动率等,将环境因素与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古建筑的特点相结合,在兼顾古建筑原貌基础上,认真研究防雷技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选择最为合理的防雷布置方式[1]。
古建筑防雷设计原则应严格按照我的相关政策,保证古建筑的安全性,使防雷技术能够充分体现出其实际价值。
因此,在古建筑防雷设计施工中,应选用优质的防雷设备材料,以优质的防雷材料及防雷技术有效保障古建筑的安全,使古建筑的防雷装置能切实发挥其作用。
2.技术先进性古建筑的防雷是保护我国古建筑避免受到雷电灾害的重要工作,因此若想使古建筑的防雷效果明显提升,就需要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原有的防雷技术不断改进。
同时,也应加强防雷新术的研究与推广,并借鉴或引用国外较为先进的防雷技术,以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来保障国家级文物古建筑的安全。
3.经济合理性古建筑的防雷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不仅要考虑到防雷技术的实用性,还要综合多种因素保障防雷技术应用的经济性,使防雷技术应用的造价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4.持久性古建筑应不断完善防雷工程建设,为古建筑的安全性提供有效保障。
古代没有避雷针,房屋建筑多是木结构,那一般如何避雷?
古代没有避雷针,房屋建筑多是木结构,那一般如何避雷?古代没有现代的避雷针,同时房屋建筑多是木结构,因此,避雷问题对于古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避雷问题早在古代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尝试着通过一些方式来减少雷击发生的可能性,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究竟古代人是如何避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避雷的起源避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古代中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传说,讲的是因为黄帝的秦始皇曾经下令侵犯了神龙的领地,神龙为了惩罚人类,就经常让雷电打击人类。
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黄帝便发明了避雷的方法,并创造了避雷器,从而成功防范了雷电的危害。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中国的避雷文化在古代已经有了很高的发展。
二、避雷的实践古代雨雷和电的本质并非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不过由于技术原因,古代人们的避雷方法相对于现代来说还是显得较为简单和原始。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避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人们的几种避雷实践。
1. 避雷桶古代人们最朴素的避雷方法就是使用避雷桶。
避雷桶的制作比较简单,一般是将一个与房屋顶部相平的木桶或陶瓷罐放在屋顶或屋檐下。
当雷电穿过空气与云层暴发电荷产生分离时,电荷就会积聚在房屋建筑物的顶部。
因避雷桶靠近顶部,雷电首先打在桶内,故而能够避免房屋内部的电击。
不过由于古代人们制作的避雷桶并不是足够的好导体,因此避雷效果有限。
2. 树木避雷古代人们还常常利用树木来避雷。
树木是一种很好的导体,经常能导电将雷电传递到地下。
据传,在古代有一种用树来抵抗雷电的方法被广泛采用。
人们会在树林中选择一棵高大的树,将树的顶部与房屋顶部连通,从而使得雷电通过树来分散出去。
由于古代人的避雷技术和科技发展还未很好,这种方法可能适用范围有限。
3. 启示刺和鸟笼启示刺指的是一种制作于厚木杆顶端的金属尖顶,常常用于避雷。
启示刺将大气中的静电束放电导向地面,以防止雷击损坏房屋。
古代人们还使用如鸟笼之类的设备将启示刺包裹起来,以增强避雷效果。
浅谈古建筑的防雷技术
浅谈古建筑的防雷技术发布时间:2022-08-31T08:07:55.46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4月8期作者:唐鹏[导读] 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国际十年减灾”统计的最严重的十大灾害之一。
唐鹏晋中市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中心,山西晋中 030600摘要: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国际十年减灾”统计的最严重的十大灾害之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建筑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及文化价值,是国家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珍贵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原性。
保护这些古建筑,加强古建筑的雷电防护,对延续中国的古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雷电;古建筑;雷电防护一、古建筑防雷的重要性传统意义上的古建筑就是古代的建筑物,古建筑都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因此,在建筑自身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古建筑能够生动地对当时社会的社会水平和科技水平进行反映,能够向当今的人类展示之前的社会政治情况,使我们了解之前的一些民族和风范,给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社会历史。
强化对文物古建筑的防雷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必须从根本上予以重视。
二、古建筑物易遭雷击的缘由1、大多数古建筑物都建在高山上、山脚下、靠近水域的地方,不同区域接地电阻率不同,电阻率发生变化的地方,容易遭受雷击。
2、古建筑一般都有高耸的屋脊,容易引起对其闪击。
3、我国古建筑以砖木结构居多,遭受到雷击,极易引起火灾。
4、新科技(红外线报警器、高清摄像头等)的加入,增加雷击风险。
三、古建筑防雷措施1、古建筑物的外部防雷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接闪器有三种形式:接闪针、接闪带、接闪网组成。
它位于建筑物顶(女儿墙),其作用是引雷或者截获雷电。
引下线上部分与接闪器连接,下部分与接地装置连接,其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安装于地下深处,由接地体组成,其作用把雷电流释放到大地。
浅析文化旅游古镇区建筑的防雷技术
浅析文化旅游古镇区建筑的防雷技术摘要古建筑是古镇文化旅游的基本元素,它承载着古镇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古镇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象征。
对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有利于古镇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除了古建筑自身的结构及周边地理环境,内部的网络、通信系统等电子设备,也使古建筑成为雷击对象的概率增大。
为保护文化遗产不被破坏,应加强古建筑的雷电防护,在不影响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建立完善的雷电防护体系,做好日常维护及检测工作。
关键词古建筑;防雷装置;结构1 古镇区建筑物易遭雷击原因古人在古建筑上缺少防雷设施的考虑,因对雷电活动规律了解不全面和缺乏先进仪器和设备的辅助。
古镇区建筑的防雷通常包括直击雷、闪电电涌入侵和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其中直击雷对古建筑危害较大,如有高大建筑物还需考虑侧击雷防护。
根据雷击灾害事故统计资料和实验研究可知,雷击地点与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受建筑物形状、结构、性质及内部设备等影响雷击的选择不同,这是由于雷电发生至距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电场增强,高大建筑物尖顶及其边缘上电场强度达到最强,成为引雷点,高大的建筑物引雷上身。
古建筑檐角、屋顶多设计有屋角兽头、丰宝铜顶等,这些房脊、梁柱和尖顶、边缘部位也是极易遭受雷击的位置[1]。
2 古镇区建筑物防雷现存缺陷分析(1)已有防雷设施未达到防雷技术标准,如接闪器大多采用“苏式”长针,对易遭雷击部分保护布置不到位;防雷引下线少;接地引下线过长,独立垂直接地体数量少,接地装置位置不适宜;无均压环措施;室内外的电气管线路及设备与防雷系统的距离不够等;一些单位在设计防雷方案时因对雷电活动规律、气候环境影响缺乏认识,降低了建筑物防雷类别的要求,从而降低了防雷安全系数。
(2)与现代建筑物相比,大多古建筑物周围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不理想,建筑物的外形结构也比较复杂。
因此,给古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施工安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防雷效果相对现代建筑物要差一些。
浅谈古建筑的防雷技术(新编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浅谈古建筑的防雷技术(新编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浅谈古建筑的防雷技术(新编版)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
由于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荷载较大,一旦遭雷击起火,火势易蔓延,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而我国现存古建筑的防雷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防雷引下线少,不易采取均衡电位措施,没有防球雷措施等。
因此笔者撰文介绍几种常见的防雷技术,希望对古建筑防雷工作有所启示。
一、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和规律1.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一般雷击类型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和球雷四种。
对古建筑危害较大的主要是直击雷和球雷。
而要产生雷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电量积累,达到一定的强度,击穿绝缘空气,形成电流通道;其次要有突出的物体造成其周围电场突变,感应出异号电荷。
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木材经过千百年变得十分干燥,在雨天潮湿,电阻率变小,并且内部年久积满灰尘,易积蓄净电,带有电荷容易引来雷电流。
还有很多古建筑建于高山上,本身地势较高,且位置突出,更容易遭受雷击;同时有些古建筑内高大树木较多,也容易引雷殃及古建筑。
2.古建筑的雷击规律雷击规律的影响因素。
大量雷害事故统计资料和试验研究证明,雷击的地点和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称为雷击规律。
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形状,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内部设备情况对雷击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
古代建筑的避雷措施
古代建筑的避雷措施:蚩尾引雷法: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先民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都会遭受雷击,当时虽然没有绝缘体的概念,但是在修建房屋建筑时,也会刻意使用一些雷电不能通过的材料,以起到防雷的作用。
从汉代开始,人们开始在建筑物上安装一些由铜铁所制,状如牛角一样的金属尖端刺向天空的装置,并且在其里面,还有一根金属条和地下相通。
这种做法其实和现代避雷针的避雷原理是一样的,当雷电接触到房屋的时候,金属涂料就把雷引到蚩尾上,再通过金属条把雷电的能量和电流引到了地下,达到了避雷的效果。
经过唐、宋的发展,这种屋脊上的“避雷针”技艺越来越精湛,不仅具备防雷防火的作用,还发展出了龙、凤、狮子、天马、狻猊等极具装饰作用之造型,到了明代,人们开始使用一种名为“蚩尾”的装置,将其安装在屋脊的主脊和垂脊的衔接处,或者正脊的两侧,表面会有一层金属涂层,里面则埋上铁丝或者铜制品与地面连接,起到了把雷电流引到地下的作用。
(2)石屋避雷法: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盛弘之所著的《荆州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
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大意是说西汉时期一个叫樊重的人因母亲害怕打雷,就用石头为母亲建造了一间可以避雷的房子,还用漂亮的石头做了台阶。
由此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石头可以避雷。
古时很多房屋建筑通常建在砖石台基上,除其本身有绝缘性外,也阻隔了土壤中的水分侵入建筑,使其整体能保持较高的电阻。
(3)自然消雷法:春秋时期,孔子就曾告诫他的学生们,天气不好的时候,不要站在树下,防止被雷击中。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人站在树下避雨,万一打雷就会接触到雷电带来的巨大电流,不仅树会被摧毁,人也会被击伤甚至死亡。
基于这个原因,古代人的建筑物周围,便会有一些高于房子的树木存在。
这种情况下,万一打雷的话,雷电击中的就是树木,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当然,在建造规划时,建筑物和树木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能离大树太近。
古建筑的防雷措施
古建筑的防雷措施我之前到过一个老寺庙,那寺庙的墙啊,斑驳得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寺庙里有个老和尚,一脸的祥和,眼睛总是眯缝着,就像看透了这世间的一切。
我跟他聊起这防雷的事儿,他就叹了口气说:“这雷啊,可是老天爷的怒火,咱这寺庙可禁不起折腾。
”咱先得从这古建筑的结构说起。
那些个飞檐斗拱,看着是漂亮,可就像一个个招雷的小天线。
得想办法把雷引开,就像给雷指条道儿,告诉它,你别冲着这宝贝建筑来。
这时候啊,避雷针就派上用场了。
这避雷针啊,得高高的,直直的,就像个忠诚的卫士站在那儿。
可是光有避雷针还不行啊。
这古建筑周围的环境也很重要。
我记得有个古建筑在一片大树林里,那树啊,长得是郁郁葱葱,夏天的时候,那树底下凉快得很。
可是这树啊,在雷雨天就有点危险了。
树高啊,就容易把雷引过来。
这时候就得适当地修剪一下树枝,就像给古建筑周围清理出一个安全的小圈子。
还有那接地的事儿,这可不能马虎。
我见过一个古建筑,它的接地装置做得那叫一个糟糕。
就像一个人穿了双破鞋,走起路来不稳当。
这接地就得像树根一样,深深扎进土里,把雷电流稳稳地导到地下去。
要是接地不好,雷电流就可能在建筑里乱窜,那就像个疯牛在瓷器店里横冲直撞,把古建筑里的那些个老物件都给破坏了。
我又想到有一次去一个古建筑修复的现场。
那工匠师傅们,一个个都跟宝贝似的对待那些古建筑的构件。
他们说这防雷措施得和古建筑修复结合起来。
比如说,在给屋顶换瓦片的时候,就可以把防雷的线路巧妙地布置在瓦片下面,就像给古建筑穿上一层带防雷功能的内衣,既不影响美观,又能起到保护作用。
这古建筑防雷啊,还得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
有些地方啊,雷暴雨特别多,那防雷措施就得更严密些。
我听说有个沿海的古建筑,那儿的雷雨天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他们就专门请了一些防雷的专家,研究出一套特别的防雷方案。
那方案里啊,除了常规的避雷针、接地之外,还在建筑周围设置了一些避雷带,就像给古建筑围上了一条带魔法的腰带,把雷都挡在外面。
浅谈古建筑工程防雷设计与施工技术
浅谈古建筑工程防雷设计与施工技术2.魏店中学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火灾是造成古建筑的破坏其中一个因素,造成这种破坏就有雷电产生的火灾,由于我国传统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雷电容易其发生火灾,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建筑,对古建筑进行防雷保护是特别重要的。
古建筑的防雷必须是按照它原有的样子进行设计,既要安全可靠又要满足审美观。
总结古建筑设计施工经验,浅谈防雷设计与施工保护。
关键词:古建筑;防雷;设计;施工一、我国古建筑物的特点中国古建筑类型繁多,形状各异,结构独特,主要以木材,砖、瓦为主要材料,木构架是主要的结构方式。
古建筑整体平面大致呈圆形、方形和半十字形等多种几何立体形状。
屋顶造型各异、种类繁多,比如奇特歇山飞檐造型,完美的结合了视觉美感,即增加采光,又利于排水。
古建筑的建筑价值特高,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一切的破坏都是无法弥补的。
二、古建筑物遭受雷击的原因分析1.大多数古建筑都建在高山上、山脚下和靠近水域的地方,不同的区域接地的电阻率不一样,电阻率发生变化的地方,就很容易引起雷击。
2.新科技的加入的增加了雷击的风险。
3.我国古建筑主要是砖木为主要原料,这些都是着火点比较高的材料。
4.根据传统风俗,很多古建筑大厅中央都有辟邪的金属宝箱,部分在屋顶有锡背、铜宝顶和金属链,通常都是建筑的最高处,但是这些金属材质只起装饰作用,并没有接地。
5.古建筑群中一般古树较多,高大的树木易发生上行雷,会增加雷击概率,其雷电直击对古树名木产生破坏,同时也对周围建筑和行人公共安全产生危害。
6.古建筑屋顶大多数都是坡度较大的坡屋顶,并且都是有上翘起的屋檐和高耸的山脊,容易引起带电云层的释放。
7.很多古建筑没有或者有不完善防雷措施,古建筑防雷装置要考虑既能保持原有的建筑艺术风貌,又能很好的起到防雷作用。
三、古建筑直击雷防护装置的形式1.接闪器文物保护要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古建筑防雷设计也是一样。
施工时所选用的接闪器的颜色应与周围的环境颜色匹配,既要保证起到防雷的作用,又不能出现与古建筑格格不入的样子。
古建筑避雷方案
古建筑避雷方案古建筑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古建筑的年代久远以及对雷电等自然灾害的缺乏防范措施,古建筑在雷击时容易遭受损坏甚至付之一炬。
因此,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古建筑避雷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古建筑雷电灾害分析古建筑一般采用木质、砖石等材料进行建造,而这些材料具有较差的导电性能,很容易被雷击而引发火灾。
此外,由于古建筑的屋顶结构复杂,容易形成雷暴云与古建筑之间的局部电场和电势差,进而产生雷击的危险。
二、古建筑避雷方案建议为了防止古建筑遭受雷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避雷方案:1. 安装避雷针: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避雷针的位置和材料。
一般来说,避雷针应该安装在古建筑较高处,以便能够更好地吸引和引导雷电,避免雷电直接打在古建筑上。
避雷针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以确保雷电能够通过避雷针迅速地引导到地下。
2. 地线引导系统:合理设置地线引导系统是古建筑避雷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设置导线、地线和接地体等,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以免雷电对古建筑造成损害。
地线引导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置,以确保雷电引导的效果。
3. 古建筑保护层:为了增加古建筑的保护性能,可以在其表面涂抹一层特殊的保护涂层。
这层保护涂层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防火性能,能够迅速将雷电引导到地下,并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
4. 定期维护检查:古建筑避雷方案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消除雷击的风险,因此,定期维护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定期检查避雷针、地线引导系统和保护层的状况,及时修复和更换受损部分。
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古建筑避雷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古建筑的安全和完整性。
但是,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古建筑的特点,充分考虑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价值,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古建筑原始结构和外观造成的破坏,以确保古建筑能够继续为后人维护和欣赏。
古建筑防雷接地工法
古建筑防雷接地工法
古建筑防雷接地工法是指在古建筑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建筑物的接地系统可以有效地防雷。
1. 合理布置接地系统:根据古建筑的结构和特点,合理布置接地装置的位置和数量。
一般采用金属接地网或接地线来连接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将零电位与地面零电位有效连接。
2. 加强接地电阻:在古建筑的接地系统中,使用大面积的金属材料,如铜板、铜线等,将其埋在地下,以增加接地的面积,减小接地电阻。
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散雷电的能量,保护建筑物免受雷电侵害。
3. 保护金属构件:金属构件是古建筑中最容易受到雷电侵害的部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保护。
可以在金属构件表面覆盖一层绝缘涂料或用绝缘材料进行包裹,以减少雷电对金属构件的损害。
4. 避雷针的设置:对于特别重要的古建筑,可以考虑设置避雷针。
避雷针通常设置在建筑物的高处,以吸引雷电并将其引导到地下。
但根据古建筑保护的原则,避雷针的设置需要特别谨慎,以避免对建筑物的破坏。
5. 定期检查和维护:古建筑的防雷接地系统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包括清理接地电阻附近的土壤、检查金属构件和接地线的连接状态等。
总之,古建筑防雷接地工法主要通过合理布置接地系统、加强接地电阻、保护金属构件、设置避雷针以及定期检查和维护来保护古建筑免受雷击的损害。
古建筑的防雷资料
古建筑的防雷资料古建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古建筑在雷电活动中容易受到损害。
因此,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安全和完整性,防雷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建筑的防雷资料,包括防雷原理、防雷技术和防雷设备等方面的内容。
一、防雷原理古建筑的防雷原理主要是通过导流和避雷来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导流原理:通过设置导流装置,将雷电的电流引导到地面,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冲击。
常用的导流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网等。
2. 避雷原理:通过设置避雷装置,将雷电的电荷转移到地面,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用的避雷装置有避雷带、避雷针等。
3. 接地原理:通过良好的接地系统,将雷电的电荷迅速导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伤害。
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提高防雷效果。
二、防雷技术为了保护古建筑免受雷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雷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雷技术:1. 避雷装置的安装:根据古建筑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避雷装置进行安装。
避雷装置应该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以便更好地接收雷电。
2. 导线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导线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导线应该与避雷装置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导流系统。
3. 接地系统的建设:建设良好的接地系统,确保雷电的电荷能够迅速导入地下。
接地系统应该采用大面积的接地体,并与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相连接。
4. 防雷检测与维护:定期对古建筑的防雷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如有损坏或老化的设备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三、防雷设备为了保护古建筑免受雷击,需要安装一些专门的防雷设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雷设备:1. 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常用的防雷设备,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起到导流和避雷的作用。
2. 避雷带:避雷带是一种安装在建筑物周围的导电带,可以将雷电的电荷导入地下,减少雷击的风险。
3. 避雷网:避雷网是一种覆盖在建筑物上方的网状结构,可以将雷电的电流引导到地面,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古建筑防雷做法
古建筑防雷做法说实话古建筑防雷这个,我一开始做的很糟。
一开始我就想啊,古建筑防雷嘛,那是不是架个避雷针就行呢。
我就试着在古建筑的屋顶最高处装个避雷针,就像给房子顶插根针一样。
但是我做完之后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说,古建筑它的结构很复杂,很多都是木质结构为主,而且布局很有讲究,直接架个避雷针可能会破坏它原有的风貌。
这可不行啊,就像是你给一个精美的古董乱涂乱画了。
那怎么办呢?我又去研究古建筑的布局。
我发现古建筑大多是院落式的布局,有很多不同的建筑组合在一起。
这时候单纯一个避雷针就不够啦。
我就想到,是不是可以在几个比较高的关键建筑上安装避雷带呢。
避雷带就像是给房子的屋脊系上一条保护带。
我就开始动手安装,沿着屋脊的走向,小心翼翼地固定避雷带。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遇到问题了,古建筑的瓦很脆弱,一不小心就容易弄碎,安装避雷带的时候,固定的钉子很难下,下重了瓦碎了,下轻了又固定不住。
我试了很久,发现得先找好那种瓦缝比较结实的地方下钉。
还有接地的问题啊,这个可不能马虎。
我一开始就随便找了个地方接地,可是接地电阻老是不合格。
后来我仔细寻思,古建筑周围的土壤情况也得考虑进去。
如果土壤比较干燥,电阻就大。
我就把接地极打得更深,然后在周围撒上一些盐啊啥的来降低土壤的电阻。
这就好比你要给水流挖个深深的渠道,还得把渠道壁弄得光滑点让水流得快。
另外,古建筑内的各种电气线路也得考虑到防雷。
以前我没注意这个,后来发现雷击的时候可能会通过线路影响到古建筑内部的安全。
我就给这些线路装上了避雷器,就像在电路的入口给它派个小卫士看着。
我现在觉得吧,古建筑防雷得从多方面考虑,不光是建筑的高处部分,还有建筑周围环境包括土壤啊,建筑内的线路等等。
不过我也还是有些不确定,像古建筑附近有大树的时候怎么更好地避免雷电的吸引,我还在琢磨。
反正古建筑防雷就是一件得细致又全面考虑的活儿。
浅谈古建筑的防雷技术
古建筑防雷技术探讨古建筑一般指古人留下的历史悠久的寺庙、庙、殿、楼、塔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
由于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荷载较大,一旦遭雷击起火,火势易蔓延,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而我国现存古建筑的防雷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防雷引下线少,不易采取均衡电位措施,没有防球雷措施等。
因此笔者撰文介绍几种常见的防雷技术,希望对古建筑防雷工作有所启示。
一、古代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及规律1. 古代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一般雷击类型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和球雷四种。
对古建筑的主要危害是直击雷和球雷。
而要产生雷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电量积累,达到一定的强度,击穿绝缘空气,形成电流通道;其次要有突出的物体造成其周围电场突变,感应出异号电荷。
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木材经过千百年变得十分干燥,在雨天潮湿,电阻率变小,并且内部年久积满灰尘,易积蓄净电,带有电荷容易引来雷电流。
还有很多古建筑建于高山上,本身地势较高,且位置突出,更容易遭受雷击;同时有些古建筑内高大树木较多,也容易引雷殃及古建筑。
2. 古建筑雷击规律雷击规律的影响因素。
大量雷害事故统计资料和试验研究证明,雷击位置与建筑物遭受雷击的位置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称为雷击规律。
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形状,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内部设备情况对雷击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
当雷电先驱发展到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上的电场不断增强,在高大建筑物的尖顶和边缘上场强最大,构成雷电发展的良好条件。
雷电先驱就自然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因此高大建筑物就容易遭雷击。
A、地点上的规律。
雷害事故表明,大多数雷击发生在河流、湖泊、池塘和潮湿地区附近,其次是大树、旗杆、杉槁,球雷占8%。
B、雷击部位上的规律。
古建筑中易受雷电袭击的部分大多是有角的兽首、房脊和梁柱以及丰宝铜顶。
北京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鼓楼、故宫的承乾殿皆因兽头、屋脊被雷击起火,也恰恰说明了这一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建筑的防雷技术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关于古建筑的防雷技术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
由于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荷载较大,一旦遭雷击起火,火势易蔓延,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而我国现存古建筑的防雷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防雷引下线少,不易采取均衡电位措施,没有防球雷措施等。
因此笔者撰文介绍几种常见的防雷技术,希望对古建筑防雷工作有所启示。
一、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和规律
1.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
一般雷击类型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和球雷四种。
对古建筑危害较大的主要是直击雷和球雷。
而要产生雷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电量积累,达到一定的强度,击穿绝缘空气,形成电流通道;其次要有突出的物体造成其周围电场突变,感应出异号电荷。
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木材经过千百年变得十分干燥,在雨天潮湿,电阻率变小,并且内部年久积满灰尘,易积蓄净电,带有电荷容易引来雷电流。
还有很多古建筑建于高山上,本身地势较高,且位置突出,更容易遭受雷击;同时有些古建筑内高大树木较多,也容易引雷殃及古建筑。
2.古建筑的雷击规律
雷击规律的影响因素。
大量雷害事故统计资料和试验研究证明,雷击的地点和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称为雷击规律。
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形状,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内部设备情况对雷击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
当雷电先驱发展到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上的电场不断增强,在高大建筑物的尖顶和边缘上场强最大,构成雷电发展的良好条件。
雷电先驱就自然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因此高大建筑物就容易遭雷击。
A、地点上的规律。
雷害事故表明,多数雷击发生在靠近河湖池沼和潮湿地区,其次是大树、旗杆、杉槁,球雷占8%.
B、雷击部位上的规律。
古建筑易受雷击的部位多为屋角兽头、房脊和梁柱以及丰宝铜顶。
北京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鼓楼、故宫的承乾殿皆因兽头、屋脊被雷击起火,也恰恰说明了这一规律。
故此在防雷时应加以防范。
二、古建筑防雷技术
随着科技大发展,人们对雷电知识的了解逐步深入,防雷技术也不断更新,但主要有以下7种:避雷针防雷法、法拉第笼式防雷法、滚球防雷法、E·F避雷保护系统、消雷器防护法、避雷设施保护法、人工影响雷电防雷法。
几种方法各有侧重,对古建筑较为适用的是避雷针防雷法。
1.避雷针系统
防雷原理及使用范围
A、防雷原理。
避雷针防雷法是利用避雷针高出被保护物的高度,
使雷云下的电场发生畸变,从而将雷电流吸引到避雷针上,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使被保护对象免遭雷电直击。
也就是说其实质并不是避雷,而是引雷。
B、适用范围。
避雷针系统主要用于防直击雷,这一系统的接闪器有很多,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带等。
由于古建筑防雷设置不仅要具有实效性,同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有风貌,所以多用避雷带、网作为古建筑防雷的接闪器。
2.避雷针系统的局限性
A、保护范围不稳定。
避雷针保护范围是一个伞形或屋脊形保护区,其张开角度受到接闪器设置高度、雷电强度等多种参数的影响,有的采用30,有的采用60,尽管关于保护角的计算公式很多,但如何确定一直是富兰克林防雷理论的最大困扰所在。
B、反击问题。
当雷击避雷针或避雷带时,由于引下线的阻抗,对地电压可达到相当高的数值,以至于可能造成接闪器及引下线向周围设备跳火反击。
避雷针系统还存在着感应电压的危害,以及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等问题,但其对古建筑危害不大,在此不作详细讨论。
3.球雷的预防
A、球雷概述。
球雷很久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根据球雷现象规律和许多球雷案例剖析及模仿实验表明:球雷是空中带静电荷气雾层运动相互作用放电电离的结果。
其本质是一个由高速旋转电子封闭的等离子球体,之所以能形成球体,主要是空气中气雾层电离产生强电场和高频电磁振荡,产生一团漩涡状等离子体的缘故。
漩涡体的
存在或消失,取决于其内部的电磁平衡和能量补充。
球雷是一个复杂的电荷系统,球体本身好似法拉第笼,对外不呈现电性,普通避雷针、网、带对其不起作用,并能从网、带孔洞缝隙中自由出入。
故此,目前还没有同它斗争的较为有效、可靠的办法。
B、球雷的基本预防措施。
由于球雷的难预防性,防护球雷的最好方法是采用屏蔽。
对于一般的建筑(钢筋混凝土),可将门窗加上金属纱网与全部钢筋连成一片,构成一个笼式防雷网,可以防止球雷侵入。
但对古建筑这样做是很困难的。
对重要的古建筑应当做金属纱窗和金属纱门,将它可靠接地;对次要的古建筑,如不能补加金属纱门窗,应注意在雷雨天紧闭门窗,力争达到全封闭状态,以防球雷的侵入,但不可用纸裱糊门窗。
三、避雷设施的安装与管理
1.安装及注意事项
接闪器。
接闪器一般可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等,针对古建筑则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
A、避雷针是经常置于古建筑屋顶的,通常采用双支接闪器,置于大吻内自箭把伸出。
此种做法美观但费时,一般置于大吻的一侧,用铁卡子卡牢,然后与导线焊接牢固,固定的长度为针长的三分之一左右。
B、采用避雷带时,按大吻的轮廓用避雷线绕一圈,须离开构件10~15cm,用铁卡子卡牢。
但保护范围不包括檐头时,避雷线应顺脊延续至翼角至檐头,并将垂兽、戗兽、翼角的小兽等都包括在内。
C、有铜宝顶的建筑物,如果其范围够用时,可利用铜宝顶做接闪器,仅将倒替焊接在最上面铜块上即可。
导线(引下线)导线安装分为明、暗两种,对古建筑而言,应采用明线,易于检查施工。
导线一般应垂直引下,但古建筑轮廓复杂,事实上不可能做到。
当引下线沿古建筑轮廓弯曲时,应保证其弯曲段开口部分的直线距离,不小于弯曲段全长的十分之一,并避免弯折成直角或锐角。
古建筑的导线安装应自上而下,先与接闪器焊接,至檐头斗拱部位,预先在瓦顶上打一个直径10cm的圆洞,套在磁管内,将导线穿洞而下。
接地体。
接地体应选择安装在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方,同时应考虑在行人较少的地方,以避免或减少跨步电压的危害。
距离建筑物的台基不小于300cm,埋深深度在100cm以上。
地极的形状有闭合形、一字形、放射形,闭合形又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形。
我们一般采用闭合方形或一字形。
方形地极用镀锌铁管4根,每角1根,管距不小于250cm;一字形用管3~4根排列成一字形。
安装时,管子打入地内,上露50cm以便与导线连接,导线引至地极自作一弯与第一根管子接上,用卡子卡紧焊牢,同样将第二、三、四根与导线焊接。
2.维护检查
为了使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有可靠的保护效果,不仅要有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施工,还要注意经常维护检查。
维护检查分为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
一般检查事项有如下几条:
①是否由于修缮古建筑和建筑物本身变形引起防雷装置的保护
情况发生变化;
②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其他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
③检查各处明装导体有无因锈蚀或机械力的损伤而折断的情况;
④检查接闪器有无因接受雷击而熔断或折断的情况;
⑤检查引下线的绝缘保护处理有无破坏;
⑥检查断接卡子有无接触不良情况;
⑦检查木结构接闪器支架有无腐朽现象;
⑧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情况;
⑨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流散电阻。
四、古建筑中高大树木的防雷
很多古建筑中都有不少高大树木,这些树木可能遭受直击雷或引下球雷,对古建筑造成破坏,因此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
A、在树顶安装避雷针,沿树干敷设引下线,下部埋设接地装置;
B、枯朽树木的洞穴应用灰膏封堵严密,防止积水,导致树木接闪;
C、树木本身或根部不得缠绕钢筋,并不得在树下堆放大量金属
物体;
D、古建筑周围栽种树木时,树干应距建筑物不应小于5米,树
冠不应小于3米。
以上是对古建筑防雷技术的初步探讨,可以看到防雷技术存在很大的缺陷,避雷针系统虽然经过安装设计上的调整,但仍存在不妥之
处。
相信随着对雷电认识的逐步加深,还会出现更完善、有效的防雷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