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1 北师大版(通用)
狱中心得体会(5篇)
狱中心得体会(5篇)第一篇:狱中心得体会狱中心得体会当我来到监狱,剃了头发,穿上囚服变成一位服刑人员时。
面对四周的高墙电网,处于远离故乡的亲人处境中,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心里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感叹生活的跌啱起伏,人生旅途的坎坷崎岖,各种想法都有这应该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反应吧。
由于我的贪婪、莽撞、任性和自以为是等等,照成了我人生的失败与挫折,以前在这种失败与挫折中我把看做一种灾难。
一种惩罚,一种倒霉,陷入的无限的泣丧自卑之中,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中,经过这几个月的惩罚与改造之后,现在我把他看做为成一种锻炼我,磨练我的一种机会,从而进一步认识和改正自己,充实和完善自己,向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前进。
人生不可能有坦途,当无法改变外在环境时,就必须跨越生命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直到成功,在人生的舞台上大部分成功者都非常艰辛,不断接受挫折失败打击的过程。
而他们都撑过来了,并且转变成自己的有利经验和能力,使自己创造更多的成绩,因此我应该正确的面对眼前的苦难,苦难虽然给我带来痛苦,却会让我变的更加艰强,人生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人生路上困难与成功,痛苦与快乐都是形影相随的,在拥有痛苦的同时,也在等待着快乐,这就是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必然会有挫折与失败,艰难险阻,这不应该是我退缩的理由,因为真正的勇敢者敢在坎坷的道路上放声歌唱,敢在崎岖的悬崖上雕出绮丽的花朵,成功只属于那些无谓的勇敢者。
人生在世谁没有面对过风霜的侵袭,又有谁在茫茫人海中漂泊,能顺利的获得一席安寝之地呢。
在人生的旅途中又有谁自始至终都是幸运的呢,生命中没有不交换着喜悦和悲伤,顺利和坎坷,幸运和不幸,得到和失去,就是这些如此频繁的内容,构成了生命的多姿多彩,才可以尝到生命中复杂的滋味,到了日落黄昏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的回忆内容,其实每个成功者背后都有一段苦难的历史,关键是怎么去把握,生活就像一道一道的难题,等着我们去破解,只有坚持坚韧坚强,才能吧这些人生的难题一道一道的破解掉,因此我要面对人生挫折与失败的最大苦难,应该保持一颗坚持坚韧坚强的心,从这所没人愿意上的特殊学校里毕业,哪才是人生的强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2 北师大版
这或许也就是这《狱中书简》留给我们以及我们身前身后的这个世界的最大财富!
说朋霍费尔的神学观念,似乎近乎专业了一些;相关的介绍,在内地也有相当多的了。而我们这里倒不妨向这魂灵的深底处望过去,看这魂灵如何的到了最后的心的世界的清澈。爆发在即的时候,这朋霍费尔是在美国游学讲课著的。有了许多朋友、同时劝戒这先生不要返回希特勒治下的德国。先生说了一句话:如不回去,便没了清算那罪的权利。于是回去了,于是被关进了集中营,再于是就是被“环颈处死”!但是,这魂灵终于得到了清澈的机会,这魂灵终于可以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良善之心一道,在摆脱那罪的道路上永远同行。一九四三年,当圣诞节平安夜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朋霍费尔开始了他在这世界上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平安夜晚祷。就在这之后不久的时间,另外的一些德国人,那些曾经也跻身在这晚祷行列里的一些叫做纳粹的人,他们宣布了这朋霍费尔被送上绞刑架的最后的归宿。这个平安夜,在朋霍费尔的心中,真切的是一个确实可见的心灵与魂魄世界的平安夜。在这个平安夜的晚祷之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他把这些永远的晚祷之言留给了这世界:“我们对那记忆感觉得越是亲切,越是丰富,我们便越会对我们的别离感觉到艰难。然而,感念的情怀这时也会有变化,这时也会把记忆的痛楚变化成宁静中的一种愉悦。我们经历著往日那美好的记忆,却没有感到是那肉中刺,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也不会沉湎于我们的回忆中,跟从它前行;这就好像,我们不会总是盯在我们珍贵的礼物上面,我们只是偶尔地将那记忆取出,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会把它珍藏,因为我们知道,它已经成为我们的宝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学习目标:初级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鲜字词。
2、朗读课文,背诵文章片段。
3、识记作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中级目标:4、把握文章主要事件。
5、运用重点词语分析法,对文中写到的景物和事物进行分析。
高级目标;6、通过分析,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7、通过与《海燕》相对比,感受作者的坚强与乐观。
课前自测题: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飒飒.()奄奄..一息()仲.夏()战.栗()鸫.鸟()信笺.()踱.来踱去()柔荑.花()二、写出相关词语。
万()俱寂惊天霹()阴mái()()mò然三、请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
小心冀冀不可思异四、本文作者,是创始人之一,本文选自。
课堂在线: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分小组讨论探究,完成预习检测题:1、文章依次讲述了在花园中写信、、、、等几个情节。
作者是按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
2、文章中写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这些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3、由此你是否感受到了罗莎卢森堡的美好心灵?能具体说一说吗?三、小组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四、“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读一读下面的片段,你是否感受到了相同的情感波动?海燕(高尔基)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五、作者失去人身自由,生命危在旦夕,可是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哀伤的感觉?六、朗读最后一段。
总结。
七、完成练习。
课堂学习效果检测题:1、抄写你最喜爱的句子,联系作者高尚的情感做简单赏析。
2、在课外读物中有过深深触动你心灵的英雄人物吗?请将他或她的事迹和精神写成一段话。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备课全方案素材 北师大版(通用)
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真正的革命者,委身于他理想中的事业,这事业,是同千百万无权者的福祉联系在一起的。
在革命中,他们往往为自己选择最暴露、最危险、最容易被命中的位置,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黎明还没有到来,他们已经在黑暗中倒下。
在这个倒下的队列里,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罗莎·卢森堡。
”这是作家林治贤对罗莎·卢森堡的评价。
罗莎·卢森堡是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
在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她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她所说:“要有耐心和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呢……”她还是一个对生命心怀敬畏、感情细腻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这个女革命家的内心世界。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信笺.(jiān) 鸫.鸟(dōnɡ) 飒.飒(sà) 仲.夏(zhònɡ) 绽.裂 (zhàn) 目眩.(xuàn) 阴霾.(mái) 亭.亭玉立(tínɡ) 万籁俱.寂(jù) 晦.暗(huì) 霹.雳(pī) 花絮.(xù) 小心翼.翼(yì) 战栗.(lì) 肃穆.(mù) 奄.奄一息(yǎn) 哑.然(yǎ) 嘹.亮 (liáo) 拯.救(zhěnɡ) 踱.来踱去(duó) 洒.落(sǎ) 2.多音字 zhēnɡ(挣扎) shènɡ(盛开) jù(根据) zhènɡ(挣命) chénɡ(盛饭) jū(拮据)3.形近字 荑tí(柔荑) 挣 盛 据 粟sù(粟米)栗lì(战栗)胰yí(胰岛素)痍yí(疮痍)4.词语释义奄奄一息:指生命垂危,也比喻事物近于灭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5《狱中书简》课文解析 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课文解析宋儒莎,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在哪儿给你写这封信吗?在花园里!我把一张小桌子搬到外边来,很隐蔽地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丛中。
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在我头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摆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
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正写字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的脸上和手上。
监狱的教堂里人们正在做礼拜;低沉的木管风琴声隐约地传出来,给树木的飒飒声和小鸟的愉快的合唱声盖住了,这些小鸟今天都非常愉快;从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声。
这多美,我多么幸福,人们几乎感到有些仲夏的气息了——夏季的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你知道瓦格纳的歌剧《歌唱的能手》里一幕群众场面吗?一大群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拍手:仲夏的节日!仲夏的节日!忽然间大家跳起皮特尔梅尔华尔兹舞来了。
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
——我昨天是怎么样过的呀!我一定要把昨天的经历告诉你。
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雀蝶。
它大概在屋子里已经有好几天了,它在坚硬的玻璃上无力地飞扑着,已经奄奄一息了;它的双翼仅仅还有微弱的一丝生机。
我一看见它,不禁焦急得战栗起来.......,赶紧重新穿上衣服,爬到窗上,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手里——它一点也不挣扎,我想它恐怕已经死了。
我把它放在身边的窗栏上,让它苏醒过来,那时它的生命的火焰跳动还是很微弱,它依然静静地伏着;我于是把几朵盛开的鲜花放在它的触须前面,让它可以有一点东西吃;正在这时一只鸫鸟在窗前响亮而又神气地唱起歌来,唱得嘹亮极了;我不禁大声说:你听,这只小鸟歌唱得多愉快,那么你这小小的生命也必须恢复过来才是!我竟对这半死的孔雀蝶讲起话来,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我想:这话是白说的!可是并不,——半小时后这只小动物缓过来了,它先来回滑行了一下,终于缓缓地飞走了!拯救了这条生命我多么高兴啊!这是我遇到的一件小事。
狱中书简读后感
狱中书简读后感简介《狱中书简》是一本记录囚犯在狱中写的书信的作品。
作者透过这些书简,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囚犯们在极端环境下的人生哲学和内心变化。
本文通过阅读这本书,分享我的读后感受和对囚犯处境的思考。
内容1. 人性的脆弱与坚韧《狱中书简》透露出囚犯们在狱中所经历的痛苦和绝望,并反映出人性的脆弱性。
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他们面临着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折磨,但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囚犯展现了非凡的坚韧和意志力。
他们对于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使他们能够坚持下去。
这使我思考人类的适应能力和抗逆能力,即使在极端的困境下,人类仍然能够找到生存的动力。
2. 人生哲学和内心变化《狱中书简》中的囚犯们通过书信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人生的意义。
在这些书简中,他们探讨了自由、责任、爱和希望等大课题。
他们或许意识到犯罪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后果,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关于狱中生活的改善和重建的建议。
这让我明白到即使在困境中,人类也能够保持对美好的追求和对正义的渴望。
3. 思考囚犯处境通过阅读《狱中书简》,让我对囚犯们的处境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们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环境中,同时面临着来自外界的歧视和偏见。
这使我反思社会如何对待罪犯以及如何为他们提供机会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囚犯们的书简提醒我,即使在困境中,每个人都应该被看作是有潜力和机会去改变的。
4. 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狱中书简》中的书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囚犯们有不同的经历、背景和思考方式。
有的人表现出悔罪和改变的愿望,而有的人则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让我明白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处境,而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归类为“罪犯”。
同时,这也提醒我要保持谦逊和理解,在评判他人时要考虑到复杂的背景和情况。
5. 反思自己的生活阅读《狱中书简》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囚犯们面临的困境和痛苦提醒我要珍惜自由和尊严,以及不要走上违法的道路。
狱中书简
原创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题:《狱中书简》(节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狱中书简》(节选)(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一课。
本文展现革命女性的心理的优美:那就是对于生命,不管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是生命,哪怕是动物、植物的生命,她都充满了热爱。
这种热爱,就是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这种生命的珍惜感。
她是西方的秋瑾,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多次被捕入狱,却并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文情怀的《狱中书简》,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用美丽的生命感悟着生命的美丽。
【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的大致内容。
【课程标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感悟和学习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的精神品质。
【评价任务】1.通过预习检测,了解作者,识记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2.品味文中富有感情的句子和段落,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情感的烘托作用。
3.感悟文章主题,学习革命志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辛亥革命这段史实?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女革命家你知道是谁吗?(多媒体展示秋瑾图片)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译者简介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译者简介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田时纲1945年4月生于天津市,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葛兰西学会(International Gramsci Society)会员。
196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毕业,先后在部队锻炼2年、农村中学任教8年。
1978—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习,师从夏甄陶教授。
1981—1983年在罗马大学哲学系进修理论哲学,师从科莱蒂(Lucio Colletti)教和瓦伦蒂尼(Francesco Valentini)教授。
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和研究室工作。
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代意大利哲学,主要著作有:《悠远与凝炼——二十世纪意大利文化》(合著)、《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4卷(合著)、《(普通社会学纲要)导读》,主要译著有: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纲要》,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十九世纪欧洲史》、《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和《自我评论》。
喜欢的格言:Segui il tuo corso,elascia dir le genti!——你行你路,任人评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共产主义幽灵从出现那天起,为之奋斗献身者遍布世界各地,反对诅咒者也势力强大,都毫不奇怪。
在自己营垒内,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诸领袖人物中,反思这个运动者也代不乏人。
波兰的伟大女性罗莎•卢森堡,是较早较突出的反思者之一。
反思是值得称道的,反思就是总结经验教训。
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扎莫布奇一个木材商家庭,她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但也最聪敏,五岁时已经能够读书写字。
她出生后几年,全家迁居华沙,她入华沙第二女子中学。
由于父母醉心于文化生活,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崇拜席勒的气氛。
卢森堡特别迷恋波兰的伟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她自己也写诗。
她十二岁时,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访问华沙,她就写了一首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
中学毕业不久,她参加了无产阶级党的一个小组的地下活动,并在不到十八岁时秘密越过边境,流亡瑞士。
从此她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
她考入苏黎世大学,先后曾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自然科学。
她对植物学和动物学有着特殊的兴趣,但多灾多难的人类社会使她转到社会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学。
她对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研究,使她的老师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认为她是“一个天资最高的学生”。
这期间她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就有普列汉诺夫。
她大学毕业的论文《波兰工业的发展》,获得博士学位。
她出席了第二国际的苏黎世代表大会和伦敦代表大会,并开始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
1898年,她以假婚取得德国国籍,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后来成了领袖人物。
她曾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举办的党校讲授政治经济学,后来在这一时期讲稿的基础上写成两部著作《国民经济学入门》和《资本积累论》。
她出现于数以百计的大会之中,她在哪里演讲,群众就潮涌而去。
反动派称她为“嗜血罗莎”,工人称她为“勇敢的女英雄”。
她一生九次被捕或被判处监禁。
1919年,她与李卜克内西同时被捕,当日即被凶杀,遗体被投入运河,五个月后才浮出水面,安葬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墓地。
【精编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卢森堡和狱中书简教学参考北师大版.doc
卢森堡和她的《狱中书简》革命渐次随着岁月的尘烟远去。
有各种革命,也有各种不同的革命者。
真正的革命者,委身于他理想中的事业,这事业,是同千百万无权者的福祉联系在一起的。
在革命中,他们往往为自己选择最暴露、最危险、最容易被命中的位置,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黎明还没有到来,他们已经在黑暗中仆倒。
在这个倒下的队列里,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罗莎•卢森堡。
“红色罗莎”。
卢森堡自称是犹太裔波兰人,不止一次地声称波兰是自己的祖国。
曾有人在书中提及,波兰有史以来,在对外斗争中从来不曾出现过叛徒,足见波兰人的忠诚、英勇和傲岸。
她的独特的犹太家庭背景,使她从小培养出一种人性的、平等的观念;民族的浪游性质,又使她恪守“犹太同龄群体”的伦理规则,而不与任何“祖国”相一致。
正如政治学者阿伦特指出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祖国事实上是欧洲;用尼采的话说,他们会因自身的位置和作用而注定成为最卓越的“好欧洲人”。
1871年3月5日,卢森堡出生于波兰扎莫什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两岁时,全家迁居华沙。
在这里,她完成了中学教育,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1889年底流亡瑞士,入读苏黎世大学,先后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及自然科学。
在此期间,结识利奥•约基希斯,后来他成为她事实上的丈夫和情侣。
1894年,他们共同组建了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
1898年,卢森堡取得德国国籍,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
在党内,她积极从事组织活动,为报刊撰文,发表演讲,先后批判党内元老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也曾同列宁展开论战。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团一致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背叛革命,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等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后成立德国共产党,成为党的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卢森堡自称是永远的理想主义者。
读书时,她在题赠女同学的照片背后写道:“确保以纯洁的良心去爱所有的人,那样一种社会制度是我的理想。
只有在追求它并为之奋斗时,我才有可能产生憎恨。
”像这样一个怀抱着宏大的社会理想的人,在当时,命运注定要和革命扭结到一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5《狱中书简》写法赏析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写法赏析罗莎·卢森堡这位巾帼豪杰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
她多次被捕入狱却并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而又体现普遍人类情怀的书信体散文《狱中书简》。
课文通过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展现了女革命家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这种生命的珍惜感。
不管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是生命,哪怕是动物、植物的生命,她都充满了热爱。
一、巧妙的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往往可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好铺垫。
好的景物描写往往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景物与人的情感是分不开的,情景往往相伴而生,情景交融,才让读者产生感情共鸣。
作者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残遭的迫害、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用清丽精致的语言描写了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白杨花絮飘飞的景象、暴风雨中夜莺歌唱的画面……笔下的动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动物的爱,实际上写出了对生活、对共同战斗的朋友、对人类和世界的爱。
我们感受到了身处牢房的女革命家对于多彩的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生活和自由的美好感觉、热烈向往和热情赞美。
突然大雷雨来了,闪电来了。
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揭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
课文四处写到阴郁的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而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
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和生命的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更表现出她在反对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生动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本文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对比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传达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独特感受,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拟人是赋予物以人的思想和感情,能使具体事物人格化;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读者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有深刻的认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教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教学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识记作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段。
4、把握文章主要事件。
5、通过分析文中的景物和事物,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飒飒()仲夏()战栗()鸫鸟()踱来踱去()柔荑花()绽裂()信jian ( ) mò()然阴mái()万籁俱寂()2、写出相关词语。
惊天霹()奄奄一()不可思()万()俱寂小心()()()()玉立()盆大雨如醉如()()然失笑()()澎湃3、文学常识:⑴、“狱中书简”的含义是⑵、《狱中书简(节选)》的作者,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她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左派领袖,被列宁誉为“”,“”课内检测:合作探究:本文是作者于1916年至1918年期间在狱中写给李卜克内西夫人的信札之一,认真阅读课文,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探究:1、文章依次讲述了哪几件事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在文中画出表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2、文中写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这些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身陷囹圄,为何却有闲情逸致来描写那么多的植物和动物,其目的是什么?巩固练习: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直鸫鸟在窗前响亮而又神奇地唱起歌来,唱的嘹亮极了。
()(2)远处的隆隆雷声像汹涌滂湃的海涛余波,不断滚滚传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仲夏万籁俱寂如醉如痴不可思议蓦然提优补标:练习册P32阅读练习第二课时课前预习:课内检测:练习册P31第一题合作探究:1、作者失去人身自由,生命危在旦夕,可是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哀伤的感觉?2、课文描写了花鸟虫木的生命现象,尤其是夜莺啼唱一段,寄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读一读下面的片段,你是否感受到了相同的情感波动?海燕(高尔基)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狱中书简节选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共产主义幽灵从出现那天起,为之奋斗献身者遍布世界各地,反对诅咒者也势力强大,都毫不奇怪。
在自己营垒内,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诸领袖人物中,反思这个运动者也代不乏人。
波兰的伟大女性罗莎•卢森堡,是较早较突出的反思者之一。
反思是值得称道的,反思就是总结经验教训。
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扎莫布奇一个木材商家庭,她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但也最聪敏,五岁时已经能够读书写字。
她出生后几年,全家迁居华沙,她入华沙第二女子中学。
由于父母醉心于文化生活,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崇拜席勒的气氛。
卢森堡特别迷恋波兰的伟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她自己也写诗。
她十二岁时,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访问华沙,她就写了一首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
中学毕业不久,她参加了无产阶级党的一个小组的地下活动,并在不到十八岁时秘密越过边境,流亡瑞士。
从此她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
她考入苏黎世大学,先后曾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自然科学。
她对植物学和动物学有着特殊的兴趣,但多灾多难的人类社会使她转到社会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学。
她对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研究,使她的老师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认为她是“一个天资最高的学生”。
这期间她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就有普列汉诺夫。
她大学毕业的论文《波兰工业的发展》,获得博士学位。
她出席了第二国际的苏黎世代表大会和伦敦代表大会,并开始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
1898年,她以假婚取得德国国籍,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后来成了领袖人物。
她曾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举办的党校讲授政治经济学,后来在这一时期讲稿的基础上写成两部著作《国民经济学入门》和《资本积累论》。
她出现于数以百计的大会之中,她在哪里演讲,群众就潮涌而去。
反动派称她为“嗜血罗莎”,工人称她为“勇敢的女英雄”。
她一生九次被捕或被判处监禁。
1919年,她与李卜克内西同时被捕,当日即被凶杀,遗体被投入运河,五个月后才浮出水面,安葬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墓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教案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节选)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步骤:课前预习方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信笺( ) 飒飒( ) 仲夏( ) 奄奄一息( )战栗( ) 鸫鸟( ) 哑然失笑( ) 踱来踱去( )绽裂( ) 晦暗( ) 阴霾( ) 均匀( )如痴如醉( ) 蓦然( ) 令人目眩( ) 万籁俱寂(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隐约()茂盛()沉醉()嘹亮()神奇()散播()晦暗()烘托()3、解释下列词语:奄奄一息:哑然失笑:绽裂:目眩:万籁俱寂:阴霾:蓦然:如痴如醉: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_________(人物)写给_________(人物)的信。
猜一猜他们之间是_________ 关系。
5、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参考答案:1、jiān;sà;zhòng;yǎn;lì;dōng;yǎ;duó;zhàn;xuàn;lài;huì;mái;yún;mò;chī2、隐约(模糊)茂盛(旺盛)沉醉(沉迷)嘹亮(响亮)神奇(奇妙)散播(播撒)晦暗(昏暗)烘托(衬托)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哑然失笑:形容笑声绽裂:裂开目眩:眼睛昏花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蓦然:突然。
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罗莎(人物)写给宋儒莎(人物)的信。
他们是好朋友。
5、学生可能会说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1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读后感第一篇:读完卢森堡的《狱中书简》,最深的感触是:开卷有益。
因为它并不是一本令人有太多期待的书。
拿起并终于决定开始阅读,缘于它引起我的好奇——这里面是一个习惯于狱中生活的人;而且她说:“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
”越来越深地体验到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在我看来,罗莎?卢森堡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
我无从想象作为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她,但是可以从《狱中书简》中窥到作为一个人的她性格中的坚强、乐观,对大自然的美极为敏感和热爱;以及作为一个女人的柔软与悲悯。
这些我最为喜爱的生命品质出现在她的身上令我非常惊奇和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感动,其中掺杂了对造物的敬畏——无从确认何为完整的人性,但人性中的确存在着某些光彩照人的东西。
它们与它们所附着人物的身份地位境遇无关,而是作为单纯的人性共存于不同的人体之内。
它们体现于细节之中,但远远大于和超越了细节。
罗莎·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1889年因为革命活动受沙皇追捕流亡苏黎世,1893年成为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8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98年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1913年出版《资本积累论》,1915年(狱中)撰写《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狱中)著作《论俄国革命》,1904-1918年期间先后五次被捕、出入六个监狱,1918年因德国革命爆发而获释后,组建斯巴达克同盟和德国共产党,1919年惨遭杀害。
在她短暂而风起云涌的一生中,卢森堡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做一个好人。
在一封狱中书简中,她对此作出了解释:“那意味着坚定,清醒,愉快,不错,愉快面对每件事、任何事——而抱怨事弱者的事。
做个好人,意味着必要时快乐地将自己的生命投入‘死亡的怀抱’,而与此同时,醉心于每一个明亮的日子,每一朵美丽的云彩。
”她的一生怎样遵循和实践这个原则并不是我特别关切和需要了解的,但从她的狱中书简中我能深切地体验到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书简》读后感第一篇:读完卢森堡的《狱中书简》,最深的感触是:开卷有益。
因为它并不是一本令人有太多期待的书。
拿起并终于决定开始阅读,缘于它引起我的好奇——这里面是一个习惯于狱中生活的人;而且她说:“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
”越来越深地体验到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在我看来,罗莎?卢森堡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
我无从想象作为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她,但是可以从《狱中书简》中窥到作为一个人的她性格中的坚强、乐观,对大自然的美极为敏感和热爱;以及作为一个女人的柔软与悲悯。
这些我最为喜爱的生命品质出现在她的身上令我非常惊奇和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感动,其中掺杂了对造物的敬畏——无从确认何为完整的人性,但人性中的确存在着某些光彩照人的东西。
它们与它们所附着人物的身份地位境遇无关,而是作为单纯的人性共存于不同的人体之内。
它们体现于细节之中,但远远大于和超越了细节。
罗莎·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1889年因为革命活动受沙皇追捕流亡苏黎世,1893年成为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8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98年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1913年出版《资本积累论》,1915年(狱中)撰写《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狱中)著作《论俄国革命》,1904-1918年期间先后五次被捕、出入六个监狱,1918年因德国革命爆发而获释后,组建斯巴达克同盟和德国共产党,1919年惨遭杀害。
在她短暂而风起云涌的一生中,卢森堡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做一个好人。
在一封狱中书简中,她对此作出了解释:“那意味着坚定,清醒,愉快,不错,愉快面对每件事、任何事——而抱怨事弱者的事。
做个好人,意味着必要时快乐地将自己的生命投入‘死亡的怀抱’,而与此同时,醉心于每一个明亮的日子,每一朵美丽的云彩。
”她的一生怎样遵循和实践这个原则并不是我特别关切和需要了解的,但从她的狱中书简中我能深切地体验到它。
同时也更坚信维克多?E?弗兰尔所说的:“……可以剥夺人的一切,但是,一件东西除外:人的最后的自由——在即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
”写得最好的一封或许也是最长的一封,是1917年3月27日晚致汉斯?狄芬巴赫(1884-1917)的(P103-104),里面有一种异常明亮、活泼甚至有些娇嗔的气息。
我怀疑那是爱情的气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和革命领袖,卢森堡一生中都把自己的私生活保护得很好,没有人得知详情)。
虽然没有一处提及“爱”这个字,但是,我想:有时候,一定有这样的时候,我们如此热爱生活,热爱天空,云彩,每一阵微风,是因为我们正热爱着某个人的缘故。
第二篇:我们为什么要奋斗——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读后感过去的半年里,我翻阅了葛兰西的《狱中书简》,尝试着站在这个世纪的窗前,去窥探上世纪初叶那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狱中十年。
《狱中书简》,共收录了葛兰西作为墨索里尼政府的政治犯,从1926年仲冬到1937年春天写给家人、友人的456封书信,这些书信记录了葛兰西监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身体恶化的具体情况、他在狱中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尤其是书籍、他对当时现实生活和社会思潮的看法等等。
书信里,无处不在的,还有他独处牢狱时对故乡撒丁岛和父母妻儿兄弟姐妹的思念,以及他对两个儿子及侄女、外甥以及由他们所代表的意大利下一代的期待。
当然,仅仅借助这些书信,还难以对葛兰西的无产阶级运动实践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得出严肃意义上的理论推断,但是,这些书信仍然为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生动的葛兰西,提供了清晰、可靠的材料。
今天,一个卷入历史洪流中的青年人,从这些书信那个性化的表述中,除了“认识”葛兰西以外,还能获益什么呢?答案应该是丰富的,认识葛兰西,接近葛兰西,进而同情葛兰西,学习葛兰西。
或许这一系列过程本身,所伴随着的便是我们自身的进步——柔弱者从葛兰西那儿看到了坚定的意志,悲观者体会了葛兰西“理智的乐观主义”,冷漠的人会惊讶一个冷峻的革命者是怎样地对社会充满热忱,激进而冲动者也难以忘记葛兰西所教导的“长时间的冷静思考”(第333封信,第485页),而虚荣和伪饰者又会感到焦灼——因为葛兰西说,“千万不要干一些事,仅仅为了在人们面前树立好形象或避免产生坏形象,请你做你能做并决心实际去做的事情,这就足矣”。
(第394封信,第565页)而其中,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葛兰西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去奋斗。
或许常有一些问题困扰我们,比如说我们何必要执着,何必要坚守,为什么不去斤斤计较地经营生活,不去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为什么而要把自己抛向社会洪流的潮头,去做先锋和带头人?葛兰西的被捕、被判刑和被监禁,让他远在撒丁岛乡下的母亲倍感担忧,同时,母亲也可能对他产生了可怕的误解——“犯罪入狱”总难免地被与各种不好的想象联系起来。
葛兰西告诉母亲,其实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于“纳纳罗、我和许许多多的人,都想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个艾德梅娅,过上比我们度过的和她正在经历的更幸福的童年”(第19封信,第49页)。
这平实的语言,反映了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由衷心声,是多么动人的话语。
后来,他还进一步对母亲解释自己处境的意义,“为使你真正心绪平静,我希望无论他们判我多少年,你都不要过于害怕和忧愁。
我希望你真正理解,甚至带着情感:我是个政治犯,还将成为政治判刑者,但我现在和将来对这种境遇从未感到耻辱。
因为说到底,从某种意义上,是我本人想要判刑和监禁的,因为我从不想改变自己的信念,为了它我准备献出生命,而不仅仅遭遇牢狱之苦。
”(第103封信,第154页)从某种意义上讲,葛兰西近乎苛求一般地强调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而在满是各种限制的监狱中(比如每周甚至后来是每两周只能写一封信,而且信件无一例外地要被删减),葛兰西的实践活动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智力活动中,甚至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
这种矛盾不难理解,因为理想、和实践,在本质上是连为一体的——如果理想是合格的理想,而实践又是合格的实践的话。
《狱中书简》涉及的内容,如文首所述那样,甚为庞杂,这里仅就对我,或许也对其他更多青年有着重要意义的“我们为何要奋斗”的问题,摘出最有代表性的话语,以为启发和动力。
从葛兰西的经历和他在这种经历中的心理和行为,我们或许更能领略“先锋”一词的含义。
“先锋”,无疑是意蕴深长的,因为它在指向风发的意气和乐观前景的同时,也反过来指向了与此相反的某种尚不理想的现实状态——比如说那些低落的情绪,和其他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因而,“先锋”一词看似平静,其实内部却波澜汹涌,是一个包含着巨大矛盾和冲突的词汇。
主观意愿上,我们总是会想我们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进步,其实这个时候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恰恰是自己的现状出了什么问题,怎样去改正它们,同时,我们也会设想我们怎样做,才能促动社会的进步,相应的,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在于,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中,哪些我们还远远没有做到,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加强。
葛兰西如此比喻自己的事业,“我仿佛是在天上诸神和冥府诸神面前证明印度人民痛苦的新甘地,一位新耶利米或新利亚或谁知哪位以色列先知,来到广场大吃不洁东西以牺牲自己受上帝惩罚,等等。
”(第172封信,第257页)现在看来,他的斗争历程,除了个性化的力量而外,无疑也是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所几乎不能重现的历程。
但是,他在狱中书信中所反映出来的勇气和决心,以及潜藏在这勇气和决心之下的爱与力量,却为我们再清楚不过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奋斗,以及为谁而奋斗的问题,无疑值得作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借鉴,甚至是鞭策的动力。
第三篇:雨点轻柔而均匀地洒落在树叶上,紫红的闪电一次又一次地在铅灰色中闪耀,遥远处,隆隆的雷声象汹涌澎湃的海涛余波似地不断滚滚传来。
在这一切阴霾惨淡的情景中,突然间一只夜莺在我窗前的一株枫树上叫起来了!在雨中,闪电中,隆隆的雷声中,夜莺啼叫得象是一只清脆的银铃,它歌唱得如醉如痴,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昨晚九点左右,我还看到壮丽的一幕,我从我的沙发上发现映在窗玻璃上的玫瑰色的返照,这使我非常惊异,因为天空完全是灰色的。
我跑到窗前,着了迷似的站在那里。
在一色灰沉沉的天空上,东方涌现出一块巨大的、美丽得人间少有的玫瑰色的云彩,它与一切分隔开,孤零零地浮在那里,看起来象是一个微笑,象是来自陌生的远方的一个问候。
我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地把双手伸向这幅富有魅力的图画。
有了这样的颜色,这样的形象,然后生活才美妙,才有价值,不是吗?我用目光饱餐这幅光辉灿烂的图画,把这幅图画的每一线玫瑰色的霞光都吞咽下去,直到我突然禁不住笑起自己来。
天哪,天空啊,云彩啊,以及整个生命的美并不只存在于佛龙克,用得着我来跟它们告别?不,它们会跟着我走的,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会跟我同在。
'这是波兰女革命家罗莎。
卢森堡在她的《狱中书简》中写的。
还记得我从父亲的书架上拿下这本书时还上小学。
当时只是草草一览却把我吸引住了:一个坐牢的女人,一个生命随时可能中止的女人,一个本来应该活得很粗糙很沮丧很忧郁的女人,一个被敌人称为“血腥的罗莎”的女人,写的信却全然没有“坐牢、嗜血”的感觉!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动物的温情,对世界上美好的一切的眷恋,完全在她的字里行间流露无余,她的感觉那么敏锐,眼光那么独特,感情那么细腻,文笔那么美妙,让人神往心随,令人叹为观止。
罗莎1919年就被杀害了,到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记得她了,可是我永远记得这个美丽坚强的女人,她有一颗温柔敏感的心,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