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史氏的介绍》
《百家姓》之——史姓来历
![《百家姓》之——史姓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5811e64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c.png)
《百家姓》之——史姓来历接着鲍姓的是史姓。
它有下⾯⼏个来源:第⼀个来源,是黄帝时期创造⽂字的仓颉之后。
当然,到底有没有仓颉这个⼈,是有各种说法的。
仓颉之后,分出来好⼏个姓⽒,⽐如仓姓、史姓、候姓,还有候冈、夷门等复姓;还有⼀个姓,于脆就姓仓颉。
现在的仓颉之后主要是前三个⼀⼀仓姓、史姓,候姓。
第⼆⽀,出⾃西周初年的太史尹佚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
周太史尹佚和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是当时很重要的⼈物。
尹佚的后代就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姓史。
还有⼀⽀姓史的,就不是汉族的⾎统了。
隋唐的时候,西域有所谓“昭武九姓”,其中有个史国,史国⼈后来到了中原,逐渐融⼊汉族,就姓史了。
其实他们本来是粟特⼈,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经商民族,今天的⼭西等地,还有好多有关粟特⼈的⽂化遗存、考古发现。
另外,改姓和其他兄弟民族当中的史姓。
⽐如唐朝初期,与唐朝对抗的突厥阿史那部,就有改为史姓的。
据此我们⼤致可以猜到,安史之乱时的史思明就是突厥族。
史⽒最初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史姓相当⼴泛地遍布各地。
到唐末五代的时候,湖南、浙江、⼭西都有史⽒。
宋代,江西、河北出现了史姓。
到了明代,史⽒遍布江南。
现在中国的主要省份基本都有史姓,以湖南和⼭东最多,两个省的史姓加起来占了全国史姓的37%以上。
要了解⼀个姓的⽂化,可以看家谱。
但历经多次战乱,很多家谱早没了,这样的话,还可以去搜集家族祠堂的对联,祠堂的对联写的⼀般都是这个家族最引以为傲的⼈物。
史姓⼈才⿍盛,也体现在⼀副对联⾥,这副对联是挂在江苏溧阳的史⽒祠堂⾥边的,上联是:“祖孙⽗⼦,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蝉联,犹有男甥翁婿。
”祖孙⽗⼦连续四代全是进⼠,还不算完,连舅舅、外甥、岳⽗、⼥婿都是进⼠。
下联:“⼦午卯西,⾠戌丑未,⼋榜科名⿍盛,⼜逢⼰亥寅申。
”下联全是连着的⼲⽀纪年,实际上就是这些⼈中进⼠的年份,就是说只要开科,这个家族就有中进⼠的。
哪个家族这么历害?清朝康熙年间,江苏溧阳⼈史鹤龄进⼊翰林院。
史姓溯源(转载)
![史姓溯源(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6b944cd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c.png)
史姓溯源(转载)史姓溯源(转载)史姓可谓中国最为古⽼的姓⽒之⼀。
商周时期的甲⾻⽂“史”字上部象形为捕捉鸟兽的长柄⽹⼦,下部为⼀只⼿的形状。
可见,“史”的本意是指那些管理狩猎或者记录猎获物的⼈。
后来,“史”逐渐演变为专指记录国家⼤事、管理宫中典籍的⼈。
职官制度确⽴之时,“史”的涵义进⼀步狭隘化为“史官”之意。
中国历代都有史官之职,史姓正是中国姓⽒制度形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和天下⼤事。
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尚⼩,有⼀次他与弟弟叔虞做游戏,拿了⼀⽚桐叶削成圭(圭是古代诸侯朝见天⼦时⼿持的⼀种⽟制的礼器)的样⼦交给叔虞说:“我现在要封你为诸侯!”这时尹佚正站在旁边,他听见成王的话之后,⽴即伏⾝叩⾸,请求成王选择吉⽇举⾏正式分封仪式,并要记录下此事。
成王本⽆此意,只是随便说说成时期“以官为⽒”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特别是隋唐时期,周边⼀些内附国家内迁改姓和少数民族赐姓或改姓的加⼊使其民族成分更加复杂,也极⼤增加了史姓的⼈⼝规模。
总体来说,史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种情况:1.以官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书记载,史姓源出于西周太史尹佚。
相传尹佚为⼈正直,忠于职守,当时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
他曾经受命观察天⽂、⽽已,便急忙辩解说:“我刚才只不过是在和叔虞开玩笑呀,你不必当真!”尹佚却表情严肃地说:“天⼦素来没有戏⾔,您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呢?”周成王⽆奈,只好按照礼制分封弟弟叔虞为唐侯。
尹佚终⾝为周朝太史,历史上⼜称他为史佚。
后⼈赞扬尹佚是史官的楷模,他的⼦孙世袭史官⼀职,后来就以史为姓。
其实,西周时期周王室的史官除史佚之外,见于《左传》、《国语》等史书的还有史扁、史伯、史籀等⼈。
在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上也发现了很多史书缺载的史官。
从宋代以来见诸辑录的西周青铜器铭⽂中,可以确切查到的以“史”冠记名字前⾯的⼈物不下60⼈。
特别值得⼀提的是,建国后发现的史墙盘、史密簋,他们不仅是当之⽆愧的国宝,更是极为重要的史姓姓前源流的实物资料。
史姓由来研究报告
![史姓由来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86aafa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4.png)
史姓由来研究报告
史姓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它的由来有着多种解释和研究结果。
根据一些研究者的观点,史姓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黄河流域,据《姓氏源流辞典》记载,史姓是一个背阴姓氏,始祖是中山人史侯。
根据古代姓氏的分类,史姓属于两个大的类别:一个是地名类,另一个是职业类。
地名类的史姓起源于中国的山西地区,据《十三经注疏》记载,史姓起源于古代有庞大林地与耕地的所在地,人们为了便于史前历史的研究,将这些地方称之为“史”,后来人们便以所居地得姓,称之为“史氏”或“史姓”。
职业类的史姓起源于古代职业,古代中国主要仕宦制度掌握在贵族手中,他们掌览朝政、国事,主要官吏以贵族子弟为主,而贵族子弟在进入仕宦制度之前,是经过长期的教育与培养的,这其中的一项就是学习历史,从而成为国家官员,他们的后代也然史姓。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史姓的来源有一定的军事背景,当时民族内部各个豪强相互争霸,豪强之间争夺领地,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地盘,会设立一些土司、州、邑,这些地方的事务由土司、州、邑的官吏处理,所以这些官吏被称为“史官”,后
来这些地方就成为姓氏的来源。
总结起来,史姓的由来有多种解释,包括地名类、职业类和军事背景等等。
史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
推移,史姓逐渐分布到了各个地区,并逐渐发展壮大。
如今,史姓已成为中国人常见的姓氏之一。
百家姓史氏图腾是怎么样子的
![百家姓史氏图腾是怎么样子的](https://img.taocdn.com/s3/m/5f0fd7a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8.png)
百家姓史氏图腾是怎么样子的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
百家姓排名63位!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百家姓史氏图腾吧,仅供大家参考。
百家姓史氏的图腾百家姓史氏的姓氏源流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
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
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
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
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
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
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
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
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
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
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百家姓史氏的历史名人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
因官而得姓。
史鱼-春秋时卫国史官。
史恭-汉宣帝舅公,凉洲刺史,抚养、辅佐宣帝有功,赠杜陵侯。
史崇高祖。
史崇-东汉溧阳侯。
史务兹-唐朝武后之宰相。
溧阳侯21世孙。
史浩-南宋朝宰相。
为岳飞平反昭雪。
溧阳侯35世孙。
史弥远-南宋朝宰相。
史浩四子。
溧阳侯36世孙。
史嵩之-南宋朝将军宰相。
史浩侄子。
溧阳侯37世孙。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
明朝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溧阳侯49世孙。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师。
康熙字典修纂官。
溧阳侯51世孙。
史贻直-清朝文源阁大学士,宰相,军机大臣。
溧阳侯52世孙。
史姓的来源,姓史的名人
![史姓的来源,姓史的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6e2fc8496bd97f192279e97c.png)
史姓的来源,姓史的名人导读:本文是关于史姓的来源,姓史的名人,希望能帮助到您!史一、史氏来源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
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
一生为人严正,《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
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史氏来源也有下五种说法: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
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
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
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
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
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
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
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
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
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
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二、迁徙分布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史恭玄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
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
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史姓的来源和历史作文
![史姓的来源和历史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f8048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0.png)
史姓的来源和历史作文哎呀呀,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史姓的来源和历史哟,嘿嘿。
据说呀,史姓有好多种来源呢。
嘿呀,有一种说法是,古代有个官职叫史官,那些当史官的人后来就用史作为自己的姓啦,哈哈,这可真有意思。
还有呀,有些其他的姓氏慢慢也改成了史姓呢。
哎呀,这姓氏的变化可真神奇呀。
在历史上呀,也有好多姓史的厉害人物哟。
嘿呀,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他们具体的故事,但我知道他们肯定都很了不起。
史姓在我们国家已经存在了好长好长的时间啦。
哎呀,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就像一棵大树不断长出新的枝叶一样。
我觉得了解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可好玩啦,哈哈。
每次想到自己的姓有着这么多故事,我就觉得好有趣呀。
哎呀呀,我以后还要去了解更多关于史姓的事情呢,嘿嘿。
国学宝典《百家姓》:史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史姓](https://img.taocdn.com/s3/m/aea02085770bf78a64295407.png)
国学宝典《百家姓》:史姓【来源有五】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
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
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
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
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
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
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
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
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
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
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史姓分布】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
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
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堂号: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
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
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
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
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
史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史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a81903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2.png)
史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史姓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它在中国各地都有较多的分布。
关于史姓的来源和历史,有一些历史研究报告提供了一些线索。
一种观点认为,史姓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
古代封建社会中,君主把一些重要的行政职位授予族人,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这些被授予行政职位的族人有时会以职位名称作为姓氏,例如“史”就是指历史上的史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政绩。
因此,有些人可能以“史”作为自己的姓氏。
另一种观点认为,史姓可能源自姓氏的地理分布和族群迁徙。
有研究指出,史姓可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有关。
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一些少数民族可能以“史”作为姓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少数民族的后代可能与汉族融合,从而形成了史姓。
此外,还有一些历史研究提到,史姓可能是由其他姓氏演变而来。
例如,有一些分析认为,在古代姓氏中有一种姓氏叫做“史斉”,后来这个姓氏可能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史”姓。
总体来说,关于史姓的来源和历史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和探索。
同时,史姓作为一个常见的姓氏,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姓史的来历简介作文
![姓史的来历简介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4d039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5.png)
姓史的来历简介作文
史姓啊,这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姓氏!听说在古时候,史姓的人
都是当官的,尤其是那种记录国家大事、写历史的史官。
这些史官
们特别牛,他们的后代就都姓“史”,也算是继承了先人的荣耀吧。
还有种说法更神奇,说史姓是黄帝时期一个超级聪明的家伙叫“史皇”的后代。
史皇给黄帝出了不少好主意,帮他治理天下,黄
帝一高兴,就赏给他一个姓——“史”,就这样传了下来。
另外啊,史姓还和一块地有关。
据说,古时候有个地方,那里
的土地特别肥沃,大家都靠它吃饭。
这块地就叫“史地”,住那儿
的人也都跟着叫“史”了,可见他们对这地儿有多重视。
史姓的人啊,历来都不简单。
像古代那个写《史记》的司马迁,近代那个搞历史的胡适,都是史姓的骄傲。
他们可都是用知识改变
了世界的人啊!史姓家族还有一套独特的家教,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对社会贡献可大了!。
史姓是怎么来的作文四百字
![史姓是怎么来的作文四百字](https://img.taocdn.com/s3/m/3eb56f1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7b.png)
史姓是怎么来的1、来源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太史官尹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尹佚是见于史籍最早的史氏人物,古代文献多把他推为史氏始祖。
西周初年,尹佚出任太史一职,为人严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史佚、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西周四圣”。
据史籍《新唐书》、《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史氏源于于西周太史尹佚。
相传尹佚为人正直,忠于职守,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当时“四圣”。
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极受周王的赏识。
尹佚终身为周朝太史,历史上又称他为史佚,后人赞扬尹佚是史官的楷模,据说他的子孙世袭史官一职。
在姓氏制度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单纯个人或家庭代称的时代,史佚的子孙后便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史氏。
2、来源二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阿史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末期,突厥民族的阿史那部族还比较弱小,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有部分族人依附于太原王李渊。
后突厥民族阿史那部族逐渐强大起来,这部分族人回归阿史那部的颉利可汗,与唐王朝对抗。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令大将军李靖与阿史那部战于定襄(今山西定襄),彻底击破突厥阿史那部,并千里追踪俘颉利可汗,“戮阿史那部,兵刃尽卷。
”阿史那部十余万人被卷裹内迁,安置于唐王朝指定的五各州府。
其时,阿史那部族人中即有改汉姓为史氏者。
如后来唐朝发动安史之乱的著名的营州宁夷州刺史史思明,原本就是宁夷州突厥族阿史那部后裔。
3、来源三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
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
一生为人严正,《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
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史氏来源也有下五种说法: 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
史氏吴中派族谱
![史氏吴中派族谱](https://img.taocdn.com/s3/m/25c8a2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f.png)
史氏吴中派族谱史氏是中国历史悠久、庞大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江苏省苏州市周边地区,有一支名为吴中派的史氏宗族,他们传承了千年的家训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以史氏吴中派族谱为主题,探究这个宗族的渊源、发展和家族文化。
一、史氏吴中派的渊源与起源史氏吴中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史氏一族在江南地区崭露头角,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和社会声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氏族人开始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行为规范。
他们崇尚家族和谐,重视教育和道德修养,尊重祖先和长辈,在各种传统节日和祭祀仪式中继承和传承家族文化。
二、家族分支与发展史氏吴中派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分布于苏州市及周边地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宗族。
他们建立了许多行会和商会,积极参与地方政治和社会活动,并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史氏吴中派的家族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商贸、工艺制造等,为家族成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三、家训与价值观史氏吴中派非常重视家族的家训和价值观,这些传统观念代代相传,对家族成员的行为和处世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崇尚忠孝仁义,注重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
在家庭教育中,父辈们会教导后代子孙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并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史氏吴中派广大族人以此为准则,不断弘扬和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强调家庭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文化传承与社会影响史氏吴中派族谱是一份重要的家族文化遗产,记录了家族的人物事迹、家族族规和世系谱系等内容。
通过族谱的编纂和传承,家族成员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史氏吴中派族谱也成为了研究地方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有助于了解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
在当地社会中,史氏吴中派家族以其丰富的家族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家风家训,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五、史氏吴中派家族活动与展望为了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史氏吴中派举办了许多家族活动和聚会,包括世族大会、祭祖典礼、家族联谊等。
姓氏起源——史
![姓氏起源——史](https://img.taocdn.com/s3/m/4a73ae7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9.png)
姓氏起源——史今天我们来聊聊“史”。
《说文》中,“記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凡史之屬皆从史。
”“史”的字源:会意字。
商代甲骨文作从“又”持中,又为手之象形,中为猎具,手持猎具会治事意。
时有繁简二体。
西周袭用前代简体,猎具固定为中,战国时构件“又”非常整齐固定,《说文》肯定了前代主流结构,隶变后楷书作史,是记号字。
史与事、使、吏同源,在甲骨文中为同一字,后代分化为四字。
史用作事,事情。
史公史坨史疢史青史贸史魏史公史沽史章史亭史得史胡㑥史枯史都史謷史未史口史公史譊史苍象形字。
《说文》:“又,手也。
象形。
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又”像右手形,在出土文献中,使用频率极高,多读为“左右”之“右”和“有无”之“有”、“佑助”之“佑”等。
以“又”作形符的字多与手的部位或手部动作有关。
史改大将长史慈孝单左史史勋史邑之印史昌私印屯田校尉史守之印立节将军长史史成私印史可私印潘兰史国史官章苕园外史史少齿口田之史孝弟单右史诩史贤史当私印史顺私印横野大将军莫府卒史张林印长史之印史少公冀州刺史红桥外史史谦印信半塘外史有关“史”的那些事:•太史令的简称。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后汉书·张衡传》•古官名。
职别各异。
辞多则史。
——《礼记·聘礼记》•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
列经、史、子、集四库。
——《新唐书·艺文志》史氏历史上的名人史籀宣王时,书法家。
造籀文,主唯物。
史鱼春秋时,卫史官。
正直著,称'尸谏'。
史高乐陵侯,车骑将。
佐汉元,功勋著。
史可法民族魂,位文渊。
兵尚书,拒降守。
书不尽言,如此这般,你了解“史”了么?要是这篇文章可以换来你的恍然一声,那么就请我们关注一下吧。
审核:乔玺铭制作:李凯晨李济同。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史姓对联及史姓来历_姓氏对联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史姓对联及史姓来历_姓氏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33ecb4e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2.png)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史姓对联及史姓来历史(shǐ)姓出自史皇氏,为黄帝时史官仓颉之后,以官名为氏。
得姓始祖:仓颉。
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人称史皇氏。
他善于观察,见人们用结绳记事相当繁琐,便发明了文字。
因仓颉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
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
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
如汉有名臣史丹,宋有词人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
建康郡高密郡丰田毓秀;忠烈堂金朝堂泰业锡光。
——全联典指鲍姓的郡望和堂号。
画家传世诗书画;教谕动人竹石兰。
——全联典指清代书画家史震林,字岵冈,江苏金坛人。
乾隆年间进士,官淮安教谕。
能诗文、工书、善画竹、石、兰,精八分书,不落前人窠臼。
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共仰千秋梅岭畔;难忘十日鹤楼头。
——全联指南明大臣、抗清名将史可法。
定乱安邦怀大志;出将入相荐名臣。
——上联典指五代后周名将史弘肇。
尝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毛锥子安足用哉!”。
下联典指元代光禄大夫左丞相史天泽。
为将相五十年,上不疑,下无怨,人以比郭子仪。
谥忠武。
附:太守世泽;篆书家声。
——佚名撰史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周太史尹。
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太守史籀,作大篆十五篇。
千里过师从席忱;一身报国托文章。
——此联为南明大臣、抗清明将史可法(1602-1645),自题联。
忠孝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
——此联为南明大臣、抗清名将史可法撰书联。
阁部勋名常照世;诗书事业足传家。
——此联为节选邓敏怡挽民初参议院议员史泽咸(1882-?)的。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郭沫若题扬州史可法联。
定乱安邦,常怀庙廊大志;出将入相,允称社稷名臣。
——佚名撰史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五代后周名将史弘。
下联典指元代光禄大夫左丞相史天泽。
良娣得产皇孙,故储有后;翰林乞假归娶,嘉耦相攸。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汉史良娣,为武帝戾太子妃,生子进,从外祖家姓,号史皇孙,重孙即位后为宣帝,追良娣为戾夫人。
史姓的来源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史姓的来源姓史的名人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9125c3df46527d3250ce042.png)
史姓的来源_姓史的名人有哪些每个家长都会愁宝宝起名这件事情,想要做好这件事情,首先应该了解一下百家姓起源,了解一下自己的百家姓,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史姓的来源,姓史的名人有哪些吧。
一、史氏来源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
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
一生为人严正,《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
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史氏来源也有下五种说法: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
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
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
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
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
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
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
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
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
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
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二、迁徙分布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史恭玄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
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
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百家姓:《史氏的介绍》
![百家姓:《史氏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d08abdb551810a6f524863d.png)
百家姓:《史氏的介绍》历史来源一﹕以官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
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
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
其后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
(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
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
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
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堂号"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
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
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
"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
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
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迁徙分布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
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
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史姓的来源介绍
![史姓的来源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952503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2.png)
史姓的来源介绍史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63位,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关于其起源则有源于妫姓、源于姬姓、源于外夷、源于突厥族等多种说法。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史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史姓简介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史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今日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两省史氏约占全国史氏人口的37%以上。
史姓源出源流一源于妫姓,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氏仓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传说,仓颉为河南南乐人,另一说为冯翊人(今陕西大荔),黄帝时期为史官,人称“史皇氏”。
相传在上古时候,黄帝属下有一位史官,名叫仓颉,史称“史皇”。
仓颉头上长着四只眼睛,模样怪异,举止不同于常人。
但是他善于观察事物,天生就能写会画,因而深受人民爱戴。
在史籍《路史》中记载,他能够“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
后来,史皇创立了象形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刻痕为史的漫长历史,将人类带入文明。
据说,在仓颉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都为之哭泣。
在他逝世后,人们把他葬在昌意城(今河南南乐)。
仓颉的后裔子孙们为了纪念先祖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便取他在世时担任的“史官”官职称谓作为姓氏,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史氏族人大多尊奉史皇仓颉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太史官尹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尹佚是见于史籍最早的史氏人物,古代文献多把他推为史氏始祖。
西周初年,尹佚出任太史一职,为人严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史佚、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西周四圣”。
据史籍《新唐书》、《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史氏源于于西周太史尹佚。
相传尹佚为人正直,忠于职守,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当时“四圣”。
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极受周王的赏识。
关于‘史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史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98ab5a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6.png)
关于‘史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关于“史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史姓的起源和历史史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史姓的始祖是商朝的大臣史赞,他因为忠诚勇敢而被封为史氏。
此后,史姓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姓氏。
在中国历史上,史姓的成员有很多杰出人物。
比如,东汉时期的史鸿,他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汉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唐代的史思明,他是一位著名的将领,曾经在唐朝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明代的史可法,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经在明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史姓的现状和分布目前,史姓在中国的姓氏排名中位列第68位,约有500万人口。
史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和东部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
此外,史姓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的分布,如东南亚、北美等地。
史姓的现状和分布与其历史渊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史姓的成员多为官僚、学者和文人,他们在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在现代,史姓的成员则更多地从事商业、科技和服务等行业,他们在社会经济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史姓的文化和传承史姓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家族文化。
在史姓的家族中,有许多重要的家族文化传统,如家训、家谱、家风等。
这些传统不仅是史姓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姓的家族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史姓的家族文化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家族成员的分散、家族文化的流失等。
因此,史姓家族需要加强家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家族文化。
四、结语史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历史和现状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在今天的社会中,史姓家族需要加强家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家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史姓氏起源和来历
![史姓氏起源和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417d992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f.png)
史姓氏起源和来历
史姓源出主要有两支:第一支源出仓颉之后。
仓颉,也称苍颉,又称史皇氏,其后有史氏。
第二支源出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为氏。
先秦时,史姓活动已经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
西汉时,山东的史姓得到了王室的重视,称为汉代累世公卿的名门望族,子孙繁衍长生,以山东为基地向江苏、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发展。
到唐宋时,外族的史姓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定居,改变了西北和西部史姓的结构和比重。
之后,史姓在各地都有分布。
宋朝时期,史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宋朝第48位姓氏。
明朝时期,史姓大约有2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为明朝第83位姓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西、山东四省,大约占史姓总人口的65%。
中国百家姓之唐史鲍三姓的由来
![中国百家姓之唐史鲍三姓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407f291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2.png)
中国百家姓之唐史鲍三姓的由来(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司取名、店铺取名、诗经取名、五行取名、宝宝取名、个性名字、英文名字、姓名知识、百家姓、其他取名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mpany name, store name, book of poetry, five elements, baby name, individual name, English name, name knowledge, Baijia surname, other names.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model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百家姓之唐史鲍三姓的由来你有没有过对自己姓氏的起源由来好奇过?你都去了解过了吗?下面本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百家姓之唐史鲍三姓的起源由来”,欢迎阅读与借鉴!唐姓的起源由来分布地区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姓:《史氏的介绍》
【导语】史氏的分布地区: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
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
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
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
治所在长安。
历史来源
一﹕以官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
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
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
其后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
(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
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
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
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
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
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
"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
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
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迁徙分布
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
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
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