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答案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样品前处理目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都有哪些?常用C18固相萃取法原理、洗脱步骤、注意事项。
1.样品前处理目的:(1)浓缩痕量的被测组分,提高方法的灵敏度,降低检测限;(2)去除样本中的基体与其他干扰物质;(3)通过衍生化,使被测物转化成为检测灵敏度更高的物质或转化为与样本中干扰组分能够分离的物质,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4)保护下游分析仪器以及测试系统、避免影响整机性能及寿命。
2.样品前处理方法:沉淀,液—液萃取,固相提取,渗析/超滤,电泳,蒸馏/蒸发
3.常用C18固相萃取法原理:固相提取:利用固相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达到分离和和富集的目的。利用杂质或目标化合物与样品基体溶剂和吸附剂之间亲和力的相对大小差异实现净化分离。4.洗脱步骤:
(1)活化:依次用强溶剂、弱溶剂(缓冲溶液)进行活化;
(2)上样:用能够溶解样品的弱溶剂携带样品上柱,既要保证样品分析物的有效溶解,又要确保溶剂强度不至于把被分析化合物从柱上洗脱下来;
(3)淋洗: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混合溶剂淋洗去除干扰杂质,确保杂质被洗脱,而被分析化合物有效的保留在柱上;
(4)洗脱:用较强的溶剂把被分析化合物从柱上替换洗脱下来。
5.注意事项:
(1)根据分析目标物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SPE柱;
(2)一般SPE柱要防止干涸;
(3)注意控制柱载量,防止穿透过载;
(4)严格控制上样液和洗脱液滴速;
(5)防止混浊样品堵塞柱子;
2、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某类药物含量为例,试述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查阅文献)
系统适应性:
1.准确度: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用百分回收率表示2.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d)、标准偏差(SD)、相对标准偏差(RSD)(变异系数,CV)表示。
A重复性 :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B中间精密度: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C重现性: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3.专属性:指有其他成分(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能反映该方法在有共存物时对供试物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是指该法用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程度的度量。
4.检测限: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常用%、ppm、ppb表示。
5.定量限:是一种含量测定的定量参数,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结果应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常用%、ppm、ppb表示。
6.标准曲线: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7.线性范围:指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的条件下,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8.耐用性:指测定条件稍有变动时,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常规检验提供依据。是衡量实验室和工作人员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实验结果重现性的尺度。
3、简述高效色谱原理,从速率理论方程出发试述影响分离的因素
1.高效色谱原理: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2从速率理论方程出发试述影响分离的因素:
速率方程(也称范-弟姆特方程式)
H = A + B /u + C ·u
H :理论塔板高度,
u :载气的线速度(cm/s
(1).A = 2λdp
dp :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
λ: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
固定相颗粒越小dp ↓,填充的越均匀,A ↓,H ↓,柱效n ↑。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2). B = 2 γDg
γ :弯曲因子,填充柱色谱, γ <1。
Dg :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 -1)
(1) 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
(2) 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 ↑(n ↓),分离变差;
(3) 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
(4) 扩散系数:Dg ∝(M 载气)-1/2 ; M 载气↑,B 值↓。
(3). C ·u —传质阻力项
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C L 即:
C =(C g + C L )
g
f g D d k k C 22)1(01.0⋅+= L
f L D d k k C 22)1(32⋅+⋅= k 为容量因子; D
g 、D L 为扩散系数。
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作载气,可降低传质阻力。
4、简述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
答案1:定义:该实验是把分析设备、电子仪器、实验操作和被 分析样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估。
系统适应性参数是根据被验证的方法类型,对某一特定方法而建立的。比如:有关物质着重考虑某两个相邻的峰分离度,拖尾因子、面积RSD ,理论塔板数; 含量分析方法考虑面积RSD,拖尾因子,理论塔板数等。(PPT)
答案2:色谱系统的适用性试验通常包括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因子等四个指标。
其中,分离度和重复性是系统适用性试验中更重大的参数。
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色谱系统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溶液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对色谱系统进行试验,必要时,可对色谱系统进行适当调整,应适合要求。。
(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用于评价色谱柱的效用。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峰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峰宽(W)或半高峰宽(Wh/2),按n=16(tR/W)2 或n=5.54(tR/Wh/2)2 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2)分离度(R)用于评价待测组分与相邻共存物或难分离物质之间的分离水平,是衡量色谱系统效用的主要指标。除另有规定外,待测组分与相邻共存物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1.5;或通过验证,待测组分与指标性成分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某一规定值。分离度的计算公式为:R=2(tR2-tR1)/(W1+W2) 或R=2(tR2-tR1)/1.70(W1, h/2+W2, h/2)
式中 tR2 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tR1 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
W1 及W2 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如图)。
当对测定结果有歧义时,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和分离度(R)均以峰宽(W)的计算结果为准。
(3)重复性用于评价连续进样后,色谱系统响应值的重复性能。采用外标法时,通常取各品种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 5 次,除另有规定外,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尺度错误应不大于2.0%;采用内标法时,通常配制相当于80%、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3 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离别至少进样2 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尺度错误应不大于2.0%。
(4)拖尾因子(T)用于评价色谱峰的对称性。为保障分离效果和测量精度,应检验待测峰的拖尾因子是否适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
T=W0.05h/2d1
式中W0.05h 为5%峰高处的峰宽;d1 为峰顶点至峰前沿之间的距离。除另有规定外,峰高法定量时T 应在0.95~1.05 之间。峰面积法测定时,若拖尾严重,将影响峰面积的准确测量。必要时,可依据情况对拖尾因子作出规定。
5、简述液质联用中离子化方式,其原理、特点。
答:液质联用中离子化方式分为电喷雾电离(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1)电喷雾电离(ESI)原理:在带电小液滴溶剂蒸发,产生离子发射的过程中形成的,溶剂由液相泵输送到ESI Probe,经其内的不锈钢毛细管,从毛细管的顶端流出,这时毛细管被加了2-4kv的高压,由于高压和雾化气的作用,流动相从毛细管顶端流出时,会形成扇状喷雾(含样品和溶剂离子的小液滴)。
电喷雾电离(ESI)特点:
优点∶
分子量确认
适合于挥发及不挥发的溶质
适合于离子化及极性的溶质
好的灵敏度
高分子量测定
适合于毛细管色谱
缺点∶
相对较低的LC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