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与技能1.掌握聚落的划分依据、分类,对比分析两种聚落形态的差异;2.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划分及其特点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2.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重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聚落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有关资料,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方法:启发,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流程[导入]人们时常会说到“衣食住行穿”,我们这节课就来说说其中的一方面:住。
[设问]人们住在哪些地方?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城市,有些人住在乡村。
再说到我们班,也是有的住在城市,有的住在乡村。
[提问]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新名词:聚落。
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学生回答]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承转]聚落既是人们的居所,又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读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提问]分析比较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学生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情况)[小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读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活动1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学生讨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房屋的密集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等分析比较。
[讲述]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读图]活动2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学生讨论](学生也可展示自己的图片)[承转]早期的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呢?聚落与环境之间有何关系?[读图]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学生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情况)[读图]平原地区聚落众多[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想一想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的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学生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情况)[承转]聚落民居建筑因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等的差异而有很大差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类聚落的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和发展变化。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各类聚落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掌握各类聚落的特点;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发展,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各类聚落的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聚落;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形成、发展和环境关系;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2.设计好针对聚落概念、形成、发展和环境关系的问题;3.准备好聚落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聚落,激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呈现各类聚落的特点。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精品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4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市。
关闭
C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3.下图属于乡村聚落中的哪种类型?(
123456
)
A.农村 B.林场 C.牧村 D.渔村
C
关闭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123456
4.下列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高山地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C.热带雨林地区 D.荒漠地区
关闭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聚落分布密集。
关闭
B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威尼斯城
123456
)
威尼斯城位于意大利。 D
关闭 关闭
解析 答案
6.连线题。 A.我国西双版纳 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 C.我国黄土高原 D.东南亚国家民居 E.西亚的民居
快乐预习感知
一二
快乐预习感知
一、列表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乡村 城市
人口 密度 小
大
交通
建筑 形式
欠发达 平房 为主
楼房 发达 为主
服务 机构 少
多
经济 生产劳 状况 动方式
耕作、 欠发达 放牧、
捕鱼等 工业、 发达 服务 业等
聚落 空气 规模 质量 小 清新
大 污染重
快乐预习感知
一二
【例1】 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就地取材,搭建成竹楼,通 风防潮 厚墙隔热,小窗减少白天 热风进入 上层住人习感知
【例2】 “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 统。”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A.高温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解析:墙体厚度与气温相关,一般来说,气温越高,墙体越薄;门窗开 得较大是为了通风散热;多雨地区要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 答案:A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聚落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教材、教学课件、教案、学生作业模板等。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地图等)、地理相关教育网站和视频资源。
4. 教学手段:讲解、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地考察、互动游戏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出改进聚落发展的建议。
(3)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制作聚落模型、设计理想城市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聚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分享学习心得: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复杂因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在实践调查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地球仪、地图、白板、黑板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与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形成与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聚落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和实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分析。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准备分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包括聚落案例和分析问题的问题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通过实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中图版第3章第3节《聚落》教学设计
第3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中图版》)教学设计广东省佛山市第六中学郑璐教学设想:一、设计理念——在深入课改的大背景下,坚持“以生为本”,设计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参与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设计主体——在课标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整合教材,以“学生身边的地理”入手,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具体表现在:1、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猜猜罗定一些地标的图片),引发学生亲切感和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的改变。
2、由学生活动引入本课主体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图片辨析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答案;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地点房屋建筑特点,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分析形成聚落的条件和过程;最后讨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对历史文化遗迹和聚落遗址的发展与保护,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运用地理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的知识和身边的历史文化名城——罗定的各种历史遗迹联系起来,营造一个熟悉的情景,并运用大量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在这些理念和思想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本课的学习将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变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它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放在了首要的位置,真真正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注解)引入新课:由“猜猜这是哪里?”并展示罗定和佛山的地标图片引入——这就是我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
提问: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通过观看图片,你能判断哪幅图是乡村?哪幅图是城市吗?学生纷纷猜测,引起关注和兴趣。
学生通过看图回答,达到认知辨别的效果引起学生兴趣,大胆猜测,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致和培养仔细看图的习惯。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聚落》教案——聚落》教案——聚落》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比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述图片反映的是乡村和城市的景观,而乡村和城市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一、乡村和城市(5分钟)设问:聚落仅仅是指人类的居住地吗?1、提问:什么是聚落?聚落是如何分类的?快速自学课文并标划出来。
2、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对比一下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小结:造成城乡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3、是不是所有乡村聚落的景观都是一样的?完成活动2:同样是乡村聚落,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也存在差异。
过渡:聚落是人类居住和进行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的场所。
为什么有的聚落大?有的聚落小?一个聚落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这与自然环境有关系吗?二、聚落与环境(23分钟)1、我们以东营为例,东营进行经济建设了20多年了,被称为油城。
思考一下影响东营这个城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2、看课本找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3、想以下还有没有其他环境因素。
4、分析材料一二三,总结出其他影响因素:地质、气候、植被。
过渡: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聚落形式。
5、安家活动:你喜欢居住在怎样的环境中,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安家,并简单说出理由。
为什么不选择高山、荒漠地区?大家的选择和世界聚落的分布是不谋而合的。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39’12”-44’31”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图
一、新课导入(进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运用的能力点
能力点1:
能力点2:
能力点3: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
点)
环节目标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包”景观图。
学生阅读回答:
1、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百科全书”
2、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年级
七年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知识学习】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聚落 教案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
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
二是聚落与环境。
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三是世界文化遗产。
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
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件仍屡屡发生。
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
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运用地图,说明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通过学习,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料、寻找规律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四、小组合作学习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2、分析下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学生抢答,小组计分。
)1、不同地区的聚落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B.建筑风格的差异C.风俗习惯的差异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地势平坦B.地形崎岖C.资源贫乏D.交通不便3、内蒙古草原群众多居住()A.竹楼B.冰屋C.蒙古包D.窑洞4、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三、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五、教学方法:自学探究、辅助讲解六、教学时数: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城乡景观、文化遗产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反映的是什么景观?有何特点?(学生对照图片回答,教师强调城市和乡村图片)图片中的城市和乡村都是集中居住的地方,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二)教学活动一、乡村和城市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和生产生活的录像学生讨论:①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②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挚煞治 募钢掷嘈停?br> 3.活动1:.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乡村组和城市组,观察投影“图4.16和图4.17”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每组派代表上台指图描述。
在学生口头描述的基础上,共同填写下面的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表: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其它差异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城市4.活动2:.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在图中引导学生发现聚落的分布形态。
游戏:民居连连看和欢乐对对碰。让学生知道有些民居极具特色
在教师的指引下,独立思考,读图分析问题、归纳整理知识。
看图分析
看卫星图,找出发展的优势。
观察思考,分析判断。
分组参与活动,合作探究民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完成学程设计篇。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归纳的能力。
对比分析乡村或城市景观的特征,完成学程设计篇。
小组合作交流。
读图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以及整理归纳能力。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
究
新
知
知识升华
巩固练习
归纳小结
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气候适宜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2、聚落的分布
密集:温带、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稀疏:寒带或高山荒漠等地
3、聚落的形态
条带状:河流沿岸,山间谷地
团块状: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4、聚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哪里更有利于早期聚落的形成?更容易形成哪种类型的聚落?
哪里的聚落更容易得到发展?为什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单位
二十二中学
教师
时间
课题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聚落案例感兴趣,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集镇等。
2.案例素材:选取典型的聚落案例,如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聚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地方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知识,让学生对聚落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使用课件或板书进行呈现。
3.操练(10分钟)针对聚落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聚落的作用及保护。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聚落的作用和保护,初步掌握搜集地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生存教育,树立爱护聚落环境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重点:聚落的分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活动聚落的形成1.乡村与城市聚落差异读图,回答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异,并完成下表。
【教师总结】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城市聚落一般也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聚落规模建筑物道路生产方式乡村小矮稀疏农业城市大高稠密工业、服务业2.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在下图的横线上填写适合聚落分布的条件。
答案:①充足②肥沃③平坦④便利⑤丰富【精讲点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资源等。
3.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下面特色民居,填写下表。
典型民居建筑特征主要原因A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高大,分上下两层,底层堆放杂物,楼上住人通风散热,避免虫兽侵袭B因纽特人的冰屋墙体很厚气候寒冷,就地取材,易于保暖C西亚民居厚墙,小窗降水少,节约建筑材料,防止外面热量进入D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掘而成黄土直立性好,就地取材造价低,冬暖夏凉【精讲点拨】各地的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风格迥异,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概念、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其中聚落的建筑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含义和分类聚落的差异聚落的分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的价聚落的保护当堂检1.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测A.乡村交通发达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小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规模小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密集D.乡村聚落的出现要比城市聚落晚一些3.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D)A.aB.bC.cD.d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5.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聚落文化的是( C)A.有人在古建筑物上刻写“xxx到此一游”B.为了招揽游客,在旅游风景区大兴土木,建设大面积的宾馆和饭店C.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人数D.某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建经济开发区,拆掉了古建筑群素具体见光盘。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2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三节聚落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读图举例讲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我们四川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民一生中有三大喜事: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
可见,居住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新课教学]第三节聚落(板书)一城市和乡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1.什么是聚落?2.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也就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
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出现。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那么,乡村是这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导学生看书63页第1、2自然段。
补充讲解:自然段。
补充讲解: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可以构成聚居。
最早的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御寒免晒,逃避野兽的袭击,或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
在漫长的采集和渔猎社会,人类经历过上百万年的穴居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最初人们居住的是一种半固定的原始棚舍。
当时的耕作方式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到新的适合耕作的地方。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乡村聚落。
承转:当乡村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城市。
讲解:世界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差不多与定居农业同时出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一—聚落》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白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和人口分布,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了铺禁作用。
木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一节探究的内容是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及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本节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木技能;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I大1此本节内容不但关系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地理思维的形成。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半个学期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但综合能力差,合作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少。
这些是初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困惑所在,也是本节需着重渗透的方面。
四、教学冃标:1、知识与技能:会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并能举例说出聚落与白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牛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悄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悄趣。
初步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及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等。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法导入课题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咱们现在居住在乡村还是城市?生:城市(乡村)师展示视频资料,生欣赏。
师:通过欣赏视频比我们感受到聚落的多姿多彩,你们想了解更多有关聚落的知识吗?生:想2、探究新知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聚落图片和案例,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聚落类型图片和多媒体展示。
•案例分析材料,包括城市、乡村聚落的例子。
•小组讨论题卡。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图片和案例。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不同聚落(城市、乡村)的短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哪些类型的聚落?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聚落?聚落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如何发展变化?”引出新课主题。
新课教学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简述聚落的定义,强调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场所。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并分类(如城市、乡村、集镇等)。
•逐一介绍每种聚落的特点,包括人口规模、建筑风格、经济活动等。
3.聚落的形成条件4.•提出问题:“聚落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有哪些条件促成了聚落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如交通、资源、政策等)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具体聚落,分析其形成条件。
5.聚落的发展变化6.•简述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初期形成、逐渐扩大、功能分化等阶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发展变化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小组讨论:预测一个聚落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
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
二是聚落与环境。
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三是世界文化遗产。
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
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仍屡屡发生。
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
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运用地图,说明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通过学习,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料、寻找规律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种终身受益的地理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活动、谈话法等。
二、学与教的过程:(导入新)提问:大家看到两幅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景观呢?这两种景观的异同点是什么?展示: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旁边有提示的问题。
学生说明自己的所看,谈自己的观点:哪幅图反映的是乡村?哪幅图是城市?为什么等等。
总结:这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城市和乡村景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新教学)板书:一、认识聚落:、什么是聚落(居住、劳动生产、社会活动)提问:聚落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外,还有哪些功能?学生就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聚落的作用:交流、经济活动、生活等等。
讲述:我们基本了解了聚落的含义,那么,聚落是如何产生的?现在的聚落主要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来看看。
展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演示从蓝田遗址到现代的乡村和城市的变化过程。
提问:大家能看出,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吗?学生回答:两种类型,即乡村和城市。
主要类型:乡村、城市叙述:那么,大家能说说,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有什么差异和共同点吗?讨论城市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不同点有大小、繁华、建筑风格等,相同点是都有很多的建筑物,人多等。
展示不同城市的照片,让学生看到城市景观的基本一致。
学生:城市景观基本类似,劳动方式有工业、服务等。
提问:那么,乡村的情况如何,请大家再看,讨论乡村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及乡村聚落的类型。
展示:乡村的四种不同类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有不同的类型,劳动方式主要是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
总结:由于乡村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农村、渔村、林区和牧区等。
过度:其实,乡村景观的特点,不仅会由于农业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乡村,由于自然条的差异,也会有不同的特点,请大家欣赏世界各地一些农村景观图片。
请同学来分析、说明。
:展示非洲、亚洲和欧洲等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
学生:介绍自己对不同地区乡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对应关系。
讨论不同地区的乡村照片,都是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过度:(评价学生的回答),由这些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与其环境的关系,我们能看出,聚落的形成、发展等与环境的关系密切,接下来,我们学习有关聚落与环境的问题。
二、聚落与环境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环境条,造就不同的居民生活区,那么,根据我们所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等自然条,请大家讨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展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图。
学生:讨论,从文、地图册等查找有关的资料,加以分析,说明。
演示主要的因素。
(动态)学生:回答问题(略)过度:既然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你能说说目前世界聚落的分布主要有什么特点吗?2、聚落的分布特点演示:世界主要的聚落分布地区(四大文明古国、欧洲、北美东北部等)学生:分析、回答。
(在河流的沿岸或中下游平原)过渡:同学们思考,影响聚落的因素是不是一成不变的?请同学们看图思考。
播放:现代的一些商业城时图片。
学生思考,交流。
基本能够说出影响聚落的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总结:早期,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要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聚落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变小,而社会经济条、文化等因素成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度: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地适应环境条,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差异、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历史等,在聚落中修建了不同特色的聚落建筑物——传统聚落,这些聚落,不仅体现了当地的环境特色,而且能充分展示各地的民族风格,经过历史长河的见证,保存到今天,成为了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三、世界文化遗产叙述:下面,请大家领略一组世界和我国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民居建筑。
展示:不同的传统聚落。
学生:观看图片。
提问:北京的传统聚落有哪些呢?学生:胡同、四合院、故宫。
教师总结:大家说很好。
这些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但是大家请看现存这些景点的图片。
演示:四合院和故宫图片。
叙述:经历历史沧桑的这些传统聚落,变得残缺,人类的不和谐开发和保护加剧了它的损伤,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和完善这些传统聚落。
学生讨论,回答。
提出一些政府管理,提高旅游素质等方面的建议。
总结:请大家从自我做起,从关注身边的传统聚落做起。
:演示结论。
本节内容总结:这节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了解了传统聚落的则珍贵,让我们理解了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到和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四、后总结本节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堂时间的有限性,没有对“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展开渗入的讨论,而是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但是尽量结合乡土地理,引用周边地区典型的传统聚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资料:走在平遥与丽江之间到平遥已在下午四点多了。
远远就看到了雄伟的城墙。
城北门口人很多,显得有些杂乱。
刚在西边的停车场下车,就有几个当地人围过来兜售古城地图,我向一中年妇女买了一份,但拒绝了她带路的建议。
一阵风来,停车场内尘土飞扬,同行的赶紧戴上了太阳镜和帽子。
城头上彩旗招展,城墙上也持着大幅的广告,是些牛肉和减速器之类的内容。
停车场外有一个“政府旅游接待处”的招牌,想必是五一期间游客太多,必须由政府出面提供信息,安排引导了。
只是现场秩序混乱,环境肮脏,感觉上管理工作做得很不好。
我们一行打算在城门口留个影,以示到此一游,可是门楼下立了一个铁塔,拉了好多钢丝,城墙又被巨幅广告遮盖,只好作罢。
五一的平遥游客实在很多,我们只得同平遥的朋友打了电话,请求帮助联系房间。
平遥与丽江同时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两地已结成友好城市,平遥方面曾访问过丽江,我们这次来,算是私人的回访吧。
在平遥旅游局工作的朋友很快到城门口来接我们,带我们上到城墙上参观。
平遥的城墙很完整,完全是小时候看的《三国演义》等小人书里看的那种古代城池。
朋友介绍说平遥古城已有2700年的历史,现存的城墙基本上是是明朝洪武年间重修的。
城方方正正,周长有十二华里。
这是按封建的“礼”序对城市规模的规定建的,国都城方九里,诸候城与州郡城方七里或五里,象平遥这样的县城,只能是城方三里。
十二里长的城墙有七十二个堞楼,三千个垛口,据说是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与七十二贤人。
看来这是一座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站在城墙上俯看,城内的巷陌交通整齐划一,民居大都是旧平房。
天空,城墙,民居,基本上一种灰灰的色调,在落日的余晖里,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下了城墙,朋友带我们参观了明清街上的日升昌票号。
这是一家很有代表性的北方汉族民居。
一进三院,百余间房子,很有气势,用料讲究但又不求奢华,建筑牢固实用。
日升昌的名气不是它的建筑,而是它作为中国第一家票号,是中国最早的银行业的开端。
日升昌有一个相当优秀的导游,由她详细而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日升昌的兴衰史。
以日升昌为代表的平遥票号,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今天默默的躺在玻璃展柜里的票号帐簿,记载的却是日升昌当时的兴盛发达。
但日升昌的不平凡,重要的不只是它曾占有多少的财富,而是它创建了一种更具有活力的经济形式,形成了一整套的经营管理策略,直到今天看来,还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平遥城内的住宿条不是很好,我们住的政府招待所老楼已很旧了,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云南一些山区住过的车站旅馆。
房内摆设到了极点。
三张床,一张桌子,桌子上一台旧电视,天花板上吊了一只四十瓦的白炽灯。
洗脸上厕所都得下楼。
出去得用一把小挂锁锁住,钥匙由服务员保管。
房门外还订了一条破旧的毛毯做门帘。
说实话在丽江,现在要找到这样的客房已不可能了,但招待所的人说五一期间,平遥所有的房间都订满了,能有这样的房间已是很不错的了。
晚饭后的平遥古城,仍然是游人如织。
街道上,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来回穿梭。
我很佩服摩托车手们的车技。
他们轰着油门,在密集的人流当中左拐右转,游刃有余。
每每擦着行人的脚尖或鼻尖呼啸而过,让人胆颤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