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方案
微观经济学 第七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R R(Q)
R RQ(L)
dR dR dQ dL dQ dL MRP MRMP
公式表达:卖方垄断市场上 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也是一般市场上的使用要 素的边际收益
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31
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是一个关于L的复合函数:R=R[Q(L)]或
29
§7-4 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结构组合
完全竞争厂商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厂商 1)卖方垄断
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2)买方垄断
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
2)双头垄断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均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30
卖方垄断厂商
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要素市场 上是完全竞争者。
边际产品价值VMP与产品的边际收益MR的区别:
MR通常是对产品而言,故称为产品的边际收益; VMP 则是对要素而言,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11
厂商的边际产品和边际产品价值
要素数量 边际产品 产品价格 边际产品价值
L
MP
P
VMP=MP×P
1
10
2
20
2
9
2
18
3
8
2
16
4
7
2
14
5
6
2
12
6
5
2
10
25
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2
多个厂商同时调整时厂商m的要素需求曲线
横轴为要素数量,纵轴为要素价格.设给定初始要素价格 为W0,相应地有一个产品价格P0,从而有一条边际产品价值曲 线P0·MP,根据该曲线可确定W0下的要素需求量L0,于是点 H(W0,L0)即为所求需求曲线上一点.如果这时没有其他厂商的 调整,则整条需求曲线就可以看成是P0 ·MP.
《微观经济学》PPT课件
〔2〕比较静态分析法:只分析 始点和终点的经济变量的 状 况
〔3〕动态分析法 引入时间因 素,分析某一时期内经济变量 的过程状况 .
三、经济模型
1、 经 济 模 型 〔economic
model>:用来表述经济
P price
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
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思想,建立起了以劳动价 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 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生产具 有相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3、萨伊<Say>〔法〕 〔1767-1832〕
让·巴蒂斯特·萨伊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
他认为:供给创造需求,储蓄必然转化 为投资,生产就是消费,供给就是需求, 生产过剩的危机是不会发生的.一个 国家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企业越多, 贸易越多社会财富越多.主张发展生 产.
2、按研究经济问题判断标准的不同可分为:
•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用事 实说明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回答是什么 〔What is>如:某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为 8%,失业率是6%.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以一 定的判断标准为出发点,力求回答应该是 什么〔What ought to be>.如:要实现8%的 年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某国的收入分配是不 是公平.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在《国富论》的序论中的第一句话就是: "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政治经济学 提出两个目标: 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 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 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微观经济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大纲一、引言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经济单位行为以及这些单位如何在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运作机制,旨在解释资源如何在个体之间分配以及价格如何形成。
通过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并为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需求与供给(一)需求1、需求的定义和影响因素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2、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表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一般来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3、需求弹性需求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对价格、收入等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
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
(二)供给1、供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2、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表示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一般来说,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3、供给弹性供给弹性衡量的是供给量对价格等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
三、消费者行为理论(一)效用与边际效用1、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二)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1、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2、预算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的理论框架。
消费者理论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是理性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
根据消费者理论,消费者在决定消费时会考虑两个重要因素: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根据收入和价格来决定购买哪些商品,以及在不同商品之间如何分配他们的收入。
消费者理论提出了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描述了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一般是负斜率的,表明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越少。
这是因为较高的价格意味着消费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所以他们会变得更加谨慎和节省。
除了价格和收入,消费者理论还考虑了消费者的偏好和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是一个衡量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喜好和满足程度的函数。
根据效用函数,消费者会选择最大化他们的总效用。
这意味着他们会将自己的有限收入分配给能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上。
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
边际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每单位商品时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表示当消费者增加消费某种商品时,他们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将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有限的,当消费某种商品过多时,他们会开始对其他商品更感兴趣。
消费者理论还包括一些扩展和修正。
例如,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即消费者更愿意立即获得满足,而不是延迟获得。
此外,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替代品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理论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
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偏好可以帮助生产者和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定价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
总之,消费者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
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收入、价格、偏好和效用函数,以及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理论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理解市场和消费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8分配理论
3
西方经济学
产品市场 & 要素市场
供给产品 收益
产品 市场
购买产品 支出
厂商
成本 购买要素 收入
居民 要素 市场
供给要素
4
西方经济学
一、收入分配的原理
5
西方经济学
• 一、要素及其价格
生产要素 劳动 资本 土地 企业家才能
要素所有者 劳动者 资本所有者 土地所有者 企业家
要素价格 工资 利息 地租 正常利润
MR = MC ↔ MRP = MFC
9
西方经济学
1、相关基本概念
• 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 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品(△Q/△F)或者这种产 品所带来的收益(△TR/△F)叫做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 边际物质产品 – 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品(△Q/△F)叫做边际 物质产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缩写为MPP)。
21
西方经济学
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资本的需求 资本的供给 投资 储蓄
越大,企业越愿意投资 利润率-利息率 越小,企业越不愿意投资 当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与投资的关系如下图: i S D
i0
0
K0
利息的决定
K
22
西方经济学
4 利润理论
1、利润与正常利润 、 利润: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 2、超额利润与创新 、 超额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又称为 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 只有在不完全竞争和动态社会存在。 不完全竞争存在垄断 动态社会存在创新和风险
18
西方经济学
• • • •
微观经济学第七章 生产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
(2)地租的决定
地租是由土地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的供给不能增加,这样,地租就
3.超额利润 ——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它是总收益与 总成本之差。这样的利润在完全竞争下并不存在。超额利润的产生来源于垄断(市场竞 争的不完全性)、风险和创新活动。 (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买方垄断或(和)卖方垄断。 (2)超额利润也被看作是企业主进行冒险所承担的风险的一种报酬。 (3)超额利润的另一来源可以看作是来自企业家职能的创新,即率先改变生产函 数或需求函数,以致赚得超过同行业其他厂商的正常利润的超额利润。企业家职能的创 新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产品的生产,如成功地采用降低成本的新技术或管理方法, 另一类创新包括所有影响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革新,如创造新产品、新式样和广告等等。 (二)利润的功能 1.利润不仅是厂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机,也是评价厂商生产经营活动优劣的 标准; 2.利润不仅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也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 3.利润是厂商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
——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本身具有一个市场价格,即资本价值。
2.利率的决定
(1)利率是由资本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
资本的需求主要是企业投资的需求。企业之所以要借入资本进行投资,是因为资本 的使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在于资本具有净生产力。由于投资的边际效率随投资 增加即资本的存量的相应增加而递减,所以对资本的需求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 线,它表达与每一借贷利率相应的投资人对投资资金的需求量。
微观经济学第六章收入分配理论(要素价格理论)
• 当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时
MRP MR MPP P MPL L L
• 当产品市场为非完全竞争市场时
MRP MR MPP P(1 1 L L
Ed
) MPL
4. 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MFC) 在其它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 某要素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6.2 要素需求的特征、原则 及研究方法
一、要素需求的特征 二、要素需求的原则 三、要素需求的研究方法
IE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copyright©2002 Hui Guangping
一、要素需求的特征 对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 Input
三、要素(劳动)的供给曲线
w
L
IE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copyright©2002 Hui Guangping
四、要素(劳动)的价格决定
w
w*
E
IE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copyright©2002 Hui Guangping
人口累计
100
百分率
IE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copyright©2002 Hui Guangping
•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衡量一个 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
A g A B (0 g 1)
100 60 80
g<0.2 很平均
Labor, land, and capital Income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以及个体、企业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作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则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供需理论供需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用于解释市场上商品定价的原理。
根据供需理论,当市场上某一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将上涨,供应量也会随之增加。
相反,需求下降时,价格将下降,供应量也会减少。
供需理论通过分析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解释了市场定价的动态过程。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个体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边际效用、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一件商品时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受,需求曲线则是描述了商品价格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剩余则是指一个消费者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时所作的决策。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生产函数、生产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等。
生产函数是描述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描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率。
生产成本则是企业进行生产所需的资源和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在给定的投入条件下,企业通过调整产出和成本来实现最大利润。
四、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了不同市场中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的特征。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有大量的小企业,没有企业能够单独决定价格。
而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影响市场。
其他市场结构则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五、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研究了市场无法有效运行时的情况,其中包括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市场参与者产生的影响,可以是正向的(正外部性)或是负向的(负外部性)。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分配理论》
微观经济学《第⼋章分配理论》第⼋章分配理论总体介绍:本章的中⼼是⽤价格理论来解决为谁⽣产的问题,即解决收⼊分配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资本、⼟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产要素共同造了社会财富。
分配就是把社会的财富分配给这四种⽣产要素的所有者。
劳动得到⼯资、资本得到利息,⼟地得到租⾦,企业家才能得到正常利润。
收⼊分配理论就是要研究各种⽣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到底是如何决定的。
⽣产要素的收⼊取决于两个⽅⾯:⼀是要素的数量.⼆是要素的价格,当拥有的要素数量既定时,要素的价格越⾼,则得到的收⼊也就越多。
和普通商品⼀样,⽣产要素价格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分配理论实际上就是⼀般价格决定理论在收⼊分配中的运⽤。
第⼀节⽣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产要素的需求★(⼀)⽣产要素需求性质1.派⽣需求(也叫引致需求)⽣产要素的需求是⼀种派⽣需求。
需求者是⼚商不是消费者2.联合需求。
即对⽣产要素的需求是⼀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影响⽣产要素需求的因素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
2.⽣产技术状况。
3.⽣产要素的价格。
分析⽣产要素需求时要注意这样⼏个问题:第⼀,产品市场的类型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
第⼆,⼀家⼚商对⽣产要素的需求与整个⾏业对⽣产要素需求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只有⼀种⽣产要素变动与多种⽣产要素变动的情况。
第四,⽣产要素本⾝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的。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要素需求★1.⼚商对⽣产要素的需求原则。
⼚商对⽣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
即:MC=MR=P。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家⼚商来说,要素价格是不变的。
⼚商对⽣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2.⽣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产⼒,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单位某种⽣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如果以实物来表⽰⽣产要素的边际⽣产⼒,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如果以货币来表⽰⽣产要素的边际⽣产⼒,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
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1、买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2、卖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3、双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二、始生产要素) ①劳动力,②资本,③土地,④企业管理才能。 2、有生产成本的供给(各种衍生要素) ①机器,②设备,③厂房,④原料等。 (一)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图示见黑板)
为得到增加值而付出的成本(代价)。 (二)资本的供给、需求与利息决定 (图示见黑板) 1、资本需求原因:投资获取利润。 纯利润率e=投资利润率﹣利息率i,i↓e↑→D ↑, i↑e↓→D ↓ 利率越高,需求量越少,反之,需求量越大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第七章:分配理论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第三节:社会收入分配 第四节:收入分配政策
第七章:分配理论
• 生产要素是有主的,要素收入就是生产要素所有 者的收入。
• 在生产要素市场解决分配问题。 • 原始生产要素分为: ①劳动力。②资本,③土地,④企业管理才能。 • 所有生产要素有这四种要素衍生而来。 • 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报酬、分配)为: ①工资和薪金,②利息,③地租,④利润(平均利
产品价值,VMP) C′(x):边际要素成本(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即要素价格p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有: MRP=p时, 利润最大,达到最优投入量。 MRP﹤p时,减少要素x投入量。 MRP﹥p时,增加要素x投入量。
(见生产理论例1:表1) Q′(x) P:边际要素(产量)收入(边际收益产品, MRP,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1、劳动供给的特殊规律
一般来说,当工资(劳动价格)增加时劳动供给会增加,但工 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劳动供给不但不会 增加,反而减少。这是因为货币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货 币的边际效用递减。不足以抵消增加劳动的负效用,从而劳 动供给减少。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题强调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1.2 经济学的定义和方法解释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介绍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解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1.3 市场经济体制解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征讨论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体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第二章:供给和需求2.1 市场和竞争解释市场的概念和特征讨论市场竞争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分析市场竞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2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定义和曲线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2.3 市场均衡和价格决定解释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条件分析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机制讨论市场均衡的实际应用和例子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和需求理论3.1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目标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收入、价格、偏好等3.2 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解释需求曲线的概念和形状分析需求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3 需求弹性解释需求弹性的概念和类型分析需求弹性对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讨论需求弹性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和策略第四章:生产者行为和供给理论4.1 生产者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生产者行为的定义和目标分析影响生产者行为的因素:技术、成本、市场价格等4.2 供给曲线和供给定律解释供给曲线的概念和形状分析供给定律的原理和应用4.3 供给弹性解释供给弹性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供给弹性对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讨论供给弹性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和策略第五章:市场结构和经济效率5.1 完全竞争市场解释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条件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和优点讨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的存在性和局限性5.2 垄断市场解释垄断市场的特征和条件分析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和缺点讨论垄断市场在现实中的存在性和影响5.3 竞争和垄断的政府干预解释政府对竞争和垄断市场的干预手段和理由分析政府干预对市场结构和经济效率的影响讨论政府干预的利弊和争议第六章:价格歧视和市场策略6.1 价格歧视的基本概念解释价格歧视的定义和类型: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分析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原理和条件6.2 价格歧视的市场策略和效益讨论企业实施价格歧视的策略和目的分析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和企业利润的影响探讨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中的例子和争议6.3 价格歧视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讨论价格歧视引发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分析价格歧视对消费者和社会的影响和公平性探讨解决价格歧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七章:外部性和公共物品7.1 外部性的基本概念解释外部性的定义和类型: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分析外部性对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7.2 外部性的内部化和矫正讨论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税收、补贴、企业合并等分析外部性矫正政策的效应和局限性探讨外部性矫正的公钥和私钥解决方案7.3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解释公共物品的定义和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分析公共物品市场的失效和解决方法:政府提供和公共资源管理讨论公共物品政策设计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第八章:信息不完全和市场失灵8.1 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机制解释信息不完全的概念和原因分析信息不完全对市场决策和市场效率的影响8.2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解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定义和机制分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市场合同设计和市场效率的影响8.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讨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完全等分析政府干预对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法和效应探讨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过度干预的问题第九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9.1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基本概念解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定义和计算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经济含义和作用9.2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衡量和应用讨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衡量方法: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价格制定和市场分析中的应用9.3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与公平分配的关系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讨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中的争议和解决方案第十章: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和未来发展10.1 微观经济学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分析微观经济学在产业组织、金融市场、劳动市场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探讨微观经济学在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10.2 微观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挑战讨论微观经济学在解释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中的局限性分析微观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10.3 微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探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证分析分析微观经济学对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影响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经济学在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供给和需求2.1 市场和竞争重点解析:市场的概念和特征,市场竞争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市场竞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明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及其框架体系;掌握微观个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化配置资源的基本原理以及各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基本条件和原则;了解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以及西方经济学所包含的意识形态。
本课程的教学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阐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的经济现象。
二、课程教学要求讲授过程中,在保持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注意其局限性的介绍。
突出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应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
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讲授相关理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微积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本课程相关的综合性案例分析,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并演示如何应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以及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收集及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习得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1.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原因;2.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4.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5.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难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
微观经济学教案
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着重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扼要说明相关的基本范畴和概念,概述经济学产生和发展,使同学们在了解和掌握经济学这一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基础上,重点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核心。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与课堂讲述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设计:从一些学者对经济学的看法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 引出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讲授分析。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使学生们在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了解中认识和体会西方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对象上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的不同。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课时时数:3学时(48课时)、2学时(32课时)课时分配:1.如何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请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3.请解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并举例说明。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实质以各位学者对经济学的界定引入经济学的含义一、经济学的界定(一)什么是经济经济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节约、节省、有效率;一是指社会生产、交换、消费等活动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
从亚当·斯密开始真正将“经济”研究从家庭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经济学成为研究国家致富的学问。
(二)什么是经济学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那么经济学到底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曾对经济学作过一个简洁而形象的定义: “经济学是关于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这个定义很生动,但并不确切。
迄今为止,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最为广泛地被传播和被人们所接受的,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和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理解概念: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掌握理论:掌握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导致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主要原因以及市场自动调节的有限性,会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加以调节。
2能力层面系统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对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物品的类型和分类标准,形成全面、系统、联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判断实践能力:根据案例材料,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由知识到能力的问题,通过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搭建一座“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思维桥梁,使学生能就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导致市场失灵问题搜集信息与资料,善用适当的理论知识,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3素质层面提高专业素质:通过案例的学习、理论框架的构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政府政策,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市场机制调节的有限性,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经济学理论,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和意义的思考,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课程思政1融入知识点《新闻1+1》:篮球场,还是广场。
2融入方式提高专业素质:通过案例的学习、理论框架的构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政府政策,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市场机制调节的有限性,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经济学理论,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和意义的思考,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3思政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三、教学引入学生需要预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知识点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相关知识,对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概念及其导致的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微观经济学课件 第7章 分配理论.ppt
200
160
VMP=MP×PP
120
MRP=MP×MR
80
AFC
MFC 40
0
L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9/12/17
微观经济学
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W
VMP=W
教材P269 图8-3
E
S=MFC=W
W0
0
2019/12/17
L0
在不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只 有要素价格提高要素的供给量才会 增加,所以,边际要素成本将递增 且高于平均要素成本,即高于要素 的价格。
MFC>AFC=PF
2019/12/17
微观经济学
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厂商的MFC与AFC
要素供给量要素价格 总要素成本 平均要素成本 边际要素成本
L
PF
TFC
80
80
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厂商的MFC与AFC
200
160
120
AFC
80
MFC
MFC=AFC=W
40
0
L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9/12/17
微观经济学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要素供给曲线
W
S=MFC=AFC=W
0
2019/12/17
微观经济学
L
五、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要素供给
MRP]——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量所增加的收益。
MRP=MPMR 平均收益产品[Average Revenue Product ,
ARP]——平均每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 入量所带来的收益。
经济学微观教案
经济学微观教案1. 引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利用稀缺资源的社会科学。
它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层面。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个体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决策和相互关系,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等重要概念和理论。
2. 教学目标•理解经济学微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供求关系的分析方法•理解市场均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了解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决策过程•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内容3.1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价格、成本、效益等基本概念•边际分析的原理和应用•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的概念3.2 供求关系的分析方法•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市场均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3.3 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和效用理论•供给理论和生产函数•企业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的决策4.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概念和原理,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案例分析法:选择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讨论和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思维碰撞和互动交流。
5. 教学评估5.1 形成性评估•课堂测验:课后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供求分析和消费者行为决策的应用能力。
5.2 总结性评估•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微观经济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表现评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
6. 教学资源•教材:推荐使用《经济学原理》等微观经济学教材。
•网络资源:推荐使用经济学相关的在线学习资源和视频讲解。
7. 参考文献1.曼昆.经济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王书兴,李琪.微观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弗里德山德,鲍曼,张燕生.新编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以上是经济学微观教案的大致内容和设置,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灵活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4、教育程度与工资差别—劳动力质量 (图示见黑板) ①受教育水平越高,一般工资水平越高。 ②40岁至50岁之间,一般收入最高。 (二)工会与劳动供给 1、工会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卖方垄断) 2、工会影响工资的三种主要方式 ①增加对劳动的需求:A、限制进口产品,B、鼓励会员对产
2、货币资本的供给曲线显然与产品供给曲线一样,是向右上方 倾斜的。
(三)土地的供给(曲线)
△租金:获得资源使用权而支付的价格,是资源所有者的收入
(图示见黑板)
经济学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
1、可再生资源:可以使用自然力来保持或增加储量的自然资源。 2、不可再生的资源:没有自我增值能力的自然资源。
品的消费等。 ②减少劳动的供给:A、移民限制,B、非会员受雇限制,C、
减少工作时间,D、强制退休等。 ③支持最低工资法案。 (图示见黑板)(注:美国工会成员的工资比非会员高1/3)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二、利息理论(资本市场的均衡)
△利息:是资本使用者支付的价格,是资本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资本报酬与本金(借用货币额)之比。 (一)利息产生的原因 1、时间偏好说 是将现期消费变成远期消费的一种补偿。 2、净产生力说 使用资本能获得在未来大于现在资本的数量,即增值。利息是
△替代效应:减少闲暇时间,用工资来替代。闲暇变得“昂 贵”。
△收入效应:工资上升后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二)资本的供给(曲线)
(图示见黑板)(利率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供给量越少)
资本分为资本品和货币资本,
1、资本品作为生产要素,其本身就是产出,他包括机器、设备 和原材料等。其供给曲线与一般产品的供给曲线一样。是向 右上方倾向的。
边际产品价值,VMP。投入要素的边际收入)。意义:增 加(减少)一单位要素所增加(减少)的收入。
C′(x):边Biblioteka 要素成本(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即要素价格p 意义:增加(减少)一单位要素所增加(减少)的成本。
2、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①要素价格越低MRP﹥p ,要素需求越大,(满足需求原理) ②要素价格越高MRP﹤p ,要素需求越小。(满足需求原理) (图示见黑板)
产品价值,VMP) C′(x):边际要素成本(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即要素价格p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有: MRP=p时, 利润最大,达到最优投入量。 MRP﹤p时,减少要素x投入量。 MRP﹥p时,增加要素x投入量。
(见生产理论例1:表1) Q′(x) P:边际要素(产量)收入(边际收益产品, MRP,
润) • 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由要素价格决定。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及特点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特点 1、要素需求是派生的需求(引致需求) 2、要素之间有两种以下关系: ①替代关系,②互补关系。 3、某种要素需求的变化由以下三个因素引起: ①产品需求的变化,②其他因素价格的变化,③技术进步。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1、企业使用要素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要素收入=边际要素成本(要素价格) 即:Q′(x) P = C′(x), 或:MRP=p Q′(x) P:边际要素(产量)收入(边际收益产品, MRP,边际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1、买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2、卖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3、双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1、无生产成本的供给(原始生产要素) ①劳动力,②资本,③土地,④企业管理才能。 2、有生产成本的供给(各种衍生要素) ①机器,②设备,③厂房,④原料等。 (一)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图示见黑板)
第七章:分配理论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第三节:社会收入分配 第四节:收入分配政策
第七章:分配理论
• 生产要素是有主的,要素收入就是生产要素所有 者的收入。
• 在生产要素市场解决分配问题。 • 原始生产要素分为: ①劳动力。②资本,③土地,④企业管理才能。 • 所有生产要素有这四种要素衍生而来。 • 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报酬、分配)为: ①工资和薪金,②利息,③地租,④利润(平均利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图示见黑板) p0:均衡要素价格,x0:均衡要素数量。 结论:各种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特征尽管不一样,但要素价格仍
然是由要素需求和要素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一、工资理论(劳动市场的均衡)
△工资或薪金:是劳动者提供劳动(务)后获得的报酬。 (一)劳动的供给、需求与工资决定 1、劳动的供给(见上节) (图示见黑板) 2、劳动的需求(见上节) (图示见黑板) 3、劳动市场的均衡 (图示见黑板) ①W0:均衡工资水平。 ②L0:均衡劳动供给量和均衡劳动需求量, ③失业,④用工荒(劳动供给不足)。
为得到增加值而付出的成本(代价)。 (二)资本的供给、需求与利息决定 (图示见黑板) 1、资本需求原因:投资获取利润。 纯利润率e=投资利润率﹣利息率i,i↓e↑→D ↑, i↑e↓→D ↓ 利率越高,需求量越少,反之,需求量越大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1、劳动供给的特殊规律
一般来说,当工资(劳动价格)增加时劳动供给会增加,但工 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劳动供给不但不会 增加,反而减少。这是因为货币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货 币的边际效用递减。不足以抵消增加劳动的负效用,从而劳 动供给减少。
2、也有人认为:短期看,劳动供给曲线会向后弯曲。但从长 期看,由于青年人逐步加入劳动行业,以及工资收入较低的 工人总是愿意调整职业,用更高的工资来替代闲暇时间,所 以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 曲线只适用于高度发达和高度富裕的国家。在低收入工人占 多数的国家是不会出现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