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 听评课记录表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3debdf0a5e9856a571260bc.png)
读、画结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庐山的云雾》评课稿《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
作者抓住庐山云遮雾罩的特点,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
本节课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十分巧妙,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的设计环节生动,令人回味;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关注了学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借助绘画,再现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将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
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一条条”、“缠绕”、“天幕”等进一步的理解、想象云雾的姿态,最后别出心裁地通过画画展示学生回答到的庐山云雾样子,让绘画与文字相结合,再现想象。
二、以读为本,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中,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围绕着“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一中心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点名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感悟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庐山云雾的神韵。
课堂教学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对文本的诵读过程中,进入美的境界,与文本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教育,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三、拓展想象,丰富语言积累庐山云雾之美,在于其鲜活灵动,自然天成。
“千姿百态”一词,就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教师在此设点,想象补白,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而然地运用教材里的表达手法,说出了一个个精彩生动的句子,从而丰富了语言,发展了能力。
总之,这节课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老师那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和开拓空间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课安排活动较多,时间安排稍显仓促,感情朗读发挥得不是尽善尽美。
精美文档 1。
评课
![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7d966bc3a1c7aa00b52acbf0.png)
评课稿《庐山的云雾》评课人龙自梅听了陈常平老师的课,感触颇多,收获不小。
陈常平老师课上得很精彩,教学设计巧妙、安排合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关系和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三大段.陈老师用了课前,课中,课的结束时导入课外阅读材料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用美文美读的方法,通过以读促悟的手法,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陈老师这堂课实现了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的深度融合。
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资源,注意引进课外资源来丰富文本,真正体现了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的新理念.比如课前古诗的积累和导入。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陈老师引用学生以前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和《望庐山瀑布》为导入手段,这样做,不仅有效联系了与课文有关的旧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在课堂的最后环节中,陈老师和学生再一次分享更多描写庐山的诗词。
用课外阅读材料指导课内教材阅读,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陈老师的语文课堂实现了读与悟的深度融合。
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朗读。
引导学生从静静的反复的朗读当中体会庐山的静态之美。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在这堂课上,学生的读是比较充分的,有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以致第五自然段的学习比较仓促.2013.11。
课堂观察记录表3《庐山的云雾》
![课堂观察记录表3《庐山的云雾》](https://img.taocdn.com/s3/m/6ffa00291711cc7930b71639.png)
教师让学生从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本段的词语,并让做了笔记。同时抓住了不同方位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段落,做了要领般的背诵与理解,而且让他们个性化画面的想象。但是在学生用字典等工具书方面却没有体现。
补充视点:
读中生情,自然想流露于笔下,写下《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的拓展之句,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另外开展“我是小导游”的活动,介绍庐山云雾的美景。
教学改进建议:
穆老师对自然段的重点要领给予了很好的把握,但对整篇文字的阅读的内在联系应该加强点。另外,在穆老师执教的本节课中,对于正处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写的相应还比较少,应该和新课标精神相适应,增加写的内容,应把作业放到课内完成。
4.聆听心声:教师能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然后灵活积极地回应?
能,教师能根据学生展示的内容及时指导点拨,引导很好。在识记“飘”和“漂”时,教师就采用此法。当出现点发差时,教师举例“汽油漂物”给予积极回应。课文内容理解时,教师从“山头、山谷”等方位法聆听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画面。
5.情境导入: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伊始采用以“旅游”为话题,自然谈话,结合幻灯庐山云雾的美景,让学生陶醉其中,从而进入氛围,引发学生能主动进入文本,感受这祖国大好河山之美!
6.活动作业: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
学生读书活动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很到位,可以达成课文教学目标。但是写字作业时间太少,把作业时间放到了课后,有点违背新课标精神。
《庐山的云雾》课堂观察记录表3
学科
任教年段
三年级
教材版本
课题
庐山的云雾
观察视角
三、怎么学
观察者:
2018-2019-听课评课记录-精选word文档 (8页)
![2018-2019-听课评课记录-精选word文档 (8页)](https://img.taocdn.com/s3/m/19ff64f59ec3d5bbfc0a742b.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听课评课记录篇一:两篇听课评课记录范文听课记录范文听课对象:三(6)班李音老师听课内容:《庐山的云雾》第2课时过程:一、复习巩固: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
生:(有感情地朗读)复习生字词。
(字的结构、部首、读音)增光添彩(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勿写成“小”)笼(注意读音)“返”的第4笔遮半包围结构师: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生:(畅所欲言)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品文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生:1、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2、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三、精读课文:师: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第一小节:生: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可以看出来。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体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人们漫步山道有虚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师: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仿佛自己如临其境。
师: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千姿百态)生: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句式基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行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瞬息万变)生: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突出变化的快:“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师: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都是作者的想象,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好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评课稿《庐山的云雾》
![评课稿《庐山的云雾》](https://img.taocdn.com/s3/m/45440e6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4.png)
评课稿《庐山的云雾》第二,注重启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思路和方法。
第三,强调实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实践机会和反思机会。
在教学中,党老师还运用了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例如,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和神秘。
同时,党老师还通过让学生模仿云雾的姿态、用手比划云雾的形状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党XXX老师的《庐山的云雾》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更感受到了语文课的魅力和力量。
我相信,在党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启示,更好地感受祖国的山山水水,体验语言的美妙。
本文第2、3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让三年级学生掌握此构段方式,对于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党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巧妙渗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总——分”结构段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在第2自然段中,党老师让学生找到四种姿态的云雾,并引导学生朗读体悟不同姿态的云雾的美。
接着,教师运用师生合作读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总——分”的结构。
在第3自然段中,学生通过分述的句子更好地体会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中年段特别是三年级的孩子,丰富语言积累对于学生阅读、表达和思维都非常关键。
党XXX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采用有章法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形成语感,感受语言的美,让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姿态的美产生喜爱之情,从而对语言产生喜欢的情感。
接着,引导学生掌握本段的总分结构,为背诵理清层次。
然后,在屏幕上打出背诵支柱点的词——即云雾的方位词,学生背起来就有章可循了。
最后,去掉支柱点的词,学生背诵下来。
党XXX老师在教学第然段时,巧妙地抓住了读写结合点,先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到云雾变化的姿态多,速度快,使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产生感受。
《庐山的云雾》评课
![《庐山的云雾》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a96b137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3.png)
《庐山的云雾》评课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是一座蜚声中外的名山。
其独特的山水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其中最为著名的景观之一便是庐山的云雾。
这些氤氲缭绕的云雾,如诗如画,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下文将就庐山的云雾进行评课,揭示其迷人之处。
庐山的云雾,常常出现在山间峡谷、瀑布溪流之间,如同仙境一般。
清晨时分,云雾缥缈,山峰若隐若现,宛如仙界降临凡间。
游客沿着山间小径漫步,踏着轻盈的云雾,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令人身心舒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云雾飘渺,变幻莫测,时隐时现,时而翻腾、时而飘荡,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种神秘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快乐,如同一场美妙的梦境。
庐山的云雾,不仅在白昼时分美轮美奂,在夜晚同样有其独特的魅力。
夜幕降临,山间云雾愈发凝重,星光点缀其间,宛若仙境中的灯火辉煌。
游客在夜色中漫步山间小径,仰望满天繁星,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祥和。
云雾将山峰包裹,星光闪烁,山间虫鸟的叫声伴随着微风拂过,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宁谧的画卷。
人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身心放松,忘却了尘世中的烦恼和疲惫。
庐山的云雾,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云雾缭绕山川,诡谲莫测,仿佛大自然的化身,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力量。
站在山巅,俯瞰云雾弥漫的山谷,会感到自己与自然的渺小,俯视云雾蔽日,令人无限敬畏。
这种敬畏之情,使人更加珍惜和热爱大自然,不再肆意破坏和污染,而是更多地去保护和呵护大自然,与之和谐共生。
在评述庐山的云雾这一课题时,无法不提及其美不胜收的景观,其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氛围以及让人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庐山的云雾,如同大自然的馈赠,给予人们无尽的美感和精神上的满足。
愿我们珍惜、呵护这片美丽的自然之地,与之和谐相处,让庐山的云雾永远飘洒在山间,为我们带来无尽的美好与感动。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6c550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c.png)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在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因为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师只是为学习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疏通课文,更多地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忽略了情感的启动,毫无精彩可言,又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但是本学期的课堂磨练月活动,我们教科室就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导全校教师加强第一课时的研究,提高第一课时语文教学的效率。
再者,很多的外出上课评比、教师职评都以第一课时为主,第一课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
今天课堂磨炼在我们工作室、三年级首开序幕,上午三位老师同上了《庐山的云雾》(苏教版第六册)第一课时,听了两节课,现围绕自己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到位与不到位第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三个方面:(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习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今天的教学来看,两位教师都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三个目标,引导学生读书,特点张春花老师的课堂,采用学生互读互评,互相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使得读书教学高效省时。
两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生字词的教学,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特别是韩青老师的课堂上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描红,像这样中年级让学生在课堂上描红的老师实属不多了,课堂只说不写的形象要在我们手中改变。
但两位老师在生字新词的教学中还是不够到位,尤其是多音字及字义的理解,提示规律方面、联系生活拓展的力度不够。
“千姿百态”一词的教学,张老师直接让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找近义词理解,韩老师方法更妙,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可以变换词语顺序理解“千百姿态”,最后都能进行积累这一做法很好,但还缺少学生解词的规律性揭示。
我认为这一词的教学我们还要增加力度,在引导学生变换词语顺序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点拨:“我们这样一调换‘千百’就表示多,合起来就是姿态多的意思,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在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意思(如千奇百怪表示奇怪的事物多,千军万马表示军队中战士战马多……)以此举一反三,学生由一词可得到规律,以后遇到这些词语的意思就知道它的意思,我想这样的.拓展更高效。
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听课记录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fd007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f.png)
听课记录模板范文听课记录篇一授课教师:某某某科目:某某听课时间:某某课时听课课题:某某听课地点:某某班级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我找出西沙群岛。
(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
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
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第三环节:网络,知识拓展。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了解到课本上仅仅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自然想了解得更多。
于是教师请同学们点击西沙遨游、海洋链接,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
教师巡视点拨,个别辅导。
这时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也能够结伴而学,收集感兴趣的资料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
让学生来总结自我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到达了教育教学的最高潮。
听课评析本节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资料,鉴赏语言文字,供给条件。
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本事。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忙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本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关于听课记录篇二一、情境导入1、齐读课题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板书),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3、出示词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冻得坚硬的山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a.指名读b.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c.齐读二、品读课文(一)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烦?读一读,想一想交流(二)出示第二自然段1、天气冷指名读2、你还体会到了什么?饥寒交迫,“饥饿”3、再来看看这个词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显示“濒临死亡”)师: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2023年《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庐山的云雾听课笔记实用
![2023年《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庐山的云雾听课笔记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e8d2754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b.png)
【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教师姓名:XXX授课学科:语文授课时间:2024年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们互动,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过庐山,并通过引导学生提到庐山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对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和说明。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文本分析(30分钟)教师从情感、描写、语言等多个角度逐段分析这篇文章的特点。
教师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同段落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中的意象。
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特殊句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4.鉴赏与评析(4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对《庐山的云雾》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所描绘的云雾景色对人的情感和思绪的影响,并逐句解释其中一些比喻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包括诗意、情感表达、字词运用等方面。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文章的个人感悟,同时也鼓励学生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层意义。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提醒学生尽量将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庐山的云雾》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可以与其他诗歌、散文作品进行对比。
6.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对文中的生词进行查字典、对比这篇文章与其他山水诗进行分析等。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庐山的云雾》展开,通过导入、基础知识讲解、文本分析、鉴赏与评析以及总结与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思考、发表意见和个人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此次听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整节课教学内容有层次感,环环相扣,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庐山的云雾》听课记录
![《庐山的云雾》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3b59873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c.png)
【听课表格】课题14、庐山的云雾版本语文S版册数三年级上册评课时间2011年10月4日听评课记录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孩子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二、新授1、举起手跟老师书写“云雾”。
2、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轻盈)3、图片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4、你们知道这么美的景色出现在哪么?5、简介庐山的地理位置,引出庐山的云雾。
6、导出课题。
7、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8、检查词语认读,(带拼音——去拼音)的词语。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9、认识多音字:笼、系10、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11、学生汇报。
1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呢?请大家默读课文13、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
板书:千姿百态,姿态是样子,那“千”和“百”呢?14、小组汇报。
15、提问:什么是“绒帽”?16、学习“笼”字(字理分析——指导书写)17、“谁能画出这笼罩在山头的云雾?18、读句子。
19、还有谁喜欢哪种姿态的云雾,到黑板上画出来。
20、“一条”和“一条条”有什么不一评课导入:1、教师以课前谈话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新授:1、教师用“聚焦式”的方式引出课题,点出了本文的题眼“云雾”,实质上是告诉学生,要认真审题。
2、图片直观发现,初步感知,让学生在内心中埋下种子。
3、初读课文时,目标明确,让学生自主扫清文中的生字新词,达到学生认真阅读的效果。
4、词语的认读,教师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并相机进行必要的指导。
例如:“量”的后鼻音,“增”的平舌音以及多音字“笼”、“系”。
如果教师能注重不同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这样效果是否会更好些。
5、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周老师以身垂范,讲明学习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并让学生领会要点,去思考问题。
学生在思考中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庐山云雾的特点。
庐山的云雾课堂观察记录
![庐山的云雾课堂观察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822a6bb42e3f5727a4e96211.png)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苏教
教材版本
版
课题
庐山的云雾
观察视角:一、教什么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
适时教学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难解词,在情感朗
读中学会想象,学会表达。
2.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
不同学生的?
利用丰富的图片,米用不问的句式,为孩子创设不问的 语言训练情境。
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 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是做到这点,但有的多音字孩子已经在二年级学过,建
议小要重复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 点与本质?
语言训练,语文思维的训练重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与本质: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重点。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 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 析?
是的,特别对“飘和漂”的区别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 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是的,教师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直 接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 间,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2.以学定教:能否针对学生的问
题有效教学?
当学生说话训练出现难度时,教师适时出示各种图片, 给予学生直观刺激,降低了说话的难度,收到了很好 的效果。
3.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 数,无效提问的次数?
教师搜集各种丰富多彩的图片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 训练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 的指导和培养?
观察、想象
补充视点:导入是否顺应学情,真实有效?
教学改进建议:导入有点走马观花,没有充分关注学情,没有发挥和挖掘学生资源的作 用。
观察视角:二、怎么教
观察视点
【2018最新】庐山云雾的评课-推荐word版 (8页)
![【2018最新】庐山云雾的评课-推荐word版 (8页)](https://img.taocdn.com/s3/m/a3b55b96284ac850ad0242ac.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庐山云雾的评课篇一:庐山的云雾评课《庐山的云雾》收获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
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
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
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
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
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
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
弄懂之后,便要运用。
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收获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
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公布课听课记录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公布课听课记录庐山的云雾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5db6b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7.png)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公布课听课记录《庐山的云雾》评课稿《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述,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课件,展现庐山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光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通过量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说:哇!很美啊!《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出色的描述,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诵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竞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量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刻画的景色,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述变成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明白得.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如此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明白得起来就容易多了.《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述,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课件,展现庐山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光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通过量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说:哇!很美啊!《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出色的描述,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诵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竞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量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刻画的景色,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述变成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明白得.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如此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明白得起来就容易多了.《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述,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课件,展现庐山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光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通过量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说:哇!很美啊!《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出色的描述,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诵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竞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量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刻画的景色,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述变成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明白得.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如此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明白得起来就容易多了.。
《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
![《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3386777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0.png)
《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听课的时候,我们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下面,为大家分享《庐山的云雾》语文听课记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师:今天我们继续《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
生:(有感情地朗读)复习生字词。
(字的构造、部首、读音)增光添彩(上大下小) (下半局部勿写成“小”)笼(注意读音)“返”的第4笔遮半包围构造师: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生:(畅所欲言)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生:1、作者是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2、写法上有不同?师: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第一小节:生: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风光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风光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可以看出来。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表达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人们漫步山道有虚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师: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仿佛自己如临其境。
师: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 (千姿百态)生: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句式根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宏大的天幕)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展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展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瞬息万变)生: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突出变化的快:“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师: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都是作者的,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好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小教数学2班 于跃
听评课记录表
听课人:于跃
时间:11.16
学科:语文
班级:三年级下 讲课教师:
课题:庐山的云雾 课型:
评价等级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待提高 教师
教学语言 √ 课堂提问及效果
√ 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
本节课的突出优点 在这课的教学中,她是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来展开教学的。
师
生共同学完第一自然段,明白庐山云雾的神秘后,出示自学提示:学生
体会第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通过边读
边想象,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庐山云雾的变化。
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或教学建议 时间紧,没能好好的拓展。
写景的文章除了解读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会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
希望老师今后会多注意。
板 书 呈 现
十一、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初读感知庐山云雾的特点: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千姿百态
山顶的绒帽 山腰的玉带 山谷的大海 山峰的天幕 一缕青烟 九天银河 瞬息万变 一匹白马 一座冰山
“匡庐奇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
听课人的听课体会
老师更注重对孩子感悟能力的培养,激发同学的兴趣。
而且教学方法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