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朱光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的成员有沈雁冰、周作人、许地山、耿济之、叶绍钧、冰心、王统照、朱自清等12人。
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反对文以载道,反对将文学作为消遣的工具。
贡献: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潮流;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尤其是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封建主义文学和休闲文学进行了批判。
文学研究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洪水》、《文化批判》等,并出版创造社丛书。
创造社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这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特征。
他们追求文学的全和美,但他们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
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历史剧,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等,风靡文坛,对新文学影响很大。
3.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们大都是“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4.“孤岛”文学从地域而言,是指上海租界,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11上海沦陷—1941.12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历时4年多。
美学期末考试资料朱光潜
美学期末考试资料朱光潜美学复习资料(复杂版)一、名词解释:1、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作为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
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
康德认为美不包含功利性,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优美包括着人生丰富的社会性的内容,优美的内涵:从本质上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197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特征上具有柔和、秀雅、和谐等特征。
2、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最主要的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
{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它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在特定审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独特存在形态,还包含了丰富的到的内涵。
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的是博克(18世纪英国美学家)。
}1953、荒诞: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荒诞的内容与形式是相符的,它不可能使人发笑,它更接近于悲,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
特点: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4、丑: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朱光潜阅读理论
朱光潜阅读理论“朱光潜阅读理论”是中国著名文论家朱光潜系统性地提出的一种阅读论述。
他认为,在阅读工作中有三个重要部分:外部阅读、内部阅读和深阅读。
其中外部阅读是从客观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浏览,了解文本大意;内部阅读是从主观角度,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加深理解;深阅读则是从表象本质的角度,进行实质性的挖掘和思考,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朱光潜将“外部阅读”比作“飞驰”,以快速浏览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观看,然后逐个索引,表达内容的大体框架。
外部阅读是阅读认知的入口,也是“跳跃式”阅读的前提。
朱光潜认为,外部阅读的目的是通过快速的跳跃式浏览,迅速把握文本内容,从而熟悉文本的结构特征,掌握文本的主客观内容,并快速把握文本的表达对象,从而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内部阅读”则是在外部阅读后,细细品味文本内容,以引领意义的方式解读文本,阅读者以全面、细致、深入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仔细分析文本,识别文本内容中的主要信息,真正理解文本。
朱光潜认为,内部阅读不需要从一个文本跳跃到另一个文本,而是从一个文本中深入挖掘,从而获得更多的理解。
朱光潜把“深阅读称之为“深潜”,即从文本的表象本质的角度,进行挖掘思考,以及从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实质性的挖掘和思考,从而达到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表象本质的角度,深阅读是文本本身的内在意义,及其与更广阔社会背景的关联性,从而使读者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把握文本本身。
此外,朱光潜在系统介绍阅读理论的此次论述中,也指出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比如特殊的快速阅读法、联结阅读法、原文翻译、引用抑或者说第三者证明法等等,以及注意文本语言、结构和思路特征等,以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朱光潜的阅读理论是一个系统的阅读框架,它把阅读视为一种一致的行为,批判性地对待文本,而不是随意地把握文本,以寻求更加深刻的体验。
朱光潜的阅读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方法,以达到更有效的认知成果。
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快速浏览的外部阅读,细致的内部阅读,以及深度的深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能够发掘深层次的真理。
一 名词解释朱光潜
一名词解释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1897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 岁。
他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
早年身受康德、黑格尔、特别是克罗齐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从心理学观点研究文艺的理论著作,其中还介绍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各家学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稍后写成的《谈美》一书,在青年中曾风行一时。
40年代末,他的美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的《克罗齐哲学述评》一文即是澄清克罗齐思想影响的产物。
解放后经过思想解的多次讨论,他的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变,此后写成的《西方美学史》一书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国研究西方美学史的重大成果。
他在著述的同时,还翻译了大量美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等,为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李泽厚:李泽厚(1930年6月-),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
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
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1]。
汉学家余英时曾对他评价到:“通过(他的)书籍,他使得一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解放了出来。
朱光潜和桐城派
朱光潜和桐城派朱光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散文家,被誉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桐城派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来自安徽桐城的学者和文化人,在文学批评和创作上形成的一种风格和思潮。
这篇文章将会简单介绍朱光潜和桐城派,通过5个例子探讨他们的贡献和意义。
朱光潜朱光潜(1897-1963),字怀民,江苏江阴人,后移居上海。
他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耶鲁大学,后任职于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
朱光潜的文学理论体系丰富而完整,既有启蒙思想家的批判精神,又有现代理论家的思想深度,更具有传统文学美学的内涵和体系。
桐城派桐城派是指1920年代至1930年代间发源于安徽桐城的一批有志于文学的年轻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这些文学人“患有感性疾病,先天地痴迷诗、词、赋、曲、小说、散文、戏剧各种文学”。
他们倡导文学的自我表达和自我人格,对文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上海“鲁迅周围的作家”之一的屠岸英、沈从文、白石道人、朱光潜等。
其中朱光潜在文学批评和散文创作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探讨朱光潜和桐城派的贡献和意义,下面将举5个例子来说明。
1. 景物描写:以物写人朱光潜在散文创作中精于描写景物,但不仅是描写,而是为了写人来描写景物。
比如他的散文《青奴》中,“远处山头的行云出慢离帚一样形状,让这不是生俄的海国不得不间间处处像生俄。
这就是江浦十里笋枝长之际”的语言,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江浦十里的自然风光,更是透过景物描写来表现青奴这个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闷。
2. 现代性思考:文学与人类生存的联系桐城派提倡自我表达与人格塑造,这与当时的现代性思潮不谋而合,而在朱光潜的文学理论中也有现代性意义的思考。
他思考文学与人类生存的联系,提出文学的历史有着生命的过程,文学批评者应着眼于文学的生命现象,以探寻文学内在的发展规律。
这样思考的结论是文学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生命力。
3. 文学批评的思考:理性与美学朱光潜的文学批评思想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学经验和现代文学理论结合起来,他在批评中经常用到理性和美学的思考方式,让批评本身更具有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
朱光潜文学批评及特征
朱光潜文学批评及特征朱光潜(1902-2001)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评论家和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奠基人”。
他的文学批评集大成作品《文艺复兴的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本文将从朱光潜的过去经历、文学批评方法及其特征进行分析。
一、朱光潜的经历朱光潜生于福建闽侯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从小即受周作人、鲁迅等一众文学大师深刻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初,他赴法留学,在那里接受了大量西方文学和思想的熏陶,在这段时间里,他更是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使得他对文学创作特别有独到的见解。
此外,朱光潜不仅在文学方面有许多理论成果,还广泛地介入了社会和政治生活,参与了中国近现代的各个时期重大战争、政治事件,有着浓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二、朱光潜的文学批评方法1.反对官方文学,推崇自由文学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文学界一直都是以官方文学为主导,文学作品许多被政府和政治机构所控制,这样的文学总是带有政治思想和政治标签。
而朱光潜则推崇自由文学,建立了“文艺独立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情感和思想上的独立,不应该被部门所控制。
因此,他的文学批评一直沿袭这种主张和理论,并成为了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反对文学官方化的一个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注重文学品味的培养朱光潜在进行文学批评时不仅仅是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品味的培养。
他认为文学和艺术是完全可以相融合的,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必然会有一种艺术美感,有良好的结构和叙事技巧等。
他的文学批评很大程度上注重诗情画意的表现,特别注重作品中人性的塑造和反映,他认为艺术和文学是不可分割的。
三、朱光潜文学批评的特征1.对文学作品的细腻敏感在朱光潜的文学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作品的足够细致和敏感的态度,他善于从不同方向找到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情感投射等。
他会从组织结构入手,找到文学作品的“韵律”和艺术美感;从人物内心活动出发,找到人物情感和性格的描写;同时,他也会从社会背景和时代环境出发,找到作品的社会和宏观的作用和意义,在他的文学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全面的、具有整体性思维的文学评论家。
meixue
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
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 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 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 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 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 非是一成不变 的。”“情感是生生不 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 息的。……即景可以生 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做不尽 的。……诗是生命的表 现。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 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 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 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 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 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 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 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 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 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 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 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 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 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 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看了那么多,我们其实早就懂得这么一 个道理,无论是音乐还是风景,对于这个世 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而是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 所以请同学们好好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啊。
谢谢欣赏!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 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不过美的欣赏 和寻常恋爱有一个重要的异点。寻常恋爱都带有 很强烈的占有欲,你既恋爱一个女子,就有意无 意地存有“欲得乊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 则丝毫不带占有欲。一朵花无论 是生在邻家的 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 它都是一样美。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 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古董商和书 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抱有“奇货可居”的态度, 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我在上文说过,美的 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所谓“柏拉图式 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 不带占有欲。这种恋爱是否可能,颇有人置疑, 但是历史上有多少著例,凡是到极浓度的初恋者 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的境界。
朱光潜的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 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 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 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 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
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其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文字上 推敲,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 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 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有关朱光潜的照片
主要作品
•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 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 封信》、《谈修养》、《谈美》、《诗 论》、《谈文学》等。
文章的分析
• 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 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 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 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 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 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 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朱光潜概述
朱光潜的文艺理论之三
文艺的自我表现功能。 文艺除了娱乐和功利性的功能(载道),一 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作者自己的‚表现‛。 文艺是解放情感的工具,就是维持心理健康 的一种良计。
生命其实就是‚活动‛。活动愈自由,生 命也就愈有价值,愈有意义。实用的活动全 是有所为而为,受环境需要的限制;艺术的 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人活动 而自己高兴去活动。在前者,人是环境的奴 隶,在后者,人是心灵的主宰。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1.最平常、最熟悉的事物,只要把它摆在适 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看到它的美。“树 的倒影比正身美”;“雾”、“雪”、“月” 笼罩下的朦胧美。
2.一种本来惹人嫌恶
的事情,如果把它 推远一点,造成很 美的意象。例如 “卓文君不守寡, 私奔司马相如”。
3.许多悲惨或淫秽的材
料与实际人生的推远 之后,也可能成为艺 术的对象。“杀父娶 母”的故事在希腊悲 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 里成为庄严灿烂的艺 术对象。
在创造时我们依然是上帝,所以创造的快 慰是人生最大的快慰。创造的动机是要求完 美。迫令事实赶上思想;我们要把显示人生, 现实世界改造的比较完美,也还是起于艺术 的动机。 —— 朱光潜《谈理想的青年—回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
从文坦白地承认自己只要求‚作者有本领 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接近人生时绝不 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我自己也一向坚 持这种看法,所以对从文难免阿其所好,因 此我也很欣赏他明确的说出下列理想:‚我 只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 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朱光潜《<凤凰>序》
这三个方面,分别谈到“空间距离”、“时间 距离”、“比喻的距离”以及艺术手法造成的 “距离”。前三者都以“静观”为前提,强调 的是“超功利的观照”,“纯粹形式的直觉”, 是指人的心灵世界,后者造成的“距离”则缘 于人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的创造意识。 “距离说”涵盖的意蕴为六点:
西方美学史名词解释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名词解释朱光潜?
答: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的发展历史,其中涉及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朱光潜在其著作中对这些名词进行了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西方美学史名词及其解释:
1. 美学: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感受和美的表现等问题的学科。
2. 古典主义:认为美在物体形式,是一种客观的属性,关注造型美,即形式美。
3. 理性主义:主张“美即完善”,认为达到“内在目的”就是完善,是一种主观的看法。
4. 经验主义:认为“美即愉快”,美感即快感,强调审美经验的个体性。
5. 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6. 俄国现实主义:主张“美是生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模仿和反映。
朱光潜美学概论
朱光潜美学概论
一、朱光潜生平
朱光潜,字孟实,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
1919年,考取官费香港大学进修资格 五四运动 1925年,考取官费赴英国留学资格,入苏格兰 爱丁堡大学文科学习
1929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932年11月《谈美》Fra bibliotek
1932年秋,与奚今吾结婚 1931年转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文博士论 文《悲剧心理学》 1933年聘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发起文学沙龙“读诗会” 1936年,《文艺心理学》正式出版 1937年1月,《文学杂志》创办 全民抗战 1938年入武汉大学任教 1943年6月,《诗论》出版 1947年《克罗齐哲学述评》
译著:克罗齐《美学原理》
新中国初期的检讨 1956年12月《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 “美学大讨论” “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1963年—1964年《西方美学史》 1979年《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 美问题》 1980年 《谈美书简》 译著:黑格尔《美学》、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爱克曼《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维柯的 《新科学》。 1986年于北京病逝
二、朱光潜前期、后期美学思想
前期美学——审美心理学 “美感心理生成”: “心理距离”→“直觉”→“移情”(含“内 模仿” )→审美“意象”→符号“传达”→形式→ 道德 后期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 “物甲物乙”说: 自然物(“物甲” )→“感觉印象”→“意识 形态”→“物的形象”(“物乙” )→美感 “意识形态”理论 、 “实践论”
朱光潜
4、工作于 :上海吴淞中 国公学、浙江上虞春 晖中学、上海立达学 园
5、出国留学于: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 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
• 伉俪情深
• 朱光潜与奚今吾女士
6、国内任教于: 北京大学、四川大 学、武汉大学
7、历经磨难、矢志不渝
• 毅然留京 • 潜心学问 • 文革考验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
就得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就得此时做,不推诿到未来。 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 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 一地去做。
二、学术成就
《西方美学史》 (上、下卷)
是朱光潜最重要的 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 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 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 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 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
《文艺心理学》及其缩写本《谈美》
• 《文艺心理学》是 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 发,告诉我们什么才 是美的书。它系统介 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 作,行文如行云流水, 飘逸洒脱,是朱光潜 先生代表作。
《诗 论》
“诗学,是朱光潜 理论体系中的一颗灿 烂的明珠.”
‘
、:
将中国古典诗歌和 西方诗论结合起来的 一部著作。
安徽古今名人
朱光潜
北大三大著名美学教授
朱光潜(1897~1986年)
• 笔名孟实、盟石。 •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教育家、翻译家
一、欣慨人生
1、出生于书香之家
• • • •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2、少年求学于: 桐城中学
3、青年时期就读于:武昌 高等师范学院、香港大学
•
•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 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 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 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 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 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 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 思子自知” 这两句诗值得每 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谈 读书》
解读朱光潜
一、朱光潜的生平简介
研究美学时间之长,问题之深 入,理论之系统,著述之丰富,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是无与伦 比的。他的美学思想有一个宏 大而丰富的内涵。他几乎批判 地研究了西方所有的重要美学 学派,最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 美学思想。
一、朱光潜的生平简介
他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的美学传统与艺术审美实 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加以创造性地 具体发挥,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朱光潜在1947年《“五四”以后的翻译文学》 一文中,提出了译者必备的三个条件
对外国文精通 对本国文精通 有文学修养
19
3、独特的翻译理论
后来(1979)他对上述提法有一些调整,但基本 思想未变:
精通所译原文那一国语言 精通原文所涉及的专科学问 精通本国语言
这“三个精通”是结合自己翻译的经验 与他人的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
14
2、有学术价值的翻译
注疏:为了便于大多数读者阅读和
理解,朱光潜在翻译西方美学名著时,不 仅对难懂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典故, 以及涉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事件人物等 ,都加以必要的注释,而且对许多重要的 问题和关键章节,时作疏解性的释义和提 纲挈领的述要,以提高读者研读文本的兴 致。
15
2、有学术价值的翻译
20
4、用翻译表达自己的思想
1949年是朱光潜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 转折点。纵观朱光潜的整个翻译历程,可 以明显发现,他的三百多万字译作,约百 分之九十都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 就是说,1949年以前,他虽然也从事翻译 ,但主要精力却放在自己研究和创造方面 ;而且1949年以后,他固然仍坚持学术研 究,但更多的精力却投入到翻译之中。
四、对后人的启发
“美学老人”朱光潜01
“美学老人”朱光潜朱光潜先生是中国近代美学园地的开拓者和耕耘者,亦是蜚声中外的美学家。
近日翻阅其早年著作,联想起这位中国的“美学老人”。
朱光潜是安徽桐城人,1897年出生于“书香门弟”。
幼承家教,为科举读书。
进入桐城中学后,仍受古训,整日作八股文章。
对此,颇感抑郁,极欲冲开精神枷锁,开阔自已视野。
其父有一书箱,装有各式各样的书,但从不许翻阅,对他来说,这些书真成了伊甸园的“禁果”。
一次,乘父亲外出之机,他鼓起勇气打开书箱,翻出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试帖诗》、《历代名臣言行录》、《麻衣相法》、《太上感应篇》等等杂书,贪婪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偷食了“禁果”,心中激起了一股澎湃的漩涡。
还有一次,在的一家亲戚,从距家乡二、三十里的牛王集,买回一套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朱光潜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书中思想激越,感情浓烈,文字酣畅,使其开始向往“新学”,崇拜起梁启超,甚至上海报上误传梁启超遇难,朱光潜得知,竟难过得大哭了一场。
朱光潜的大学历程,不同一般,曾先后进过6所大学,做了14年的大学生。
先是考进武昌高等师范国文系,因对该校头脑冬烘兼有海派习气的教师大失所望,仅学一年,便向教育部告了一状后,愤然离去。
接着考取了香港大学教育系。
此校条件欠佳,寝室十分拥挤,虽然如此,但在其案头墙上却端然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以为座右铭。
为其书者乃著名书法家槃君先生。
在港大,朱光潜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朱光潜又考取了官费留英。
在爱丁堡大学,受康德专家史密斯之影响,开始研究哲学。
之后,又在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
有时他在两所大学同时注册,今天在英国听课,明天渡过英吉利海峡,又赶到法国听课。
此间学习中,他发现美学与其所喜欢的心理学、哲学、文学皆相通络,于是乎最终选择了美学研究的道路。
朱光潜一面攻读康德、克罗齐等人的著作,一面广泛接触各种门类的艺术作品。
读诗、看戏、和雕刻。
还曾独自一人跑到意大利罗马的地下墓道,考察歌特大教堂和壁画的起源。
朱光潜简介——精选推荐
朱光潜简介朱光潜(1897.9—1986.3)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这些著作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是较为详备的,对于美学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也较系统。
《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的分析开始,深入到美的本质的讨论,然后联系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最后阐述美的范畴。
书中还将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观点,纳入各章加以介绍,旁证博引,沟通中西。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粉碎“四人帮”后,朱光潜又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简介
朱光潜简介朱光潜(1897~1986年),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今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
支持马克思主义,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毕业后任教于北乡大关小学。
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他还请桐城著名书法家方守敦题写“恒、恬、诚、勇”4字的条幅,作为座右铭。
五四运动中,他毅然放弃文言文,改写白话文。
1921年,朱光潜发表了白话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随后又发表《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进化论证》等读书心得,初步形成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看法。
1922年,他在《怎样改造学术界》中,倡导培养“爱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批评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证精神”。
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他漫长的学术道路。
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大学吴凇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
1924年,撰写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
又到上海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丰子恺等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广泛进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试验,倡导教育的自由独立。
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安徽大学任教。
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朱光潜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和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解放后,朱光潜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美学大师朱光潜(DOC)
美学大师朱光潜---安徽桐城人人物介绍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
朱氏自幼接受父亲朱子香严格的私塾教育,十五岁开始就读于孔城高小[现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熟读古文及唐、宋诗奠定其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半年后考入桐城中学,在桐城中学朱氏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到国文教师潘季熏陶对中国旧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朱氏进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
入学后很快有考取了当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派送生资格,于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学习了英国语言与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其一生参与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期间受胡适五四白话文学运动影响,毅然决定放弃古文和文言文,改写白话文,不久即用白话文发表了其美学研究的处女作《无言之美》。
香港大学毕业后,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结识了吴淞中国公学的校长张东荪,并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到该校中学部教习英文课程,兼校刊《旬刊》的主编。
江浙战争中吴淞中国公学关闭,随即到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因而结识朱自清、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等好友。
后来决定离开春晖中学到上海刚成立立达学园,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宣言,并一方面筹办开明书局(出版作品皆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出版社)和杂志《一般》。
留学英法。
1925年,考取公费留英,到爱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等,毕业后至伦敦大学学院听莎士比亚课程,同时又在巴黎大学注册,对研究西方哲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
期间受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教授所讲授的艺术心理学啓发,起念写下了《文艺心理学》。
后又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并于1933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同时完成了其著作《悲剧心理学》。
在欧洲留学期间,朱氏经常由于公费不发,经济拮据,只得靠稿费维持生活。
朱氏为开明书局的《一般》撰稿,曾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该书反应了当时一些青年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
【谈美】朱光潜
【谈美】朱光潜作者简介:朱光潜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序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
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
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
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
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他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去创造自己的。
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
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而这种知识不然。
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够张罗的。
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
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时自己冲突,自己烦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
又如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
你有时乐意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客观的”两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
因此许多青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
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谈”不出什么来。
留心文艺的青年,除这等难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
新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
他们觉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等不够透彻,必须放在新的光里看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1897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 岁。
他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
早年身受康德、黑格尔、特别是克罗齐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从心理学观点研究文艺的理论著作,其中还介绍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各家学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稍后写成的《谈美》一书,在青年中曾风行一时。
40年代末,他的美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的《克罗齐哲学述评》一文即是澄清克罗齐思想影响的产物。
解放后经过思想解的多次讨论,他的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变,此后写成的《西方美学史》一书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国研究西方美学史的重大成果。
他在著述的同时,还翻译了大量美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等,为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李泽厚:李泽厚(1930年6月-),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
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
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1]。
汉学家余英时曾对他评价到:“通过(他的)书籍,他使得一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解放了出来。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
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
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二美的本质是什么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
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
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
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
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
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理念作为内容,则感性显现就属于形式。
在黑格尔那里,美的艺术的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
他说:“按照它的纯粹形式的方面来说,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东西里发见它自己。
”[2]黑格尔力图从这种对立中去发现自由。
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
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出“劳动创造美”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美与人有关;一是美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人的感性活动——劳动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其科学的世界观喝方法论,在实践与历史的结合中探讨美的本质,并从而阐述了“美的规律”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由此审视美,美的本质也有不同层次。
从本质上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从根源上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于一种客观存在审美价值,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证指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是人的观念是社会的产物。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要从实践主体去理解事物。
三电影时间包括哪些方面四举例说明电影空间的表现方式电影空间指由银幕体现的基本空间世界,主要包括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再现空间,即逼真复制某个真实场景或写意场景,强调摄影机的记录功能。
虽然就银幕的物质属性而言,它只是屏幕上的宽度和高度两个向度,但由于影响的透视感、人或物在纵深向度上的复合作用,观众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视觉幻觉,银幕上的画面就有了宽、高、深的三维空间。
二是创造空间,即是通过蒙太奇手段将零散拍摄的的一系列个别场景组合成一个统一的完整场面,强调蒙太奇的创造功能。
这种空间是在蒙太奇作用下在观众的心理中形成的,是一种假定的空间,实际并不存在。
五举例说明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运用语言的结构和模式来研究、解释文学现象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潮。
主要流行于法国。
它不关心作品所表现的客观世界,而是研究语言信息场内语言的美学功能,力图以此规定出文学的本质、功能,以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作品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形成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是结构主义美学的端倪。
代表人物有谢克洛夫斯基、R.雅可布逊(1896~1982)、托马谢夫斯基(1890~1957)、廷亚诺夫(1894~1943)等。
他们着重于诗歌语言结构的研究。
在他们看来,作品的文学性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美学研究应关心的是"如何表现",而不是"表现了什么"。
诗的审美功能在于打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因循守旧的感觉方式,克服人对现实的麻木、对外界消极反映的弱点,高度发展人的意识。
诗的语言不是传达信息的实用工具,也不是获取知识的认识手段,而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自我规定的连续活动。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及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的女权主义。
主要是指本世纪60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权主义。
从广义上说,女权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潮运动,其早期斗争主要局限在政治、经济和职业三个方面的平等要求上面。
1968年法国5月风暴以后,第四要求,即性别平等要求,成为主要的要求。
由此划分了欧美文学批评的两个阶段,即是女性美学阶段和性别美学阶段。
前者对妇女著作采取一种“双性同体美学”,实即单性/男性美学的观点,否认女性文学的创造意识和独创性。
后者从对本文中妇女形象的分析发展到对本文中的性别表述的分析,从而进入到质疑语言主体和表述本质的后结构主义分析。
到80年代末则主要集中于对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
1973年,美国学者劳拉•穆尔维提交维斯康辛大学法学系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的论文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重要文献。
美国学者安德鲁称赞该文“把精神分析同电影风格学这两个领域清晰有力地联系起来”文中她对好莱坞影片中的男性主义美学的实质做出毫不留情的揭示。
1981年,她在美国纽约参加一次电影与心理分析研讨会时提交了一篇题为《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的反思》的论文。
该文的出发点与叙事性电影批评的发展阶段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对性别差异的关注。
文中她除了继续坚持原来的观点以外又提出了另外两条思考路线:女性观看者的快感的性质问题以及位于叙事中心的女性角色对认同作用的影响问题。
六当代电影为什么喜欢表现神话类电影七国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由于其本质上的文化冷战思维色彩、本土主义立场与西方中心化潜在观念的天然矛盾与混乱、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制约以及全面解构后的失语与缺席,使得它在中国当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诠释的理性和建构的力度。
由此,超越后殖民,强化国际竞争力,方为中国当代电影的自强之道。
八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点是:(1)从产生条件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2)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3)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着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容,故通常把精神分析称为深蕴心理学。
(4)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用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方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内心冲突和早期经验的作用,这对后来许多心理治疗技术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此外,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家庭关系、社会文化差异、过分的竞争和压力等问题的观点,也受到当前教育、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
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个主要流派。
它产生于19世纪末,既是一种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又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世称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亦称弗洛伊德主义,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创建的,后来产生了分化。
其中坚持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无意识和性心理发展阶段的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埃里克森、卡丁纳、弗洛姆等。
九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特征周来祥在《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发表《荒诞和荒诞的后现代主义》一文,他指出,近两年来,“后现代”逐渐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什么“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化”,频频在报刊上出现,还有人进一步把这一概念,与当前的文化现状联系起来... 【关键词】: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文化美学特征后现代文学根本特征后现代理论基本特征“后现代” 极端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不确定性所包涵的随机性、偶发性与东方禅宗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禅宗境界的标志之一便是万物同一,梵我同一,心物同一,一切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