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三篇)【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

第八章环境多样性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进化

答: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变化,或一个群体在历史发展中遗传组成的变化。生物进化的范围很广,包括某一物种、某一类群直至整个生物界的历史发展。现代的各类生物都是由较原始的古代生物经过长期、缓慢、复杂的进化过程演变而来的。

2.生态过程

答: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迁移转化过程的总称。生态过程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流动,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等过程。

3.生态平衡

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因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自动调节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和功能衰退。

4.环境效应

答:环境效应是指自然过程或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环境效应按起因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5.生态效应

答:生态效应是指人为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的现象。如工业燃煤排出大量CO2,可能产生温室效应;SO2直接危害植物,还可形成酸雨,抑制林木、土壤微生物等正常生长活动。

6.气象灾害

答: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变化产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由于气象灾害的多样性与随机性、表现的隐蔽性、灾害的起源与路径的变动性、群发性,使得产生的后果更加多样化。

二、简答题

1.环境的多样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本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环境多样性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1)自然环境多样性

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环境过程、环境形态,以及环境功能都具有多样性。

(2)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

人类的需求和创造产生于人类的智力活动,具有无穷的深度,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多样性。

(3)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效应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

2.举例阐述环境多样性背后的内在规律性。

答:(1)环境多样性概念

①环境多样性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它包括环境物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环境形态多样性、环境过程多样性、环境功能多样性、环境效应多样性等;

②这些多样性中既有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又包括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多样性,如人造物质多样性、人类生产过程多样性、人工环境形态多样性等;

③上述各类多样性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称为环境多样性。

(2)环境多样性背后的内在规律性

①自然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如遗传多样性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上,如豌豆的花色、西红柿的果色、米粒的颜色和形状;可以表现在生理代谢上,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酶活性的高低;也可以表现在染色体、DNA分子水平上。全世界的生物中存在约109个不同的基因在为总的遗传多样性作贡献,其中大约105个分布在高等生物体内。遗传密码在高等植物和动物体内有10~100亿个核苷酸对,在细菌内大约有100万个核苷酸对。

②人类活动创造的多样性表现也是多方面的,人类为了能够保证食物的稳定供应而驯化了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驯化了鸡、鸭、鹅、猪、牛、马等家禽家畜;为了保暖、蔽体、美观等发明了纺织术、印染术,制造了品种繁多的布匹和服装;为了居住,建造了各种各样

的建筑;为了健康,发明了医药技术;为了实现飞翔的梦想,制造了各种飞行器等。

三、论述题

1.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

答: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有如下因素:

(1)生境破坏和破碎

生境破坏和破碎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生境破碎化是指一些人类活动,如铁路、公路、油管、农田、城镇和其他大范围的人工地带等,使得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面积较小的斑块,斑块之间通常被人工改造或退化的区域所隔离。斑块内的物种不能适应周围的退化区域,不易扩散,从而形成“生境的岛屿”。

①生境破碎化使得单位面积的生境中有更长的边界线,各个斑块中心距边缘更近,这两个特征都极大地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②生境破碎化限制了生物的活动范围,斑块面积可能小于物种所需的最小巢区或领域面积,从而影响了生物的生存;

③生境破碎化还会导致小种群的产生,小种群间的隔离使得物种的迁移和扩散能力降低,许多不同生活周期依靠不同生境的生物的移动受到阻碍;其次,当种群密度低于某一阈值时,交配的成功率降低(阿利氏效应),促使物种的灭绝;再者,小种群内遗传变异性缺乏、近亲繁殖、遗传漂变等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活力;此外,小种群也容易受捕食、竞争、疾病和食物供应等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导致灭绝;

④生境破碎化导致了边缘效益,显著增加了边缘与内部生境的相关性,一些重要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和风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使得一些对环境敏感的物种灭绝,森林内部耐阴植物逐渐被来自林缘的不耐阴的种类代替,异质性的消失导致一些需要几种栖息地才能生存

的物种灭绝;由于外来物种容易在森林边缘建立种群,生境破碎化还加速了外来物种入侵;

⑤生境破碎化还通过扰乱群落内很多重要的生态作用导致了次生灭绝,包括捕食、寄生,以及共生等关系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

(2)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人类对生物资源过度开发一般是指过度渔猎、过度采伐等。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有直接经济价值,随着人口增长和贸易的扩大,人类对这类生物资源需求增大。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超过生物本身的更新能力,不仅导致该物种生物资源的枯竭,还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某种生物大量减少,会打破原有食物链的平衡,许多以此种生物为食的生物也将大量减少,从而导致生态功能失衡。

(3)外来物种入侵

科学地引入外来物种可以丰富本地物种多样性,培育优良物种,促进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但是也有些外来物种不仅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而且由于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捕食者、有害物和寄生虫),其种群密度还能迅速增大并蔓延成灾,与本地物种竞争养分、水分和生存空间等;也有外来物种可能捕食本地物种,直至本地物种灭绝,或者改变生境致使许多本地物种不能生存;有的外来物种能够作为病原体使本地物种染病,使疾病在种群中传播和流行,最后导致本地被感染物种灭绝,严重威胁着本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境的丧失。

(4)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在各个水平上的丧失。

①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环境污染对生物物种产生直接毒害作用,导致种群的敏感个体消失,这些个体所携带的某些等位基因随之丧失;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导致小种群引起的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