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协调的评定
第三章 5.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
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
走过程的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
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重心和姿势, 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体感系统
选择﹠调整肌肉收缩的模 式
踝部肌 肉 腿部肌 肉 躯体肌 肉
环境作用
产生身体运动
外周感觉运动对比
平衡功能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原因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跌倒风险的预测
平衡功能评估的适应证
任何原因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都需要进行评估:
分为56分,20分钟完成
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阶
0-20分: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 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 <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Berg平衡量表测试
⒈由坐到站 ⒏站立位上肢前伸 ⒐站立位从地上拾物
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
手背,或足跟着地、以前脚掌敲 击地面等;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 做这些动作笨拙,节律慢而不均 匀,称轮替动作不能。
协调功能评估-5
⑤闭眼难立征(Romberg征)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如出现身体
摇晃或倾斜为阳性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⒑转身向后看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灵活性:观察受试 者在完成指定动作
时的灵活性
评定工具
01
量表:如SF-36、 WHOQOL-BREF等
03
问卷调查:如生活满意度调 查、心理健康调查等
02
仪器:如平衡仪、步态分析 仪等
04
访谈: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访 谈,了解其生活状况和需求
评定流程
确定评定目的: 明确评定的目的 和需求,如康复 治疗、运动表现 等。
2
评定结果分析
协调能力
01
评定方法:采用标准化测试 方法,如平衡测试、协调测 试等
03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健 康状况、运动经验等因素对 协调能力的影响
02
评定结果:根据测试结果, 分析受试者的协调能力水平
04
训练建议:根据评定结果, 为受试者提供针对性的协调 能力训练建议
平衡能力
01
静态平衡:站立、坐立等 静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2
动态平衡:行走、跑步等 动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3
反应平衡:对突然变化 的平衡反应能力
04
协调平衡:身体各部位协 调配合的平衡能力
05
平衡稳定性: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的平衡稳定性
06
平衡持久性:长时间保 持平衡的能力
综合评价
评定结果:协调与平衡功能的综合 评价
评价标准:根据评定结果,分析协 调与平衡功能的优劣
职业培训
01 02 03 04
01
培训调与平衡的理论 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03
培训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方式,如模拟操作、小组讨论等
04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核和反馈,了 解员工在协调与平衡方面的提升情况
谢谢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罗予平衡功能评定定义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某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时,只懂得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动都是必需的.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随时变化.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平衡的三种状态静态平衡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过程.自我动态平衡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他人动态平衡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个月;仰卧,7~8个月;坐,7~8个月;蹲起,9~12个月;站立,12~21个月.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15~18个月.平衡功能的评定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①能正确完成活动②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小的帮助以维持平衡③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大的帮助以维持平衡④不能完成活动评定程序检测个人是否能做到以下几点在静止状态下1.能独自维持体位2.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界变化发生反应并做出必要的知识调整.3.具备正常的平衡反应.评定程序平衡地完成某项运动1.能精确完成.2.能回到原位或维持新的体位.3.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突然停下和开始.评定程序在一个动态支撑点保持平衡在用力时维持平衡在睁眼\闭眼时能控制姿势评定方法评定反应有许多种,如全部进行检查,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所以常引用其中的一部分.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佐直氏平衡试验Carr-Shepherd平衡评定计算机控制的评定姿势图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佐直氏平衡试验Carr-Shepherd平衡评定(1)坐位平衡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病人帮助).2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10秒(病人不抓握任何物体,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3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直立,挺胸,重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4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5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身体向前,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座位平衡(双足平放地上,手接触至少足前10厘米的地面)6分:无支撑坐在椅上,向侧方弯腰,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座位平衡(双足平放在地上,不抓握任何物体,保持下肢不动,必要时可支撑患侧上肢).坐位→站立位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2分:借助辅助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匀,需要用手来支撑.3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来支撑.4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髋,膝伸直5秒钟.5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5秒钟.6分:10秒钟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3次平衡姿势图测定与平衡相关的知识图的五种参数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平均摆速,前后摆速,左右摆速.协调功能评定定义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不协调是形容运动紊乱的一般性术语,通常是笨拙的,不平衡和不准确的运动.协调障碍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具体表现1.静止性震颤:随着由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2.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3.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测.脊髓后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穿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具体表现为当闭上眼或反舰太暗示,由于视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紊乱,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步态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及某一特定物体,患者不用眼看就不能说出检查者在他皮肤上所写的文字.协调功能的评定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检测.功能分级为(1)正常完成;(2)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3)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4)中毒残损:仅能启动活动,不能完成;(5)不能活动.评定程序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反向做.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不看时是否影响活动质量.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评定方法分为大肌群参与的粗大运动的活动和利用小肌群的精细运动的活动.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1.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动的能力.2.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制.3.精细运动:评定车辆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速度的能力.4.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某部分的能力.5.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检测之前的观察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否需要辅助器.不稳定的发生,附加运动等.受累肢体的数目.不协调的分布,如远端或近端的肌肉.增加或减少不协调缺陷的情况或体位.完成铱星活动所需的时间.安全性水平.非平衡协调测验所有测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2)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3)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4)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5)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6)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7)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8)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10)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11)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是水平屈肩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非平衡协调测验所有测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2)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3)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4)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5)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6)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7)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8)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10)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11)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是水平屈肩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2.平衡协调测验(1)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2)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力(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4)单足站立(5)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6)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上(11)侧向走和退步走(12)原地踏步(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17)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也就是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阳性.2.平衡协调测验(1)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2)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力(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4)单足站立(5)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6)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11)侧向走和退步走(12)原地踏步(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17)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也就是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阳性.。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新技术在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计算机视觉技术
利用摄像头捕捉患者的动作,通过算法分析患者的平衡和协调性 能,提供精准的康复指导。
虚拟现实技术
构建虚拟环境,让患者在进行平衡和协调练习时感到更加有趣和 自然,提高康复效果。
机器人辅助技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提供精准的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协 调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康复训练案例分享
案例一
01
一位因脑卒中导致平衡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恢复了行走
能力。
案例二
02
一位因脊髓损伤导致协调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学会了使
用假肢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案例三
03
一位因多发性硬化导致平衡和协调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
学会了使用轮椅进行移动,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05
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的发展趋势 与挑战
量表法
使用一些特定的量表,如共济失 调量表、肌张力量表等,对患者
的协调功能进行定量评估。
仪器法
使用一些仪器设备,如电生理学 仪器、运动影像分析等,对患者 的协调功能进行更精确的评估。
协调功能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脑卒中患者,由于右侧小脑受损,导致左侧肢体协调功能障碍,经过康复 治疗师的评估和治疗,患者逐渐恢复了左侧肢体的协调功能,并能够独立行走 。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平衡与协调概述 • 平衡能力评估 • 协调功能障碍及评估 • 康复训练策略与方案 • 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平衡与协调概述
平衡的定义与重要性
平衡是指人体在运动或静止时,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和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稳定的能 力。
平衡与协调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2. 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重点检测以下内容: (1)在完成动作中有无异常动作及表现; (2)完成动作的时间、速度、疲劳时间等是否正常; (3)睁、闭眼时动作有无差别; (4)动作完成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5)共济失调单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头、躯干、四肢)最明显。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上肢协调评定方法
操作方法与步骤
指鼻试验?
①轮替试验:受检者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
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一侧手在对侧手背上交
替转动。
②指鼻试验:受检者用自己的示指,先接触自己
的鼻尖,再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检查者通过改
变自己示指的位置,来评定受检者在不同平面内
完成该试验的能力。
③指-指试验:检查者与受检者相对而坐,将示指
2. 协调障碍常见的表现 (1)协同不良:主要表现为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 佳而导致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2)辨距不良:小脑丧失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 (3)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4)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 目的的动作。 (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向受检者详细说明检查目的和方法,取得其合作; ②检查时注意观察受检者在完成指定动作中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 常;在动作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无 异常。 ③注意双侧对比。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3.下肢协调评定方法
操作方法与步骤 ①跟-膝-胫试验:受检者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 放在对侧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 ②拍地试验:受检者足跟触地,脚尖抬起做拍地动作,可 以双脚同时或分别做。
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MAS 平衡功能检测
2.坐位到站立位 0 分:完全不能完成。 1 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 2 分:借助辅助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勻,需要用手来支撑. 3 分:自己 站起来.休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支撑。
MAS 平衡功能检测
4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做、膝伸宜 5s0 5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然后再坐下。 6 分:l0s 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 3 次,自 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
MAS 平衡功能检测
此检测方法由澳大利亚物理治疗师 Carr 和 Shepherd 在 80 年代设计出的.常与其他运动功能的评定一起进行。总评 分 48 分,每项分 7 个等级(0-6 分),其中有关平衡功能测定 有 12 分。 1.坐位平衡
MAS 平衡功能检测
1 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受试者帮助)。 2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 10s(受试者不抓握任何物体, 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 3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 直立、挺胸、重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 4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 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
3)Tandem Romberg 试呛:要求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 尖接足跟直立,双前臂交叉于胸前,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 的摇摆,维持 60s 为正常,需重复进行 4 次,秒表记录
平衡评定方法-观察法
4)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足跟行走、足尖行走、 直线走、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等。 自发姿势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査者向左、右、前、 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 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 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协调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协调的能力。协调功能对于 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协调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测试协调性、灵敏性和多任务执行来进行。工具包括 平衡板、传感器和运动分析系统。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 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部分。本节介绍了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 功能评定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平衡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的能力。它在康复医学中很重 要,因为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摔倒和受伤。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衡功能评定与协调功能评定的关系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协调性,而强大的协调功能可 以增强平衡能力。
应用举例:康复医学中的平衡功能评定 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可用于评估运动损伤、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和康复计划的进展。
结论和要点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诊断、 制定康复计划和监测进展。它们对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在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测试项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项目和评估方法。
1.单脚站立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尽量保持姿势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长时间地单脚站立。
测试的时间可以记录下来,并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以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2.行走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运动协调能力。
测试者需要按照指定的路线行走,包括前进、后退、侧行和转身等动作。
测试者的行走姿势和步态会被评估,并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
3.姿势控制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不同姿势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如屈腿站立、跪姿或者单脚站立等,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4.眼动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视觉干扰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视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平衡训练,如闭眼站立或者在摇晃的平台上行走等。
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平衡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以上仅是几个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的常用测试项目和方法,实际评估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帮助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
此外,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康复训练,也可以在运动训练和老年人护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对于运动员来说,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的能力对于提高竞技水平和预防运动损伤非常重要。
对于老年人来说,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能够帮助早期发现和预防摔倒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平衡与协调功能评估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或护理计划,帮助个体提高平衡与协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PPT课件
上肢协调功能评定
肩部活动度
评估肩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包括前屈、后伸、外展、 内收等,以判断上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肘关节屈伸
观察肘关节在屈伸运动中的动作是否流畅、协调,以及关节活动范 围是否正常。
手部协调性
通过观察手部精细动作,如抓握、捏取、对指等,评估手部肌肉的 协调性和灵活性。
下肢协调功能评定
05
CHAPTER
平衡与协调评定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评估患者的平衡与协调能力,提 供更具沉浸感的康复训练。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评定的准确性 和效率。
生物电信号分析
利用生物电信号分析技术,如肌电、脑电等,对患者的平衡与协调功 能进行深入评估。
疗效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康复效果。
预测与预防跌倒
预测
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预防
对于高风险跌倒的患者,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 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平衡与协调的生理机制
01
02
03
前庭系统
负责人体平衡感受和空间 定位,通过感受头部位置 变化和线性加速度来维持 平衡。
视觉系统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协助 平衡调节,提供身体姿势 和运动的信息。
本体感受系统
负责感知肌肉和关节的位 置、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传递信息给大脑以调节身 体姿势和运动。
02
CHAPTER
平衡能力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是一种对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平衡和协调是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运动表现和可能存在的障碍,从而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一、平衡功能评定方法1. Berg平衡量表:该量表是评估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包括14个项目,涵盖了静态和动态平衡的各个方面。
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任务下的表现,如站立、转身、闭眼等,可以评估其平衡能力的好坏。
2. Timed Up and Go(TUG)测试:TUG测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估老年人行走和转身能力的方法。
被测者从坐姿起立,行走3米,然后转身回到椅子上坐下,计算整个过程所需时间。
时间越短,说明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越好。
3.单脚站立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个脚上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平衡。
正常成年人应能够在闭目的条件下,至少保持30秒以上。
如果个体在闭目条件下不能保持平衡,说明其平衡功能存在障碍。
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1.网球抛投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用右手连续抛投网球,持续时间为30秒。
然后再用左手进行相同的测试。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抛投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能力。
2.直线行走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条直线上尽可能快地行走。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步态和身体姿势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协调能力的好坏。
3.小球传递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两手之间传递一个小球,同时进行看、想、传三个动作。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传球准确性和速度,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和反应能力。
三、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评定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了解其存在的障碍和运动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康复措施,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一、平衡功能评定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人体在坐、站以及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运动中,均需要保持良好姿势控制和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功能。
(一)分类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1.静态平衡(一级平衡) 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的作用下,使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保持稳定状态的过程,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静力性运动)来完成。
2.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姿势调整的过程维持平衡的能力。
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
3. 他动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是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和减速),当身体重心发生改变时,通过姿势的调整,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二)影响人体平衡的常见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三点: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支撑面的稳定性。
一般说来,重心越低、支撑面积越大、支撑面越稳定,平衡也就越好,反之亦然。
影响人体正常平衡功能的常见因素有前庭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肌力、肌张力、视觉、本体感觉、翻正反应和平衡反应等,上述任何因素出现异常,都会导致人体平衡功能障碍。
(三)评定目的平衡功能评定的对象主要是平衡功能障碍者,主要目的有判定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确定其程度及类型,分析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为制订康复治疗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另外也常用来预测跌倒风险。
(四)常用的平衡功能评定方法临床上对平衡功能的评定主要分为以下三类:①观察法:如三级分法、Semans评定法等;②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 c e S c ale,BB S)、Li n d mar k评定法等;③定量姿势图法:有静态姿势图和动态姿势图之分,都需要依赖昂贵的平衡测试装置进行评定:如B-PHY-1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计算机控制的重心平衡仪等。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05
结论与展望
平衡与协调在康复中的重要性
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
平衡能力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步行、坐立、拿取物品等。康 复评定可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协调与运动控制
协调性是身体各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对于运动控制和姿势控制至关重要。 康复评定有助于识别患者的协调性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03
协调功能评估
协调功能定义
1
协调功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部位之间 协同工作的能力,包括姿势控制、动作稳定性 和流畅性等方面。
2
协调功能对于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如步行、抓取物品、操作工具等。
3
协调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跌倒、姿势不稳定、动 作僵硬等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协调功能障碍的原因
精细动作协调训练
通过抓握、释放物品等练习,提高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 性。
眼手协调训练
通过视线引导手部动作等练习,提高患者的眼手协调能 力。
综合康复训练策略
综合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 含平衡和协调训练的综合训练
计划。
交叉训练
将不同类型的训练交叉进行, 以避免单调并提高效果。
渐进式训练
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 难度,以帮助患者逐步提高。
患者教育
患者应了解自身康复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问题,积极配合康 复计划。同时,患者家属和亲友也应给予心理支持和生活照 顾,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医护人员培训
医护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 平衡与协调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医护人 员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觉等。
神经调控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2.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 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做出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 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 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 动的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 立新平衡的时间。
2.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 状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1.定义与分类
平衡也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 立姿势及维持人体重心(COG)在支持面上 方的能力。
姿势(posture)是指躯体的一种非强制性、无 意识状态下的自然状态。从人体力学方面来 说,是指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骨骼、肌肉 以及神经系统互相关连所构成的一种姿态。
1.定义与分类
支持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所依靠的表面, 即接触面。支持面的大小、稳定性和质地均 影响身体平衡。
3.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center of gravity, COG)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撑面(base of support)的范围内。
一般认为,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 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而前 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 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 肌群的力量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上都起到 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系统——前庭系统
• 半规管内的壶腹嵴:为运动位置感受器,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旋 转运动的角速度变化引起的刺激。 • 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球囊斑:感受头在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头的 直线加速度运动刺激。通过头的调整反应改变颈部肌肉张力来保持头 的直立位置。 • 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时,前庭冲动控制重心的作用很小。
中枢整合
• 中枢神经系统(CNS)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 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 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 一旦CNS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命令被传送给肌肉,相应的 肌群以协同性运动模式应对姿势变化,调整身体重心回到 原范围内或重建新的平衡。
归纳小结
• 正常人:
– 平衡干扰小,站立支持面适宜——踝关节动作模式 – 干扰大,支持面小——髋关节动作模式 – 重心偏移过远,超过稳定极限——跨步动作模式+平衡反应
•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 支持面和环境稳定——躯体感觉输入 – 支持面被破坏——视觉输入 – 支持面和视觉均被破坏——前庭系统输入
平衡的三级分法
• 静态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 维持某种姿势稳定的过程。 • 自动态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 外一种姿势的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 • 他动态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当身体质心发
生改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静态平衡-1级
稳定极限LOS(Limit of stability)
• 是指人站立时能够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 要指标之一。在这个极限范围内,平衡不被破坏,重心能 够安全地移动而无需借助挪动脚步或外部支持来防止跃倒。 • LOS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正常人双足自然 分开站在几乎平整而坚实的地面上时,LOS的周长围成一 个椭图形。 • 前后方向的最大摆动角度约为12.5度,左右方向为16度。 当重心偏离并超出支持面范围以外,超出稳定的极限时, 平衡便被破坏以致跌倒。
平衡反应——坐位平衡反应
• 检查体位:受检者坐位 • 检查方法:检查者将受检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 检查结果:
‒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 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 ‒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 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 应
• 稳定角
– 是指重力作用线与重心到支持面边缘相应点连线的夹角。稳定角 越大,平衡越好。
• 例如:蹲踞式起跑―预备‖中的运动员,尽可能将重心抬高并前移,以 减少前进方向的稳定角,以便快速破坏平衡。
• 稳定极限
平衡功能评定
• 定义:是指依照特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人体的平衡功能进行 定量和(或)定性的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 评定的目的:
–少于6或7英寸(15.24-17.78cm),表明平衡受限 –大多数健康人可达到10英寸(25.4cm)
仪器检查
• 平衡仪测试系统
总结
优点 观察法 简单易懂、便于操 作 缺点 过于粗略、主观、 灵敏性低、缺乏量 化
量表法
仪器检查
通常予以量化,便 操作相对繁琐,缺 于对照,较客观及 乏精确度 敏感 结果客观、数据充 操作相对繁琐, 分,检测定量
功能情况
需要最大量的帮助以保持身体平衡。 需要支持来保持身体平衡。 在无支持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衡, 不能抗平衡干扰,不能向各个方向 转移重心 在无支持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衡, 可完成向所有方向有限地转移身体 重心,可以抗中等程度的平衡干扰。 在无支持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衡, 可完成向所有方向的重心转移和抗 平衡干扰。
平衡反应
•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 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 – 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 状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 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协调(coordination)
• 定义:是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进行平稳、 准确、良好控制的运动能力。 • 特点:要求患者能按照一定的节奏和方向,在一定的时间 内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完成稳定的动作,达到准确的目标 • 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 需要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小脑、基底核、脊髓后索)、 感觉系统(前庭神经、视神经、本体感觉)、运动系统
• 评分标准
– BBS包含14个评定项目,每个评分项目分为0-4分五个等级予以记 分。最高分为56分,最低分为0分。 – 评定者按照说明示范每个项目和(或)给予受试者指导。如果某 个项目测试双侧或测试1次不成功需要再次测试,则记分时记录此 项目的最低得分。
结果分析
分级
零 差 可
得分
0 〈21 21-40
影响平衡的因素
• 感觉系统
– 视觉 – 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觉 – 前庭觉
• 中枢神经系统 • 运动控制系统
– 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功能 – 关节的灵活度、肌力与耐力等
• 重心的高低
– 重心位置越低,平衡越好;反之平衡差
• 支持面
– 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的平衡,当支持面不稳定或 面积小于足底面积、质地柔远或表面不规整等情况使得双足与地 面接触面积减少时,身体稳定性下降。支持面越大,平衡越好。
是否需要坐轮 椅
需乘坐轮椅 需乘坐轮椅 可以行走,但需 密切监视,以免 摔倒 可以独立行走
良
41-56
正常
56
独立行走
功能性前伸试验
• 检查方法:在与肩水平的墙面上固定一个直尺,要求受试 者站在墙边(不要靠到墙上),前臂抬起,手握拳,标记 出掌指关节的位置(起始位) –要求受试者尽可能沿着与直尺平行的方向,向前前伸。 –指令“尽可能向前伸,但不要迈步” –可先尝试两次,再进行三次测量,取平均值。 • 检查结果分析:
• 如,在行使的汽车或火车中行走
• 平衡反应
–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来自于不同方向的外力(如推力 或拉力)而发生移动,了解机体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跪位平衡反应
• 检查体位:受检者跪位 • 检查方法:检查者将受检者上肢向一侧牵拉,使之倾斜 • 检查结果:
–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 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 –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 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 应
• 协调运动:是指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若干肌肉的共同协作 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定肌的支持 固定和协同肌的协调收缩,才能准确的完成一个动作,肌 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同运动。 •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 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 作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 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Berg平衡量表(BBS)
• Berg平衡量表:是目前国际上脑卒中患者最常用的平衡评 价量表,既可以评定受检者在静态和动态下的平衡功能, 也可以用来预测正常情况下摔倒的可能性。 BBS操作简便, 已被证实在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敏感性。 • 评定工具
– 评定平衡功能的量表,秒表,小凳子,台阶,椅子,皮尺
感觉系统——躯体感觉
• 包括皮肤触、压觉和本体感觉。 • 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 和身体重心的位置。 • 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 神经末梢)收集随支撑面变化(面积、硬度、稳定性、表 面平整度)的信息,而出现的身体各个部位的空间定位和 运动方向,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运动控制
• 正常的协调性运动是将多种不同的协调动作组织和编排在 一起的结果。 • 姿势协调动作:
– 踝关节动作模式:重心以踝关节为轴前后钟摆运动,肌群按由远 端——近端顺序依次兴奋收缩。 – 髋关节动作模式:通过髋关节屈伸调整重心和保持平衡,肌群按 近端——远端顺序依次兴奋收缩 – 跨步动作模式: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 撑点。
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
•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 脊髓后索。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CNS中不 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 髓后索共济失调3种类型。 • 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距不良、姿势性震颤、意向性震颤、 轮替运动障碍、运动分律 • 基底节共济失调:震颤、运动不能、偏身舞蹈症、手足徐 动、肌张力障碍 •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
• 适当的感觉输入
– 视觉 – 躯体感觉 – 前庭觉
•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
– 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 案
• 运动控制
– 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功能 – 关节的灵活度、肌力与耐力等
感觉系统——视觉系统
• 主要提供头部相对于环境的物体位置的变化及头部相对于 环境的定位信息。 • 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视觉系统通 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 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
平衡与协调的评定
惠山区康复医院 强丽莉
大纲
• • • • • • • • • 有关平衡的相关概念 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 影响平衡的因素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目的、适应症、禁忌症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评分标准、结果分析 有关协调的相关概念、复习相应的解剖知识 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 协调功能评定的定义、目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 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评分标准、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