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第三节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

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

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

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

熟悉: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历代游记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和图画记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后世称为宋体,及现在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

汉字的发展,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笔画的线条化;

二是字形的符号化;

三是结构的规范化;

四是字集的标准化。

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一、诗体流变

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有“风、雅、颂既忘,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

一、诗体流变

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确立了诗歌三字尾的节奏,为七言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骚》也被称为骚体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駢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讲究对仗的形式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并发展。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咏诗》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七言诗成熟晚于五

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五言诗、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二、诗词格律常识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以及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今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古体诗。近体诗也就是唐代的格律诗,杜甫就是写格律诗的圣手。

律诗的基本特点:

①每首限定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②压平声韵;

③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④每篇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也叫截句,就是在格律上截取律诗的一半。

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二、诗词格律常识

1.押韵

押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在诗歌中,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偶数句末押韵,奇数可押可不押。

近体诗用韵所依照的都是韵书,即《切韵》或《唐韵》,共206韵。韵书由朝廷颁布,所以称为官韵。宋元之际,人们把这些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合并成106韵,这就是平水韵,也称诗韵。如果写诗没有遵照诗韵来写,就叫出韵,这是写近体诗的大忌。

二、诗词格律常识

2.平仄

平仄与汉语四声有密切的关系。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汉语四声演变为现代汉语四声,基本上是:其一,古平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与阳平,一部分入声字也演变为阴平或阳平。其二,古上声字中,有一部分演变为去声,其余仍为上声,普通话上声字中,也有部分来自古入声的字。其三,古去声字在普通话中全部演变为去声。此外,古去声字和入声字在普通话中也演变为去声。

二、诗词格律常识

2.平仄

齐梁的沈约等把四声二元化,即分为平、仄两类。古平声为平,古上、去、入声为仄。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字没有升降,读起来语调舒缓,上去入声或升或降,读起来较为短促。

平仄两类字在诗词中交替出现,就会使声调多样化,读起来声调铿锵。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而在对句中是相反的。

二、诗词格律常识

2.平仄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相反的。

五言律诗的“对”: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的“对”:

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诗词格律常识

2.平仄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前两字平仄一样,后三字由后往前“翻跟斗”。

如上联对句是:平平仄仄平,则下联出句为:平平平仄仄;

或者如上联对句是:仄仄平平仄,则下联出句为:仄仄仄平平。

二、诗词格律常识

3.对仗

诗词中的对仗就是对偶,即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律诗中对偶则更为严格,它把词类细分为九类: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二、诗词格律常识

3.对仗

对仗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及流水对等几种基本类型。工对就是同类的词相对。邻对就是邻近的事类相对。宽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借对就是一词有两个意思,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有时借其音。流水对,对仗的上句和下句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开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仗被称为流水对。对仗忌讳合掌与雷同。所谓合掌是指出句与对句意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三、楹联常识

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是从律诗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1.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的起源于古代的桃符。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明代时期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今天所见的春联。

三、楹联常识

2.对联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