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环境管理
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环境管理就是以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战略为根本目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通过规划使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允许极限。

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

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发展是主要方面。

所以环境管理就是管理人类行为和资源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或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由这种意义上来讲,环境管理主要是管理人类事务的,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管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特点
1 战略性;②综合性;③系统性;④可协调性;
⑤广泛性(群众性);⑥实用性。

三、环境管理的内容
(1)按管理范围分类
1.资源环境管理
主要内容: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2.区域环境管理
主要内容:城市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地区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风沙区生态建设和管理等。

3.专业环境管理
按行业划分,专业管理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以及各行业、企业的环境管理。

按环境要素划分,专业管理包括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以及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草地湿地及沿海滩涂、地质等环境管理。

(2)按管理性质分类
1.环境计划管理
计划能促进和保证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管理,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任务是制定、执行、检查和调整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规划,使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质量管理是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

为落实环境规划,保护和改
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如调查、监测、评价、检查、交流、研究和污染防治等都属于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三同时”制度
(三)排污收费制度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六)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七)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八)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第二节环境法制管理
一、环境法概述
(1)环境法定义
所谓环境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新兴的法律。

(2)环境法的特征
1.科学性
2.综合性
不仅包含专门法规,同时在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劳动法中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

这些法规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具有高度综合性。

3.国际性
当今世界各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局部现象,而是一种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有共同的立法基础,共同的目的,各国环境法可以互相借鉴,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使环境法不断完善。

4.社会性
环境法规定人民既有享受清洁、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自觉保护环境、遵守环境法规的义务。

这就使环境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3)环境法的作用
1.环境法是保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法律武器
2.环境法是推动环境保护领域中法制建设的动力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许多环境保护单行法规、条例、政令、标准等都是依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条文制定的。

3.环境法增强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
4.环境法是我国维护环境权益的重要工具
二、中国环境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①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协调发展原则;②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③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原则;④实行国家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原则;⑤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原则。

三、中国环境法体系
我国环境法体系,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修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土地复垦规定》《森林法实施细则》。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河北省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办法》。

《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四、中国和国际环境条约
(一)已参加的主要国际环境条约
自1979年以来,我国已批准加入的21项重要多边环境公约为: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防止因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引起海洋污染公约,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东南亚及太平洋区域植物保护协定,国际热带木材协议、南极条约、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关于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二)履约的主要进展
1.关于保护臭氧层
为了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消耗臭氧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对ODS实行生产许可和进出口管制,禁止新建生产或使用ODS的设施。

同年3月获得《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执委会批准。

1994年,制定了化工、哈龙、工商制冷、冰箱、清洗、气溶胶、泡沫塑料和汽车空调8个行业的《消耗臭氧物质资源行业战略》。

现在,国家方案和8个行业战略正在全面实施,已批准的多边基金项目的实施正抓紧进行。

迄今中国已淘汰ODS6000多t。

2.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法律规定:禁止将境外废物进口到国内倾倒、堆放、处理;作原料利用的进口废物,必须报经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对非法进口废物的,除责令退运外,国家环保局还将给以非常严厉的处罚。

3.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1992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里约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国家环保局逐年加大了资金投入。

用于建设自然保护区和对濒危物种的就地或移地保护。

迄今全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99个,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19%。

4.关于防止全球气候变化
采取节约能源与发展能源工业并重的方针,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适当发展核电;加强地热;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并提倡资源节约型生产和适度消费;引导和推动清洁生产,强制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和设备,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五、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环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违法或造成环境破坏、环境污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

违法者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违法者所应承担法律责任也不同。

对违法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分为三种,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我国新《刑法》对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的刑法种类,只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罚金4 种。

第三节环境质量管理
一、环境质量管理概述
(1)环境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1.环境质量的含义
环境质量指环境素质的优劣,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

2.环境质量管理的含义
环境质量管理指的是为了保证人类生存与健康所必需的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环境质量管理的类型
1.按性质分
可分为化学环境质量管理、物理环境质量管理,生物环境质量管理,以及人类社会环境质量管理。

2.按环境要素分
可分为单要素环境质量管理(如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环境质量管理、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环境噪声质量管理和放射性物质质量管理等),综合环境质量管理。

3.按环境管理的范围分
可分为部门环境质量管理(如工业环境质量管理、农业环境质量管理等),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矿区环境质量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管理。

(三)环境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1.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
(1)环境质量标准
常用的环境质量标准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域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

(2)环境质量指标体系
它是用以描述环境质量现状或预测评价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一系列可度量参数的集合,同时也可作为环境质量规划目标
用。

2.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控、测试、评价
3.环境质量报告书
环境质量报告书包括国家的环境质量报告书、地区的环境质量报告书,以及企业的环境质量报告书三种。

二、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概述
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和人体的耐受力、控制污染的经济能力和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对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及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浓度、数量、时间和速率所作的规定。

(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1.环境标准的种类
按适用范围划分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按环境要素划分可分为大气控制标准、水质控制标准、噪声控制标准、废渣控制标准和土壤控制标准等;按标准的用途划分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污染警报标准和基础方法标准等。

目前,各国家应用最多的是按标准的用途来划分的环境标准。

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根据环境标准的适用范围、性质、内容和作用,实行三级五类标准体系。

三级是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五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

(三)环境标准的实施
让大家了解环境标准的代号,以便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GB表示强制性国家标准:HJ表示强制性环保行业标准;GB/T表示推荐性国家标准;HJ/T表示推荐性环保行业标准。

公众可以根据GB的要求,对环境污染的肇事者提出控告或要求赔偿。

三、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地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从环境监测的过程来说,包括:现场调查——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及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综合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四、环境质量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定义
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价和预测。

其目的是对于环境要素的优劣给予一定量化的描述,准确反应出目前环境污染状况;研究环境质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
(1)按发展阶段分: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
境质量影响评价。

(2)按环境要素分:大气质量评价、水体质量评价、土壤质量评价
(3)按区域类型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环境质量评价和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3.环境质量评价发展概况
在国外,环境质量评价始于60年代中期,70年代获得蓬勃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制度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肯定下来的国家。

早在1969年制定《环境政策法》中就规定,大型工程兴建前必须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我国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自70年代后才大量开展起来,1989年颁布的经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重申:“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改建、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同时指
出:“在老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设中,应当根据气象、地貌、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住区、公共设施、绿化地带等作出环境影响评价”。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第四节环境标志管理
1、环境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是张贴在产品上的一种图案,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国外也有称为“生态标志”、“绿色标志”、“环境标签”等。

它不同于一般商品中的商标,是一种与环境保护相联系的产品标志。

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

二、环境标志制度的基本内容
(1)各国的环境标志图案
70年代以来,在各国的商品上,增加了一种新的标志——环境标志。

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环境标志图案,它是颁发给申请并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供其用于产品或包装上证明其产品符合环境标准的特定符号。

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环境标志有德国的蓝色天使图案、加拿大的环境选择图案标志、北欧国家的白鹅图案、美国的绿色十字图案、日本的生态标志图案。

1993年8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正式颁布中国的环境标志图形。

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及十个环组成。

环境标志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
的“环”同字,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

(2)环境标志的产品类型
目前,国外实施环境标志产品集中于低毒、低害、低排废、可回收利用类型的产品。

根据具体国情,我国应优先开展实施环境标志的产
品有六类,主要包括可回收利用类,节能、节水类,低毒低污染类,可生物降解类,低排放类,无公害产品类。

我国在环保部门推荐下、比较筛选,最终确定了低氟家用制冷器、无氟气溶胶制品、无铅车用汽油、水性涂料、厕用卫生纸、真丝绸类和无汞、镉、铅充电电池等七项作为首批环境标志产品。

(3)环境标志的评价
环境标志的评价是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内容,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产品的环境行为作出评价,即通过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及用后处理)过程进行评价来定性分析产品的环境影响;二是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评价,即通过企业的生产管理行为、环境管理行为进行分析,评价其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而这其中,环境标志评价标准的制定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难点。

三、环境标志制度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环境标志是环境政策的一种体形形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重要措施。

随着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将极大地促进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又随着环境意识的加强,将有更多的人使用和消费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这又将极大刺激环境标志产品的开发和使用。

这样的促进和推动,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执行,而是基于信息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来实现。

可以预见,环境标志制度将为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环境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环境标志制度的特色——在政府领导下实施第三方认证
我国在环境标志管理工作中,近期采取的是政府参与为主、公众参与为辅的环境标志管理方式。

由此可见,中国采取的是在政府领导下实施第三方认证的环境标志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它有利于环境标志的规范化,使环境标志制度得到健康和迅速的发展。

第五节环境规划管理
1、环境规划管理概述
(1)环境规划的含义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2)环境规划的类型
1.按时间的长短划分
可分为长期环境规划(一般为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为5年);短期环境规划(一般为1年)。

2.按范围和层次划分
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等。

3.环境要素划分
可分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质污染防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噪
声防治规划等。

4.按规划的侧重点划分
可分为工业污染防治规划、城市综合整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生态规划等。

由于环境具有区域性,当前我们所做的绝大部分为区域环境规划。

在区域环境规划中,可以将以上各种规划合在一起。

(三)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1.环境调查与评价
环境规划所应用的各种科学数据信息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价获得的,环境调查与评价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基础。

2.环境预测
环境预测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进描述(定量、半定量)和分析,没有环境方面的科学预测,就不可能编制出一个理想的环境规划,因此,环境预测是编制环境规划的先决条件。

3.环境区划
环境区划是从整体空间观点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特定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研究各环境单元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

4.环境目标
确定恰当的环境目标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关键。

5.环境规划设计
依据;①环境问题;②各有关政策和规定;③污染物削减量;④环境目标;⑤投资能力及效益;⑥环境保护措施。

规划设计:①环境区划及功能分区;②提出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大气、水环境、固体废物、噪声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生产力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等。

6.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
①投资预算;②编制年度计划;③技术支持;④强化环境管理等。

(四)环境规划的特点
环境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具有综合性强、预测难、涉及面广和长期性等特点。

二、环境规划的方法
(一)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的环境要素包括:环境目标费用和效益、模型、替代方案、最佳方案等。

(二)环境规划决策方法
1.线性规划。

2.动态规划。

3.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现代活动的一种方法。

4.多目标规划。

5.整数规划。

在线性规划问题中,若要求变量只能取整数值的限制,这类规划问题就称为整数线性规划,简称整数规划。

三、环境规划的制定
(一)环境规划的制定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2.各部分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原则。

3.极限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区域性原则。

6.预防为主的原则。

(二)环境规划的制定程序
1.对象调查
(1)环境特征,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特征。

(2)土地使用现状评价。

(3)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等调查、评价。

(4)污染源调查、评价,并绘制污染源分布图,确定污染负荷的分摊率。

(5)污染现状调查、评价。

(6)生态破坏现状调查、评价。

(7)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包括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评价)。

(8)环境保护投资、防治措施现状以及环境经济评价。

(9)环境管理的现状等。

2.历史比较及有关环境问题的分类排队
3.目标导向预测
(1)预测能耗、水耗的增长,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速度,能量供求矛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预测排污量的增长(污染负荷的增长),即确定污染增长系数,包括价值型排污系数、实物型排污系数、污染物与经济发展相关模型等。

(3预测静态污染物量的增长。

(4)预测动态污染物量的增长,包括技术进步因素测算,排污系数的修正等。

(5)预测环境状况的变化,包括大气、水质、土壤、食品等污染状况的变化。

根据环境特征和环境污染变化规律,建立预测模型。

(6)预测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植被破坏、土壤退化和生态失调等。

(7)预测环境污染与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环境资源的贬值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如发病率、死亡率的增长等。

在完成上述目标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决策,确定适宜的环境目标。

4.拟制方案
根据规模目标、预测结果和现实条件,拟订实现目标的不同备选方
案,并确定主要污染物的目标消减量。

5.系统分析、择优决策
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近期与远期全面考虑,全局与局部兼顾,经济效益与保护环境并重,择优选择方案,以保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环境规划的实施
(一)环境规划管理的工作程序
环境规划包括编制、审批、下达、实施、检查、总结以及在检查过程中的修改补充等环节,在环境规划管理工作过程中,这些环节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依次进行。

(二)环境规划的实施
环境规划在按照法定程序审批下达后,在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应该按照其具体要求和措施,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促使规划付诸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