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梁海军
一、课本中修辞现象的大量存在
语文课本作为学生理解语言及运用语言的载体,所选的课文大部分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精雕细刻、千锤百炼后而创造的语言珍品。这些语言珍品会使人赏心悦目,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引发读者的思考,如品珍馐佳肴,如饮酽茗美酒,耐人寻味。这些珍品为何能有如此效果,这和使用了修辞手段是分不开的。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其中处处可见修辞现象(不含篇章修辞),作一简单例举。
“比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上《静夜思》)
“比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五下《桥》)
“夸张”: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五上《可爱的草塘》)
“排比”: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六上《詹天佑》)
“婉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五上《秋天的怀念》)
“衬托”: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六下《卖火柴的小女孩》)
“借代”: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六下《鲁滨孙飘流记》)
“拈连”: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五上《鱼游到了纸上》)
“移就”: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了梦乡。(三上《槐乡的孩子》)
“对偶”: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六上《白桦》)
“双关”: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五下《白杨》)
“迭现”: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四上《鸟的天堂》)
“反复”: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五上《草原》)
“设问”: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五下《桃花心木》)“反问”: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六上《穷人》)
“舛互”: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五上《草原》)
以上所举例子,仅是课文中的一部分,却足以使人感到其沉甸甸的分量。面对这些使用了修辞的言语,有关修辞的一些问题也就摆在了语文教学的面前。如果忽视这些修辞言语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当然也无益于语言素养的提高。对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及其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它们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直争论不休。过去,有关修辞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曾出现过被强调过头的现象,今天,我以为又出现了被淡化过头的现象。我们必须承认,有关修辞的内容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内部的事情,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面对这样的事实,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提出过高的要求固然不可取,采取躲闪回避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可取,而在语文教学中反对谈修辞问题则更不可取。
二、教学实践中“修辞”误读不容忽视
例1:小明晚上回校拿书本,发现整个学校漆黑一片,五(1)班的教室却开着灯。
曾几何时,它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作为病句让学生修改的例句。现在这种类型的句子已经“合法”。其实是使用了“舛互”修辞。现小学语文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①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扬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五上《开国大典》)
②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五上《草原》)
如不了解“舛互”这种修辞方法,就有可能误认为它是个病句。既然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哪里还有什么小鸟?此句话完全可以从它的看似像个病句,实则正确的特点出发,再联系上下文,使学生体会到老舍先生写这样几只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突出草原当时的安静,否则在热闹喧嚣之中,谁还能注意到那几只小鸟呢?况且又是忽飞忽落的小鸟!
例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绿色)的回忆(苦涩)的心情(黑色)的星期五(美丽)的错误如不了解移就这种修辞方法,教师评价时就有可能误评价为错误的词语搭配。我们的课文中也有同类词语搭配。
①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
②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四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暖暖的”属于身体感觉,因为白云叮咛大雁时,让大雁感觉到了来之伙伴的关怀与希望,使大雁内心感到温暖,所以把动作行为与感觉现象连接。“罪恶”的是战争,而非子弹本身。这些把属于描摹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用来修饰、描写乙事物的方法,通常叫移就。学生熟悉并经常运用的有“快乐的暑假”、“囊中羞涩”、“灿烂的微笑”、“羞愧的泪珠”、“黑色的星期天”“苍白的法律”等。
三、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
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例句:(1)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丰子恺《山中避雨》)肯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2)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3)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黄蓓佳《心声》)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4)殴而且拉,而且搬,是有刘百昭的先例的,何以这一回独独"不好意思"?(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5)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 (6)"小陈"不是他的名字,只是他的姓。至于他的名字叫什么,我也不知道。这真是件遗憾的事情!可是,这没有关系,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样的无名英雄不是还很多吗?(峻青《黎明的河边》)
(7)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反问句的意思,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自问自答)。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