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章 缓控释制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缓控释制剂》课件
药物释放速率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 释放速率决定了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 趋势。
药物浓度是指药物在体内某一时刻的 含量。
药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又会影响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合理控制药物 的释放速率是缓控释制剂设计的重要 环节。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01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
通过缓控释制剂,实现药物的稳定释 放,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
05 缓控释制剂的研 发与展望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进展
1 2 3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历程
从早期的药物缓释技术到现代的智能药物传递系 统,缓控释制剂的研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关键技术突破
在制备工艺、材料科学、药物释放机制等方面取 得了一系列突破,为缓控释制剂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基础。
包衣技术简单易行,适用于不同形状的药物颗粒,但包衣层厚度和均匀性对药物释 放性能影响较大。
骨架技术
骨架技术是通过将药物与高分 子材料混合,制成骨架片剂, 以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骨架片剂中药物均匀分散在骨 架材料中,药物释放速度受骨 架材料的性质和片剂的物理性 能影响。
常用的骨架材料包括蜡类、脂 肪类、纤维素衍生物等,可根 据药物性质和释药要求选择合 适的骨架材料。
01
02
03
高血压治疗
缓控释制剂能够平稳控制 血压,减少血压波动对心 血管的损害。
心绞痛治疗
通过持续释放药物,改善 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 状。
心力衰竭治疗
优化药物释放,改善心功 能,延缓心力衰竭进展。
肿瘤治疗
化疗药物缓释
缓控释制剂能够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肿瘤局部药 物浓度。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缓释
药物浓度是指药物在体内某一时刻的 含量。
药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又会影响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合理控制药物 的释放速率是缓控释制剂设计的重要 环节。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01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
通过缓控释制剂,实现药物的稳定释 放,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
05 缓控释制剂的研 发与展望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进展
1 2 3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历程
从早期的药物缓释技术到现代的智能药物传递系 统,缓控释制剂的研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关键技术突破
在制备工艺、材料科学、药物释放机制等方面取 得了一系列突破,为缓控释制剂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基础。
包衣技术简单易行,适用于不同形状的药物颗粒,但包衣层厚度和均匀性对药物释 放性能影响较大。
骨架技术
骨架技术是通过将药物与高分 子材料混合,制成骨架片剂, 以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骨架片剂中药物均匀分散在骨 架材料中,药物释放速度受骨 架材料的性质和片剂的物理性 能影响。
常用的骨架材料包括蜡类、脂 肪类、纤维素衍生物等,可根 据药物性质和释药要求选择合 适的骨架材料。
01
02
03
高血压治疗
缓控释制剂能够平稳控制 血压,减少血压波动对心 血管的损害。
心绞痛治疗
通过持续释放药物,改善 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 状。
心力衰竭治疗
优化药物释放,改善心功 能,延缓心力衰竭进展。
肿瘤治疗
化疗药物缓释
缓控释制剂能够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肿瘤局部药 物浓度。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缓释
药剂学缓释和控释制剂PPT课件
③将一个释放时间点(t50%、t100%)与一个药代动力学(如AUC、Cmax、tmax)之 间单点相关,但它只说明部分相关。
第30页/共68页
过程:
1.体内-体外相关性的建立
(1)体外累积释放率-时间的释放曲线
(2)体内吸收率-时间的吸收曲线
2.体内-体外相关性检验
• 当体外药物释放为体内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 时,可利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原理,将同 批试样体外释放曲线和体内吸收曲线上相对 应的各个时间点的第3释1页放/共6率8页 和吸收率回归,得
2)缓释制剂一级释放:
在稳态时Dmkrl=CVk Dm=CVk/krl
X0为普通制剂剂量
3)近似计算:
第20页/共68页
(2)既有缓释或控释部分,又有速释部分的剂量计算: DT=Di+Dm
• 缓释部分没有时滞,缓释部分为零级释放时: DT=Di+Dm=X0 – CVkTmax + CVktd
• 缓释部分没有时滞,缓释部分为一级释放时: DT=(X0 –DmkrlTmax) +kCV/krl
第23页/共68页
包衣膜阻滞材料有:
①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 如乙基纤维素 ②肠溶性高分子,如纤维醋酸酯、丙烯酸树脂L、S型、羟丙基甲纤维素酞酸
酯和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等。
增稠剂: 是一类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于液 体药剂。常用的有明胶、PVP、CMC、 PVA、右旋糖酐等。
第24页/共68页
1.药物的选择
• 缓释、控释制剂一般适用于半衰期短的药物
(t1/2为2~8h),半衰期小于1h或大于12h
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 剂量很大、药效很剧烈以及溶解吸收很差的
药物,剂量需要精密调节的药物,一般也不 宜制成缓释惑控释制剂。 • 抗生素类药物,由于其抗菌效果依赖于峰浓 度,故一般不宜制成普通缓释、控释制剂。
第30页/共68页
过程:
1.体内-体外相关性的建立
(1)体外累积释放率-时间的释放曲线
(2)体内吸收率-时间的吸收曲线
2.体内-体外相关性检验
• 当体外药物释放为体内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 时,可利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原理,将同 批试样体外释放曲线和体内吸收曲线上相对 应的各个时间点的第3释1页放/共6率8页 和吸收率回归,得
2)缓释制剂一级释放:
在稳态时Dmkrl=CVk Dm=CVk/krl
X0为普通制剂剂量
3)近似计算:
第20页/共68页
(2)既有缓释或控释部分,又有速释部分的剂量计算: DT=Di+Dm
• 缓释部分没有时滞,缓释部分为零级释放时: DT=Di+Dm=X0 – CVkTmax + CVktd
• 缓释部分没有时滞,缓释部分为一级释放时: DT=(X0 –DmkrlTmax) +kCV/krl
第23页/共68页
包衣膜阻滞材料有:
①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 如乙基纤维素 ②肠溶性高分子,如纤维醋酸酯、丙烯酸树脂L、S型、羟丙基甲纤维素酞酸
酯和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等。
增稠剂: 是一类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于液 体药剂。常用的有明胶、PVP、CMC、 PVA、右旋糖酐等。
第24页/共68页
1.药物的选择
• 缓释、控释制剂一般适用于半衰期短的药物
(t1/2为2~8h),半衰期小于1h或大于12h
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 剂量很大、药效很剧烈以及溶解吸收很差的
药物,剂量需要精密调节的药物,一般也不 宜制成缓释惑控释制剂。 • 抗生素类药物,由于其抗菌效果依赖于峰浓 度,故一般不宜制成普通缓释、控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的开发课件
要点三
竞争格局
目前缓控释制剂市场主要由国际知名 制药企业占据,但随着国内制药企业 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企业在此领域 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未来,市场 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需要加强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01
政策支持
02
法规要求
政府对制药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创新和规范化 发展。制药企业需关注政策动向,加 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政策 支持。
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
囊壁材料
选择适当的囊壁材料,如明胶、聚乳酸等。
制备方法
采用乳化法、喷雾干燥法等方法制备微囊与微球。
药物包裹与释放控制
通过调节囊壁厚度、孔径等参数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04 缓控释制剂的质量评价
释放度试验
释放度试验是评价缓控释制剂质量的 重要手段,通过模拟药物在体内的释 放行为,对制剂的释放特性进行评估 。
市场前景与趋势分析
要点一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 ,缓控释制剂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 长。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 病的增加,缓控释制剂的市场需求还 将继续扩大。
要点二
技术创新
随着材料科学、药物释放技术等领域 的不断发展,缓控释制剂的技术创新 也在不断涌现。未来,新技术和新材 料的出现将为缓控释制剂的发展带来 更多机遇和挑战。
03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技术
包衣技术
包衣材料
选择适当的包衣材料,如不同聚合度的丙烯酸树脂、乙基纤维素 等,以满足缓控释制剂的释放要求。
包衣厚度与均匀性
控制包衣厚度和均匀性,以调节药物释放速度。
包衣工艺
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等工艺进行包衣,确保包衣过程药物不损 失。
缓释控释制剂 ppt课件
• (2)方便给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 缓控释制剂具有普通制剂不能提供的可以 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的特点,如减少用 药次数。随着缓释制剂给药频率的降低, 患者漏药的现象很少发生,同时也方便了 患者的白天和夜间用药。
• (3)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
• 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谷”时很 可能低于治疗浓度而不能发挥疗效。缓释 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谷现象”, 且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缓释制剂在吸收 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因 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从而起到增加 药物疗效的作用。
• (5)缓控释制剂的释药速率相对较慢,因此药物起效 也相对较慢。
缓释、控释制剂应用中的误区
• (1)服用次数过多 • 临床用药调查表明,用药次数过多的差错率最
高,占据品种的60%以上。虽然药品说明书已 标明药品的半衰期,但患者使用时仍按普通药 物的用法,如非洛地平缓释片半衰期为25h, 每日早晨服用1次即可,而有些人每天用2次或 3次。使用次数过多,血药浓度过高,会使不 良反应增加,而缓、控释制剂的价格都比普通 片贵,无形中使患者的治疗费用增加。
溶出速度减慢
(二)扩散原理:药物 →溶解成溶液→从制 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液 释药受扩散速率控制
1、包衣 2、制成微囊 3、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 4、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速度 5、制成植入剂 6、制成乳剂
•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某些骨架型 制剂,如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亲水凝胶 骨架系统,不仅药物可从骨架中扩散出来, 而且骨架本身也处于溶蚀的过程。当聚合 物溶解时,药物扩散的路径长度改变,这 一复杂性则形成移动界面扩散系统。
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的,以渗透压 作为释药能源的控释片。
释药原理
• 一、溶出原理:药物的释放受溶出速度的限制, 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示缓释性质。通过减小药 物的溶解度,增大药物的粒径,以降低药物的 溶出速度,达到长效作用。
缓控释制剂 ppt课件
取制得的控释微丸灌装胶囊,每粒胶囊 含微丸量相当于IM75mg.
Diagram
含量测定
体内外试验相关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外溶出度测定
人体生物利用度
血药浓度测定
含量测定:
❖取胶囊内容物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置50ml 量瓶中,加甲醇35ml,微温使IM溶解,冷却, 加甲醇至刻度,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 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pH7.2磷酸盐缓 冲液(1:1)稀释定容,在320±2nm波 长处测定吸光度,按IM的吸光系数为193计 算,即得。
缓、控释胶囊
剂型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普通制剂 第二代:缓释制剂 第三代:控释制剂 第四代:基于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与细
胞水平的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 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 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 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 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 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
血清中提取的IM及内标物的色谱图如下
❖2、标准曲线:取空白人血清1ml,共6份, 分别加入相当于IM0.1,0.5,1,2,3,5μg的 标准液,各加入内标液1μg,加pH柠檬酸缓 冲液1ml,混匀后,加乙醚8ml,漩涡混匀 提取5min。离心,分取乙醚层,置45℃水 浴将乙醚挥干,残渣用无水乙醇200μl测定。
慢地恒速活接近恒速释放的 制剂。
优点:
1:对于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减少服药 次数,大大提高病人的顺应性;
2:是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 物的毒副作用;
3: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故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Diagram
含量测定
体内外试验相关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外溶出度测定
人体生物利用度
血药浓度测定
含量测定:
❖取胶囊内容物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置50ml 量瓶中,加甲醇35ml,微温使IM溶解,冷却, 加甲醇至刻度,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 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pH7.2磷酸盐缓 冲液(1:1)稀释定容,在320±2nm波 长处测定吸光度,按IM的吸光系数为193计 算,即得。
缓、控释胶囊
剂型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普通制剂 第二代:缓释制剂 第三代:控释制剂 第四代:基于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与细
胞水平的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 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 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 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 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 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
血清中提取的IM及内标物的色谱图如下
❖2、标准曲线:取空白人血清1ml,共6份, 分别加入相当于IM0.1,0.5,1,2,3,5μg的 标准液,各加入内标液1μg,加pH柠檬酸缓 冲液1ml,混匀后,加乙醚8ml,漩涡混匀 提取5min。离心,分取乙醚层,置45℃水 浴将乙醚挥干,残渣用无水乙醇200μl测定。
慢地恒速活接近恒速释放的 制剂。
优点:
1:对于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减少服药 次数,大大提高病人的顺应性;
2:是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 物的毒副作用;
3: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故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新技术与新制剂—缓释与控释制剂(药剂学课件)
• (2)膜控释包衣过程:将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 包衣材料用溶剂乙醇或丙酮溶解,加入水溶性致孔剂材 料,亦可加入一些水不溶性的粉末如滑石粉、二氧化硅 等,甚至将药物加在包衣膜内作为速释部分,用此包衣 液包在制成的片芯上,即成微孔膜包衣片。
(3)• 异烟肼 • 盐酸氯丙嗪 • 聚乙烯醇 • 淀粉 • 10%淀粉浆 • 十二烷基硫酸钠 • 滑石粉 • 包衣 • 醋酸纤维素 • PEG-1500 • 聚山梨酯80
物膜片中而制成的缓释制 • 剂。
(二)控释制剂的类型
• 1.按给药途径分类 • 口服控释制剂,透皮控释制剂,眼内控释制剂,直肠
控释制剂,子宫内和皮下。 • 植入控释制剂等。 • 2.按剂型分类 • 控释片剂,控释胶囊剂,控释微丸,控释栓剂,控释
透皮贴剂,控释膜剂。 • 释混悬液,控释液体制剂,控释微囊,控释微球,控释
渗透泵
单室、双室 处方组成:片芯、包衣
药物 片芯 渗透压活性物质: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糖
推动剂: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PVP 其它:助悬剂、粘合剂、润滑剂、润湿剂等 半透膜材料:CA、EC(可加致孔剂)
植入剂
• 按释药机制可分为膜控型、骨架型、渗透压驱动释放型。 • 主要用于避孕、治疗关节炎、抗肿瘤、胰岛素、麻醉药
• 如果药物吸收部位在胃与小肠,则缓释、控释制剂应设计在服药后 8~12h释放完全,如果释放太慢,则药物尚未完全释放,就离开吸收部 位,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 如果药物吸收部位在小肠某些特定部位如硫酸亚铁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 指肠与空肠,故设计此类药物缓释制剂,应大部分在小肠上端释放,若 缓释制剂在通过某一区域前释药不完全,则不利于吸收。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知识目标
◇ 掌握常用膜控型缓控释制剂的制备过程。
(3)• 异烟肼 • 盐酸氯丙嗪 • 聚乙烯醇 • 淀粉 • 10%淀粉浆 • 十二烷基硫酸钠 • 滑石粉 • 包衣 • 醋酸纤维素 • PEG-1500 • 聚山梨酯80
物膜片中而制成的缓释制 • 剂。
(二)控释制剂的类型
• 1.按给药途径分类 • 口服控释制剂,透皮控释制剂,眼内控释制剂,直肠
控释制剂,子宫内和皮下。 • 植入控释制剂等。 • 2.按剂型分类 • 控释片剂,控释胶囊剂,控释微丸,控释栓剂,控释
透皮贴剂,控释膜剂。 • 释混悬液,控释液体制剂,控释微囊,控释微球,控释
渗透泵
单室、双室 处方组成:片芯、包衣
药物 片芯 渗透压活性物质: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糖
推动剂: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PVP 其它:助悬剂、粘合剂、润滑剂、润湿剂等 半透膜材料:CA、EC(可加致孔剂)
植入剂
• 按释药机制可分为膜控型、骨架型、渗透压驱动释放型。 • 主要用于避孕、治疗关节炎、抗肿瘤、胰岛素、麻醉药
• 如果药物吸收部位在胃与小肠,则缓释、控释制剂应设计在服药后 8~12h释放完全,如果释放太慢,则药物尚未完全释放,就离开吸收部 位,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 如果药物吸收部位在小肠某些特定部位如硫酸亚铁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 指肠与空肠,故设计此类药物缓释制剂,应大部分在小肠上端释放,若 缓释制剂在通过某一区域前释药不完全,则不利于吸收。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知识目标
◇ 掌握常用膜控型缓控释制剂的制备过程。
缓释和控释制剂ppt课件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 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 浓度范围的制剂. 药物释放过程: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
.
3
17.1.2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l)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 减少服药次数。
(2)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 大药效。
(2)体内吸收
(3)组织分布
(4)药物代谢
.
19
4.生理学特征
胃肠排空 肠蠕动 粘膜表面积 有效吸收部位 特殊吸收部位 食物的性质和量等生理因素
.
20
17.3.2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药物的选择:
最适半衰期:2-8小时. 半衰期小于1h或大于12h的药物,剧毒药,
抗生素类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包衣膜阻滞材料:不溶性高分子,肠溶性 高分子材料.如EC,CAP等.
增稠剂:明胶,PVP,CMC等.
.
22
17.4 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17.4.1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一种为将高分子骨架材料加入适量的稀释剂
如乳糖,再加入药物混匀,制颗粒压片;
另一种是将高分子骨架材料加入适量的稀释 剂如乳糖,制颗粒,再加入药物压片。
4、骨架型微丸
.
25
5、胃内漂浮型滞留片
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该制剂口服接触胃液后,表面水化形
成凝胶,体积膨胀,比重减小而能漂 浮于胃液上。 胃内滞留片(胃内漂浮片)系指一类能滞 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在消化道内的释 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的片剂.
.
26
17.4.2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
3
17.1.2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l)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 减少服药次数。
(2)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 大药效。
(2)体内吸收
(3)组织分布
(4)药物代谢
.
19
4.生理学特征
胃肠排空 肠蠕动 粘膜表面积 有效吸收部位 特殊吸收部位 食物的性质和量等生理因素
.
20
17.3.2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药物的选择:
最适半衰期:2-8小时. 半衰期小于1h或大于12h的药物,剧毒药,
抗生素类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包衣膜阻滞材料:不溶性高分子,肠溶性 高分子材料.如EC,CAP等.
增稠剂:明胶,PVP,CMC等.
.
22
17.4 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17.4.1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一种为将高分子骨架材料加入适量的稀释剂
如乳糖,再加入药物混匀,制颗粒压片;
另一种是将高分子骨架材料加入适量的稀释 剂如乳糖,制颗粒,再加入药物压片。
4、骨架型微丸
.
25
5、胃内漂浮型滞留片
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该制剂口服接触胃液后,表面水化形
成凝胶,体积膨胀,比重减小而能漂 浮于胃液上。 胃内滞留片(胃内漂浮片)系指一类能滞 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在消化道内的释 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的片剂.
.
26
17.4.2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缓、控释技术》课件
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优化
连续化生产
通过连续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并保证产品质量。
3D打印技术
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个性化药物制剂的生产,满足患 者的个性化需求。
06
案例分析
某药物控释剂型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结词
制备工艺、性能指标
详细描述
介绍某药物控释剂型的制备工艺,包括材料选择、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等,并对其性能 指标进行测试和评价,包括释放速率、载药量、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结论
通过制备工艺的优化和性能指标的测试,可以获得具有良好控释性能的药物剂型,为临 床应用提供有效支持。
某药物缓释剂型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结词
制备工艺、性能指标、应用领域
详细描述
介绍某药物缓释剂型的制备工艺,包括材料选择、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等,并对其性能指 标进行测试和评价,包括释放速率、载药量、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探讨该剂型在 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要点一
载体材料种类
了解常用的缓、控释载体材料,如高分子聚合物、脂质体 等。
要点二
载体材料的特性
研究载体材料的理化性质,如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降解 性等。
药物释放速率控制
药物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如药物 浓度、载体材料的性质和环境因素等。
VS
药物释放速率的优化
通过调整药物配方和工艺参数,实现药物 释放速率的控制和优化。
生物法
生物法是利用生物手段来制备缓、控释制剂的方法,主要包括基因工程法和微生物 发酵法等。
基因工程法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药物基因插入到特定的微生物细胞中,利用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来生产缓、控释制剂的方法。
缓释与控释制剂PPT课件
四、聚丙烯酸树脂(Polyacrylic resin)
• 聚丙烯酸树脂易溶于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与氯仿、 二氯甲烷中。缓释控释制剂中常用Eudragit RL与RS, 其化学名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 Eudragit L-100与S-100,化学名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 甲酯共聚物,此类材料常用增塑剂有枸椽酸三乙酯、 PEG 6000、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丁酯)、包衣液常用 丙酮/异丙醇(4:6)混合溶剂。
• 在缓释控释制剂中,可以作不溶性骨架材料,也可以作 包衣材料(小丸包衣),由于乙基纤维素单独作包衣时, 形成衣膜渗透性较差,常常与一些水溶性成膜材料,如 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羟丙甲纤维素或聚丙烯酸树 脂等混合使用,以获得满意的包衣效果。
• 由于有机溶媒对人体危害,现年来发展了乙基纤维水分 散体,主要商品有Surelease与Aquacoat两种,分别介 绍如下:
四. 利用渗透作用(Osmosis)
• 利用渗透压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如口服 渗透泵片的片芯为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或其他辅料制成,外 面用水不溶性的聚合物包衣,成为半透膜,水可渗过此膜,但药物 不能。在片面上用激光开一细孔。当与水接触后,水即通过半透膜 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为饱和溶液,由于膜内外渗透压的差别, 药物饱和溶液由细孔持续以恒速流出,直到片芯内的药物溶解殆尽。
•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指 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 药物的制剂,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 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降低药物的副 作用。一般缓释制剂中药物释放属0级速度过程。
• 延释制剂(delayed-release preparations):即给 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而按预定时间释药的制剂,包
缓控释制剂PPT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片、腊质骨架片、不溶性骨 架片、丸等。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微孔膜包衣片、丸,肠溶膜控片、丸等。 渗透泵型控释片 植入式缓/控释制剂 透皮给药系统 脉冲给药系统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释药得原理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释药得原理
一、溶出原理 二、扩散原理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四、渗透压原理 五、离子交换原理
四、渗透压原理
原理:
水通过半透膜进入片心,使药物溶解至饱与,渗透压约 4000-5000kPa,
体液渗透压为760kPa, 由于渗透压差导致药物溶液从激光小孔中逐渐流出,达
到控释目得。
模型图有两类 释药小孔
半透膜
含药片心
可推动隔膜
药物
膨胀室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得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得因素
在包衣材料中加有少量致孔剂物质如PEG、PVP、PVA、月 桂醇硫酸钠、糖、盐等。
二、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1、微孔膜包衣片
当微孔膜包衣片与胃肠液接触时,膜上存在得致孔剂遇水溶 解或脱落,在包衣膜上形成无数微孔或弯曲小道,使衣膜具有 通透性。
包衣膜在胃肠道内不被破坏,最后由肠道排出体外。
二、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二、缓/控释制剂得特点
对于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得药物,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 者得顺应性,使用方便。如普通制剂服药次数为一天3次,缓释 /控释制剂得服药次数为一天2次或1次。
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得毒副作用。 可减少用药得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三、缓释、控释制剂得类型
1、剂量 一般认为上限为0、5-1、0g。 2、pKa、解离度与水溶性 药物溶解度要求得下限为:0、1mg/ml。 3、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很低得药物,膜透性较差,应对吸收得影响。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微孔膜包衣片、丸,肠溶膜控片、丸等。 渗透泵型控释片 植入式缓/控释制剂 透皮给药系统 脉冲给药系统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释药得原理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释药得原理
一、溶出原理 二、扩散原理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四、渗透压原理 五、离子交换原理
四、渗透压原理
原理:
水通过半透膜进入片心,使药物溶解至饱与,渗透压约 4000-5000kPa,
体液渗透压为760kPa, 由于渗透压差导致药物溶液从激光小孔中逐渐流出,达
到控释目得。
模型图有两类 释药小孔
半透膜
含药片心
可推动隔膜
药物
膨胀室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得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得因素
在包衣材料中加有少量致孔剂物质如PEG、PVP、PVA、月 桂醇硫酸钠、糖、盐等。
二、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1、微孔膜包衣片
当微孔膜包衣片与胃肠液接触时,膜上存在得致孔剂遇水溶 解或脱落,在包衣膜上形成无数微孔或弯曲小道,使衣膜具有 通透性。
包衣膜在胃肠道内不被破坏,最后由肠道排出体外。
二、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二、缓/控释制剂得特点
对于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得药物,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 者得顺应性,使用方便。如普通制剂服药次数为一天3次,缓释 /控释制剂得服药次数为一天2次或1次。
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得毒副作用。 可减少用药得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三、缓释、控释制剂得类型
1、剂量 一般认为上限为0、5-1、0g。 2、pKa、解离度与水溶性 药物溶解度要求得下限为:0、1mg/ml。 3、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很低得药物,膜透性较差,应对吸收得影响。
缓控释制剂 PPT
缓控释制剂
❖ 缓、控释制剂的原理和方法 ❖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 常见缓、控释制剂类型 ❖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 靶向制剂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 义
❖ 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 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其药物一般以一级 速度释放。
❖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 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浓度 范围的制剂。其药物一般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 释放。
❖ 缓释、控释制剂达稳态时峰浓度(Cmax) 与谷浓度(Cmin)之比应等于或小于普通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的Cmax应小于普通制剂;
❖ 缓释、控释制剂的平均滞留时间(MRT) 延长,且Tmax应大于普通制剂。一般半衰期短、
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可设计12小时服一次,而 半衰期适中、治疗指数宽的药物可设计24小时 服一次。
二、特 点
优点
缺点
❖ 1.减少服药次数。
❖ 1.不能灵活调节剂 量。
❖ 2.血药浓度平稳。 ❖ 3.减少用药总剂量。
❖ 2.设备和工艺费用 较常规制剂昂贵。
图1 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
图2 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的区别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缓控释制剂中的速释? ❖ 事实上,缓控释制剂不是完全由缓释部分
六、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一)、磁性靶向制剂 磁性靶向制剂,是一类利用体外磁响应导向药物至
靶部位的制剂。包括磁性微球、磁性毫微球(粒、囊) 、 磁性乳剂、磁性红细胞和磁性脂质体等。 (二) 栓塞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主要指的是,以药剂学手段,制备一 含药且质量可控的微球、微囊、脂质体等剂型,通过 动脉插管,将其注入到靶区,并在靶区形成拴塞的一 类靶向制剂。 (三)热敏靶向制剂
❖ 缓、控释制剂的原理和方法 ❖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 常见缓、控释制剂类型 ❖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 靶向制剂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 义
❖ 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 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其药物一般以一级 速度释放。
❖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 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浓度 范围的制剂。其药物一般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 释放。
❖ 缓释、控释制剂达稳态时峰浓度(Cmax) 与谷浓度(Cmin)之比应等于或小于普通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的Cmax应小于普通制剂;
❖ 缓释、控释制剂的平均滞留时间(MRT) 延长,且Tmax应大于普通制剂。一般半衰期短、
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可设计12小时服一次,而 半衰期适中、治疗指数宽的药物可设计24小时 服一次。
二、特 点
优点
缺点
❖ 1.减少服药次数。
❖ 1.不能灵活调节剂 量。
❖ 2.血药浓度平稳。 ❖ 3.减少用药总剂量。
❖ 2.设备和工艺费用 较常规制剂昂贵。
图1 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
图2 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的区别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缓控释制剂中的速释? ❖ 事实上,缓控释制剂不是完全由缓释部分
六、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一)、磁性靶向制剂 磁性靶向制剂,是一类利用体外磁响应导向药物至
靶部位的制剂。包括磁性微球、磁性毫微球(粒、囊) 、 磁性乳剂、磁性红细胞和磁性脂质体等。 (二) 栓塞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主要指的是,以药剂学手段,制备一 含药且质量可控的微球、微囊、脂质体等剂型,通过 动脉插管,将其注入到靶区,并在靶区形成拴塞的一 类靶向制剂。 (三)热敏靶向制剂
缓控释制剂PPT课件
5、将药物包藏在亲水性胶体物中,用亲水胶体 为骨架制成的片剂。
18
Matrix Controlled-Release
主要辅料: HPMC 丙烯酸树脂 乙基纤维素 蜡类 脂肪酸类
19
(二)扩散原理
1、透膜扩散——膜材料控制型(水不溶性 包衣膜)
2、膜孔扩散——多孔膜控制型(含水性通 道)
4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指在 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 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 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 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增加患 者的顺应性的制剂。又称口服定速给药系统。
TI 小 、 药 效 时 间 长
临床使用 药量大,多次频繁给药、药量小、给药次数少、使用
使用不便、安全性低 方便、安全性高
适用范围
多用于短暂治疗 普通应用于长期预防及治疗
研究制造简单、粗糙Fra bibliotek复杂、精密
12
13
四、缓释控释制剂的分类
1、骨架型缓、控释制剂:包括亲水凝胶骨架片、蜡质骨 架片、不溶性骨架片和骨架型小丸等。
3、骨架材料扩散——孔道控制
20
药物的释放以扩散为主的结构有以下几种: 1、水不溶性膜材包衣 如EC包制的微囊和小丸,其释放速度符合Fick第
一定律: dM/dt=ADKΔC/L
释放过程可接近零级过程(若A、D、K、ΔC、L恒定)或是 非零级过程(若A、D、K、ΔC、L中有一个或多个变化) 。
缓控释制剂
中国药科大学 吴琼珠
1
概述
1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18
Matrix Controlled-Release
主要辅料: HPMC 丙烯酸树脂 乙基纤维素 蜡类 脂肪酸类
19
(二)扩散原理
1、透膜扩散——膜材料控制型(水不溶性 包衣膜)
2、膜孔扩散——多孔膜控制型(含水性通 道)
4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指在 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 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 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 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增加患 者的顺应性的制剂。又称口服定速给药系统。
TI 小 、 药 效 时 间 长
临床使用 药量大,多次频繁给药、药量小、给药次数少、使用
使用不便、安全性低 方便、安全性高
适用范围
多用于短暂治疗 普通应用于长期预防及治疗
研究制造简单、粗糙Fra bibliotek复杂、精密
12
13
四、缓释控释制剂的分类
1、骨架型缓、控释制剂:包括亲水凝胶骨架片、蜡质骨 架片、不溶性骨架片和骨架型小丸等。
3、骨架材料扩散——孔道控制
20
药物的释放以扩散为主的结构有以下几种: 1、水不溶性膜材包衣 如EC包制的微囊和小丸,其释放速度符合Fick第
一定律: dM/dt=ADKΔC/L
释放过程可接近零级过程(若A、D、K、ΔC、L恒定)或是 非零级过程(若A、D、K、ΔC、L中有一个或多个变化) 。
缓控释制剂
中国药科大学 吴琼珠
1
概述
1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缓控释制剂讲座PPT课件
(4)稳定性 ❖胃中不稳定的药物 可延长其在整个胃肠道的运行过程,推迟
制剂的释药时间(达小肠后释药更有利); ❖小肠中不稳定的药物 制备缓释制剂,其生物利用度可能降低。
第21页/共28页
2. 生物因素 (l)生物半衰期( t1/2) ❖长t1/的2 <药1h物的(药>物24,小不时适)宜,制因成其缓本释身制已剂有;药效t1/2持
• 体外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可达到零级释放。
第12页/共28页
Q=[DSP(2A-SP)t/λ]1/2
Q:单位面积t的释放量,D:扩散系数,P:骨架中的孔隙率,S:药物在释放介质 中的溶解度,λ:骨架中弯曲因素,A为单位体积骨架中药物含量。
假设:①药物释放时保持伪稳态;②A>>S,即存在过量的溶质;③理想的漏槽状 态;④药物颗粒比骨架小得多;⑤D恒定。
➢有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使血药浓度出 现峰谷现象。如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制成 缓控释剂型,则容易产生耐药性。
第5页/共28页
二、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
(一)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扩散原理 缓释片口服后,在胃肠道内由于高分子聚合
物遇消化液逐渐吸水膨胀,药物随亲水凝胶 逐渐溶解缓慢扩散到表面而溶于体液中。 常用的亲水凝胶材料: 羟丙甲纤维素、卡波普、羟丙纤维素、海藻
剂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3)代谢 在 吸 收 前 有 代 谢 作 用 的 药 物 , 制 成 缓 释 剂 型 , 生 物 利 用 度 会 大 大 降 低 。
第23页/共28页
(二)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1. 药物的选择 一般选用t1/2=2~8小时,下列药物宜制成缓释制剂:如5-单硝酸异山梨醇
(t1/2=5.0小时);茶碱(t1/2=3~8小时)等。 半衰期小于1小时或大于12小时,一般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剂量很大、药效剧烈及溶解吸收很差的药物也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超慢性胰岛素中所含胰岛素锌晶粒较粗(大部 分超过10 μm),其作用可长达30 h,含晶粒较小 (不超过2μm)的半慢性胰岛素锌,作用时间则为 12—14h。 (4)将药物包藏干溶蚀性骨架中 是指用脂肪、蜡类 等物质为主要基质制成的缓释制剂。药物溶于或 混合于这些基质中,其释放速率与脂肪酸能被水 解的难易有关,例如棕搁酸甘油酯对磺胺释放速 率的影响按单、双、三酯的顺序递增。
道的滞留时间,一般以小时计。但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率
受外界环境如pH等因素影响。在国外,这类制剂的英文名亦
称prolonged action preparations (长效制剂)、 extended—
release preparations, retard preparations等。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药物能在
《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释和控释制剂有明确
规定。缓释制剂系指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
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
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
长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
要求缓慢地桓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
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
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一、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方法 (一)溶出原理:
dc SD(CsC) dt Vh 根据溶出原理:难溶性盐、增大粒径、亲水性胶 体骨架
7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例如青霉素的普鲁卡因 盐药效比青霉素钾(钠)盐显著延长;醇类药物经 酯化后水溶性减小,药效延长,如睾丸素丙酸酯, 一般以油注射液供肌内注射,药物由油相扩散至 水相,然后水解为母体药物面产生治疗作用.药 效约延长2—3倍。
利用渗透压原理可制成口服渗透泵片和渗透植入剂,它们均能 在体内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 现以单室泵型口服渗透泵片为例说明其原理和构造:其结构为 一中等水溶性药物及具高渗透压的渗透促进剂或其他辅料压制 成固体片芯,外包控速半渗透膜,然后用激光在片芯包衣膜上 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释药小孔,口服后胃肠道的水分通过半透 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或混悬液,加之具高渗透 压辅料的溶解,故膜内的溶液为高渗溶液,渗透压可达4053— 5066kPa,而体内渗透压仅为760 kPa。由于膜内外存在大的渗 透压差,药物溶液则通过释药小孔持续泵出,其流出量与渗透 进入膜内的水量相等.直到片芯的药物溶尽。
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
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广义地讲,控释制剂包括
控制释药的速度、部位和时间,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
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2
狭义的控释制剂则一般是指在预定时问内以零级 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它与缓释制剂 不同的是,其药物释放更加平稳,药物从制剂中 释放速率不受环境和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丸等 缓控释胶囊(小丸、颗粒、小片等)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液体缓释制剂(离子交换树脂、乳剂、混悬剂
等); 迟释制剂(肠溶、结肠定位、脉冲给药)
5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进展
单方:复方缓控释制剂,多种组合 • 每日多次:每日一次 • 新型的渗透泵技术 • 脉冲给药系统
6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和评价
第八章 缓、控释制剂
1
第一节 缓、控释技术概述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用药后能在
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其中
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注射型缓释制剂的药物释放
可持续数天至数月;口服缓释制剂的持续时间根据其在消化
11
(3)制成缓释微囊 囊膜的厚度、微孔的孔径、
微孔的弯曲度等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常 用的包囊材料有明胶、阿拉伯胶、PEG、 EC、聚乳酸等。
(4)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刑 水溶性药物较适于 制备这类片剂。骨架材料为不溶性塑料。 药物释放完后,骨架随粪便排出体外。
(5)制成乳剂 水溶性药物可将其溶液制成 W/O型乳剂,肌内注射后,水相中的药物 向油相扩散,再由油相分配体液,因此 有缓释作用。
1
Q kt 2
10
(1)增加粘度 增加溶液粘度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方法主要用 于注射液或其他液体制剂。如明胶用于肝素和维 生素B12:PVP用于胰岛素和皮质激素等,均有延 长药效的作用。CMC(1%)用于盐酸普鲁卡因注射 液(3%)可使作用延长至约24h。
(2)包衣 先将水溶性药物与适宜辅料混合压成片芯或制成 小九,然后用不溶性聚合物(如聚氯乙烯)包衣, 聚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水溶性致孔剂.当制剂与胃 肠液接触时可以产生微孔。改变聚合物包衣膜的 结构,可调节释药速度。
3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缓释与控释制剂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主要是由于
其具有以下特点。
(1)对生物半定期短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 少服次数,方便患者长期服药大提高病人服药的 顺应性。
(2)通过释药速度的控制,药物以适宜的速度缓慢吸 收,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有 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骨架中 是指以亲水 性高分子为骨架制成片剂。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 胀,药物逐渐扩散到表面而溶于体液中。
9
(二)扩散原理:
• 水不溶行膜包衣:dM ADKC
dt
L
•
含部分水溶性膜包衣:dM
dt
ADC L
• 水不溶孔道: 符合Higuichi方程 1 Q[DS(P)(2ASP)t]2
(3)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物,通过释药速度的控制, 可降低在胃肠道的局部浓度,从而减小刺激性。
(4)有时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
达到最大药效。
4
三、常用口服缓、控释制剂类型
骨架型:亲水凝胶(胃内滞留)型,溶蚀型,不溶 型,粘附片,漂浮片;
缓释控释颗粒(或小丸或微囊)压制片 膜控型:包衣片(肠衣、微孔膜等),膜控释小
12
(三)溶蚀原理:
• 溶蚀-溶出型 • 溶蚀-扩散型
13
nsHAp-SOD Ca2+浓度溶解曲线 a.pH4.0醋酸缓冲 液;b.pH5.6 醋酸缓冲液;c.pH5.6磷酸缓冲液;
d.pH7.4磷酸缓冲液 14
nsHAp-SOD释放度曲线 a.pH4.0醋酸缓冲液; b.pH5.6
15
(四)渗透泵技术原理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如高分子化合物 鞣酸与生物碱类药物(如N—甲基阿托品)可形成难 溶性盐,其药效比母体药物延长,碱性蛋白(如鱼 精蛋白)可与胰岛素结合成溶解度小的鱼精蛋白胰 岛素,加入锌盐成为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药效可 维持18—24h或更长。
8
(3)控制粒子大小 药物的表面积与溶出速率有关, 故难溶性药物的颗粒直径增加可使其溶出减慢。
道的滞留时间,一般以小时计。但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率
受外界环境如pH等因素影响。在国外,这类制剂的英文名亦
称prolonged action preparations (长效制剂)、 extended—
release preparations, retard preparations等。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药物能在
《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释和控释制剂有明确
规定。缓释制剂系指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
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
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
长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
要求缓慢地桓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
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
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一、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方法 (一)溶出原理:
dc SD(CsC) dt Vh 根据溶出原理:难溶性盐、增大粒径、亲水性胶 体骨架
7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例如青霉素的普鲁卡因 盐药效比青霉素钾(钠)盐显著延长;醇类药物经 酯化后水溶性减小,药效延长,如睾丸素丙酸酯, 一般以油注射液供肌内注射,药物由油相扩散至 水相,然后水解为母体药物面产生治疗作用.药 效约延长2—3倍。
利用渗透压原理可制成口服渗透泵片和渗透植入剂,它们均能 在体内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 现以单室泵型口服渗透泵片为例说明其原理和构造:其结构为 一中等水溶性药物及具高渗透压的渗透促进剂或其他辅料压制 成固体片芯,外包控速半渗透膜,然后用激光在片芯包衣膜上 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释药小孔,口服后胃肠道的水分通过半透 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或混悬液,加之具高渗透 压辅料的溶解,故膜内的溶液为高渗溶液,渗透压可达4053— 5066kPa,而体内渗透压仅为760 kPa。由于膜内外存在大的渗 透压差,药物溶液则通过释药小孔持续泵出,其流出量与渗透 进入膜内的水量相等.直到片芯的药物溶尽。
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
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广义地讲,控释制剂包括
控制释药的速度、部位和时间,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
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2
狭义的控释制剂则一般是指在预定时问内以零级 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它与缓释制剂 不同的是,其药物释放更加平稳,药物从制剂中 释放速率不受环境和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丸等 缓控释胶囊(小丸、颗粒、小片等)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液体缓释制剂(离子交换树脂、乳剂、混悬剂
等); 迟释制剂(肠溶、结肠定位、脉冲给药)
5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进展
单方:复方缓控释制剂,多种组合 • 每日多次:每日一次 • 新型的渗透泵技术 • 脉冲给药系统
6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和评价
第八章 缓、控释制剂
1
第一节 缓、控释技术概述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用药后能在
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其中
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注射型缓释制剂的药物释放
可持续数天至数月;口服缓释制剂的持续时间根据其在消化
11
(3)制成缓释微囊 囊膜的厚度、微孔的孔径、
微孔的弯曲度等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常 用的包囊材料有明胶、阿拉伯胶、PEG、 EC、聚乳酸等。
(4)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刑 水溶性药物较适于 制备这类片剂。骨架材料为不溶性塑料。 药物释放完后,骨架随粪便排出体外。
(5)制成乳剂 水溶性药物可将其溶液制成 W/O型乳剂,肌内注射后,水相中的药物 向油相扩散,再由油相分配体液,因此 有缓释作用。
1
Q kt 2
10
(1)增加粘度 增加溶液粘度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方法主要用 于注射液或其他液体制剂。如明胶用于肝素和维 生素B12:PVP用于胰岛素和皮质激素等,均有延 长药效的作用。CMC(1%)用于盐酸普鲁卡因注射 液(3%)可使作用延长至约24h。
(2)包衣 先将水溶性药物与适宜辅料混合压成片芯或制成 小九,然后用不溶性聚合物(如聚氯乙烯)包衣, 聚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水溶性致孔剂.当制剂与胃 肠液接触时可以产生微孔。改变聚合物包衣膜的 结构,可调节释药速度。
3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缓释与控释制剂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主要是由于
其具有以下特点。
(1)对生物半定期短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 少服次数,方便患者长期服药大提高病人服药的 顺应性。
(2)通过释药速度的控制,药物以适宜的速度缓慢吸 收,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有 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骨架中 是指以亲水 性高分子为骨架制成片剂。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 胀,药物逐渐扩散到表面而溶于体液中。
9
(二)扩散原理:
• 水不溶行膜包衣:dM ADKC
dt
L
•
含部分水溶性膜包衣:dM
dt
ADC L
• 水不溶孔道: 符合Higuichi方程 1 Q[DS(P)(2ASP)t]2
(3)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物,通过释药速度的控制, 可降低在胃肠道的局部浓度,从而减小刺激性。
(4)有时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
达到最大药效。
4
三、常用口服缓、控释制剂类型
骨架型:亲水凝胶(胃内滞留)型,溶蚀型,不溶 型,粘附片,漂浮片;
缓释控释颗粒(或小丸或微囊)压制片 膜控型:包衣片(肠衣、微孔膜等),膜控释小
12
(三)溶蚀原理:
• 溶蚀-溶出型 • 溶蚀-扩散型
13
nsHAp-SOD Ca2+浓度溶解曲线 a.pH4.0醋酸缓冲 液;b.pH5.6 醋酸缓冲液;c.pH5.6磷酸缓冲液;
d.pH7.4磷酸缓冲液 14
nsHAp-SOD释放度曲线 a.pH4.0醋酸缓冲液; b.pH5.6
15
(四)渗透泵技术原理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如高分子化合物 鞣酸与生物碱类药物(如N—甲基阿托品)可形成难 溶性盐,其药效比母体药物延长,碱性蛋白(如鱼 精蛋白)可与胰岛素结合成溶解度小的鱼精蛋白胰 岛素,加入锌盐成为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药效可 维持18—24h或更长。
8
(3)控制粒子大小 药物的表面积与溶出速率有关, 故难溶性药物的颗粒直径增加可使其溶出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