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8a7e92e83c4bb4cf7ecd122.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0ff245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2.png)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美刊:地球坚强的自愈修复能力远超人类破坏力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
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
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做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举例来说,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约是1米(相当于金毛猎犬的高度)。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降雨量大约为200米(相当于胡佛水坝的高度)。
冰河时代结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当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从恐龙灭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满海洋20000次。
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劳克林说:“在想象中,破坏地球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比,大规模火山爆发和流星撞击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对地球的破坏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个幸存者。
”这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承认,许多有责任心的人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温度,从而改变全球气候。
各国政府已经采取重要举措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但劳克林说:“从地球自身的时间跨度来看,地球并不在乎什么政府和立法。
”购买混合动力车、关掉空调和冰箱、拔掉手机充电器等措施并不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
有朝一日,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会被耗尽。
在此以后的1000年里,地球将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
劳克林说:“海洋曾经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气中含量的40多倍。
”经过分解,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仅仅比现在的浓度稍微高一点。
随后,在数万年里,地球将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最终使海洋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水平。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这一转换过程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从地质时代的角度出发,这只是沧海一粟,非常短暂。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ca08d7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5.png)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一、引言气候变迁是指长期以来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变化,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古以来就饱受气候变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后果。
二、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2.1 季风气候与古代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古代农业主要依赖于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在气候变迁时期,季风的强度和季节性会发生改变,从而给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2.2 气候变迁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气候变迁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粮食产量时有波动。
在干旱的年份,干旱会导致农田的水源不足,造成粮食减产;而在洪涝的年份,洪水可能会淹没庄稼,同样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这样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
2.3 气候变迁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社会稳定主要依赖于粮食供应的稳定。
当气候变迁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时,社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会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粮食资源,可能出现抢劫、骚乱等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到统治者的统治稳定。
三、气候变迁与经济发展3.1 气候变迁对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以农产品为基础,由于气候变迁的影响,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商业活动的繁荣与萧条。
当粮食减少时,物价上涨,商业活动受到抑制;而当粮食产量增加时,物价下降,商业活动得到促进。
3.2 气候变迁对手工业的影响除了农业和商业活动,气候变迁还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依靠农业原材料,如棉花、丝绸等。
当气候变迁导致农产品产量减少时,手工业的生产也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3.3 气候变迁带来社会阶级变化气候变迁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从而加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96cbd5c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3.png)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2013-5-19 20:33:57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析兴盛与衰亡各自对应的气候特征。
进而由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南进这两个历史上频频发生的事件入手,阐述气候间接影响朝代命运的方式。
接着探寻对朝代兴衰作用较大的气候因素,发掘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影响朝代兴衰的整体规律。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兴衰中国历史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起步一直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演绎着浩浩荡荡的朝代变迁历程。
正如《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寥寥四十二字之间就囊括了兴衰演变的完整历史,一个个朝代在历史夜幕上升起后又坠落。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循环更替,历朝历代的兴衰历程引人关注。
为了解析朝代兴衰规律,寻找浮沉命运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借着期末论文的契机尝试通过这学期所学的历史地理的一般分析方法,以历史气候地理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1 朝代兴衰与气候原因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往往通过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朝代更替。
为了洞悉王朝兴衰之谜,诞生了许多试图解释这种历史轮回的理论。
譬如有西方学者用朝代循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演化、经济兴衰等历史现象,即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
但是循环论把这些因素完全归结为社会演化和管理失误的结果,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历史会反复重演。
再如“黄宗羲定律”就试图从农民税赋方面阐述这种现象:历朝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bfbb885d0d233d4b14e6979.png)
生产 的影 响 更 为严 重 。据 倪 根 金 研究 表 明 , 历
史 上我 国北 方 气候 日益 干冷 的总趋 势 , 使 得 湿 润半 湿润 地 区 向南 退缩 , 农 牧分界 线南 移 , 农 作 物生 长期 缩短 , 熟 制减少 , 同时生 态环境 趋 于恶 化, 还造 成 自然 灾 害频 发 , 灌溉水利衰落, 导 致
葛全胜 、 王维 强 利 用 张丕 远 整 理 的 明清 地 方 志 中的气 候信 息 , 绘出1 4 7 0—1 9 5 0年涝 、 雹、 雪灾 十年 平 均 振 动 曲 线 , 发现 自 1 9世 纪 初 开
蓝勇通 过对标 示唐代 气候 的相关 物候记 载
关 于 中华文 明产 生 、 发 展 的原 因 , 以往多从 人为的、 人类 社会 内部 的 角度 , 即政 治 、 经济 、 社 会、 技术 等方 面 寻求 原 因。越 来 越 多 的 证 据 表
方修 琦 等 认 为 : “ 环 境 变 化 引起 的资 源 变
化是 研 究 环 境 演 变 对 中 华 文 明 影 响 的 切 人
[ 关键 词 】 气候 变 迁 ; 中 国古 代 社 会 ; 作 用机 理 【 中图分类号 】 K 9 2 8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3 . 0 9 . 0 2 4
乱、 游牧 民族 的南 下 、 人 口数量 的起 落等现 象 与
气 候 的寒 暖干 湿 在 时 间上 相 对应 , 并 对 这 种 相
关 性 背 后 的作 用 机 理 进 行 探 析 。 ( 一) 气候 变 迁 与 王 朝 的 盛 衰 治 乱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676e862a26925c52cc5bfed.png)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作者:佚名来源:《小康》2016年第10期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
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3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3度左右。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 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
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阻碍。
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
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ec1e70d03d8ce2f00662352.png)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将二者结合观察,发现气候温暖有利于社会安定,王朝兴盛,反之,便会引起战争,甚至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本文从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两方面论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引言自古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等问题都会考虑到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手段,统治的经济基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等方面,而且,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背景的时候,都会采取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三步分析法。
至于地理环境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会被人忽略。
张全明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本身的因素,其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
笔者并非“环境决定论”的信奉者,但纵观中国历史,我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影响不是绝对的,就如张全明先生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联系实在复杂,当然,这结论放在中国也是适用的。
在诸多地理环境因素中,我想重点讨论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古人讲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取胜的关键。
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对整个社会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农业很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天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甚大。
本文将试图通过探究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影响,探索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
1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概述气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气温,降水和风等因素,由于我国降水地域差异较时空差异明显,不易分析,因此,本文把气温作为气候变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冬季的温度。
至于对中国历史气候的气候变迁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已有许多学者为之贡献一己之力,当然,提到前后变迁,不得不参考竺可桢先生所写的丰碑之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朝代更替与气候更替
![中国朝代更替与气候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bfe81b20ed630b1c59eeb515.png)
• 凡是冷期来临,期间的朝代更替和战争的 发生就比较频繁,而暖期则相对稳定,国 力也比较强盛。如第二个、第三个温暖期 的秦汉和隋唐时期,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 达、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而第二、第三 寒冷期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宋 金对峙等都是少数民族大肆南侵、战乱频 繁的年代。那么历史气候变迁究竟是如何 影响朝代更替的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因此,作为统治阶级统治基础的农业, 在封建社会具有国家命脉的作用。而农业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 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气候对 农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产量, 从而对人类的经 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影响。 这种影响在古代高人口密度的农业社会当土地产量 减少时会带来饥荒、移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 从而引起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的 严重后果”[①]。农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盛衰繁荣,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水平,并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否。因为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这种影 响更为明显。“中国土地辽阔, 跨越多种气候类型地带, 所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 居住特点强烈地体现了气候的特征, 气候效应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后果。”[②]因 此,中国对气候的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总体上 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而寒冷气候则引起农业萧条[③]。在暖期,农业耕作区扩 大,土地能够利用的绝对面积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期及复种指数等都得到不同 程度的增长和提高。可耕作的农作物品种比较多,再加上土质疏松,易于耕作, 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而游牧民族的 畜牧业因为气候适宜,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可以在自己的区域内安居乐 业,从而保持了边疆相对稳定,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这 种特征显得更为明显。在冷期,寒冷干旱的气候,不利于地处中高纬度的北方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资源短 缺,导致农业区逐渐南移,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五胡乱华”、蒙古和满族入侵,便 是很好的例证。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70f7fd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f.png)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变革。
其中,气候变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从农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气候变迁较为平稳的时期,农业生产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但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农业生产会遭受严重的影响,如干旱、水灾、风灾、虫灾等。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干旱和水灾,因为它们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导致饮水和灌溉问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迁带来的灾害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例如,唐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多次干旱和水灾,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而到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同样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雨量的变化,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经济气候变迁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而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例如,当干旱和水灾发生时,粮食短缺将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如渔业、矿业、森林资源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而到了唐宋时期,气候变迁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因此,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正面的影响。
三、文化气候变化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气候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干旱和水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承。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文化的转移和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50c002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6.png)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气候变迁研究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时期,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地区、南方及东北等地区。
这些地区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早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业生产:早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其中最突出的是气候的干湿变化。
在气候干燥时期,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农业生产会繁荣。
在气候干燥时期,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牧畜或迁徙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气候湿润时期,农民则能够得到更多的作物收成,人口增长也会出现繁荣的迹象。
2. 社会进步:早期气候的变化同样会对社会进步产生影响。
在气候干燥时期,由于资源匮乏,人口会逐渐减少,社会进步程度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物资丰富,社会进步则会出现较大的进展。
3. 政治形势:早期气候变化对古代政治形势的影响也很大。
在气候干燥时期,大量民众逃亡,政治形势会变得动荡。
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粮食丰富,社会秩序将会比较稳定。
中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中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业生产:中期气候变化同样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气候干燥时期,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农业生产则会繁荣。
2. 社会进步:中期气候变化同样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气候干燥时期,由于资源匮乏,社会进步程度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物资丰富,社会进步则会出现较大的进展。
3. 政治形势:中期气候变化对古代政治形势的影响也很大。
在气候干燥时期,大量民众会逃亡,政治形势会变得动荡。
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粮食丰富,社会秩序则会比较稳定。
近代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近代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业生产:近代气候变化同样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95c8c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f.png)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初步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记录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气候描述和各种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
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所谓的“气候转折期”,即西周至东周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中国气候从湿润转变为干旱,导致许多农业文明的崩溃和迁徙。
此后,中国气候再次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气候转变,如汉朝时期的温暖湿润、隋唐时期的寒冷干旱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气候波动。
在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原因时,有几个主要的因素被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轨道变化。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会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这也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模式的调整,从而影响气候变迁。
此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气候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的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降水量和河流的水量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气候变迁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最后,气候变迁也对人类居住和迁徙模式产生影响。
历史上,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不少农业文明不得不迁徙或消亡,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88e027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c.png)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史以前的古人类还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基本依赖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源,而生物源的扩展和退缩受制于气候的变化。
即使人类到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史的前夕),有了农业,这种依赖也没有多大变化,大部分生活资料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狩猎和采集仍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总之,文明史以前的人类受生态学规律的控制。
中原古代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与古代气候的变迁息息相关。
2、气候变迁与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与封建王朝的盛衰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出现过许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在历史上都是以风调雨顺、万物蕃育、经济繁荣、国泰民安而著称的。
而它们都是农业社会的政权,气候环境的优劣便成为王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于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相对较小,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
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农业地区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使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了一个较为优越的外部条件。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基础.3、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气候的变迁还影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王会昌先生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偏居塞外;(2)割占黄河流域;(3)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4)入主中原。
4、气候变迁还成为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分布格局和迁徙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秦汉之际的移民与人口流动方向就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西汉末年起的气候连续转寒使得边境地区的农耕民族不得不大规模内迁。
5、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上战乱的关系。
东汉三国处于历史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阶段。
东汉恒、灵以后,随着气象灾害等各种生态突变现象的频繁发生,瘟疫流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给本就盛行徽纬迷信的东汉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心理恐慌。
地理气候与政治变迁
![地理气候与政治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253701c4431b90d6c85c752.png)
气候变迁特别是气候变冷,导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规模南下,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政局的演变。
简言之,中国历史上的暖湿期,大部分是国家统一的强盛时期,相反,干冷期则大多是国家分裂、政治多元时期。
较早者如西周,在商末的寒冷时期中代商而起,并在随后的近5000年来的第一个寒冷期中,为了有效统治全国,采用在各地分封诸侯,由诸侯各自统治本地的办法,以弥补中央政权对各地鞭长莫及的政治统治缺陷。
但是,诸侯王虽对周王室有定期纳贡、朝觐和出兵勤王等义务,其内政则是各自独立的。
显然,周王室虽是天下共主,但全国政治形势则明显属于多元化。
而就边疆形势来说,这一时期,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活动频繁,他们南迁到关中地区甚至渭水流域,并直接威胁到都城镐京的安全。
到西周末年,中原地区几乎都有游牧族人民居住,西周也终于为少数民族所灭,继位的周平王只好将都城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在西汉和唐朝前期的两大盛世中,暖湿气候也起了极大作用。
因为暖湿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良好,在几十年间,即由战争之后的残破局面发展为经济上强盛的王朝,西汉和唐朝前期都是如此。
而这一气候也对同期的北方以游牧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有利,他们“逐水草迁徙”[12],暖湿使其传统生活区域内的水草肥美丰足,保证了他们“车马为家”,“转徙随时”[13],在自己的生活地域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虽然他们也不免与南方的农业经济区发生摩擦,但因各自能够自给自足,双方还不至于产生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规模斗争。
在这种主客观条件的汇合作用下,西汉和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势强盛。
但是,随着气候的转冷,中原自身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经济凋敝,人民因生活困难而流离失所,主动转向更加适宜农业生产的南方暖湿之地,社会发生混乱动荡,阶级矛盾渐趋激烈。
北方草原也因寒冷而致生态恶化,水草减少乃至枯竭,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求生的本能促使他们铤而走险,离开自己传统的生活区域,向气候相对暖湿的南方农业经济区进犯,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之地。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544bd6648d7c1c708a14525.png)
论文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
章 典① 詹志勇① 林初升① 何元庆② 李 峰①
(①香港大学地理系, 香港; ②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730000. E-mail: zhangd@hkucc.hku.hk)
摘要 人类进化史始终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观点已被科学家们所接受. 尽管人们目前都在 预测气候变化对我们将来社会的影响, 但是至今还没有对有历史记载以来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和演化 之影响进行系统和定量的研究. 利用过去 1.15 ka 来的古气候记录, 对中国唐末到清朝的战争、社会动 乱和社会变迁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冷期战争率显著高于暖期, 70%~80% 的战争高峰期, 大多数的朝代变迁和全国范围动乱都发生在气候的冷期. 研究表明, 由于冷期温度下降导致土地生产 力下降, 从而引起生活资料的短缺. 在这种生态压力和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战争高峰期和全国范围内的 社会动乱随之产生. 在许多情况下, 最终导致王朝灭亡和新朝代的建立.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战争数量与 温度距平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不同的气候带, 由于土地承载力的不同, 战争与温度的相关程度也存 在着差别.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中国历史的朝代循环, 以及大乱和大治的交替, 气候的波动变化是决定性 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种新的思路去探索气候变化与社 会演化的关系, 即通过用高分辨率气温变化证据对 比, 定量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和自然背景, 从而找出这些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 这 些事件分为:战争频率、社会动乱和朝代变化. 它们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 并都有精确和公 认的年代证据. 我们相信这种科学分析方法可以合 理地和客观地揭示与气候有关的社会和历史规律.
cowie指出人类文明化的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气候的变化能够导致一种人类文化的发展或消灭近有些学者用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资料去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史前文化会灭绝但是至今还没有人对有记载以来人类社会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化的历史用气候变化的理论进行科学解释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926f0e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f.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气候与人类社会第一节:气候和古代中国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气候是一个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北起寒寞的东北平原,南至温暖的亚热带地区。
这种多样化的气候给古代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古代中国的早期,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
黄河流域的旱灾和水灾经常发生,导致粮食减产和人民死亡。
气候的不稳定还导致了人民的迁徙和战争的爆发。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艰苦的气候条件,古代中国的人民开始探索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例如,他们开始修筑灌溉系统和水利设施来解决洪水和旱灾问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这些技术和工程的发展也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古代中国的气候也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在北方寒冷的冬季,人们需要穿厚实的衣物来御寒,而在南方温暖的夏季,则需要穿轻薄的衣物。
古代中国的人们还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居住地的选择。
北方的气候干燥,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作物,而南方的气候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和棉花等作物。
因此,南方成为了中国的稻米和丝绸的重要产区,而北方则成为了小麦和粮食的主要产区。
古代中国的气候也对交通运输和贸易活动产生了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河流水位的上升和下降,进而影响船只的航行和货物的运输。
古代中国人民发展了诸多的交通运输和贸易方式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在南方水网纵横的地区,人们使用船只进行水上交通和贸易,而在北方干燥的地区,人们使用骆驼和马匹进行陆上交通和贸易。
这些交通运输和贸易方式的发展促进了古代中国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第二节:气候变化和古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古代中国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气候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和波动,这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
在气候变暖的时期,粮食的产量增加,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然而,在气候变冷的时期,粮食的产量减少,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d52866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e.png)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气候变迁是指地球大气环境的长期变化。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而言,气候变迁对其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气候变化则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成败。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旱涝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例如,在唐朝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旱灾,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此外,在明清时期也曾多次发生过旱灾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和饥荒等问题。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和贸易活动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然而,在气候变迁的影响下,这条贸易路线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在唐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西域地区的沙漠化加剧,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在明清时期,气候变化也导致了江南地区的洪涝频繁发生,使得当地商业和贸易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气候变迁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气候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有很多描写旱灾和饥荒的作品。
此外,在古代绘画中也经常出现自然灾害的题材,如《溪山行旅图》就描绘了一场山洪暴发后留下的惨状。
最后,气候变迁还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自然灾害常常被视为天象异变或者是神怒人怨等不祥之兆。
因此,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平息民心,如赈灾、祭祀等。
在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导致了多次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也促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缓解灾难带来的影响。
总之,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体现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气候变迁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676e862a26925c52cc5bfed.png)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作者:佚名来源:《小康》2016年第10期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
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3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3度左右。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 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
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阻碍。
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
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b60a52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7.png)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以来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人民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与气候的变迁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本文将以气候变迁为线索,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气候变迁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降水和风力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和丰收。
例如,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气温较为温暖,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而到了14世纪,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农田干旱歉收,人们面临着饥荒和灾难。
这种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变革。
二、气候变迁与政治演变气候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迁引发的饥荒和灾害导致了政治的变革和动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加上农田生产的严重损失,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
国家社会几度更迭,政权更替频繁。
此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治理政策,通过引导水利和土地整理来改善农田生产状况,并成功地稳定了政权。
三、气候变迁与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
气候变迁迫使人们迁徙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西部的干旱气候迫使许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方地区,这导致了北方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封建时期的南方水乡和北方草原地区因气候变迁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四、气候变迁与社会公平问题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问题。
在旱涝频繁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其他人则因缺乏水资源而生活困难。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29b17bd77232f60dccca1da.png)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
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
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
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
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 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文明
• 1、陶器已轮制,末期出现青铜器; • 2、原始文字亦有发展,有了象形
文字; • 3、农业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进步;
• 4、人们的居住房屋出现很大变化,城镇开 始出现
• 5、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 文明的起源和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诞 生都是在这一阶段。
• 5、明代弘治年间,南北人口稳定下来,呈 现3∶2的格局,这一比例一直持续到近代。
• (二)气候与中国历史早期的政治经济中 心的形成和发展
• 1、三国时期以前
• (1)华北地区,特别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 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一区域是中原农 业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春秋战 国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气候温暖湿润, 是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的最适宜地。
• (3)北宋之后,由于气候日趋寒冷干旱, 加快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中心北上,经 济中心南移”的政治、经济格局形成。
• (1)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分界线(向南), 与历史上气候的几个寒冷期一致 ;
• (2)气候的暖湿也往往造成了农耕经济区 向游牧经济区的(向北)推进。
• 如西汉以前的河西走廊基本上是游牧民 族的天然牧场,但是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置, 这里逐渐被开发为农耕经济区了。
• (二)气候影响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 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形式、分期与 特征
• 1、农牧业分界线
• 东北大兴安岭东麓——辽河上游——阴山 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及青藏高原以 西的广大地区,都属于历史上传统的游牧 经济分布地区。
• 而在此界线以南和以东则属于传统的农耕 经济分布地区
• 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的界线基本平衡在长 城一。
明代九边边墙——明长城
• 2、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
• 文明产生的标准 • 文字、城市、金属器具、大型礼仪建筑
二、气候影响着中国农耕区与游牧 区的社会历史关系
• (一)气候是影响中国农耕政权和游牧民 族地域分布的重要因素。
• 《辽史·营卫志》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 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 廓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鱼 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
• 至东晋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已是“今之 会稽(江浙一带),昔之关中”(《晋书·诸葛 恢传》),并被认为是“衣冠礼乐尽在其 间”,和中原文化的差别基本泯没了。
• (2)隋唐时期,政治中心虽仍在黄河流域, 但已离不开南方经济的支持。为便于粮食 漕运,其京都也相应东移。
• 唐中叶以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特别是 长江下游的发展水平超过了黄河中下游, 其范围也逐渐向南扩展,与较早开发的岭 南连成一片。
内地的中低纬度向西北的中高纬度地区迁 移。
• 2、西汉末年起的气候连续转寒使得边境地 区的农耕民族不得不大规模内迁。
• 3、唐代开始南方人口显著增长,北宋南方 人口明显超过北方,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的 人口都在减少,黄河下游南北各地,特别 是太行山以东人口的减少,更为显著。
• 4、元代人口分布的南北差距到了更为扩大, 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流域的鄱阳湖滨成 为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 (1)偏居塞外:先秦、秦汉
• 第一阶段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二者的界 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
秦
西汉
东汉
(2)割占黄河流域;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 第二阶段:内迁游牧民族割占中原,黄 河流域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前 秦疆域南界推进到淮河一线;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 (3)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 礼;辽金时期
宋、公元15 世纪以后的明清时期相对应。
•
• 2000 年来温暖湿润气候期不断缩短, 寒冷干旱气候期不断延长,干旱化程度日 益严重,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塞外游牧民 族深入黄河—长江流域,而其活动地域也 越来越靠近中原农耕政权的核心地区。
三、气候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演化 的历史影响
• (一)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人口分布 • 1、战国至秦时,气候普遍温暖,移民多由
• 第三阶段:一个单独的游牧民族政权 已经能够稳居黄河流域并敢于同农业王朝 分庭抗礼;
• (4)入主中原 :元、清
• 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先后建立了元、 清两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
• 2、南迁与气候的关系
•
后三个阶段分别与中国历史上三次寒
冷期——公元1—7 世纪的东汉三国两晋南
北朝、公元11—13 世纪的北宋西夏金和南
•
(2)在夏、商、西周主要活动地域的
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三个经济区,即关中
地区、三河地区(河东、河南、河内,即河
南西、北部、山西南部,也就是战国时的
三晋地区)山东地区(齐、鲁,包括河北南 部)。
• 南方:成都平原地区
• 2、三国时期及以后
• (1)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干冷气候期的来临, 长江流域的气候更适宜农业的发展,其社 会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