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宫殿、坛庙与陵墓

合集下载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is 4、宫殿前设阙 阙,最初是供守望、 g 显 示 威 严 的 建 筑 。 春 秋 e 时宫殿正门开始建阙。 阙有两种:一种是 R 独 立 阙 , 如 四 川 高 頣 墓 n 阙 ; 另 一 种 是 门 阙 合 U 一。
三、成熟的宫殿形制(隋唐时期)
宫殿开始转向纪念性。 1、 形成“三朝五门”的形式
发展是御街千步廊 制度;
2、元大都宫殿 ① 延用了“工字 殿”“州桥”“千步
d 廊”形式。 e ② 宫城周桥前设 r 棂星门,是对前代 te 宫殿建筑的发展。 is ③ 宫殿建筑内容
带有民族特色。
g 受游牧生活、 e 喇嘛教及西亚建筑 R 的影响,用多种色 n 彩的琉璃,金红色 U 装饰,挂毡毯毛皮
帷幕。
3、明初南京宫 殿
建筑形式内 容极力寻找礼 制的依据,如 《 礼 记 》《 周 礼》等儒家经 典所规定的宫 殿形制:前朝 后寝制,三朝 五门制。
UnRegistered
四、 明、清北京宫殿
明北京宫殿,由
d 蒯 祥 设 计 , 集 中 前 朝 e 所 有 各 种 宫 殿 建 筑 形 r 制的特点。 te 1、 宫殿和城市中轴线 is 重合。 g 2、 采用千步廊,在序 e 曲部分做文章。 R 3、 采用三朝五门制。 n 4、 采用前朝后寝制。 U 5、 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
d ◎ 类型 re A. 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 te 方 锥 体 形 的 封 土 。 坟 冢 的 is 直 接 发 展 , 夯 土 压 实 形 成
方锥体,秦汉广泛使用,
g 一直沿用于宋陵。 Re B. 以山为陵:起源于汉代文 n 帝 灞 陵 , 利 用 自 然 的 山 体 U 作为封土。
C. 宝 城 宝 顶 , 方 城 明
直接和天发生关 系。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圣母殿为现存最著名的宋代建筑之一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角柱显著生起,檐 口正脊弯曲明显;外貌轻盈富丽。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鱼 沼 飞 梁
晋祠圣母殿正前方有一方形水池,上架有一座木梁石柱十字
形桥梁,其中梁柱和桥梁交接处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斗拱, 此十字形桥即是著名的“鱼沼飞梁”(上图)。
北京太庙东角门
北京太庙前殿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中间三间梁坊、斗栱、 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格 高于故宫 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始建年代相
当久远,历代又多有建设,目前的整体 格局仍保存较完整,祠中有宋、金古建 筑和宋代雕塑等珍贵文物,是山西乃至 全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群。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 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 太社和太稷。左祖右社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 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 于此。
地坛
明北京城坛庙分布
月坛 社稷坛 太庙
中心——太室,又名通天屋,是帝王“通天人”之所 。 其下四方又有玄堂、总章、明堂、青阳各室,分别代 表冬、秋、夏、春和水、金、火、木,太室则代表土 。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高80米
北京大享殿效果图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 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 ,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形 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一室奉一神 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 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 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 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规划布局
整个前殿建于一座大台之上, 主体由三座宫殿组成,前 可能为外朝,中可能为内 朝(宣室),后可能是后 寝。(刘庆柱)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二)周
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朝位于宫室前部 宫内有九室以居 九嫔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内朝(日朝)
燕朝
燕朝(常朝)
路门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治朝
应门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百
外朝
雉门
科)
五门: 皋门
库门
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 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 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 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2)外朝
太和门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处。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中国建筑史】4-8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8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四渎
五岳:
泰 安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庙)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
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西岳庙
南岳庙 中岳庙
岳庙基本配置
寝殿 正殿 两庑
正殿门
元代岱庙
五镇: 中镇霍山(山西霍县) 东镇沂山(山东沂州) 西镇吴山(陕西陇州)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 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寝殿 中殿 大殿 御香殿
二山门
山门 牌坊
四海: 东海(山东莱阳) 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海关)望祭,无庙 南海(广东番禺) 西海(山西永济)望祭,无庙
·
四渎: – 江渎(四川成都) – 淮渎(河南唐县) – 河渎(山西永济) – 济渎(河南济源)
4)明堂 明堂辟雍
实测总平面
总平 面复 原想 象
中心建筑 实测平面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2 坛庙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明北京 城坛庙 分布
月坛
地坛
紫禁城
社稷坛
太庙
日坛
先农坛
天坛
一、坛庙的种类
1、祭祀自然神
– 1)天地日月, 风云雷雨
– 2)社稷坛 社:五土之神稷: 地坛
五谷之神
– 3)山川神—五岳、五镇、四海、
北京天坛圜丘·露天的圆形祭台。坛三 层
中心 建筑 复原 想象
2、祭祀祖先
– 1)太庙
立七庙或九庙 ; 同堂异室 奉先殿
– 2)官员家 庙
3、先贤祠
– 1)文庙 – 2)关帝庙等
二、实 例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PPT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PPT
5、宗庙:家庙、影庙、祠堂,在住宅之东,所谓“左 庙右寝”
6、孔庙:(文庙)
①汉代起就已建立孔庙于孔丘故里鲁城阙里;唐代始, 全国范围建孔庙
②现存曲阜孔庙的规模为宋代奠基
③建筑:沣池、棂星门、大成殿、月台(舜乐用)
二、实例
(一)、天坛(见图) 1、布局特点 ①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冬至祭于
曲阜孔庙泮池(璧水)
曲阜孔庙大中门(第三道门)
曲阜孔庙同文门(第四道门)
曲阜孔庙奎文阁(明)
曲阜孔庙大成殿
大成殿前檐石刻龙柱
大成殿内孔子像
曲阜孔庙寝殿
思考题 1、坛庙包含的内容是什么?有哪几种类型? 2、岱庙是祭什么的?孔庙是祭什么的,又称什么? 3、日祭、月祭、天祭、地祭的方位如何?色彩的方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宋朝(北)陵制特点: (1)特点:
二、唐大明宫(东内)
1、宫室:严格规整、明确中轴线 2、大明宫(考古发掘):含元殿、宣政殿、紫辰殿 3、纵列:三朝并置→纵深布置 4、三朝五门,后加大花园(见图)
5、含元殿所依据的承天门型制(隋)是门阙,因此建 立翔鸾、栖凤两阁,全组建筑形成“∏”形平面。 这一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 和明清故宫午门。
(ⅴ)代表了一种(或多种)文化,特别是在面临不 可逆转的变迁时的传统人类居住或使用土地的突出 范例
(ⅵ)直接或明显地与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意义的事件、 生活传统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类似民居四合院的型制。一般平面都呈方形,宫门 设在南面中央,内有前后两殿。其中储秀宫、长春宫在 清晚期慈禧太后居住时改建过,因此东西六宫看起来不 完全一样了。
长春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储秀宫
慈禧居住之处。 室内面积168M2,中间设宝座,接受臣工问安之处, 下设地平。西稍间为寝室。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中和殿
明初称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为中和殿。 皇帝亲临大典前暂坐的地方。 五开间方形单檐攒尖顶宫殿。

保和殿
明初称为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 清代皇帝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的地方。清晚期用为 慈禧进餐之处。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其形制规模略次于太和殿。
(3)内廷



中路:乾清门——内廷的入 口,前有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钦安殿) 东西六宫 养心殿 东路:乾隆执政60年后,宣 布退位,退位后所在地。 西路:慈宁宫——皇太后居 住 寿安宫、寿康宫—— 太妃居住 慈宁花园——为太后 太妃设置,宗教气氛很浓。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交泰殿
皇帝过生日时用。三开间攒尖顶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坤宁宫
在清代改变了门窗样式。 明代清初为皇后的寝宫,后把西侧作为萨满教的祭 祀场所,东侧作为皇帝结婚的洞房。 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

御花园

钦安殿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Fra bibliotek东西六宫

乾清门
五开间殿宇式大门,坐落在白石雕须弥座上,前面 围以白石雕栏杆。门前两侧建有八字影壁,门前横街式 空间。高墙下低矮的九卿房、军机处、井亭等建筑,使 这里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氛。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太和殿模型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五、清沈阳故宫
1、全宫分为三部分:
①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 议政之处;十王亭分列两端,呈八字形,南端八亭 是八旗首领办事场所;北端二亭是左右翼王亭;
②中部崇政殿:是日常处理朝政之处;后清宁宫是寝 宫,属前朝后寝制,但呈前低后高;
含元殿复原图
宋东京宣德门
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長安城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長安城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大明宫模型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三、宋朝宫殿型制(见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天坛祈年殿
天坛皇穹宇
天坛斋宫正门
斋宫前殿
斋宫前殿内景 砖拱结构的无 梁殿,利于防 卫、防火
(二)、太庙(见图)
❖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父曰昭,子曰穆, 始祖神居中,以下皆父 曰昭,子为穆,昭居左, 穆居右
太庙庙门
太庙戟门
太庙前殿
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太庙前、中、后三殿
太庙中殿及后殿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象生
宋陵方上
宋陵神道驭马宫
宋陵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
1、整体布局
宫城称为紫禁城,东西宽760m, 南北深960m,周围有护城河环绕。 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曰午门, 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 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 有角楼,3檐72脊,造型华美。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午门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4.1宫殿
(三)清沈阳故宫
西路系乾隆时代 增建,主要有文溯 阁,仰熙斋、嘉荫 堂和戏台等,建筑 风格接近北京故宫。
4.2坛庙
4.1宫殿
概述 北京天坛
4.2坛庙
北京社稷坛 北京太庙
太原晋祠
4.3陵墓
北京曲阜孔庙
4.2坛庙
概述
1、坛庙的起源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往自然、神灵、鬼魂、 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东六宫东侧自北 向南还有几组小庭院, 是管理衣食的服务机 构,南端是宫内祭祖 用的奉先殿。 西六宫西侧有两 路院落:紧靠西六宫 的是一些小殿和庭园, 供居丧及游赏之用, 再西侧为喇嘛教佛堂。
以上内廷部分周围有内宫墙环绕保护,墙外还有长巷相隔,以加强 警卫。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太和殿:① 十一间,重檐庑殿②它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 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③ 皇宫一律用黄色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攒尖顶。 保和殿:殿试进士、宴会等用。重檐歇山顶。
这三座殿宇 共立于白石台 基上,一律用 黄琉璃瓦,色 调鲜丽,同时 顶部的变化使 建筑体型主次 分明,富于变 化。

4-4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4-4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宁寿门前铜狮
宁寿门旁八字墙
宁寿宫正殿——“皇极殿”
宁寿宫正殿近景
宁寿宫正殿旁垂花门及隔墙
宁寿宫正殿屋角彩画仰视
宁寿宫西庑门窗及彩画
畅音阁戏台
宁寿宫御苑
宁寿宫御苑古华轩内
太和殿前陈设
中和殿及保和殿
保和殿山花结带,外三 殿第一层台基,保和殿 后踏道及陛石
乾清门
乾清宫内彩画
乾清宫前铜鼎
交泰殿格 扇
钦安殿
钦安殿石栏杆
御花园
后苑万春亭
后苑万春亭藻 井
东路宁寿宫外门——“皇极门”
东路宁寿宫九龙壁
东路宁寿宫院门—宁寿门

第四章 宫殿、坛庙与陵墓

第四章 宫殿、坛庙与陵墓

第四章宫殿、坛庙与陵墓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考核知识点:1、宫殿型制的演变2、掌握大明宫的空间营造特点;掌握含元殿的宫阙制度对创造宫殿气氛有何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如何?3、掌握明清北京故宫的艺术成就4、坛庙建筑的内容5、掌握北京天坛建筑群的群体空间艺术;掌握天坛单体建筑的形式特征及设计手法6、陵墓的起源7、了解陵墓建筑的内容8、掌握“厚葬”、“薄葬”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陵墓制度的不同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礼仪空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宫殿一、宫殿型制演变内容+布局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1)、早期的宫殿型制——住屋2)、殷商时期——纵轴线上的单体建筑3)、商代开创宫殿先河——前朝后寝4)、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型制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1)、秦2)、西汉长安宫殿3)、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骈列制A、曹魏邺城北宫B、东晋南朝建康宫殿C、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型制特点a、从多宫并置到只有一宫b、东西堂制c、骈列制3、纵向布置“三朝”阶段1)、隋大兴宫:唐太极宫A、东西堂制改变为三朝纵向排列B、废除骈列制2)、宋金元A、宫前序列的发展:B、宫殿布局的变化a、皇城在城市当中b、元大都三殿两宫的型制对明清宫殿有直接影响3)、明清——三朝两宫五门A、宫殿布局继承唐太极宫以来传统,三朝纵向排列;B、宫前序列在宋金元基础上强化。

4、小结1)朝:东西堂制——三朝纵向排列2)宫殿和官署: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3)宫殿和城市: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1、唐大明宫1)建筑群的处理:利用地形的优秀实例;确立了纵向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2)布局:前朝后寝,三朝南北相重3)含元殿型制2、明清北京宫殿1)基本格局:布局严整、规模宏伟A、中轴线B. 功能分区:外朝、内廷C、基础设施2)形制特点:吸收前朝做法并有所创新,成为象征封建集权统治与严格礼制秩序的典范A、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用礼制来强化宫殿所象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a、对古制的恢复和附会,三朝五门b、宫殿命名中体现出宇宙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合一B、吸收前朝各个时期的做法a、三朝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b、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C、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上的表征3)设计手法特点:A、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B、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C、空间有序转换:a、以门为媒介b、以廊庑为辅助D、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重檐〉单檐E、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4)空间的意义A、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礼仪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B、神圣与世俗的分界a、午门:紫禁城正门,皇帝的家门午门的独特形制,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都反映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六、中国古代宫殿的价值问题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例 (ⅰ)人类创造性的智慧的杰作 (ⅱ)一段时间内或文化期内在建筑或技术、艺术、 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 (ⅲ)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消失的文 化传统或文明 (ⅳ)是描绘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时期的建筑物、 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的范例
五土之神方位
3、山川神 从汉代起逐渐形成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祭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西岳庙) 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北岳庙)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四海 五镇 东海(山东莱阳) 东镇沂山(山东沂州) 西海(山西永济) 西镇吴山(陕西陇州) 南镇会嵇山(浙江绍兴) 南海(广东番禺) 北海(河北山海关)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 四渎 中镇霍山(山西霍县) 江渎(长江)(四川成都) 淮渎(淮河)(河南唐县) 河渎(黄河)(山西永济) 济渎(济水)(河南济源)
曲阜孔庙泮池(璧水)
曲阜孔庙大中门(第三道门)
曲阜孔庙同文门(第四道门)
曲阜孔庙奎文阁(明)
曲阜孔庙大成殿
大成殿前檐石刻龙柱
大成殿内孔子像
曲阜孔庙寝殿
思考题 1、坛庙包含的内容是什么?有哪几种类型? 2、岱庙是祭什么的?孔庙是祭什么的,又称什么? 3、日祭、月祭、天祭、地祭的方位如何?色彩的方 位又是怎样的?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 宫殿
我国现知的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 宫殿遗址 商代为开创宫殿型制的时期

一、古代宫殿型制演变
1、早期:前朝后寝(由前堂后室演化而来) 2、春秋战国:高台建筑、观 3、秦: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以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殿高数千仞”;继承战 国时期高台建筑的传统,体量庞大,装饰华美,融 合各国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复习要点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制度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

“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

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

“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

“三朝五门”制度从建筑布局上讲就是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门内为不同职能的宫殿建筑,以满足帝王大典、日常行政、起居生活、安全禁卫等需要。

2.明清故宫成就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

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

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

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后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

前朝后寝,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围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

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汉代名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5.明清天坛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宫殿、坛庙与陵墓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考核知识点:
1、宫殿型制的演变
2、掌握大明宫的空间营造特点;掌握含元殿的宫阙制度对创造宫殿气氛有何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3、掌握明清北京故宫的艺术成就
4、坛庙建筑的内容
5、掌握北京天坛建筑群的群体空间艺术;掌握天坛单体建筑的形式特征及设计手法
6、陵墓的起源
7、了解陵墓建筑的内容
8、掌握“厚葬”、“薄葬”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陵墓制度的不同
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礼仪空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宫殿
一、宫殿型制演变
内容+布局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1)、早期的宫殿型制——住屋
2)、殷商时期——纵轴线上的单体建筑
3)、商代开创宫殿先河——前朝后寝
4)、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型制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1)、秦
2)、西汉长安宫殿
3)、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骈列制
A、曹魏邺城北宫
B、东晋南朝建康宫殿
C、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型制特点
a、从多宫并置到只有一宫
b、东西堂制
c、骈列制
3、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1)、隋大兴宫:唐太极宫
A、东西堂制改变为三朝纵向排列
B、废除骈列制
2)、宋金元
A、宫前序列的发展:
B、宫殿布局的变化
a、皇城在城市当中
b、元大都三殿两宫的型制对明清宫殿有直接影响
3)、明清——三朝两宫五门
A、宫殿布局继承唐太极宫以来传统,三朝纵向排列;
B、宫前序列在宋金元基础上强化。

4、小结
1)朝:东西堂制——三朝纵向排列
2)宫殿和官署: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1、唐大明宫
1)建筑群的处理:利用地形的优秀实例;确立了纵向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
2)布局:前朝后寝,三朝南北相重
3)含元殿型制
2、明清北京宫殿
1)基本格局: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A、中轴线
B. 功能分区:外朝、内廷
C、基础设施
2)形制特点:吸收前朝做法并有所创新,成为象征封建集权统治与严格礼制秩序的典范A、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用礼制来强化宫殿所象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
a、对古制的恢复和附会,三朝五门
b、宫殿命名中体现出宇宙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合一
B、吸收前朝各个时期的做法
a、三朝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
b、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
C、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上的表征
3)设计手法特点:
A、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
B、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C、空间有序转换:
a、以门为媒介
b、以廊庑为辅助
D、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
重檐〉单檐
E、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
4)空间的意义
A、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礼仪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
B、神圣与世俗的分界
a、午门:紫禁城正门,皇帝的家门
午门的独特形制,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都反映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b、天安门(承天门):金凤颁诏
3、沈阳故宫
第二节坛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一)坛庙的种类
1、明堂:展现宇宙构造和运行的象征性礼制建筑。

2、祭祀自然神
1)天地日月,风云雷雨
2)社稷坛
社:五土之神稷:五谷之神
3)山川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3、祭祀祖先
A、基本形制:前庙后寝
B、昭穆制:七庙或九庙、同堂异室
C、奉先殿:
2)官员家庙
4、先贤祠
1)文庙(孔庙、夫子庙)
2)关帝庙等
(二)坛庙实例
1、北京天坛
1)平面布局与重要建筑物
A、圜丘与皇穹宇
B、祈年殿
C、斋宫
2)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与成就
A、布局:轴线串联,轴线上反复用圆;天圆地方
B、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方圆,高矮,体量,地位,狭长与开阔
C、环境处理:
a、建筑只占1/20的面积,融于绿色之中;
b、轴线上的建筑位于高地,树比路低2.5米,超然于林海之上与天相接。

D、单体:强调圆形的重复表达完美和谐的天的概念;
E、运用数字与色彩的象征。

2、北京社稷坛
3、北京太庙
4、太原晋祠
献殿:单檐歇山、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彻上露明造、五铺作双下昂、造型轻巧、与主殿风格和谐
第三节陵墓
魂魄观念导致保存尸体的需求
礼制:
A、事死如事生,礼也
B、等级
原始宗教:魂灵观:
①保护死尸——土葬、干尸、悬棺
②消灭死尸——水葬、天葬、火葬
墓葬方式:
①土葬:②火葬:③岩葬:④水葬:⑤天葬:⑥树葬:
一、陵墓组成
1、地下部分—墓道、墓室
1)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圹:墓穴椁:阴宅
A、黄肠题凑:椁的一种做法。

用剥去树皮的黄心柏木枋,平铺叠垒构成大型墓室。

枋端头都指向室内,与同侧椁壁垂直。

黄肠—柏木芯;题—头;凑—聚
B、墓道:
羡道:墓室特有的构造之一,用石才或砖,木材筑成联接墓道和玄室的隧道,在联接生与死的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是灵魂出入的通道。

2)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
2、地上陵体——“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
1)早期墓而不坟,不封不树
2)春秋战国坟丘式墓葬,后来演化为三种形式:
A、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
B、以山为陵:起源于汉,流行于唐,利用自然的山作为封土坟头,增加气势
C、明清:宝城宝顶
3、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
A、汉及以前:寝殿
B、唐宋:献殿(享殿,上宫)与寝殿(下宫)并存
C、明清:棱恩殿,隆恩殿
2)神道:石象生、牌坊、门阙等
3)护陵监:
二、实例
1、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2、秦始皇陵
1)地下宫殿与地上城垣,再现现实世界
2)陵体高大,象征绝对权力
厚葬原因:
A、魂灵观宗教信仰的影响,表现在帝王上必定是厚葬。

B、“孝亲”才能“忠君”。

C、汉初实行岁举孝廉制,即每年推荐忠孝、清正的人的制度。

D、祖坟的风水影响后世盛衰。

为活人功利现实需要。

六朝薄葬原因:战乱、经济
A、厚葬之祸。

B、人生观的改变,更加追求注重个性
C、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注重活着时做的好坏。

3、唐乾陵
(1)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2)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3)柏城
(4)上下宫(献殿、寝殿)分别建造
4、宋陵
1)北宋陵制
A、选址根据风水:五音姓利
B、保持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
2)南宋陵制:攒宫
a、没有石刻;
b、棺木浅埋,设献殿;
c、上下宫串在一条轴线上。

5、明陵
1)明孝陵
A.曲折自然式神道
B.宝城宝顶
2)明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利用自然,共用神道
A、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心—长陵;
B、陵区入口起点石牌坊遥对天寿主峰;
C、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
远;
3)各陵单体
A、陵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为“宝顶”。

B、取消寝宫,扩大祭殿。

C、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方形,在南北轴线上布置三个院落。

更接近于宫殿建筑。

6、清陵
1)总体布局
A、选址与风水理论:
·山:龙脉,山脉,中轴线·水:水法·用地:明堂·土壤、树木
B、序列:
2)单体平面
A、轴线越来越长;
B、地面建筑越来越多;
C、陵体相对重要性越来越弱。

本章考点:
一、名词解释:
1、五土五谷
2、明堂
3、五音姓利
4、黄肠题凑
二、绘图题:
1、唐长安大明宫总平面
2、明清北京宫殿建筑群中轴线建筑序列(由永定门至钟鼓楼止)
3、北京天坛总平面
4、战国中山国王墓兆域图
5、秦始皇陵平面图
6、唐乾陵平面图
7、宋永昭陵平面图
8、明孝陵平面图
三、简答题:
1、大明宫的空间序列
2、含元殿的宫阙制度对创造宫殿气氛有何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3、明清北京故宫的成就(艺术+技术)
4、北京天坛建筑群的群体空间艺术;天坛祈年殿的形式特征及设计手法
6、掌握“厚葬”、“薄葬”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陵墓制度的不同(先秦至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