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讲义(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合集下载

第十一讲人口经济增长长波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第十一讲人口经济增长长波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 4,库兹涅次对美国、英国、法国的小麦、谷 物、煤炭、石油、铁、钢、铜等几十种产品的 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特别是这些产品的生产与 价格的第二次变动情况,发现了二者存在良好 的相关关系。他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 变化在前、生产变化在后,生产变化有明显的 滞后现象。价格变动存在长度约为 23年的周期, 生产变动存在大约长度为 22年的周期。因此可 以看出经济发展存在长度约为 20年的周期。
2.1 人口与经济增长长波的特点
? 第一,长期波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无论 以50年、 30年或者 2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在人 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都存在负责的相互作用 关系。
? 第二,长期波动是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时间序 列趋势。人口长波与经济增长长波本身体现出 各自独立的时间序列趋势。
? 第三,人口变量变动受经济条件制约,包括收 入和就业机会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市场 条件如劳动参与率、工资率、劳动需求和劳动 供给等。这些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口规模、劳 动力规模起着制约作用。反过来,人口变量的 变动可以减缓经济变量波动的波峰。
? 2,伊斯特林通过研究 1830-1964年上述两类 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当经济负增长时,工商 业生产下降,建筑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率 明显上升,工资率美国多大变动,这样迁入移 民的增长率也明显下降。
? 3,当经济高涨时,建筑业生产扩大,市 政建设扩大,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增长, 这时人口增长也出现上升趋势。
? 因此可以把总人口、劳动力人口和家庭户作为人口变量, 经济变量则包括收入和就业机会。收入上升和就业机会的 增加就意味着劳动需求增加。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的变动 可以归结为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变动。
? 由于青年人的结婚、生育和迁移与人口规模的变化密切相 关,因此焦点是青年人口的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问题。

第十六讲 老龄经济问题(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十六讲   老龄经济问题(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 2,把人口作为一个整体,人口的年龄构 成可以分为劳动年龄组、青少年组和老 年组。
• 联合国规定:0-14岁作为青少年被抚养年龄组, 15-64岁作为经济生产年龄组,65岁及以上作为 老年被抚养年龄组
• 3,青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是消费人口, 而劳动年龄人口是生产人口和消费人口 的统一。
• 4,国际社会通常把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时,或者把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10%以上时,称这种国家和人口为老年 型国家或老年型人口。
第十六讲 老龄经济问题
• • • • 一、老龄化的定义和类型 二、老龄化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三、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四、老年人口的收入、储蓄和消费
1.1老龄化与老化
• 1,中国从80年代以来逐渐重视老龄化的研究。 老龄化一词是从英文Aging(或Ageing)翻译过来, 过去和现在都有人把它译为“老化”。但是越 来越多的研究把它翻译成“老龄化”,并且认 为“老龄化”比“老化”更达意、更准确。 • 2,在研究人口群体年龄结构变化时,常常使 用“老龄化”,但是在说明个体的生理、心理 上的衰老时,实践中还会使用“老化”一词。 • 3,人口老龄化过程就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 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 1,农业社会家庭为后代储蓄 • 2,工业社会家庭小型化,个人储蓄为自 己养老。
4.3 人口老龄化与消费
• 1,年轻人口和老年人口对消费品的消费 偏好不同,造成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 • 2,老年人口的食品、鞋袜、衣服、休闲 设施、保健用品等的需求增加,带动老 年产业的发展。
1.2人口年龄类型
• 1,年代学年龄。是指一个人从怀孕或出生之 日起,按照年月顺序排列计算的年龄。这种年 龄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的年龄和个人的年龄。 • 2,生物学年龄。是指一个人现有年龄在他的 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或在他的潜在寿命中所 达到的阶段。生物学年龄老化的研究就是要考 察决定人口群体和个人生命间距长短的因素。

第十三讲 现代适度人口理论(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十三讲  现代适度人口理论(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 • • • 一、现代适度人口理论的涵义 二、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 三、动态适度人口 四、适度人口增长率
1.1 现代适度人口的特征
• 1,现代适度人口理论与早期适度人口理 论相比,研究的领域扩大了,研究涉及 的时间间隔也明确了,确定经济适度的 标准也变化了,从原来的“收益”、 “经济收益”变为人均产量或人均收入。 • 2,现代适度人口理论不仅从静态角度考 察而且从动态角度考察
4.2稳定人口
• 1,稳定人口(stable population)是指总人口数 按照固定增长率增加的人口。一个封闭人口如 果具有固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就成为稳定人口。 当增长率k为正值时,就称为增长型稳定人口, 当增长率k为负值时,就称为缩减型稳定人口, 当增长率k为零时,就称为静止人口。 • 2,适度人口增长率就是要寻求一个稳定人口 的适度增长率。这是劳动力的增长率等于人口 增长率。
1.2 索维对现代适度人口理论 的贡献
• 1,索维是法国著名人口学家,现代适度人口 理论和经济适度人口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曾 担任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主席和国际人口学会主 席。1952年出版了《人口通论》,上册副标题 为“增长经济学”,下册副标题为“社会生物 学”。 • 2,著名论文有“由于人口增长所产生的经济 负担和收益”(1972年),“零增长”(1973 年),“人口适度变化的速度”(1973年), “人口的适度变动”(1976年)
4.3以人均产量最大值来确定适 度人口增长率。
• 索罗增长模型
图2
• 5,实力适度人口。
• 指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使社 会达到最大实力(包括军事力量和其它相关的集体目标) 所必需的人口数量。 • 图3表示实力适度人口。纵轴OY表示边际生产率,横轴 OX表示人口数量。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要从每个人的 产量中征收一定数量的财富,以取得物质上的实力。为了 获得最大实力,必须把超过最低生活水平的一切都征走。 开始时,边际生产率很低,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OMp 水平线表示),OmMMp表示边际生产率随着人口增加而 变动的轨迹。 OmMMp 与OMp水平线之间的面积表示政府 能够征收到的最大财富。 • 当总人口规模为ON0时,边际生产率达到最大,但是人口 继续增加,政府的征收额将增加,知道ON2,政府的征收 额为0,这是实力适度人口,继续增加人口就不利于实力 的提高。显然实力适度人口高于经济适度人口。

劳动经济学 第1章人口经济概念

劳动经济学 第1章人口经济概念

学时:2学时 方法:讲授+课堂讨论
1.1与劳动经济有关的人口学概念
出生 人口
死亡 人口 人口 迁入人口 劳动 参与率 迁出 人口

劳动 力数量 劳动 供给
图 人口与劳动力劳动 力质量
工作时间
1.1.1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从人口统计的角度讲,人口数量是指一 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 总和。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 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 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 上的人口数量。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 口数来表示。
U MU n n Z MU z z

从上式可以看出,孩子数量的相对价格效应为:在家 庭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数量需求取决于孩子 数量的相对价格。


孩子的质量是指孩子的健康和人力资本等状况。 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 家庭对孩子数量和质量的选择,受家庭收入、孩 子数量的影子价格、孩子质量的影子价格和父母 偏好的影响。

2、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对孩子的需求,分为对孩子数量和孩子质量的需 求两个方面。 孩子的成本是父母抚养孩子所花费的费用,和父 母投入时间的影子价格的现值。孩子成本减去孩 子为家庭提供的货币收入和服务的现值,即为孩 子的净成本。孩子的净成本与孩子质量密切相关。


贝克尔讨论孩子的效用最大化,其假设前提是 把孩子看作耐用消费品。 对孩子数量的需求,可以从相对价格效应和相 对收入效应两个方面来分析。家庭效用函数可 以表示为:


1、关于基本的人口学概念,可参阅刘铮、邬沧萍、查瑞 传编:《人口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2、关于家庭生育决策的经济学分析,可参阅贝克尔 (Gary S. Becker)著:《家庭经济分析》,彭松建译, 华夏出版社,1987年。 3、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 Barro, Robert J. and X. Sala-i-Martin,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McGraw-Hill, 1995和Bloom, David and Jeffrey Williamson,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Working Paper 6268, 1997 等。

第七讲 家庭规模问题(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七讲  家庭规模问题(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 3,联合家庭。
• 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夫妇组成的家庭。这类家 庭的人数较多,家庭规模较大,往往是三代、四 代人在一起居住和生活。
1.3家庭的小型化趋势
• 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的家 庭小型化趋势增强,联合家庭越来越少。
– 历史上子孙几代同堂,兄弟姐妹婚后仍和父母住在一 起,并且邻里关系密切。这种情况随着工业化、城市 化和现代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联合家庭大大减少, 核心家庭和单身家庭增加,是使平均家庭规模变小的 重要原因。美国1860年南北战争前的家庭规模是5.54 人,到20世纪70年代变为3.70人,现在下降到小于3的 水平。
4.3孩子的消极价值
• 1,情感成本,父母关心和教育孩子,为孩子 的身体健康状况感到焦虑或者因孩子造成家庭 生活的杂乱无序等,父母都要付出心理上和情 感上的代价,做出牺牲。 • 2,经济成本。抚养孩子所花费的各种费用, 包括用于孩子的种种教育投资等。 • 3,机会成本和受到种种限制。因为生育和抚 养孩子,父母在社会生活再创造和旅游等方面 受到各种限制,缺乏机动性和自由,不能宁静 生活,职业的可变性受到限制。
• 4,生育决策与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相联系。
• 父母为了提高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就必须考虑 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规模过大或者生育子女数 量过多,都不利于经济条件的改善。
4.1孩子的价值
• 1,父母抚养、培育孩子是因为孩子具有社会 的、经济的、心理的价值。 • 2,孩子的价值是指孩子在经济上的贡献和对 社会、家庭所起的作用。 • 3,人们对孩子价值的评估形成了对孩子的价 值观念。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层次、受教育程 度、居住的区域以及文化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差 异,因而具有不同的孩子价值观念。农业社会 和工业社会的孩子价值观念也不同。

第九讲 家庭劳动与闲暇选择问题(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九讲   家庭劳动与闲暇选择问题(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1.3 劳动参与率
• 1,劳动参与率是指某一年龄性别的个人成为 劳动力的可能性。广义上指经济活动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例,狭义指从事市场劳动的劳动力人 数占全部劳动年老人口的比重。劳动参与率常 常用来估计劳动力资源状况和了解劳动年龄人 口的就业和失业情况。 • 2,妇女劳动参与率对了解家庭人口经济行为 具有重要意义。狭义指妇女在户外参加市场劳 动的人数占妇女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广义指 妇女劳动力人数于妇女总人口的比例。
• 3,家庭已婚男女成员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和闲 暇时间之和就是固定的总时间,因此夫妇的总 时间也是一定的。对男性已婚者来说,工资上 升时,收入效应较大,可能超过替代效应,决 策中会减少劳动时间,增加闲暇。 • 4,但是对于已婚女性而言,最初投入家庭的 非市场活动已经很多,因此当女性工资提高时, 意味着她们的时间价值提高,她们会减少非市 场活动时间,增加市场活动时间。由于女性增 加市场活动时间的决策正处于女性生育年龄期, 从而有利于降低生育率。
• 4,可以把单个劳动者或家庭劳动力成员的时 间区分为市场活动时间和非市场活动时间。 • 5,市场活动时间也叫市场劳动时间,是指劳 动者把劳动投入市场以获取货币收入所花费的 时间。非市场活动时间克看作是劳动者从市场 活动时间中挤出的空闲时间,即闲暇时间。 • 6,于是,闲暇的机会成本就是市场劳动的工 资收入,货币工资也就可以看作是闲暇的价格。
• 4,父母在决策生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把生 育行为纳入家庭时间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中。
2.1 消费者需求理论
• 1,预算约束线,也叫消费可能线。它把 商品组合划分为三个区间。
• 2,无差异曲线。它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 来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商品组合的轨迹。
• 3,商品之间的替代性与互补性。 • 4,边际替代率

第四讲 早期经济适度人口理论(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课件

第四讲  早期经济适度人口理论(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课件

4.2经济标准是判断人口适度数量的 唯一标准
• 1,桑德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对人 口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 2,一战期间的流行观点是人口越多,士兵 越多。他认为,这种对人口数量的渴望, 实际上是希望士兵越多越好。英国当时的 一份报告认为,根据一战的经验,如果出 生率下降,没有足够的人力,“我们今天 就会成为奴隶”。
3.5达到适度人口规模的途径
• 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死亡率,二是降低 出生率。他认为前一种途径是不可取的, 正确的途径是通过避孕药物来有意识地节 制生育。
4.1卡尔· 桑德斯
• 卡尔· 桑德斯出生于1886年,是继坎南和威克塞尔 之后对适度人口学说作出重要贡献的英国社会学 家。大学时学习生物学,并对社会学和人口问题 非常感兴趣,1923年被聘为利物浦大学社会学教 授。 • 他认为人口问题涉及面很广,涉及生物学、人类 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他的主要人口学著作有: 《人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1922年), 《人口》(1922年),《职业》(1933年), 《世界人口》(1936年)。他是第一个研究人口 质量问题的学者。
3.2威克塞尔的理论背景
•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瑞典的人口出生率比较 高,大约在35 ‰至25 ‰之间波动,死亡率下降非常明显, 从33 ‰下降到12.4 ‰,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这期 间近200年,总人口从175万增加到612万,瑞典威克塞尔 所生活的时代尽管有100多万人口向外移民,但是总人口 还是增加了200多万,新增加人口无法被工农业发展所吸 纳,终于产生大量过剩人口。 • 同时由于这个时期瑞典经济不景气,农业欠收,粮食产量 下降,工厂开工不足,加上俄国、美国廉价农产品的竞争, 使失业人口增加,大批人口向国外迁移。因此人口经济问 题成为瑞典当时最重大的问题。

人大考研-社会与人口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周祝平

人大考研-社会与人口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周祝平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社会与人口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周祝平教师党政教辅人员当前位置:首页|教职员工周祝平教师?周祝平周祝平,男,1975年生,籍贯江西,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人口学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主要作品:论文:(1)“经济发展阶段、生育转变与劳动力供给”,《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2)“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09年第5期。

(3)“北京市劳动力供求趋势预测”,《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4)“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与经济增长”,《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9期(5)“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人口研究》2008年第2期(6)“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指数的构建方法初探”,《当代财经》2008年第9期(7)“1949以后中国的人口与制度变迁”,《人口学刊》2002.No.2(8)“中国市场化进程中人口管理模式转变”,《西北人口》2002.No.4专著:《人口变动与工业化目标双重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主讲课程:人口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社会问题经济学CURRICULUMVITAEOFZhupingZhouPERSONALNAME:ZhupingZhouBirthday:Nov.4th,1975BirthPlace:JiangxiProvincePRESENTPOSITIONAssociateProfessor,CenterforPopulationandDevelopmentStudie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 gEDUCA TIONB.E.,Engineering,AnhuiHuainanInstituteofTechnology,1993-1997.M.D.,Economics,RenminUniversityofChina,1998-2001.Ph.D.,Demography,RenminUniversityofChina,2001-2004.INTERNATIONAL TRAINING“InternationalshorttrainingprogrammeinEconomicandFinancialAspectsofAgeing”,InternationalI nstituteonAgeing,UnitedNations,Malta.1st-12thMarch2004TheFirstAPECe-learningTrainingProgramme,Busan,Korea,Oct.31th-Nov.9th,2006 SCHOLARSHIP,PRIZES,TheteachingandinvestigationbasebuildingofDepartmentofPopulationStudiesinShangmiaoVillagein HebeiProvince,TheFirstPrize,RenminUniversityofChina,2008Thethirdprizeofexcellentpublication,intheFourthConferenceofChina’sPopulationScience,ChinaPopulationAssociation,2007 ThePrizeofExcellentArticleintheEighthAsia-PacificGerontologyAndGeriatricsConference,Beijing, China.2007Thefirstprizeofexcellentarticlein“2006GerontologySummit”inBeijing,China,2006ProjectandAcademicActivitiesOrganizetheinvestigationofChina’sfloatingpopulationproblemsofinflowcity,Dongguan,GuangdongProvince,andoutflowruralarea,Jiah eCounty,HunanProvince,China.May,2009.FundedbyMinistryofEducationofChina.OrganizetheinvestigationofChina’sfloatingpopulationproblemsofinflowcity,Beijing,andoutflowruralarea,HuaCounty,HenanProvince, China.August,2009.FundedbyMinistryofEducationofChina.InvestigationofSexRatioprobleminHubeiProvince,China.May,2008.FundedbyFordFoundation.Investigationofpopulationdeclinetrendinruralarea,inHukouCounty,JiangxiProvince,China.July,200 7.FundedbyRenminUniversity.QualitativeresearchongenderequalityinAnxiCounty,Fujianprovince,China.April,2007.FundedbyFo rdFoundation.InvestigationofimplementationeffectsoffamilyplanningpolicyofChina,inGuandongprovinceandJilin province.Aug.-Sep.2006.FundedbyNationalPopulationandFamilyPlanningCommissionofP.R.Chin a.InvestigationofTwo-childTrial-PolicyeffectsinJiuquandistrictofGansuProvince,China.Mar.2006.Fu ndedbyFordFoundation.SupervisoroftheNationalInvestigationoftheEffectsofIUDusedbywomeninSichuanprovinceandHube iprovince,2005.FundedbyNationalPopulationandFamilyPlanningCommissionofP.R.China.OrganizetheinvestigationontheeffectsofruralmigrationonlivingstandardsofruralagedpopulationinHe beiprovinceinChina.July,2004.FundedbyMinistryofEducationofChina.Publicationsarticles“Studiesontheincomeofleft-aloneagedpopulationinChinaruralareas”,PopulationJournal,No.52009 “Economicdevelopmentphase,fertilitytransitionandlaborsupply”,PopulationStudies,No.22009 “PopulationevacuationinChina’sruralareasanditschallenges”,PopulationStudies,No.22008“Demographicdividend,Lewis-turning-pointandeconomicgrowth”,DemographyandFamilyPlann ing,No.62007“ThetrendoflabordemandandsupplyinBeijing”,SocialScienceofBeijing,No.32007 “Femaleemploymentandsocialpolicycoordination”,PopulationStudies,Supplement2007BooksAuthor.EconomicDevelopmentundertheDualConstraintsofIndustrializationGoalandPopulationCha nge,TheIntellectualPropertyPress2005Contributor.China’sPopulationAgeStructureChangeandStudiesofProblemsofElderlyPopulation,PopulationPressofChina.2007Contributor.PopulationMigrationofChinaDuringthePeriodofTrans-Century,PopulationPressofChin a.2006。

人口经济学简介:理解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人口经济学简介:理解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 劳动力市场:人口性别结构平衡,劳 动力供给充足,有利于经济增长 • 市场规模:人口性别结构平衡,市场 规模巨大,有利于经济增长 • 创新能力: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人才 储备丰富,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人口性别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政 策调控和制度创新来解决
• 政策调控:通过调整人口政策、经济 政策等,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 制度创新: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和社会负 担
以欧洲为例,分析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劳动力供给:欧洲人口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力供给效率,有利于 经济增长 • 市场规模:欧洲人口流动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 创新能力:欧洲人口流动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技术创新和 经济发展
人口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
人口健康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 供给、消费需求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 劳动力供给:人口健康水平高,劳动 力供给充足,有利于经济增长 • 消费需求:人口健康水平高,消费需 求旺盛,有利于经济发展 • 社会保障:人口健康水平高,社会保 障压力较小,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健康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政 策调控和制度创新来解决
DOCS SMART CREATE
人口经济学简介:理解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 系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人口经济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人口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领域
人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 口流动等方面 •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 业等方面
• 政策调控:通过调整人口政策、经济 政策等,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 制度创新: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和社会负 担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及中世纪。 1、远古时代人们就重视人口 当人们还是群居的时候起,人们为了保证自己的继续生存,就非常关心后代的人数。 最古老的文化崇拜多育,认为不育是天谴,鼓励多育子女。
2020/12/3
9
2、古希腊的哲学家们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3、16—18世纪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1)16世纪意大利的人口思想论 意大利人口理论家乔万尼·保泰罗(1577—1617)。
2020/12/3
28
五、探讨推行家庭生育计划的成本与效益
推行计划生育的费用(资金支出),也可视之为一种投资 投资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防止生育的成本和它所达到的社会效益或效用。 从宏观和微观来分析
2020/12/3
29
第二章 家庭规模的一般经济分析
第一节、家庭、家庭内劳动分工和家庭收入 一、家庭和居民户 (一)家庭(family) 单个家庭、核心家庭和联合家庭(大家庭)
2020/12/3
3
效用包括消费效用(直接效用)、劳动或收益效用(间接效用)和保障效用。 负效用包括直接效用(养育费和教育费)和机会选择费用(为养育子女而放弃的父母的收
益)。 1960贝克(G·S·Becker)发表了题为《发达国家人口和经济变化的生育率经济分析》的论文。 贝克在莱本斯坦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可适用于生育率决定的分析上。
2020/12/3
26
四、探讨人口投资和人口经济效益
人力资本是由人口投资形成的。 人口投资:是指社会或家庭从一个开始怀孕起,经过出生、抚养、教育或培训,到成为劳动
力所花费的抚养费用、医疗费用、教育或培训费用以及其他公开支出之总和。

第十二讲 人口投资与人力资本(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十二讲   人口投资与人力资本(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 (2)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前者 有一系列规则管理劳动力价格的确定和分配,使 一种相对封闭的等级制市场,存在于大企业和大 公司;后者存在于小型竞争性企业种,是一种不 稳定的、条件差的市场,容易受外部经济波动的 影响。 • (3)“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市场”、 “有工会组织的劳动力市场和”和“竞争性劳动 力市场”。一类是好的、令人向往的劳动力市场; 另一类是差的、令人生厌的劳动力市场。这种理 论也称为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
• 3,他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挣得函数,把人 力资本投资区分为学校教育投资和学校 教育后的投资,于是收入可以看成是学 校教育年数和工作经验的函数。
3.4 内生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
• 1,在人力资本研究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 复兴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它的特点是把技 术内生化,把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之中。代表人 物有罗默、卢卡斯等。 • 2,罗默的“收益递增”理论
• 第三,就业资本存量。
• 就业资本存量由就业投资转化而来。就业投资是 指为装备新增劳动力人口所花费的费用,这种投 资往往以物质资本投资的形式,转换为物质资本 存量。
1.3 人口投资的特点
• 1,人口投资是一个从投资流量转化成资本存 量的过程。随着新增人口从怀孕开始,经过出 生、哺乳、抚养、教育或培训,到进入劳动力 市场就业的过程,人口投资逐渐转换为资本存 量。人口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转换时间更长, 是逐渐进行的。 • 2,人口投资转换为健康资本存量和知识存量, 体现在一定人口数量上,蕴藏于人口自身内,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劳动力的数量和 质量。物质资本投资则体现为物质形态的资本。
• 教育水平与劳动力市场有密切关系。教育水平高 的人处于好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水平低的人常 常处于差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仅 是不同劳动力市场的标志,而且是构成不同劳动 力市场的条件。 • 教育对个人的经济价值,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在 何种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教育对整个经 济的作用,在于它将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 场。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上,教育具有不同的作用, 教育成为筛选雇员的手段,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 划分。

第五讲 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述(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五讲  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述(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 3,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对人口经济问题 的研究深入到微观领域,逐渐形成微观人口经济 学。也就是以居民或家庭为单位,研究家庭或居 民户的人口经济效应。微观人口经济学也称为家 庭经济学。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和芝加 哥大学教授贝克尔为代表人物。
• 莱宾斯坦1954年出版《经济-人口发展理论》,1957年出版 《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一书,他是第一个考察家庭生育经济 决策问题的学者。 • 贝克尔吸收莱宾斯坦的家庭经济学研究成果,写了《生育率的 经济分析》,1960年发表在《发达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变化》 一书中。他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家庭的生育决策,把孩子 看作耐用消费品,区分了孩子的数量和质量,研究了家庭收入 和父母行为对生育子女数目的影响,试图说明家庭规模与收入 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堪萨斯的失业工人在示威
离开爱荷华州的穷人,变卖所有家 当以换取食品,300多万儿童失学
1.2 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 人口演变
• 1,从3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人口经历了先降低,然后上 升,最后又下降的过程。 • 2,整个三十年代,受经济危机的冲击,欧美国家的人口 出生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以下。如英国的人口 自然增长率为3.3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 ‰,瑞典 只有2.2 ‰ 。 • 3,然而二战以后这些国家出现了婴儿出生高峰,出生率 明显回升。以美国为例,1935-1939年出生率平均为 17.2 ‰,到1945-1949年上升到23.4 ‰,50年代继续上升 到24 ‰以上。但是60年代以后出生率又开始下降,1975 年下降到14.7 ‰的低水平。 • 4,人口变动的新趋势促使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思考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问题。
第五讲 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述

第十五讲 人口经济问题的乐观(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十五讲   人口经济问题的乐观(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 5,土地也不应该成为阻碍粮食生产的粮食, 不必为土地减少担心。虽然一方面由于经济发 展和城市扩大造成耕地占用增加,当时另一方 面人们可以通过垦荒和围海造田来增加土地, 比如荷兰大部分国土就是通过围海筑堤而形成 的,另外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农村的 土地供应紧张状态也能得到缓解。 • 6,卡恩断言:“如果到了2176年来回顾历史, 那么目前人们对粮食问题的不安只能视为成功 之前的暂时挫折而已,基本可以认为是一种杞 人忧天的心理状态。”
• 3,在发达国家,由于对劳动力质量的要 求提高,因此“中产阶级强烈感到要为 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储蓄”,从而子女 的增加导致储蓄增加。 • 4,由于人口增长导致消费需求增加,因 此企业预期未来的销售收入,预期的投 资收益增加,于是企业倾向于增加储蓄 和投资。
3.3 孩子增加对父母劳动供给的 影响
2.4 乐观主义对悲观主义三种观 点的反驳
• 1,针对悲观主义三种观点,即:世界资源不 足、人类未来生活下降、现在消耗资源就是掠 夺子孙财富。乐观主义一一进行了反驳。 • 2,他们认为,把世界上的资源看成是固定不 变的,虽然能够打动一部分人的心,但却完全 把人引入歧途。世界上的资源能源只存在分布 不均衡或者某一两种资源不足的问题,不存在、 也不会出现重要资源在总体上严重短缺和即将 耗尽的问题。
3.1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
• 1,卡恩、西蒙等人针对悲观主义的人口爆炸 论,预言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8000年的共 16000年时间内,世界人口增产曲线从一条大 致平坦的曲线一跃而到顶峰,然后下降,又恢 复到原来的平缓曲线。 • 2,根据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历史,西欧、北 美完成人口转变用了150年(1775-1925年), 苏联用来40年(1910-1950年),而日本只用 了25年就完成了人口转变(1935-1960年), 可以预计发展中国家或早或晚都要发生同样的 人口转变。

第六讲 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六讲  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 2,从资本需求公式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与资本需 求增长成正比。 • 3,认为19世纪上半期的工业、交通、建筑、公 共基础设施的部门发展,技术提高很快,资本系 数很高。现代人们倾向于采用资本节约型的技术, 因此社会的消费结构倾向于降低资本系数,从而 是资本需求倾向于下降。 • 4,因此人口增长,即消费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 平的提高是增加资本需求的重要因素。他分析了 1860-1913年英国的资本增加与人口增长、生活 水平提高、资本系数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2.1 《通论》的主要内容
• 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理论无法解释30年代 经济大危机、长期大规模失业及大规模的 过剩人口。 • 《通论》利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解释危 机、失业和人口过剩,并建议政府采取财 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能够解决实现经济 充分就业的均衡。
2.2 传统就业理论
• 萨伊定律:“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 • 工资的升降能够调节劳动的供求达到均衡,因此 不存在失业问题。 • 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就业增加时,由于 工人的边际生产力递减,使工资下降,工资下降 使利润增加。 •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 失业。前者是由于转业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局部 失业;后者是由于劳动者不能接受现行工资而产 生的失业。
• 3,从人口增长分析英国的实际工资变化。凯恩斯 认为1900年以前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是逐渐上升 的,如果以1880年实际工资指数为100,到1900 年达到132,可是1913年才达到133,战后一直停 留在1913年的水平,有时甚至低于战前的水平。 他认为实际工资增长缓慢或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人 口增长过快。正是人口增长过快,存在着过剩人 口,使实际工资没有增加,过剩人口的魔鬼又在 威胁着欧洲。同时北美也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农 业报酬递减,越来越没有剩余粮食出口,说明北 美以面临过剩人口魔鬼的威胁。

第十讲 对孩子的需求与代际关系变迁(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十讲  对孩子的需求与代际关系变迁(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2.2 孩子的净成本
• 1,孩子的净成本是指父母投入抚养、教育孩 子的货币现值和时间影子价格的现值之和,减 去孩子为家庭提供的货币收入和服务的现值。 • 2,如果孩子的净成本为正值,说明父母的投 入大于收益,孩子就成为耐用消费品,给父母 心理收益或效用;如果净成本为负值,孩子就 是耐用生产品,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现金 收入。 • 3,孩子的净成本与孩子的质量密切相关。
• 3,因为中国的劳务市场既不是完全开放的,也不是完全管制的, 所以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做中国的投资回报率分析,否则就会扭 曲真实数据。换一个视角,就是研究教育投资的生产率,并不是 研究行业的工资,而是研究投资产出的生产率。 • 4,经研究发现,那些非技巧性的员工的生产率与他们获得的回报, 也就是工资基本是吻合的;而那些技巧性员工的生产率是他们名 义工资的10倍。高技术员工的回报很多是通过一些隐形的方式获 得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劳务市场不是完全开放的、公开定价 的。 • 5,从Heckman 结论中,我们发现,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人力资 本的回报率是非常高的,对于家庭而言,投资于人力资本的回报 并不高,对于中学而言,多读几年和少读几年对于收入的影响并 不明显。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于教育的投入,使家庭的投资回报 率提高。
• 2,长子继承制的特点:第一是家庭产权明晰,第二,使 家庭产权个体化,第三,有利于家庭财产的增长。西方国 家的家庭产权制度安排有利于家族企业转变为公司制企业, 长子继承制大大减少了家庭财产的界定成本及家庭内因财 产分割引起的利益矛盾。 • 3,中国的诸子均分制是从财产上对家庭制度的维持和保 护。它的特点是:第一,导致家庭财产的模糊性,到底财 产是谁的并不确定,同时,财产的不可分割性与均分制结 合容易形成财产的公共领域;第二,导致财产的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家庭财产在家庭成员中成为公共品;第三,财 产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子女越多,下降态势越明显,中国 古代有“富不过三代”之说。

第八讲 家庭决策中的成本收益问题(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第八讲  家庭决策中的成本收益问题(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 5,无论是直接成本还是间接成本,都是父母作出的牺 牲或损失,可以把它看作是负效用。负效用是指某种 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引起人们不舒适或痛苦的能力。 • 6,孩子对父母的负效用是指抚养孩子所花费的货币成 本(包括直接支付的和时间损失折算的货币)给父母 带来的不愉快和痛苦感受。父母关心的是直接或间接 花费在孩子身上的货币成本的效用价值,也称为效用 成本。当货币 成本的数量不变时,货币成本的效用价 值可以上升或者下降。假定新增孩子的货币成本数量 不变,只是效用价值上升,则父母作出的牺牲会增加。 父母作出的牺牲增加,则孩子的负效用增大。
3.3 孩子的效用成本与孩子的边 际效用
• 随着经济发展,家庭人均收入上升,孩 子的效用成本也随之增加,但是孩子的 边际效用或边际孩子的效用都下降。于 是家庭对一个边际孩子的出生决策如下: • 第一,当孩子的效用成本不变时,随着 人均收入增加,家庭想要的孩子数减少。
• 第二,当孩子的效用成本随着人均收入 的提高而增加时,家庭想要的孩子数减 少。
• 第二,劳动力逐渐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随 着劳动力的这种转移,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乡 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农村人 口比重下降。 • 第三,非农业劳动力人口的专业化程度提高。采掘业、 制造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对专业知识要求提高,使 特定行业的非农劳动力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过 专门的训练。 • 第四,教育的作用提高。由于经济发展要求劳动的专 业化程度提高,教育对提高劳动力人口的质量和推动 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教育的发展,使人口的文化结 构发展变化,文盲率下降。
• 第三,当孩子的效用成本随着人均收入 提高而下降时,家庭想要的孩子数减少。
3.4极富有家庭
• 对极富有家庭而言,维持地位目标的支 出占收入的比重极小,因而维持与地位 成本相同的抚养孩子的成本也不是什么 重要的限制,他们比中等阶层会有更多 的孩子。但是极富有家庭只占人口中的 极小比重,分析时可以忽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


狭义人口学:即形式人口学或纯粹人口 学,着重对人口数量和结构、分布进行 研究 广义人口学: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由此形成经济人口学、历史人口学、数 理人口学等。
2.4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选择与配置。配 置方式包括:计划机制配置稀缺资源, 市场机制配置稀缺资源

4,军队状况也是国家强大的表现之一, 人口的多少与士兵的来源也很有关系。 除了战争伤亡减少人口,部队士兵不能 结婚、也不能回家,因而影响他们生育 后代。古代战争武器装备落后,军队人 数的多寡对战争胜负有很大影响。一个 国家人口多,则兵源充足,可维持一支 规模较大的军队。
3.3关于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1.3人口经济关系的演变


1,农业社会,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和 财富,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主要矛盾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逐渐占统治地 位,人口与资本的关系上升为主要关系
2.1配(1623~1687)是英国古典 经济学的创始人。出生于一个毛纺织作 坊主的家庭,14岁外出独立谋生,当过 水手、家庭教师、医生和教授等。25岁 时,从牛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 还经营过渔场、冶铁厂、铝矿等,到晚 年,他已经拥有27万英亩的土地。

4,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欧洲国家 经历的人口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1750-1850年,死亡率下降,出生率 处于高位,人口自然增长比较快,如英国死 亡率从32‰下降到23‰;第二个阶段,1850 -1910年,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 降但幅度小于死亡率下降的幅度,如英国死 亡率从23‰下降到15‰,出生率则从39‰下 降到27‰,这个时期人口自然增长依然较快;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中后期,出生率、 死亡率都较低,人口自然增长较慢。
5.5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1, G.Botero主张:提高结婚率、奖励生育。 对无力结婚和养育子女的家庭进行补助。同 时吸引外国人口,依靠血缘关系从国外引进 人口。 2,柯尔培尔任法国财政大臣期间颁布的发令 中,包含鼓励结婚、生育的规定,对早婚、 多子女的人给予免租税、发给抚恤金,对独 身者征税,对迁入者以优厚奖励,对迁出者, 除了允许前往法国的殖民地外,一律禁止。
2.2人口学的演变


1,威廉· 配第:《赋税论》,《政治算 术》中对人口问题进行了分析,但没有 提出人口学的学科名称。 2,与配第同时代的J· 格兰特是第一个 研究生命表的学者。 3,1798年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4,19世纪中叶,人口学(demography) 名词开始出现在学术著作中。
5.3重商主义的观点1

人口多则财富多

重商主义认为人口是国力和财富的重要源泉。 人口多,国家获得的赋税也多;人口多,国内 生产的商品也多,从而商品出口也多,能从国 外换回更多的货币,即金银也多;人口多,兵 源更充足,可以占领更多殖民地,从殖民地获 得更多金银,掠夺更多财富。
5.4重商主义的观点2
5.1 重商主义人口经济思想产生 的背景


重商主义最早出现与15世纪,在16世纪、 17世纪上半期有很大发展,17世纪后期 开始衰弱。 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封建结构逐渐解 体,资本主义开始进行早期发展阶段。
5.2重商主义的理念



顾名思义,重商主义重视商业,也就是认为 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来源。它们货币是财富的 唯一形态,金银是货币,是唯一的财富。只 有国内货币总量增加才意味着财富增加。 重商主义认为,国内贸易只是货币在国内流 转,无法增加国内货币总量,对财富增加没 有用处。唯有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才能 从他国获得金银,从而增加国内财富。 因此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应该干预经济,千方 百计扩大对外贸易。
2.2配第主要观点一

人口和土地是生产财富的必要条件


他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 动的要素”,人口和土地构成社会生产的两个基本 要素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口少是真正 的贫穷。有八百万人口的国家要比面积相同只有四 百万人口的国家不止富裕一倍。因为行政官吏需要 很多经费来维持,可是相同人数的官员,管辖人口 多和人口少一样,差不多执行同样的任务。”


1,魁奈认为,人们必须依赖财富来生存,人 口的增长必须以财富增长为条件。一方面财 富多则收入多,人们就可以多生育儿女,促 使人口增加;另一方面,国内人们生活有保 障,就不会到国外去谋生,甚至可以吸引外 国人口迁移进来。 2,他把财富分为消费性财富和生产性财富。 他认为只有农业人口的生产劳动创造的财富 才是财富



3,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 已经从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4,新兴行业的出现促使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而 圈地运动以及资本主义农场的经营方式,使大批小农 沦为等待雇佣的廉价劳动力。 5,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迅速在法 国、瑞士等欧洲国家扩展,大机器工业的扩展使人口 的职业结构迅速发生变化,农民变成工人,地主、贵 族变成资本家。

人口增长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意大利的G.Botero在他的《城市论》中认为, 城市人口的增长一方面受人类生殖力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维持人类生存的食物供养能力的影 响。人类生殖力是无限的,而供养力却有限。 供养力是指生产食物的土地肥力以及从国外获 得粮食供应的能力。


法国的R.Cantillon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土地能 生产出供人类生活的食物,那么人口的增殖是 没有限制的。“土地能维持多少,人口就会增 长多少”。 R.Cantillon还认为人口数量受土地用途的制约, 如果地主把土地用于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而 农民去生产手工艺品或王室所需要的奢侈品, 人们会由于不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而减少人 口,有的人会由于无法获得供养小孩的生活资 料而选择独身,有的人口不得不到海外谋生, 从而使本国人口减少。
1.3人口经济学产生于人口经济问题


人口与经济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关系。没有人口就没有经济,没有经济 也没有人口。只要有人口存在就必然对 应一定的经济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口问题就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也是 人口问题。 人口经济学产生于人口经济问题。
2.1人口学和经济学的核心



人口学以研究人口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学 科的理论内核。比如:出生率、死亡率、总 和生育率等。 人口学的理论内核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了基 本的统计工具。比如人均收入、收入分配等。 经济学以经济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统计中,人口统计占重要地位。
4.4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特点

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 系具有相对独立性 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 系具有交叉性和不可分割性 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 系具有长期性 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 系具有广泛性 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 系具有相互适应性
4.3西方学者对人口经济学的定 义


W.B.Reddway(1951年)认为:人口经济学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在某个时点 上,一个大的人口群体或一个小的人口群体 的经济效应;第二,在一定时期内,一个正 在增长的人口群体或一个日益减少的人口群 体的作用。 西蒙:人口学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经济学科, 人口研究中最重要的人口规模变化,因为人 口规模会影响可供人们利用的资源。某一人 口群体的食物、工业品、空间及其他资源是 富裕还是贫乏,主要取决于人口规模。
3.1魁奈


魁奈(1694-177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 个律师家庭,早年专攻医学,获得医学博士 学位,1749年进入王宫成为宫廷侍医。 当时法国财政困难,国内经济不景气,人们 热衷于谈论经济问题。魁奈于是从研究医学 转向研究经济学,并集中研究法国的农业问 题,成为重农学派的创始人。《论农夫》 (1756),《论谷物》(1757)《论人口》 (1757)
1.2十七至十九世纪西欧的人口 状况



1,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变动模式是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 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而 出生率维持高水平,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呈 上升趋势。 3,如英国,死亡率从18世纪中叶的28‰下 降到19世纪中叶的20‰,而出生率维持在 33‰



人口问题:与人口有关的各种社会经济 矛盾 经济问题: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矛盾 人口经济问题: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之 间的相互关系
1.2不同制度下的人口问题


人口出生、死亡、迁移都有规律,在不 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不同的技术条件 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经济发 展阶段上,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 东方的文化传统倾向于多生,西方文化 传统倾向于少生。
人口经济学
周祝平 社会与人口学院 2005年

“旧的真理若想保持其对人们思想的影 响力,就必须不断地用后来人的新语言 和新概念对它重作解释。”——哈耶克
第一讲 导论



一,人口经济问题 二,人口学与经济学 三,人口经济学的产生 四,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五,重商主义的人口经济思想
1.1人口经济问题
3.1人口经济学的产生



人口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 学。 产生的根源是人口规律与经济规律既有 相互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无论人口学或经济学都无法单独取 代人口经济学。
4.1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 群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生育率、死亡 率、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人均收 入、城市化水平等之间的关系。 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些 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通过一些中间变量 起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