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变化的、无规律的D.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系统调节控制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内环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命诞生的历史,内环境稳态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代谢的正常结果,也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条件C.内环境是由高等动物机体内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其稳态是动态的、相对的D.内环境稳态也是生物圈稳态的一部分解析:内环境的某些成分与海洋中的成分相似,可以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不是由高等动物机体内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

生物圈的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H2PO-4/HPO2-4等构成的缓冲体系有关;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关于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得病解析:血液成分稳定,只是机体稳态的一个方面。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1:3 4 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1:3 4 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第4节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A组基础对点练题组一蛋白质工程1.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的结构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新型蛋白质分子D.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起点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出相应的基因,并借助基因工程实现〖答案〗 B〖解析〗基因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结构,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是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完成的,而不是直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操作。

2.科学家将β­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分子上的半胱氨酸变成丝氨酸,结果大大提高了β­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并且提高了储存稳定性。

该生物技术为()A.蛋白质工程B.基因工程C.基因突变D.细胞工程〖答案〗 A〖解析〗题干中的操作涉及的基因不再是原来的基因,其合成的β­干扰素也不是天然β­干扰素,而是经过改造的,是具有人类所需优点的蛋白质,因而整个过程利用的生物技术为蛋白质工程。

3.从某海洋动物中获得一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抗菌性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P1。

目前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A.合成编码目的肽的DNA片段B.构建含目的肽DNA片段的表达载体C.依据P1氨基酸序列设计多条模拟肽D.筛选出具有优良活性的模拟肽作为目的肽〖答案〗 C〖解析〗由题可知,多肽P1为抗菌性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要设计出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即在P1的基础上设计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蛋白质,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实现。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故要想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依据P1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出多条模拟肽,然后进行改造,从而确定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

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含解析

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含解析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32.植物向光性原因及植物激素4,6,7,9,10,14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5,8,11,12,13,151.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B )A.达尔文设计简单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证实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B.如果鲍森·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琼脂片,胚芽鞘产生的“影响”也能传递给下部C.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向光性确实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首次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D.首次分离出的生长素不是从植物体内,而是在人的尿液中[解析]:胚芽鞘产生的“影响”即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能透过琼脂片。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 )A.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端[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中是否含有IAA,因变量为上胚轴切段的长度,因而可得出的结论是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3.如图是模拟温特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进行实验的设计思路所做的实验。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D )A.本实验的设计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上是否放过胚芽鞘尖端C.实验中设置的对照组可排除琼脂块的干扰D.本实验证明了吲哚乙酸能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部的生长[解析]:本实验的设计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用与尖端接触的琼脂块和未与尖端接触的琼脂块进行对照;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上是否放过胚芽鞘尖端;实验中设置的对照组可排除琼脂块的干扰,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的作用;本实验证明了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能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部的生长,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4.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D )A.促进植物光合作用B.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C.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解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6: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6: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第2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第1课时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知识点1培养基的配制1.能作为自养微生物的碳源的是()A.糖类B.石油C.二氧化碳D.花生粉饼〖答案〗 C〖解析〗自养微生物能利用无机碳源。

2.下列关于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基质的是固体培养基B.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C.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D.固体培养基中往往需要加入凝固剂琼脂〖答案〗 D3.(2021·东北三省期末联考)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琼脂固体培养基不含水分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C.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D.有的物质既可作碳源也可作氮源,碳源并不都能提供能量〖答案〗 D〖解析〗固体培养基中也含有水分,因为含有凝固剂,所以呈固态,A错误;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抑制细菌生长而不抑制真菌生长,B错误;破伤风杆菌的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厌氧型,向其培养基中通入氧气会抑制其生长,C错误;有的物质既可作碳源也可作氮源,如蛋白胨,碳源并不都能提供能量,如CO2等,D正确。

4.(2020·河北衡水期中)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为人类提供生物产品时,首先要获得优良的单一菌种。

消灭杂菌,获得单一菌种的方法不包括()A.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核酸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C.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上的差别,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碳源D.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抗生素〖答案〗 A〖解析〗因为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核酸,只有先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才能被微生物利用,所以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无法获得单一菌种,A符合题意。

知识点2无菌技术5.(2021·大同市联考)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致病力,常引起骨髓炎等,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B.带菌培养基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C.带菌培养基必须经加热后才能倒掉D.接种后双手必须经肥皂洗净,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棉球擦拭〖答案〗 C〖解析〗带菌培养基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简单的加热达不到灭菌效果,C错误。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含答案

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 +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选项中,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 相对于外界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故A相当于B, 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 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 故B正确.【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3.通常情况下,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 K+浓度较低, O2浓度较高, 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 K+浓度较高, O2浓度较低, 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故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 ②为组织液, ③为淋巴, ④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C项正确.【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A错误. 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是恒定不变, B错误.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 C正确.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降低, 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答案】 C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 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 不属于细胞外液, D错误.【答案】 D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③①①C.③①②③D.②①③②【解析】肌肉注射时, 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运输到组织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 故D正确.【答案】 D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 项错误;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 B项错误;体内的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所以体内的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项正确;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 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与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1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解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A项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 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参与血液循环, C项正确;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 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这些蛋白质只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 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 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时, 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 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会导致组织水肿, D项正确.【答案】 A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中的液体C.从B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解析】ABC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为细胞外液主要成分, 为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A错.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故3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B正确. B为淋巴, 内含淋巴细胞, 红细胞存在于A血浆, C错. 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2为毛细淋巴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D错.【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 ⑤为________.(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________的参与.【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2)食物中的成分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 所以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内环境中的CO2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通过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肺泡, 进而被排出体外, 所以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内环境中的水、部分无机盐、含氮废物等通过泌尿系统和汗腺排出体外, 所以③表示泌尿与汗液分泌过程.(3)内环境中的④养料和氧气可以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中的⑤CO2等废物则可以直接排到内环境. (4)据图分析可知,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3)养料和氧气CO2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5)循环系统14.(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3)a、b、c、d中,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 其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A是消化系统, B是呼吸系统, C是泌尿系统, 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氧气由血红蛋白来运输, 在组织细胞内利用,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内, 故细胞内含量最高.【答案】(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c c(4)温度酸碱度(pH)蛋白质和无机盐15.(16分)根据下图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水由消化道进入A, 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3)A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 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作用.(6)E和A相比, 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解析】(1)b过程主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分的吸收主要是以渗透方式进行的, 因为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细胞相当于半透膜, 膜两侧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主要是针对溶剂分子, 故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内环境主要是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组成的. 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的.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除了图中标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外还有皮肤. 血浆和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的. (4)过程e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 它们是相互的. 而f是组织液到淋巴的渗透作用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的是扩散, 而d主要是重吸收. (6)E是终尿液与血浆相比主要是尿液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答案】(1)渗透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相互渗透单向流动(5)扩散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课时作业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故BC正确, D错.【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 基本不变, A错误.【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 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 D项正确.【答案】 C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 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 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 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 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 D项错误.【答案】 C6.下图描述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只需要过程⑤的参与C.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②⑦⑧依次可代表分泌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过程【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故A错误;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B错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到组织液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浆中;免疫系统中的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故D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HCO-3与HPO2-4等离子共同作用, 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 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 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的维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故A 正确;人体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有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故B正确;细胞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C错误;大量出汗后, 流失大量的水分, 因此通过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少,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故D正确.【答案】 C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 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 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血管管壁破损, 导致血浆蛋白流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增多, 故③正确;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⑤正确;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答案】 D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答案】 C1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C错误;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正确.【答案】 C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正常反应, 可提高产热量, A不符合题意;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患病, B符合题意;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 C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能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D不符合题意.【答案】 B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 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故A错误;血浆中由于存在缓冲溶液, 才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如H2CO3/NaHCO3, 故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借助于钠钾泵维持, 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D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 a表示________, 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字母)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2)以上b、c、d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称为________.(3)c液与b液相比, c液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4)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 但机体能够通过体液调节和________调节,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解析】(1)分析题图, a为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即图中的b;c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 表示血浆;d为毛细淋巴管中液体, 表示淋巴.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该环境称为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4)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通过水平衡的调节, 可以使机体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 既有神经调节, 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组织细胞[b]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3)蛋白质(4)升高神经14.(13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 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_______, 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汇入C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2-4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 A是组织液、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 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 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15分)血液中含有钙, 它与血液凝固有关, 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 可阻止血液凝固. (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1)探究的问题: 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器具: 试管架, 试管2支, 标签2张, 新鲜动物血液, 柠檬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等(4)实验步骤: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 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④15分钟后, 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 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题意, 提出科学的假设: 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空白对照组的条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观察现象: 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可阻止血液凝固, 乙试管中未加, 故甲试管中血液不凝固, 乙试管中血液凝固. (5)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假设得以证明.【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课时作业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 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 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不偏转, 乙只发生一次偏转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 乙不偏转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乙不偏转【解析】据图分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 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 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 所以刺激A时, 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 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答案】 B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 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故B项正确, 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项错误.【答案】 B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项正确, C项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 则能测到膜内外。

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5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5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试题

word课时作业5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产热是神经调节,散热是体液调节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靠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细胞呼吸解析:产热和散热过程都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错误;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相对恒定,B正确;人处在炎热环境中,主要依靠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的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出来的热量,D正确。

答案:A2.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D.体液调节可以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解析: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因此部分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生命活动的进行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同时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又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A3.如图是人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表示神经调节过程B.④⑤表示体液调节过程C.A表示垂体D.渴觉是在下丘脑产生的解析:图中A是垂体,B是大脑皮层,渴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答案:D4.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X围比较局限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X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解析: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作用X围比较局限;体液调节缓慢,作用X围广泛,作用时间比较持久;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5 通过激素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5 通过激素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试题

课时分层作业(五) 通过激素的调节(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达标练]1.沃泰默没有发现促胰液素,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下列关于这些科学家的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他们设计实验时都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B.沃泰默设置的实验变量是有无神经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变量是有无小肠黏膜物质D.沃泰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小肠上的神经完全剔除D[沃泰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大胆质疑,固执的认为这是个神经调节,D错误。

] 2.消渴症有如下特征:“多饮而渴不止,多食而饥不止,多溲而豪浊不止”。

该病的发生与下列什么腺体异常有关( )A.甲状腺B.胰岛C.胸腺D.肾上腺B[从所列举的症状来看,应为糖尿病症状,而糖尿病是因为胰岛B细胞受损所致。

] 3.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中,甲同学持有2X“糖卡”,乙同学保管“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丙同学持有4X“糖卡”。

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 ) 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甲同学和丙同学B[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乙同学保管“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可代表人体内的胰岛。

] 4.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c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a分泌的激素增多对b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C.b分泌的激素对a、c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D.c分泌的激素对a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A[由题图可知,a、b、c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垂体分泌的激素增多对甲状腺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对垂体、下丘脑分泌激素都有反馈抑制作用;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有促进作用。

] 5.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的作用都具有高效性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激素和酶的作用都具有高效性,A正确;激素是一些特殊细胞产生的,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也能产生酶,B错误;激素产生后一般会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C正确;能产生酶的细胞(如唾液腺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D正确。

2020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2020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分解者在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碳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解析】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分解者将生物体中的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气体,可以全球范围内流动。

二氧化碳形成含碳有机物,能量储存;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能量释放。

【答案】 A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A正确;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B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答案】 B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故A正确。

在生物群落中碳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故B正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要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故C错误。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会打破碳循环,生态系统会被破坏而消失,故D正确。

【答案】 C4.右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呼吸作用,故B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故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D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2: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2: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基础巩固】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以下部位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位、尖端下面的部位D.尖端、尖端下面的部位、尖端[答案] B[解析]若除去尖端在单侧光下植物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也是感光部位,而生长部位在尖端以下部位,这通过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放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时表现出生长现象来证明。

2.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答案] D[解析]温特的实验设计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促进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生长。

3.下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C.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D.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答案] D[解析]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转移。

但甲图中,云母片从胚芽鞘尖端插入后,阻止了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的转移,胚芽鞘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

乙图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从尖端向下运输,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丙图光照均匀,但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右侧向下运输,使胚芽鞘左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

4.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运输的方式属于()。

A.自由扩散B.极性运输C.主动运输D.渗透作用[答案] C[解析]由题意知生长素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故选C。

5.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答案] C[解析]根据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是否均匀可以判断:①直立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向光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⑤向光弯曲生长,⑥直立生长。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3】(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3】(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3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2·上海六校联考)下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

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冲动会达到效应器B.冲动会达到脑部C.冲动会达到Y处的感受器D.在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解析】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了效应器。

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兴奋能够传到Y处的效应器,也能传到Z,但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不能传到脑部。

Z处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A2.(2013·承德高二联考)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 D.④→①【解析】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电位为外正内负。

【答案】 A3.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小【解析】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表现为钾离子由膜内流向膜外。

【答案】 C4.(2012·济南检测)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A.①→②B.③→④C.②→① D.④→③【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答案】 B5.(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析】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2020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6免疫调节含答案

2020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6免疫调节含答案

课时作业6免疫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体液大量流失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解析】皮肤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和消灭病原体,大面积烧伤导致皮肤大面积受损伤,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B正确。

会导致体液部分流失,但不是感染病原体主要原因,A错。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特异性免疫,皮肤为非特异性免疫,C错。

营养物质主要通过消化道吸收,D错。

【答案】 B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效应B细胞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解析】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答案】 C3.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会传染艾滋病B.HIV在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C.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几乎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D.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解析】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A错误;HIV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有生命活动,在离开人体后不能存活,B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HIV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无细胞结构,D错误。

【答案】 C4.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解析】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B错误;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抗体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1:3 3 基因工程的应用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1:3 3 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3节基因工程的应用A组基础对点练题组一基因工程在农牧业方面的应用1.下表有关基因表达的选项中,不可能的是()选项基因表达的细胞表达产物A 细菌抗虫蛋白基因抗虫棉叶肉细胞细菌抗虫蛋白B 人酪氨酸酶基因正常人皮肤细胞人酪氨酸酶C 动物胰岛素基因大肠杆菌工程菌细胞动物胰岛素D 兔血红蛋白基因兔成熟红细胞兔血红蛋白〖答案〗 D〖解析〗兔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无法表达出兔的血红蛋白,D错误。

2.能够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的育种方法是()A.单倍体育种B.杂交育种C.基因工程育种D.多倍体育种〖答案〗 C〖解析〗要让动物蛋白在植物体内表达,必须将控制动物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并让其表达,因此需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才能实现。

3.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并获得高水平的表达。

长成的烟草植株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①萤火虫与烟草的DNA结构基本相同②萤火虫与烟草共用一套遗传密码③烟草体内合成了荧光素④萤火虫和烟草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萤火虫与烟草的遗传物质都是双链DNA,这是完成基因重组的基础,①正确;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几乎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即无论在高等生物还是低等生物中,相同的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种类都相同,②正确;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导入烟草细胞使得该植株通体光亮,可见荧光素基因在该植株中成功表达,③正确;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最后合成出蛋白质,④正确。

4.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了耐盐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B.含耐盐基因的棉花细胞可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完整植株C.可用较高浓度的盐水浇灌来鉴定棉花植株的耐盐性D.如果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全部未知的,可用PCR技术得到大量目的基因〖答案〗 D〖解析〗棉花是双子叶植物,可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棉花受体细胞,A正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含耐盐基因的棉花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可获得耐盐的植株,B正确;棉花植株是否耐盐,主要看植株能否在高浓度的盐溶液中生活,因此,可以用较高浓度的盐水浇灌来鉴定棉花植株的耐盐性,C正确;利用PCR技术获得大量目的基因时,需要提供DNA的模板和引物,D错误。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1】(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1】(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1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8·西安高二测试)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开始出现食物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解析】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D项正确。

A项不正确,因为食物有限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增长。

B项不正确,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可能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

C项也不正确,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

【答案】 D2.(2018·常州检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 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2T B.m·220C.2T20D.m·23T【解析】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每繁殖一代,增加2倍,呈“J”型曲线增长,其数学公式为N=m·2Th×60 min/h20 min=m·23T。

【答案】 D3.“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内陆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解析】内陆湖泊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进入该湖泊的“食人鱼”的数量增长属于“S”型增长。

【答案】 A4.(2018·西城高二期末)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3 体温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苏教版必修3【经典练习】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3 体温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苏教版必修3【经典练习】

课时分层作业(三)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恒温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其原因是( )【导学号:85732025】A.机体产热大于散热B.机体产热小于散热C.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D.体内物质代谢速率比变温动物快C[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作用下维持稳定,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是相等的。

]2.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B[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相对平衡的缘故,因此,无论是体温低于或高于正常值,都同时具有产热和散热过程。

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调节需要神经和激素共同参与调节。

]3.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 )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增加B.皮肤血管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D.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人体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冷觉感受器会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故A错误;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增加产热,故B 正确;汗腺分泌减少,故C错误;酶活性不变,故D错误。

]4.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85732026】A.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B.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C.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C[通过神经调节,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都有通过调节汗腺分泌量和血流量来调节散热,A错误;从甲到乙和从丙到丁都表示散热,B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在寒冷环境中,通过体液调节加强产热,D错误。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 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 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版含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代表的依次是()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B[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

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形成②,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2.流行于夏季的霍乱传染病,发病急骤,先泻后吐呈喷射呕吐,早期无腹痛,体温不高。

除对患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外,还应特别注意给予补充() A.水和K+B.水C.水和Na+D.水和Na+、K+C[对于严重腹泻和呕吐的病人丢失的无机盐主要为钠离子,并大量失水,由此可知C项正确。

]3.图中①②③④为体液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组成人体的内环境B.相对①来说,②中蛋白质含量较多C.④中的液体可透过管壁直接进入②D.在生物体中,体液大部分存在于③中D[由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因此①②④组成人体的内环境,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浆和组织液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血浆中含蛋白质较多,B错误;淋巴不能通过淋巴管壁进入组织液,C错误;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D正确。

]4.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A[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内环境,如组织液中,A项正确;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排出体外,B项错误;由于Na +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a+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外液中,不会有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C、D项错误。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5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5
解析:酶解法获取原生质体后,为避免原生质体吸水或失水,最好放在 等渗溶液中,A 错误;小麦和偃麦存在生殖隔离,无法进行有性杂交,B 错 误;原生质体和动物细胞融合都利用了膜的流动性,C 正确;原生质体需要 再生出细胞壁,在外界条件的诱导下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D 错误。
新教材·生物(RJ) 选择性必修3
A.①、②⑦⑥⑧③⑨、④ B.①、②⑧⑥⑦③⑨、④ C.①、⑥②⑨⑧③⑦、⑤ D.①、②⑨⑧⑥⑦③、⑤
新教材·生物(RJ) 选择性必修3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第一阶段是利用不同物种的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杂 种细胞。该阶段是指( B )
A.不同植物的精子与卵子的融合 B.不同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 C.完整的两个体细胞的融合 D.植物花粉细胞的两两融合 解析: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壁没有活性,不属于原生质体,完整 的植物细胞不能直接融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细胞壁分解后形成的原生 质体可以实现膜融合。植物体细胞杂交利用的是不同种植物体细胞的原生质 体的融合。
新教材·生物(RJ) 选择性必修3
解析:植物体细胞杂交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然后放在无 菌的等渗溶液中,用聚乙二醇促进其融合,A 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最终 目的是要形成杂种植株,B 错误;二倍体的白菜和甘蓝,经体细胞杂交后, 产生的新个体理论上是可育的,C 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实质是原生质体 融合,最终目的是要产生杂种植株,其重大突破表现在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 的障碍,D 正确。
透压稳定剂的目的是__维__持__原__生__质__体__的__正__常___形__态__,__防__止__其__破__裂________。
(2)在原生质体融合处理阶段,融合体系中除含异种融合的原生质体外,可能
还有_同__种__融__合__、__未__融__合_的原生质体存在,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原生质体的原因是 ___细__胞__融__合__是__随__机__的___,__且__融__合__率__达__不__到___1_0_0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3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2·上海六校联考)下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

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冲动会达到效应器B.冲动会达到脑部C.冲动会达到Y处的感受器D.在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解析】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了效应器。

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兴奋能够传到Y处的效应器,也能传到Z,但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不能传到脑部。

Z处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A2.(2013·承德高二联考)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 D.④→①【解析】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电位为外正内负。

【答案】 A3.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小【解析】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表现为钾离子由膜内流向膜外。

【答案】 C4.(2012·济南检测)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A.①→②B.③→④C.②→① D.④→③【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答案】 B5.(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析】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答案】 A6.(2013·石家庄高二期末)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射、条件反射及兴奋产生、传导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这是条件反射,反射路径是酸梅的形态、颜色等条件刺激物→眼睛上的感光细胞→传入神经→脑干→传出神经→唾液腺。

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肯定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由于条件反射是后天经学习获得的,是后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因此,条件反射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答案】 C7.(2013·包头高二检测)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

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传出神经。

【答案】 C8.(2011·江苏高考)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正常机体内,兴奋从感受器向效应器单向传导;由图示知d为传入神经,b 为传出神经,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兴奋在突触(即结构c)处的传递速度慢于神经纤维(即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Ⅱ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A9.(2011·海南高考)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解析】A为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无高级神经中枢参与;B和C均为仅由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说明排尿反射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但无意识的人不能控制而有意识的人能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答案】 D10.下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

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B.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电信号将转变为化学信号C.只有兴奋时,Ⅲ才能合成神经递质D.Ⅰ部位产生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解析】考查对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理解。

在实验条件下,神经冲动在Ⅱ上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从树突传向轴突;Ⅲ部位是轴突的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突触,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将转变为化学信号;Ⅲ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是不断合成的,不是在兴奋时才能合成;Ⅰ部位是树突,树突是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后膜是不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的。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1.(2013·洛阳高二期末)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图1 图2(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上________的变化。

【解析】图1中A内含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F(肌肉)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2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

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到刺激时,转变为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1)突触突触后膜(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大脑皮层(3)外负内正(4)兴奋膜电位12.(2012·大同高二期末)下图甲表示人体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乙是甲中③结构的放大,其中数字表示结构,字母表示物质。

甲乙(1)在进行膝跳反射时,兴奋的传递方向是①______②(填“←”或“→”);兴奋在①和②上以__________形式传导。

(2)乙图涉及____________个细胞,⑥一般是神经元的____________部分。

(3)a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⑤,然后与[b]________结合,引起⑥________。

(4)小王在做膝跳反射的实验时,有意识地把腿绷紧,膝跳反射不能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膝跳反射完成后,小王才产生了被敲击的感觉,从结构上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知识。

(1)由示意图可知,神经节存在于①上面,则①应为传入神经、②为传出神经,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的方向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或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的。

(2)乙图为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和突触后膜⑥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不同的细胞,故突触涉及2个细胞;突触后膜一般为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膜。

(3)a为神经递质,其存在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兴奋传至轴突末梢时神经递质借助胞吐或外排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而后扩散到突触后膜与b特定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而低级中枢会受到高级中枢的支配。

(5)膝跳反射完成受低级中枢脊髓支配,而被敲击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传至大脑皮层所经过的突触数目较多,而兴奋经过突触时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会有一定时间的延迟,经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兴奋传递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膝跳反射完成后才会产生被敲击的感觉。

【答案】(1)→电信号(动作单位)(2)2 胞体或树突(3)胞吐(外排) (神经递质的)受体兴奋或抑制(4)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控制(5)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经过的突触数目较多(要从突触数目角度回答)13.[实验探究] 有机磷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虫剂,广泛用于农林业。

若蔬菜瓜果中有机磷残留量过多,进入机体后,容易引起有机磷中毒。

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分解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1)在神经系统中,有机磷农药影响的结构称为________,此结构中兴奋是以何种形式传递的?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利用下列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以验证有机磷农药的毒害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临时剥制的相同青蛙神经—肌肉标本,放电装置,有机磷农药,两个培养皿,生理盐水等。

实验步骤:①取两个培养皿,编号1、2,加入等量蛙的生理盐水,分别将青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浸泡在生理盐水中。

②分别电刺激1、2号中神经—肌肉标本,肌肉组织均能发生收缩,并及时舒张。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1号表现为________,2号表现为________。

实验结论:有机磷农药有毒害作用。

【解析】验证有机磷农药的毒害作用的实验设计应让加有机磷农药的实验组与加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两个神经—肌肉标本在施加适当的电刺激后的收缩情况。

【答案】(1)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③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适量的有机磷农药,2号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一段时间后,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施加适当的电刺激,观察标本的情况震颤不止正常收缩并及时舒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