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实践 案例分析(异地高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案例呈现
案例一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有2亿2千多万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或生活,在城市化大背景下,他们的事业、家庭、不动产、交际圈均已扎根于输入地,绝大部分城市新移民不会再返回原籍。然而新移民作为输入地繁荣的建设者,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承担市民义务的同时,却无法享受与输入地市民相同的权利,其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矛盾便是新移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被认为是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的“异地高考”,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案例二
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然而,由于教育不公、户籍歧视和大学属地化,中国特殊的群体“高考移民”仍在持续,成为了异地高考政策实行的巨大阻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异地高考”这一政策将因地制宜,各地根据流入地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办法,提出具体条件。他说:“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
案例三
2013年3月12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今年“两会”教育提案的焦点瞄准“异地高考”,去年两会,教育部把“异地高考”提上日程。如今,一年已过,围绕着“高考移民”、“地域歧视”、“教育资源争夺”等敏感话题的唇枪舌战从未停止。
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市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表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在31个版本的异地高考方案中,各地一般对考生学籍、在该省区市就读时间、合法稳定住所,父母合法稳定工作、社保证明等条件有所限制。但各地由于现实情况不同,各地方案具体限制条件相差比较大。对于教育部的这一政策,社会反映则是“有喜有忧有失望”。2月21日至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委托北京零点指标信息资讯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调查民众对于“异地高考”的态度,统计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公众支持异地高考政策,反对这不足四分之一;从户籍身份来看,没有当地户口,但已取得工作居住证的公众对异地高考政策呼声最高,支持者超过7成,有本市户口的公众,对异地高考反对的比例最高;分城市来看,广州市民最支持异地高考政策,而北京对此支持率最低。
案例四
今年是异地高考政策颁布实施第一年,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考试的情况牵动人心。根据各地公布的方案,今年有河北、辽宁、江苏、湖北、安徽、黑龙江、吉林、浙江、湖南、河南、重庆、云南等十几个省份首次“试水”异地高考。高考在即,记者对部分省份异地高考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采访。
从报名情况看,此前社会担心的异地考生大规模涌入的情况并未出现。记者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江苏今年有45.1万人参加高考,仅有347名来苏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参加高考,占全省高考报名人数的0.08%。
同样,黑龙江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55人报名参加高考,占总数的0.1%。湖北省共有43.8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其中219人为外省在鄂就读考生。而河北今年只有86人外省籍考生选择在河北参加高考。
今年实施异地高考的省份大多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准入政策。如河北省只要外省籍考生提供父母经常居住地两年以上高中学籍证明、家长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的随迁子女,即可
申请在冀参加高考。而江苏省因为对考生父母的资格条件宽松,被网友称为“最大方的异地高考方案”。
据湖北武汉一所重点高中负责人分析,今年异地高考报名时间晚于普通高考正常报名时间也是人数偏少的原因,一些外省考生已经回到户籍地报名参加高考。
二.思考讨论
1.“高考移民”和“异地考生”现象分别带来哪些问题?
2.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当前还面临着哪些瓶颈问题?
3.当前实施异地高考的积极作用?
4.如何完善异地高考这一举措?
5.为什么异地高考政策迟迟不能出台,为什么一线城市的态度如此强硬,是解决问题的难度太大还是无法打破的户籍壁垒造成的阻碍?
三.案例点评
一.“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背景
根据《教育法》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党的十八大上,教育被列为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然而如案例呈现所示,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一样,教育资源自然而言的也有了一定的差异。北京,上海,天津这些一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教育资源也就相对集中。一些务工人员来到这些城市谋生,并且一般都是以夫妇一起到同一城市务工的形式出现的,若把几岁的子女留在家让自己父母代为照顾,那么前段时间甚至现在都还一直让我们关注担忧的留守儿童问题还会继续加剧;若把子女带到自己务工所在城市,那么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上学考试问题又将受到各种限制,例如,由于户口限制,考生无法在异地参加高考,两地的教材不一致,导致考生成绩、升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另一些家里背景相对好的家长却通过一些手段将自己孩子的高考安置在录取分数线相对低或者高考题简单的城市。而对于当地的考生来说,将被迫与随迁子女分割原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蛋糕,引起当地考生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高考移民导致教育问题更加突出。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落后地区的教育将日益空壳化,本地生源的大量外迁,将会造成本地学校找不到学生,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的尴尬处境。久而久之,教育资源的分配将会逐渐偏向两极分化,这不符合国家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的初衷,也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不开放异地高考不是,开放异地高考也不是。这种两难问题究竟应该如何抉择?一些人建议提高高考报考门槛,例如若想在流入地进行高考报名,那随迁子女的父母需要在流入地居住满多少年,要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和固定的住所;随迁子女需要在流入地受教育满多少年并获得当地学籍等。通过外来人与当地人之间的可控制博弈,来找到让双方都可接受的平衡点,并制定一个可行方案。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折中之法,取中庸之道。既不会引起异地高考大爆发,也兼顾到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的权益。但这只能是解决表面问题,仍没有解决其最根本的问题。那么异地高考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国家教育局及各地有关部门又该何去何从?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当前我国跟随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2003年国务院提出“两为主”解决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问题。如今快十年了,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这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它确确实实涉及一部分群体的利益。”“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陆续出台高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