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年谱

合集下载

憨山大师与《物不迁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憨山大师与《物不迁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憨⼭⼤师与《物不迁论》旋岚偃岳⽽常静,江河竞注⽽不流《憨⼭⼤师年谱》:时太守陈公。

延及予。

意甚勤。

为刻肇论中吴集解。

予校阅。

向于不迁论旋岚偃岳之旨不明。

窃怀疑久矣。

今及之。

犹罔然。

⾄梵志⾃幼出家。

⽩⾸⽽归。

邻⼈见⽈。

昔⼈犹在耶。

志⽈。

吾似昔⼈。

⾮昔⼈也。

恍然了悟⽈。

信乎诸法本⽆去来也。

即下禅床礼佛。

则⽆起动相。

揭帘⽴阶前。

忽风吹庭树。

飞叶满空。

则了⽆动相。

⽈。

此旋岚偃岳⽽长静也。

⾄后出遗。

则了⽆流相。

⽈此江河竞注⽽不流也。

于是去来⽣死之疑。

从此冰释。

乃有偈⽈。

死⽣昼夜。

⽔流花谢。

今⽇乃知。

⿐孔向下。

当时⼭阴太守陈公准备刻印《肇论中吴集解》,请憨⼭⼤师校阅。

⼤师以前对《肇论·物不迁论》中的“旋岚偃岳”的宗旨不明⽩,对这道理的怀疑已经很久了,现在⼜看到它,仍觉惘然。

当他阅到:“梵志出家修⾏,到头发⽩了才回家,周围的邻居见了问:‘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回答说:‘我和过去的梵志相似,但⼜不是过去的梵志!’”恍然了悟了诸法不迁的道理,他⽴即感叹地说:“这是值得深信的真理啊!⼀切万事万物在本体上说,本来没有⽣灭去来,⽽是永远常住的啊!”他下了禅床去礼佛,虽然⼀起⼀伏的拜着,却没有起伏相可得。

他揭开⽵帘,⾛到台阶上站住,忽然⼀阵凉风吹拂着庭院中树叶,⾦秋时节、飞叶满空,在⼤师⼼中也了⽆动相可得。

⼤师这时想:“这正是‘旋岚偃岳⽽常静’的境界啊!”后来⼩便时不见有流动相,他想:“这犹如‘江河竞注⽽不流’啊!”于是对⽣来死去的疑团,从此冰消⽡解,就作了⼀⾸偈表明内⼼所明:死⽣昼夜,⽔流花谢;今⽇乃知,⿐孔向下。

旋岚偃岳⽽常静,江河竞注⽽不流,野马飘⿎⽽不动,⽇⽉历天⽽不周。

(出处、译⽂)《物不迁论》是僧肇的代表作之⼀。

僧肇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得意门⽣,罗什门下“四圣”或“⼗哲”之⼀,被称为“法门龙象”、“解空第⼀”。

《物不迁论》所论述的是世界有⽆变化、⽣灭、运动的问题。

憨山大师行迹

憨山大师行迹

104故乡,宅在家中一月有余。

一天,我在整理岳父旧时的书橱时,发现早年与他一起共事的余建洲先生著憨山大师行迹钱声广二○二○年·第五期文史杂谈105千年古刹,殿宇亭榭,清磬悠钟,梵音缭绕。

唐建中年间,滁州刺史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诗就写于神山寺。

这里群山环抱,林深水秀,九座山围绕神山主峰,人称“九龙盘珠”。

龙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

相传萧衍年少时,曾在这里与一村姑产生恋情。

著名的《梁王忏》也创作于该寺。

三塔寺则创建于隋大业年间,清全椒人薛时雨《白衣道人行》行世,三塔寺遂更知名。

说实话,我走过不少名山大川。

凡是驰名的山脉都建有寺庙,那真是青山藏古寺,绿水蕴佛光。

人们游山玩水,更多的是去烧香拜佛。

每次登山,我也进入寺庙朝拜诸佛菩萨,不为信奉,只是出于一种敬畏。

佛陀的了悟与觉醒,应当是无上的智慧;而佛教倡导的普度众生、慈悲为怀,更是以大众的美好愿景为指归;不然,何以引得那么多的善男信女心想往之?置身禅院丛林,仿佛能感知天地间有一股神秘力量的存在。

尤其是那些衣袂飘飘的僧侣,个个神态安详,目不斜视,走路的姿势,轻妙自然,令人羡慕这些能够决然舍却俗世红尘而专心向佛的人。

憨山大师就是这样一位专心向佛之人。

我按照《高山景行》中介绍的一些线索,寻找着憨山学佛修禅的历程:他12岁辞别父母到南京报恩寺学佛,19岁剃度为僧,法名德清,自号澄印;26岁开始云游各地,30岁入五台山修禅,38岁隐居崂山,易法号为憨山,建海印寺;50岁蒙难,发配广东雷州,56岁重修南华寺,中兴曹溪,71岁移踪匡庐,建法云寺,78岁在南华寺圆寂。

其真可谓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海岱岭左,经历曲折坎坷,而初心不改。

我尽量舒展我的想象力,穿越时空去揣度憨山大师。

他在1573年也就是万历元年,来到五台山修行,至1583年离开,差不多10年时间。

他在五台山修为日精,声名日显,为何还要离开五台山远赴东海隐居?又为什么易法号为憨山?憨山是五台山北台的一座山,奇峻秀美,《名山志》云:“五台龙门有山,秦始皇鞭石成桥渡海求神仙时,鞭此山不动,因呼曰憨山”。

(1)南怀瑾先生:五十阴魔之色阴境界

(1)南怀瑾先生:五十阴魔之色阴境界

(1)南怀瑾先生:五十阴魔之色阴境界这个作功夫的秘密,都在后面一两卷当中,大家平常最不注意的地方,尤其是五十种阴魔——五阴解脱。

《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五阴是怎么空的?要作功夫空。

我曾说大家“倒果为因”,把佛学的果,拿来变成自己的。

现在回转来“倒因为果”,要自己去求证。

讲到五十种阴魔,大家不能不读书,不读书就是我慢,是犯戒的。

诸佛菩萨把法门传给你,这就是法本。

佛在《楞严经》卷九色阴区宇中说:“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那时念头没有了,一切清清楚楚,这时动静是一样的,一个杂念不起,功夫到了“忆忘如一”,应该在此入三摩地。

就好像“明目人处大幽暗”,在幽暗中有微明。

“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这时生命本性的境界很清净,很微妙。

而一般人心理是活络的,乱七八糟的,眼睛闭起来是漆黑一片的。

如果现在有人做到“销落诸念,动静不移,忆忘如一”的境界,那不晓得牛吹得多大,其实也只是一种境界而已。

是什么境界呢?“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这是心理上快要转变时的一种心理变化,没啥稀奇!换句话说,当你打坐时,心里空空洞洞,或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几个时辰,那是由于你生理四大调顺,瞎猫碰到死老鼠,如电源般插上了。

这并不是真功夫,稍过一会儿又掉了,这些都属于色阴区宇。

讲到色阴区宇,有几部书应该看——《神僧传》、《神尼传》、《佛祖历代通载》等。

看这些传记,能启发真诚向道之心。

还有一本《憨山大师年谱》,憨师二十八岁到处参学,到盘山顶上,有一茅篷,有一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不理憨山大师。

那和尚吃饭,憨山大师跟着吃,那和尚喝茶,他也自己喝。

后来吃饭时间到了,憨山大师就给那个和尚做饭,喝茶时间到了,就煮茶,吃完了就自己经行。

如此到第七天,那和尚才跟憨山大师说话,那和尚说:“我住此岩三十余年,今日始遇一个同风。

憨山大师醒世文

憨山大师醒世文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紅塵白来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閒口舌,
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
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
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
讒曲貪嗔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
兩種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
憨山大師醒世文
憨山大師生於1546年,卒於1623年。是六祖惠能後的禪宗高僧,憨 山大師十九歲出家,到栖霞山學習禪法,之後又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 憨山雲遊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1573年到五臺山,因喜愛五臺山的憨山神 奇秀麗,便以此為號。1596年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 憨山大師醒世歌 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並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 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在粵五年,竟名滿天下。 他於1623年圓寂,享年77歲。至今肉身不壞,與六祖惠能大師肉身 同在廣東南華供奉。其所述全集共五十五卷,為近代禪宗最大成就者,他的醒 世文更為後世所樂道。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文章来源:凤凰网作者:凤凰网编者按:憨山德清大师(1546~1623),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氏,俗家姓蔡。

十九出家,受具足戒。

万历元年游五台山,爱憨山之奇秀,遂以憨山为号。

先后住持青州海印寺、曹溪宝林寺,宣扬禅宗,倡导念佛与看话头双修。

天启三年示寂,世寿七十有八,世称憨山大师,与云栖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憨山大师学通内外、著述等身,圆寂之后,由门人福善、通炯、刘起相编辑刊行《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

今天这篇故事,介绍憨山大师参禅悟道传奇经历。

憨山大师,明代著名禅师,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人氏,俗家姓蔡。

年方七岁,叔父染病而死,其婶抚尸痛哭:“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满腹疑团地问人:“叔身在此,他又到哪里去了呢?”不久,婶生下一婴儿,他又好奇地问母亲:“这婴儿从哪里入婶腹中?”母说:“那你是从哪里进入你娘腹中?”至此,死去生来之疑,耿耿于怀。

古人有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疑是入道第一法门。

十二岁时,闻金陵西林无极大师有大德,遂投大师门下,深得赏识。

因读《中峰广录》,立志修习禅宗法门,脱离生死苦海。

十九岁依无极大师剃染,专心参究向上一着。

因久不得要领,改为专心诵持阿弥陀佛名号,逐渐打成一片。

一日,夜梦阿弥陀佛出现西方,相好庄严,了了分明。

又欲见观音、势至二菩萨,二菩萨即现半身于空中。

此后三圣时现目前,他想:“时时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日闻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至十玄门中“法界海印森罗常住”时,了悟法界圆融无碍之旨。

二十岁时,憨山大师往天界寺,参加云谷大师主持禅七活动,云谷开示审实念佛公案。

憨山禅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如在梦中,了不见同参亦不知有日用事,乃至行于都市不见一人。

二十九岁,憨山大师校订《肇论》,从前对《物不迁论》中“旋岚偃岳”之旨不明,读至梵志幼年出家修行,皓首而归,邻人见后问道:“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答道:“我和过去梵志相似,但又不是过去梵志!”恍然了悟“诸法不迁”之旨,当即下床礼佛,虽然一起一伏地拜着佛,却没有起伏相可得。

苦难中的光荣——憨山大师传【连载(37)】

苦难中的光荣——憨山大师传【连载(37)】

苦难中的光荣——憨山大师传【连载(37)】【即墨县老县衙】第十四章:囹圄道场上一章中已经介绍了憨山吃官司的经过和结果,他在狱中受了许多毒打,吃了许多苦处,但最后免于一死,还俗发配雷州。

但是,做为一代高僧,憨山在吃官司受苦的时候,表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风范,这一章中专门介绍一下。

一、苦难中的光荣万历二十三年春,憨山刚回到崂山,北京就派人来抓他归案。

当时,他向寺中僧人讲了一段话,表明心迹,他说:“释迦牟尼佛祖为了普度众生,曾经受尽苦难,多劫修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的每一寸土地,都有释迦牟尼流下的鲜血。

为了普度众生,他也曾经深入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恶道中受苦。

我今天遭遇小小的官司,又算得了什么?山东这一带,从来没有佛教传播,是个没有佛法的‘蔑戾车地’,经过我十二年的教化,现在三岁小孩都知道念佛行善。

而抛弃邪教,改信正法的人,更是整乡整村整户的都有。

我的心愿已经很满足了,就是这次打官司被砍了头,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只有一件,我重修报恩寺的志愿难酬,太痛心了!”他被押上囚车,离开即墨的时候,城中的信徒和普通百姓们都跑出来相送,哭声震天。

信徒们都听过憨山讲授佛法,普通百姓们都接受过憨山的赈济,现在这位高僧要吃官司了,性命难保,大家能不难受吗?憨山参禅修行,对人间的悲欢离合已经看得很破,此时倒没有太难受的感觉。

不过,当他望着哭送的人群的时候,也由衷地感动,同时也为自己十二年来辛苦传教的成绩感到欣慰。

憨山在北京也有很高的名望,入狱以后,北京各寺庙中都悄悄举办法会,为他诵经礼忏,请求佛祖菩萨加持保护。

有些崇拜憨山的僧人,甚至还用炼臂燃香、水斋持咒等形式,为他祈祷。

北京的官场中,对万历皇帝发动此案的用意显然比较了解,他们都站在憨山这边,积极开展营救工作。

有几位和憨山素不相识的官员,比如安肃郑大司马、范溪公子等人,都在镇抚司衙门任职,参与审理憨山案件,他们专门设宴,请朝中要员集会,商议营救憨山的办法。

这些官员在宴席中,痛哭流涕,诉说憨山的冤枉。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

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

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

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

人物生平憨山德清禅师,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德清禅师幼时即怀出尘之志。

七岁时,叔父病丧,停尸于床。

德清禅师放学回来,他的母亲骗他说:“汝叔睡,可呼起。

”德清禅师便连呼数声,也不见叔叔答应。

他的婶母听了,倍感伤痛,哭道:“天耶!那里去也?”母亲回答道:“汝叔死矣!”德清禅师很迷惑,便道:“死向什么处去?”母亲不能回答。

不久,另一位婶母生了一子,德清禅师随母亲前往探望。

见初生婴儿如此模样,德清禅师便问母亲:“此儿从何处得入婶母腹中耶?”母亲拍了他一掌,说道:“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从此以后,生死去来之疑问,便常常萦绕于德清禅师之心中[1]。

九岁时,他已能念诵《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二岁时,从南京报恩寺西林永宁禅师出家。

当时,无极明信禅师正在报恩寺三藏殿讲经。

永宁禅师于是携德清禅师前往礼谒。

赵吉贞大洲居士当时亦在座下听经,一见憨山禅师,便抚而问之曰:“汝爱做官?要做佛?”德清禅师道:“要作佛。

”赵吉贞居士赞叹道:“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

”从此以后,西林禅师便请人教德清禅师学习《法华经》和《四书》等内外典籍,以及为诗作文之法。

在寺中听习《法华经》及一些儒典。

十九岁时,他前往栖霞寺从云谷法会披剃,参礼云谷法会禅师。

云谷禅师令他阅读《传灯录》和《高僧传》。

当他读至《中峰广录》这一部分时,德清禅师忽然心生欢喜,决志参禅。

于是他便请求永宁禅师为他剃度,并焚弃俗书,专究生死大事。

德清禅师虽用功精勤,惜乎未得其要,终无所入。

于是他便改持阿弥陀佛圣号,昼夜不断。

一天晚上,德清禅师梦见阿弥陀佛现于空中,醒后心大欢喜,自信此生修行必可成办。

不久,德清禅师又从无极明信禅师听习《华严玄谈》,得悟法界圆融之旨,因自号澄印,以示对清凉澄观大师的仰慕。

憨山大师年谱

憨山大师年谱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嘉靖二十五年丙午(明公元1546年11月15日生)。

予姓蔡氏。

父彦高。

母洪氏。

生平爱奉观音大士。

初梦大士。

携童子入门。

母接而抱之。

遂有娠。

及诞。

白衣重胞。

是年十月己亥。

二十六年丁未。

予周岁。

风疾作几死。

母祷大士。

遂许舍出家。

寄名於邑之长寿寺。

遂易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

予三岁常独坐。

不喜与儿戏。

祖父常谓曰。

此儿如木桩。

二十八年己酉。

二十九年庚戌。

(明公元1550年)。

三十年辛亥。

三十一年壬子。

予年七岁。

叔父钟爱之。

父母送予入社学。

一日叔父死。

停于床。

予归。

母绐之曰。

汝叔睡。

可呼起。

乃呼数声。

婶母感痛。

乃哭曰。

天耶。

那里去也。

予愕然疑之。

问母曰。

叔身在此。

又往何处耶。

母曰。

汝叔死矣。

予曰。

死向甚么处去。

遂切疑之。

未几。

次婶母举一子。

母往视。

予随之。

见婴儿如许大。

乃问母曰。

此儿从何得入婶母腹中耶。

母拍一掌云。

痴子。

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

又切疑之。

由是死去生来之疑。

不能解于怀矣。

三十二年癸丑。

予八岁读书。

寄食于隔河之亲家。

母诫不许回。

但经月。

归一次。

一日回。

恋母不肯去。

母怒鞭之。

赶于河边。

不肯登舟。

母怒。

提顶髻抛于河中。

不顾而回。

于时祖母见之。

急呼救起。

送至家。

母曰。

此不才儿。

不渰杀留之何为。

又打逐。

略无留念。

予是时。

私谓母心狠。

自是不思家。

母常隔河流泪。

祖母骂之。

母曰。

固当绝其爱。

乃能读书耳。

三十三年甲寅。

予九岁。

读书于寺中。

闻僧念观音经。

能救世间苦。

心大喜。

因问僧求其本。

潜读之。

即能诵。

母奉观音大士。

每烧香礼拜。

予必随之。

一日谓母曰。

观音菩萨。

有经一卷。

母曰。

不知也。

予即为母诵一过。

母大喜曰。

汝何从得此耶。

诵经声。

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

予十岁。

母督课甚严。

苦之。

因问母曰。

读书何为。

母曰。

做官。

予曰。

做何等官。

母曰。

从小做起。

有能可至宰相。

予曰。

做了宰相却何如。

母曰。

罢。

予曰可惜一生辛苦。

到头罢了。

做他何用。

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

母曰。

似你不才子。

只可做个挂搭僧耳。

予曰。

何为挂搭僧。

隐居崂山——憨山大师传【连载(25)】

隐居崂山——憨山大师传【连载(25)】

隐居崂山——憨山大师传【连载(25)】【传说中的崂山那罗延窟,图片来自网络】第九章:隐居崂山五、那罗延窟德清在北京西郊的中峰寺结冬打“水斋”,到万历十一年正月十五日解冬。

这个时候,五台山法会为皇室祈祷得来皇长子的说法,已经传得到处都是。

往好了说,是佛法不可思议,德清、妙峰、大方等人为国尽忠,有修行,有本事,有运气。

往坏了说,是巴结皇太后,攀龙附凤,另有企图。

还有一种说法,把德清、妙峰、大方等高僧,戏称为“国舅爷”。

各种好话坏话,纷纷传来,大出德清的意料。

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德清决定再躲远一点,干脆把别号改成了“憨山”,不再使用“澄印”两个字。

到哪里去隐居呢?德清当初阅读《华严疏·菩萨住处品》时,见到这么一段记载:东海有个地方叫那罗延窟,自古以来,有许多菩萨在其中居住。

那罗延是梵语,翻译成汉语是“坚牢”的意思。

这个地方,在山东半岛附近的牢山,现在还能找到那罗延窟的遗迹。

牢山在古代,属于青州下属的登州莱州。

在明朝时,这地方属于山东省即墨管辖,也就是今天的青岛烟台一带。

过去称“牢山”,现在一般写作“崂山”。

德清非常仰慕那罗延窟这个清静的地方,就带着德宗,到山东崂山一带,寻访那罗延窟的遗迹。

在《年谱》中,德清也坦然承认,隐居崂山的目的,除了想躲开人们议论之外,主要还是想寻找机会修复南京报恩寺。

前文说过,崂山离北京南京都不算太远,来往很方便,可进可退。

德清和德宗到了崂山,找到了传说中的那罗延窟。

但是,这个地方没法居住。

他们只好在山上寻找合适的隐居地。

最后,在崂山南部最幽僻的地方,发现一处古代观音庵的遗址,背负群山,面向大海,风景特别秀丽,环境特别幽静,是个隐居修行的好地方,像仙境一样。

所以,师徒二人就住了下来。

六、观音庵的历史问题德清选择观音庵遗址来隐居时,曾经做了一番考证。

这个地方,早先是佛教的观音庵。

到元朝初年,道教的全真教兴起,该教祖师王重阳长期在山东一带传教,门下七位弟子都是山东河北一带的人,时称“全真七子”。

憨山大师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缘和悟道境界

憨山大师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缘和悟道境界
做得 很差 ,如 东晋 高僧法 显 由印度取 经归来 ,即在崂 山 登岸 , 最先 遇到 的 山民 , 自 便
“ 即东蹈海上 ,藏修 于牢 余
山深 处 ,人 迹 所 不 能 至 , 神
鬼之乡也 。 余因人那罗延窟 而居之 , 披他能实证圣果也
是必 然 的 , 后人 自应 尊 重 这 些最 优 秀的人 类代 表 。几 年 后 , 皇族 的荆 榛 , 在 卧草 莽 , 犯风涛 , 险阻, 涉 艰难 辛 苦 , 不可 殚述 。” 以说 , 所 苦行 是



大师《 清凉疏》 所说 的崂山圣地 , 格外推崇 。 便 他后来还将在崂 山建成 的寺庙命名为海印寺 。
肯 定 地说 ,他 是 为 报 清凉 大 师 的加 持 之恩 , 才
研 究
意 莹
实 ,但是我们应看到在 中国佛教文化 的传承
中, 齐地是相对独立 的一个 系统 , 中原等地 与 的佛教传承并未融 汇一体 , 所以这一带的高僧
称佛弟子 , 当地人多信佛 , 而 当时青州太守李嶷 “ 敬信佛 法”亦热烈迎请法显到青州 ,
居 留一 冬一 夏 。是不是 可 以 这样说 ,憨 山大师或 限于一 时一地 接人 有 限 ,故得 出齐 地 未有 佛法 普及 的结论 。 憨 山大 师欲 在 即墨一带 弘扬佛 法却 非易 事 , 东人 因“
别是他 对 实证 悟道 心 身感 受的描 述 , 弥足珍 贵 。悟道 者在 寂 照 身心光 明流 布全 宇 宙的 同时 , 亲证 其 心脏部 位之 心 性光 明显 发 , 即所谓 脉 解心 开 , 一 个佛教 成就 者 必须 具备 的基 础 。 是 关 键词 : 山德 清 ; 山那 罗延窟 ; 憨 崂 修证 ; 大光 明藏 中图分 类号 :9 9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0 — 162 1 )3 0 5— 4 B4. 9 A 10 0 6 7 (0 0— 0 0 1 1

憨山德清大师略传

憨山德清大师略传

憨山德清大师略传德清(1546-1623)德清,是明末四大师之一。

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年二十,投南京报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孙俊公教他读《法华经》,四月即能背诵。

西林见他聪颖,为延师教读《四书》、《易经》及古文诗赋。

因此他在童年即能写诗作文。

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谒云谷(法会)于摄山栖霞寺,获读《中峰广录》,大为感动,因决意学禅。

同年冬又从无极(明信)听讲《华严玄谈》并受具足戒;因仰慕清凉,自号为“澄印”。

过了几年,报恩寺设立义学,教育僧徒,他被延为教师,其后又应聘至镇江金山寺教馆二年。

隆庆五年(1571),他北游参学,先至北京听讲《法华》和唯识,并参徧融(真圆)、笑岩(德宝)二巨匠,请示禅要。

继往游五台山,见北台憨山风景奇秀,即有取为自号之意。

不久又回北京西山,获识当时名士王凤洲、汪次公、欧桢伯等,以诗文相唱酬。

万历二年(1574)他又离京行脚,游嵩山、洛阳,至山西蒲州会见妙峰,和他同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龙门,专事参禅。

万历四年(1576),袾宏游五台山,特访他叙谈五日而别。

万历九年(1581)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台山设“祈储道场”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无遮会为道场回向。

越年在山讲《华严玄谈》,听众近万人。

万历十一年(1583),他赴东海牢山(山东劳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开始用憨山为别号。

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为他建庵居住,时山东遭灾荒,他即建议将此费全数施与孤苦。

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印刷大藏经十五部分送全国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与东海牢山,因无处安置,又施材修寺,称海印寺。

这一年真可(达观)与弟子道开为刻藏事特来访他,住了两旬而去。

万历二十年(1592),他访达观于房山上方山,同游石经山,巡礼隋静琬所刻石经。

时静琬塔院为僧所卖,达观出资赎回,德清为撰《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现存)。

万历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满意皇太后为佛事耗费巨资,恰恰太后又派了个当时大臣所忌的使者送经到牢山,这样就迁罪于德清。

憨山大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大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大师(1545-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1368-1644)"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即宏),紫柏(即真可),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

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

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

憨山在广东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于天启三年(1623年)圆寂。

享年七十八岁。

憨山大师——被忽略的书法大家

憨山大师——被忽略的书法大家

憨山大师——被忽略的书法大家砚田书苑2017-08-23 09:44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

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早年事迹憨山德清俗姓蔡,全椒(安徽)人。

父亲蔡彦高,金陵府全椒县居民。

母亲洪氏,虔诚的佛教徒,奉观音大士,一夜因梦见观世音菩萨抱送童子而有孕。

七岁时,钟爱他的叔父病死,德清开始思索生死去来的问题。

德清九岁时,常随母亲至寺院礼佛,能背诵《普门品》。

嘉靖三十六年(西元一五五七),德清十二岁,辞亲入报恩寺依西林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兼习儒学及古文诗赋。

不久,即能背诵《法华经》,并博通内外黄老之学。

《行书六言偈语条幅》(两旁为梁启超鉴赏款)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求法因缘十九岁,德清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领受禅法,读到《中峰广录》时,体会禅中三昧,乃决志参禅,便返回报恩寺出家,受具足戒。

一日,听和尚讲《华严玄谈》,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因而恳切仰慕华严宗清凉澄观法师的为人,自字"澄印"。

自号憨山隆庆五年(1571),他北游参学,先至北京听讲《法华》和唯识,并参徧融(真圆)、笑岩(德宝)二巨匠,请示禅要。

继往游五台山,见北台憨山风景奇秀,即有取为自号之意。

不久又回北京西山,获识当时名士王凤洲、汪次公、欧桢伯等,以诗文相唱酬。

万历二年(1574)他又离京行脚,游嵩山、洛阳,至山西蒲州会见妙峰,和他同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龙门,专事参禅。

万历四年(1576),袾宏游五台山,与憨山叙谈五日,使其深受禅净兼修思想的影响。

万历九年(1581),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台山设"祈储道场"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无遮会为道场回向。

越年在山讲《华严玄谈》,听众近万人。

万历十一年(1583),德清赴东海牢山(山东崂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开始用憨山为别号。

六祖奴郎——憨山大师传【连载54】

六祖奴郎——憨山大师传【连载54】

六祖奴郎——憨山大师传【连载54】第十八章:六祖奴郎万历二十八年秋九月,憨山应南韶道台祝惺存和曹溪南华寺僧人的邀请,离开广州,到曹溪南华寺居住,重兴禅宗祖庭。

因为还是俗人身份,憨山便称自己是去做“六祖奴郎”。

不过,憨山这次去曹溪,与其说是祝惺存和南华寺邀请的,不如说是因缘际会,是各方面意愿和需要的集合。

以前,憨山和紫柏大师曾经商议过,要疏浚曹溪,重振禅宗祖庭。

但因为憨山吃了官司,紫柏大师只好一个人去曹溪,可能机缘不巧,没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紫柏大师在曹溪住了几天就离开了。

憨山南行途中,曾经到曹溪朝拜过六祖,看见祖庭衰落的景象,洒泪惋惜不止。

因为自己是罪人,还要到雷州去,所以在曹溪也没有多待。

后来,憨山住在广州,总督陈大科曾建议憨山去料理曹溪事务,当时憨山正在撰写《观楞伽经笔记》,很忙,同时也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份,没有立即答应。

周海门兼管南韶时,也曾委托憨山修订《曹溪志》,并邀请憨山去曹溪,憨山还是没有答应。

不久,周海门离开广东,到北京“入贺”朝廷圣典去了,然后官职就有了调动,没有再回广东。

万历二十六年九月,四川僧人净空,和南华寺僧人行裕、真权、净泰等人,到广州来看望憨山,谈起他们在南华寺兴建“华严道场千日长期”的事情,请憨山撰写碑文,憨山很高兴地答应了。

通过此事,憨山与南华寺的僧人建立了友谊。

祝惺存就任南韶道台后,曾自号“曹溪行脚僧”,立志整顿禅宗祖庭。

万历二十七年冬天,祝惺存到广州面见憨山,力请他去曹溪。

到二十八年正月,祝惺存又委派南华寺僧人真权、行裕、净泰、慧珊、愿识等,拿着祝惺存的书信,到广州催促憨山动身。

四月,祝惺存要北上进京“入贺”,憨山赶到灵州送别,祝惺存再三叮咛,要憨山一定要去曹溪。

这样,憨山重整曹溪的机缘就成熟了。

憨山出身于南京大报恩寺,属于“义学沙门”,在禅宗方面没有明确的传承,与曹溪南华寺的宗派更扯不上关系。

由他去重整曹溪,用句粗话说,属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如果自己主动前去,南华寺的僧人们不会欢迎。

关于憨山的介绍

关于憨山的介绍

关于憨山的介绍憨山(1546—1623),明代高僧,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又称憨山大师,全椒古蔡浅人(今安徽和县绰庙先锋村)人。

大师生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父彦高,母洪氏,生平爱奉观音大士。

初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母接而抱之,遂有娠。

及诞,白衣重胞,是年十月己亥十二日丙申己丑时生也。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大师满周岁时曾大病一场,母亲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祷告:愿舍儿出家。

不久病即痊愈。

为此,母亲将大师寄名于本地长寿寺,取乳名为“和尚”。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大师年三岁,常独坐,不喜与儿戏。

祖父常谓曰。

此儿如木桩。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大师年七岁。

叔父钟爱之。

父母送入社学。

一日叔父死,大师曰死向甚么处去,遂切疑之。

未几,次婶母举一子大师问母曰。

此儿从何得入婶母腹中耶。

母拍一掌云。

痴子。

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

又切疑之。

由是死去生来之疑。

不能解于怀矣。

大师少时宿慧,聪颖过人,经书子史,入目能通,尤喜诗词,虽苦读寒窗,但无意仕途。

12岁削发入佛门,19岁受禅法,曾在南京报恩寺为僧,后云游各地。

在北台时,爱憨山之秀峰,遂取此为号,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月,憨山因慕崂山之盛名,由五台山来此。

先在崂山那罗延窟修禅,又因此处不可住,该年夏季至太清宫附近树下掩片席为居,历7个月,山民张大心结庐使其安居。

憨山认为崂山乃一形胜之地,诚为大观,但对“处处琳宫皆为荆棘”的衰落境况,甚为叹息。

他本想长揖山灵而去,但又不舍此处之钟灵毓秀,故淹留崂山,徜徉其间,饱览山光水色。

此时,太清宫旧道院倾圮倒塌,由于憨山得到即墨灵山桂峰法师的引见,结识了即墨之士绅,并得到江、黄两乡绅和泰岩、荫谭诸人的助成,遂用太后所助之金尽购太清宫之地,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始建海印寺,万历十六年建成。

该寺气势恢宏,佛宇僧寮之盛,可与五台、普陀之名刹相媲美。

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出身的太清宫道士耿义兰控告憨山强占庙产,万历十九年又去京师上告,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憨山以私建寺庙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

异梦传说——憨山大师传【连载(88)】

异梦传说——憨山大师传【连载(88)】

异梦传说——憨山大师传【连载(88)】第二十五章:归隐庐山题1在江苏一带的游历憨山师徒离开浙江,进入江苏境内,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可以说是东游余韵。

在苏州,受到雪浪洪恩门下弟子巢松、一雨两位法师的欢迎,他们把憨山师徒请到附近的华山,游览天池、玄墓、铁山等名胜。

在华山隆昌寺,憨山见到了老朋友妙峰发愿铸造的铜殿和渗金观音像。

这座铜殿和渗金像本来是要供奉在普陀山的,但因当时海盗作乱,经常抢劫,铜殿金灿灿的,很容易被误认为黄金,所以普陀山僧人不同意铜像入山。

妙峰没办法,只好把铜殿和渗金像放在南京附近的华山,由太后和皇帝布施,建寺供奉。

憨山早就听说过妙峰主持的这几项大工程,但铜殿等实物一直无缘见到。

现在,老朋友妙峰已经圆寂了,他才在看到妙峰的伟大作品,感慨不已,便在寺中的石碑上题了几行字,以作纪念。

在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当地居士赵凡夫、严天池、徐仲容、姚孟长、文文起、徐清之等人,摆设了盛大的斋供,招待憨山师徒。

老朋友冯元成、申玄渚两位官员,则分别自己家里设斋招待。

苏州的筵席未散,常熟那边已经久候了。

憨山的弟子洞闻、汉月等一直在常熟等着大师,由著名学者、憨山的皈依弟子钱谦益亲自跑到苏州,把憨山师徒一行接到了常熟,在虞山住了几天,热情招待,畅谈交流。

末了,钱谦益又亲自送行,一直把憨山大师送到曲河才分手。

紫柏大师的弟子贺知忍,也和憨山是旧相识,他带着儿子侄子,在奔牛的三里庵等候大师,招待了几天之后,力请大师留在他家里的园林里安居度夏。

憨山婉言谢绝了。

于是,贺知忍又把大师送到了镇江。

在镇江,憨山受到当地佛教界的欢迎,著名的金山、焦山、北固山等三大寺,僧人和居士,联合起来设斋招待憨山师徒。

憨山和金山寺也是有缘份的,青年时期曾经在金山寺教过两年书,并且看到过苏东坡书写的《楞伽经》。

但憨山无意在镇江多留,很快就启程回庐山。

下一站便是南京了,这是憨山出家的地方,也是青少年时期长期生活学习的地方。

但也是一个敏感的地方,他生平最大的誓愿是重修南京大报恩寺,一直没有完成。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卷下【原文】二十三年乙未1予五十岁,春二月,予从京师回海上2,即罹难。

初,为钦颁藏经3,遣内使回送之,先是上素恶内使以佛事请用太烦。

其一至东海。

时内庭偶以他故触圣怒,将及圣母4左右,大臣危之。

适内权贵有忌送经使者,欲死之,因乘之发难。

遂假前方士流言,令东厂役5扮道士,击登闻鼓6以进,上览之大怒,下逮。

以有送经因缘,故并及之7。

予闻报,乃会众曰:“佛为一众生,不舍三途。

此东海乃蔑戾车8地,素不闻有三宝9名,今予教化十二年,三岁赤子皆知念佛,至若舍邪归正者,连乡比户也。

予愿足矣,死复何憾?第以重修本寺志未酬,可痛心耳!”及离即墨。

城中士民老少,涕泣而送,足见人心之感化也。

及至京师,奉旨下镇抚司10打问。

时执事者先受风旨,欲尽招追向圣母所出诸名山施资,则不下数十万计,苦刑考讯之下。

予曰:“某愧为僧,无以报国恩,今安惜一死,以伤皇上之大孝乎?即曲意妄招网利,奉上意以损纲常,殊非臣子所以爱君之心也,其如青史何!”以死力抵之,止招前众布施七百余金。

愿请上查内支籍,及查前代赈之外,果无稽。

上意遂解,由是母子如初。

及拟,蒙圣恩矜察,坐以私创寺院,遣戍雷州11。

于是年三月下狱,时京城诸刹,皆为诵经礼忏保护。

其衲子中有燃香、炼臂,持咒以加护之者12。

安肃郑大司马范溪13公子,在金吾14,素未相识,特设燕,会在朝缙绅请救,以至涕1本年谱文,曹溪本置于卷上之末,毛本置于卷下之首,令依毛本划分。

2海上:指山东即墨。

3钦颁藏经:指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孝定李太后向憨山颁赐《大藏经》一部。

参看本年谱万历十四年。

4指孝定李太后。

5东厂役:毛本作“东厂番役”。

东厂是明朝廷的监察机构、特务机构和秘密警察机构。

番役:兵士。

6登闻鼓:悬挂在朝堂外的鼓,官民有冤屈或重要情报,可叩击登闻鼓上朝直奏。

7关于憨山大师获罪的原因,据福徵《憨山大师年谱疏》(以下引用简称《年谱疏》),此事最直接的原因与孝定李太后与明神宗为立储之争有关。

盂兰盆会——憨山大师传【连载(45)】

盂兰盆会——憨山大师传【连载(45)】

盂兰盆会——憨山大师传【连载(45)】第十六章:雷阳风景四月一日,病中的憨山,强打精神,以惊人的毅力,开始动笔注释《楞伽经》。

但是这一年,是个非常不幸的年份,广东省一年多没有下雨,五谷不收,闹起了饥荒和瘟疫。

雷州这地方,尤其缺粮缺水,黎民百姓倒毙在家中和街头的,比比皆是,多不胜数。

雷州城像个大坟场,如同佛经上所说的“尸陀林”。

徒弟福善,这时负责照料憨山的生活。

每天排队到井边打水,等到半夜时,才能得到一罐水,维持一日的生活。

不仅缺水缺粮,空气中也充满了传染病菌,很容易生病。

憨山多年修行,有深湛的禅功,这时全靠功夫支撑抵抗,侥幸没有感染上瘟疫,能够一心一意地从事著述,在三个月时间里,将《楞伽经》注释了一卷半。

到了七月,外头死尸更多,惨不忍睹。

憨山只得停下手头的著述工作,走出寺门,和当地的一位秀才柯时复联手出面,带领群众掩埋尸体。

据他讲,先后埋葬了四千多具。

随后,憨山和弟子们,举办了一个“盂兰盆济度法会”,为饿死病死的人说“幽冥戒”,超度他们,并且祈求天公降雨,缓解旱情。

据《年谱》记载,道场举办之后,很快下了一场大雨,平地水深三尺,旱情缓解了,传染病的势头也有所衰减。

万历二十四年八月,在雷州住了四个多月的憨山,被总镇王汉冲下令调回广州,住在演武场的军营内。

这是王汉冲法外开恩,照顾憨山。

让他到雷州走一遭,投军做个样子,然后就借权力之便,调回广州闲住,免受军营中的苦恼。

憨山回到广州后,可以经常和官员朋友们来往,生活悠闲自由,有足够的时间从事著述。

他休息了两个月,十月份,重新开始注释《楞伽经》。

另外,他还写了一组《从军诗》,描述从广州到雷州、再从雷州回到广州这一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楚泽非炎徼,行吟愧独醒。

瘴烟千嶂黑,宿草四时青。

飓触秋涛怒,人靳厉鬼灵。

从来皆浪迹,今日更飘萍。

火宅谁堪避,清凉自可求。

天低偏近日,树老不知秋。

海月心何寂,空云思欲浮。

却怜无住客,今复寄炎洲。

旧说雷阳道,今过电白西。

万山岚气合,一锡瘴烟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嘉靖二十五年丙午(明公元1546年11月15日生)。

予姓蔡氏。

父彦高。

母洪氏。

生平爱奉观音大士。

初梦大士。

携童子入门。

母接而抱之。

遂有娠。

及诞。

白衣重胞。

是年十月己亥。

二十六年丁未。

予周岁。

风疾作几死。

母祷大士。

遂许舍出家。

寄名於邑之长寿寺。

遂易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

予三岁常独坐。

不喜与儿戏。

祖父常谓曰。

此儿如木桩。

二十八年己酉。

二十九年庚戌。

(明公元1550年)。

三十年辛亥。

三十一年壬子。

予年七岁。

叔父钟爱之。

父母送予入社学。

一日叔父死。

停于床。

予归。

母绐之曰。

汝叔睡。

可呼起。

乃呼数声。

婶母感痛。

乃哭曰。

天耶。

那里去也。

予愕然疑之。

问母曰。

叔身在此。

又往何处耶。

母曰。

汝叔死矣。

予曰。

死向甚么处去。

遂切疑之。

未几。

次婶母举一子。

母往视。

予随之。

见婴儿如许大。

乃问母曰。

此儿从何得入婶母腹中耶。

母拍一掌云。

痴子。

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

又切疑之。

由是死去生来之疑。

不能解于怀矣。

三十二年癸丑。

予八岁读书。

寄食于隔河之亲家。

母诫不许回。

但经月。

归一次。

一日回。

恋母不肯去。

母怒鞭之。

赶于河边。

不肯登舟。

母怒。

提顶髻抛于河中。

不顾而回。

于时祖母见之。

急呼救起。

送至家。

母曰。

此不才儿。

不渰杀留之何为。

又打逐。

略无留念。

予是时。

私谓母心狠。

自是不思家。

母常隔河流泪。

祖母骂之。

母曰。

固当绝其爱。

乃能读书耳。

三十三年甲寅。

予九岁。

读书于寺中。

闻僧念观音经。

能救世间苦。

心大喜。

因问僧求其本。

潜读之。

即能诵。

母奉观音大士。

每烧香礼拜。

予必随之。

一日谓母曰。

观音菩萨。

有经一卷。

母曰。

不知也。

予即为母诵一过。

母大喜曰。

汝何从得此耶。

诵经声。

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

予十岁。

母督课甚严。

苦之。

因问母曰。

读书何为。

母曰。

做官。

予曰。

做何等官。

母曰。

从小做起。

有能可至宰相。

予曰。

做了宰相却何如。

母曰。

罢。

予曰可惜一生辛苦。

到头罢了。

做他何用。

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

母曰。

似你不才子。

只可做个挂搭僧耳。

予曰。

何为挂搭僧。

有甚好处。

母曰。

僧是佛弟子。

行遍天下。

自由自在。

随处有供。

予曰。

做这个恰好。

母曰。

只恐。

汝无此福耳。

予曰。

何以要福。

母曰。

世上做状元常有。

出家做佛祖。

岂常有耶。

予曰。

我有此福。

恐母不能舍耳。

母曰。

汝若有此福。

我即能舍。

私识之。

三十五年丙辰。

予十一岁。

偶见行脚僧数人。

肩担瓢笠而来。

予问母此何人耶。

母曰。

搭搭僧也。

予私喜。

视之。

僧至。

放担倚树。

乃问讯化斋。

母曰请坐。

急烹茶。

具斋饭。

甚恭敬。

食罢。

众僧起。

即荷担。

只手一举。

母急避之。

曰。

勿谢。

僧径去。

予曰。

僧何无礼。

饭斋不谢。

母曰。

谢则无福矣。

予私曰。

是僧之所以高也。

切念之。

遂发出家之志。

苦无方便路耳。

三十六年丁巳。

予年十二。

读书通文义。

乡族咸爱重之。

居常不乐俗。

父为定亲。

立止之。

一日。

闻京僧言。

报恩西林大和尚。

有大德。

予心即欲往从之。

白父。

父不听。

白母。

母曰。

养子从其志。

第听其成就耳。

乃送之。

是岁。

十月至寺。

太师翁。

一见喜曰。

此儿骨气不凡。

若为一俗僧。

可惜也。

我第延师教读书。

看其成就何如。

时无极大师。

初开讲于寺之三藏殿。

祖翁携往谒。

适赵大洲在。

一见喜曰。

此儿当为人天师也。

乃抚之问曰。

汝爱做官。

要作佛。

予应声曰。

要作佛。

赵公曰。

此儿不可轻视。

当善教之。

及听讲。

虽不知言何事。

然心愤愤。

若有知而不能达者。

时雪浪恩兄。

长予一岁。

先一年。

依大师出家。

见予相视而嘻。

时人以为同胞云。

江南开讲佛法。

自无极大师始。

少年入佛法者。

自雪浪始。

三十七年戊午。

予十三岁。

初太师祖择诸孙有学行者。

俊公。

为予师。

先授法华经。

四月成诵。

三十八年己未。

予年十四。

流通诸经。

皆能诵。

太师翁曰。

此儿可教。

不可误之也。

遂延师能文者教之。

三十九年庚申。

(明公元1560年)予年十五。

太师翁。

乃请先生。

教习举子业。

初即试其可教。

乃令四书一齐读。

是年多病。

四十年辛酉。

予年十六。

是岁四书完。

背之。

首尾不遗一字。

四十一年壬戌。

予年十七。

是岁讲四书。

读易。

并时艺。

及古文辞诗赋。

即能诗述文。

一时童子。

推无过者。

四十二年癸亥。

予年十八。

时督学使者。

专讲道学。

以童生为歌童。

动随数十。

逐队而歌。

亦有因之而幸进者。

予大耻之。

遂欲弃所业。

是岁以病。

辞不入馆。

四十三年甲子。

予年十九。

同会诸友。

皆取捷。

有劝予往试者。

时云谷大师。

正法眼也。

住栖霞山中。

太师翁久供养。

往来必款留旬月。

予执侍甚勤。

适云大师出山。

闻有劝予之言。

恐有去意。

大师力开示出世参禅。

悟明心地之妙。

历数传灯诸祖及高僧传。

命予取看。

予检书笥。

得中峰广录。

读之未终轴。

乃大快。

叹曰。

此予心之所悦也。

遂决志做出世事。

即请祖翁披剃。

尽焚弃所习。

专意参究一事。

未得其要。

乃专心念佛。

日夜不断。

未几。

一夕梦中见阿弥陀佛。

现身立于空中。

当日落处。

睹其面目光相。

了了分明。

予接足礼。

哀恋无已。

复愿见观音势至二菩萨。

即现半身。

自此时时三圣。

炳然在目。

自信修行可办也。

是年冬。

本寺禅堂。

建道场。

请无极大师。

讲华严玄谈。

予即从受具戒。

随听讲至十玄门。

海印森罗常住处。

恍然了悟。

法界圆融无尽之旨。

切慕清凉之为人。

因自命其字曰。

澄印。

请正。

大师曰。

汝志入此法门耶。

因见清凉山有冬积坚冰。

夏仍飞雪。

曾无炎暑。

故号清凉之语。

自此行住冰雪之境。

居然在目。

矢志愿住其中。

凡事无一可心者。

离世之念。

无刻忘之矣。

四十四年乙丑。

予年二十。

是岁。

正月十六日。

太师翁入寂。

师翁于前年除日。

毕集诸眷属。

曰。

吾年八十有三。

旦暮行矣。

我度弟子八十余人。

无一持我业者。

乃抚予背曰。

此子我望其成人。

今不能矣。

是虽年幼。

有老成之见。

我死后。

房门大小事。

皆取决之。

勿以小而易之也。

众唏嘘受命。

新岁七日。

师翁具衣遍巡寮。

各辞别。

众咸讶之。

又三日。

即属后事。

示微疾。

举药不肯进。

乃曰。

吾行矣。

药奚为。

乃集众念佛五昼夜。

手提念珠。

予拥于怀。

端然而逝。

以师翁生平。

持金刚经。

临终亦不辍也。

太师翁为报恩官住。

三十年。

居方丈。

及入灭。

至三月十八日。

而方丈火。

众皆叹异。

是年冬十月。

云谷大师。

建禅期于天界。

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

开坐禅法门。

大师极力扳予往从。

少师翁听之。

乃得预会。

初不知用心之诀。

甚苦之。

乃拈香请益。

大师开示。

审实念佛公案。

从此参究。

一念不移。

三月之内。

如在梦中。

了不见有大众。

亦不知有日用事。

一众皆以予为有志。

初不数日。

以用心太急。

忽发背疽。

红肿甚巨。

大师甚难之。

予搭袈裟。

哀切恳祷于韦驮前曰。

此必冤业索命债耳。

愿诵华严经十部。

告假三月以完禅期。

后当偿之。

至后夜。

倦极。

上禅床。

则熟睡。

开静亦不知。

及起。

则忘之矣。

天明。

大师问恙何如。

予曰。

无恙也。

及视之。

已平复矣。

一众惊叹。

是故得完一期。

及出。

亦如未离禅座时。

即行市中。

如不见一人。

时皆以为异。

江南从来不知禅。

而开创禅道。

自云谷大师始。

少年僧之习禅者。

独予一人。

时寺僧服饰皆从俗。

多艳色。

予尽弃所习衣服。

独觅一衲被之。

见者以为怪。

四十五年丙寅。

予年二十一。

自禅期出。

是年二月十八日午时。

大雨如倾盆。

忽大雷自塔而下。

火发于塔殿。

不移时大殿焚。

至申酉时。

则各殿画廊。

一百四十余间。

悉为煨烬。

时予少祖为住持。

及奏闻。

旨下法司。

连逮同事者十八人。

合寺僧恐株连。

各各逃避。

而寺执事僧。

无可与计事者。

予挺身力救。

躬负盐菜。

送狱中以供之。

寺至刑部相去二十里。

往来不倦者三月。

且多方调护。

诸在事者。

竟免死。

时与雪浪恩公。

俱决兴复之志。

且曰。

此大事因缘。

非具大福德智慧者未易也。

你我当拌命修行。

以待时可也。

是时即发远游志。

顷之少祖寻入灭。

太祖之房门无支持者。

先是太师翁入灭。

无储畜。

丧事皆取贷不资。

故多欠负。

即析居。

知必不能保。

予思太师翁遗命。

乃设法尽偿其负贷。

余者分诸弟子各执业。

房门竟以存。

是年冬从无极大师。

听法华经于天界寺。

因志远游。

每察方僧。

求可以为侣者。

久之。

竟未得。

一日见后架精洁。

思净头心非常人。

乃访之。

及见。

特一黄肿病僧。

每早起。

事已悉办。

不知何时洒埽也。

予故不寐。

窃经行廊下侦之。

当众方放参时。

即已收拾毕矣。

又数日见不洁。

乃不见其人。

问之。

执事曰。

净头病于客房也。

予往视其状不堪。

问曰。

师安否。

曰。

业障身病已难支。

馋病更难当。

予问何故。

曰。

每见行斋食。

恨不俱放下。

予笑曰。

此久病思食耳。

是知其人真。

因料理果饼。

袖往视之。

问其号曰。

妙峰。

为蒲州人。

予即相期结伴同游。

后数日。

再视之。

则不见。

予心知其人。

恐以予累。

故潜行耳。

隆庆改元丁卯。

予年二十二。

特举虚谷忠公为寺住持。

以救倾颓。

比为回禄事。

常住负贷将千金。

皆经予手。

众计无所处。

予设法。

定限三年。

尽偿之。

是年奉部檄本寺设义学。

教僧徒。

请予为教师。

授业行童。

一百五十余人。

予因是复视左史。

诸子古文辞。

二年戊辰。

予年二十三。

是年谢馆事。

复馆于高座。

以房门之累然也。

三年己巳。

予年二十四。

是年金山聘馆。

居一年。

四年庚午(明公元1570年)。

予年二十五。

是年仍应金山聘。

五年辛未。

予年二十六。

予以本寺回禄。

决兴复之志。

将修行以养道待时。

是年遂欲远游。

始同雪浪恩兄游庐山。

至南康。

闻山多虎乱。

不敢登。

遂乘风至吉安。

游青原。

见寺废。

僧皆蓄发。

慨然有兴复之志。

乃言于当道。

选年四十以下者尽剃之。

得四十余人。

夏自青原归。

料理本师业。

安顿得宜。

冬十一月。

即一钵远游。

将北行时。

雪浪止予。

恐不能禁苦寒。

姑从吴越。

多佳山水。

可游目耳。

予曰。

吾人习气。

恋恋软暖。

必至不可施之地。

乃易制也。

若吴越枕席间耳。

遂一钵长往。

六年壬申。

予年二十七。

初至扬州。

大雪阻之。

且病作。

久之。

乞食于市。

不能入门。

自忖何故。

急自省曰。

以腰缠少有银二钱。

可恃耳。

乃见雪中僧道。

行乞不得者。

即尽邀于饮店。

以银投之。

一餐而毕。

明日上街。

入一二门。

乃能呼。

遂得食。

因自喜曰。

吾力足轻万钟矣。

铭其钵曰。

轻万钟之具。

铭其衲曰。

轻天下之具。

乃为之铭曰。

尔委我以形。

我托尔以心。

然一身固因之而足。

万物实以之而轻。

方将曳长风之袖。

披白云之襟。

其举也若鸿鹄之翼。

其逸也若潜龙之鳞。

逍遥宇宙。

去住山林。

又奚炫夫朱紫之丽。

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

是年秋七月。

至京师。

无投足之地。

行乞竟日。

不能得。

日暮。

至西太平仓茶[竺-二+朋]。

仅一餐。

投宿河漕遗教寺。

明日左司马汪公伯玉。

知予至。

乃邀之。

以与次公仲淹为社友故耳。

因得寓所。

旬日。

即谒摩诃忠法师。

随往西山。

听妙宗钞。

有西山怀恩兄诗。

期罢。

摩诃留过冬。

听法华唯识。

请安法师为说。

因明三支比量。

十一月。

妙峰师。

访予至。

师长须发。

衣褐衣。

先报云。

有盐客相访。

及入门。

师即问还认得么。

予熟视之。

见师两目。

忽记为昔天界病净头也。

乃曰认得。

师曰。

改头换面了也。

予曰。

本来面目自在。

相与一笑。

不暇言其他。

第问所寓。

曰龙华明日过讯。

夜坐。

乃问其状。

何以如此。

师曰。

以久住山。

故发长未翦。

适以檀越。

山阴殿下。

修一梵宇。

命请内藏故来耳。

问予状。

乃曰。

特来寻师。

且以观光辇毂。

一参知识。

以绝他日妄想耳。

师曰。

别来无时不思念。

将谓无缘。

今幸来。

某愿伴行乞。

为前驱打狗耳。

竟夕之谈。

迟明一笑而别。

即往参遍融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