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可以解燕国之患。
(4)乃今得闻教。
(5)人不敢与忤视。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图穷而匕首见。
(6)卒起不意。
(7)秦王还柱而走。
三、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仰天太息流涕(3)樊於期偏袒扼腕(4)复为慷慨羽声(5)持千金之资币物(6)诸郎中执兵(7)乃其引匕首提秦王四、词类活用1.①进兵北略地()②函封之()③发尽上指冠()④箕踞以骂曰()2.①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前为谢曰/左右既前()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③士皆垂泪涕泣()乃朝服,设九宾()3.其人居远未来()4、使使以闻大王()5.①太子迟之()②群臣怪之()五、一词多义2、不及召下兵()3、秦兵旦暮渡易水()【穷】1、图穷而匕首见()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2、恐惧不敢自陈()【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2、乃遂私见樊矜期()【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秦王还柱而走()【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图】1、唯君图之()2、图穷匕首见()【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2、将军身被坚执锐()【请】1、乃请荆卿曰()2、请辞决矣()【次】1、以次进()2、次所旁丛祠中()【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听其言而信其行()3、言必信,行必果()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2、辞曰:“臣之壮也……()【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2、轲自知事不就()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见】1、见陵之耻()2、图穷而匕首()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诚】1、诚能得樊将军首()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以】1、以刀试人()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日以尽矣()6、皆白衣冠以送之()7、以次进()8、以故荆轲逐秦王()【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2、乃欲以生劫之()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4、乃今得闻教()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秦王购之金千斤()3、为之奈何()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5、顷之未发()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7、太子迟之()8、今太子迟之()【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乃为装遣荆轲()3、为变徵之声()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5、原举国为内臣()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1)秦王购之 ( ) 金千斤(2)取之 ( ) 百金(3)欲与 ( ) 俱 ( )(4)待吾客与 ( ) 俱 (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 留待(6)嘉为 ( ) 先言于秦王曰(7)见燕使者 ( ) 咸阳宫(8)使 ( ) 毕使于前(9)群臣侍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0)献 ( ) 秦王(11)比 ( ) 诸侯之列(12)而 ( ) 秦法……(13)皆陈 ( ) 殿下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2)常痛于骨髓(3)取之(以)百金(4)嘉为先言于秦王(5)给贡职如郡县(6)燕王拜送于庭(7)见燕使者(于)咸阳宫(8)使毕使于前(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1)群臣侍殿上者(1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1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14)仆所以留者/事所以不成者 ( )。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荆轲刺秦王译文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
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
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日以尽.矣3.今日往而不反.者4.请辞决.矣5.燕王拜送于庭.6.秦舞阳色变振.恐7.故振.慑8.图穷而匕首见.9.卒.起不意10.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1.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2.卒.惶急不知所为二、古今异议1.而伤长者..之意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愿大王少假借..之(古)宽容、原谅;(今)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4.将军岂有意..乎(古)同意、愿意;(今)故意5.请郎中..执兵(古)宫廷侍卫;(今)治病的大夫三、重点词语1.进兵北略.地2.则虽.欲长侍足下3.微.太子言4.诚.能得樊将军首5.愿足下更.虑之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7.顾.计不知所出耳8.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9.乃为.装遣荆轲10.荆轲有所待..1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12.持千金之资币.物1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5.愿举.国为内臣16.比.列诸侯17.唯.大王命之18.以.次进,至陛.下19.前为谢.曰20.愿大王少.假借之21.发.图,因.左手把秦王之袖22.秦王还.柱而走23.断其左股.2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被.八创25.侍臣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26.自知事不就.27.倚柱而.笑28.箕踞以.骂曰四、词类活用1.名作状①进兵北.略地②秦兵旦暮..渡易水③函.封之④发尽上.指冠⑤函.封⑥箕.踞以骂曰2.名作动①樊於期乃前.曰②皆白衣冠..以送之③又前.而为歌曰④乃朝服..⑤前为谢.曰⑥左右既前.3.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4.意动①太子迟.之②今太子迟.之③群臣怪.之5.使动使使以闻.大王四、特殊句式1.固定句式①臣乃有以..报太子②将奈何..③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④然则..将军之仇报⑤乃今..得闻教⑥仆所以..留者⑦以故..荆轲逐秦王⑧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⑨事所以..不我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①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②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③取之(以)百金④以试人⑤人不敢与忤视⑥待吾客与(之)俱⑦欲与(之)俱⑧而为(之)留待⑨见燕使者(于)咸阳宫⑩使(之)毕使于前3.介词后置①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②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③取之(以)百金④以试人⑤燕王拜送于庭⑥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被动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判断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④事所以不我者,乃欲以生劫之6.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群臣侍殿上者7.状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五、一词多义奉{兵{顾{岂{ 使{见{诚{以{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请郎中执兵.(兵器。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荆轲刺秦王知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B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C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D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以......为迟2.群臣怪之 : 以......为怪四、文言句式:A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C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7.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8.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以”的用法(部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
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1.太子迟之认为……迟。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于不顾荆轲的顾虑,笑着前往武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
下面是对这一事件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 强秦政权的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 杀异姓王的政策: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杀掉各个诸侯国的异姓王的政策,引起了很大的不满。
2. 荆轲的生平:- 荆轲,楚国人,相传是楚国丞相荆燮的后人。
- 被封为游击将军:荆轲有过出色的军事表现,被封为游击将军。
- 入秦刺秦的决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楚国被灭,荆轲决心为国家复仇。
3. 田氏密谋:- 田氏兄弟的计划:田文和田单是楚国的重要官员,他们联合荆轲,策划暗杀秦始皇。
- 暗斗诬陷:为了保持荆轲的秘密身份,田氏兄弟和荆轲实施了一场表面上的暗斗,以诬陷荆轲为刺客。
4. 刺秦过程:- 荆轲出使秦朝:荆轲伪装成田雍的随从,带着一把宝剑出使秦朝。
- 刺杀秦始皇:荆轲在秦始皇举行宴会时,以刺探情报为名接近秦始皇并刺杀。
- 失败与牺牲:荆轲被秦始皇的警卫发现并杀死,此事件未能成功暗杀秦始皇。
5. 影响和评价:- 政治上的影响:荆轲刺秦未遂,导致秦始皇进一步加强了对统治者的保护,加大了对异己的镇压。
- 历史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被后人认为是为国家复仇的英雄行为,受到了广泛赞赏。
- 文学艺术的影响:荆轲刺秦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传奇故事,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作家、剧作家的关注和创作。
6.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 《战国策》:一本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书,记载了荆轲刺秦的故事。
- 京剧表演:荆轲刺秦在京剧中有特别的表演,被认为是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 电视剧和电影:荆轲刺秦的故事被拍成了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申公豹》、《荆轲刺秦王》等。
总结:荆轲刺秦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反映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的政治局势和人民的抵抗情绪。
荆轲刺秦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表现。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下文是关于《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一、通假字3.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yua,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 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 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 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 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大腿;今义:量词。
提】郎中】古义:宫廷【股】古义:左右既前侍臣;今义:方位名词左右】古义:身边荆轲废义:残废废】古义:倒下;今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晚【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状语,用厚礼【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上上朝的礼服【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闻,禀告【怪】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绝】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上】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上前【断】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生】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而不反者,竖子也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二)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往)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后置句】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6、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7、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 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 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7. 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文言固定结构】1.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 的办法)【《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2. 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有,, 的;有, 的人/东西。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西汉刘向编订。
2、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兼并六国的野心日益明显。
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字音字形1、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字形谒(yè)濡(rú)慑(shè)瞋(chēn)箕踞(jī jù)三、重点实词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拜会,前往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亲:亲近,接近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深:刻毒6、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7、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举:全13、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兵器15、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6、箕踞以骂曰箕踞:像簸箕一样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17、乃欲以生劫之劫:威逼,胁迫四、重点虚词1、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连词,表因果(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2、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2)以次进介词,按照(3)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3、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於期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五、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六、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6、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七、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6、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7、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以……为迟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八、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九、重点句子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势力强大,已先后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等结交,深受燕太子丹的信任。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抵抗秦国的侵略。
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计划,他精心策划,并全力支持荆轲。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他具有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三、故事情节1、密谋策划燕太子丹找到荆轲,向他表明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荆轲起初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的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还找来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场面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3、秦廷行刺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进入秦宫。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突变,引起了秦王的怀疑。
荆轲机智地解释,缓解了局面。
当荆轲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但秦王在群臣的提醒下,绕柱躲避,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被侍卫所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发①发尽上指冠发,头发。
②顷之未发发,出发。
③发图发,打开。
(2)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如果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复 命,就是小子。
小子,对人的轻蔑称呼。
通“返”,返回。
反
这句话的意思是 竖子
02
一词多义
秦王还柱而走
还
通“环”,绕着。
走
跑,这里指秦王边绕着柱子跑边 拔剑。
秦王因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一
副词,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 真”、“果真”。
怿
高兴,这里指秦王不高兴。
05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要点一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今天去了而不能复命的,那是没 用的人!”。
要点二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心疾首 的”。
省略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寡人",意为 “现在危急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的“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顾” 表示“只是”、“不过”,而现代汉语中的“顾”则通常表示“照顾”、“回顾”。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总结词
古今异义,古意今义不同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的“预”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预”表示“预先”、 “事先”,而现代汉语中的“预”则通常表示“预备”、“预想”。
反
返回,这里指回来复命。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
拿起。
提
举、持。这里指举剑直刺秦王。
引
伸直。这里指挺直身体。
绝
挣断。这里指挣断了袖子。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最详最实用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王国辉温故而知新1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古文化常识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经过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2、中国古代音乐有五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谦词敬语中,“卿”是古代对人的____________。
4、《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
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
他们分别是刺杀吴王僚的____________、刺杀韩傀的_____________、刺杀庆忌的___________和刺杀秦王的____________。
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使工以药淬火3、日以尽矣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今日往而不反者6、请辞决矣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秦王还柱而走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1、卒起不意三、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今义: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今义: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 今义: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 今义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 今义:深:古义: 今义: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 今义;7、终已不顾古义: 今义:8、左右乃曰古义: 今义: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 今义:10、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 今义:特指黄金。
四、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2、函封之3、樊於期乃前曰4、其人居远5、使使以闻大王6、太子迟之7、发尽上指冠8、群臣怪之9、箕踞以骂曰10、秦兵旦暮渡易水 11、丹不忍以己之私: 12、皆白衣冠以送之: 13、乃朝服:14、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15、非有诏不得上: 五、一词多义【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顾恋慈母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今者出,未辞也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4、引赵使者蔺相如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6、李凭箜篌引【以】1、何以言之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以刀试人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日以尽矣6、皆白衣冠以送之7、以次进8、以故荆轲逐秦王【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欲以生劫之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4、乃今得闻教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秦王购之金千斤3、为之奈何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5、顷之未发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7、夫晋,何厌之有?8、辍耕之垄上【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为之奈何3、乃为装遣荆轲4、乃令秦武阳为副5、为变徵之声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7、愿举国为内臣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六、特殊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秦王购之金千斤4、欲与俱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6、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吾每念,常痛于骨髓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10、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1、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七、文言固定句式: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3、将奈何4、荆轲有所待5、将军岂有意乎6、荆卿岂无意哉7、仆所以留者八、翻译句子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各国。
燕国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侵略。
二、人物分析1、荆轲荆轲是一个勇敢、有谋略、重义气的侠客。
他接受太子丹的委托,决心以死相拼,刺杀秦王。
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但最终刺杀失败,英勇就义。
2、燕太子丹太子丹急于救国,想出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但在筹划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和果断的性格。
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刎,取得首级。
同时,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为他送行。
场面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3、秦廷刺杀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露出胆怯之色,引起秦王怀疑。
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但被秦王挣脱。
秦王绕柱躲避,荆轲最终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四、重要语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生动地表现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心情和坚定决心。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这是荆轲在刺杀秦王时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目的和期望。
五、文学手法1、对比通过荆轲的勇敢无畏与秦舞阳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烘托易水送别的场景烘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和决绝。
六、历史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行为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象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对秦国兼并的恐惧和反抗。
七、重点字词1、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进攻。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与高渐离等结交,被燕太子丹所赏识。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逃回燕国后,一直谋划抵抗秦国。
他是荆轲刺秦的策划者和支持者。
3、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时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燕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礼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私自会见樊於期,说明来意,樊於期为报太子丹之恩,自刎献上首级。
荆轲又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在匕首上涂上剧毒,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入秦宫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群臣惊慌失措。
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被秦王侍卫所杀。
四、文学手法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义无反顾。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准备刺杀的周密策划,到易水送别的悲壮,再到秦宫刺杀的紧张激烈,充满了悬念和转折。
3、运用对比手法。
如荆轲的勇敢果决与秦舞阳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五、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今义指生活贫困。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语文知识整理1 .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同上。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
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
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
读jiào。
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一、 文言实词1、 明确下列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秦王还.柱而走 ( ) 卒.起不意(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请辞决.矣( )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2. 古今异义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 今义: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 今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 今义: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今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 今义:深:古义: 今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 今义:终已.不顾 古义: 今义:左右..乃曰 古义: 今义:3. 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户 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收盛樊於期之首,其人居远.未来: 皆白衣冠..以送之:发尽上.冠: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乃朝.服: 使使以闻.大王: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句子中“顾”的意义和用法)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二、文言虚词:1、解释虚词“以”和“之”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以】1、何以.言之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3、 以刀试人4、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7、日以.尽矣 8、皆白衣冠以.送之9、以.次进 10、以.故荆轲逐秦王【之】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秦王购之.金千斤3、为之.奈何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5、顷之.未发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三、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秦王购之金千斤 ( )④、欲与俱 (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⑦、常痛于骨髓 ( )⑧、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⑨、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四、翻译下列句子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翻译: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实在)振(通“震”惊恐,害怕)怖大王之威,不敢兴以拒(抵抗)大王,愿(希望)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诸侯之列,给(供)贡职如(像……一样)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燕王拜送于庭(通“廷”朝廷),使(派遣)使(使者)以(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大王。唯(希望)大王命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皆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为(发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哭)泣。又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声调激愤)羽声,士皆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发尽(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登上)车而去,终已不顾(不回头)。
到达秦国之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先替他在秦王面前进言,说:”燕王实在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抵抗大王,希望全国都做秦国的臣民,在诸侯的行列里并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匣子封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拜送之礼,派遣使者来使大王知道。希望大王命令他。”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掷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环绕
8.卒起不意卒——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诀——诀别
10.燕国见陵之耻陵——凌——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庭——廷——朝廷
二、古今异义
1.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涕:眼泪。
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4.可以(之):可以用它来……。
5.币:礼物
6.走:跑
7.郎中:宫廷侍卫
8.左右:周围侍从。
9.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0.顾:回头看
11.于是:在这时
12.鄙人:粗鄙的人;
13.意:同意,愿意。
14.假借:宽容原谅
15.股:大腿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早晚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白帽
3.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禀告
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
3.断其左股使……断/斩断
意动用法(形容词)
1.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了
2.群臣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翻译重点:是)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的原因,是……)
省略句
1.欲与(之)俱(往)
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 cu突然;zu士兵;最终;死亡
被动句(翻译重点:被)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1.使毕使[于前]——使(之)[于前]毕使
2.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
3.燕王拜送[于庭]——燕王[于庭]拜送
4.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2.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群臣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
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诚振怖大王之威(果真,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估计,揣度)
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为变徵之声发出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8.兵
诸(各个)郎中(侍卫)执兵兵器不及召下兵士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
9.私
丹不忍以已之私私仇
乃遂私见樊於期私下
10.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处境困厄
图穷而匕首见穷尽
11.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12.引
秦王惊,自引而起挣扎
乃引匕首提秦王举起
13.见
图穷而匕首见出现,显露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召见,接见
见秦王拜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
14.意
而伤长者之意心意
将军岂有意乎? 意愿
卒起不意意料15.使
使使以闻大王。
派遣使者
使(之)毕使于前。
让使命
16.陈
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排列,陈列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陈述
17.提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di掷击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ti拿着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所以:……的原因。
)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重点句子翻译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伤害忠厚之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我每次想起,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6、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
7、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9、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10、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