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浙科版 生物的进化 作业.doc

合集下载

(浙江学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8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含解析)(必修2)

(浙江学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8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含解析)(必修2)

第八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学考知识全揽]十一、生物变异的来源1.基因重组错误!与基因重组有关的两个易混易错点(1)染色体片段交换不一定是基因重组。

如果染色体片段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叫基因重组;如果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叫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精卵结合并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来自父方、母方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都有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

2.基因突变(1)诱变因素可以提高突变频率,但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

(2)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并未改变。

(3)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但却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4)基因突变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例如,昆虫突变产生的残翅性状,若在陆地上则为不利变异,而在多风的岛屿上则为有利变异。

学习笔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染色体畸变错误!(1)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判断①如果生物体由受精卵(或合子)发育而成,其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该生物就是几倍体。

2020版高考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作业:第20讲生物的进化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作业:第20讲生物的进化Word版含解析

第20讲生物的进化A组基础过关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种群中的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人工选择是进化最重要的动力和机制D.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答案 A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 错误;自然选择是进化最重要的动力和机制,C错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D错误。

2.(2018江苏单科,4,2分)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 A 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类型的突变均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与原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

3.(2018浙江4月选考,14,2分)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答案 C 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时,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产生新的物种,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有的可以遗传给子代,有的不能,如遗传漂变,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了选择,D正确。

4.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环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生境的蝴蝶。

通过“假蝴蝶实验”,发现封闭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23讲生物的进化精练浙科版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23讲生物的进化精练浙科版

第23 讲生物的进化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 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答案 D 解析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在整个生物界是非常普遍的,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极其重要,A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选择作用,与该环境有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而与该环境无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不改变,C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2.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 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 B 解析A项,抗生素不能诱导细菌发生突变,而是对具有不同耐药性的细菌进行选择。

B叽细菌本身就存在耐药性的与非耐药性的两种类型,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新生儿感染的细菌也可能存在耐药性的类型。

C项,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将会导致体内的致病菌数量增加,但不会增加其耐药性,耐药性的增加是药物对致病菌进行选择的结果。

D 项,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不能对该类细菌产生免疫力,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繁殖。

3 .油菜物种甲(2n = 20)与乙(2n = 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 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 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 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答案 B 解析A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

浙江省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讲义

浙江省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0讲生物的进化(含解析)讲义

第20讲 生物的进化[考纲要求] 1.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实例(a)。

2.进化论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解释(b)。

3.选择是进化的动力(b)。

4.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概念(b)。

5.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b)。

6.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a)。

7.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关系及实例(b)。

8.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的过程及实例(a)。

考点一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1.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自然的类群。

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2)生殖隔离: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拓展延伸 生殖隔离的常见类型生殖隔离⎩⎪⎨⎪⎧ 不能交配⎩⎪⎨⎪⎧⎭⎪⎬⎪⎫季节隔离不亲和性受精前隔离能交配⎩⎪⎨⎪⎧⎭⎪⎬⎪⎫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受精后隔离(3)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样性,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总会在一个或几个层次的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统一的模式。

2.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1)进化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种群可以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一个物种演变为另一个物种。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的环境。

(2)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遗传的力量使它们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实例:①人猿超科存在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②脊椎动物有同源器官,胚胎发育相似,说明存在着统一性。

③真核生物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

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之间在分子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统一性,如DNA 、RNA 、蛋白质、遗传密码的高度统一性。

3.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之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存在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浙江专版】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6-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a Word版含解析

【浙江专版】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16-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a Word版含解析

[考法综述]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是围绕对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展开,可能涉及一些新材料的分析;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考查,主要考查的是相关计算,常联系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有时要求通过对基因频率的计算来判断生物是否发生进化,题目主要是选择题,也可能在非选择题中出现,题目难度适中。

命题法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答案 C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及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②正确。

【解题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命题法2种群与物种的关系2.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答案 C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题法】种群与物种的比较3.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答案 C解析A项中,两岛上的鸟类存在于不同区域,即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项中,环境变化较大,自然选择力度较大,形成的物种数目较多;C项中,两岛的鸟类各形成多个种群基因库;D项中,图示显示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浙科版 生物的进化 作业.doc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浙科版 生物的进化 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生物的进化作业一、选择题1.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以说明( )A.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B.同种个体之间能相互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C.生物体层次上存在某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模式D.人类与大猩猩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答案 C解析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知,人身体上的每一块骨骼,大猩猩身体上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

这说明人类与大猩猩在生物体这一层次上,存在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A选项说明了所有真核生物之间在细胞这一层次上存在着统一性;B选项是从物种的角度说明了物种的特征之一。

2.(2018·浙江11月选考,17)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答案 D3.将两个不同种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杂种。

观察杂种的染色体,可以看到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有些部分可以配对,有些部分不能配对,能配对的部分说明了它们具有相同的基因序列。

下列关于这个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配对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B.能配对的部分越多,说明亲缘关系越近C.能配对的部分越少,说明亲缘关系越近D.能配对的部分,说明具有亲缘关系答案 C解析题目中提到的染色体配对,应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过程,而且能联会的部分一定具有相同的基因序列;能联会的部分越多,则亲缘关系越近;能配对、联会,则说明两种果蝇具有亲缘关系或有共同的祖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C项错误。

4.下列叙述不能体现生物界具有高度统一性的是( )A.遗传信息的载体通常是DNA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昆虫的翅和鸟的翅结构不同D.细胞是众多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答案 C解析昆虫的翅和鸟的翅结构不同,体现出二者具有差异性。

2020届浙江高考生物(选考)专题训练:14 生物的进化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浙江高考生物(选考)专题训练:14 生物的进化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训练14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必考集训】1.(2017浙江吴越联盟联考)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是()A.自然选择B.可遗传变异C.基因频率改变D.生殖隔离2.整个生物界,种类繁多、异彩缤纷,现存的物种数在200万以上。

它们在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体现了生物的()A.多样性B.特异性C.变异性D.统一性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基因突变决定的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不断施用农药的结果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只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4.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A.DNA→DNAB.DNA→RNAC.mRNA→蛋白质D.氨基酸→蛋白质5.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A.50%和50%B.50%和62.5%C.62.5%和50%D.50%和100%6.自然界中桦尺蠖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类型,当树干和岩石呈现深暗颜色时,绝大多数为黑色桦尺蠖,在灰色环境中,绝大多数为灰色桦尺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灰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是两个不同物种B.不同的环境条件中,灰色基因和黑色基因的频率不同C.灰色桦尺蠖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D.在深暗的环境中,大多数灰色的桦尺蠖突变成了黑色桦尺蠖7.(2017浙江绍兴模拟)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研究细菌抗药性形成的机理。

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绝大多数细菌死亡,但有个别细菌能存活下来,并能进行繁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青霉素的影响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降低B.存活下来的个体通过繁殖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的提高C.接触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已经产生了抗青霉素的差异D.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8.某玉米田从N年开始持续使用杀虫剂,而此地的玉米螟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玉米螟对杀虫剂产生了定向变异B.玉米螟对杀虫剂进行了定向选择C.杀虫剂对玉米螟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隔离9.等位基因(A、a)与(D、d)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

高三浙科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生物的进化B

高三浙科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生物的进化B

课时作业(二十三)B[第23讲生物的进化]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D.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2. 人们在30多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细菌的化石,这些细菌的代谢类型是()A.厌氧、自养B.厌氧、异养C.需氧、自养D.需氧、异养能力提升3. 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进化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4.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

已知某隐性基因纯合致死,预测该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应该是(纵坐标表示该隐性基因的频率)()A BC D图K23-25. 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于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D.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6.科学研究发现有“自私DNA”之称的转座子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和最为丰富的基因。

“自私DNA”在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具有遗传效应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C.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DNA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7.2011·巢湖质检图K23-3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图K23-3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8.图K23-4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

2020届 一轮复习 浙科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浙科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生物的进化学案[考纲要求] 1.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实例(a)。

2.进化论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解释(b)。

3.选择是进化的动力(b)。

4.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概念(b)。

5.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b)。

6.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a)。

7.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关系及实例(b)。

8.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的过程及实例(a)。

考点一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1.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自然的类群。

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2)生殖隔离: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拓展延伸生殖隔离的常见类型生殖隔离⎩⎨⎧不能交配⎩⎨⎧⎭⎬⎫季节隔离不亲和性受精前隔离能交配⎩⎨⎧⎭⎬⎫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受精后隔离(3)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样性,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总会在一个或几个层次的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统一的模式。

2.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1)进化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种群可以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一个物种演变为另一个物种。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的环境。

(2)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遗传的力量使它们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实例:①人猿超科存在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②脊椎动物有同源器官,胚胎发育相似,说明存在着统一性。

③真核生物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

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之间在分子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统一性,如DNA、RNA、蛋白质、遗传密码的高度统一性。

3.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之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存在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经过世代的选择,种群中的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积累,微小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

浙科版高考生物学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臻题强基练 作业34 生物的进化

浙科版高考生物学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臻题强基练 作业34 生物的进化

作业34 生物的进化A组基础达标1.(浙江1月选考改编)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

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B.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2.(浙江精诚联盟一模)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现在将中华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下列关于中华鲟的保护措施,错误的是( )A.建立中华鲟繁育中心B.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C.建立中华鲟种族基因库,保护遗传多样性D.向长江中大量投喂昆虫幼虫、软体动物等中华鲟的食物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第二次联考)下列有关遗传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遗传是基因序列改变所致B.自然选择对种群内的各种可遗传变异均能发挥作用C.物种间的竞争、互助互利会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可以改变种群基因频率4.(浙江杭州二模)一个适应环境的物种,不是一下子制造出来的,而是经漫长的岁月,逐步积累可提高适应度的微小改变形成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B.某些可遗传突变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C.大自然决定了适应性的高低,选择并积累高适应性的变异D.大自然在变异的机制层面就决定了变异指向适应自然的方向5.(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三次联考)药物华法林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常被用于灭鼠。

某地区使用华法林灭鼠,发现抗药小鼠的比例明显增加,并发现抗药小鼠中维生素K合成能力缺失。

停药一段时间后,该地区的抗药鼠比例下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华法林使小鼠发生了抗药性突变B.基因突变是否有害与环境有关C.抗药小鼠与敏感小鼠存在生殖隔离D.抗药小鼠的抗性基因不能遗传(浙江金华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第6、7题。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 生物的进化 教案(浙江专用).doc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 生物的进化 教案(浙江专用).doc

第21讲 生物的进化考点一| 生物进化1.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1)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①生殖隔离:即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②生物界虽然在类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样性,但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

(2)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①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可以发展出多个物种。

②整个生物界有一个共同由来,生物界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1)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个体间存在可遗传的变异。

(2)选择是进化的动力①选择的类型a .人工选择变异个体――→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的个体――→世代选择形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物种由此产生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②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3)种群的变异性在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4)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①相关概念a.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

b.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c.基因型频率: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

②遗传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内容: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主要有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

(5)自然选择导致适应①适应:生命的结构及功能、行为、生活方式有助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延续,它是生物特有的一种现象。

②自然选择导致生物进化性变化。

(6)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①异地的物种形成种群――→环境隔离因素两个种群――→自然选择遗传组成出现差异――→生殖隔离新物种。

②同地的物种形成如:二倍体植物――→减数分裂失败二倍体配子――→两个二倍体配子融合四倍体(新物种)。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9讲生物的进化学案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9讲生物的进化学案

第19讲生物的进化知识内容展示核心素养对接〔1〕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实例〔2〕进化论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解释〔3〕选择是进化的动力〔4〕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概念〔5〕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6〕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7〕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关系及实例〔8〕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的过程及实例生命观念通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知识,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开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思维通过物种形成、种群的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培养归纳与概括、逻辑分析和计算能力社会责任通过由于人类大量服用抗生素导致抗药性病菌增多的现象,引导人们高度关注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关注人体安康考点一生物的进化1.〔2021·浙江11月选考〕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

造成生物构造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A.共同祖先遗传C.长期人工选择解析生物具有统一性的原因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始祖先物种,遗传的力量使它们保持某种构造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答案 A2.〔2021年浙江4月选考〕以下关于自然选择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解析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假设为可遗传的范畴,那么可以通过遗传进展积累。

答案 C3.〔2021·浙江10月选考卷〕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解析种群中的变异个体在杂草进化前就已经存在,是杂草进化的根底和原材料,A正确;进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变异而是自然选择,B错误;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一种基因不能构成一个基因库,C错误;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答案 A此题组对应必修二教材P90~92,主要考察生物进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生殖隔离:即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2〕生物界虽然在类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样性,但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6生物的进化课件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6生物的进化课件
答案 C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 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 因交流,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产生新的物种,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有的可以遗传 给子代,有的不能,如遗传漂变,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 繁殖的差异进行了选择,D正确。
2.(2018江苏单科,4,2分)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 A 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 类型的突变均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与原 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 变,D错误。
答案 B 本题借助基因频率的计算,考查考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 行解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试题中对基因频率与分离定律的考查,体现了科学思维素养中的 分析与推断要素。
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 1 ×
2
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 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 [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D、d基 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 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生物的进化作业A组基础过关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种群中的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人工选择是进化最重要的动力和机制D.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答案 A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 错误;自然选择是进化最重要的动力和机制,C错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D错误。

2.(2018江苏单科,4,2分)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 A 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类型的突变均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与原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

3.(2018浙江4月选考,14,2分)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答案 C 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时,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产生新的物种,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有的可以遗传给子代,有的不能,如遗传漂变,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了选择,D正确。

4.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环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生境的蝴蝶。

通过“假蝴蝶实验”,发现封闭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

这种现象体现了(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C.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 B 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较开阔生境暗,封闭生境里的深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天敌捕获,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的机会多,而亮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反差大,易被天敌捕获,这说明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B正确。

5.(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 A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种群中的一个个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或人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年轻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

6.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 B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物种产生不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一定产生新物种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化的实质C.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答案 C 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B错误;突变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抗生素只是对变异进行了选择,不能定向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

8.下图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标志生物的进化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答案 B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生殖隔离指的是不同物种的个体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9.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漂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是自然选择的具体表现B.四倍体西瓜的形成,证明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C.单倍体到二倍体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答案 D 遗传漂变、自然选择、突变等因素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A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一定需要生殖隔离,B错误;单倍体到二倍体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属于染色体畸变,这种可遗传变异不能决定进化方向,C错误;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正确。

10.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答案 B 图中a为地理障碍,b为自然选择。

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障碍形成新物种,A错误;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

11.某植物种群,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种群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

答案55%、45%解析AA=30%、Aa=50%、aa=20%,根据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0%+1/2×50%=55%,a基因频率=1-55%=45%。

1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

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答案6%解析X B X b=15、X b X b=5、X b Y=11,X b=﹙15×1+5×2+11)÷﹙200×2+200﹚×100%=6%。

13.某一小麦大种群中,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易染锈病(t)为显性。

某群体中高秆、抗病植株=63%,高秆、易染锈病植株=21%,矮秆、抗病植株=12%,矮秆、易染锈病植株=4%,从理论上计算DDTT为。

答案9%解析dd=16%,d=4/10,D=6/10;tt=25%,t=5/10,T=5/10。

DDTT=(6/10)2×(5/10)2=9%。

14.某地区的人群中ABO血型频率为:A型=0.45,B型=0.13,AB型=0.06,O型=0.36。

请计算基因I A、I B、i的频率。

答案I A=0.3 I B=0.1i=0.6解析I A、I B、i为复等位基因,设I A的频率为p,I B的频率q,i的频率为r。

即I A I A 的基因型频率为p2,I A i的基因型频率为2pr;I B I B的基因型频率为q2,I B i的基因型频率为2qr;ii的基因型频率为r2;I A I B的基因型频率为2pq。

O型血的基因型频率=r2=0.36;A型血的基因型频率=p2+2pr=0.45;B型血的基因频率=q2+2qr=0.13;AB型血的基因型频率=2pq=0.06。

解方程即可得出I A的基因频率为0.3;I B的基因频率为0.1;i的基因频率为0.6。

B组能力提升1.(2018海南单科,18,2分)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答案 B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正确。

2.(2018海南单科,24,2分)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B 根据共同进化的观点,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B错误。

3.某一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场所被两条交叉的高速公路分割成4块,由此形成4个完全独立的种群。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4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B.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C.高速公路的开通会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及进化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D 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的基因库,4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种群各自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基因频率改变是互不相关的,A错误;基因频率是种群内某种基因占该基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如果某种群的个体数因各种原因而改变,则必然影响种群基因库中某些基因的个数和其全部等位基因的个数,所以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B错误;4个种群发生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高速公路的开通与否也不是诱导种群发生变异的因素,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4.下列有关育种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杂交除了可以选育新品种外,还可获得杂种表现的优势B.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种生物之间的转移C.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种群中全部基因数的比率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 C 杂交育种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进行的新品种选育方法,通过杂交获得的大量杂合子在自然界中还可表现出杂种优势,A正确;基因工程的实质就是让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内实现基因表达的过程,B正确;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占种群中该种基因的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C错误;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由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二者存在生殖隔离,分属不同物种,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