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翻译理论名家
严复严复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雅—雅言。
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才能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注重译者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及翻译质量。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专门知识。
鲁迅鲁迅强调直译,译作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顺易懂。
就是在翻译时要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一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鲁迅的“直译”所表明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所呼吁和寻求的是西方文化的原质传递。
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即忠实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傅雷傅雷在翻译上的主张有以下四点: 1.翻译应“重神似不重形似”; 2.译笔应“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3.“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4.“化为我有”,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客观的反映原文,是翻译工作的首要的追求目标。
;钱钟书钱钟书认为,“化”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钱先生的“化”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二是化的时候不能任意地化,也就是说,虽然“躯壳换了一个”,还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林语堂(1) 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其立论的依据是语言学、心理学和美学,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2)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 即翻译文本为文学文本, 也就是他说的艺术文; (3) 林语堂明确地提出了译者的三种责任: 对原文(原作者) 的责任, 对译文读者的责任, 对艺术的责任, 并明确地把它们同翻译标准联系在一起, 这在我国先前的译论史上独树一帜, 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 加切奇拉泽则指出(1)文学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 则;(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3) 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
(二)奈达翻译思想简介
❖ 奈达(Eugene A. Nida) ❖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 ❖ 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描写语言学阶段、
❖(二)译笔必须纯朴自然, 不事藻饰。
多雷在《论如何出色地翻译》中列出五条 翻译的基本准则:
(一)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的译文语言 (三)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因为字字对译
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 (四)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五)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提出 “《圣经》的翻译凭‘上帝的感召’ ”
他们关心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 及基督教《圣经》,注重原文的文学特 征,热衷于讨论译者应该直译还是意译。
中世纪时期
(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 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
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查普曼的见解:既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 成过于自由。
近代时期 (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的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
❖ (一)翻译是艺术 ❖ (二)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六)翻译分为三类: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翻译名家介绍
1928年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主持召开中 共六大,之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任中共 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
1930年,瞿秋白被撤销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 表的职务,8月26日回到上海。
1931年1月,在上海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瞿秋白提倡用直译法从事翻译,但反对用“不 顺”的语言,他认为如果用“不人不鬼的话” 搞翻译,是僵死的方法,非但不能丰富汉语, 还会将汉语引入狭路。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 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 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 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 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为着保存原作的 精神,并不用着容忍“多少的不顺”。相反 的,容忍着“多少的不顺”(就是不用口头 上的白话),反而要多少的丧失原作的精神。
“第一,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的 ‘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语族之 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第二,佛经 的翻译事实上开始了白话的运用——宋儒以 来的语录其实是模仿佛经而来的。不但如此, 照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来说,中国最早的白 话文学也是在佛经影响之下发生的。” (《再论翻译》)
瞿秋白是一个革命者,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 场上看待问题,就连看待翻译问题也不例外。 他提到的翻译观点,在许多处都涉及能叫大 众所明白的白话文。其实,瞿秋白本人熟读 经史,文言文的底子相当深厚,但他认为翻 译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大众。在这一点上,他 甚至对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进行了批评。
赵景深:“宁可错些不要不顺” 鲁迅:“宁信而不顺” 瞿秋白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说赵景深
翻译大家介绍
中国翻译大家1.杨宪益,1915年出生于天津,1936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19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
2009年11月25日杨宪益于北京过世,享年94岁。
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以及《鲁迅全集》、《青春之歌》等。
2.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3.董乐山(1924-1999)主要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
4. 傅雷(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 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 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
Peter_Newmark 彼得·纽马克
目录
简介 纽马克的学术贡献与著作
《翻译问题探索》
翻译思想与理论 评价
简介
彼得· 纽马克
彼得·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2011),英国翻译理论学家,交际翻译与语义
翻译的创始人。生于1916年,纽马克是英国著 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从事过多种欧洲 语言的翻译工作,是出色的译者和编辑。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等未能引起较大的反响,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英国翻译界的地位。
•
Newmark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长者,他在跟人交谈中会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记得笔者应 约前往萨里大学翻译中心与他见面时,他送给笔者几本近两年出版的《语言学者》(The Linguist) 杂志,每一本杂志里面都有他的文章,于是笔者赞叹道,“Newmark 教授,你仍然不断地出文章, 真令人钦佩!”他马上认真地说:“我不喜欢你用仍然一字,因为‘仍然’的含义是我老了,还在 写东西。其实在学术上年龄永远不是个问题。”
翻译态度
•
“总的来说,文学作品可归为两类:一类 是对人类行为严肃的道德评价;第二类与 第一类紧紧相连,即为娱人,是一种欢愉, 一种感观之乐。因为前者的原因,我总是 很严肃地对待文学……这种情况和翻译相 同,因为对翻译的态度亦是非常严肃。"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纽马克同时也是一位语言学家,并担任英
国语言学家协会会长。他的主要兴趣就是把语 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把翻译 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相结合。
简介
纽马克
1916年生于欧洲的捷克斯洛伐克,5岁移居英国。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主要贡献:
梁启超的小说翻译理论,给维新前后的 “新学”又吹进了 一股清新的空气,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 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这个 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 文学翻译名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林纾。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的译介和 作用,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政治小说的人。被中国学术界 丰为“鸿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一位百科全 书式的学者。将兴西学和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和救国 之道。
翻译理论:
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 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 对于我国近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动都具有 深远的影响。
信faithfulness,意义不背原文 达expressiveness,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最准 确、最生动的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雅 elegance,译文本身的古雅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翻译家的国家。
他们通过翻译,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将世界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
许渊冲,中国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之一,擅长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于原著,力求将作者的思想、风格、语言精确地传达给读者。
他翻译的《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赞誉。
施蛰存,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擅长翻译俄国文学作品。
他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作品成功地引入中国,通过翻译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杨宪益,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曾任中国外文局局长。
他翻译的《雾都孤儿》、《哈士奇儿》、《挪威的森林》等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
魏德昭,中国著名的英文翻译家和作家,以翻译英语犯罪小说而闻名。
他主要翻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等经典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精确传达了原著的悬疑和惊悚感,使读者深入体验到英国侦探小说的魅力。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他擅长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包括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作品。
他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成功地将日本文学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
这些著名翻译家通过翻译,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
他们将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球。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更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推动力量。
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西方主要翻译流派及其理论家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
Peter_Newmark 彼得·纽马克
• 也许是由于Newmark教授不服老的性格,也许是因为他的名气太大,年近九十高龄的他现在仍然给 萨里大学的翻译研究生上课,每周一学时。此外,他还经常为英国?语言学者?撰搞,该刊物中有他 的专栏“今日翻译〞〔Translation Now〕。笔者问,“您退休多年了还不断地给学生上课,是因 为您喜欢学生?还是因为您喜欢教书?〞他答复到:“我喜欢解释事物。〞在他看来,分析和解释 是翻译理论的主要任务,“翻译研究,翻译理论,或翻译学,不管人们如何称呼,我认为,此学科 是分析性的而不是描写性的;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者明白各种各样的翻译问题〞
翻译成果
•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翻译这项语言活动开场引起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语言学的相关理 论介入后,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1974年,纽马克升任教授,开设翻译理论课。 从这时起,纽马克开场写一些专门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和教学实 践的指引下,纽马克的翻译思想开场初具形态。正如纽马克自己所言他的大多数想法 都是来自课堂。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部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 誉。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于1995年出版之后。
翻译家简介
(2) 范畴转移
(2)词性转移( class - shifts) 根据各个语言的不同习惯,一些词若 想翻译为目的语言须改变其词性。词性转 移常包含在结构转移之中。例如:
Eng. a medical student = un etudiant en medecine Fr.
英语中的形容词medical 在译成目的语时 变为法语的名词medecine。
•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比较笼统:准确(accurate,内容 准确,事实准确,风格准确)和简洁(economical) • 认为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能达到这个目 的。译文是否准确可通过回译(back translation) 来检验。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语义翻译中 ,译者应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 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 下文的意义。 • 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 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 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 能为读者所接受。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语义翻译比交际翻译复杂精细,较笨拙晦涩,重在再现原 文作者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他的意图,倾向于过译,即选用 的词是比原文的词更专的特指词,为了表现意义的细微 差别,译文词汇往往增添了原文没有的意思。
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PPT
※中国近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一、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
南,号畏庐、畏庐居士。我国近代影响最大, 成就最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文、小说、诗歌、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诣和贡献。
‚林译十大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 克逊劫后英雄略》、《吟边燕语》、 《拊掌录》、《迦茵小转》、《离恨天》、 《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不如归》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 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 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汉代翻译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 译时期 ☆现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翻 译时期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Q:你所知道的翻译(理论) 家有哪些?
四个阶段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谦、慧远、 道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
师、著名
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 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 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 他与义净、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 翻译家。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成为中国翻译 史上的里程碑。
(上课用)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 为焦点。(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的‚翻译文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玄奘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点: (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Biblioteka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2)‚五种不翻‛
徐光启曾和利玛窦合作翻译欧 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 (Euclid’s Elements)前六卷; 后九卷由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 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合作翻译。 徐光启认为:翻译工作就是虚 心吸取别国的长处,将他们多 年积累的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 度为我所用,以此超越前人。 李之藻曾译过西洋历法。
(1).译书的目的性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梁启超是爱国的翻译评论家、翻译史家和 文学翻译家。他把兴西学、译西书作为维 新变法的‚强国‛之道。 梁启超‚翻译强国‛的目的性极为明确, 一以贯之。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 调,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强国的成功 范例来论证翻译对于强国的重要性。
‚严译八大名著‛: 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斯宾塞《群学肄言》 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 甄克斯《社会通诠》 孟德斯鸠《法意》 约翰·穆勒《名学》 耶方斯《名学浅说》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 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 准,对于我国近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 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 绍西方哲学的人。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翻译理论流派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奈达翻译介绍
尤金·A·奈达(Eugene A.N ida),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
2011年,8月2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世长辞,享年96岁。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编辑本段相关理论与著作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著作等身,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馀篇,另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参考书。
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中国古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笔名‚饮 冰‛、‚曼殊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众的才智,11岁中秀才, 补博士弟子员,从此进人广州著名的学海堂 学习,16岁中举人。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对翻译文学 的倡导、实践和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是和他的维新、改良、 爱国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倡导翻译, 提倡翻译文学,实践翻译文学,看作是他维新、 改良、爱国活动的一个方面。 梁启超以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和文坛上的声 望,大声疾呼翻译的重要意义,倡导翻译,这 种有力的号召与推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 说的译介和作用,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政治小 说的人。
体之讨论‛一节)
3)养能译之材
这是关于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梁启 超认为: 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 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 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 称矣。 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 华文和西文,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 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 才是好译本。因此,欲求译才,必自 设翻译学堂始; 强调对翻译人才的培养。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 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 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 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达雅三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全面要求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 译者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 也有论述。 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 而滥。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 他的译文一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 具备专门知识。
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 为焦点。(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的‚翻译文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三、‚五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1898年改为周树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 迅在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几乎用大半生的精力 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借外国的火, 来照明中国的黑夜,他是光明的引路人;鲁迅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是 中国译论的奠基人,也是傲然屹立于世界译坛 的一面光辉旗帜。
‚严译八大名著‛: 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斯宾塞《群学肄言》 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 甄克斯《社会通诠》 孟德斯鸠《法意》 约翰·穆勒《名学》 耶方斯《名学浅说》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 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 准,对于我国近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 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 绍西方哲学的人。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 译时期 ☆现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翻 译时期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Q:你所知道的翻译(理论) 家有哪些?
四个阶段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谦、慧远、 道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鲁迅的翻译可分为三个阶段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第一阶段(1903-1919) 日本留学期间,是鲁迅翻译生涯的第一站,与周 作人合译《红星佚史》等是他翻译的开端。 这一时期他的翻译思想是‚呼号‛,是‚战斗‛, 他的心,是站在弱者和不幸者一边,站在反抗者 一边。 第二阶段(1919-1927) 这是鲁迅在思想上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向共产主 义思想转变的时期,因而在翻译思想上也处于一 个‚上下而求索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形势 的需要和思想武装的需要。他翻译了不少文艺理 论作品。如:《查拉图斯特拉的序言》,《苦闷 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苏联托洛茨基的 《文学与革命》等。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1)择当译之本 这是关于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 梁启超指出:当时中国官局所译之书兵学较多, 他们以为西人之强,尽在于兵。实则不然,西人 之强,不在于兵,而在于文化、科学技术。而今 还有很多重要的书急需翻译。他列举并评论了有 关学校教材、法律书、政书、经济学书、工艺书、 农书、矿学书、史书、哲学书等,对我国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 (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为 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 之例,仍可沿用。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他翻译每一部作品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都体现着他的一贯的翻译思想。他所 以特别重视翻译被压迫、被损害的弱 小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学,因为这 些作品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 ‚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必 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转移性情,改造社会。‛这 是鲁迅从事整个文学活动,包括文学 翻译活动的宗旨。
第三阶段(1927年以后)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这是鲁迅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最辉煌的时 期。这时他已从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 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为了中国革 命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他翻译的文学作品 和文艺著作都是‚战斗的作品‛。 1935年完成了他一生翻译工作中最后一部 译作——俄国古典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 魂灵》。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 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 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的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中国近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一、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
南,号畏庐、畏庐居士。我国近代影响最大, 成就最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文、小说、诗歌、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诣和贡献。
‚林译十大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 克逊劫后英雄略》、《吟边燕语》、 《拊掌录》、《迦茵小转》、《离恨天》、 《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不如归》
梁启超这种翻译爱国、翻译强国的思想, 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翻译工作者,对树立中国文学翻 译思想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译书‚当首立三义‛
梁启超对翻译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系统而深人地 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 目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 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 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 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 译之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 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 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 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 200部。 林纾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是归化意译。 由于依靠朋友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口述,林 纾的翻译是‚耳受手追‛式的进行‚意 译‛,而且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和考 虑到当时读者的水平,他会对原文进行任 意删减或增补。他的译文删减、遗漏之处 颇多。
寺和尚, 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唐代高僧,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 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 法谨严,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 称‚新译‛。 他提倡忠于原本、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 至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 且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自玄奘以后所 译之经为新译。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鸠摩罗什,东晋时后秦高僧、国师、著名
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 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 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 他与义净、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 翻译家。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成为中国翻译 史上的里程碑。
玄奘,(600-664),原名陈袆,长安大慈恩
他的祖先是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 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 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 他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也起了不少作用。他 首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