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2
古代汉语基础专题 词类活用检测
![古代汉语基础专题 词类活用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21a8ccf9aef8941ea76e05ab.png)
古代汉语基础专题词类活用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予以指明)1、下列句中,有名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B、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C、沛公军霸上D、孟尝君客我。
2、下列句中,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A、成以其小,劣之B、乐琴书以消忧C、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3、下列句中,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A、天雨雪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C、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下列句子,属于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籍吏民,封府库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D、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5、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工具的一句是A、常以身翼蔽沛公B、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C、太祖累书呼,有敕郡县发遣。
D、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6、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的一句是A、失期,法皆斩。
B、射之,豕人立而啼。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D、沛公欲王关中。
7、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一句是A、曹公,豺虎也。
B、尔欲吴王我乎?C、友风而子雨。
D、天下云集而响应。
8、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的一句是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B、尔三人当父事丞相。
C、射之,豕人立而啼。
D、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9、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一句是A、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B、沛公欲王关中。
C、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D、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予以指明)1、下列句中,有动词用作使动的是A、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彼实构吾二君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E、反欲斗两主2、下列句中,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是A、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2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2](https://img.taocdn.com/s3/m/48f34a9f360cba1aa811dac8.png)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2◆名词:主语、宾语、定语◆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定语◆代词: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状语、补语◆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名词作状语◆状语谓语里的附加成分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我[已经]睡着了。
我[在大学]等着你们。
歌声[把她]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动词◆名词对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普通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最常见、最复杂①比喻。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席,包,囊,皆为名词。
在这里作状语,像席卷那样,像用包裹那样,像装袋子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
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②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兄长。
在这里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鸿门宴》)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
兄,名词,兄长。
在这里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③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可译为“在(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
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2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2](https://img.taocdn.com/s3/m/6c83377d3968011ca2009107.png)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班级:姓名:学号:一、简答: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
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5分)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2.赵王不听,遂将之。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韩信拜将)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韩信拜将)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韩信拜将)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十七)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2
![(十七)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2](https://img.taocdn.com/s3/m/79d4bacb19e8b8f67c1cb977.png)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 某个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的同时,具有“使宾 语怎么样的”特征。 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史记· 鲁 世家》)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 (《左传· 襄公二十二年》)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 子· 难一》)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通过一个词所 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 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 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
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活用 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 “沛公欲王关中。”—“王”活用为动词,构 成动补关系。
翻译格式:为+宾语+相关动作+名词
这种活用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名词用作及物动词;
其次:与宾语构成为动关系。
(五)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 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
下几种。
从语义上看,名词作状语常见的有以
1.表示方位和处所
舜勤于民而野死。(《论语· 鲁语》)
练习:
判断下列成语或惯用语中包含的此类活用 现象。 惊天动地、鲸吞蚕食 惊世骇俗、重男轻女 幸灾乐祸、党同伐异 蜂拥而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中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c586e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8.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一、示例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 使……痛苦 劳:使……劳累 4、空乏..其身 空乏: 使……贫困、痛苦 5、饿.其体肤 饿: 使……饥饿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用箕畚装土石 7、腰.白玉之环 腰: 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 8、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以宾客之礼相待或:把.........当宾客 9、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 童趣 10、一鼓.作气 公将鼓.之 鼓: 击鼓. 曹刿论战 11、肉食者谋之,又何加间.焉间: 参与 曹刿论战 12、恵子相.梁 相: 做宰相 恵子相梁 13、皆刑.其长吏 刑: 惩罚 陈涉世家 14、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 用鞭子打. 童趣 15、策.之不以其道 策: 鞭打,驱使 马说 16、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奔: 飞奔的马 三峡 17、皆披发文.身 文: 画文彩 观潮 18、恐前后受其敌.敌: 攻击 狼 19、一狼洞.其中 洞: 打洞. 狼 2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 从柴草中打洞. 狼 2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 穿丧服. 唐雎不辱使命二、词类活用汇总练习打“‐”的字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2.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4.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5.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6.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着名.8.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9.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10.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1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1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1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14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15、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或“腰间挂着”1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穿着破衣服.17.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18.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19.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20.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21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22.罍.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23.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2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25.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2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27.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28.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29.百姓孰敢不箪食..以迎将军者乎..壶浆同上名词作动词:箪:用箪盛;壶:用壶装.30.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形容词用作状语:外:对外;内:对内.30.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3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或长草木3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3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35.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36.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37.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38.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二.名词作状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2.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3.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5.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6.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7.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8.与余舟一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9.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10.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1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12.如鸣佩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1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1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1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7.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名词作状语:用丹砂.18.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19.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2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2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4.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坚固的铁甲.锐:锐利的武器.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7.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6.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7.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轩:指争着往高外;邈:指争着往远处.9.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10.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11.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12.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13.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泠.15.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1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17.忿恚..尉,令辱之.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1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1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20.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21.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或“认为……美”2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23.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2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25.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26.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27.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2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先:在……之前;后:在……之后.五.动词作名词: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3.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4.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5.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六.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1.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2.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3.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4.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5.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7.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8.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9.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七.其他:1.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尽,全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A4纸5号字4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A4纸5号字4页)](https://img.taocdn.com/s3/m/4f5893124431b90d6c85c743.png)
知识产权,严禁盗版,违者必诉。
正版资料验证 QQ:714700673。
【整套资料】带免费升级、初试“划重点” 、复试指导等优质服务。
从正规渠道购买资料, 录入“考生数据库” ,才能享有这些服务。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词活用了?属于何种活用?) 并解释其 , 活用后的意思: 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微子》) 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洁。
乱,形容词用如使动,使……乱,搅乱。
2.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儒〔者〕,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名词用如动词,修饰"者"。
] 美〔政〕、美〔俗〕,都是形容词用如使动,使……美。
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强,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强。
用,动词用如名词,费用,用度。
贫,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贫。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
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 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老,使……长(zhǎng)大。
肥,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肥大。
6.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红,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红。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
7.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生,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复生。
死,动词用如名词,死者。
肉,名词用如使动,使……长(zhǎng)肉。
8.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
(《韩非子·十过》) 入,使动用法,使……入,把……送入。
9.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括〕、将〔之〕,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为将(jiàng)。
破,使动用法,使……破(被打败)。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4cd4639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7d.png)
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X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
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
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
美匠人斫而小之使。
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
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
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
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
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
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X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139f697e21af45b307a853.png)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一、填空:1.32,30.2.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3.衍文,脱文。
4.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
5.平水韵(或诗韵),1066.唐宋(或中古)7.发音部位。
8.连绵9.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二、概念题:1.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2.五音: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粘、对: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4.读为:音韵术语。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清、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
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6.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7.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形式各异的词。
8.拗救: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9.字母: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10、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词,也就是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11.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12.双声: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试题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5f0d0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d.png)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1.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上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例如:沛公HY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HY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局部。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之战?〕——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表达句的谓语局部找不到动词或者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那么四月花。
〔?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假如说如今什么都不做,只是遵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承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表达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假如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
〔?卖柑者言?〕——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尊重大国的声威而表示敬意啊。
古代汉语--10词类活用(2)
![古代汉语--10词类活用(2)](https://img.taocdn.com/s3/m/a6cc4377f46527d3240ce026.png)
思考: 少时,一狼迳去, 思考:“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 聊斋志异· 前。”(《聊斋志异·狼》)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例如: )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例如: 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 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 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凡是形容词或名 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 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 )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 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 只连接谓词性成分, 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 此名词用“ 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 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 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 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 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 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 果出现其他词,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 果出现其他词,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 、名词、 ”“可”“足”“欲 等能愿动词后面, “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则活用为动词。 则活用为动词。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子谓公冶长 论语·公冶长》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舟楫者 ——“水” 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 水 本是名词,受助动词“ 动词,意思是游水。 饰,可知已活用为 动词,意思是游水。
古代汉语习题集2 (版本二)
![古代汉语习题集2 (版本二)](https://img.taocdn.com/s3/m/2edddf5a7cd184254a35351b.png)
古代汉语练习一一、填空(15分)1、甲骨文又称()()等,主要是指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历史上也称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3、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说中的六书指象形、()、会意、形声、()、假借。
《说文解字》中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指的是“六书”中的()。
4、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有异的字。
5、原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广泛的字,到了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做()。
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做母字或()。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汉代的()。
二、用传统的“六书”对下列汉字进行分析。
(10分)向休牧取比益闻然刃衷三、多项选择题(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正确选项)(10分)1、下列各组字中,都是异体字的一组是_____。
①岩——巖泪-—淚烟——煙②发-—發谷——穀干——乾③岩——巖泪-—淚谷——穀④泪——淚烟——煙发-—發2、下面各组字中,不全属于上形下声的形声字是_____。
①芝芷蕴芸②艾蔼荣茅③茄葭蒹菅⑤葡萄莲藕3、下列字体中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有A隶书b甲骨文c楷书d小篆e金文4、下列各组字中,都是会意字的是A臭寒逐息b从问安莫c即未眉伦d信武比息5、下列属于假借字的是A举错不可不察也。
(措)B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矣。
(上)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叛)四、简答题(22分)1、举例说明因形求义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8分)2、举例说明分化字的类型。
(7分)3、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7分)五、标点(错3个减1分,计15分)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子何为者也对曰麦丘邑人也公曰年几何对曰八十有三矣公曰美哉寿乎子其以子寿祝寡人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贵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傍谏者得人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于众臣百姓桓公怫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之匹也子更之麦丘邑人作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得罪于其臣者也莫为谢至今不赦公曰善赖国家之富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注:麦丘:地名六、翻译下面两段文字(第一段落15分,第二段13分,计28分)1、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词类活用练习题(教师)
![词类活用练习题(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dae30473a26925c52cc5bf6e.png)
词类活用练习一(20题)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无乃尔是过.与?C、刑.人如恐不胜D、年十七,好.古文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拔剑撞而破.之B、骊山北构而西.折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道芷阳间.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虾而友.糜鹿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小.学而大遗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吾得兄.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覆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小.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既来之,则安.之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有席.卷天下……之意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以愚.黔首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秋毫不敢有所近.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籍.吏民封府库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代汉语13 14练习题第二学期
![古代汉语13 14练习题第二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2812cac948d7c1c709a14520.png)
精品文档练习题填空1.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一个的结构表达了的内容。
2.意动用法实际上是以一个的结构表达了句的内容。
3.上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之”字只能作。
4.就充当句法成分而言,在上古汉语里,第二人称代词“乃”字只不能用作。
5.就充当句法成分而言,在上古汉语里,第二人称代词“而”字不能用作。
6.“其后秦稍蚕食诸侯”中“蚕”的用法是名词作。
7 。
“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胠箧》)文中“擿”通“”.8 。
.“秦师遂东”中“东”的意义是9 词。
.古人常用尊称和谦称。
谦称和尊称都是10 在上古汉语里,“吾”可以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放在动词后面作.。
11.在上古汉语里,“其”字只能作,不能作主语,在许多地方“其”字很象主语,其实不是,因为它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字。
12.古代汉语无定代词“或”通常用来指,而且只能作主语。
13.古韵指的就是。
14.古人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称为。
宋人又增加音母和音母,成为。
15 。
中有合韵的情况。
所谓合韵,.就是《诗经》16.从中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入派四声。
17.古音韵学家根据韵尾的不同,把韵母分为三种,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
收尾的叫 [t]、[k]叫;以鼻音收尾的叫;以塞音[p]、18.最早创立字母的人,相传是唐末的一个叫的和尚,他创立的字母共有个。
唐宋人又增加了六个,成为。
19 。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叫,两个字的韵相同叫20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词)来解释另一个字(词)的意义,.这种方法叫。
21.临时改变字的读音来使古代韵文押韵谐叶的方法叫。
22.传统音韵学上声母的代表字叫,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有个这样的代表字。
23.从发音部位上看,帮滂並明是音,非敷奉微是音,来是音,日是音。
24.古汉语里有、、、四种不同的声调,称为。
25 》。
.北宋时期,隋朝的陆法言著有等就古代的韵书而言,《韵。
,它把韵分为人奉旨编纂的一部韵书是26 》是反映近古音语音系统的代表作。
古代汉语练习题-词类活用2
![古代汉语练习题-词类活用2](https://img.taocdn.com/s3/m/8b27fd62eefdc8d376ee325c.png)
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 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自知)
2•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 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 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 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韩
译文:
赵奢说:“用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轻 易地谈论它。假使赵国不任用赵括做将军就罢 了,如果一定要任用他做将军,使赵军破败的人 一定是赵括。”到了赵括将要带兵出发时,他母 亲上书给赵王说:“不能让赵括做将军。”
3.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都: 用作动词,建都。王:动词,封王。
译文: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驻守在关 中,却建都彭城。又违背义帝与诸侯所作的约定, 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对此诸侯十 分不满。
10.刺:名词用作动词,做刺史。
11.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12.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栖。
13.屈:使动用法,使屈。
14.甲:铠甲,名词用作动词,穿上铠甲。
15.衣:用作动词,包扎。
16.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17.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18.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19.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整齐” 的意思。
4.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附: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归:使动用法,
使……归,富、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富足、安定。
译文:
积蓄贮备(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假如粮 食多财物有余,做什么能不成功呢?凭这个进 攻,就能够取得(城池);凭这个防守,就能够 牢固不失;凭这个作战,就能够获胜。使敌人归 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不能被招来呢? 如今驱使百姓,使他们归于农耕,都附着在农业 上,使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和 其他流动谋生的人趋向农事,从事农业生产,那 么粮食的积蓄就会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 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令人 害怕的情况,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最新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说明句中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
![最新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说明句中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97015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f.png)
最新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说明句中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2.怀敌抚远,何招而不至?怀:使动用法,使(敌)归顺。
抚:使动用法:使(远方的人)归附。
3.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窃为陛下惜之。
富安:使动用法,使天下富足安定。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使动用法,使免于灾祸。
□5.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
“饮食”是使动用法。
使... 饮食。
6.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奇”是意动用法。
认为... 奇特。
7.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饮”是使动用法。
使...饮。
8.一营大噪,尽甲。
“甲”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穿铠甲。
9.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友”是意动用法。
当作朋友。
1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饮;使动用法,使(赵盾)喝酒。
11.怀敌抚远,何招而不至怀;使动用法,使(敌)归顺。
动用法,使(远方的人)归附。
12.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衣:用作动词,包扎。
/裂,使动用法,使(裳)裂。
[备注答出一个即可]13.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
崇:用作动词,斟满。
14.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奇:意动用法,认为(之)奇。
15.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使动用法,使(之)免。
16.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
家:用作动词,安家。
17.一营大噪,尽甲。
甲:用作动词,穿铠甲。
18.入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直士:用作动词,任用直士。
19.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抚,使二词固,使动用法,使…固。
□2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君,用作动词,行君道。
22.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窃为陛下惜之。
富安,使动用法,使天下富足安定。
23.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栖,使动用法,使…栖。
□24.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准绳,用作动词,使用准绳。
25.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君”活用为动词。
守君道。
26.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词类活用2
![词类活用2](https://img.taocdn.com/s3/m/27dc82bb69dc5022aaea0034.png)
④ “„„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 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 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 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 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 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 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则、即、皆、固、诚、耳”等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 恶、安、焉、奚”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不信自” ①忌不自信。“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之有” “未有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 “不欺余”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未之闻” “未闻之”
名词用作状语 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 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主语+名词+谓语
①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象云那样汇集 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皆谦而礼交之
有礼貌地
吾得兄事之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请不要讥笑我。 3、请勿见笑。
被动句式翻译——
于、见、为、被“换”标志词为“被”, “调”受 动方于前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1、( A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世上有灾年和 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 ) A、同舍生皆被绮绣(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 服 )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63c6a2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4.png)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名词做状语。
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史记〃扁鹊列传》)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3.女为悦己者容。
(司马迁《报任安书》)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禇少孙《西门豹治邺》)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攘鸡》)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0.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八十章》)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王力版古代汉语练习题(二)(后附答案)
![王力版古代汉语练习题(二)(后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ec526771fe910ef02df86f.png)
王力版古代汉语练习题(二)(后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的“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 人强.马壮2.“刃”在“六书”中属于()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3.《郑伯克段于鄢》作为一篇历史散文,属于典型的()文章。
A. 记人B. 记事C. 记言D. 记国君4.《冯谖客孟尝君》选自()A. 《左传》B. 《战国策》C. 《国语》D. 《孟子》5.在汉字里,像“花”这样既带形符又带声符的字,一般被称为()A. 会意字B. 象形字C. 形声字D. 指事字6.“众闻则非.之”中加点字“非”的意思是()A. 诽谤B. 指责C. 非议D. 不是7.下列繁简字对应有误的是()A. 东——東B. 汉——漢C. 买——賣D. 华——華8.“颖”字的声符是()A. 匕B. 页C. 禾D. 顷9.“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是()A. 比喻B. 排比C. 对偶D. 顶真10.以下各项中的“闻”作名词解释的是()A.没死以闻B. 老妇不闻C. 不能称前时之闻D. 不求闻达于诸侯二、指出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该字。
11.今京不度.。
12.晋军.函陵。
13.食.以草具。
1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5.日.食饮得无衰乎。
16.不介.马.而驰之。
17.填然鼓.之。
18.无以,则王.乎。
19.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2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人强马壮”和“筋骨之强”中的“强”都可以解释为“强健”。
2.【答案】B【解析】根据指事字的特点可知应选B。
3.【答案】B【解析】《郑伯克段于鄢》属于典型的记事文章。
4.【答案】B【解析】《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这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
5.【答案】C【解析】形声字的两个部件分为形符和声符,通常情况下,形符表义、声符表音。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2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2](https://img.taocdn.com/s3/m/d585dfe3240c844768eaee14.png)
6.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 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①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③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②左右欲兵之。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 用为动词。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③ (冯婉贞)驰而前
二、名词作状语,用作副词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
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 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等。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 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活用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4)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让… …活下去 2、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让… …活命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 使… …恼怒 4、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 引… …去见
5、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6、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论贵粟疏》 7、李牧连却之。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鸿门宴》
带领· ····· 跟着
2、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使······ 来朝拜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那么就用作动词了。 形容词不仅用作一般动词,而且还能表示主语“使” 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即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怎么样”。 一般译为“使· ····· 怎样”、“让······ 怎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班级:姓名:学号:一、简答: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
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5分)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2.赵王不听,遂将之。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韩信拜将)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韩信拜将)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韩信拜将)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拜将)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柳子厚墓志铭)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
(柳子厚墓志铭)!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段太尉逸事状)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柳子厚墓志铭)14.晞一营大噪,尽甲。
(段太尉逸事状)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段太尉逸事状)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黄冈竹楼记)17.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晋灵公不君)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晋灵公不君)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晋灵公不君)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不君)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自知)2.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韩信拜将)4.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动现象:1.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固。
2.将: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
3.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4.阬:同“坑”,用作动词,活埋。
5.奇:奇特,出众,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出众。
~6.王:用作动词,做王。
7.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
8.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闻。
9.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10.刺:名词用作动词,做刺史。
11.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12.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栖。
13.屈:使动用法,使……屈。
14.甲:铠甲,名词用作动词,穿上铠甲。
15.衣:用作动词,包扎。
?16.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17.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18.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19.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整齐”的意思。
20.饮:动词的使动用法,让……饮。
五、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1.必:常作副词,这里用作动词,有“一定靠”的意思。
译文:想要了解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了解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2.将①、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
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败。
将④:名词用作动词,做将军。
'译文:赵奢说:“用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
假使赵国不任用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用他做将军,使赵军破败的人一定是赵括。
”到了赵括将要带兵出发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能让赵括做将军。
”3.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都:用作动词,建都。
王:动词,封王。
译文: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驻守在关中,却建都彭城。
又违背义帝与诸侯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对此诸侯十分不满。
4.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
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
归:使动用法,使……归,富、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安定。
译文:积蓄贮备(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
假如粮食多财物有余,做什么能不成功呢凭这个进攻,就能够取得(城池);凭这个防守,就能够牢固不失;凭这个作战,就能够获胜。
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不能被招来呢如今驱使百姓,使他们归于农耕,都附着在农业上,使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和其他流动谋生的人趋向农事,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的积蓄就会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
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令人害怕的情况,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耳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11.人有盗高庙①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③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④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注:①高庙:汉高祖刘邦庙②奏:判决。
③释之:人名,即张释之。
④逆顺:指犯罪的程度。
⑤长陵:高祖坟墓,此句乃委婉语,实指盗掘坟墓。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注:①类:种。
毋类:指全家被诛。
—8.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拨剑而刺之。
焉①:句尾语气词兼指示代词,于是。
之③:动词,到;谓语。
道:名词作状语,在道上。
责:名词用作动词。
讨债;谓语。
夫:指示代词,那;定语。
尝:副词,曾经;状语。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
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
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
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
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
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
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
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
《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
”此之谓也。
裕①: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裕。
以①:介词,表凭借,与“礼”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
^以③;连词,作用同“而”。
易:田治理得好。
他:指示代词,其他;定语。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行:名词,德行;宾语。
常①:副词,经常;状语。
厌:动词,讨厌;谓语。
常②:副词,通“尝”,曾经;状语。
竟:副词,终于;状语。
饭:动词,给饭吃;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