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第一部分文知1、常用修辞方法:比;人;夸;排比;偶;引用;;反;借代;比;屡次;反。

(1)比: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得详尽,使高妙的道理得浅易懂。

例 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人 (使事物拥有人的神、作、言、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 1:桃、杏、梨、你不我,我不你,都开了花赶趟儿。

(3)夸:揭穿事物的××本,烘托××气氛,加衬着力,引起者的烈共。

例1:白三千丈,愁似个。

例2:她没有端酒,就醉了。

(4)排比:可增言的气。

用来理,可把道理述得更密、更透;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得舒畅淋漓。

例1:漫漫路,有朝夕相的人,多少叮,多少呵,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构相同、意称的一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或周边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言工整。

形式上音整平均、奏感,拥有音律美;内容上凝集中,概括力。

例 1:皆秋景,山山唯落。

——王《野望》例2:晴川阳,芳草萋萋洲。

——崔《黄楼》(6)引用:明文、叙文:既增了服力,又使文章充情画意,兴趣盎然。

在文中,作据能够增言服力,使更加充足。

例 1:唐代人李白曾写道“ 家玉笛暗声,散入春洛城。

”(7) :作用:,引起人注意,启人思虑。

用在一段的开或尾,除引起思虑外,有承上启下的渡作用;用在文中,能使深入,脉清楚。

例 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起作用,增必定( 否定 )气。

例 1:毛主席都是这样,我有什么能够傲的呢?例2:“ 道不是我公众造了人世界?”(9)借代:以代繁,以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尽、生的收效。

例 1:大胡子凶神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公众一一。

例3:黄垂髫(借指老人和少儿),并怡然自。

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目录1. 内容概览 (2)2. 文学体裁概述 (3)3. 文体知识要点 (4)3.1 记叙文 (5)3.2 议论文 (6)3.3 说明文 (8)3.4 应用文 (10)4. 文学体裁特点分析 (12)4.1 诗歌的特点 (13)4.2 散文的特点 (15)4.3 小说的特点 (16)4.4 戏剧的特点 (17)4.5 寓言与童话的特点 (18)4.6 民间故事与传说的特点 (20)5. 文学鉴赏技巧 (21)5.1 阅读理解技巧 (22)5.2 文本分析技巧 (23)5.3 写作技巧 (24)6. 文学批评方法 (26)6.1 美学批评 (27)6.2 历史批评 (28)6.3 社会批评 (30)6.4 心理批评 (31)7. 文学创作指导 (32)7.1 创作准备 (33)7.2 创作过程 (34)7.3 作品修改与完善 (35)8. 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37)8.1 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38)8.2 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39)1. 内容概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结构、语言运用以及常见文学体裁的分类和特征,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文体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

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结构,如记叙文注重情节和人物刻画,说明文强调客观性和条理性,议论文则侧重于观点和论证,应用文则用于特定场合的书面表达。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分类的一种方式,常见的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每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如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则以抒情、叙事、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则更加自由灵活,注重表达个人感受和思想;戏剧则以对话和舞台表演为主要手段,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风貌。

初中语文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最全整理

初中语文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最全整理

初中语文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最全整理重要文体(一)古代重要文体1.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为了说理或发表某种观点或看法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马说》。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如《陋室铭》。

3.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可议论,也可以记叙和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

4.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该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送东阳马生序》。

6.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等。

以唐代作为标准,古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将五言、七言律诗截一半就是绝句,故而绝句又叫截句。

7.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语文初中知识点总结(7篇)

语文初中知识点总结(7篇)

语文初中知识点总结(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语文初中知识点总结(7篇)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

2023年初中语文常识——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2023年初中语文常识——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2023年初中语文常识——基本文体知识汇总基本文体知识识记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借物喻理、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四、记叙文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议论文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2、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3、议论文结构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4、论据类型:道理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5、常见论证方法:①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②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6、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7、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①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②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六、说明文1、说明文分类:①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②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2、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③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

文体:文章的体裁。

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章:篇幅不很长的作品。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可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第一部分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第一部分 语文知识1、常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对比;反复;反语。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语言简练工整。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例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全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中考语文总复习7至9年级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

中考语文总复习7至9年级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

七至九年级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一、重要文体(一)古代重要文体1.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为了说理或发表某种观点或看法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马说》。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如《陋室铭》。

3.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可议论,也可以记叙和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

4.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该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送东阳马生序》。

6.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等。

以唐代作为标准,古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将五言、七言律诗截一半就是绝句,故而绝句又叫截句。

7.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初中语文重要文体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重要文体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重要文体知识汇总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常见类型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说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完整版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完整版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识记基本文体常识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五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一、记叙文体常识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理解概念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九年级文体常识大全

九年级文体常识大全

九年级文体常识大全1.语文(人教版)初一到初三所有的文体知识初中语文文体知识一、识记基本文体常识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四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二、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人物描写 ...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三、阅读 ... 与技巧(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初中语文7-9年级重要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最全整理

初中语文7-9年级重要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最全整理

初中语文7-9年级重要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最全整理重要文体(一)古代重要文体1.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为了说理或发表某种观点或看法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马说》。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如《陋室铭》。

3.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可议论,也可以记叙和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

4.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该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送东阳马生序》。

6.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等。

以唐代作为标准,古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将五言、七言律诗截一半就是绝句,故而绝句又叫截句。

7.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文体相关知识点总结初中

文体相关知识点总结初中

文体相关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文体的定义和分类文体是指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一种特定风格或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的表达需求。

文体可以分为散文、诗歌和戏剧三大类,每一类还可以根据表达方式和目的进行更细致的分类。

1.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思想感情、叙述事实和描述现象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体裁。

它可以根据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描写文等不同类型。

2. 诗歌诗歌是一种以抒发感情、写意和表现美的文学表达形式。

它以语言的艺术和韵律感为主要特点,可以根据韵律、格律、形式和内容分为不同类型,如韵文诗、律诗、绝句和七言诗等。

3. 戏剧戏剧是一种以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舞台表演、对话和情节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可以分为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等不同类型。

二、散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散文是最为灵活多样的文体,它以叙述、议论和描写为主要目的,可以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来表现个人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散文鉴赏的方法主要包括解读题意、分析结构和语言、品评主题等方面。

1. 解读题意散文的题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导情感。

通过阅读和分析散文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来理解散文的题意,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结构和语言散文的结构和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它包括篇章结构、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通过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散文的精彩之处。

3. 品评主题散文的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它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通过品评主题,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散文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领略其中蕴含的美意。

三、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诗歌是一种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的文体,它以表现感情、抒发思想和歌颂美的方式来展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诗歌鉴赏的方法主要包括韵律分析、音韵分析和形象表达等方面。

1. 韵律分析诗歌的韵律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它通过音节、格律和韵脚的运用来增强语言的韵味和音乐性。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一)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一)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一)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整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语文是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语文文体知识的学习是语文的关键,也是中考语文高分的关键。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初中语文常见的文体知识,以及涉及中考中高频考点。

一、记叙文1. 定义:以叙述故事或事件的方式表现人物、事物、环境等情节的文体。

2. 特点:多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叙事顺序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合理有序,描写生动而具体,一般不涉及作者的主观感受。

3. 中考高频考点:记叙文的结构特征,如开头、事件、结尾;叙事顺序的处理;情节合理有序的表现;场景描写与人物塑造等。

二、议论文1. 定义:表达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或看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支持自己的观点,达到说服读者的效果。

2. 特点:通常包括:导入、提出问题、自己的观点、分析和论证、结论和呼吁等部分,可以包括多种叙述方式,情感表达更迫切。

3. 中考高频考点:议论文的特点和要素;论点与论据的搭配、结构与呈现;过渡语;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三、说明文1. 定义:通过科普的方式,向读者解释一个事件或事物,让读者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特点:注重通过文字让读者了解相关事物,多用描写手法,对“什么”、“怎么”、“为什么”作出解释。

3. 中考高频考点:说明文的特点和要素;如何简单、明了地向读者解释;文字的精确性和合理性;图表配合等。

四、文言文1. 定义:指中国古代从汉文化时期起一直流行的文化体裁,是汉字的经典范本,也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特点:文言文的语言是古代汉语,包括音、韵、声、调、形等要素的运用,讲究句式的平仄、韵律和对仗,想象力丰富。

3. 中考高频考点:文言文翻译的考点、常见典故的考查;文言文的修辞特点、句法结构、语言组成等学习。

五、诗歌1. 定义:用简练而富含想象力和感情的语言,通过韵、律、格和形式等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文学体裁。

2. 特点:包括抒情、叙事、赞颂、讽刺等多种类型,采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注重语言的形象化和抒情性。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哎呀呀,说起初中语文文体知识,那可真是像一个大大的宝藏库!先来说说记叙文吧。

这不就像是我们生活的纪录片嘛!它把一件又一件有趣的事儿、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都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面前。

就像我上次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公园玩耍,那一天发生的点点滴滴,要是写成记叙文,肯定超级精彩!我们在公园里捉迷藏,我躲在大树后面,心里那个紧张呀,就怕被小伙伴找到。

这感觉,难道不像记叙文里主角的心情吗?议论文呢,就像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要努力说服别人。

比如说,该不该在上学的时候带手机?有人说可以,能方便联系家长;有人说不行,会影响学习。

这不就是在辩论嘛,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证据,都想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

说明文呢,就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把一个陌生的东西给我们讲得明明白白。

比如介绍一个新型的机器人,从它的外观到功能,再到工作原理,一点一点地说清楚,让我们一下子就了解了这个新奇的玩意儿。

还有散文,那简直就是心情的自由舞蹈!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忧伤,一会儿又充满了希望。

就像天上的云,自由自在地变换着形状。

小说就更有趣啦!像是一个大大的幻想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有勇敢的英雄,有狡猾的坏蛋,还有神奇的魔法。

这不就跟我们做的美梦一样吗?哎呀,初中语文的文体知识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贝的百宝箱!每种文体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我觉得呀,掌握这些文体知识太重要啦!它们就像我们手中的工具,能帮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精彩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

难道不是吗?所以,我们可得好好学,好好用,让文字成为我们的好朋友,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体常识知识点汇总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见的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寄情于事等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它们的作用:1. 比喻将喻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2.拟人将拟人化,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3. 夸张将夸张来写,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予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使用排比增强文章语势和气势,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弦,语句整齐,互相映衬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富有感染力,强化什么内容7. 设问引人注意引发思考8. 反问加强语势强烈抒情记叙文知识点概念: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及人或物名)记叙的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或肖像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2.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3.写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4.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必要时外加补叙)顺叙: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

顺叙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记叙文中人物的描写作用:对人、事、物、景作具体的形象刻画作用。

记叙文中景物或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抒发人物的感情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更具体情节更生动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何人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说明文知识点概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给下定义、引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举例子:列举实例,对作了具体的说明。

分类别:对事物进行分类说明,这一更好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打比方:将比方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作比较:将与进行比较,说明了的特征。

引用:引用了(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更好地说明的。

列数字:用哪些准确的数字加以说明,这样准确科学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更好地说明。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空间以空间方位、地点位置的转换顺序如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等。

时间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逻辑1、现象-本质2、特点-用途3、原因-结果4、整体-部分5、主要-次要6、概括-具体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考题形式有:某个句子中的某一个词换为某一个词或把这个词删除,行不行?为什么?答题模式为:不能或不行,这个词在这里是意思,它在句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换为后,意思就变为,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所以不能换或删除。

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5、自己综合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理论论据(包括人们都认为的公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1、例证法(摆事实):举了例子,具体而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例子,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哪几者的对比,突出强调了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议论文中的记叙,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议论文中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议论文中的抒情,作用: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小说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塑造人物的手段: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和神态;2、情节故事情节的作用:与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的来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

环境描写的种类:社会环境:提示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小说的分类(按篇幅的长短):短篇中篇长篇诗歌知识点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诗歌以表达方式为分:抒情诗――《沁园春•雪》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词又称长短句。

戏剧知识点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散文知识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

)散文分为: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的抒发作者的情怀。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也带有抒情成分,如《藤野先生》。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组织材料、结构呈篇较自由。

)立意方面: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托物抒情、发表议论。

高三理解性默写之高中篇目一、《师说》(韩愈)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师说》中说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劝学》(选自《荀子》)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