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海州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地热特征 及其动力学意义

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地热特征 及其动力学意义

表 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平均热流值、浅部地温和热-流变学特征参数
盆地
准噶尔 吐哈 塔里木 海拉尔 松辽 柴达木 鄂尔多斯 汾渭地堑 华北 南华北 南阳 苏北 四川 江汉及其周边 扬子地台中部 藏北 兰坪-思茅 楚雄

Qc燉Qm
52
1.26
45
1.96
44
1.95
61
1.08
70
0.52
54
2.18
189
5.0
584
195
4.7
508
152
6.2
441
218
4.4
649
262
3.7
8284.3
638
253
3.8
810
295
3.1
857
172
5.5
494
199
4.8
550
266
3.7
837
191
5.0
525
206
4.6
609
152
6.4
433
154
6.5
522
238
4.0
根据实测热流值、地下流体氦同位素比值、区域 地球 化 学和人工地震 测深 剖面 等资 料,作 者 计 算 了 各 盆 地 的 壳 幔 热 结 构 和 地 温 结 构 。东 部 伸 展 盆 地 为 “冷 壳 热 幔 ”型 ,西 北 部 的 盆 地 和 江 汉 盆地 属于 “热壳冷幔”型;而中部地区、青 藏高原 东 南 部 和 扬 子 地 台 中 部、藏 北 残 留 盆 地 的 热结构介于以上两类之间。东部盆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盆地的 5km 深度地温高于 120℃, 10km 处地温高于 230℃;而西北部盆地和残留盆地 5km 深度地温一般低于 100℃,10km 处 低于 2003;中部地区盆地 5km 地温在 100~120℃之间,10km 地温在 200~220℃。同样地, 40km 处地温也显示出此种横向和特征。因此,中国大陆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盆地为“热 盆”,中部地区的盆地多属于“温盆”,西北部的盆地多为 “冷盆”,而扬子地台中部和臧北地区 的残留盆地也属于“冷盆”。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深部地温特征表明,“热盆”在 5km 深度以 下 的 温 度 已 超 过 有 机 质 的 生 油 门 限 ,因 此 不 利 于 这 些 盆 地 的 深 部 找 油 ,但 是 存 在 烃 源 层 二 次 生 烃的可能性;而“冷盆”达到 100℃地温的深度多在 5~6km,尤其是藏 北地 区和 扬子 地台 中部 残 留 盆 地 深 部 地 温 低 ,这 对 早 期 含 油 气 系 统 的 保 存 和 深 埋 的 烃 源 岩 层 的 后 期 生 烃 等 均 有 利 。

中国中_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_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中国中_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_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现 代 地 质第11卷 第4期1997年12月GEOSCIENC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 ty of Geosciences Vol 111 No 14 Dec.1997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收稿日期:1997)06)10 第一作者简介:陈发景,男,教授,博士导师,1927年出生,石油地质学专业。

陈发景(能源系 北京 100083)汪新文(地矿系 北京 100083)摘 要 讨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和地球动力学模式:(1)按照地球动力学背景,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成伸展、缩短挠曲和走滑3种成因类型;(2)提出了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按照盆地成因类型、板块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讨论了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分布;(3)根据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基底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地温场等特征,建立了有关大陆内伸展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 盆地构造体系 伸展盆地 缩短挠曲盆地 走滑盆地分类号 P541;P618113近年来,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Turcotte 和Schubert [1]曾将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联系起来,认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认识板块构造和一系列地质现象所必需的基本过程。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与发展,建立了现代岩石圈的概念,并提出了岩石圈动力学。

丁国瑜[2]曾认为岩石圈动力学主要是指现代岩石圈的运动变形及其与深部过程的联系。

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岩石圈动力学是大陆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领域。

沉积盆地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范畴是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周缘板块活动和深部过程的联系。

尽管近30年来地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的迅速发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大量积累,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深部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仍然存在着很多未解决的难题。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陆一锋;徐永清;刘茂争;闫敏;徐树斌;陆雯【摘要】苏北盆地位于下扬子板块东北部鲁苏隆起的南侧,由于构造位置特殊,其构造演化比较复杂.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剖面资料,得到苏北盆地北缘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形态.结果表明,整个剖面以大东凸起为对称轴,两侧箕状凹陷近似对称发育,涟南凹陷呈南深北浅的形态,涟北凹陷呈南浅北深的形态,该凹陷内正断层发育.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推测自白垩纪末期以来,研究区在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影响下,拉张裂隙和挤压隆起2种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对称箕状凹陷.【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7(041)004【总页数】7页(P624-630)【关键词】反射剖面;对称箕状断陷;构造演化;苏北盆地北缘【作者】陆一锋;徐永清;刘茂争;闫敏;徐树斌;陆雯【作者单位】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地质矿产管理所,江苏宿迁22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P542.4苏北盆地位于下扬子板块东北部鲁苏隆起的南缘,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的陆上部分。

苏北盆地是发育在下扬子构造形变极其复杂的中—古生界基底之上的陆相中新生代复合盆地,由一系列断(凹)陷和隆(凸)起构成,其演化过程以凹陷和凸起交替发育为特征,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性,落差巨大的边缘断裂对盆地的形态和演化起着控制作用。

盆地基底为中生界和古生界,沉积盖层由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构成,厚度不均匀,最厚逾6 km。

大地构造上,苏北盆地位于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弧后区,华北板块与下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位于其北部,东部为环太平洋构造域(邱海峻等,2006)。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文章编号:1001-6112(2007)04-0334-06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周荔青1,2,3,吴聿元4(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北方分公司,长春 130000;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 210011)摘要: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

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

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

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

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

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

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优质烃源岩;断裂导油气作用;砂体导油气作用;浅层油气藏;苏北盆地;郯庐断裂带中图分类号:T E122.3 文献标识码:ATYP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OF SHALLOW RESERVOIRS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Zhou Liqing 1,2,3,Wu Yuyuan 4(1.China Univers ity of Petr oleum,Beij ing 102249,China;2.Ex p lor ation and Pr oductio n Resear ch I nstitute,SI N OP EC,Beij ing 100083,China;3.N or ther n Ex p lor ation Br anch Comp any ,S I N OP EC,Changchun,J ilin 130000,China;4.Eas t China Br anch Comp any ,SI N OPEC,N anj ing,J iangs u 210011,China)Abstract:T here are thr ee types o f shallow reservo ir s contr olled by different key factors for hy drocarbo n accumulatio n in the No rth Jiang su Basin,r espectively controlled by low m aturity and hig h efficiency o il source rock in the low er-middle part of the Fu2M em ber,fault of vertical migration pathw ay,and larg e scale sandstone for lateral m igration.Distributio n of shallow reserv oirs is featured w ith hy perdispersio n in the North Jiang su Basin.Shallow reser voirs are developed in the Jinhu Sag and Gao you Sag in w ester n basin,w ith various ty pes and larg e scales.This distribution feature is corr elated to the Tanlu Fault Belt controlling the structur e and deposit evo lution o f basin as w ell as the key factors for hydrocar bon accu m ulation.The ev idence is that the periphery of Tanlu fault depressio ns is w ell developed of low maturity and hig h efficiency oil source r ock in the low er-middle part of the Fu2Member,sandsto ne in the bot to m part of the Fu2M em ber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Fu1M em ber,form ing abundant shallow reser v oirs.Peripher y Tanlu fault depressio ns are inherited fro m early deep rift w ith high geotherm al g radi ent,w ith ear lier matured oil.Faults are po lyformative and of hig h density in the area near the Tanlu Fault Belt,w hich helps to fo rm secondary shallo w r eserv oirs o f fault passw ay ty pe.Consequently,ther e ar e a lot of shallow reservoirs in the Jinhu Sag ,the Gaoy ou Sag and the Qintong Sag around the Tanlu Fault Belt.Shallow reservoirs distributed over the growth fault zone and the strike slip flower fault system in in ner-outer slope.There is a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if we aim at the three types of shallow reservoirs,and focus on their forming and distribution rules in these areas.Key words:efficiency so urce rocks;fault for ver tical mig ration pathw ay;sandsto ne for lateral migra tion;shallow r eser voirs;the North Jiangsu Basin;the T anlu Fault Belt收稿日期:2007-03-08;修订日期:2007-06-26。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四 江苏各地层区地层主要发育特征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1 新太古代地层 泰山群是该区最老地层,区域上分柳杭组、山草峪组、雁翎关组、孟家屯组。但省内未 见出露,仅在少数钻孔有揭露,无法细分,故统称泰山群, 2 元古代地层 该区古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因五台、吕梁运动作用,地壳上升,缺少沉积。晚期才 逐步接受了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形成了兰陵组、新兴组及淮河群的城山组、贾园组、 赵圩组、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其中,兰陵组为潮下高能 环境下形成的浅海石英砂岩建造,新兴组为潮下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城山组与兰陵组相似,贾园组则以砂岩为特征,赵圩组—张渠组,从多次灰岩—白云岩组合, 反映了海水张渠组由深变浅、盐度由低增高,魏集组—望山组,由潮下低能环境—潮间—潮 上环境的多次更叠,组成页岩—灰岩—白云岩多次旋回变化。 新元古代晚期,该区因受地壳上升影响,仅于震旦纪接受海侵沉积,形成金山寨组之页 岩夹砂岩、灰岩组合,其与上、下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 3 早古生代地层 该区缺少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筇竹寺期、沧浪铺早期的沉积,在沧浪铺早期以后,丰沛 地区隆起,南側才形成猴家山组、昌平组、馒头组之页岩、灰岩、砂岩等沉积,中、晚寒武 世,区内接受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形成张夏组及炒米店组。 该区寒武纪地层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 42 个单位,包括 7 个群、27 个组、8 个段。 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 8 个岩石地层单位。
二) 连云港区
该区地层发育不全。主要展布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之区域变质岩系(东海岩群),中 元古代含磷碳酸盐岩—砂泥质变质地层(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海相中、酸性火山岩、 硬砂岩变质地层(云台岩群),构成本区主体。

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马存飞;董春梅;栾国强;林承焰;刘小岑;段宏亮;刘世丽【摘要】通过对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研究并结合美国Marcellus页岩研究成果,定义有机质孔的概念,归纳有机质孔的类型及特征,探讨有机质孔发育的影响因素并总结有机质孔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质孔泛指在有机质内部或边界处发育并与有机质具有成因联系的所有孔隙,包括原生有机质孔和次生有机质孔两类;有机质孔形态多样,分布具有非均质性,特别当有机质孔大量发育时,其内部结构是具有层状格架的似蜂窝状连通体;温度、上覆岩层压力、无机矿物和流体是影响有机质孔发育的外部条件,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有机质含量是控制有机质孔发育的内部因素;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实际样品和热模拟实验样品中有机质孔均表现出阶段性演化特征,这与干酪根热解生烃过程中的组构演化和生烃机制密切相关.%Based on the study of Paleogene shale in Subei Basin,and combining results of the Marcellus shale,this paper defined the concept of organic-matterpore,summarized it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discusse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inally concluded evolution rule of organic-matter pore.The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c-matter pores generally refer to pores which are within or at the boundary of organic matter and are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it,and they include primary and secondary organic-matteranic-matter pores display various shapes and are distributed heterogeneously.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well developed,the internal structure is a honeycomb connecting component in the layered framework.Temperature,overburden pressure,inorganic mineral and fluid ar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matterpores and organic matter type,while maturity and content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matter anic-matter pores of both Paleogene shale samples in Subei Basin and the thermal simulatio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sodic evolutio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br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mechanism during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Kerogen.【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1)003【总页数】13页(P1-13)【关键词】有机质孔;类型及特征;外部条件;显微组分;总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演化规律【作者】马存飞;董春梅;栾国强;林承焰;刘小岑;段宏亮;刘世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石油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研究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石油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研究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北美地区页岩油气的成功商业化开发以及中国四川盆地南部古生界和北部中生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使人们认识到富有机质泥页岩可以形成源、储一体型油气聚集[1]。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结构与海相油气勘探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结构与海相油气勘探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结构与海相油气勘探范小林;方成名;吕俊祥;潘文蕾【摘要】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沉积实体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更迭,其先期原始结构已面目全非.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和地下地球物理信息,开展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得出盆地深层古生界现今结构为"双层结构",且不具有完全的继承性.联系区域上古油藏破坏残留迹象,建议用构造思路研究该地区的海相油气,为区域性油气勘探目标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5【总页数】5页(P435-438,444)【关键词】海相油气勘探;深层结构;古生界;苏北盆地【作者】范小林;方成名;吕俊祥;潘文蕾【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1 区域构造背景苏北中新生代盆地叠加在经历了晚印支期以来强烈构造活动的下扬子古生代地台之上,大致以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和东西向构造带复合或联合,具明显网状构造风格[1]。

这无疑反映了自晚印支—早燕山期以来,区域上受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块体之间相向运动的多期构造作用叠加影响,在下扬子区板内发育相向挤压与反扭运动。

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区域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综合地质解释,可将下扬子区现今大地构造轮廓归纳于图1,究其与海相油气的关系,无不与其内部古生界沉积实体现今以“残留盆地”[2,3]保存下来的结构特征有密切联系。

因此,探讨苏北古生代盆地现今结构特征,具有现实的油气勘探意义。

图1 下扬子(苏北)盆地区域构造Fig.1 Regional tectonic of the Northern Jiangsu Basin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2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结构2.1 盆地北部边缘通过对盆地北部边缘的地表地质观察(锦屏磷矿海州群底部含磷矿层),中新元古界锦屏群/云台山群为区域动力变质(变粒岩、石英片岩、绿片岩相),古元古界东海群为混合花岗岩(糜棱岩化与鞘褶皱),与中新元古界锦屏群/云台山群之间呈断层接触关系,元古界变质岩内部存在一些剪切构造。

大地构造学基础与中国地质学概论

大地构造学基础与中国地质学概论

2,地槽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
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直接产物,在造山作用期间,随着大规模逆掩断层的形成, 答:①厚度:陆壳厚,洋壳薄②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 向斜中间板块,边缘凹陷,山间凹陷,山前凹陷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 导致了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着强烈的构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 3,地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斜,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 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 粒土杂基多;底部有冲刷面,含砾石(为下伏页岩碎屑及生 19,简述地幔柱构造对威尔逊旋回的解释
物质流。
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实际 物碎屑等),岩层底面各种印模构造发育,砂岩中有异地浅 答:①地幔柱上涌,超大陆裂开②分裂的大陆随时间移动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 3,软流圈波速及其衰减的可能机制? P21
特点:①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层布的几何形态②地台内部起 9,大陆边缘的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答:软流圈 Vp 从深 60km 处的 8.2km/s 下降到深 150 km 处 伏较小,整体高度较一致③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双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放射
柱在地表的显示。
答:概念:由于中立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 脊在断层两侧的错距并不变化,既不增大,也不减小;而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7.贝尼奥夫带: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的板块实体,常与海 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方朝合 张枝 焕2 王义凤 刘人和 拜文华 , , , ,
(.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廊坊分 院, 河北 廊 坊 0 5 0 ; 6 0 7 2 中国石油大学 ( . 北京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 2 4 ) 0 2 9
摘要 : 溱潼凹陷第三系主要分布有戴南组一段、 阜宁组四、 二、 三、 一段和泰州组 6 套烃源岩层. 通过
20 0 8年 l 月 1
第 2 卷第 6 3 期
西安石 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unl f i nS o i rt( aua Si c dt n ora o  ̄yuUnv sy N tr c neE io ) Xa ei l e i
No . 0 8 v 2 0
V0. 3 No 6 12 .
32 不 同构 造带烃 源岩 有机质 丰度分布 特征 .
斜带的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 O2 T (和沥青“ ” A 质量
关 键词 : 潼 凹陷 ; 溱 烃源岩 ; 地球 化 学特征 中图分 类号 : E 2 . T 1 11 文 献标 识码 : A
1区 地 概 域质 况
溱潼凹陷位于江苏省 中部 的苏北 盆地 , 构造上
盏 鬈毒
向展布( 1 , 图 )面积约 1 0 m , 0k 2新生界最大厚度 2
储家楼 、 俞垛 3 个沉积中心; 阜三段 ( 1 ) Ef 主要为灰 3
黑色泥 岩夹灰 白色粉砂 岩 , 平均 泥 岩厚 度为 10 8 5 .7 m, 暗色泥岩 主要 分 布在 断 阶带 附近 ; 二段 ( 1 ) 阜 Ef 2
以灰黑色 、 黑色泥岩为主, 中下部夹薄层泥灰岩, 鲕
表 l 溱 潼 凹 陷不 同层 位 有 机质 丰度 评 价

碳酸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碳酸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 H SCIENCES
Vol. 13 No. 5 Oct. , 1998
碳酸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杨学明 杨晓勇
合肥 230026) 合肥 230026) (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
X
( 第三世界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高级研究中心
第 5期
杨学明等: 碳酸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459
在说明碳酸岩浆富含碱质。 碳酸岩体的规模通常很小 , 大多数以次火山岩杂岩形式产出 , 如岩颈、 岩墙、 岩锥和岩席 等。最古老的碳酸岩产生于东非克拉通 , 年龄为 21 7 Ga; 随着时代的变年青 , 碳酸岩出现的 频率似乎在增大 。然而, 这并不能说明老于前寒武纪的碳酸岩就一定很少。实际的情况 可能是, 由于碳酸岩的稳定性较差 , 那些古老的碳酸岩因受到后期多次地质事件的改造而变 得难以被识别, 容易和沉积变质大理岩相混淆。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认为与碳酸岩有关的霓 长岩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为霓长岩较为稳定 , 不易受到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可 以预示, 随着对霓长岩的研究 , 将会发现更多的前寒武纪碳酸岩。 此外 , 碳酸岩与贫橄榄石霞石岩和响岩或者它们相应的侵入岩构成的杂岩体中通常不 含地幔橄榄岩包体, 而富含橄榄石的霞石岩却含有大量这种包体。由此可以推断霞石岩 ) 碳酸岩组合的母岩浆在从上地幔上侵的过程中因橄榄石或者地幔岩包体的分离发生了分异 作用; 而这种分异作用能够促使不相容元素的进一步富集。世界上 400 多个碳酸岩体大多 产于大陆克拉通内 ; 但是, 在大西洋中部发现了少数碳酸岩体刺穿大洋地壳 。从已知的 碳酸岩体的产状和构造环境可知, 碳酸岩体既可以产生于拉张岩石圈构造背景 , 也能够产生 于因挤压而派生的引张岩石圈构造背景。热地幔柱 ( plume) 上隆可能是引发岩石圈发生拉 张构造背景的主要原因, 在构造上多表现为岩石圈减薄和深大断裂的产生。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火山岩是由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一种岩石。

它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是遗传联系密切的。

首先,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组分、矿物成分和岩浆演化过程。

岩石组分是指火山岩中不同矿物的含量和组成。

常见的火山岩组分主要有硅酸盐、含铁和镁铁质矿物以及玻璃。

其中硅酸盐是火山岩中最主要的组分,占据了岩石的绝大部分。

而铁镁质矿物则是指火山岩中富含的含铁和镁铁质的矿物,它们在岩石成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玻璃是火山岩特有的矿物,在火山爆发时由于岩浆迅速冷却形成,具有非晶态的结构。

这些岩石组分决定了火山岩的物理特性和岩石的密度、颜色等。

其次,岩石成因是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方面。

火山岩的成因与火山的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当地幔岩浆在地壳上升过程中,由于地壳内部熔融岩浆的温度和压力上升,导致部分矿物熔融形成岩浆。

当岩浆达到地表时,由于压力的减小和温度的下降,岩浆会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

岩浆的成因还与板块构造和火山带的分布有关。

例如,火山带上的火山岩主要是由于板块俯冲带上的地壳发生了剧烈活动,产生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地震震动。

这些活动使得地下岩浆活动频繁,导致火山岩的形成。

而在岛弧的构造背景下,由于板块碰撞和俯冲,大量的玄武岩岩浆喷发,形成了火山岛和海岛型火山岩。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成因的研究对于了解火山活动和地球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火山岩的源岩类型,进而揭示出板块构造和岩浆演化的过程。

同时,火山岩的成因研究也可以为找矿勘探提供线索。

一些含有金属矿床的火山岩在成岩过程中会富集了金属元素,因此在矿产资源的寻找中,火山岩的特征和成因是重要的参考。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通过对火山岩的组分、矿物和成因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地球演化的过程和构造特征,为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海西期花岗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海西期花岗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海西期花岗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及地质意义作者:韩琼赵同阳郑加行靳刘圆孙耀锋来源:《新疆地质》2024年第01期摘要:阿爾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伟晶岩分布区,伟晶岩作为一种独立的矿床类型,在矿床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选择阿尔泰造山带西段布尔津冬格列伟晶岩和青河北伟晶岩为研究对象,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3.7±1.7) Ma,为早石炭世海西期运动产物。

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伟晶岩具富硅、过铝质、中碱、中钙等特征,具低钾系列向高钾钙碱性系列过渡的特征。

微量元素具有Ba,Ta,Nb,Sr,Zr,Ti相对负异常,Rb,K,Nb,P,Hf,Y相对正异常特征,接近原始地幔。

分布曲线为“海鸥型”分布型式,具“四重效应”特征。

稀土含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中等,轻稀土分馏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分布曲线为右倾型,呈“V”型谷状。

成因类型为分异变质成因伟晶岩,为NYF型。

形成于俯冲增生阶段,处于挤压环境,构造活动强烈,不利于流动性很强的熔体-流体稳定,不易形成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

关键词:海西期;NYF型伟晶岩;阿尔泰造山带;俯冲碰撞阿尔泰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尔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伟晶岩分布地区,有编号的伟晶岩脉达数万条之多。

伟晶岩作为一种独立的矿床类型,在矿床学研究方面地位显著[1]。

吴柏青等根据微晶岩脉空间分布、造岩矿物组合、矿化特征、副矿物类型及与围岩接触关系等,将区内伟晶岩分为变质分异伟晶岩、混合交代伟晶岩及重熔岩浆分异伟晶岩等3种不同类型[2]。

据阿尔泰伟晶岩含矿性差别可分为不同类型,各类型可能形成于造山过程不同阶段,其中矿化强度大、结晶分异程度高、矿物分带性良好的伟晶岩脉可能形成于海西期造山运动后期或之后[3]。

任宝琴等运用LA-ICP-MS技术对阿尔泰造山带19条伟晶岩进行U-Pb年代学研究,将阿尔泰伟晶岩划分为4个主要成矿时期:加里东期(约476 Ma)、海西晚期(260~280 Ma)、印支期(205~250 Ma)和燕山期(180~200 Ma),其中以二叠纪、三叠—侏罗纪为主[4]。

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晚中生代以来地层特征及其沉积构造响应

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晚中生代以来地层特征及其沉积构造响应

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晚中生代以来地层特征及其沉积构造响应作者:蒋仁曾剑威刘凯来源:《华东地质》2020年第02期摘要:江苏泗洪及周边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盆地演化及现今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泗洪段多期构造活动。

新近纪—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完整记录了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沉积基底起伏特征和沉积物堆积过程。

文章以泗洪段SHJ02钻孔为例,在钻孔岩心特征分析及地层序列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古地理环境及构造演化特征。

SHJ02钻孔孔深24600 m,自上而下揭示的地层包括:第四系(埋深0~4743 m)、新近系(埋深4743~23952 m)、晚白垩世红层(埋深23952~24270 m)及早白垩世火山岩(埋深>24270 m)。

该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序列和沉积格架特征,揭示了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晚白垩世断陷沉积、古近纪隆升剥蚀、新近纪伸展环境下河湖相沉积,以及第四纪晚期挤压背景下快速隆升的构造演化过程。

新近紀—第四纪河道演化变迁、河湖相频繁交替等沉积体系的快速转换是对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关键词: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序列;新构造运动;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江苏中图分类号:P546;P532;P53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71(2020)029711郯庐断裂带是亚洲大陆东部一条大型岩石圈断裂,在中国境内延伸约 2 400 km,最早形成于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具有长期、多阶段演化历史[15]。

新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带强烈活化,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及苏北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发育及油气成藏等,也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带[68],对研究中国大陆东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背景及地壳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泗洪地区是新生代世界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中心之一,泗洪县双沟镇发现的下草湾动物群被古生物学家称为“中新世生物化石的宝库”,体现了新生代中新世该地区地质、环境及生物的多样性,对研究新生代植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及灵长目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911]。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成因及构造意义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成因及构造意义

2023/039(12):3701 3716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3.12.11牛晓露,刘飞,冯光英等.2023.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成因及构造意义.岩石学报,39(12):3701-3716,doi:10.18654/1000-0569/2023.12.11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成因及构造意义牛晓露1,2 刘飞1,2 冯光英1,2 徐向珍1,2 杨经绥1,2,3NIUXiaoLu1,2,LIUFei1,2,FENGGuangYing1,2,XUXiangZhen1,2andYANGJingSui1,2,31 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 5114583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1 KeyLaboratoryofDeep EarthDynamicsofMinistryofNaturalResources,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 SouthernMarineScienceandEngineeringGuangdongLaboratory(Guangzhou),Guangzhou511458,China3 SchoolofEarthSciencesandEngineering,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2023 08 02收稿,2023 10 10改回NiuXL,LiuF,FengGY,XuXZandYangJS 2023 OriginandtectonicsignificanceoftheEarlyPaleozoicmagmatismintheAlxablock.ActaPetrologicaSinica,39(12):3701-3716,doi:10.18654/1000 0569/2023.12.11Abstract GeneticstudiesontheEarlyPaleozoicmagmatismintheAlxablockiscrucialforunderstandingtheinteractionprocessesbetweentheAlxablockandthePaleo AsianOcean Wehavenewlyidentifiedagraniteintrusion(theGashungranite)emplacedinMiddleSilurian,withazirconU Pbageof432Ma Thesamplescollectedfromthisgraniteareweaklyperaluminous,belongingtothe(t)=-8 8~-19 4,whichsuggeststhattheGashungranitemedium high Kcalc alkalineseries,withhighSr/YratiosandεHfshouldbeformedbymeltingofancientlowercrustalrocks BasedonthemajorandtraceelementcompositionsofLateOrdoviciantoEarlyDevonianmagmaticrocksintheAlxablock,twogenetictypesofmagmaticrockshavebeenidentified:TypeI,emplacedduringLateOrdoviciantoEarlyandMiddleSilurian,aretypicalarcmagmaticrocksformedbypartialmeltingofmantlewedgemetasomatizedbyfluidsfromsubductingslab;TypeII,emplacedduringMiddleandLateSiluriantoEarlyDevonian,arecharacterizedbyhighSr/Yratiosresultedfrompartialmeltingofancientintermediatetomaficcrustalmaterials ThemagmatismintheAlxablocktransitionedfrommantle derivedtypicalarcmagmaticrocksduringLateOrdovician EarlyandMiddleSiluriantocrust derivedhighSr/Y typegranitesduringMiddleandLateSilurian EarlyDevonian,andthengraduallydisappeared,reflectingthattheAlxablocktransformedfromarelativelyextensionalcontinentalarctoacompressionalarc ThismagmaticevolutionaryprocessrecordedthateitherasubductionofPaleo AsianOceanbeneaththeAlxablockweregraduallyweakeningandceasing,oratransitionofthesubductionanglefromsteeptoflathappenedduringtheLateOrdoviciantoEarlyDevonian Ingeneral,theAlxablockwasunderanoverallincreasinglycompressionaldynamicbackgroundinEarlyPaleozoicKeywords Magmatism;Continentalarc;Arcmagmatism;HighSr/Y typegranite;EarlyPaleozoic;Alxablock摘 要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成因研究,对理解阿拉善地块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过程至关重要。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邱海峻1,许志琴2,乔德武苏北盆地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属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的陆上‎部分,总体走向北‎东(图1)[1],延伸长度大‎于260k‎m,面积约38‎000km‎2。

盆地西界为‎郯庐断裂,北接苏鲁造‎山带,向东伸入黄‎海,南以扬州—如皋一线为‎界。

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证‎实,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厚度‎超过110‎00m,其中古近纪‎断陷沉积厚‎度超过60‎00m,新近纪坳陷‎沉积厚度1‎000~1300m‎[2]。

盆地自形成‎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构造分‎割性强的特‎点。

盆地内发育‎近东西向的‎“一隆两坳”的构造格局‎,自北向南分‎别为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2个坳陷又‎由数个单断‎裂谷式凹陷‎所组成[3]。

在大地构造‎上,苏北盆地位‎于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弧后区,属下扬子构‎造-沉积区的一‎部分。

华北板块与‎下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位于其北‎部,东部为环太‎平洋构造域‎,使该地区保‎留有丰富的‎古构造信息‎和物质记录‎,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其构‎造演化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的逐渐‎丰富,不同学者对‎其构造演化‎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1苏北盆地‎基底特征1.1盆地基底苏北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南缘,嘉山-响水断裂带‎将二者分隔‎。

苏鲁造山带‎南缘主要出‎露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锦屏岩群(Pt2-3J)和云台岩群‎(Pt2-3Y),向北过渡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东‎海群/胶南群。

在连云港锦‎屏山、云台山地区‎出露有较为‎完整的新元‎古代岩层。

下部锦屏岩‎群的原岩为‎一套含磷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夹碱性玄武‎岩,属初始裂陷‎海槽沉积;上部云台岩‎群的原岩为‎一套细碧-石英角斑质‎和碱流纹质‎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弧后‎张裂边缘海‎环境[4,5]。

苏鲁造山带‎南侧主要为‎北东、北东东向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向北西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及其‎间强烈的褶‎皱[5]。

苏北盆地早、中更新世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响应

苏北盆地早、中更新世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响应

苏北盆地早、中更新世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响应苗巧银;姜丽;黄顺生【摘要】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多集中在高原内部及周边,对其他地域的研究鲜有报道.苏北盆地ZKJ30、ZKJ32、ZKJ43等钻孔样品的微量元素Be、Ga、Cr和常量元素Fe及氧化物Al2O3 、MgO、Fe2O3、TiO2、Na2O、CaO、P2O5等在早、中更新世不同深度段呈现较明显的含量拐点变化,含量逐渐增加且存在旋回性等变化特征,反映早、中更新世气候与沉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而响应于青藏高原早、中更新世阶段性隆升.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内在动力,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时苏北盆地拗陷并沉积成平原,这种大范围的西部造山、东部成盆现象,符合盆山耦合关系,推知苏北平原及高邮凹陷的形成均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存在一定的响应及因果关系.【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8(042)002【总页数】10页(P206-215)【关键词】化学元素含量;青藏高原隆升;盆山耦合关系;早、中更新世;苏北盆地【作者】苗巧银;姜丽;黄顺生【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地裂缝与地质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地裂缝与地质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地裂缝与地质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1;P5950 引言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季风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第四纪青藏高原的整体及阶段性快速隆升与东亚气候的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的焦点。

中国东部气候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显著,冬季和夏季季风对立尤为明显。

以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边昆仑山、柴达木盆地以及西部青海、甘肃等地,其他区域的相关研究则较为欠缺,王强等(1999)对中国东部平原的形成提出了盆山耦合关系响应青藏高原隆升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a t nteNotenJa g uBai lr ea u t o oc ncrc sg n rtdi eHaz o o pd rn sr c :I rh r in s sn, ag mo ns f la i o k e eae n t ih u Gru u ig h v h
i g t e lt oe o oc Er . n h a ;g o h mi r ;tp rg nct u h;Haz o o p;No h r in s sn y wo d :v la i o k e c e s y a ho e i r g t o ih uGru t r en Ja gu Bai
L nd u Yo g e,Ga o Cha g i nl n
( x R s r stt o eoem G o g , I O E ,W x, a gu24 5 ,C ia Wui e ac I tu t l el y SN P C ui f ns 11 1 hn ) e h n i e fP r u o i
telt Po r ocE a u r eaoh r acu t f el gs po ot n sit tescn ,ad krt— h e rt o i r.Q at k rt ye co ns o t ret rpro , ple h e od n ea a e z z p rh a i i o
bm dl i r ui .T egoh m cletrso ma r t c n r e met idct ta tevl ncrc s i o a ds i t n h ec e ia fa e f j ,r eadr e l ns n i e h th oc i ok tb o u o a a e a a
p y e te la t hev la i o k n t e Haz o o main a e rc n a k l a d Na,a d ae c a a trz d b h r h e s.T oc nc r c si h ih u F r to r i h i l ai n n r h r ce ie y
1 地 质 概 况
苏 北盆地 海州 群不 整合覆 于东 海群 岩石 之上 , 其 原岩 形成 于 中一 新元 古代 。 自下 而上被 划分 为锦 屏组 和 云 台组 ( 1 … 。锦屏 组底 部为砾 岩 , 砾 表 ) 其
岩 和石英 角斑 岩岩 石 中 SO i 具 双峰 值 等地 质地 球 化 学特 征推 断 其 原 岩 形 成 于 陆 内裂 谷 : 周 建 波 而 等 通过 同 位 素 年 代 学 和 氧 同位 素 等 的 研 究 , 认 为该类 火 山岩 形成 于活 动大 陆边缘 环境 。
第3 4卷第 l 期
21 02年 1 月
文 章编 号 :0 1 6 2 1 0 —0 2 0 10 — 12(02) 1 0 6 — 4 1
石 油 雾 露


V0 . 4. . 13 No 1
P ETR0LEUM GE0LOGY & EXPERI E M NT
J n , 01 a .2 2
石 粒径 频率 分布 曲线显 示为 滨海砾 石 的单峰 特征 , 向上 出现多个 砂岩一 泥 岩一碳 酸盐 岩旋 回 中部夹
基性 火 山岩 : 台组 是一 套大 于 56 0 m 的 巨厚 火 云 0 山一 沉 积建 造 。海州 群 火 山 岩 与砂 岩 、 泥岩 、 酸 碳 盐 岩等 岩层 呈 整 合 接 触 关 系 , 山 作 用 以喷 溢 为 火
fr d i e so a n io me t . . tp r g n c to g o me n t n in le vr n n ,i e a h o e i r u h.Th y we e r lt d t h di aSu e c n i e u — e r e ae o t e Ro ni p r o tn ntd r
2 主量 元 素 地球 化学 特 征
海 州群 火 山岩 主要 为石英 角斑 岩及 细碧 岩 , 缺 乏角斑 岩类 岩石 。石英 角斑 岩呈 微红 灰 白色 , 密 致
苏 北 盆 地 海 州 群 火 山岩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及 其 大 地 构 造 学 意 义
陆永德 , 高长林
( 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 中 江苏 无锡 24 5 ) 1 1 1
摘要 : 苏北 盆地元古代晚期的海州群中发 育大量火 山岩 , 以石英角斑 岩为 主, 细碧岩次之 , 角斑岩类 稀少 , 属于细碧岩一石英角斑 岩组合类 型。海州群火山岩富碱 、 富钠, 具双峰值特征 , 该岩系的主量元素 、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特征表明 , 它形成于非 造 山张性环境 , 为裂 陷槽 , 是与晚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 的岩浆作用 的产物。 关键词 : 火山岩 ; 地球化学 ; 裂陷槽 ; 海州群 ; 苏北盆地
中图 分 类 号 :E 2 . T l11 文献 标 识 码 : A
Ge c e c lc a a trsisa d t c o i i n f a c so o h mia h r ce it n e t n c sg i c n e f c i
v la i o k n Ha z o o p,No t e n J a g u Ba i o c n c r c si ih u Gr u r h r in s s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