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朝代发展线索
东 魏 北 齐
吴
东 汉
魏
西 晋
十 六 国
北 魏
西 魏 齐
北 周 梁 陈
隋
蜀
东 晋
宋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北魏疆域图 了北方,结束了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2、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3、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 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文化。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俸禄制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保证政府收入
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
鲜卑族 落后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促进民族融合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 封建化改革
关 于少 数 民 族 封 建 化
•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 过渡。
• 表现: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占有 生产资料——土地,剥削农民的剩余 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 改汉姓: 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讲汉话: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பைடு நூலகம்。 改籍贯:
(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3.意义
(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 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1)俸禄制 (2)均田制 (3)三长制 (4)租调制
(1)俸禄制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②目的:
484年实行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 ①原因: 入,加深矛盾。
③内容: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
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④影响: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土地国有制 (官田)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制 私有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特点
备注
所有权属于国家; 不是主要类型,但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一直存在;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从东汉起出现田 庄;兼并引起动荡
(粮食,如 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 匹)。 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 ③作用: 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 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 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 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 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 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 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 变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农民
(3)“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 ①内容: ②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
3.意义 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
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1. 原因
2. 过程 3. 影响
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1、原因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补充:
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 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2)均田制
485年实行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④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 (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 (3)改革的曲折性:利益再分配,既得利益反对,复杂、艰巨性 (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 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 民推行均田制。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前)
农民 (改革后)
(4) 租调制
①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
朝代发展线索
东 魏 北 齐
吴
东 汉
魏
西 晋
十 六 国
北 魏
西 魏 齐
北 周 梁 陈
隋
蜀
东 晋
宋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北魏疆域图 了北方,结束了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2、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3、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 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文化。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俸禄制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保证政府收入
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
鲜卑族 落后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促进民族融合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 封建化改革
关 于少 数 民 族 封 建 化
•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 过渡。
• 表现: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占有 生产资料——土地,剥削农民的剩余 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 改汉姓: 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讲汉话: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பைடு நூலகம்。 改籍贯:
(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3.意义
(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 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1)俸禄制 (2)均田制 (3)三长制 (4)租调制
(1)俸禄制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②目的:
484年实行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 ①原因: 入,加深矛盾。
③内容: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
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④影响: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土地国有制 (官田)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制 私有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特点
备注
所有权属于国家; 不是主要类型,但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一直存在;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从东汉起出现田 庄;兼并引起动荡
(粮食,如 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 匹)。 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 ③作用: 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 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 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 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 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 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 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 变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农民
(3)“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 ①内容: ②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
3.意义 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
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1. 原因
2. 过程 3. 影响
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1、原因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补充:
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 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2)均田制
485年实行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④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 (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 (3)改革的曲折性:利益再分配,既得利益反对,复杂、艰巨性 (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 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 民推行均田制。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前)
农民 (改革后)
(4) 租调制
①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