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实践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a3a18050740be1e650e9a47.png)
日本政府农业补助金与农业贷款对比
(单位:千日元)
年
份
1934 补贷比
补 助 金 72921 1
低利长期贷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普通
370235
特别
1039994 19.3
日本的基本经验:
以财政补助金为诱导, 以政策性信贷为主导(1︰ 19.3),以合作组织为载 体,持续充足地向农村投 放资金,不断扩大农村现 代经济总量。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之一: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九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04年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05年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06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07年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08年是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09年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 10年是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11年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12年是全面部署农业科技。
多余农民转移出来
(1)转移对象:农民工及家属、城郊农民 (2)转移城市:中小城市(镇) (3)转移程度:要使之成为真正的市民
农产品价格涨起来
第一、对农民要有感情 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民很穷 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 第二、适当价格不仅对三农有利而且对市民也有利 现行农产品价格低:农业的利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价格高才有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价高质优,价低质劣) 价格高才有保障供应的农产品 价格高才能启动农村市场
(二)统筹城乡发展意义
1、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 2、扩大国内需求的客观要求① 3、保证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②
二、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一)刘易斯的经济发展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形成 1954年《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2、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内容 3、对刘易斯的经济发展理论评价 一大贡献;三个问题。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00b9dc32cc58bd63186bd6c.png)
中国农村经济199911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冯 雷一、城乡一体化的涵义及我国的实践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其涵义大致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以克服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②城乡关系上,既强调乡村服务城市,也强调城市服务农村,使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④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和行政区划,其战略思想和工作方针通常是针对一座城市和它的郊区。
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
城乡一体化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也不会在朝夕之间完成,它是一个很长的发展建设过程。
从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来看,各地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4种:1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①商品农业阶段。
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②农村工业化阶段。
其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
③完善基础设施阶段。
其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城市群体,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目前,珠江三角洲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2座;10~40万人口的城市6座;2~10万人口的城市24座;建制镇432座,全区每6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
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环境净化美化。
这“十化标准”的实现,将标志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标准。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7fbc8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b.png)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融合与协调。
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一体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学习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的意义和作用,并体会到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我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到了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制约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可以促进农村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互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还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因此,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农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我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对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作用。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需要通过城乡一体化来缩小。
城乡一体化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待遇,让农民从城市化发展中受益,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均等化。
城乡一体化还可以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教育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然而,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其次,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不明显。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农民保障待遇相对较低。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4fa445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f.png)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旨在破除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相交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提出了城市和农村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理念。
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协同发展,避免偏重城市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或相反的情况。
通过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推动城市和农村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尤其强调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农村产业发展来实现城乡融合。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服务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
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通过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农业转移,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壮大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
通过实施农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措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大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城乡间的互通互联。
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注重城乡社会事业的均等化。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居民的福利共享,弱化城乡差距。
还需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e7689e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6e.png)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了城城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困。
城乡一体化成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经验和思路。
本文将就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渊源城乡一体化理论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农村改革试点”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思路。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城乡经济统一市场体制、加快农业技术改造的几个决定》,明确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198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间资金、物资调剂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市和农村统一市场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文件和规划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化是指利用城市和农村的各自资源和优势,合理布局发展经济。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环境优化、农村资源开发、经济地理结构调整、人口聚集控制、资金和信息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系统集成、人口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等。
由于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模式,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加强协调和统筹,形成全面、协同的发展格局。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1、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与协调,并通过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共同繁荣。
2、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通过提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加强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广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广东省通过完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以上经验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e59a2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c.png)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
它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它充分考虑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性,认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需要农村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空间;而农村则需要城市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实践成果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农村地区逐渐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通过农民工进城务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存在问题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同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工权益保护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政策保障。
四、发展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协调发展,统筹利用城市和农村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6b0cdb4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4.png)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理论上,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实践上,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长期的产业转型、城镇化、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一项全局性任务和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来源于两种经济模式的比较:城市经济模式和乡村经济模式。
城市经济模式以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创新和服务;乡村经济模式则以精细化和差异化为核心,注重资源环境利用和生产品质。
因此,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提供城市发展所需的服务、创新和人才,同时也可以为乡村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制度融合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制度融合。
城乡两地的制度、政策、体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制度性的障碍。
因此,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通过逐步深化改革,打破政策壁垒,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制度融合。
(2)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第二个问题是产业融合。
城乡产业结构不同,发展模式及市场思路也不同。
城市以时尚品味、审美趣味为主要指引,乡村以独特品质、历史文化为主要出发点。
城乡之间可以互补合作,但如何实现有效融合是需要研究的方向。
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农村把产业转型升级等,扶持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支持农民参与城市产业,以促进城乡间产业融合。
(3)空间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第三个问题是空间融合。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差异较大。
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城乡的空间结构。
因此,城乡融合的空间布局需要注重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农村城市化、城市农业化、产业融合、人口流动、城乡区域开发协调等方面的政策。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主要涉及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c19d3b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e.png)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总结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其理论基础和掌握实践经验,以实现有效的效果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1.农村发展理论农村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乡村振兴理论和农业现代化理论两部分。
乡村振兴理论强调农村综合发展,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等途径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农业现代化理论则侧重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之间应实现资源、产业、人口、市场等方面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强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1.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
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2.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健康环保的农业模式,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流转等手段,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4.社会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发展,还需要注重社会文化的建设。
通过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
5.农民参与和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在规划、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扶持政策,增强他们的参与意愿和能力。
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5df21b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6.png)
实践2023-11-04contents •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概述•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景展望目录01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概述定义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是指通过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城乡间要素流动和产业协同,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旨在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定义与背景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流动通过引入城市先进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城乡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在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缩小城乡差距四川省成都市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建设模式。
该模式以村落为单元,以产业为基础,以生态为保障,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国内案例日本宫崎市的“一村一品”运动。
该运动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国际案例国内外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案例介绍02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
城乡融合理论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互补与融合。
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青海省为例
![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青海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3c9270d90c69ec3d5bb7578.png)
中图分类号 : 8 TU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o 98 2 (0 1O一0 90 1 0—2 4 2 1 )6O 5—6
1 规划研究 的基本依 据
党的十七届三 中全会提 出“ 立促进城 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 建 尽快在城 乡规 划 、 布局 、 产业 基础设施 、 公 共服务等方面取得 突破”逐 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约束. 照党 的十七大和“ , 按 十二五” 规划 的总体要求 , 青海省 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 , 并把城 乡社 会事业 一体化作为其 中专项 规划之一. 其规 划着眼于城 乡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 目标 , 着力构建城 乡国民教育 体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 系、 公共 文化服务 体系 、 社会救 助体系为 主体 的 新型城乡公共 服务体 系 , 广大人 民学有所 教、 使 病有所医 、 老有所养 、 困有所 济 , 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
1 1 发展阶段要求 .
毋庸置疑 , 历史上城乡 分工对 民族 、 国家 的形成 , 对政治 、 经济、 文化 的发展 , 到巨大 的推动作用. 起 但城乡 对立也带来许 多消极作用 ,抑制 了乡村 的发展 , “ 也抑制 了城市 的发展 , 会 的固有潜力未 能充分发挥,1 因 社 ,. [ ] 为“ 城市磁铁和乡村磁铁都不 能全 面反映大 自然 的作用和意图 , 社会 和 自然美 景二者应兼而有之. 人类 两块磁 铁必须合二为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 [ . 综合 国力 的 日益增强 ,0 5年温 家宝总理在《 20 政府工作报告 》 中提出“ 适应 我国经济发展新 阶段 的要求 ,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 的方针 ”并规划 了建设社会 主义 . 新农村的总体任务 , 出台了一 系列 强农 惠农政策 , 城乡关系出现了积极 的变 化. 的十七大进一步提 出 “ 党 要建 立 以工促农 、 以城带 乡长效机制 ,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 格局” 指 出“ , 必须在经 济发展 的基础上 , 更 加注重社会建设 , 着力保 障和改善 民生” 使广大人 民平等参与 现代化 进程 、 . 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 正是社会事业 发展规划所要解决 的主要 问题. 青海省编制 的城 乡社会事业一体化规划涵盖 了经济 、 社会发展 的各个方面. 目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b2a62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f.png)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将从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意义、难点及现行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一)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互补城市与乡村是两个不同的空间范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市与乡村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吸引城市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使城市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传统农业生产相互融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四)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消除城乡差别,减少农村人口外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城乡融合发展的难点(一)资源配置不均衡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难点之一是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资源集聚,乡村资源空心化,城市与乡村之间资源的分布不均,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城市产业以服务业为主,乡村产业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
(三)人才流动不畅由于城市发展相对先进,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而乡村则存在人才流失和劳动力外流,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才流动不均衡。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63149f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c.png)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吸纳、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
这种发展模式既强调城市发展对农村的支持,也强调农村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中国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融合发展是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需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弥补这种差距。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城市和农村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使得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城乡融合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福祉。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空间整合。
这可以在城市扩展和农村集镇建设中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融合发展。
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这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电力、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来实现。
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这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形式来实现。
通过推进农村社会养老、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社会发展的融合。
这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
当前,中国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迅速提升,农村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些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
未来需要继续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和路径,加强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更好地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0456d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e.png)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融合发展,寻求城乡间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展望。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一体化着眼于城乡关系的优化和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关系理论强调城乡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2.农村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农村发展理论倡导以农村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协调,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城乡一体化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城乡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通过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4.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范围,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
三、城乡一体化的未来展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2.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城乡一体化的难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3.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40b6de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8.png)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一种发展模式。
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美丽宜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和不平衡现象,城市人口规模大、人均收入高、生产力先进,而农村则相对落后。
城乡差距的缩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最根本目的。
其次,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推动城市和农村的互融互通,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人才流动、文化交融等目的。
最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需要在管理、政策、法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一、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和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乡交通运输、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城乡间的联系和交流。
三、促进农民进城就业。
通过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就业渠道。
四、推进城乡人口流动和交流。
通过落实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措施,促进城乡人口的相互融合,实现城乡人口均衡发展。
五、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管理。
在规划设计和土地利用上实现城乡融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农村、工业园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总之,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只有不断推进城乡融合,才能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愿景。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b0eba2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c.png)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及其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新时代城乡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
文章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理论层面,文章系统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层面,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比较等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总结了城乡融合发展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文章结合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以期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城乡之间的互补性、协调性和共生性,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城乡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部署旨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我国三规合一的理论实践及实施建议
![我国三规合一的理论实践及实施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772d42a102de2bd9705880b.png)
我国三规合一的理论实践及实施建议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活动的日益频繁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带来了巨大挑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从国家层面上肯定了“三规合一”工作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三规合一的理论实践及实施建议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三规合一;理论实践;实施建议1“三规”的职责关系从“三规”的职责关系看,五年规划主要控制的是建设项目的类型(性质),城规主要控制的是建设项目的位置(选址)和设计施工,土规主要控制建设项目的用地标准和规模(图1)。
图1建设项目实施中的“三规”职责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职责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阶段性纲领,内容涵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和部门。
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发展而来的,其主要任务是谋划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结构等,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和方向。
五年规划是建设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年度建设项目库的方式来实施,重点解决项目类型和结构的问题。
城乡(市)规划主要职责是确定城乡(市)性质定位、城乡(市)人口和建设规模、用地空间布局、设施配套、建设控制等。
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等层次,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2个阶段;总体规划是建设项目选址的主要依据,详细规划是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的主要依据。
2目前我国规划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2.1存在的主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法定依据的各类规划就有80余种。
我国现行规划体系根据行政层次不同分为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县级“三级”;根据功能不同,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类”。
众多规划中,尤以经规、土规、城规的重要性较为突出。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9c7fd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b.png)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与发展,旨在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公共服务的均衡供应等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层面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市场一体化理论、功能一体化理论和空间一体化理论。
市场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一体化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将城市和农村的市场连接起来,可以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功能一体化理论强调城乡之间应该实现职能的互补与协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逐渐扩展至农村,而农村也具备了一定的城市功能。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使城市和农村各自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实现互补共赢。
空间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之间的空间应该实现无障碍交流与无缝连接。
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一体化,更是空间上的一体化。
通过建设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打破城乡空间隔离,实现城乡共生共享。
二、实践层面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是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中国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流失和农业生产低效等问题,城乡一体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案。
首先,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引进城市的农业科技、资金和管理经验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其次,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减少人口流失。
再次,城乡一体化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通过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拉近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的分散疏解,推动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口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29ef11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c.png)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城乡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要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统一与持续。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和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乡一体化理论主张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首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可以加强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居民的平等发展;其次,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和乡村的互补发展;最后,城乡一体化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总结。
实践中,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
首先,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在城乡一体化中增加财政支出,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
这些投入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推动农村改革。
政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再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加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和权益保护。
同时,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农村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最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加强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居民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
这些举措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人文保障。
三、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挑战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2cdf3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5.png)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路径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路径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在理论方面,主要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意义和原则。
在路径方面,将从改革创新、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等角度来探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
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旨在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引言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建立一种统一的、协调的城乡发展模式,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瓦解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潮的兴起,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议题。
2.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创业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进而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
再次,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最后,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城乡合作和交流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3. 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政府引导。
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需要通过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等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要注重社会参与。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格局。
再次,要坚持科学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长远规划,确保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姚士谋1王书国1,2 崔旭1,2(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许多省市与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论与实践问题越来越重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学术价值。
本文试图探索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推动城市化的健康成长与稳定发展。
特别是通过国情分析,强调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实行城乡统筹,并从区域空间角度认识城乡统筹规划的根本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论证有据,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提出了新的思维,以求在学术花园中百花争艳,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节约型城乡规划,健康城市化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lan in ChinaYao Shimou1Wang Shuguo1,2Cui xu1,2(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2 Graduate School, CAS, Beijing, 100039)Abstract:The plan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application valu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any province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to be healthy and steady by exploring some problems appearing during China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resources sav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adopted, and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uld be set up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space. New good idea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is promote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reasonedly in an attempt to make the academic garden more colorful, to promote exchanges to make up for one's deficiency.Keywords: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conomica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ealthy urbanization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来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象。
中国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
目前跨省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布局还缺乏统一规划核有效的协调,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解决农业工业化问题,解决城市化适度健康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落实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规划的重大问题[1]。
今后半个世纪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城镇密集区域,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
沿海地区应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型产业,走集约经营、内涵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道路,为数众多的富余人员将从企业分离,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减缓,产业结构转向以现代第三产业为主,这将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二是增加城镇人口,扩大用地规模必须投入巨额资金,特别是城市规模扩大了,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种市政设施、管线工程、交通道路以及房地产业都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因此,各大中小城市必需用科学发展观编制比较符合客观发展的城市规模,切忌盲目求大,无序的“做大做强”[2]。
三是应看到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那些超大、特大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仍有较快的增长趋势,同时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集聚了国家的财富、劳力、文化技术与信息,发挥了中心城市的巨大作用(见表1)。
四是城镇人口增加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质量等方面产生巨大需求。
因此,我们也要用城乡统筹规划的新理念,从地域空间角度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关键问题。
总之,根据上述各种因素与制约条件,我国城市化进程应当有序、健康、科学合理地推进,城市化的比重、速度应当适合中国的国情,使我国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持续稳步地实现[3]。
表1 我国若干个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分析资料来源:①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1999,2004);②姚士谋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1999。
城乡统筹规划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13亿人民生存与发展和国民经济“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问题。
城乡统筹实质上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科学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利用,做好城镇规划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产业与劳动力,搞好城乡道路网、公共设施、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使各项规划有一个合理发展的度,并做到相互协调,真正遵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种高层次的综合规划,涉及到我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资源与生产力合理布局以及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此,我们提出城乡一体化规划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1. 从国情出发,强化资源节约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范示的实践由于历史原因,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基础较差,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实行开放性的资源开发战略,城市发展应走可持续、稳健的发展方针,实行资源节约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式,城市化比重不能盲目追求西方国家高指标的路子。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我国是地球上人均资源比较贫乏的一个大国,如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森林资源和人均水资源则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和1/4。
我国各项资源的人均值基本上都位居世界后列,如人均矿产资源据世界第80位,而且贫矿多,富矿少[4]。
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基数大,城市化比重目前很低。
2004年全国城市化比重达到42%,但仍然有8亿农民生活、居住在农村,人口基数大,资源丰度低,城镇建设与改造任务艰巨,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大等限制因素。
这一国情就决定了我国今后建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必须是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不少是建立在对资源高耗型利用的基础上,即资源高耗型国民经济体系。
如美国2.88亿人拥有1.85亿辆汽车,年耗汽油约占世界汽油消耗总量的1/3。
美国人均年耗原油约2.9吨、煤3.6吨、木材2立方米、钢材0.35吨(2002年)。
如果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也达到美国的人均年消耗水平,那么中国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将在4-6年内耗尽,森林将在5-8年内基本伐完、铁矿石约能维持32年、煤能维持85-100年。
同时我们应当清楚:我国的资源消耗主要是在城市与小城镇,约占全国资源消耗的65%,如果城市化比重过高,资源消耗得更快、更多、更加浪费1。
从2002年起,国家开始对各省市的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已经从6100多个开发区整顿到2400多个,节约了大约1400多万亩土地,部分开发区的土地开始复垦,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稳定。
为了我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城市发展应走持续、稳健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城市化比重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比例。
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包括节能、节水、节地、节时为中心的城市工业生产体系以及以节水、节地、节能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的支撑体系。
2.健康城市化与城乡统筹是城乡现代化升华的根本为了缓解我国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我们应当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争取在2030年以后基本上实现人口零增长,使人口绝对数量有21世纪中叶的16亿下降到21世纪末的14亿左右2。
但目前在少数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有所放松,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遏制了城市化质量的升华。
在今后的城市化过程中,应当提出健康城市化的思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增加城镇中的就业岗位,稳定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当前还得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水平,提高城乡人口素质。
目前各地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建设已进入现代化时期,但各地大中小城市建设水准仍低,生态环境质量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不能盲目扩大,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建设资金不足,这样会造成“老账未还,新账又欠”的局面;或者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现象,造成城市第三产业中的泡沫经济现象。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着数量极大的剩余劳动力,如果采用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日本、德国、韩国和加拿大的平均水平,那么粮食丰足将有较大的土地空间适度建设新城区。
1990年我国有1.6亿农业剩余劳动力,1996年和则分别为2.3亿和2.8亿。
在1996年到2002年的6年间,有9948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不同等级的城镇,其中转移到大中小城市的有6233万人,转移到小城镇的有3715万人[5]。
人口流向主要是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河南、广西、湖北、安徽和东北、西北地区流入沿海发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