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韦伯提出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心理数量法则:韦伯定律。

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2“差别阈限”:指刚刚可觉察到的刺激量变化的最小差异量。

3费希纳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科学的划分。

将人的感受性分为差别感受性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反映人对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是反映人对刺激物最小变化的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4“最小可觉差”:指人能够觉察到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差别的最小差异量
5“阈下知觉”:
是一种不能够被人们的感觉所觉察却能够被我们的身体所接受,从而引起生理效应的知觉。

{一般说来,人的生理刺激阈限会低于有意识的感觉阈限。

所以,当一种低于人感觉阈限的刺激对人进行刺激时,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刺激引入自己的潜意识,,一旦有机会和意识结合,就会显现出来。

所以,不可忽视对观众进行“阈下刺激”}
6“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绝对阈限”
被感受器官觉察到的最大刺激,是“上阈限”
7威廉·冯特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实验心理学之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应采用实验内省法,对心理复合体进行元素分析,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和它们是如何结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

8将注意划分为三种类型被动注意与主动注意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初级注意与次级注意
9詹姆斯“美国心理学之父”作为美国的第一个心理流派,机能主义研究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或机能由此产生了意识流电影。

机能心理学探讨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机能。

在詹姆斯看来,高等的心理过程的产生是在进化过程中有机体不断适应环境时形成的,并不是简单元素的集合。

10詹姆斯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反对它用内省法把意识分拆为要素,而是要研究活生生的人。

他指出,意识不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实在,而是一个过程。

11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马斯洛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12在这些等级层次中,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强,层次越高的需要强度就越弱
13“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人在实现自我的创造性过程中所处的一种短暂的最佳状态”
是一种欣喜若狂、如痴如醉、快乐至极的感觉。

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心理学的概念。

只有高级需求被满足后才能出现高峰体验,从而产生更深刻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

14创作主体人格的二重性:即创作者在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判若两人的性格状态。

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论述了艺术家的二重性:
他认为,每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都是两种或多种矛盾倾向的统一体。

一方面,他是一个过着个人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要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艺术家的生活一定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是对普通人对于幸福、满足和安逸的渴望,另一方面是随时可以把个人的生活欲望打压下去的创作的激情。

15行为主义心理学,被称为是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阶段名称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古典行为主义华生
第二阶段新行为主义托尔曼、斯金纳
第三阶段新的新行为主义班杜拉
16、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7“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核心
18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
1.应答性行为: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产生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

2.操作性行为:
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无关。

产生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19自我效能
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
20“同化”和“顺化”理论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前,都有一个认知心理结构或经验图式,一切外在的刺激都只有经过主体“图式”的“同化”或“顺应”才能被认识
同化”指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将客体纳入主体原有的“图式”之中,使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获得进一步的巩固和丰富,引起“图式”量的变化。

就认知心理结构与客体间的关系来说,“同化”具有某种积极作用,但对主体来说,“同化”则是消极、保守的,其企图保持心理的现状,不求变化。

“顺应”指主体面对不能“同化”的客体,则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

21我国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正式确定为专门的学科,是从朱光潜先生开始的。

其标志是1936年出版的朱光潜的专著《文艺心理学》。

22、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出版,标志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正式作为一个学派立足于西方心理学。

23、1988年,美国心理学家格根《走向后现代心理学》报告,标志着心理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24、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整体感知能力,并认为人脑或心灵天生有将零碎、片断进行“完形”,主动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心灵的感知能够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位代表人物:
创始者:马克斯·惠特海默
“顿悟学说”提出者:沃尔夫冈·苛勒
最主要的宣传者:库特·考夫卡
25、格式塔定律
1.接近律: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空间的接近、时间的接近;包括听觉和视觉。

2.相似律: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如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

3.方向的连续性
4.求简率
5.图形-背景感知
6.闭合律
7.好图形律8大小恒常性
26“正向迁移”指的是顿悟一旦产生,还可以在另外的类似情形中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有时还能对这些方法进行稍微的改变或改进,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心理学称这是学习的“正向迁移”。

27在电视作品中,“顿悟”是角色成长和个性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被称为是“格式塔疗法”。

28、格式塔疗法的要求1要求每个个体都能注重“现在的、此时此刻的力量”,充分认识并感受当下的一刻。

2注重体验,通过个体投入而深刻的体验重新整合自己的意识和经验,突破不能“完形成整体”的部位,自动实现整体的复合和完形。

3要求个体不能盲目崇拜偶像和权威,不被自身之外的压力所影响,在鼓励和忘我境界中实现突破。

29苛勒对“顿悟”特点的解释1顿悟严重依赖环境条件2顿悟跟随在一段的尝试和错误后3顿悟是质变,无需量的积累4顿悟可以在类似问题中高度迁移
30同形论: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想法与这个世界本身是同形的。

思想和它们所代表的外部事物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思维的内容是对外部世界形成的神经影像。

31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世界上存在三种不同的力:物理的力、生理的力、心理的力。

32雨果·闵斯特堡:将电影作为一次心理学研究的过程1916年,闵斯特堡出版《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被认为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一部有份量的力作,成为电影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33闵斯特堡对于电影审美特性的主要观点【论述】
1从“什么是艺术”的美学观点出发,为电影的艺术地位大声疾呼
艺术之所以最终灰成为艺术,是因为经抛弃了对现实的模仿,从现实中抽离出来,采用了一些新的形式,呈现出了新的表象。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改变现实世界,使其更美丽。

因此,最高的艺术在和现实的关系上也许是最远的。

电视不是现实的机械模仿和纪录,而是艺术的捕捉和表现。

所以,电影是艺术。

2 电影不仅是电影艺术家对现实的改造和创造,更是因观者主体参与才得以完成的
观众对屏幕上运动的感知,是主体头脑参与的结果,是主体智力创造性地组织感官材料的结果。

电影制作者必须充分估计和信任观者心灵的感知、整合、联想、接受暗示、受情绪感染的能力,不必絮絮叨叨,把什么都端给观众。

3 电影服从于心理学的法则,而不是外部世界的法则
电影的制作要服从于心理学的法则,服从于观众接受电影的心理机制。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的不同形式和手法对于不同心理元素的对应:镜头的移动代表注意力的转移,镜头的转换代表注意力的转换。

特写是注意力对某人某物的特别关注。

闪回对应的是记忆或想象
制作者调动电影的全部要素只是为引起观众的认同、共鸣和情绪感染。

34德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的格式塔心理学家。

他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结构能力说”,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提出“局部幻象说”和“形象偏离说”。

35让·米特里:架起电影学通向心理学的一道桥梁. 他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被认为是传统电影理论的巅峰之作和电影理论的百科全书。

36爱因斯坦称弗洛伊德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导师”他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37弗洛伊德把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38本我:快乐原则: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

它完全是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这种本能冲动是人格系统的基础
自我:现实原则:自我是理性的,会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来满足本能。

它在本质上是依附于本我的
超我:至善原则:超我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39弗洛伊德早期的本能理论是性本能(爱的需要)和自我本能{饥的需要},后来发展成为生本能(爱的需要)和死本能{饥的需要}【生的本能,代表爱与建设的力量,其目的是生命的生长与增进。

死的本能,代表了恨与破坏的力量,目的是死亡或回复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的解体状态产。


40自我防御机制方式: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否认、移情、升华、自居作用(认同)、倒退
41佛洛依德把人格发展分为: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5)、潜伏期(5-12)、生殖器(12-20)
42荣格的情结理论:情结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独立单元,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绪,能在个体内部产生独特的驱动力。

虽然情结是潜意识的,却能够影响意识活动。

情结的形成依赖集体意识、原型和个人经验三方的联系。

情结主要来源于童年的心理创作和道德与人性的冲突。

(如儿童时期过分受到家长的关心,就会形成“自我中心情结”)
43荣格把整个人格叫作“心灵”,由三部分组成:
1.意识(1)即自我,是人有意识的心智,包括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

(2)意识的存在使心理结构保持同一性和结续性。

2.个体潜意识(1)无法被察觉,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及知觉,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2)各种情结构成了个体潜意识中的“情感丛”,成为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
3.集体潜意识(1)是荣格学说中的核心概念(2)位于最深层,是人类共同的先天遗传(3)也叫集体无意识,包括本能(不是性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和原型(先天的思维倾向)
44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
人格面具:是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指个体在公开场合的行为举止和人格特征,目的在于寻求社会认可和公众的承认。

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
阿尼姆斯: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
阴影:即人们常说的人性。

接近于弗洛伊德的本我,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45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两种:内倾和外倾
46关于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是力比多的转移,是本能冲动的替代性满足,具有麻醉剂的作用
性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原动力,文学艺术是性欲的升华和性苦闷的象征。

强烈的性本能驱动、适当的性欲松弛和性升华能力是杰出作家所必备的条件
艺术对性欲来说是一种替代性满足,只有爱不能满足才能升华为艺术,所以爱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文学艺术的内容也是作家性心理的外泄和象征。

47拉康的“镜像说”:
人们对镜像的认同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
婴儿开始用看到的图像形成对自我的认识,把这种图像当做“理想的本我”或“超我”,开始了对“我”进行认同的过程。

所以,拉康认为,所有的认同都想象性的,都是一系列镜像的组合,自我本体是通过吸纳一个个“镜”中影像而找到的。

即人们从很小就开始通过影像获得认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