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终结论与中国第三代诗歌分析

合集下载

诗歌叙事创作手法

诗歌叙事创作手法

诗歌叙事创作⼿法诗歌叙事创作⼿法 在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创作中,“叙事”⼿法在诗歌书写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被运⽤,“叙事性”已经成为当下诗歌书写的⼀个主流现象和特征,这是当代诗歌的嬗变和进步所致,这种现象从新世纪伊始就引起了诗歌评论界的适度关注。

进⼊新世纪以来,这种“叙事”特征表现出愈来愈普遍并有⽇益增强的趋势。

应该说它给当下诗歌创作带来了纷繁多样的新景观,诗⼈通过对⽇常⽣活、⽇常场景和内⼼存在的即时感受,以接近⼝语的语⾔表达⽅式,⾃觉地将“叙事”引⼊诗歌书写,充分使⽤⽩描、叙述、陈述、提炼、强化等修辞⼿段,展现和揭⽰现实⽣活某个时间和空间场景,诗意地传达主体⽣命体验、内在理解以及对事件、场景进⾏深度开掘,贡献出了⼀批诗歌佳作。

“叙事”作为从上世纪第三代诗⼈就已具备的艺术⼿法,随着时间推移和诗歌实践的反复演练、深化,在当下形成的这种阶段性总体特征,是否已经因为具有风格学研究的⽽具有了诗学意义?它的⽣成机制如何?它和⼩说散⽂中的“叙事”、以往新诗传统中的“叙事”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前呈现出⼀种怎样的⽣态⾯貌?对诗歌创作中的叙事诗学研究提供了什么样的范本和启⽰?同时其中也存在着怎样需要规避、纠偏的弊端?将来的发展⾛向和轨迹如何等,都需要深切关注、深⼊探讨。

笔者结合新世纪以来诗歌创作的实例对这⼏个⽅⾯的问题进⾏⼀些粗浅的分析。

从当代诗歌创作的整体景观和发展脉络来看,作为第三代诗⼈对朦胧诗反拨的重要诗艺表现⼿段,“叙事”⼿法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中后期,之后经过1990年代诗⼈们渐渐将之作为更为⼴泛的⾃觉艺术追求,到新旧世纪之交,“叙事性”在当代诗歌创作中所占⽐例⽇渐增⼤,涉及⼈数⽇渐增多,已经初步形成⼀种整体书写倾向。

⼤致上看,作为⼀种格局的形成,是在⼤量70、80后诗⼈进⼊诗坛,随着新世纪来临和⽹络诗歌的勃兴⽽凸现,并持续进⼊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创作中的。

新世纪伊始,知识分⼦写作和民间写作之争尘埃初落,⽹络诗歌⼀时呈现出井喷态势,⼤量更年轻的诗⼈进⼊诗歌书写,各种民刊先后出现,当代诗歌继1990年代中后期的相对沉寂,迎来了⼀个相对热闹、繁荣、众花纷呈的局⾯。

“第三代诗”简述

“第三代诗”简述

“第三代诗”简述提要:“第三代诗”指中国新诗史上继朦胧诗后的又一诗歌现象。

关于第三代诗,笔者试图在文章中厘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三代诗”与刊物;它的种种命名;第三代诗诸多流派及代表诗人;有待评价的实绩等。

以期从多方面认识第三代诗。

关键词:第三代诗;形成;命名;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从地下走入地上,在诗坛正式亮相。

就在围绕着朦胧诗爆发的论争在诗界刚刚平息,新的诗学观念得以暂时确立之时。

1986年,惊魂未定的中国诗坛迎来了新时期中国诗歌的第二次浪潮——第三代诗。

诗坛一片喧嚣与骚动。

第三代诗与刊物第三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些期刊。

韩东的《老家》,钟鸣的《次生林》,于坚的《高原诗辑》,吕德安的《黑色星期五》、杨克的《自行车》都是第三代诗最初的存在形态。

甘肃《飞天》的“大学生诗苑”栏目以支持大学生习作的名义,为后来的许多第三代诗人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

兰州大学封新成创办的《同代》也颇有影响,第三代诗人主力于坚和后来许多第三代诗人的联系就是通过这些刊物建立起来的。

在正式刊物上,安仁发主编的《关东文学》以及《诗选刊》对第三代诗歌给予关注介绍。

当然,要谈“第三代诗”,决不能不提《中国》。

在1986年6月的《中国》刊上,牛汉郑重推出了一批“新生代”诗人的作品。

这是大展之前“第三代诗”在官方刊物的第一次集体亮相。

之后《星星》《草原》开始陆续发表“新生代”诗人的作品。

1986年8月,“中国现代诗研讨会”召开。

期间,徐敬亚接触了大量第三代诗人。

之后,徐敬亚即代表《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向全国约八十余位诗人发出了大展邀请。

与此同时,《诗刊》、《当代文艺思潮》和《飞天》杂志也对“第三代诗歌创作”展开争论。

10月,第三代诗正式亮相《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

可以说,第三代诗的出现,是和各种刊物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代诗的种种命名“第三代”的概念最早是由四川几所大学的诗歌爱好者提出的。

1983年7月,成都大学生编辑《第三代人》油印刊物,是“第三代”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当代文坛。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作为对中国现代美学影响深远的美学体系之一,其美学思想在中国学界的接受历程与发展并不是一直顺理成章,而是与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变迁密切联系的。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政治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展开,政治标准制约着文艺领域的研究方向,而以客观唯心主义为核心的黑格尔思想必然受到批判,但对黑格尔的哲学美学研究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如朱光潜于1959年9月在《哲学研究》(21期)发表的《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汝信、杨宇于1962年第5期《哲学研究》发表的《黑格尔的悲剧论》,其研究切入点主要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也开始进行反思,主要表现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新潮。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美学反思与繁荣阶段,1981年前后朱光潜出版所译黑格尔《美学》一至三卷,1986年朱立元出版《黑格尔美学论稿》,王元化出版《读黑格尔》,薛华出版《黑格尔与艺术难题》等专著,对黑格尔美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时期美学思想迎来了思想转型,美学问题意识由抽象思辨转向生活世界,中国学者对黑格尔美学研究进入低谷时期,但关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经典问题仍引发追问。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并非是“艺术死了吗?”、“艺术解体了吗?”这般简单的提出和回答问题,而是这一话题所存在的巨大“语义场域”所引发的哲学向度的反思。

来自知网的数据库显示:2004年之前,关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研究论文寥寥无几,但也有一些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

如朱立元具体系统论述黑格尔艺术解体问题,并指出黑格尔对艺术未来持乐观的态度[1]。

陈翔勤澄清黑格尔艺术终结指的是古典艺术的终结[2]。

2004年至2006年,关于黑格尔的研究呈逐渐增长态势。

主要关于艺术会不会死亡这一问题而展开。

2007年至2009年,关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达到顶峰,2009年相关论文就有15篇,较为活跃的学者有刘悦笛、周计武、彭峰、吴子林等,这段时期形成了黑格尔终结论研究之热,学术气氛浓厚。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指的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的一批诗人,他们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与第一代诗人(指新月派)和第二代诗人(指北岛派)相对应。

简单来说,第三代诗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性思辨:相对于第一代诗人的个人主义和第二代诗人的浪漫主义,第三代诗人更加注重理性思辨。

他们善于思考社会问题,独立思考并对现实进行较深入的观察,并将这种观察和思考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叙事性强:第三代诗人相对于前两代诗人更加注重对现实的叙述。

他们用更为直观的语言,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

这种叙事性的特点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有一种广泛的传播性和接受性。

3. 反传统反诗歌性:第三代诗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诗歌形式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他们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诗歌形式相抗衡,更加重视个体意识和独立性。

4. 城市化特征:相比于第一代诗人和第二代诗人,第三代诗人更多地在城市生活和成长,因此他们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都市化的特征,关注城市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总体而言,第三代诗人是富有批判精神和新时代意识的一批诗
人,他们对于诗歌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有着独到的看法,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第三代诗人的概念及代表人物二、第三代诗人的特点三、第三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四、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作品五、第三代诗人的影响和地位正文一、第三代诗人的概念及代表人物第三代诗人,又称为“新生代诗人”或“后朦胧诗派”,是指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崛起的一批中国当代诗人。

他们主要出生于20 世纪 50 年代,与前两代诗人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知识背景和更为广泛的创作领域。

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有北岛、顾城、芒克、多多等。

二、第三代诗人的特点第三代诗人在创作上具有以下特点:1.反叛性:他们反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追求个性和自由,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2.多样性:第三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多种多样,既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也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呈现出丰富的艺术风貌。

3.知识性: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诗歌中融入了大量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三、第三代诗人的创作风格1.意象丰富:第三代诗人的诗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象,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语言独特:他们的诗歌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既有简洁明了的,也有晦涩难懂的,但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形式创新:第三代诗人在诗歌形式上做了许多尝试,既有短小精悍的微型诗,也有长篇巨制的史诗,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达形式。

四、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作品1.北岛的《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个体命运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体现了第三代诗人的反叛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2.顾城的《门》:这首诗以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人生困境和生命哲学,是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3.芒克的《一代人》: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4.多多的《夜曲》: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是第三代诗人的经典之作。

五、第三代诗人的影响和地位第三代诗人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和外延,还影响了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创作。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是指中国诗坛上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一批诗人。

他们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第三代诗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立性:第三代诗人在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上都较为独立,他们更注重表现自我独立的个体情感和审美追求。

他们不再模仿前辈的创作方式,而是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2. 内外结合:第三代诗人的创作作品更加注重内外结合,既有内在情感的表达,也有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他们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表现,表达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3. 多元性:第三代诗人喜欢尝试多种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他们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他们不拘一格,可以是传统韵律诗的表现,也可以是现代自由诗的表达,还可以是结合音乐、舞蹈或者视觉艺术形式的多媒体创作。

4. 冷静与疏离:第三代诗人的创作往往带有一种冷静和疏离的态度。

他们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追求和思考。

第三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声音,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验,为中国诗坛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第三代诗歌名词解释答案

第三代诗歌名词解释答案

第三代诗歌名词解释答案一、“第三代诗歌”简介“第三代诗歌”是指从19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新的诗歌流派。

这一派别诗人以诗句结构和抒情方式与历代不同,诗歌性格独特,作品多涉及一些感性和情感的问题,从内容上看,有历史、现实、文化背景,但认知视角通常都是新世纪的。

二、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是第三代诗歌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流派,它将时代特色与诗歌性格完美结合起来,表达了诗歌中的新生活意识和新抒情色彩,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批判。

新古典主义的诗歌紧扣古典传统,同时注重形式的精致,正叙和抒情搭配,结构完整。

三、半抽象半抽象是第三代诗歌流派中最体现时代精神与创新思想的流派,诗歌中突破了传统单纯的抒情模式,加入了抽象象征的新意和构思,营造出新的艺术感受。

半抽象诗歌更多地强调表达,而不局限于情感抒情,把重点放在隐喻上,传达其中新的艺术意境。

四、自然诗自然诗是一种新的诗歌流派,旨在对自然的情怀和愚钝的自然主义进行再创作,重新认识和表达自然的感情,以此来激发社会的智慧和民众的精神。

自然诗用浅显的词句描绘自然世界,但真正揭示出的深刻思想却是超越实际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空间。

五、时代记录时代记录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一个独特流派,试图通过对新时代发展过程的表述和审视,将社会发展中可推动进步的部分发扬光大,并对不良现象和弊端进行指正,彰显新时期新理念。

诗歌在表达时代情怀的同时,将新的理想融入到时代记录中,让人感受到新时期开启了新希望。

六、结语第三代诗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艺思潮和表达方式,它充分概括了当下时代的主流文化,在传统的诗歌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新的视角重新描绘了现代的世界。

第三代诗歌不仅是一种苦乐参半的文学方式,更是一种在审美中进入普遍思想的实践,这一独特风格和有力表达在诗句中完美闪现,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精神的诗歌流派。

第三代诗歌的评价

第三代诗歌的评价

第三代诗歌的评价第三代诗歌是中国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一种新兴诗歌流派,它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该流派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触动而备受关注。

以下是对第三代诗歌的评价和相关参考内容。

一、个体化表达与现实反思第三代诗歌的平民化和个体化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这一代诗人主张个体与现实的真实对话,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和对社会现象的辩证思考。

他们以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为来源,倾注个体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怀。

诗人余秀华的《开放的麦穗》等作品通过对个体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探索,揭示了乡村与城市、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反应时代的个体化心态第三代诗歌通过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创作形式反应了当代社会变革对人类心理状态的影响。

诗人顾城的《冬天的旗帜》探索了个体在现代环境中的迷茫和孤独。

诗人北岛的《波兰的麦田》剖析了个体在全球化时代中的困惑和焦虑。

通过对心灵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这些作品揭示了当代个体化心态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观念的碰撞与艺术的实验第三代诗歌展示了诗人们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突破和对新诗歌形式的实验。

他们大胆挑战现有的诗歌传统,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采用自由诗、散文诗等不受限于格律的创作形式。

这些实验使诗歌更贴近日常生活和当代文化,展示了诗歌的新鲜感和独特性。

诗人席慕蓉的《寂寞的人》等作品运用现代诗歌的语言手法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四、关注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第三代诗人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们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他们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底层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种种不公。

诗人于坚的《寻宝》等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呼唤社会关注。

他们通过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对话,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现实虚伪和人性扭曲的深切忧虑和批判态度。

总之,第三代诗歌凭借独特的个体化表达、现实反思、观念碰撞和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现当代思潮梳理

现当代思潮梳理

1978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梳理1978年以后的文学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1978——1989文学思潮:80年代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

二、90年代至今: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

一、1978——1989文学思潮1978年——1989年的文学思潮可以以1985年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一)1979—1985 新启蒙思潮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文革结束、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的前提下,配合“思想解放”、“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新启蒙”主义迅速成为主导性的思想潮流和文学意识。

这种启蒙意识根源于对文革封建主义肆虐时期的否定,也形成于对现代未来的渴望。

它是影响80年代文学创作的最为重要的主导性因素。

(1)这一时期的小说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从作品的主题上来看,可分为两种创作趋向:一是对历史、文革的叙述;一是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

1、伤痕文学这是80年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思潮流派。

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太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伤痕文学延续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思路,提出了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其目的并不在小说形式的创新上,而是为“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呐喊。

随着形势的发展,伤痕文学很快变成了对“前27年”历史给整整一代人造成的“伤痕”和“社会悲剧”的揭露,并试图从更深层的角度思考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伤痕文学首先是将“问题意识”作为创作冲动的基本点,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思潮基本吻合,其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蓬勃发展时间为1979--1980年间。

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用艺术的形式对刚刚逝去的文革提出了质疑,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作品: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郑义《枫》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叶辛《蹉跎岁月》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神话》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第三代诗的名词解释

第三代诗的名词解释

第三代诗的名词解释随着时间的流转,文学艺术也随之演变,而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了这一变革的影响。

每个时代都孕育着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而第三代诗诞生于20世纪末,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支独特的文艺潮流。

本文将尝试对第三代诗进行名词解释,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诗歌流派。

一、第三代诗的兴起第三代诗是中国诗歌发展演变的一个分支,它与上一代的诗歌有着鲜明的区别。

在上一代诗人的作品中,追求诗歌的形式美、主题深沉是最为突出的特点。

然而,到了20世纪末,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日俱增,传统的诗歌形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诗歌的新需求。

第三代诗应运而生,它不仅形式上具有创新,更注重于对现实生活的关照。

二、第三代诗的特点第三代诗着眼于当代社会的变革与现实问题,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观感和情感。

与传统的诗歌形式相比,第三代诗更加注重个体的呈现,注重真实与直观。

同时,第三代诗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不再拘泥于韵律和格式,允许自由的表达方式,并且探索了视觉和语言的多样性。

三、第三代诗的主题第三代诗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田园意境,而是直面人们在当代社会中的真实生存状态。

第三代诗的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个体的痛苦与追求、社会的现实与冲突、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困惑等等。

它以直接的方式呈现现实生活,既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思索,又使我们与作者有了更加亲切的联系。

四、第三代诗的影响与意义第三代诗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引领了中国当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时代。

第三代诗的真实、直接和个体化的特点更好地符合了现代人对诗歌的需求,使诗歌的传统艺术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总结:第三代诗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历史上一支重要的潮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主题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同时也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次突破。

第三代诗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韵律的束缚,以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规范。

第三代诗歌的产生

第三代诗歌的产生

第三代诗歌的产生: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1.朦胧诗的衰落80年代头两年之后,有关“朦胧诗”的论争还在激动人心地进行,但是,“新诗潮”的第一个浪头实际上已经过去。

当时的诗歌界,“复出”的诗人的大多数,写作上已出现停滞的现象,他们普遍难以顺利解决(或没有意识到)诗艺上的矛盾。

而“朦胧诗”(或“今天诗派”)作为一个群体,也已“失散”。

而且,由于“朦胧诗”的影响扩大,北岛、舒婷、顾城等的诗作,被许多诗歌爱好者模仿,在大量的“复制”中,原来的那种真诚的生命已变得淡薄,而蜕化为形式的、技巧性的制作。

这引起对现代诗有着执著追求的青年的不安和不满。

2.新生代的成长新诗潮向着另一阶段展开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一批比起“朦胧诗人”更年轻的作者开始涉足诗歌。

他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

对于历史,对于“文革”,有着并不相同的记忆。

况且,在“朦胧诗”“退潮”的时候,社会思潮的状况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曾经相当一致的把握世界的社会政治伦理视角,其重要性也已大为降低。

50年代以来所构造的光明与黑暗、美与丑、崇高与邪恶对立分明的世界,在一些人那里,已不再那么清晰,以此作为对事物进行评判的模式,也不再那么有效。

世界的复杂性更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新时期”开始时把握个人和历史进程的确信,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动摇。

对于“朦胧诗”后的诗歌探索者来说,诗对社会历史的那种承担,也不再是毫无疑义了。

在后起的诗歌探索者看来,当代对中国现代诗的探索,“朦胧诗”仅是打开一个通道,其潜力和可能性远未被穷尽——而当时的诗界,似乎已存在将“朦胧诗”“经典化”的倾向(尽管同时在另外一些诗人那里“朦胧诗”仍是“异端”),这使他们感到忧虑。

他们特别感到当代写作者诗歌文本意识的欠缺,而汉语语词的潜能和表达的可能性,有着广阔的发掘和实验的天地。

3.第三代诗歌登上诗坛这样,一种有别于“朦胧诗”的“新的诗歌”和“新的诗人”的出现,就是势所必然。

这种出现,采用了一种和“朦胧诗”对抗、反叛的姿态[注:在当时,“pass北岛”(或“打倒北岛”)是他们中一些人喊出的口号]。

_第三代诗_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_第三代诗_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第三代诗”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第三代诗”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杨扬摘要:随着“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正式涌入诗坛的第三代诗人以“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莽汉主义”为代表,其希望通过“反崇高”“反意象”等方式反抗作为权力话语中心的传统文化,从而建立起一种更恰当的诗歌言说方式。

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实验让我们在朦胧诗之后看到了一种带有明显对抗性、反叛性、消解性特征的文化的诞生,但是,当其将解构推向极端之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出了新的“文化危机”。

关键词:第三代诗;“非非主义”;“莽汉主义”;反文化特征;影响第三代诗人从解构传统写作立场出发,提出了反体裁的口号,试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

作为一个诗歌潮流,其审美倾向具有反文化的特征。

一反文化的缘起80年代以前,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史长河中,诗歌从总体上讲,基本上都没能摆脱为某些话语中心或话语群体“立言”或“代言”的命运,满足于对“理想”的单纯歌唱,使生活的真实被湮没、消解在诗歌语词的狂欢之中。

崛起于十年动乱废墟和“伤痕”之中的“朦胧诗”重新唤起了对“个人”的关注,接续了“五四”以来我国的新诗传统,确立了人本主义的诗歌美学。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朦胧诗作为“伤痕文学”的缺陷日益暴露。

由于朦胧诗人特有的患难身世,他们在茫茫黑夜就已经确立的人生观和理性意识,以及过于沉重的心理因素所凝结成的巨大牵引力,使他们先天地就范于英雄理性主义,极其自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又使他们总是将诗当做实现社会理想的工具,所以其诗歌中的“我”总是依附于民族、时代的“大我”之中,诗歌实际仍无法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书写,其语言中充盈着的理想激情和强烈的使命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公共书写对个体的淹没。

80年代中后期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三代诗人所获得的感受与经历过轰轰烈烈“上山下乡”运动的朦胧诗人不同,此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共谋”确立的社会秩序正遭到商业文化的强劲抗衡,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们不得不和普通人一样去面对更多生存的复杂问题。

文笔简约 意韵深厚——臧克家的《三代》赏析

文笔简约 意韵深厚——臧克家的《三代》赏析

臧克家的《三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文笔简约却蕴含着深厚的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估,深入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一、文笔简约——在《三代》中,臧克家的文字简练而不失深度。

他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

开篇就以“三代”为主题词,通过对不同时代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时代变迁下的家族沧桑。

其简练的文笔给人以深思,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历史变迁的无常和家族情感的沉重。

二、意韵深厚——在《三代》中,臧克家通过对家族几代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深厚的意境。

他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每一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长河中生命的风雨。

在作品中,情感的交织和时代的变迁交相辉映,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臧克家通过对三代人物的生活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三代》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家族情感、历史沧桑和人生命运的思想之作。

臧克家通过简约而深刻的文字,将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长河中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这部作品不仅给人以文学享受,更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精神之作。

总结回顾——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臧克家的《三代》进行了全面评估,探讨了其文笔简约、意韵深厚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臧克家通过对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交织,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家族、历史和人生的精神之作,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三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简约的文字,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三代》的主题和意义,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等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_第三代诗_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_杨扬

_第三代诗_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_杨扬

“第三代诗”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第三代诗”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杨扬摘要:随着“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正式涌入诗坛的第三代诗人以“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莽汉主义”为代表,其希望通过“反崇高”“反意象”等方式反抗作为权力话语中心的传统文化,从而建立起一种更恰当的诗歌言说方式。

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实验让我们在朦胧诗之后看到了一种带有明显对抗性、反叛性、消解性特征的文化的诞生,但是,当其将解构推向极端之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出了新的“文化危机”。

关键词:第三代诗;“非非主义”;“莽汉主义”;反文化特征;影响第三代诗人从解构传统写作立场出发,提出了反体裁的口号,试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

作为一个诗歌潮流,其审美倾向具有反文化的特征。

一反文化的缘起80年代以前,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史长河中,诗歌从总体上讲,基本上都没能摆脱为某些话语中心或话语群体“立言”或“代言”的命运,满足于对“理想”的单纯歌唱,使生活的真实被湮没、消解在诗歌语词的狂欢之中。

崛起于十年动乱废墟和“伤痕”之中的“朦胧诗”重新唤起了对“个人”的关注,接续了“五四”以来我国的新诗传统,确立了人本主义的诗歌美学。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朦胧诗作为“伤痕文学”的缺陷日益暴露。

由于朦胧诗人特有的患难身世,他们在茫茫黑夜就已经确立的人生观和理性意识,以及过于沉重的心理因素所凝结成的巨大牵引力,使他们先天地就范于英雄理性主义,极其自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又使他们总是将诗当做实现社会理想的工具,所以其诗歌中的“我”总是依附于民族、时代的“大我”之中,诗歌实际仍无法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书写,其语言中充盈着的理想激情和强烈的使命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公共书写对个体的淹没。

80年代中后期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三代诗人所获得的感受与经历过轰轰烈烈“上山下乡”运动的朦胧诗人不同,此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共谋”确立的社会秩序正遭到商业文化的强劲抗衡,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们不得不和普通人一样去面对更多生存的复杂问题。

一 “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的区别

一 “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的区别

(一)“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的区别朦胧诗正值文革后期,诗人常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感,因此成为朦胧诗。

他们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未来,但是经历了文革的诗人不可能也不会一下子在所有人面前把所有的思想曝光,于是他们任然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式让人琢磨不透,且深刻动人,完全让人很放松、朦胧诗论崇高,具有神圣使命。

他们满怀着救世主的态度,高度赞扬扬个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内在美的旋律。

代表作北岛的《我不相信》,顾城的《黑眼睛》,杨炼的《大雁塔》等。

这种隐喻和象征在后来的“复制者”的作品逐渐过于平淡以致产生了乏味和淡薄感,于是显得不再为人所接受了。

这便产生了不同于朦胧诗派的第三代诗。

第三代诗完全不再隐喻和象征,他们从朦胧诗的晦涩中解脱出来,提倡“拒绝隐喻”的口号,余坚认为诗是对隐喻的拒绝,对隐喻拒绝,破坏得越彻底,诗就越显出诗自身。

拒绝隐喻就是要达到诗歌的“澄明”, 于坚把诗歌的语言资源放在了民间,选择了口语,以日常生活为诗。

[5]“第三代诗人”就是在寻找一种不确定不明晰的方向,他们受到了前朦胧诗人的影响但是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的后现代主义。

他们以平民的身份来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尚义六街》,李亚伟的《中文系》等。

从杨炼和韩东眼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雁塔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看出朦胧诗和第三代诗的区别。

韩东的大雁塔是历史作为一种反方向存在,由于人们已经走出了那段历史将永去不返,消失于黑暗宇宙的深处,于是我们就去领略一种与我们没有实际关系的的东西,直接捕捉和触摸个人和个人当下的生活。

诗人向人们诉说大雁塔生命的所有的记忆,而人们只不过是一群过客,人们来观大雁塔赋予它以光荣和崇高,它站在一动不动着;给它灾难和慰藉,它依然存在着;给它忧郁和希望,梦想还有羞愧大雁塔仍然在那里从没改变过。

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从通过诗人的口中呈现出来大雁塔历史存在的画面。

2021年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021年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021年当代⽂学名词解释1、学者散⽂:是⼋九⼗年代散⽂创作的⼀个重要的现象,⼀种被⼈称为“学者散⽂”或“⽂化散⽂”的形态。

这些散⽂的作者⼤都是⼀些从事⼈⽂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些融会了学术知识、理性思考和个⼈的感性表达的⽂章并不特别注重散⽂的⽂体“规范”,⽽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种⾃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余秋⾬、陈平原是代表作家。

2、个⼈化写作:私⼈化写作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坛上出现的⼀个现象,也是⼀种新的写作⽅式,⼀般认为以陈染、林⽩、徐⼩斌等⼥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有⼈称之为"新状态⽂学"、"晚⽣代⽂学"、"个⼈化写作"。

私⼈化写作表达的是⼀种私⼈经验、私⼈意识与⽆意识,特别是被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与普遍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经验。

⼤多采⽤了"新回忆录"或"新传记式"叙述。

3、新写实⼩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学”,⽽是近⼏年⼩说创作低⾕中出现的⼀种新的⽂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说的创作⽅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活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现实,直⾯⼈⽣,表现了⼀种所谓还原⽣活的零度叙述的⽅式。

虽然从总体的⽂学精神来看,新写实⼩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范畴,但⽆疑具有了⼀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池莉、范⼩青、苏童、叶兆⾔、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

4、先锋⼩说:是指在中国⽂坛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吸纳了西⽅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决裂,反映中国现代⽣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们⽣活的合理性⼩说。

与以前的⼩说相⽐,先锋⼩说更趋向于⼈本主义的描写,追求⼈格平等。

臧克家诗歌《三代》原文及赏析

臧克家诗歌《三代》原文及赏析

臧克家诗歌《三代》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臧克家诗歌《三代》原文及赏析【导语】:《三代臧克家》全文与读后感赏析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葬埋。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摘要:
1.第三代诗人的概念及代表人物
2.第三代诗人的创作特点
3.第三代诗人的主要成就
4.第三代诗人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第三代诗人是指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出生的一批中国诗人,他们主要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创作,是新时期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

代表人物有北岛、顾城、舒婷等。

第三代诗人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摒弃了第一代和第二代诗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转向更为个性化、多元化的创作手法。

其次,他们注重语言的创新,力求突破传统的诗歌语言,构建一种全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此外,第三代诗人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独特的视角对现实世界进行解读。

第三代诗人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一方面,他们丰富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他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

第三代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诗歌风格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使得中国诗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同时,第三代诗人的作品也成为了文学教育、研究和批评的重要对象,为
中国文学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之,第三代诗人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他们的创作成就和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 第十一讲 于坚韩东精讲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 第十一讲 于坚韩东精讲

其实,我是一个被命运退回的臭诗人 我要抢回那些和死者谈过的话 我打算是一切或干脆一切都不是 我也许是另外的我,很多的我,半个我 我是未来的历史、车站另一头的路 是成功是半途而废 我是大桥、城市、烟囱和廉价烟草的批发者 我是很多的诗人和臭诗人-- 物质迷语里的流浪汉 被狗和贫穷不断扯破裤裆 我是科学之父、之子和45元月薪的实验员 是打铁匠的儿子 大脚农妇的女婿
教授们也骑上自己的气泡 朝下漂像手执丈八蛇矛的 辫子将军在河上巡逻 河那边他说“之”河这边说“乎” 遇到情况教授警惕地问口令:“者” 学生在暗处答道:“也” 中文系也学外国文学 着重学鲍迪埃学高尔基,在晚上 厕所里奔出一神色慌张的讲师 他大声喊:同学们 快撤,里面有现代派 中文系在古战场上流过 在怀抱贞洁的教授和意境深远的 月亮下面流过 河岸上奔跑着烈女 那些头洞里坐满了忠于杜甫的寡妇 后来中文系以后置宾语的身份 曾被把字句两次提到了生活的前面 现在中文系在梦中流过,缓缓地 像亚伟撒在干土上的小便,它的波涛 随毕业时的被盖卷一叠叠地远去啦
诗人老杨老是打算 和刚认识的姑娘结婚老是 以鲨鱼的面孔游上赌饭票的牌桌 这条恶棍与四个食堂的炊哥混得烂熟 却连写作课的老师至今还不认得 他曾精辟地认为大学 就是酒店就是医专就是知识 知识就是书本就是女人 女人就是考试 每个男人可要及格啦 中文系就这样流着 教授们在讲义上喃喃游动 学生们找到了关键的字 就在外面画上漩涡画上 教授们可能设置的陷阱 把教授们嘀嘀咕咕吐出的气泡 在林荫道上吹过期末
许多谈话如果录音 可以出一本名著 那是热闹的年代 许多脸都在这里出现 今天你去城里问问 他们都大名鼎鼎 外面下着小雨 我们来到街上 空荡荡的大厕所 他第一回独自使用 一些人结婚了 一些人成名了 一些人要到西部 老吴也要去西部 பைடு நூலகம்家骂他硬充汉子 心中惶惶不安 吴文光 你走了 今晚我去哪里混饭 恩恩怨怨 吵吵嚷嚷 大家终于走散 剩下一片空地板 像一张空唱片 再也不响 在别的地方 我们常常提到尚义街六号 说是很多年后的一天 孩子们要来参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终结论与中国第三代诗歌李晓卉摘要:九十年代以来,诗歌逐渐退出文学的中心,让位于小说与汹涌而来的散文潮。

读者看不懂也不太喜欢第三代诗歌,是诗歌将要终结了吗?本文从黑格尔论艺术的观点与现代美学视角,看诗歌与心灵的需要,诗歌的不可终结性,诗歌艺术形式的嬗变。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绝对精神与心灵需要、艺术形式的嬗变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和整个西方美学传统的集大成者,他在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背景下,提出了“艺术终结论”。

对于艺术终结论,他分别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一个阶段,必然要自我扬弃为更高阶段的宗教和哲学,这样艺术就终结于观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黑格尔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所以艺术终结于现实生活。

而崛起于朦胧诗之后的第三代诗歌是一次影响广泛的诗歌革命,它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

”,鲜明地阐述了这场诗歌运动的实质内涵。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在中国现当代诗歌某种程度的呈现。

一,绝对精神与心灵需要“从这一切方面看,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

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

”〔1〕黑格尔在《美学演讲录》中这样说道。

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

作为绝对精神的最低阶段,作为理念,它是绝对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种较低级的显现。

艺术在他那里,只是绝对精神认识自己、回到自己之道路上的一个驿站,一个在绝对精神发展阶段上的低级环节。

正因为如此,艺术将会扬弃自己,转化为更高的宗教和哲学。

反观中国第三代诗歌,他们的创作与其说是表现美,不如说是表达一种观念,表达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他们的创作往往体现着他们的心灵需要。

非非主义受到现象学哲学的影响。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这里是他们的对世界被文化建构的批判性反思,文明人在这样的处境中心灵已经僵化,诗歌通过还原的方法让心灵重新回到一种丰富生动的状态。

周伦佑指出,世界是由逻辑—价①值双重解构构成的,人生活在这种双重结构中,人就是这一双重结构。

只进行`语义清理',并不能全消除人类精神的病理性痛苦,还必须同时进行‘价值清理’。

非非的反文化反价值策略是力图构建一个新的价值本体。

另一位非非主义大祭司蓝马提出“前文化”论。

“我们生命中有一个非文化,超文化和前文化的智能活动领域。

一个精彩的先验智慧领域。

在文明人这里,是一个被文化化掩盖着因而让当事人个体业将迷失在自己生命里面的智能活动领域。

”〔2〕而摆脱这一困境的方法是还原,必须通过还原,才能让主体重新发现前文化的领域。

周伦佑的《自由方块》节选南面而坐/面壁而坐/皆是圣人的坐法/你不是圣贤/不想君临天下/可以坐得随便一些/夜半钟声到客船/古来圣贤多寂寞/孔子坐而弟子三千/男人喜欢摇尾巴的女孩/睡如弓/大雪满弓刀〔3〕这首非非主义诗歌代表作使用口语与古语的杂糅,大胆创造新词,再将它们随意拼贴组合。

这些由文化碎片组成的词,语意相互抵消。

通过这样来实现他们的语意还原,必须捣毁语义的线性,网络性的运算功能,在非运算的语言结构中,赋予所使用的词、句等以弥漫性的非语义的表现功能。

再通过语意还原来体现绝对精神,用语言来防抗文化,对语言的破话程度代表反抗文化的程度,从而将固化的心灵从文化的包围中解救出来。

蓝马《音色》很深的地洞里面那种充实动物/已经开始逃之夭夭/蓝色铁轨的弯弯路面滚着玻璃哑铃/追上前去的反而是我/我象是身外开放的一连串动作/被自己的皮肤捆紧在草丛中宣告一声独立/就消失了/我修理睡眠的大工具正在斜坡上跟野鹿/同时冒着雨/佯装植物/她说拉开林荫/猫头鹰和山老虎一样清白/而那场瑞雪在拐弯我可以退入茅棚/在户外陈雨的摇晃中/玻璃打鱼的反光/使我深感自己的顔色到入梦时还是若有若无〔4〕蓝马实践其“还原”理论,履行其“走向迷失”的诺言,破坏形容词、动词、名词、数词、副词、度量词,“而那场瑞雪在拐弯我可以退入茅棚”。

总之破坏世界一切的语言制度,破坏所有对语言的记忆制度,以期重新面对未被歪曲,充满灵气的宇宙万物,回到未被文化污染的前文化世界,先有奔月的艺术,才有登月的技术。

蓝马这样宣告。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女性主义诗人有不同表现形式,表现出一种对于男权社会一种勇敢决绝的反抗姿态,女性主义诗歌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艾莱纳.西苏认为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改变在男权社会女性被奴役的地位,她还提出“描写躯体”的口号,这是与男性写作完全不同的,因为女性通过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了,她们用肉体表达自己的心灵需要。

中国的女性主义诗人吸收了这样的思想,她们的诗歌写作追求“身体在场”,将女性的身体功能作为艺术意象来源,如女性人体意象在文学诗歌意象中的象征,隐喻运用。

因为身体的观念作为女性的人性存在状态和心灵深层需要,可以反映女性在社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功能。

,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第二节这小屋裸体的素描太多/一个男同胞偶然推门/高叫“土耳其浴室/他不知道在夏天我紧锁房门/我这是这浴室名副其实的顾客/顾影自怜/四肤很长,身材窈窕/臀部紧凑,肩膀料削/碗状的乳房轻轻颤动/每一块肌肉都充满激情/我是我自己的模特/我创造了艺术,艺术创造了我/床上堆满了画册/袜子和短裤在桌子上/玻璃瓶里迎春花枯姜了/地上乱开着暗淡的金黄/轻垫和靠背四面都是/每个角落都可以安然入睡/你不来与我同居〔5〕这首诗中诗人审视自己的身体,并将它暴露在读者面前,揭露了中国女性几千年来被压抑的性意识,控诉道德对于爱的压迫,将一种最深处的心灵需要揭露出来。

翟永明《独白》节选;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偶然被你诞生。

泥土和天空/二者合一,你把我叫作女人/并强化了我的身体/我是软得像水的白色羽毛体/你把我捧在手上,我就容纳这个世界/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我是如此炫目,使你难以置信/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切/渴望一个冬天,一个巨大的黑夜/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6〕翟永明认为,女性经验转变为文学艺术审美范畴,其表现的方法不是屈从一个女权结构继承下来的语言系统,而是从音韵、词汇和句法方面分离出不同男性的特征。

它把不同于男性世界的经验世界和象征世界加以界定,发展为以表征女性经验心理结构、女性直觉情感的非理性因素的“黑夜意识”,“渴望一个一个冬天,一个黑夜,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但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

”“黑夜”是女性的象征,但在男性的象征“太阳”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是诗人的渴望与呐喊,在翟永明诗歌中,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女性体内潜藏的“黑夜”,这种绝对精神贯穿了大部分她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诗人勇敢地将其展现出来,希望借此得以张扬和突出一种女性的内心需要,明确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与价值。

二,诗歌的不可终结性黑格尔认为,近代市民社会不是诗意的时代,而是散文的时代,近代市民社会的散文状态对古典的美的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

这种社会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一切秩序都是建立在理性的秩序的统治之下,“我们现代生活的偏重理智的文化迫使我们无论在意志方面还是在判断方面,都紧紧抓住一些普泛观点,来应付个别情境,因此,一些普泛的形式、规律、职责、权利和规箴,就成为生活的决定因素和重要准则。

”〔7〕偏重理智的反思思维在近代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与艺术作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本质是冲突的。

同时,近代市民社会缺乏真正美的艺术所必须具有的“独立自足性”。

古希腊的“英雄时代”就是最能充分体现这种独立自足性的时代。

但在近代市民社会,追求普遍性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普遍性淹没了特殊性。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与黑格尔所处的近代市民社会有很多的共同点,古希腊所处的诗意时代已经过去,人处于平面化碎片化的境遇中,而第三代诗歌必然反映这一点,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描写市民生活,他们描写的市民生活明显带有反思色彩,而且具有普遍性。

黑格尔论及艺术时,从未说它会消失或被遗忘,只是说它不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并不会终结,描写日常生活就是第三代诗人在散文时代为诗歌找到的一种出路。

于坚的《零档案》节选一些词将他公开一些词为他掩饰跟着词从简到繁/从肤浅到深奥从幼稚到成熟从生涩到练达这个小人/一岁断奶二岁进托儿所四岁上幼儿园六岁成了文化人/一到六年级证明人张老师初一初二初三证明人/王老师高一高二证明人李老师最后他大学毕业/一篇论文主题清楚布局得当层次分明平仄工整/对仗讲究言此意彼空谷足音文采飞扬言志抒情/鉴定: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反对个人主义不迟到〔8〕黑格尔所说的近代市民社会中诗性的缺乏,人的普遍性压倒个别性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即使诗性缺乏,人的存在状态也可以是诗歌的表达内容。

“简单地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人的存在状态,我们的生命都难以超越档案的控制,只能在其控制下生活。

”〔9〕于坚指出。

他的这种“非诗”的创作,是对诗歌抒情传统的反叛,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朦胧诗宏大抒情的美学风格。

莽汉主义诗人也常写日常生活,李亚伟宣称“莽汉们如今也不喜欢那些精密得使人头昏的内部结构或奥涩的象征体系。

莽汉们将以男性极其坦然的眼光对现实生活进行大大咧咧地最为直接地楔入。

”〔10〕二毛的《他和烤鸭》烤鸭卷缩在盘子里/他卷缩在酒店里/烤鸭摆在他面前/他摆在老板面前/烤鸭冥想着春江水暖/他冥想着南方温柔的妻子/窗外是另一个世界/下着雪〔11〕莽汉诗人口语化的洒脱有力避免了很多卖弄学识掉书袋诗歌的华丽空洞,他们对“优美”“崇高”极尽嘲讽,他们直接介入现实生活,对不合理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加以冲击,他们的生活化与世俗化,使诗歌呈现亲切自然的面貌。

对于类似于黑格尔所说的近代市民社会的当代社会,撒娇派是以相对温和的、无伤大雅的方式抗议,他们同样是反思性的,“至于实践的艺术家本身,不仅由于感染了他周围盛行的思考风气,就是爱对艺术思考判断的那种普遍的习惯,而被引入歧途,自己也把更多的抽象思想放入作品里,而且当代整个精神文化的性质使得他既处在这样偏重理智的世界和生活情境里,就无法通过意志和决心把自己解脱出来,或是借助于特殊的教育,或是脱离日常生活情境,去获得另一种生活情境,一种可以弥补损失的孤独。

”〔12〕艺术家感性的情感都被反思的意识理智化了,反思能力的进步,意味着艺术能力的退步和丧失。

撒娇派诗人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就持有“好死不如赖活”的理念,“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常常看不惯。

看不惯就愤怒,愤怒得死去活来就碰壁。

头破血流,想想别的办法。

光愤怒不行,想超脱又舍不得世界,我们就撒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