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入境,享受语文
沟通从心开始
沟通从心开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的个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是一门人文性最强的学科,教师必须从尊重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出发,在实际教学中用心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无疑忽略了学生思想的独立性,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应该存在于今天的语文教师身上。
课改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不能偏离教育教学的规律。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与学生的沟通应该从心开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学生与教材的沟通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
教师,这座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与大家交流,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的理解教材。
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灌输给学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上的差异性,尊重个体差异,在语文课堂中对教材的主观性内容的理解求同存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培养自己。
在课堂中与学生沟通首先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负担。
不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某个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感受一种全新的思想境界。
其次,我们要挖掘、利用好教材的闪光点,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悟出人生境界和语言的艺术美,使学生感受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艺术、思想的结晶。
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中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
二、绘声绘色,融情入境。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挖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情境交融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如水般灵动语文课堂论文
如水般灵动的语文课堂【摘要】实效性高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必然是如水般灵动多姿的。
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乐园,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人生长河中一段特殊而丰富的经历。
如何让课堂为师生彼此的人生打底奠基、增色添彩呢?我想没有比构建如水般灵动的课堂更能吸引我们的了。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索作为培养学生基本交际能力,滋润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师生共同用心去经营和呵护。
那么如何构建如水般灵动的语文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试试看。
一、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情思交融的过程。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目标达成的优劣。
如水般灵动活泼的语文课堂首先要有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师德高尚,关心爱护学生,善解人意,宽容开明,平等待人,渴望学生人人发展进步、茁壮成长。
学生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一般所带班级不多,要不断寻找机会,深入班级,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在同学生的交往和观察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记录和心理分析,课堂上就能因材施教了。
课前让性格开朗、喜爱唱歌的学生展示自己优美的歌喉,活跃课堂氛围,放松紧张的心情;课中请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配乐朗读,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课余让表现欲望强烈、表演水平高的学生排演课本剧,以演促学……总之,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同学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获得成就感。
在师生的积极沟通交往中,双方逐渐敞开了心扉,集聚了情感,产生了默契。
那么,语文课堂的低效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二、课堂氛围:情趣横溢实效性高的语文课堂必定是情趣横生的。
现在有不少学生厌学,其实干瘪、枯燥的课堂教学难辞其咎。
当我们抱怨学生不思进取,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是否也应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们情感参与和情绪生活的过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2.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慢慢想象品尝,领悟其中美的内涵。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达到品赏的目的。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语文单元融合教学新途径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语文单元融合教学新途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能,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在初中语文单元融合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从中获得新鲜且丰富的学习体验,从单元学习中汲取不同的语文要素,挖掘单元的主题意义,有效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有助于获得直观的整体感知相较于抽象的语言讲述,基于情境创设的单元融合教学,可以将学生置于直观、生动的情境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并在情境的带领下获得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带领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融入文本情境中,理解文本内容,感知单元主题,形成对单元内容的整体印象。
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学生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以感悟到“命若琴弦”的人生道理;阅读莫怀戚的《散步》,学生能领略到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力量,感受到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依偎的温馨。
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将两篇文章融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领悟“亲情”这一单元的主题意义。
(二)有助于触动共情的情感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单元内的所有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不同的内容进行讲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文本的知识,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深入品鉴语言的艺术。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却无法整体地感知单元传达的情感内容。
情境教学在单元融合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获得情感的触动,从整体的视角出发,感知单元内不同文章传达的统一情感,实现学生情感与单元整体传达情感的互通、互动。
(三)有助于获得不同的环境体验单元融合教学要求加强学生对场景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不同的情境,引领学生融入特定的场景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汲取他人的学习经验,置身不同的环境中学习,提升学生的环境感知能力。
(一)立足单元目标的情境创设单元融合教学要求教师以单元整体为基准,整合单元学习要素,明确单元教学目标,融合人文知识、语文核心要素,能够从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创设适宜的情境,达成学生单元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_《珍珠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珍珠鸟_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感悟、思考、想象文中描写珍珠鸟动作、神态、活动范围等细腻的描写,了解原本怕人的小鸟竟然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的原因。
2、学习作者“记录小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的写作方法。
3、品读语言文字,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含义,并能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激发学生爱鸟护鸟、创造更多美好境界的愿望。
4、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通过本课的学习,唤醒学生心中的爱与信赖,激发学生乘着十九大的春风,一起用行动绘出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画卷的热情!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记录小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的写作方法。
2、品读语言文字,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含义,并能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激发学生爱鸟护鸟、创造更多美好境界的愿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唤醒学生心中的爱与信赖,激发学生乘着十九大的春风,一起用行动绘出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画卷的热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一)复习字词1、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对新朋友,它们是(珍珠鸟)。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家冯骥才,去聆听他和珍珠鸟之间的故事吧!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珍珠鸟)齐读课题2、字词大家都掌握了吧?老师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词语,哪个同学愿意来读读这几个词语?指生读,师相机评价。
再指生读。
3、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两个红字是本课的生字,谁能当个小老师,到前面给大家讲讲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指生上台讲解.4、谁能给大家示范写一写吗?指生写“案和赖”。
(二)回忆小珍珠鸟的特点1、我们知道,三个月后,朋友送我的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因为作者特别喜爱它,所以亲昵的称它为(“小家伙”)。
大家还记得这是怎样的一只“小家伙”吗?哪个同学愿意帮这只小家伙来做个自我介绍?指生上台表演。
沉浸书香 畅享朗读
沉浸书香畅享朗读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
阅读是语文之本,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朗读能力是最能显示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晴雨表”,而朗读指导的成功与否是衡量一堂语文课品质高低的“显示器”。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
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快乐享受朗读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设情境,披文入境朗读是小学语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极具意境的美文,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如果能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让学生在意境中徜徉,在意境中流连,则能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
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来朗读,学生就会情由心生、情不自禁,在情与境的交融中读得声情并茂。
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
在教学“雷雨前”时,我通过录音让学生听雷声,看闪电,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
教学“雷雨中”时,我让学生看课件,听大雨哗哗的声音,并不时穿插轰隆隆的雷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雷雨后”时,我请学生欣赏课件,听蛙鸣、蝉叫、鸟啼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精美的图片、彩虹、太阳……感受“雷雨后”的美丽。
就这样,我把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激起他们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
二、想象补白,融情入境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
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
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
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就越能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想象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推动着情感。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我引导学生想象现在大家就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们的心情怎样?(担心、着急、伤心等)接着请用不同的心情读出不同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案集锦5篇
小学语文教案集锦5篇小学语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
着重学习写好带有禾木旁、木字旁的字。
2、继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能初步初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
2、学写带有禾木旁、木字旁的字。
三、教学难点继续指导学生初步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
四、教学准备识字卡片、词卡或课件。
五、教学时数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融情入境。
1、同学们,假如你们一家人外出游玩时,你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当时会是什么心情?你又会怎么做呢?2、看!这就是两只和你一样不小心离开了妈妈怀抱的小鸟。
大家愿不愿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课文中的两个小朋友也和大家一样,把这两只小鸟作为自己的朋友。
让我们一起学生第11课,看看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齐读课题:小鸟朋友。
(二)初读课文,音准句通。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
(听清字音)2、请学生借助生字表画出生字,并反复认读。
3、同桌互相指读识字卡片。
4、教师指名认读—带读识字、词卡片。
5、请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6、小组学习:互听、互评、互助。
7、指名分节读课文。
(师生听、评,重点指导读好长句中的停顿)(三)读文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1、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大意)2、学文理解,感悟语言。
(1)学习第一自然段,想象情境,体验情感。
①从大树上掉下来的小鸟见不到妈妈,它们会想些什么?②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想一想应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
③指名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精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1)从哪儿能看出来两个小朋友是精心喂养小鸟的?(2)你们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自由练读,指名反馈。
(3)真是精心极了。
可小鸟快乐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面对并不快乐的小鸟,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谁来读读书上的语句进行回答?4、学习第三自然段,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把快乐融入作文中--习作教学之我见
中发挥 , 这样 才能让 学生快乐地作文。 关键词 : 启迪想象; 丰 富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加深感受
一
、
创设情境 。 激发兴趣 , 启 迪想象
“ 由仿到创” 创造条件 , 提供 可能。
三、 快乐生活 。 激活体验 , 加 深感 受 因此 , 如何帮助学生积 累素材 , 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 , 让学生
与到写作中 , 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因此 , 我在教学上着重于点燃学 乐写 , “ 我用我笔写 我心 ” 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恰恰
己的真情 实感 。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 , 喜爱活动 、 爱好绘画等特点 , 此, 我在作文教学中 , 组织 了丰富多彩 、 生动有趣 的活动 ( 如 游戏 、 围绕作文 教学精心设计 作文活动和相关的作文指导 ,来 创造 轻松 比赛 等 ) , 促进孩子 们在活动 中释放天性 , 感 受乐趣 , 使 学生进 人
如: 在课 内体验 活动 “ 抢凳子 ” , 让学生 观察 台上的 比赛 时提醒 学 生, 注意观察参 赛选手 的动作 、 表情 , 周 围观 者 的表 情 、 语 言变 化 等, 我看到 了学 生真诚 而激动 的 内心 , 成 功的喜悦 , 失利 和沮丧 。
只要 我们抓时机 , 适 时引导 、 点拨 , 学生便 自然会轻松而愉快地 表 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 完成写作任务 。 总之 , 作 文教学是一 门艺术 。 我们应让孩子在写作过程中贯穿 着快 乐 : 学会 享受生 活 , 感 受快乐 ; 动 笔时挥洒 自如 的快乐 ; 成文 后体 验成功的快乐 。这是学 生的权利 , 也是 我们每一位语文教 师 的责任。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难点: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是哪里想去吗?走,打好背包,让我们出发吧!(图片)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迷人的西双版纳,这里是傣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神奇的民族文化。
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浓郁的民族风情更令人神往,看,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二、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这里是老师刚接到的一个邀请,傣家人要我们去过批、泼水节呢?想参加吗?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快速浏览课文,并且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泼水节。
巡视(姿势好)好,告诉老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泼水节?(指导读高兴一点)2、学习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进一步体验一下欢乐泼水节,请读,标出共几句话,量出指数。
第① ②句泼水节就要开始了,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请自由朗读§2前两句话。
你准备了什么?(边说边做理解几个动词提、端、滴、撒,随机闻一闻,看一看)让我们提好捅、端好盆赶紧去大街上,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出示:这一天……请一个方阵来读其他方阵看能听懂了什么?看来大家都想表达自己最美好的祝愿!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欢乐时刻的到来,就我们一起表达出此刻的心情吧!齐读这一天……第③④句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我们都看见了:开始……齐读你们书上有泼水节的场面呢!同位的两个小朋友说说图上内容吧!同位汇报。
这是一个泼水节的广场,来,我们泼水吧!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动起来,跑起来。
向青草更青处漫——做一个语文追梦人
向青草更青处漫——做一个语文追梦人————————————————————————————————作者:————————————————————————————————日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做一个语文追梦人-中学语文论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做一个语文追梦人李智祥1992年9月,怀揣恩师张明惠“崇德敬业”的教诲,我来到苏中名镇——戴南,站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讲台前,并且一站就是22年。
说来惭愧,回首22年来的语文教学之路,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寥寥无几。
然而,从戴南镇首届“十佳师表先进个人”、兴化市第三届“十佳人民满意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些还算得上能映射进取之心的荣誉中,依稀可见我坚守三尺讲台,追寻语文之梦的身影。
毕业那年所上的人生第一堂公开课记忆犹新,执教的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听课的两位领导都是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他们称赞我的课有语文味,特别表扬了我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捕鸟的动作品读语言的做法。
专家领导的夸奖让年轻的我感念不己,“重视语言的诵读品味,将语文课上出语文昧来”从此成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搜集整理出许多的背景音乐,为的是能增强诵读的感染力;我努力摸索诵读技巧,为的是找到诵读中融情入境的方法;我经常为学生制作配乐朗诵文件,为的是能调动他们的诵读兴趣。
在连续三年荣获戴南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后,自信满满的我以为深得诵读品味之要旨。
然而实践中的不断碰壁,让我对语文渐存敬畏之心;研磨中的切磋反思,则催我在寻梦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2005年,我试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仿写情境:“文中的几个精彩细节想必已拨动了你的心弦。
生活中你的妈妈一定也曾呵护过你,关心过你,替你操心,为你辛劳,对你鞭策,给你鼓励。
请你尝试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表述一下对妈妈的感激、赞美或崇敬之情吧。
”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并不理想。
参与研磨的兴化市名师王大智认为,新课程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_2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乡下人家》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抓住乡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青瓜绿藤、鲜花盛开、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等六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寻找美——品读美——感悟美——发现美”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中赏词、品句,读中积累、感悟,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反思自己《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亮点:一、一条主线陈醉云的《乡下人家》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这篇文字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
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多种方法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学习要求,即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
“青瓜绿藤”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
“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你是小笋芽,从土里探出头来,看见了什么?会说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
三、朗读再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
课伊始,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划说体会,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品读感悟环节通过指名读、赛读、对比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的品读、展示读,把读贯穿由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荷叶·母亲》教学设计1《荷叶母亲》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下面是七年级语文下册《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种方式品味__朴实、清丽的语言。
3.学习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4.体验人间真情, 受到美的熏陶, 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深层品位诗歌语言, 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以“情”牵引, 以“读”强化, 以“问”贯穿, 以“悟”延伸。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疏通字词, 了解作者, 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 准备发言材料。
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 渲染气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聆听母爱1976年7月28日深夜, 唐山, 在一间温馨的小屋里, 年青的母亲正在缝补衣服, 九个月大的孩子已经熟睡。
忽然, 一阵地动山摇, 一声巨响过后, 房屋垮塌了, 母子俩被埋入废墟中。
所幸的是, 房顶的预制板是斜压下来, 他们都没有受伤。
但是房屋垮塌严重, 只能等待救援。
三天过去了, 由于严重脱水, 母亲的奶水没了。
孩子的哭声渐渐微弱。
年青的母亲心碎了, 这时候, 她摸索着将身边的缝衣针, 毅然的刺进自己的手指。
然后将刺破的手指放进孩子嗷嗷待哺的小嘴。
第八天清晨, 救援人员终于掀开了压在他们头顶的预制板, 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啊, 孩子脸色红润, 宁静而安详, 在早已死去的母亲怀里, 睡得正香。
在他的嘴里, 还含着母亲已经僵硬的、发白的手指……母爱是伟大的, 很多文学作品都对母爱做过热情的讴歌。
有首歌词写得好,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一同感受作者所要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 感知母爱1.走近作者, 了解冰心。
师: 冰心, 大家熟悉吗?生(介绍冰心):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 福建长乐人, 现代著名女作家。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无数文人墨客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进行审美教育。
标签:审美教育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引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动人。
它们有的描绘了一个宁静幽雅的世界,有的描绘了一个金戈铁马的世界,有的则描绘了一个颠沛流离的悲惨世界……诗人笔下描绘出来的这些世界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
同时,古诗词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感知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诵读品味语言美诗歌的语言具有用词准确、节奏鲜明等特点。
那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它的语言美呢?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
其次,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如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前两句互相对仗,后两句互相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
前两句诗中“翠”“白”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给这幅动态的黄鹂鸣叫、白鹭飞翔图增添了色彩美,也体现了作者用语的准确、凝练。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春天有哪些景物,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了春天百鸟争鸣的欣欣向荣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春天的美。
接着,通过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以及换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练、准确、优美。
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也是一首语言美的经典之作。
黄四娘家的花非常多,整条小路都是,那么如何体现花“满”蹊呢?诗人在下一句用了“压”和“低”这两个字眼,既照应了前一句,又写出了沉甸甸的花朵压弯了枝条的景象,让人不禁慨叹诗人用词的准确和形象。
第三句中的“留连”有“留恋”的意思,一语双关,既说的是蝴蝶留恋花的芳香艳丽,也可理解为行人留恋花的芳香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曼妙身姿。
最后一句诗中“恰恰”这个叠词的运用,画龙点睛,形象地写出了娇莺舞动时的声音,又给这绚烂的春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不得不感叹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用词特点。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的入境艺术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的入境艺术作者:唐露璐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7期广西马山县教研室(530600)唐露璐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曾经写到一条经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的确,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往往声息相通,心领神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思维状态,沉浸在悲壮的、沉郁的或者轻快的、优美的情境之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入境”呢?让我们从“入境”的条件、途径、关键和内容进行探讨,感悟其中深刻的道理。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入境”的条件“入境”的主要条件,主要是激发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
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但必须因文而异,因文制宜,合理选择。
诸如采取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甚至显示实验、参观访问等,以新的知识、新的领域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探求新知识,进入新领域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入境”,增强教学效果。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设置悬疑,要找准疑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在不断探索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就会自然“入境”。
比如梅尧臣的《鲁山山行》是一篇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鲁山旅游时所见景象的佳作,我们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先以导语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山峦陡峭高峻,千山万岭重重叠叠,霜雾弥漫,令人有一种‘山朦胧,水也朦胧’的感觉,这是登上鲁山山顶的境界,你攀登过登过鲁山吗?”这可能会让好多学生怅然兴叹,因为我们这里离鲁山那么遥远,学生们大约都没到过鲁山。
然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理解诗意,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进行联想:“离我们这里较近就是大明山——山高色美,山峦重叠,同学们可曾到过大明山?”以此激发学生的索解之念:“‘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诗中‘改’字指山姿的千变万化,‘迷’字现野景之幽深。
课文所描写的景色多么优美迷人,你想了解文中内容,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鲁山山行》这篇课文吧。
如何运用情感促进语文教学
如何运用情感促进语文教学【摘要】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位教师势在必行的任务,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客观运用促进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中不难看出“好”“乐”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体现,如无情感,“好”“乐”无从谈起,在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
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位教师势在必行的任务。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一、情感教育可以为教学成功创设出良好的环境有个成语寓意颇值得我们去思索:爱屋及乌。
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首先是让他喜欢你这位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如何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情感,教师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没有鲜明的爱憎,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征服学生的。
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为此,教师在接触一个新班时,必须全面的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习惯、爱好、人生观,可以试着从内心调换一下角色,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确定自己在学生眼中、心中应树立的形象。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摘要】:语文与其它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最有“人性”、最富情感的课程,而阅读教学则最大程度地展示了语文的无穷魅力。
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体悟。
情感教育是完整、细致、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金钥匙,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
所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阅读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激发;享受;体悟所谓阅读,是一种将符号转换成意义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结合新的信息进入既有的认知与情感的架构中,是熏陶感染、建构精神世界的方法,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由此观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更突出。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白居易说:“感人之心者,莫先乎情。
”这些富有哲理的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用真诚去诱导每颗鲜活的求知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一、导之入境,激发情感意境,是作者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为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其景物、其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这种境界,不仅诗词中有,小说、戏剧、散文中也有。
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通过多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教学《沁园春·雪》,通过课件展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雄伟景象,然后再结合词中优美的描写,学生会很快地融情入境,从而领略《沁园春?雪》中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我们也可用音乐的方式调动学生情感,音乐一直倍受学生们的青睐,是一种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声音,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渗透[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渗透,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
融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倡个性化阅读,感悟情感;合作探索,进行情感实践。
[关键词]融情入境激发情感感悟情感情感实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认为它也是情感性很强的学科。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是具有工具性、人文教育双重性的学科。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工具性,新的教学理念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从文学教育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智慧展示的舞台,心灵互动的空间,探求知识的海洋,在多元的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
如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一、根据课文内容融情入境,以情促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教学是双边过程,教师首先要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导人课文时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就会迅速地将学生带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师生一旦融情人境,就会以情促情。
如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可让学生听刘和刚的《父亲》,悠扬的旋律使学生感受到那深沉的父爱,感人的歌词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
听完歌曲自然就会谈论自己的感受。
这时学生已经饱含了情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课文,就更能理解课文中那深深的父子之情了。
二、结合作品情感因素。
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学科是文质兼备、形神兼备的。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人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月迹》教学设计及反思
《月迹》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张勇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年第12期一、导课激趣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在你的记忆中,最美的一处月景是怎样的呢?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他看到了怎样的月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
二、美文选读请大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写月的文字,静心品读,努力将文章的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里,你将会有奇妙的发现。
三、美景循迹刚才你选读的是哪一处月景呢?请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阅读体会。
(结合学生的自主体会,启发集体研讨交流。
)【镜中之月】“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溜”很容易让人想起什么人?这哪有美呢?加上前面的修饰词“款款”之后呢,你会把这“溜”和什么人联系起来?“款款”不仅写出月光移动的缓慢,更有一种从容悠闲的姿态,所以后面的“溜”便有了一份调皮和可爱了。
切合那时那景,这便是语言的情境感、情韵感。
伴随着月亮的变化,儿童们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通过这些动词和语气词的变化,将这月光的调皮可爱、动态变化之美,以及儿童们的惊喜、专注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院中之月】指名朗读。
你在读这段文字时,特别想读出怎样的感觉来?你认为文段中有哪些词句,帮助你读出了这样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要用“玉玉的、银银的”来形容院中的月光呢?月光真的是那样的吗?(这两个词不仅写出来白亮,而且还有了温润的质感,仿佛整个环境就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白玉,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也有类似的句子,“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但是老舍并没有用“蓝蓝的、晶晶的”这样结构的词语,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会选用叠音词,而且选用的还很多呢?请同学们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份童真童趣。
【杯中之月】这处月景为什么会吸引你?比较“浮起”“浮着”“映着”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论文评选融情入境,享受语文!铜山区刘集镇郭桥小学崔影巧用电子白板融情入境打造小语高效课堂在2012年,小学中心校为了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效率,为我们学校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
近两年的运用中,老师们勤奋学习,耐心摸索,虚心请教,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大家也认真比较,找出了与传统PPT课件的差别,那就是传统PPT只能按预先设定好的顺序演示课件,不能进行二次加工,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只能处于知识的接受状态,学生的思路只能跟随教师的设定思路,限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也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的发挥。
而电子白板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电子白板更直接、形象、直观,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走进语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
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
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为热情主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麋鹿》这篇课文时,我合理运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进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课始,我用电子笔徐徐拉开幕布,展现出恬静舒适麋鹿的生活场景,一群领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悠然散步,随即在聚光灯效果下播放一段精美的FLASH课件动画。
委婉悠扬的音乐、其乐融融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很好地让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应注重它的吸引力。
电子白板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我们可以用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揭开语文的“美丽面纱”。
1、实验导入运用实物进行一段有趣的试验,将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知识附于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乌鸦喝水》的导入,开始教学时,在讲台上出示一个装有半瓶水的颈口玻璃瓶,一些石子,一烧杯水,老师开始讲述:“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些实物,要与小朋友一起做一个有趣的试验,要求每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大家愿不愿意?这里的颈口玻璃瓶,只有半瓶水,我想使它水位升高,运用这些石子或烧杯里的水可以怎么做呢?谁来试试看……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将烧杯里的水直接灌进去,水用完了,我们还可以把石子放进瓶里。
同样的也可以使水位升高。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只乌鸦。
它想喝瓶中的水,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
”……实验不但吸引了孩子的眼球,而且使文章的难点得到了分散,更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2、设疑造成悬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
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我就启发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怎样的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这样巧设疑问,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兴致盎然,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本。
3、用讲故事作导语。
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选入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的把情节交待一下,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
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在课前把《水浒传》的情节系统的介绍一下,让学生认识到文本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对林冲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让孩子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林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善问巧思”帮助我们融入语文。
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有价值的提问能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一)质疑巧思,让课堂溢满个性的精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
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
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借鉴、揉合,让语文绽现意蕴之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
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如教学《麻雀》一课时,讲到一只小麻雀被风吹落,我问:“在这紧急关头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麻雀飞了下来。
”借此机会,我追问:“大家有问题没有?”“这只老麻雀是母亲还是父亲?”一个学生大声问,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
“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
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三、融情入境,享受语文!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那么,学生就已经爱上了语文,并且在尽情地享受语文。
能给学生心灵极大震憾和享受的,是那或精美或朴素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是生长于那或滚烫或冰凉的语言文字之上的芸芸众生或伟岸或卑微的形象。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形象是生动的感情力量的负荷者。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负荷”着“生动的感情力量。
”教师通过自觉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受、把握众多的具体形象,使学生为形象所负荷的“生动的感情力量”所感染,或崇敬,或爱戴,或同情,或惋惜,或鄙夷,或蔑视,一一激荡于心。
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感受他人喜怒哀乐的同时也享受最崇高的精神洗礼。
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深刻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能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宽宏大度,深明大意的蔺相如,;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船长哈尔威,;登上科学殿堂、为国争光的钱学森,;为身残志坚的“宇宙之王”霍金……除人物形象外,还有其它可感的具体形象。
陈忠实笔下那坚忍不拔,奋力与逆境抗争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等‘抓住这些形象深入分析,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些赫然于纸上的形象就像磁场,将学生包围在语文的海洋中,学生的所感所悟将打开自身情感的闸门,与文字相惜,与作者共鸣。
这无疑不是一次灵魂的净化和心灵的提升!如果说学生情感的升华已经和语文惺惺相惜了,那么,对“语文”品味将是学生享受语文的幸福历程。
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
秦牧语:文学是语言艺术。
语文教材就是通过文字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的,若忽视了课文中的语言,形象便是一种空架子,又怎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呢?故语文教师要以语言为切入点来分析处理教材,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文情并茂的精彩语段、关键词句,体会蕴涵在内的语文立体之美。
比如《广玉兰》一文,其中介绍广玉兰花的形态的语句十分的优美。
“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
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
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像这样的句子,我就和学生一起反复吟读,然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盛开着的玉兰花”,因为作者把它比作婴儿的笑脸,形象地写出了花的娇嫩。
有的说是因为“洁白柔嫩”这个词用得好,生动、贴切。
有的说喜欢最后一句,因为这句比喻句写出了花的早和迟,而且把它们比作一个大家族,体现了整颗树花开得热闹和它的生命力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