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
《伤寒论》讲稿14.3(上)
《伤寒论》讲稿14.3(上)咱们继续学习啊,这个咱们继续再学习,刚才还要把脉诊的东西再重新归拢一下,刚才把脉诊归拢一下,咱们继续就进一步的往下学习和未来的学习。
那么未来我们在学习张景条文时也这样,就是描述这个张仲景条文到底在说个什么事?是六经还是这个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我们现在摸脉为什么不会摸?很多人摸脉摸得乱,就是因为他缺乏了脉诊的法度,他胡乱摸,他摸啊左关脉怎么着,左寸脉怎么,他不这样,你只有独到一定的时候,他才有独处啊,不是很独的那种不算独处藏奸,比如说我们说为什么说有的病人不算独处藏奸呢?你比如说还是这个脉诊,这个脉,如果他脉象上这样咕隆咕隆,假设这样,他没有独,或者说出现这样,但是他并不独,这反映了什么呢?如果这是种紧象这说明全身都紧,这个地方稍微重一点,知道吧?这也正常情况,咱们静下心来想就是这么个状态嘛,整个脉管,静下心来你一体会就是这个状态,所以这时候你不需要乱治,你不需要说唉呀我是不是该怎么治这个紧?你只要把这个紧解开他都解开,解开这就解开那,解开那就解开这,这是一个正常的治法,不需要你说在那胡乱思考,所以很多人想脉诊摸不明白就是,唉左寸脉怎么着,左关脉怎么着,左尺脉怎么着,怎么怎么,你没有法度,摸脉的时候没有法度都不行,而且有时候你妄自把左关脉就定为是肝,左关脉有问题你就认为是肝问题,不见得,左关脉有问题,各种各样问题都能可能引起左关脉有问题!即使不管是五行还是阴阳都会有这么一种思维,因为左关脉的部位,那么是什么气引起的肝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关注点,所以这是脉诊,大家一定要不要惧怕脉诊,不要感觉脉诊很复杂,脉诊就是你只要一摸你只要静下心来,静下来很静,你就跟看人一样,我们未来会再告诉大家怎么望色,都很简单啊,静下来静下来一摸,静下来无心而为,不要各种条条框框,就无心的来摸这脉就能摸得很准,甚至现在我特别不喜欢聊脉,很多人说你再多聊会,我说聊啥呀《内经》都说得很清晰了嘛,是吧,只要这个理明了,什么都没问题,大家回去看,很多人到底啥感觉?唉呀这个脉就这么明白这就这个感觉,你自己感觉吧就这个感觉,沉潜水蓄就这个感觉,寒则牢坚就这感觉,你让我再用更多的语言描述啊,我觉得描述多了之后都对不起这几句话,你就好好感觉,你只要这个理明了,你这个事明了,你明白了,你就会摸脉了,会摸脉了你就很清晰的看到这个人的病是怎么回事了,也就是说我们这时候我们今天讲课的题目是“谈古论今话医道”这才是关键点,我们刚才谈了一个医道的原先,我们再要看看古今状态,古今的时候,从古到今今天这个时间有点紧,我时间紧但是我并不打算快讲,我们要从古到今讲,最开始。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雷涛医师2020-02-03 23:40:27原创刘希彦文:刘希彦在《伤寒杂病论》的原文中,张仲景极少讲临证的心法,零散的涉及过一些,并不系统。
方法后面的原理也极少言明。
此书就像是一本只有招数没有心法的武林秘籍,历来但凭习学者各自参悟。
加上经历代传抄又是一本残缺和顺序错乱的书,且有后人加上去的很多文字,这就让习学者更加困难。
破解《伤寒论》的临证原则和具体而微的组方心法,历来是经方界的难题。
若不能破解仲景的临证心法和组方原理,终不得源头活水,自然很难如仲景般组方千变万化,灵活的应之于万病。
本人不敢说完全还原仲景之法,毕竟有一部分问题书中并未言明。
但也绝不敢背离原文的语境,亦不敢涉及原文不涉及的理论,总之不自欺不造作。
经典虽难读难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总有线索。
只要对经典有基本的诚意,不妄生枝节,不妄立名相,便能以诚通微。
医学离不开实证,这套理论本人多年实证下来疗效更高,且便于学习和操作,方敢抛砖引玉。
关于《伤寒论》的临证心法,简而言之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阴阳病位淤堵【一】阴阳先说阴阳问题。
《伤寒论》里对于阴阳的判断,落实到临证是指人体能量的多少,也可以通俗的说是气血的多少。
《伤寒论》临证的第一原则就是阴阳原则,正确判断人体的能量(气血)水平,关系到组方用药的大方向。
阴阳既然是由能量的多少来判断,就好比油箱里的油,油充足自然是阳,油少自然是阴。
人体的油箱怎么看?最直观的就是脉象,也就是用血管里血液的充实度来判断阴阳是最准确的。
既然判断阴阳最直观的是看血管里面血液的充实度,那这个充实度怎么衡量?诸如细(形状细)、弱(弱小或无力,不任按)、虚、空、芤(此三者皆可理解为按之空虚,而程度不同)之类血管里血少的脉是阴证的脉;反之,实(按之比正常态更充实,沉取不虚)、盛(来势盛大)、滑(来去如走珠、流利且如珠子般有圆鼓态)之类的脉则是阳证的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沉(位置偏沉)、迟(跳动慢或不流利)、缓(过于缓和),一般来讲指的是脉的状态,并不是反应血液充实度的准确数据,所以哪怕出现这些脉象,只要血管里的血是充实的,也不可断为阴证;反之,哪怕脉象躁(躁动不安)、数(速度快)、疾(急而偏有力),只要血管里血少,要么是阴证,最多也就是阴虚阳亢,不可断为纯阳证。
《伤寒论》讲稿21.3(上)
《伤寒论》讲稿21.3(上)越鞠丸:我们再把刚才那个越鞠丸再稍微补充一下,你看这个越鞠丸这个药最大特点什么?全是这些比较重的药,走里的药,他没大有走表的药,所以越鞠丸就治疗是个郁,是郁到内里的病。
如果你看比如说太阳病表不解你可不可以用越鞠丸?那就不行了,他这个表啊或者阳明病那么火气大可不可以?也不行,他就只要那种郁是特别好的,所以这个朱丹溪说越鞠丸能治疗各种郁,只要是郁,只要你给我表现病机是郁,越鞠丸就能治,同样道理也就是说只要你表现出那种象来,他就敢用这个方,但剩下的拿捏就需要你静下心来用临床功夫的考验。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咱们静下心来看这后世的大家都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之处,然后也都能够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从大家中获取我们看病的经验,如果我们说关上一扇门,我们就说只有张仲景好,后世都是没有一个好的,那就说明你人太自负了,而且也说明你在临床中一定不会从,你如果只取一个营养的话,你一定是营养不良的,你这个开方一定是偏的,一定是特别浮躁的,人也会特别偏激,所以一定要平和起来,以恬淡虚无的心去学习。
举痛论:我们下来再来学这个《举痛论》,我们学这个《举痛论》就是《素问》的《举痛论》,第39啊,有《素问》就可以翻到《素问》的《举痛论》这一篇,没《素问》就不用翻了!我们来说一下这个《举痛论》,《举痛论》关键是问一个问题,就《举痛论》的说一个啥事呢?说以疼为例,因为这个人来看病,多数有的病人来看失眠,有的病人来看消化不良,有的人看月经不调,其实来看的比较多的一个症,在临床中比较多见的证就是痛症。
这时候呢我们要来看这个内经做的这种思维方式,以痛症为例的一个思维方式叫《举痛论》,《举痛论》你把它弄明白就知道这痛了。
我们来看,痛症,我们说我们为什么学习中医?我一直强调这个观点,我们要保持最冷静的心,头脑很冷静,我们来看一个痛症是中医看病得对,还是西医看的对,如果这时候我们说冷静下来,我们发现中医是对的,我们就坚持中医,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我们发现噢人家西医治疗痛症是对的。
《伤寒论讲稿》162-222条----刘希彦
《伤寒论讲稿》162-222条----刘希彦很多人认为《伤寒论》没有温病。
其实是有的,伤寒之法是治人体的失衡的,而非病本身,人体失衡的情况大抵就那几种类型,那方子也就那几个主方。
比方说热在下焦,承气汤类。
热在上焦,如果有大热伤津的津液虚,白虎汤。
如果只是温病的外感病,比如肺炎,比如热伤风,还没有津液大伤的程度,就是下面这个方子——麻杏石甘汤。
你看伤寒之法就是简明,后世的温病学无非是把其中的一个分支详细化。
详细化是好事,可又同时走向了辨证的含糊纷乱,和方剂用药的杂乱不明。
这又是弊端。
下面讲麻杏石甘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子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这句话的意思是,下后如果病不解,不一定都是桂枝汤证。
如果“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与麻杏石甘汤。
我们前面学过“无汗而喘”,这是因为没有汗,只能靠呼吸排解肺里面的能量和压力,汗出来就不会喘了。
这里为什么有汗了还会喘呢?这是因为肺里有热,有多余的能量,汗出了也不能完全排解,必须要喘来帮忙。
如果是热重以至于伤了津液的话,我们可以用白虎汤,这里热并不重,所以只用麻杏石甘汤即可。
此所谓“汗出而喘无大热”。
你看《伤寒论》的条文是极简极准,也是极客观的,后面是实实在在的人体运行的原理。
学《伤寒》,重在明白方证后面的人体运行原理,方可活学活用,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方证相对的阶段。
这几味药大家都知道了,麻黄是宣通的,能宣通人体孔窍,能解表,这都有助于帮助排热。
杏仁也是疏通宣肺的。
石膏清热。
甘草建中。
这个方子在小儿肺炎上运用很广泛,非典的时候也起过大作用。
一般偏向于温热的感冒用它都可以解决。
那偏温热的感冒有什么证状呢?这里只说了个“无大热”,没有更详细的证。
我补充下面几点:怕热,口渴喜冷饮或欲多饮,呼吸粗重,手指放在鼻孔上感觉出来的空气热,屁多大便臭。
刘希彦讲伤寒四(让你少走5年弯路)
刘希彦讲伤寒四(让你少走5年弯路)我会努力滴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里说的是里外阴阳不交通的情况。
病人感觉身热,能量气血都在体表了,如果不往里回,里面就更空虚了,里面就寒。
所以这样的病人虽然体表发热,却还是感觉恶寒,且欲加衣服盖被子。
有时候,病人是里热,外面却感觉怕冷,因为热郁在里面出不来,这种情况虽冷,却不愿意多穿衣服,甚至还想脱衣服。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体内有痰饮、宿食或者淤血之类的原因造成的。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行着的能量场,一旦哪里有阻塞,上下表里就容易不交通。
治病求其本,以里为准,里寒则是寒证,里热则是热证;该温里寒温里寒,该去里热去里热,该去瘀滞去瘀滞,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表里交通了,能量就平衡了。
下一条是桂枝汤,就开始教怎样组方开药了。
我会结合一些临床经验来教大家如何理解药物,如何治病。
相信大家到时候更会感觉到中医并不难。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家好,今天接着讲伤寒论。
讲的是桂枝汤。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一条讲中风的治法。
先说脉象,“阳浮而阴弱”(脉之阴阳请参看第3条)。
阳浮说明病在表,所以发热;阴弱,说明津液虚了,汗出所致。
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证。
“汗出”、“恶风”表明津液虚了,这是太阳中风,也就是桂枝汤的主证。
“鼻鸣”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人体的气血大量往体表走时,壅塞多余的气血自然会往上冲到头部,就会形成鼻腔充血,于是鼻塞鼻鸣,同时也能阻止邪气进入肺部,人体就是这样设计的。
我去医院,看到耳鼻喉科有很多治鼻炎的在熏洗鼻子,很荒谬。
鼻炎不管是什么原因诱发的,实质在于表气不通,感冒的时候你们可以去体会,如果一开始不出汗,只要微有汗出,鼻子马上就通了,光去洗鼻怎么行?有的洗成了慢性鼻腔疾病又去做手术,然后得空鼻症。
空鼻症极度痛苦,这种病人自杀的,向医院维权的很多。
《伤寒论》讲稿23.2(上)
《伤寒论》讲稿23.2(上)咱们继续学习少阴病,咱们今天就举几个代表的方剂来跟大家聊一下这个少阴病的治疗方法,少阴病的第一个代表方剂就是温法,少阴病最常见就是温法,其实我们学到现在,我一直希望大家是回去之后一定要自己读经典,读经典一定要沿着经典的那个法则来读,我觉得如果有一天你在家一读经典,读了一句话就开始天马行空的想,一读想。
想那就错了,你一定要读经典,就像品味经典,越读越觉得唉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来体会经典,看病也这样,不要胡思乱想,一定要用取象比的思维来体会他,所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条文,这就很好解释,只要静下心来我们读这个条文其实不难读,不难懂的,而且大家剩下就哪怕我没给大家讲的条文,大家也自己回去之后用类似这种思维一读就好了,而且就算是我讲完之后你如果不读你还是体会不到。
所以我反复说中医和西医不同在哪呢?西方医学是个自然科学,就是个知识的科学,知识的科学特点是什么?就是我告诉你一个知识,你掌握了,血压高压140低压90,你只要高于这个就是高血压,低于这个就是低血压,你只要记住你就会了。
中医不这样,中医是个道学,道学特点什么?是规律之学,规律之学特点就是共鸣之学,你得产生共鸣,就你读这个东西就噢就是这么回事,对了,我也这么想,产生共鸣,什么叫共鸣?就像我们说唉呀我给大家共鸣就说唉呀,我从北走到南,我发现越往南啊口越辣,越往北啊口越咸。
你看这就是共鸣之学,你很难说,你找证据很难找,但是如果你从南走到北你就发现确实是从南往北走,唉越来越咸,越来越咸,越来越咸,这菜的口味越来越咸,那从北往南走就越来越辣,越来越辣,这时候别人给你指,那湖南什么感觉?河南,挺辣的哈,这个北京什么感觉?挺咸的,这个东三省挺咸的,四川好辣,是吧?有这种感觉,所以它是一个共鸣之学,你只要体会这共鸣就好。
附子汤:一: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学这“少阴之为病,”“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那就好办,第一个,这个条文就非常典型,什么都具备了,第一个,少阴病,第二个,日数,得之一二日,得之一二日脉象什么特点?就咱们已经无数次说,脉象就在脉位上就比较浮。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135条-147
(12)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135条-147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2014年11月1日)大家晚上好。
今天接着讲结胸证的治法。
通过结胸证的治法我们了解一切人体的“实”证的治疗原则。
所以非常重要。
结胸证在《伤寒论》里也是讲得非常的详尽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这是一个完整的大陷胸汤的医案。
首先是“结胸热实”,说明是热证同时是实证。
体内有形之淤堵都可以称实证,结胸是其中很典型的。
脉沉说明病在里;脉紧说明邪盛。
有说脉紧主寒主宿食,可见其中亦寓淤堵之意。
“心下痛”,这个是大陷胸汤的辨证关键,必须有痛,而且是不按就痛。
这说明淤堵得很厉害。
按之才痛的说明淤堵得不那么厉害,是用小陷胸汤。
当然,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用大陷胸汤,还必须有“按之石硬”,才可以用大陷胸汤这样的猛药来攻。
我们知道所谓四诊是望闻问切,古人讲究礼仪,并没有把手诊列入四诊之中。
其实,用手按压身体来诊病是很重要的。
比如柴胡汤证有胸肋苦满,有时候病人自己感觉并不明显,那就需要借助手诊,按病人的肋下和肝胆经的循行路线,如果有明显的痛感,或是借助轻微捏挤和拍打病人便有灼痛感和青紫,这也是可以证明的。
承气汤证和瘀血证在临证上是必须要用手做腹诊的,如果手按腹部有抵抗和疼痛感,非宿食即淤血。
手诊在日本发展得比较好。
我们现在的医生诊病摸个脉,再问是什么病就开方子了,四诊都是不全的。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所谓“小结胸病”就是不太严重的结胸证。
位置是正在心下,要按才会痛,不按不痛。
“脉浮滑”,这个在临证上是不一定的,里面有结实,脉未必就沉,当然更未必会浮;脉滑是解释得过去的。
滑脉是血管里面的血来去如走珠,像珠子一样滑利。
滑利说明有热,迟缓弦说明有虚寒。
像珠子一样里面鼓鼓的说明津液不虚,如果津液虚,就算要亢奋起来也只能是脉管亢奋起来,形成弦脉和大脉,里面的血是鼓荡不起来的。
《伤寒论》讲稿20.1(上)
《伤寒论》讲稿20.1(上)咱们今天还要学习《伤寒论》,今天要把《伤寒论》当中太阳病和阳明病剩下的一些内容讲完。
剩下就是什么?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上半年已经把太阳病大部分条都讲完了,还剩了几个湿病的一些条文,风湿相搏呀,湿黄家的条文,我们把它今天都讲完。
养浩然正气:在讲之前还得再啰嗦最后一个事,就是要养浩然正气,什么是浩然正气呢?就是大家一定不要我每次讲这个时候,我总是觉得我反反复复要强调是,其实你的气一定要能担得起你的技术,如果你的气和你的技术是相离开的话,那么你的技术也不会突飞猛进的成功。
所以我觉得尤其是上次讲完课之后,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聊了个忠恕,我今天我鼓起勇气我也不大敢问大家回去行的怎么样?因为这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有人说“唉呀,老师啊你讲的就是个心灵鸡汤,我回家之后我就把你的心灵鸡汤那个删去,我回去之后呢就把你的那个精华,你讲的每一个方怎么用,我用好就行”。
有人说“唉呀,你这个确实好,我也想这么做,但是一这么做完之后,你去跟别人相处之后发现不行,我替人着想人不替我着想”,或者在为人处事过程中,你一处事发现“唉呀,不行,你这个就是做不到,就行不出来”,所以这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行不出来这就面临两个事,第一个事,你如果行不出来,你就可以静下来,通过这个行不出来之后呢你来发现自己为什么行不出来?不外乎有几个问题嘛,一般就是我自己就是拧不过这口气来,我们说通过这个学习国学一个最大特点是什么?让你的气形成一种浩然,就是浩浩荡荡要让你的气处于不拘谨,我们现在从小到到现在教育都是制定一个目标,制定一个什么目标?大家都说这个语文一定要考90分,英语数学考90分,我英语考90分,然后大家都越这么拼命之后啊,这个气越紧,越紧之后越跟你比,你有这个100万,我银行里也得有100万,你有一个房子我得有一个房,你这么地我得怎么样?大家在这拼命攀比,这样越攀比的话,你这个人身体健康越来越差,人的想办成这事儿又变得越来越复杂,因为人气不浩然。
刘希彦老师讲课稿
刘希彦老师讲课稿上次课我们讲了一些基本的道家传统中医观念。
《伤寒》的核心辨证体系,六经辨证只讲了一部分。
因为这次有一些新来的朋友,我再将六经辨证从头讲一下,然后开始进入《伤寒论》的学习。
《伤寒》的辨证体系是六经辨证。
何为“六经”?就是将“证”反应的位置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
(《伤寒》里所谓的“证”不是西医所指的病灶,而是人体的对疾病所呈现出来的反应。
如体痛、呕吐、发热、肋胀、眩晕等。
)所谓“表”,指的是肌肉、骨骼、皮肤这个区域。
所谓“里”,指的是胃肠消化道这个区域。
所谓“半表半里”,就是除去“表”和“里”这两个区域之外广大的中间区域。
上面说的是位置。
从“病”的性质来说,有阴证和阳证。
何为阴证阳证?临证上,如果人体对疾病的抵抗产生亢盛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阳证;如果人体对疾病产生虚衰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阴证。
以感冒为例,我们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是看这个病人受的是寒,还是受的是热,而是看这个病人身体本身对感冒的反应,自体气血充足的人,一般都发烦渴、怕热之类的阳证热症;自体气血虚少的人,一般都发畏冷、寒泄之类的阴证寒症,脉象反应自体的气血盛衰是最准确的。
有的医生通过网络和电话看病,最大的障碍也在于此,没有脉象,单凭问诊,对于阴阳的属性和程度很难有一个精准的判断。
既然病的属性有阴阳之分,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自然各有一组阴阳,于是便形成了“六经”。
表病的阳证我们称之为“太阳病”,阴证称之为“少阴病”;里病的阳证我们称之为“阳明病”,阴证称之为“太阴病”;半表半里的阳证我们称之为“少阳病”;阴证称之为“厥阴病”。
此所谓“六经”,是六经辨证之总纲。
我们知道,后世中医多用五行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等。
《黄帝内经》里提到的辨证方式也是这些。
为什么张仲景要在《黄帝内经》之外提出一套六经辨证呢?要破解张仲景的组方用药规律,就必须弄清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要在药物上找答案。
后世常说某个药入肝经入胆经入肾经,事实上药物不是智能的,不能定位。
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对于经方,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说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
所谓“覆杯而愈”,就是说喝完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
这个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以我个人的临证经验,还是所言不虚的。
如果辨证准确,外感病只需要半剂药,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该退烧的会退烧,该止泻的会止泻。
慢性病也是几剂药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是几剂药治愈的也有很多。
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中药慢。
慢的那是后世中医,而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
我看这里研究《伤寒论》的人很多,相信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张仲景在这本书里没有系统的讲述他的医学理论。
这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笈,只有招数,在对人体的思考和组方规律上,没有详尽系统的内功心法。
加之又是一本残书,经过历代流传还有错简以及后人加上去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所以历代能真正学通这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
现今对《伤寒论》的研究,很多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
在临证上,只要能够与书中的方证对应上,就能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书中没有提及的,或者那些似是而非的症状,分析起来就有困难了,选方就没有把握,自己组方效果又不理想。
《伤寒杂病论》的行文方式是极简的,不过寥寥几万字,而疾病的反应又千变万化,哪能够一一对应呢?胡希恕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很好的经方名家,他提出辨证的最高境界是方证对应,推崇原方原剂量。
实际上,张仲景教的是加减变化之道,比方说他用桂枝汤变化出几十个方子来,灵活治疗人体各种各样的证和疾病。
胡希恕当然明白这个,他之所以不赞成加减变化,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组方后面的原理。
这样就有了一个新课题:张仲景到底是如何思考人体,他的组方用药的原理是什么,这些药物又是怎样在人体当中起作用?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的学到“仲景之法”,而不只在临“仲景之方”,才能像张仲景一样用简单的几十味药物因证组方,以一御万,而效如桴鼓。
刘希彦:从一个方子看《伤寒论》的辨证核心和中医思维
刘希彦:从一个方子看《伤寒论》的辨证核心和中医思维•《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这就是日本经方界最流行的一张方子——葛根汤。
他们认为是感冒的通治方。
事实上葛根汤是《伤寒论》太阳病中篇里的一个方子。
将葛根汤放在太阳病中篇的第一条是有深意的。
这个方子事实上是上篇学过的主要法则的一个总结。
“项背强几几”,这是上部缺津液,用葛根升补津液。
“无汗”要用桂枝和麻黄这两味药合用发汗。
“恶风”是津液虚,用姜草枣芍药救津液。
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实上就是桂枝汤加麻黄和葛根。
有汗是用桂枝汤的,因为汗出导致津液虚了,里面有姜草枣芍救津液;无汗是用麻黄汤的,麻黄汤里有麻黄、桂枝合用发汗。
现在的情况是津液虚又无汗,怎么办?于是用桂枝汤合了麻黄和葛根。
按说津液虚是不能发汗的,但病在三阳(太阳、少阳、阳明),救了津液是可以发一点汗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经方组方用药的第一原则,是以津液盛衰,也就是人体的能量为原则的。
所以治病求其本,辨证也要求其本,不能只死板的对应方和证,依葫芦画瓢。
这个方子的另一个特点是葛根和芍药同用。
葛根是升补津液的,白芍是敛降津液的,它们的作用会不会互相抵消。
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力量相反的两个药在一起会不会抵消?一般从大局来讲是不太会的。
寒药和热药在一起未必就变得不寒不热,因为药物是走层面的,它们各有各的层面,各有各的道路。
葛根升补津液是从肠胃吸收往上升津液,芍药降津液是将全身的气血往回收往下降,本就是两回事两条路。
又如黄芩,主要是降半表半里和三焦系统的热的,干姜主要是温里增加脾胃功能的,经方里它们经常在一起合用,在某些局部可能会有互相牵制,但在更大的人体层面是不会一寒一热互相抵消的。
葛根汤治颈椎病很好用。
当然,我们不能说某个方子治某个病,这不是中医思维。
我们要辨证。
肩颈酸痛属于哪个病位?表证。
《伤寒论》讲稿23.2(下)
《伤寒论》讲稿23.2(下)桃花汤:见,我们来聊一下。
这种病人特别多见,这种方也比较多,我们说少阴病,刚才聊了两个证型,一个是脉浮,少阴病脉浮,比较浮一些,第二个,少阴病脉沉,脉有我们再来聊下一方,“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这个方也非常多寒象,第三个,我们就要聊少阴病,下利便脓血什么?是这时候他就说,你看咱说什么感觉?下利,下痢这种感觉跟拉肚子不一样,下利什么?是肠子藏着个东西,大家知道这种叫里急后重感吧?里急后重就是肠老觉得坠得慌,老想有东西把它下下来,老下不出来,我们如果把这个里急后重改过来,把他肠子改到这个嗓子这,嗓子这感觉就梅核气,这梅核气什么感觉?哼有个痰,他老想咳老想咳老想咳咳不出来,这个下利是老想拉,老想拉,拉不干净,就这个下利,泄利下重,所以当少阴病出现下利便脓血,他老想拉拉不干净,桃花汤主之,那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如果说是阳病这个有个痰在哪堵着吧?他那个也是这样,有个痰在下边堵着。
脉:当然这个病人是个虚痰,不是个实痰,所以我们说这病人会表现出一个是少阴脉,另一个是有一个支饮的急弦象,第三个呢,脉无力,因为它是少阴病脉微细脉,脉微细是无力,少阴病,这三个,往往你这时候一摸脉,少阴脉,脉就是像一个脉管的表层有一层明显的弦象,而且这时候你往下一按里头很空虚,我们说这时候其实有点像毛脉那种感觉,毛,有点像毛脉,那种感觉,这时候怎么办?大家你看叫下利便脓血,这个脓血还是往下便,“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这时候病人会表现各种各样表现,有的病人就表现出下脓血,也有病人表现出我刚才说的像咳嗽一样,老咳,但是各种各样,就是反正是少阴病它表现出有个地方堵着,堵着不通的的地方还是个虚症,如果实证不能这么治,实际上我们要用四逆散之类的,四逆散也治下利,是吧?“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利,”,咱一会要聊这个四逆散,他是个虚症,他是个虚性的,你一摸这脉很虚,少阴病很虚的,下利便脓血,怎么治呢?我们就用桃花汤!你看啊,我们先把这个就是脉,大家能体会到这脉吧?就是脉很毛很虚,这种虚弦象不好摸,虚弦就一根琴弦,但是你往下按没力,表层有点像琴弦一样,往下按没劲,就是那种支饮急弦的那种无力的急弦感,就是有水饮但是人体正气比较虚这种象,我们把这个脉象画一下,就是这种感觉。
《伤寒论》讲稿15.3(下)
《伤寒论》讲稿15.3(下)清里寒:温脾汤:我们再看清里寒,清里寒咱刚才聊了,你看大黄附子细辛汤你要不愿意用,你可不可以温脾汤?温脾汤大家能背下来吧?附子、干姜、党参、当归、芒硝、大黄。
齐了哈?这个方子凑到一起,他就温里寒,把里头的寒快速给降下来,比那个芍药甘草附子汤猛一些,比大黄附子细辛汤稍微缓一些,而且具有软坚的作用。
失笑散:还有一个比较好的,这个失笑散,失笑散我特别喜欢用,这个失笑散简直太好了,虽然两味药,我开就两味药,蒲黄、五灵脂各9克。
对于那种各种各样,有的病人痛经啊,各种各样急性疼痛啊,这个太好用,寒凝有关的。
蒲黄温散寒气,五灵脂是老鼠屎是吧?就是一个天鼠屎,这个玩意推陈致新,他比那个芍药劲还大,我们刚才说芍药是个泻下的,他能够把更深的那种陈给推下去,你看蒲黄五灵脂易用,蒲黄一温散,五灵脂一清下,这种有的病人有的很深很深的那种寒凝或者急性腹痛啊特别管用。
还有温里寒,就这个病人,咱刚才说是实寒,当然大家回去之后可以把《方剂学》的书再翻一翻,怎么治都可以体会嘛?每一个方你都像尝遍满汉全席一样,每个方你都不是说真的尝,用心来体验一下,唉呀蒲黄五灵脂,哦呦这个方案好,嗯就是好,一用就真给力,这个方子真好用,你要用这种思维,你就会越学越对嘛。
建中汤类:我们再看温里寒,这个温里寒有什么方子?咱刚才聊的是这个小建中汤,是吧?还有什么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都算建中汤类。
归脾汤:其实后世有个好方子,归脾汤,归脾汤我这是常开,真是常开,不忽悠大家,我经常开,归脾汤它这个方挺大,这算我开的比较多的大的一个方子,这个方治疗那种像黄连阿胶汤一样的那种里头那种虚寒,超级管用,开上几服药都很好用。
这里还有个暖肝煎,暖肝煎我随便凑了一个,我觉得不凑一个吧,他这个不工整。
伤肾:我们再来看上面,那么很多人说这个寒邪如何伤肾?我们还是这样。
我们现在说在《内经》里头,我们说在《内经》里头寒邪是伤肾的,《内经》里头没有肾阴虚肾阳虚啊,一定要大家回去就反反复复看,不要一提肾有什么肾阴虚,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都不要这么提,我们就看《内经》说肾病,你这久病及肾到底啥叫久病及肾?《内经》里头对久病及肾,啥叫肾虚?有专门的定义,不是我们想的这样,我不是我们说唉呀这个什么是肾或者是久病了就是肾,你不是这样,你看内经怎么说?什么叫肾?“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
《伤寒论讲稿》149-161条----刘希彦
《伤寒论讲稿》149-161条----刘希彦《伤寒论》公益讲课。
2014.11.29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讲一个很重要的方子,半夏泻心汤。
为什么说它重要呢,因为它所治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病。
什么病呢?虚火。
准确讲就是胃虚而有火。
我们这个时代,不运动;口腹之欲不节制;脑力过度开发,思虑多,思则伤脾,这都造成脾胃虚。
然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熬夜,欲望多,这都造成有火,于是人人都说自己上火,上的多数就是这种虚火。
虚火有些什么具体的病的表现呢?比方说经常烦躁;各种莫名其妙的炎症迁延不愈;比方说肠胃总不好,比方说失眠,这都有可能是虚火。
好,下面进入条文。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此条第一句说本是柴胡证,误用了下药,如果柴胡证仍在,还是要用柴胡汤。
这说明在仲景的体系里是不管病的来路的,一切以自体当下的反应为基准,有柴胡证仍用柴胡汤。
那些以五运六气为基准的流派,为什么治病效果不理想,就是因为忽略了人体的反应,对人体认识很含糊,却过度的在外因上做文章。
我们治的毕竟是人体,药治不了天地。
有柴胡证用柴胡汤,就算之前用过攻下药,也不算逆治。
服要后会“蒸蒸而振”,这是阳气蒸腾上来了,人会振作振动,津液重新驱邪出表,所以“发热汗出而解”。
误下后若出现“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证,那就用大陷胸汤。
如果只是满,并不痛,那就是痞,不能用柴胡汤,要用半夏泻心汤。
这里着重说一下“痞”。
要把痞弄清楚,就要先说治痞的主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黄连、大黄这两味药。
我们知道大陷胸汤里有大黄,小陷胸汤里有黄连。
那为什么大小陷胸汤里比泻心汤要多出杏仁、葶苈子、瓜蒌、半夏、芒硝这几味药呢?因为这几味药都有疏散坚结的作用。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
(12)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38-103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2014/3/28--9/13合并版(B)2014年6月21日希彦老师《伤寒论》讲课——周六晚八点于经方求真群第十三次大家晚上好。
感大家三个多月来每周守在这里听我的课。
我一直很惶恐怕教不好教不对,因为我们是分条语音和文字的方式上课,所以信息量和真实感肯定比不上面授。
但大家这么不离不弃,让我实在感动。
我也尽力想把更多的容和信息量讲给大家。
上回我说到,咱们六经已讲了五经,只有厥阴没有涉及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讲一些临证上的东西了。
临证就是临床,我喜欢临床这个词,因为我们中医不需要病人开刀住院吊水成天躺在病床上,古来也没有医院这个词。
我喜欢叫临证,中医是找证据的,找人体到底出现什么问题的证据。
今天,我就开始结合医案教大家怎么找证据。
刚才打错了,应该是我不喜欢临床这个词。
上一堂课讲了小柴胡汤。
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几个医案讲讲小柴胡汤的应用。
我们知道柴胡四证,又知道四证具其一就是柴胡证。
且三阳并病治从少阳。
所以少阳柴胡证的运用和治疗是比较简单的。
如果,一个病就有四证之一,那就是照书生病了,讲起来也没意思,所以,我今天会讲几个相对不那个容易判断的医案。
2011、9安母,女,中年自述:肝硬化腹水11毫升刻诊:左脉弦,右脉弦而略滑。
容易打嗝,常年心烦,老觉得心里憋着,别的没有什么不适,胃口睡眠亦好。
平时觉得身体还可以,这次查出来有肝腹水,自己都觉得很意外。
舌有齿痕。
我既然说是要讲小柴胡汤的医案,那就已经交底了,肯定是小柴胡汤为主方。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柴胡汤是主方。
脉弦?不能凭脉断证,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脉只是用来印证的。
这个病人比较麻烦,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我们临证常有这样的情况。
有时是病人自感正常,的确不明显。
有的是病人迟钝,有却说不上来。
打嗝是胃弱,老觉得心里憋着,其实和胸肋苦满是类似反应,病人不可能照书生病,临证需要变通的认识问题,所以可以定为少阳病。
刘希彦老师讲解伤寒论124条
刘希彦老师讲解伤寒论124条刘希彦老师讲解伤寒论14年10月11日讲课内容大家晚上好。
今天这堂课就可以把太阳病第二篇讲完了。
今天的条文有一个新的内容,就是将瘀血证的治疗。
下面进入条文的解读。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此方也是治热证的血结下焦的,常常被拿来与桃核承气汤做对比。
这里也用对比的方式来解释这个条文。
首先,它们都是有血与热结在下焦,但位置还是有所区别。
桃核承气汤是“热结膀胱”,膀胱区域会硬满,也有可能会尿异常,比如膏淋、尿血;抵当汤是“小便自利”,说明膀胱里面没有结住,那就是结在里了,所谓“瘀热在里”,也就是肠道为主的这个区域。
膀胱经络表,所以桃核承气汤有桂枝,气化走表以利膀胱,而抵当汤没有桂枝。
芒硝除了软坚攻下去潮热,还有凉散的作用,凉散则能达表,所以桃核承气汤有芒硝,抵当汤无。
其次,桃核承气汤是“少腹急结”;抵当汤是“少腹当硬满”。
硬满比急结程度更深,说明里面的淤血结得更顽固,则攻下之力不能缓,所以抵当汤里没有炙甘草,而桃核承气汤里有。
结得更顽固,耗费的津液也多。
下焦耗费津液越多,上焦就越缺津液,加之热不能下则上冲,于是人就会有惊狂的反应。
桃核承气汤结得轻是“如狂”,而抵当汤结得重是“发狂”。
淤血结得顽固,就要用到水蛭和虻虫这样的虫类药。
水蛭就是水里吸血的蚂蟥;虻虫是吸牛的血的牛虻。
它们都是吸血的昆虫,吸血的昆虫有个特点,它们叮在身上,血就不会凝结,只能任由它们吸。
它们都能抗凝血,自然能散开已经凝结的淤血。
它们的性味都是腥而微寒的,只清解不滋补,一般在实证热证上运用较多,用于虚证寒证要合扶阳药。
药店里现在那种大根的养殖的水蛭,是水蛭的另一个品种,是不吸血的,不是那种吸血蚂蟥,所以用了也无效。
刘希彦老师2014年8月9日—10月11日讲课稿
刘希彦老师2014年8月9日—10月11日讲课稿希望老师能从表里循环层面来来解说这个病例。
这是后世中医的思路和方法,我说过,六经体系的辩证思路是可以统后世的方法的,只有有疗效的方子应该都可以用统一的辨证思路来解释。
下面我就来解释一下。
伤寒论》的原则是表里原则,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
这个病人是两个胳膊脱皮,所以理所应当从表解,于是第一个医生就用了治表的方式来治疗,就是典型的麻黄连翘赤小豆这一类的方子,可是没有治好,第二个医生用清热和滋阴的方法,他的方子主要有三类药:滋阴药,清热药,然后是下行药(牛膝白芍),大家来思考一下,为什么用滋阴清热下行的药就治好了呢?首先我们看,这个病的症状是:两寸的脉大,尺脉无。
尺脉无说明津血虚少,寸脉大,说明有热,阴虚而有热,很明显这是虚热症状。
我曾经讲过,只要是虚证,就首先要补津液,补津液的话,如果说胃是寒的,没有生化能力,那就要用生姜草枣“脾四味”来补;如果说胃有生化能力,而这个人体的主要矛盾是阴虚阳亢,这种情况则可以直接用滋阴药来补,这其实也是一种补津液。
说到底,我们讲桂枝汤的姜草枣也好,还是此方的滋阴药也好,他们都是一种补津液的方法。
所以这个方子里用滋阴药还是津液原则,这不脱离《伤寒》的原则,《伤寒》最大的原则就是阴阳,津血的盛衰是阴阳的指标。
任何的治疗必须以津血盛衰为第一位,也就是人体自身的功能和免疫力。
六经里分阴阳也是以津液盛衰来分的。
这个病并没有明显太阳表证,比如汗出,体痛,低烧之类,而是以阴虚阳亢,上盛下虚(腰腿无力),津液失调为主要矛盾,所以用滋养阴液平衡阴阳的方式就能治好。
所以用六经的思路是可以统一切方和一切病的。
我们治病是需要抓大方向的,当这个人体的局面是以阴虚阳亢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用滋阴药把津液补足了,人体津液有了,自然就能解决表症。
其实《伤寒论》里也有很多方子,并不是直接去治病。
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小柴胡便是,小柴胡只是调达上下,而调达上下先要建中,建中参姜草枣四味用齐,整个小柴胡才七味药,事实上就是补津液。
《伤寒论》讲稿25.3(下)
《伤寒论》讲稿25.3(下)四季脾旺:那么第一种,我们来了解一下啥叫四季脾旺?四季不脾旺?就是这个人虽然某一部脉很结实,病到了脏腑,虽然某一部分很结实,但这个人的整体脉非常有胃气,非常从容和缓,很好,整个脉当当当当很有劲,这时候我们该怎么治啊?当当当有劲,那咋整?我们就要用这种,“诸病在脏,欲攻之”,这时候我们要攻他,因为这个人脉象很好,胃气非常好,整个人也很精神,也看着,。
这我这地方有癌症,那么我们要攻他怎么办?你不能乱攻,不能硬攻,“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就是第一个,我们要认识清楚,咱比方说,这个病人某个地方有个结实点,我们要随其所得,我们要分析一下这个病人。
首先我们要分析大环境,什么大环境?比如说尺脉虚不虚?寸脉虚不虚?津液情况怎么样?先把这些都调好,然后第二,我们要来判断这个地方这个结是个什么性质?是个寒凝的啊?是个偏寒的,是个偏热的?这时候我们都要分析清楚,如果是个偏热的,你去攻她的时候,你不能用热药去攻他,你得用一些,“如渴者与猪苓汤”,你用猪苓汤是慢慢把它粘起来的攻。
猪苓汤的粘着的攻,如果是个寒的呢?当然可以用附子啊,这一点点攻他都可以。
所以这时候我们说,如果这个病人胃气很好,那么我们要想把这个癌,这个实体病变给他消掉,那么必须得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你要根据他的情况,因为它形成这个东西之后,你不把它的外环境改好,这个实体不会改变。
你的外环境不变好,实体不可能好。
第二个,你如果不把实体消掉,这个外环境好到一定的时候,它不会再好了。
所以这时候治疗方法就是,改善这整体大环境。
比如说这个病人扶正祛邪,比如这个病人尺脉空一些,我们就多用点党参,然后这个脉象躁一点再稍微润一润,再根据这个地方唉脉象是个寒,我们就。
如果是个热,我们就该用什么方子,这样组成一个方子,最后治完之后让病人,可以做成丸子,当然我不做,我们都让病人一开开个10付药,或15服药,病人吃完之后过来复诊,复诊的时候你要再摸一下脉,看到底什么情况,如果这个病人脉,哪一块,比如说有的病人脉在复诊的时候一摸,唉这个地方结实的那个点,变的不如原先那么结实了,开始松软一些了。
伤寒论讲稿
(第4~6条)
唐新征
复习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 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伤寒
太阳经证 太阳病 太阳腑证
邪传膀胱
邪在肌表
太阳中风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血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解析}
脉数急:脉由平静转数急——邪气化热入里。
颇欲吐:心烦喜呕——邪传少阳。
躁烦:阳热内盛——阳明之里已由邪热。
躁烦、欲吐均非太阳本证,乃太阳之邪向里传 变,邪传少阳阳明所致。反应在脉上,则表现 为数急变化。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解析}
脉静:
1、(脉不数不急,原浮脉不变)——邪在 表——未传 2、正复邪却,邪气不能干扰正气,表邪将 解——自愈机转
二者均说明正气抗邪有力,邪气尚未传 里——“为不传”
{解析} 此两条通过对脉证的分析,来辨别疾病 的传变与否,以利于了解病情发展趋势,掌 握治病主动权。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解析} “伤寒”在此泛指太阳病,包括中风与伤 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外邪初犯体表, 太阳首先受邪。欲知晓病情是否传变,应以 脉证作为判断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38-103
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2014/3/28--9/13合并版(B)2014年6月21日
希彦老师《伤寒论》讲课——周六晚八点于经方求真群第十三次
大家晚上好。
感大家三个多月来每周守在这里听我的课。
我一直很惶恐怕教不好教不对,因为我们是分条语音和文字的方式上课,所以信息量和真实感肯定比不上面授。
但大家这么不离不弃,让我实在感动。
我也尽力想把更多的容和信息量讲给大家。
上回我说到,咱们六经已讲了五经,只有厥阴没有涉及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讲一些临证上的东西了。
临证就是临床,我喜欢临床这个词,因为我们中医不需要病人开刀住院吊水成天躺在病床上,古来也没有医院这个词。
我喜欢叫临证,中医是找证据的,找人体到底出现什么问题
的证据。
今天,我就开始结合医案教大家怎么找证据。
刚才打错了,应该是我不喜欢临床这个词。
上一堂课讲了小柴胡汤。
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几个医案讲讲小柴胡汤的应用。
我们知道柴胡四证,又知道四证具其一就是柴胡证。
且三阳并病治从少阳。
所以少阳柴胡证的运用和治疗是比较简单的。
如果,一个病就有四证之一,那就是照书生病了,讲起来也没意思,所以,我今天会讲几个相对不那个容易判断的医案。
2011、9
安母,女,中年
自述:肝硬化腹水11毫升
刻诊:左脉弦,右脉弦而略滑。
容易打嗝,常年心烦,老觉得心里憋着,别的没有什么不适,胃口睡眠亦好。
平时觉得身体还可以,这次查出来有肝腹水,自己都觉得很意外。
舌有齿痕。
我既然说是要讲小柴胡汤的医案,那就已经交底了,肯定是小柴胡汤为主方。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柴胡汤是主方。
脉弦?不能凭脉断证,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脉只是用来印证的。
这个病人比较麻烦,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我们临证常有这样的情况。
有时是病人自感正常,的确不明显。
有的是病人迟钝,有却说不上来。
打嗝是胃弱,老觉得心里憋着,其实和胸肋苦满是类似反应,病人不可能照书生病,临证需要变通的认识问题,所以可以定为少阳病。
气郁明显,兼里湿,小柴胡加香附皮茯苓白术泽泻。
需要说一下胃弱,我们学过,少阳病是胃弱引起的,所以有胃弱就要注意了。
现在说处方。
柴胡20 黄芩15 法夏15 炙甘草10 大枣15 西洋
参片10 香附30 皮25 茯苓30 白术30 泽泻20 生四片
现在说效果。
七剂后病人去检查,腹水不见了,距离上一次检查只有11天。
检查的大夫是同一人,觉得不可思议,疑心自己上一次看错了。
病人自述多年的打嗝好了;多年前因为调动工作问题不如意,老觉得心里有个结,吃了药之后觉得这个结好像打开了,心里舒畅了。
再讲一个感冒的病例。
某演员、男,年龄,32 体重:102公斤
发热39度多,浑身疼,忽冷忽热,
刻诊:头重脚轻,头热脚寒,胸闷,头晕,无汗,轻度腹泻,无食欲,舌苔黄厚腻,苦臭,咽干,胸腹久按是感觉烫手,不觉得渴,但喜饮,冷热都喝,精神状态可,吸烟,有咽炎。
网诊无脉象,患者自述:脉象浅,无力,发虚,平常大概每分钟跳动87下。
平时情绪容易烦躁,唇口有一点干燥,睡眠多梦。
这个也是一堆感冒症状,至于是什么方证,桂枝?白虎?麻黄?其实都不太像。
局面再复杂,我们也要学会从中条缕分析,化繁为简。
表证有无汗头重;
里证有腹泻
是否有口苦,患者说不清楚,胸闷、咽干、无食欲,则是半表半里证胸肋苦满,不欲饮食的畴。
再说,头热脚寒符合少阳证上下不交通的机理。
三阳并病,治从少阳。
因为肠胃有积滞,选大柴胡。
腹泻不明显,胃中有热,大黄、生换成生石膏。
舌苔厚腻口臭,胃中有腐浊,加藿香佩兰。
生石膏150,柴胡90,黄芩30,法夏30,枳实20,白芍20,大枣30,藿香20,佩兰20
只给了二剂,吃了就好了。
下面是我说一个群里头最近传的一个医案,也是因为不好辨证大家不太理解,我说一点自己的理解。
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怎么操作上传,请管理员杏林风帮我传上来吧,
麻烦杏林风传一下。
娃,男,8,高热39.0多,双侧痄腮3天,刻诊,手脚热,周身热,没有怕冷。
头晕,头痛,颈部不舒服,出汗,饮食差,精神差,腹痛,大便一次,稍干,小便3次,微黄,没有口干口苦,饮水一般,面色稍红,两腮部,肿大,按之热,痛,舌红,苔白,脉浮数略滑,小柴胡。
这个病例喝小柴胡汤很快就好了。
首先也是没有明确的少阳证。
据现有的证看更偏向于麻杏石甘汤,或者白虎汤一点。
为什么不是这两个方子呢?注意这两个证“饮食差”,“精神差”。
这就有胃弱了,辨证要求其本,所以这个热是胃弱的虚热。
小柴胡汤是治胃弱虚热的。
石膏下去,胃就更寒更虚了。
所以还是小柴胡更合适一点。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今天的病例就分析到这里。
十五分钟后进入《伤寒论》条文学习。
大家好。
其实今天我在这里讲真正的传统中医,对后世中医做一些批判和修正,事实上已经是在树敌了。
因为真正的传统中医千分之一都不到,后世中医何其之多。
所以我做好被歪曲被抹黑的打算。
曾经有体制的专家悲观的说,中国真正的传统中医可能只有几百人。
只是我十年前学医的时候听到的话,到了今天让我欣慰的是,今天我们这个群里学传统中医的就有几百人了。
所以,我觉得这一切做得都很值得。
闲话少说,进入《伤寒论》
今天讲一个很重要的方子:大青龙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这是第38条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这是为什么呢?从后面所出的大青龙汤这个方子里是可以
找到答案。
大青龙汤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实上是以治伤寒的麻黄汤为底方,炙甘草加倍,然后又加上了生、大枣和生石膏。
倍甘草加枣这说明有津液虚。
中风证的实质不在于有汗无汗,在于津液虚。
但为什么条文中没有出津液虚的证呢?因为开头已经说是“太阳中风”了,也就等于说有津液虚的证,只是略去了。
这就是《伤寒论》的行文方式。
这种行文方式会让读不惯古书的现代人不知所云,望而生畏。
没办法,我们要学医要攻
古籍就得习惯这个。
有伤寒麻黄汤证的“不汗出”,又有中风桂枝汤证的津液虚,自然是麻黄汤加枣来解表并建中生津液。
后面多出了一个证——“烦躁”。
烦躁是轻微的里热,没有到真正的热证那种汗出而喘和大烦渴的地步。
这是津液虚的烦躁,也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用所谓上火的方式亢奋起来,加强津液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