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简介

合集下载

书籍推荐之孙犁小说《白洋淀纪事》读后感学生必读名著之一PPT模板课件

书籍推荐之孙犁小说《白洋淀纪事》读后感学生必读名著之一PPT模板课件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 大体的,也是乐观的、坚强的。水生 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 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 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 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 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 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 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 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 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 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
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 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 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 入太空的全过程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 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 会委员,《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 航天七部曲”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
《白洋淀纪事》内容包括: 一天的工作、邢兰、战士、 芦苇、女人们(三篇)、“懒 马”的故事、走出以后、琴和 箫、丈夫、老胡的事、黄敏 儿、第一个洞、山里的春天、
杀楼、荷花
白洋淀纪事之一、村落战、麦
收、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
35 二、碑、钟、“藏”、嘱咐、新 % 安游记、纪念、光荣、种谷的
50
人、浇园、蒿儿梁……
作品简介
整部作品节奏紧凑、张弛有度,以全 景式的书写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 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 全过程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 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 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 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
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不断攻坚 克难的智慧与决心,也以地球人的眼 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 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 襟。

《听朗诵孙犁答案》课件

《听朗诵孙犁答案》课件
己的朗诵水平。
04
听朗诵的感受与思考
听朗诵的感受
情感共鸣
画面感
听朗诵时,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 鸣。朗诵者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让我 仿佛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与角色同 呼吸、共命运。
听朗诵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一系列 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与作品的主题 紧密相连,使我对故事的理解更加深 刻。
沉浸体验
朗诵过程中,我被朗诵者的情感所吸 引,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我感受 到了作品所传达的喜怒哀乐,仿佛置 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
促进交流
听朗诵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听朗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 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展开讨论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 友谊。
05
总结与展望
对《听朗诵孙犁答案》的总结
内容丰富
该课件涵盖了孙犁的生平、作品 、朗诵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信息 量大,有助于学习者全面了解孙
犁及其朗诵艺术。
结构清晰
提高朗诵水平的建议
多听多练
多听优秀的朗诵作品,并自己 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诵水
平。
注重情感表达
在朗诵中,要注重情感表达, 使自己的朗诵更具感染力。
增强文化素养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好地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使自 己的朗诵更具深度。
寻求专业指导
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发现自 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自
《听朗诵孙犁答案》 ppt课件
目录
• 孙犁简介 • 《听朗诵》解析 • 朗诵技巧分析 • 听朗诵的感受与思考 • 总结与展望
01
孙犁简介
孙犁的生平
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 。
1937年毕业于保定中学后投 身抗战。
02
01
1944年发表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_改

荷花淀_改

作业: 作业:
三 、 从 “ 诗体小说 ” 特有的表达效果 , 诗体小说” 特有的表达效果, 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荷花淀
孙犁
走进作者——孙犁 走进作者——孙犁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 ),原名孙树 孙犁(1913――2002), 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 短篇小说集《白洋淀》 《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 荷花淀》 采蒲台》 嘱咐》 《荷花淀》、《采蒲台》、《嘱咐》, 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 被称为“诗体小说” 他和作家刘绍棠、 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 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 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 格上有共同的特点: 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 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 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 纯朴 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 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与 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小说一起, 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小说一起, 对后来的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对后来的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B、“你总是很积极的。” —— 这是水生 你总是很积极的。 嫂得知丈夫晚归的原因和已参军的情况 后说的话, 话中既带有责怪又有赞扬, 后说的话 , 话中既带有责怪又有赞扬 , 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 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 , 她 爱 丈夫, 爱自己的家, 更恨鬼子, 丈夫 , 爱自己的家 , 更恨鬼子 , 丈夫第 一个报名参军去打鬼子, 感到自豪。 一个报名参军去打鬼子,她感到自豪。 C、“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 水生嫂毕竟是个女人, 办 ? ” —— 水生嫂毕竟是个女人,丈夫 是要去参军打仗, 是要去参军打仗 , 这一去说不定就是生 离死别, 而家里上有老, 下有小, 离死别 , 而家里上有老 , 下有小 , 摆在 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 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

孙犁的作品

孙犁的作品

孙犁的作品简介孙犁(1908年-2002年),原名欧阳少石,笔名犁,山东泰安人。

是中国现代作家中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称为“现代北方散文之父”。

孙犁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而著称。

她的作品大多描写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问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困境。

她的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深情,令人动容。

主要作品孙犁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一些她的主要作品:小说1.《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这是孙犁的成名作,讲述了一个女性在家庭中的孤独和无奈。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对婚姻和家庭的思考和反思。

2.《天堂里的女人》:这是一部讽刺小说,描绘了一个虚伪的小城。

小说以幽默的语言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遭遇,呈现了社会的荒诞和个体的挣扎。

散文集1.《平凡的世界》:这是一本集结了孙犁多年散文创作的作品集。

书中收录了她的一些经典散文,如《炊事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和《母亲》等。

这些散文以她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庭、母爱的赞颂。

2.《如梦令》:这是孙犁的另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她在不同年代创作的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性的心灵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集1.《迷糊草》:这是孙犁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她的一些诗歌作品。

诗集以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自然和人生的美好。

2.《叶子的诗》:这是孙犁的另一本诗集,诗集中的作品大多以叶子为主题。

诗集以孙犁敏感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叶子的独特感受。

影响与评价孙犁的作品以其真实和独特的视角打动了无数读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她以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家庭和社会的问题,表达了对封建道德和社会束缚的反思和怀疑。

她的作品对当代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散文以其真实感人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一语文孙犁《荷花淀》

高一语文孙犁《荷花淀》

小说结构特点
1 1. 多线叙事
小说采用多线叙事结构,以“荷 花淀”为中心,围绕着不同的故 事线索展开,既有战争的残酷, 又有生活的温情,展现了抗战时 期华北农村人民的生存状态。
2 2. 开放式结尾
小说结尾没有明确交代人物命运 ,而是以开放式的结尾,留下了 无限的想象空间,为读者留下了 思考和回味。
女性力量
小说塑造了以孙淑珍为代表的女 性形象,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展 现了女性的勇敢、坚强和智慧, 体现了女性力量的巨大潜力。
小说的思想内核
抗战精神
《荷花淀》以抗战时期白 洋淀人民的斗争为背景, 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的抗战精神和坚定的爱国 情怀。
妇女力量
小说塑造了以“荷花”为 代表的女性形象,展现了 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 作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英 雄气概。
对比分析法
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情节、不同主 题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 涵。
例如,将《荷花淀》与其他抗战题 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 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价值。
《荷花淀》作者简 介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写冀中平原人民 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生活为主。
1y by 123 yin
作品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背景
《荷花淀》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反映了华北平原抗日斗争的残酷与 人民的坚强不屈。
农村妇女生活
孙犁以农村妇女为中心,展现了她 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勇敢和智慧,以 及在战火纷飞中的日常生活。
小说的教育价值
爱国主义精神
《荷花淀》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英勇 抗战精神,激发读者爱国情怀。
民族团结
小说塑造了团结一致、英勇抗敌的英雄 形象,体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孙犁

孙犁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2、孙犁的小说风貌 、 短篇小说:孙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 作的短篇小说,题材多集中于冀中平 原白洋淀一带,主要反映战争年代的 军民斗争事迹和精神面貌。如《 军民斗争事迹和精神面貌。如《山地 回忆》 回忆》、《吴召儿》等。 吴召儿》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作为孙犁惟 一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用诗写成的 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用诗写成的 小说”。它以抒情的格调,明快的风 格,表现了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 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经过,特别 突出了冀中人民民族意识、阶级意识 的觉醒
B、创作途径 同样描写战争,峻青关注的是战争 本身,多从正面表现战斗生活,直接 抒发浓烈的情感,强调人们的英雄所 为;孙犁则关注战争引起的社会生活 的变化,多从侧面反映战争,强调人 们在战争中焕发的精神风貌和乐观情 绪。
C、生活体验 孙犁一直在做文化,宣传工作,亲身参加的 战斗不多,所以小说很少写到部队直接的战 斗场面。这种“生活不足”,有时限制了作 家的才情,也造成了作品生活而不够开阔的 弱点。峻青所在的胶东半岛,斗争极为严酷, 作者直接参加过武工队斗争,与他笔下的人 物共过患难,表现战斗场面更富有生活实感。
其三,在 当时战争小说的格 局中,孙犁一反以 悲壮或悲怆为主要 审美特征的战争小 说流向,第一个以 谈笑从容的态度, 描摹时代风云的变 幻,表现战争中人 民精神世界与人性 情怀的变化。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1、孙犁的生平与创作 a.故乡与地方色彩; a.故乡与地方色彩; b.抗战与其人生和创作; b.抗战与其人生和创作; c.文化生涯、艺术气质与小说风格。 c.文化生涯、艺术气质与小说风格。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孙犁及其创作资料

孙犁及其创作资料

刘绍棠
刘绍棠是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人。 1936年2月生。13岁开始发表作 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 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 “神童作家”。是“荷花淀派” 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 《青枝绿叶》、《 蛾眉》、 《蒲柳人家》)、《瓜棚柳巷》、 《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 角》长篇小说《春草》、《地 火》、《狼烟》、《京门脸子》, 《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 论集《我与乡土文学》。
红星报:20世纪30年代 初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 报,当时由邓小平同志 主编。
冀中导报:抗日战争时 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 冀中区委机关报。
白洋淀的风景与民情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号称“华 北明珠”。这里的淀水镜一般平,稻花香, 鱼儿肥,莲藕脆,菱角鲜,甚至连空气都带 有新鲜的莲叶荷花香。芦苇荡很多,很密, 蜿蜒曲折。
吕正操将军
(1904.1.4—2009.10.13), 字必之,辽宁省海城人。无 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 国上将,我国铁路交通战线 杰出的领导者 。1925年12 月张学良在锦州成立三、四 方面军团司令部,吕正操被 张学良召到身边担任少校副 官。 1938年5月至1943年 秋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 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
不久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 淀派”。五十年代中期,“荷花淀派”的创作趋于 鼎盛局面:孙犁《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相 继出版;刘绍棠也出了四部小说集、两部中篇小说; 徐光耀《小兵张嘎》以及韩映山等也有短篇小说问 世。但好景不长,1957年孙犁病倒,刘绍棠、丛维 熙被错划为“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 辑工作,“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 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 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 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 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 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 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 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 用了。

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笔名:林冬苹、孙芸夫。

原名孙树勋,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

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说教师,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诗集《白洋淀之曲》,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芸斋小说》、《芸斋书简》(上、下册)、《耕堂读书记》,《孙犁文集》(8册),短篇小说《荷花淀》、《山地回忆》,文艺理论《文艺学习》,儿童文学《少年鲁迅读本》等。

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亡人逸事》ppt课件

《亡人逸事》ppt课件
知识点与考点归纳
重要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悼亡
沧桑
缅怀
遗事
悼念亡者,表达哀思之 情。
形容世事变迁,人事沧 桑。
追念、回忆已故之人。
遗留下来的事迹或故事 。
修辞手法鉴赏与运用
01
02
03
04
比喻
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 具体化,使读者更易理解。
排比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 ,表达强烈情感。
拟人
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 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03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以独特的笔触描绘青春期的迷茫和孤独,
展现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无常。与《亡人逸事》相比,具有更加现代和
跨文化的视角。
05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亡人逸事的背景和主题是什么?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加深对作品背景和主题的理解。
文中描绘了哪些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作品风格
孙犁的作品以清新、优美、诗意盎然著称,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人物 内心世界和美好情操。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 情味。
《亡人逸事》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亡人逸事》是孙犁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
创作背景
文章通过回忆亡妻生前的一些生活小事,从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融写事 抒情于一炉,悼亡妻与对生活的感激之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之情。
《荷塘月色》
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以 细腻的笔触描绘荷塘月色 的美景,抒发对自然的热 爱之情。
《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通 过对地坛的描述和与地坛 的情感联系,展现对生命 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孙犁的简介

孙犁的简介

孙犁简介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荷花淀》《嘱咐》是其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

1977年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间有评论和小说发表。

新时期,孙犁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境界的超然、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从20世纪40年代起,孙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等,论文集《文学短论》。

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

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

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

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

“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

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

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

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

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

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

28荷花淀

28荷花淀
1、编席候夫
夫妻话 别
探夫遇 敌 助夫杀 敌
2、夫妻话别
3、送夫参军 1、马庄探夫 2、失望归家 3、归途遇敌 1、伏击歼敌 2、不甘落后 3、助夫杀敌
导读(一)
对于景物描写,晚清著 名词人王国维曾概括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同学们思考:本文 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描 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 特色是什么?在文中起 了什么作用?
解题: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 日根据地,芦构桥事迹 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 一带土地,仓皇南逃, 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 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 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 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 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情 节 结 构
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并不想
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 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他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
课文总结——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 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 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 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暴,保 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 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 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 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 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 露出对丈夫们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丈夫们打 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 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 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对亲人的深情 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孙犁生平

孙犁生平

孙犁生平孙犁1913年生于河北安平一个农民家庭。

1933年夏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教小学。

学校靠近白洋淀,这使他领略了白洋淀地区的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抗日战争改变了孙犁的人生道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投笔从戎,1939年被调到冀西新创建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从此开始了报业生涯——这也成为他的终身职业。

孙犁的文学创作始于1939年写的叙事诗《梨花湾的故事》、《白洋淀之曲》,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斗争成了他最重要的创作源泉,而成名作则是1945年创作于延安的“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

孙犁对这篇小说很有感情,晚年的他说:“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

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就会受到感动。

”抗战胜利后,孙犁回到冀中,主编《平原》杂志,并坚持文学创作。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第二天孙犁就随军入城,参加创办《天津日报》,从此五十余年如一日,他没离开天津,没离开《天津日报》。

在办报的同时,他创作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等,出版了评论集《文学短论》、散文集《津门小集》。

1958年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获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1956年初夏,孙犁尚未完成《铁木前传》的写作,不幸病倒,此后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近20年的时间不能正常工作,也极少写作。

“文革”浩劫时期,他受到残酷迫害,谪居陋室。

他几次想到自杀,而终于坚持下来。

进入新时期,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且体弱多病,但他思想活跃,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作力。

晚年的写作持续了20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不间断地写作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共写出120多万字,相当于1966年前所写的所有作品。

这些作品都收入了《晚华集》、《秀露集》、《曲终集》等10个集子,又称《耕堂劫后十种》。

孙犁也是“散文文体家”

孙犁也是“散文文体家”

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
孙犁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
孙犁的散文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某些元素,但并未完全融 入其中。他的作品既有现代派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具体分析
例如,孙犁的散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都体现了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同时,他的作品又保持 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如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表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等。这种融合使得孙 犁的散文作品既有现代感又具有中国特色。
文字清新自然
孙犁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犹如清 泉流水,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读来让人倍感舒适。
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描写细致入微
孙犁的散文对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写都十分细致入微,让读者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注重细节描写
他的散文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和景物的特 点,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所描写的内容。
01
02
总结词:《老家》是孙 犁另一篇优秀的散文作 品,以其对故乡的深情 眷恋和人文关怀赢得了 读者的共鸣。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故乡情感:孙犁在《 老家》中表达了他对故 乡的深厚感情,对故乡 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和人民生活进行了深入 的描绘,这种情感使文 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人文关怀:孙犁关注 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和 命运,对他们的痛苦和 欢乐、挫折和追求进行 了深入的描绘,展现了 他的人文关怀精神。
散着淡淡的清香”,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 抗日斗争:孙犁通过描写人民抗日斗争的生活,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和坚强,如“他们像
疾风般地划着小船,冒着敌人的炮火,英勇地抗击敌人”,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 艺术风格:孙犁在《荷花淀》中运用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紧凑有

荷花淀作者

荷花淀作者

《荷花淀》的作者:孙犁1.生平简介: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笔名有孙犁、力编、纵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孙芸夫、耕堂、芸斋、姜化、庸庐、时限等,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

1924年,跟随父亲前往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

1937年冬,抗日战争爆发,孙犁加入抗战工作,并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1年起,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1956年,发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2002年7月11日6时,孙犁因病逝世,享年90岁。

名人评价:“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

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评)“孙犁有自己的一贯的风格。

他是那种布衣简食、淡泊明志的作家。

他选定了清贫的作家之路,并始终如一地持守一个作家的良知。

”(中国现代作家茅盾评)孙犁纪念馆:2002年7月11日,孙犁逝世后,河北省安新县人民政府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修建了孙犁纪念馆。

纪念馆为三合院仿古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中间挂着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孙犁纪念馆"牌匾,纪念馆南端为六柱木制碑亭,正面两柱有孙犁撰写的楹联"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碑亭中间为汉白玉石碑,正面书"荷花淀派创立者孙犁"。

《荷花淀》作者孙犁生平简介及其作品一览

《荷花淀》作者孙犁生平简介及其作品一览

《荷花淀》作者孙犁生平简介及其作品一览《荷花淀》作者孙犁生平简介及其作品一览孙犁简介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

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生平孙犁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

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孙犁简介(1)

孙犁简介(1)

孙犁简介1. 孙犁的背景孙犁(1918年-2003年),中国作家,笔名孙犁、柳云龙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 孙犁的生平经历孙犁于1918年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子弟。

早年间,他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和素养。

1935年,孙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接触和研究文学。

在校期间,他参与了左翼青年运动,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1936年,他的作品《成群结队的麻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抗日战争期间,孙犁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革命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194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

解放战争胜利后,孙犁先后在《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报纸担任编辑和发言人的职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3. 孙犁的文学成就孙犁是中国新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

其中,代表作品有《草地》、《白草黄沙》、《地雷战》等。

《草地》是孙犁的长篇小说之一,通过讲述一个贫穷农村青年抵抗封建势力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和农民阶级的奋斗。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白草黄沙》是孙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散文集。

这本书记录了孙犁在延安和西北地区的生活和感受,描绘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民生活和壮美自然景观。

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孙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4. 孙犁的思想和文学理念孙犁是一位积极拥护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结合,以人民大众为中心,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在孙犁看来,文学是服务人民、反映现实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他的创作力求真实,注重揭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弱势群体的命运。

他追求对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私奉献,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5. 总结孙犁是中国新时期的一位优秀作家,他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著称。

《白洋淀纪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之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原卷版)

《白洋淀纪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之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原卷版)

《白洋淀纪事》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习题演练一、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tiāo)”。

二、作品概述《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选录了《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采蒲台的节》等四十篇经典作品。

《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和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

《白洋淀纪事》,在叙事的同时注重写景和抒情,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荷花淀》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主人公人物形象水生嫂——一是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

二是传统、善良: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

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

三是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四是乐观、坚强。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水生——男主人公,是众多抗日人民的一个缩影。

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琴和箫[孙犁]

琴和箫[孙犁]

琴和箫[孙犁]作家简介孙犁,(1913年5⽉11⽇——2002年7⽉11⽇),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

现代⼩说家、散⽂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代表⼈。

“荷花淀派”也叫“⽩洋淀派”。

与“⼭药蛋派”齐名。

作品简介《琴和箫》写的是⼀个⾰命的⾳乐之家——钱智修夫妇和⼥⼉⼤菱、⼩菱在抗⽇中英勇牺牲的故事。

重点是写俩⼥孩⼦,⽂字饱含情感,极为精练传神,读来悲壮凄怆,催⼈泪下,那思想与艺术的魅⼒强烈地震撼⼈⼼!去年,我回到冀中区腹地的第三天,就托了⼀个可靠的⼈到河间青龙桥打听那两个孩⼦的消息。

过了⼀个星期,送信⼈回来说,她姐妹两个在今年春天就参加了分区的剧社,姐姐已经登台演奏过,妹妹也会跳舞。

社长很喜欢她们。

抚养她们的衰⽼的外祖⽗,也带给我⼀封⽤旧账篇写的信,谢过我的费⼼,好像很愉快。

在信的末尾他⼜想起死去的姑爷,久不通⾳讯的⼥⼉……泪痕还可以辨认。

但是那总的感情,我看出来,⽼⼈是很振奋的。

这⽼⼈也是个⾳乐爱好者。

直到今天他还领导着本村的⾳乐队。

他钟爱⾃⼰独⽣的⼥⼉,和钟爱他那笙笛胡琴⼀样。

他竭⼒供给⼥⼉上学,并且⿎励她要和⼀个⾳乐能⼿结婚,哪怕是⼀个穷光蛋,只要⼗个⼿指能够拨弄好丝弦,两⽚嘴唇能吹好⽵管。

这样我那朋友钱智修就⼊选了。

 接到⽼⼈的信,我也长出⼀⼝⽓,我那死去的朋友,这样他可以瞑⽬了。

⽽我也像那⽼⼈了却⼀件挂⼼事⼀样,甚⾄不想去看看她们。

我想她们既是⼊了这个园地,就会有⼈浇灌培养,热情和关照不会⽐我差。

⼈多,伙伴多,⼀定⽐我还要周到。

算来,⼤的孩⼦已经⼗三岁,⼩的是⼗⼀岁了。

我同她们的⽗亲虽然是同乡,但是在抗战刚开始,家乡正在混乱的时候才搅熟了。

那时候,我闷在家⾥得不到什么消息就常到他那⾥去,⼀去就谈上半天,不到天晚不回家。

在那些时候,我要求⼏次,他才肯把挂在墙上的旧南胡,拉去⽪套,为我,在他也许是为他⾃⼰,奏⼏⽀曲⼦。

在那些时候,⼥⼈总是把⼀个孩⼦交到我的怀⾥,从床头上拉出⼀⽀⿊⾊的⽵箫来吹。

3.12 荷花淀

3.12 荷花淀

【明确】一“震动”一“吮”,不仅惟妙惟肖地描摹了 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的情态,而且不 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 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 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用词凝练含蓄,耐 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2.“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水生“把纸 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这一“捞”一“丢”,有何 表达效果?
二、文化常识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 《荷花淀》发表后,在文艺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 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孙犁 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 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于是,
便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 “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 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大多以农村日常生活 为题材,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着力追求 诗情画意之美,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 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有“诗体小说”之 称。
微课二:赏析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你看,说走就走了。”“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 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 了。”“不行了,脱了缰了。”“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 忘了家里的人。”这些话有什么特点?
【明确】她们表面上是埋怨丈夫,实际上是赞扬、夸奖 丈夫,从话中可以看出有的人俏皮风趣,有的人爽朗乐观, 有的人泼辣,但都真心实意爱着丈夫,支持着他们。
线。那些青年妇女识大体、顾大局,乐观向上、无私奉 献。
1945年春天,孙犁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 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荷花淀》,最初发表在《解放日 报》副刊上。《荷花淀》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 生活为题材,经过精心构思谱写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犁简介一、生平孙犁(191—2002),原名孙树勉,河北安平人。

孙犁幼时家境贫寒.据说外祖母拆了个破鸡笼才有柴火给产后的母亲熬的饭。

但他从小就接触并喜爱文学艺术,上小学时就常看河北梆子和各种地方戏,村里德胜大伯说的评书、村人刘四喜的藏书《金玉缘》、山西来的说书人的鼓词和充满着欢乐与痛苦的童年牛活,都给孙犁深深的影响,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和作品风格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安国县上高小时,孙犁就开始阅读文学研究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

14岁那年,他来到保定西关育德中学读书,更爱上了新文学,尤其是鲁迅的文章。

他也喜欢读茅盾、巴金、叶圣陶的作品和外国作家梅里美、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的小说,这些作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精练、含蓄、明快的艺术风格,都深刻影响了孙犁。

而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文学作品,更使孙犁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

因此,本想报考邮政学校的孙犁,选定了以“反映现实生活并推动现实牛活前进”的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

此间,他还读了很多哲学、伦理、文化、社会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书。

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知识基础。

高中毕业后,他曾在河北省白洋淀边同口镇当了一年小学教员,“清晨黄昏,我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上和人民的劳动、生活”。

他作品中白洋淀儿女的形象及荷淀、苇塘的风光就是作家在此基础上的体验。

1937年,孙犁在冀中投身抗日洪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那“随手可以拾到的碎小石块,随便向那里一碰,都可以迸射出火花来”的时代,给了他深厚的生活体验,加上他独到的分析观察和从古今中外大帅的作品中学到的精湛的艺术技巧,形成了他忠于生活真实、追求和歌颂美、为人生也就是为人民的艺术观,并逐步发展完善为至今仍有许多人在学习的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

1949年1月15日,孙犁随军进人天津,在《天津日报》社工作。

他发现并培育了一批很有才华的工人作者。

1956年后的十年间,孙犁一直在病中,加上文革十年,前后约二十年一直搁笔。

从1977年7月开始,又重新开始创作,“老作家焕发青春”,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作品。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

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

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

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

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

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

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

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评价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

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

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三、作品简介1.《吴召儿》这篇小说中,对吴召儿这个形象的观察就只是抓住了特别打动人的几个瞬间:反扫荡开始,村长派吴召儿给“我”当向导,在兵荒马乱中她居然从容不迫地换上一件红棉袄,在爬山途中尽管山“黑得怕人,高得怕人,危险得怕人”吴召儿却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上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当一大批敌人包围了大山,吴召儿毫不犹豫地迎上去,把棉袄翻过来她就象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在不断被风吹着象从她身上撒出一朵朵火花,落在她身上,——尽管只是几个瞬间,描写对象外在、内在的美,与作者主观感情上对美的赞赏,完全融为一体了。

作者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的提出它,用重笔描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起来,发射亮光,照人眼目。

”让读者通过这样一个鲜亮的环节,抓住整条链接,看到全部的生活,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其他部分,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则坚决的舍弃,已达到单纯与完整的统一,同时在客观形象中倾注了作家的主观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作家写人也是在写自己,达到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孙犁从1930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作品,到1949年创作了三十多篇小说,结集出版过《荷花淀》(1947,小说散文合集)、《芦花荡》(1949)、《嘱咐》(1949)和《采蒲台》(1950)等,还写过辅导文学青年的小册子《文艺学习》。

解放后写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和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1981年孙《犁文集》出版,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散文、杂文、小说、文艺随笔等,结集的有《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远道集》、《如云集》、《曲终集》、《陋巷集》、《尺泽集》、《澹定集》、《老荒集》及《耕堂杂录》、《芸斋小说》等。

孙犁一生的创作不算很多,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其早年的主要作品,首先是关于抗日战争的。

“其次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作品,还有根据地生产运动的作品”。

对这些作品,作者认为:“我最喜欢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

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

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写于1950至1953年间的《风云初记》,展现的就是伟大抗日战争初期的风云变幻。

作者描写了冀中根据地一个叫王龙堂的小村庄。

十年前.这个村庄第一次打出红旗。

后来暴动失败,但红旗不倒,十年前参加过农民暴动的英雄人物高四海和他的儿子高庆山,如今又带领着劳动群众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战争,人民革命蓬勃地发展起来。

通过对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对待抗日的不同态度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高四海、高庆山、春儿、芒种、李佩钟等正面人物和俗儿、高疤这样的反动、落后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春儿等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的塑造.更使这部小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小说与散文的合集《白洋淀纪事》,收入1939到1953年间的58篇作品,其中有32篇“抗日小说”,而以女人为主人公的就有21篇,占三分之二,且大多数都篇幅短小,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生活见长,颇有诗意。

《出走以后》里的王振中,出走前被封建婚姻羁绊在一个顽固落后的家庭里,出走后则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另一个人,洗去了愁闷,面颊红润,举止大方,充分展示出了解放区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巨变。

《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热情爽朗,坚定乐观,时代气息强烈。

《山地回忆》通过“我”与妞儿在河边拌嘴以及后来她为我做袜子的描写,让我们备感军民鱼水之情的温暖和真切。

《白洋淀纪事》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也让人称赞不已。

作者往往几笔,就做到了“象、意”并茂,情景交融。

如《采蒲台》中,作者这样写解冻的白洋淀:“风越刮越大,整整刮了一夜。

第二天.我从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些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的岸边劈劈啪啪的响。

”让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立体地感受到了白洋淀的风光。

而写于1949年初的中篇小说《村歌》,反映了冀中平原土改后农民翻身获得土地的喜悦并自发组织互助组的情形。

写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说的是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九儿和六儿两代人友谊变化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