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的生平事迹

海德格尔的生平事迹

海德格尔的生平事迹海德格尔是近现代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海德格尔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海德格尔的生平事迹首先,他出生于1889年9月26日,最后逝世于1976年5月26日。

毕业于弗莱堡大学,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关于他的代表作品就有《存在与时间》,《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等。

关于他的父亲,是在当地镇上的天主教教堂任司事,而他的母亲也是天主教徒。

后来他在天主教教会的资助下,于1903年-1906 年这段期间来到了梅斯基尔希以南50公里外的康斯坦兹读中学,准备为将来的牧师这一职业作准备。

后来在1906年-1909 年,他在弗莱堡的文科学校上学。

在这里他学习了希腊文,此后,除战争年代外,他每日都会读一本希腊原著,并在还在空余时间里,还学习了拉丁文。

在1907年,他对著作《论亚里士多德以来存在者的多重含义》一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还成为了他毕生哲学事业的起点。

在1913年,他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在1915 年的夏天,他就以题为《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的论文成功获得了讲师资格。

最后在1959 年退休并且避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只和很少一些朋友一起讨论哲学问题。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首先关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他曾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引用了柏拉图的一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并且从这一段话中指出,说柏拉图当时所指出的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对于这个问题直到2000 年后的今天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所以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我们就能够看的出来他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思想体系,也是现象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它以人类的存在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本质。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它试图从存在本身出发,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他将存在分为“存在性”和“存在”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具体的存在现象,后者则指的是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解构”来研究存在。

他认为,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常常掩盖了存在的真实面貌,所以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解构,以揭示存在的本质。

通过解构,海德格尔试图找到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存在的深入理解。

三、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思想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与时间的结合”。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流动的过程,是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

只有通过时间的存在,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

2. 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存在的决定和选择。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主动地去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决定,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匿名化”的趋势,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质存在。

这导致了人们的存在变得虚无和空洞。

他呼吁人们要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意义。

四、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海德格尔现象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

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通过解构和深入思考,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的生平、哲学思想以及其对现代哲学的贡献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介。

一、生平马丁·海德格尔于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梅辛根(Mekirch)一个天主教家庭。

他在弗莱堡大学和马克斯·韦伯的指导下学习哲学,后来又到了马克斯·海廷的学校学习。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海德格尔在192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这本书成为了现代哲学的重要文本,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存在”(Dasein)这个概念,认为存在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地前行的过程。

他还提出了“世界”(world)和“关怀”(care)这两个概念,认为存在是一个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关怀则是存在的本质。

二、哲学思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非常复杂,但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存在论。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地前行的过程。

存在是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地与世界相互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它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存在形式,例如物体或者其他的生命体。

2.世界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世界是密不可分的。

在他看来,世界是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则是世界的一部分。

他认为,世界是存在的背景和环境,而存在则是在这个背景和环境中前行的过程。

他强调了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并且认为这种联系是存在的本质。

3.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地与世界相互作用。

海德格尔名言

海德格尔名言

海德格尔名言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也是现象学运动的一位重要代表。

他在哲学领域的贡献非常深远,其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海德格尔的重要名言,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思想。

名言一:存在是指向自身的这句话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指向自身的,也就是说,人不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而且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人通过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存在,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真正本质。

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与其他哲学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再分割的个体,与其他存在有着根本的区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世界观,没有两个人的存在是完全相同的。

名言二: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他的眼中,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机械装置,而是一种决定人类行为的力量。

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一种“解蔽”(Enframing)的过程,即将一切事物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可以被人类支配和利用的资源。

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方便和效率,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因此,海德格尔呼吁人们要重新审视技术的影响,找到一种更加和谐的与技术相处的方式。

名言三:时间是存在的根本特征海德格尔对时间的思考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根本特征,没有时间就没有存在。

时间不仅是一种线性的流逝,而是一种存在方式和现象。

人通过时间的经历和感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和世界。

海德格尔将时间分为两个层面:平凡时间和历史时间。

平凡时间是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流逝,而历史时间则是人类社会的时间演化和发展。

他认为,人们应该关注时间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时间的来之不易和宝贵性。

名言四:语言是存在的居所海德格尔强调了语言在存在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存在的居所。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简介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简介

建议合并海德格尔的思想到本条目或章节。

(讨论)全名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学派 / 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主要领域形而上学、本体论、艺术、语言、著名思想此在(Dasein)、座架(Gestell)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简介∙ 2 生平∙ 3 哲学o 3.1 真诚性(Authenticity)o 3.2 牵挂(Care)o 3.3 死亡(Death)o 3.4 差距性(distantiality)o 3.5 平均性(averageness)o 3.6 平均的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o 3.7 周围世界(Environment)o 3.8 在之中(Being-in)o 3.9 人人(They),人人自我(they-self)o 3.10 早期现象学:事实性的诠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o 3.11 《存在与时间》时期▪ 3.11.1 存在问题▪ 3.11.1.1 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3.11.1.2 存有论的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 3.11.2 语言上的困难▪ 3.11.3 解释学的现象学▪ 3.11.3.1 诠释学的循环▪ 3.11.4 基础存有论▪ 3.11.4.1 走向一种新的存有论▪ 3.11.4.2 时间性(Zeitlichkeit)和此有o 3.12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Abkehr)o 3.13 晚期著作∙ 4 影响o 4.1 对中国的影响∙ 5 他与纳粹德国∙ 6 著作∙7 电影∙8 相关条目∙9 参考文献∙10 外部链接[编辑]简介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考。

其中,他的“沉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了人类生存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存在意义等问题。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进行浅析,并以5个例子来阐释这个思想。

一、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技术所主导的世界,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被仪器、机械和科技所控制,人的存在变得肤浅和空洞。

人们的生命本质被掩盖,无论是死亡还是存在的本身都变得失去了内涵。

而这种掩盖背后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忘却,对自身的存在没有真正的探究和体验。

人们固守表象,对生命的内在意义毫无感知,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

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对人类存在的剖析和对世界的重新认识。

在他看来,人们需要通过内心的反思来寻找自我,并在自我中彻底地认识自己。

人们需要跳出表象和成见,走向自我的内在深处,找到自我的根源和存在的真正内涵。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加真实、纯粹地生活和存在,才能逐渐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二、例子一:自我变得模糊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是,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需求被忽略了,人的自我被掩盖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享受着大量的物资和精神上的满足,但却忽视了自我意识的培养。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变得模糊,人们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变得毫无目的、容易放纵。

比如,很多人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不惜隐私暴露,并且不断迎合他人,使自己的价值和个性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这种表面的虚荣和空洞背后,是人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渴望和缺失的恐惧。

三、例子二:技术控制了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下,技术正越来越多地控制着人类的生活。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手段,而这种科技手段却又使人们能力越来越退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变成了从科技中获取快感,而不是真正体验生命的内在意义。

海德格尔 世界与大地概念

海德格尔 世界与大地概念

海德格尔世界与大地概念篇一:正文:海德格尔(Reichstoff und Gefühl,1879-1926)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和大地是紧密关联的,大地是存在的基础和根源。

他提出了“世界与大地概念”,强调了人类对大地的依存和敬畏之情,同时也指出了大地对人类存在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认为,大地并不是一个物理实体,而是一种精神实体,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根源。

他认为,大地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同时,大地也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人类应该通过对大地的敬畏和依存,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在“世界与大地概念”中,海德格尔提到了“存在”和“大地”这两个概念。

他认为,“存在”是人类的本质,而“大地”则是存在的基础和根源。

大地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因此,大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人类应该对大地保持敬畏和依存之情。

除了大地之外,海德格尔还强调了“诗意栖居”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对大地的敬畏和依存,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和目的。

诗意栖居是指,人类应该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大地上,通过大地上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来体验自然之美,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拓展:海德格尔的“世界与大地概念”不仅强调了大地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类对大地的依存和敬畏之情。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哲学家都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启示。

例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福柯(Michel Foucault)则从他的哲学思想中,探讨了权力的本质和作用。

篇二:海德格尔(1864-1936)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文学和文化。

他提出了“世界”和“大地”的概念,为我们理解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_1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_1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30种海德格尔文集及其作者简介

30种海德格尔文集及其作者简介

30种海德格尔文集及其作者简介海德格尔(1889年-1976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被公认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对于20世纪西方哲学以及人文科学诸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德格尔非常重视中国哲学,为了领会中国哲学的精髓,他曾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老子的《道德经》。

他的著作多次引用中国哲学家的观点,他家的墙上挂着写着老子格言的对联。

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他的哲学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当代思想和人文科学产生了持续而重要的影响。

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逝于德国。

今天是海德格尔逝世45周年,阅读海德格尔文集30本,了解这位西方重要的思想家。

《海德格尔文集》孙周兴陈嘉映王庆节等译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规划达102卷,是全集规划卷数最多的哲学家之一。

从1975年出版第一本《海德格尔全集》开始,截至目前,在40多年的时间里,德文版全集已经出版了93卷。

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出版项目。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中文版文集经过反复考量,选定了30卷的篇目。

这30卷属于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面貌。

随着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的不断出版,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也拟增加翻译出版规模。

据悉,经过文集编者和译者的讨论,目前已经有另外10卷的计划纳入了文集范围,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在未来将扩展为40卷本的规模。

《海德格尔文集》中文版总目录1、《早期著作》,全集第1卷,张柯、马小虎译。

2、《存在与时间》,全集第2卷,陈嘉映、王庆节译,陈嘉映修订。

3、《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全集第3卷,王庆节译。

4、《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全集第4卷,孙周兴译。

5、《林中路》,全集第5卷,孙周兴译。

6、《尼采》,全集第6卷,孙周兴译。

7、《演讲与论文集》,全集第7卷,孙周兴译。

8、《什么叫思想?》,全集第8卷,孙周兴译。

海德格尔十句格言

海德格尔十句格言

海德格尔十句格言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海德格尔的十句格言,每句格言都简要介绍了他的思想和观点。

1. "存在是最基本的事实。

"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它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方式。

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而且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构建和实现。

2. "存在是时间的展开。

" 海德格尔强调时间在我们的存在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认为存在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每个瞬间都是独特的,无法再次重复。

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中不断展开和演变的。

3. "存在是担负责任的存在。

"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的存在是一个担负责任的存在。

我们必须承担起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责任,以实现我们的存在和价值。

4. "存在是被他者认同的存在。

"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还与他人的存在相互关联。

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认同来构建自己的存在。

5. "存在是被世界呈现的存在。

" 海德格尔强调我们的存在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体验来实现的。

我们的存在在世界中显现,并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定义和塑造。

6. "存在是自由的存在。

"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的存在是自由的。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塑造我们的存在,并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负责。

7. "存在是真理的展开。

"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与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体验来发现和认识真理,真理是我们存在的核心。

8. "存在是关注的存在。

"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的存在是关注的存在。

我们关注自己、他人和世界,并通过关注来实现我们的存在和价值。

9. "存在是语言的存在。

"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和交流我们的存在和经验。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
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并对现象学、形而上学和技术哲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对存在的独特性和个体经验的关注,旨在寻求对人类存在的原始根源和本质的理解。

以下是海德格尔的一些基础概念。

1. 存在(Dasein):海德格尔的哲学基于对人类存在的研究,
他将存在定义为个体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

存在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具有独立于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征。

2. 他说(Being-in-the-world):存在的本质是与世界的一体化。

他认为人的存在绝不是被关在自己内心的,而是与其他存在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影响。

3. 存在性(Existentiality):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性是人的固
有属性,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方式和意义的体验。

存在性涉及个体的责任、自由和选择。

4. 技术(Technology):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思考是他的重要贡
献之一。

他认为,技术对人的存在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将人物化为纯粹的工具。

他担心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失去联系。

5. 存在解放(Existential liberation):海德格尔主张通过对存
在性的理解和重新连接自然的方式来实现存在的解放。

他认为这种解放需要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性,并积极地生活在当下
的世界之中。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理解他的存在主义和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批评西方2400年来的本体论哲学传统,指出这种本体论是“存在者”(Seiende)的本体论,而不是“存有”(Sein)的本体论。

他通过改造胡塞尔的现象学,完成从意识哲学到生存哲学的过度。

如果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致力于描述现象间的基本的规定性(基本属性),从而达到认识本质的目的的话,那么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则致力于揭示此在(Dasein)的基本结构,阐明一切本质之意义来源的生存论基础。

生平马丁·海德格尔于1889年9月26日生于德国巴登邦的梅斯基尔希(Meßkirch)。

这是德国南部的乡村小镇。

他父系的祖先都是小农和小手工业者。

他父亲弗里希·海德格尔是个箍桶匠,并兼任该镇的一个天主教堂的司事。

他母亲也是天主教徒。

他早年的学业与天主教密切相关。

1903年,他14岁那年去康斯坦茨的一所天主教寄宿中学读书。

3年后,1906年秋,他由康斯坦茨转到弗莱堡的大主教圣·乔治中学寄宿舍,在那里的贝托尔德文科中学学习。

该校中学校长在对他的毕业评语中写道:“有天赋,很勤奋,品行端正。

……矢志神职,选择坚定,且有做僧侣的倾向,极有可能申请加入耶稣会。

”11909年9月30日海德格尔在惕西斯(福拉尔贝格山的)弗尔德教堂加入耶稣会见习生的行列。

两周后,由于他心脏病发作,被解除了见习生的资格。

但海德格尔并没有因此放弃神学学习。

他又去申请当弗莱堡神学寄宿学院的候补生。

1909年冬季学期,他开始了在那里的神学学习。

三个学期之后,他的心脏病又复发了。

他按神学院寄宿舍的医生的建议,于1911年2月离开神学院,回到家乡休养了一个学期。

他的上司得到的印象是:“这位天才的神学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太不稳定,难以适应以后服务教会的艰辛工作。

”2由于两次心脏病发作,海德格尔放弃了神学学习。

1911年冬季学期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自然科学系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系注册,但他的主要兴趣是哲学。

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所属分类:人物哲学德国编辑∙埃德蒙·胡塞尔马丁·海德格尔目录[隐藏]∙ 1 著作∙ 2 履历∙ 3 《存在与时间》∙ 4 基础存在论∙ 5 对中国的影响∙ 6 与纳粹德国马丁·海德格尔-著作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与时间》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入门》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Holzwege (1950) 《林中路》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么被称为思考?》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理性的原则》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身分与分别》Gelassenheit (1959) 《思考的展示》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 《通向语言的道路》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关于科技的问题》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Bauen Wohnen Denken 《筑居思》Wegmarken 《路标》相关电影The Ister(2004年),故事内容根据海德格尔1942年的讲课Being There(1979年),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和被人久遗了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二、“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 此在” 与生存状态
“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 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 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 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二、“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 此在” 与生存状态
本己性——死亡是他人无可替代的 本己性——死亡是他人无可替代的,死亡总 死亡是他人无可替代的, 我的”死亡,其本质是向我敞开的。 是“我的”死亡,其本质是向我敞开的。 不可逾越性——死亡是此在的种种可能性的 不可逾越性——死亡是此在的种种可能性的 大限,一旦越出死亡的界限, 大限,一旦越出死亡的界限,一切就都成为 不可能了。 不可能了。 确知但不确定性——死亡是必然的, 确知但不确定性——死亡是必然的,但是死 死亡是必然的 亡的具象具有不确定性。 亡的具象具有不确定性。 无所关联性——死亡标志着此在的结束 无所关联性——死亡标志着此在的结束,他将 死亡标志着此在的结束, 解脱人所有的一切,此在不再与世界关联, 解脱人所有的一切,此在不再与世界关联,在 死亡面前,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死亡面前,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二、“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 此在” 与生存状态
“烦”与“畏”
人与他人和物打交道 的过程中, 的过程中,“烦”是 不可避免的。 此在” 不可避免的。“此在” 正是在这种“ 正是在这种“烦”中 才体验到自己的存在。 才体验到自己的存在。
“烦”不是存在的真正 本质, 本质,“畏”才是存在 的真实状态或实质。 的真实状态或实质。 “畏”是区别与“惧” 是区别与“ 的程度更深的怕, 的程度更深的怕,畏之 所畏者是死亡。 所畏者是死亡。
海 德 格 尔 介 平 简

1919年 教, 1919年1月,他 胡 尔哲学讨 的 教 ,并 胡 尔 了 的 。胡 尔 海德格尔的 学, , 说 学, 海德格尔和 1928年 。 1922 1928年,他到 堡大学 哲学 教 和 1927年他出 教 的 。1927年他出 了主 著 《存在 时 》。 ,海德格尔 , 长。 并 了弗莱堡大学 长。但他的 借 他的哲学 ,但 并 赏他的 呓, 哲学 呓, 年 他 。 于 的 , 海德格尔多 受 ,并 在大学 。 到19 1年 到19 1年,他 在小 ,19 9 70岁时正 年70岁时正 。此 ,他 在 的 小 关于存在的问题,1976年 26日 中, 关于存在的问题,1976年 月26日 , 的存在。 了 的存在。

海德格尔 阐释学

海德格尔 阐释学

海德格尔阐释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阐释学(Hermeneutics)。

阐释学是海德格尔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探讨了人类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方式,以及人们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解释的存在。

我们通过解释来理解世界和感知存在,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理解。

阐释学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意义和真相。

海德格尔认为,阐释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方法,更是一种对存在和世界的解释方式,它涉及到人类对存在和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阐释学是指对文本、符号和事物的理解和解释过程,通过分析和解释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真理。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主要体现在他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独特理解上。

他强调存在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世界中存在和生活。

海德格尔指出,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体验和领悟。

在他看来,存在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在体,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存在者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来建立自我和世界的联系。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还强调了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和解释。

他认为,人类存在和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和传承的过程,历史和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对历史的阐释和解释,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对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一场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反思。

他的思想深刻启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哲学框架的新思路,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方向。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强调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和意义的追求。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进行探讨。

一、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人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人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应该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无意义,并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与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有所不同,他强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与世界相互关联的,人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体验来认识自己的存在。

他提出了“存在-世界”(Dasein)的概念,认为人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人通过与世界的交互来理解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世界之中。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人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体验来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世界之中。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人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体验来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存在。

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和意义的追求,对于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应该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无意义,并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他的思想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存在和追求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还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海德格尔去远名词解释

海德格尔去远名词解释

海德格尔去远名词解释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思想核心是对存在的探索,他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存在不仅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且还具有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是“存在者存在”,即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前提”(Dasein)的概念,用于描述人类存在的方式和特征。

他认为存在前提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能力的存在,它不仅与世界相互作用,而且还具有对自身的反思和理解能力。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前提通过与他人和世界的交互作用来实现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海德格尔还关注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基础,通过语言,人类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揭示存在的方式。

此外,海德格尔的思想还涉及到技术、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

他对技术的思考主要集中在现代技术对人类存在的影响上,他认为
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与自然、他人和自身的疏离。

海德格尔对历
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存在的历史性的思考上,他认为人类存在的
历史性决定了人类的现状和未来。

在艺术方面,海德格尔强调艺术
作为一种揭示存在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
和体验存在的意义。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思想涉及到存在、存在前提、语言、技术、历史和艺术等多个领域,他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对现代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读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存在本身的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独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解读,探讨其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启示。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世界中存在。

他反对传统哲学将人类视为客观存在的观点,主张将人类置于存在的中心,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自由选择。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是一种“呈现”(Ereignis),是一种主体与世界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体验来实现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责任和选择。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一种“抉择”(Entscheidung),是一种对自身生存状态的选择和决定。

人类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和挑战,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认为人类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还强调了人类对世界的关注和理解。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通过对世界的体验和理解来实现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主张人类应该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对世界的思考和体验来实现自我认知和成长。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提醒人们要珍视自己的存在,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定义自己的生存状态。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提倡人们对世界的关注和理解。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pdf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pdf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哲学是一个深奥而独特的思想体系,它对存在、真理、认识、畏和葆真等概念进行了独特的阐述。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认为,存在是通过诗思对存在取得基本经验,是一种不可言喻的神秘体验。

他强调存在者是具有神性的东西,最优秀的存在者,其存在是无条件的,而存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在认识与真理方面,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观念。

他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而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意味着人类首先是在世界中与各种存在者相遇,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认识和理解它们。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存在方式是派生的存在方式,即人们首先沉浸在世界的繁忙中,与世内存在者打交道,然后才将其作为现成事物、作为某种对象式事物从理论上加以考察。

在畏与葆真方面,海德格尔强调了畏和葆真这两种情绪对于理解存在的重要性。

他认为畏只与世界相关,是一种无所面对的畏缩,而葆真则特别强调土地和作品的实在性。

葆真意味着面对具体的作品时所感受到的真实和实在。

通过畏和葆真的体验,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哲学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哲学体系,它通过对存在、真理、认识、畏和葆真等概念的深入探讨,为人类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其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提出了他的存在论观点。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思想和对哲学的影响。

一、存在论的背景与概念1.1 存在论的背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在传统哲学中,存在往往被视为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观念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他试图通过重新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超越传统哲学的限制。

1.2 存在论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存在被理解为“存在者存在”。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与世界相互关联的根本特征。

存在不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二、存在论的核心思想2.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者存在”。

存在者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人类。

存在者通过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与世界相互关联,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

2.2 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在于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可能性的过程。

通过与世界的相互关联和对自身的反思,人类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2.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人类的存在常常陷入困境。

这是因为人类往往被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束缚所限制,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存在。

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境,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存在的思考,找到超越困境的出路。

三、存在论对哲学的影响3.1 超越传统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片面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存在观念。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3.2 引发对存在问题的关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引发了对存在问题的广泛关注。

他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存在的思考和对自身存在的反思。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2010-11-30 15:56人物简介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但是自从哲学家都忽略了这个更基本理论前期的存在,并且以此推导其他理论,错把那些理论在各处应用,终于混淆我们对存在及人类存在的理解。

为免这些深层误解,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

"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

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

海德格尔曾尝试引领哲学家脱离形而上学及知识论的问题而朝向本体论的问题。

这就是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影响了很多哲学家;葛达玛(Hans-Georg Gadamer,又译伽达默尔)、汉斯·尤纳斯(Hans Jonas)、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苏比里(Xavier Zubiri)、卡尔·洛维特(Karl L?with)、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尚-吕克·农西(Jean-Luc Nancy)及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 Lacoue-Labarthe)都曾研究他的著作。

后来,他因为在1933年5月至1945年5月成为德国纳粹党党员并且支持纳粹主义得到了恶名。

为他辩护的汉娜·阿伦特认为他支持纳粹主义只是他个人的"错误"。

为海德格尔辩护的都认为这个"错误"大抵上与他的哲学无关。

来自他学生的批评,譬如列维纳斯和卡尔·洛维特,则认为海德格尔支持纳粹主义是不道德的并且展露了他思想内的瑕疵。

在1950年后的后期文章中,他更强烈地关注语言问题。

语言从历史中生长出的丰富的关联,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单向度。

海德格尔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

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人物生平生于巴登-符腾堡州梅斯基希的海德格尔出身自一个天主教家庭。

他的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就在梅斯基希小镇的天主教教堂任职司事。

1892年,他的妹妹玛利亚出世,而他的弟弟则在1894年出生。

马丁·海德格尔早年就在教会学校读书。

17岁时,他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

1909年进入弗莱堡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并同时修读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在李凯尔特及施奈德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

1914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1914年8月,海德格尔应征参军,但两个月后因为健康欠佳而退伍。

1917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海德格尔与艾弗里特·佩特蒂结婚,婚后再次入伍,在西线战场服役。

他长期不离开德国并埋首案头上的工作。

1918年,从战场回来后,海德格尔正式成为胡塞尔的高级助教,在胡塞尔的指导下一面学习一面任教。

讲课的内容大多围绕亚里士多德的。

虽然深受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熏陶,但他授课的重点却不完全是胡塞尔式的。

1920年11月,弗莱堡大学教职再度空缺,胡塞尔遂向那托普推荐海德格尔。

当时海德格尔正准备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七卷上发表一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大著作。

海德格尔把一份40页的手稿打印出两份。

一份寄给了那托普,另一份留给自己。

那托普读过了原稿后,惊叹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惊人的首创力量,便马上回复胡塞尔。

1923年,他开始担任马尔堡大学哲学教授。

在这时,他开始在托特瑙堡营造了他自己的别墅(the Hütte),并开始专注写作《存在与时间》的第一稿。

同年,他被选为马尔堡大学中非常出众及具有荣誉但同时是新教徒的哲学教授。

与他共事的人有神学家鲁道夫·布尔特曼(Rudolf Bultmann)、ErnstFriedl?nder、尼科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新康德主义哲学家那托普(Paul Natorp)。

1925年夏天的讲课稿件《时间概念的历史》就是《存在与时间》的雏形。

1925年冬天,海德格尔被提名为正式教授讲座。

按照当时需求,他必须立刻有著作发表。

于是,1926年1月至4月,他隐居于他的别墅,把《时间概念的历史》整理成《存在与时间》的前240页。

胡塞尔期间也往托特瑙堡渡假,并与他讨论当中主要概念在世界之中。

第二年2月,《存在与时间》分别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及以单行本面世。

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1928年,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也辞去马尔堡大学的席位,回到弗莱堡大学继任胡塞尔的哲学讲座。

自1931年,海德格尔与德国纳粹党关系越来越密切。

1933年,他加入了纳粹党并当选为弗莱堡大学的校长。

他的就职演说(Rektoratsrede)中运用了大量的纳粹的与纳粹宣传合拍的言词,使他臭名远播。

特别是讲到德国大学的目的是"教育和训练德国人民命运的领袖和卫士"。

他更主张大学的三根支柱分别是"劳动服务、军役服务和知识服务"。

虽然他于1934年辞退校长一职,但未曾退党。

1945年至1947年,法国职业当局因为他的纳粹党背景而禁止他任教。

到了1951年,更撤销他荣誉退休教授所享有的特权。

他在1951年、1958年、1967年则定期受邀请任教。

1976年,海德格尔于出生地梅斯基希与世长辞并以罗马天主教仪式安葬。

思想观点海氏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海德格尔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

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是一切关系和意义的总和。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意识如何看到我们所看到的)出发,(胡塞尔"观察"到任何意向性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的视域(horizon)或边沿域中运作,比如:当我们的感性直觉要"看"清桌上的一张白纸时,我们必须已经看到了这张纸周围的环境及其中的各种物件,比如桌子,笔.等等。

再比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其实其本质就是这因为事物的缺乏性而导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现象-没有他物,何来此物?同理,广义相对论中参照系的选取,混沌理论中的复杂体系等也可作为例证。

)--并将胡塞尔的视域扩大为我们的整个生活世界,并进一步推至到生活世界的视域--即存在,无--并从东方老庄那得到启示,来追问存在(无,道),写出《存在与时间》主要结论--情感理智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向着未来筹划,向着死亡迈进。

使事物成为事物(存在者不等于存在)的存在(道)就是无,无就是有,又称"澄明""敞开""无蔽"西方的发展就是存在、真理被遗忘的历史"真理"=存在=大道人在世界中不断"筹划","操心"语言就是道说,语言就是道(对语言有神话倾向)要注意一点:海德格尔的无与尼采的虚无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海德格尔在未完成的存在与时间中将太多的笔墨用于对人之此在的所谓基础存在论的讨论作为切入点来通达大道,而未直接从在先进入道之中后接着返回于世界再来用道统摄一切,而使得该书有喧宾夺主,怠慢了使此在之所以此所在的存在,以至看似太过人本而反而遗忘存在之嫌.因此放弃完成存在与时间一书反而是海德格尔在真理之路上以退为进的明智之举.所以后期的海德格尔在方法切入点就改善了.而这个改变也使海德格尔的哲学彻彻底底地形而上学化了,导致很多人对海氏的理解更加坠入了云里雾中.)其他相关观点或结论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语言世界,艺术世界.此乃所有文化之共有。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结构对于直观世界的直觉式的概念化,对应于有限存在者,所以先入为主的自然主义科学一开始就跳过了存在本源问题.所以,科学方法不是解决哲学问题的金钥匙!尽管可作为考。

在海德格尔后期,他认为人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所以后期转向诗歌等艺术.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显示自己且同时又隐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就是在于人本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虚无主义.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这种虚无主义必然结果的错误从苏格拉底包括柏拉图开始已经发端并在看似反对柏拉图的尼采那达到高峰.现代技术也是它的表现之一。

.人物年表1889年9月26日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

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母约翰娜,娘家姓肯普夫。

父母笃信天主教。

1903年-1906年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

1906年-1909年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

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产生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