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障碍成因分析(整理精校版)
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二、课堂教学问题1. 学生被动听课现象严重在很多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只是简单地听老师讲解和阅读课文,缺乏积极参与和思考。
他们没有机会进行自我表达或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原因分析:这一问题主要源于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模式过度强调知识灌输和应试评价。
同时,也存在着学生背景差异较大、兴趣投入不够以及缺乏互动平台等因素。
2. 关注点偏向应试考核当前教育环境下,许多人对中小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给予高度重视,这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应试成为了最终目标。
由此导致不少老师将重点放在应试技巧培养上,忽视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原因分析:对于教师而言,考试成绩往往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此外,家长对成绩也持有较高期望值,这迫使教师更加倾向于将课堂重心放在应试上。
三、作业问题1. 作业负担过大现实中,学生承担着沉重的作业压力。
非常频繁的写作业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导致他们无暇进行自主阅读和其他与语文相关的兴趣活动。
原因分析:一方面,国家或地区制定了高额作业量和严格标准以应对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老师亦存在对大量作业盲目布置以应付校内考核压力等原因。
2. 对作文指导不足作文是语文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但许多学生面临困惑、难以融入课堂指导。
他们缺乏有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原因分析:教师在课堂上常将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点的讲解,对作文指导投入较少。
此外,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素材积累和观察能力存在差异,这增加了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的难度。
四、阅读问题1. 阅读兴趣不高许多学生缺乏对文学及其他类型书籍的兴趣。
他们往往不愿意主动阅读,只有当面临考试或是被老师强制安排时才会参与到阅读中。
孩子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孩子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各种困难:多维度分析与策略建议语文学习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攸关语言表达能力,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然而,现实中,不少孩子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各种困难,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学习基础薄弱:1. 识字量不足:很多孩子在入学前缺乏良好的识字基础,导致他们无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效率不高。
2. 语音基础薄弱:由于方言影响或发音习惯问题,部分孩子难以准确掌握普通话的读音,影响阅读和朗诵的流畅度。
3. 语言表达能力薄弱:一些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词语贫乏,句式单一,缺乏逻辑,难以清晰地表达思想感情。
策略建议:加强识字训练:利用图卡、游戏等,鼓励孩子多阅读、多认字,积累词汇量。
重视语音训练:进行实际朗读、模仿等练习,纠正孩子错误的发音习惯,提高他们的语音表达能力。
鼓励语言表达:提供多种表达机会,例如讲故事、演戏、辩论会等,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学习动力不足:1. 学习兴趣缺失:部分孩子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认为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
2. 学习态度消极:一些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3. 缺乏学习自信:由于基础薄弱或学习困难,一些孩子缺乏学习自信,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策略建议: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游戏化、情景化等教学手段,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培养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方法灵活有效。
树立学习自信:肯定孩子的进步,及时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学习障碍。
三、理解能力不足:1. 理解文意障碍:一些孩子难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写作手法理解不到位。
2. 逻辑思维能力不足:部分孩子缺乏通过推理、判断、比较等逻辑思维活动,难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语文思维训练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语文思维训练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语文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思维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的有效训练和提高。
本文将探讨语文思维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思维训练。
一、问题一:理解能力不足导致思维训练困难理解能力是进行语文思维训练的基础。
但是,许多学生在面对复杂的语文文章或题目时,常常感到困惑,无法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解决办法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不同题材和难度的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决办法二:培养思维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提高理解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思考、自主思考的方式,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
二、问题二:表达能力不足导致思维输出受阻表达能力是思维训练的关键,但是许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维时常常不知道如何下手,导致思维输出受阻。
解决办法一:多练习写作写作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多写作文、读写评论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组织写作课堂,通过指导学生合理组织文章结构、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解决办法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除了书面表达外,口头表达也是思维表达的重要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讨论、演讲比赛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问题三:缺乏梳理思维的能力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在进行语文思维训练时,许多学生常常陷入问题迷雾中,无法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解决方法。
解决办法一: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是梳理思维的重要环节。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总结归纳、分析比较等方法来提高整体把握能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从宏观角度审视问题,帮助学生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第四讲 思维障碍及其突破
第四讲思维障碍及其突破◆课前复习创新思维的特点●流畅性:又称单一性。
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变通性:又称灵活性。
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条件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跃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
●独特性:又称相异性。
即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思维障碍及其原因(一)思维障碍【测试】鲁钦斯量水试验一共9个问题,用给定的量杯A、B、C,量出要求的水量D。
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人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或思维障碍。
思:思考,维:方向、次序。
思维即沿着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次序去思考。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而人的大脑思维有一个特点,一旦沿着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次序去思考,久而久之,在我们的大脑里就形成一种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表面看起来相同的问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按着原来的方向或次序去思考,这就是思维惯性。
比如熟能生巧,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但是,多次以这种思维惯性来对待客观事物,就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式。
思维惯性+思维定势=思维障碍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二)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1.知识贫乏知识越广泛,思考所用的元素也就越多,是不是知识越广泛越好?有用的知识。
【案例】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柯南道尔)(1)文学知识——无(2)哲学知识——无(3)天文学知识——无(4)政治学知识——浅薄(5)植物学知识——不全面,对莨菪(làng dàng)、鸦片和一切毒性植物很有研究,而对于实用园艺学却一无所知(6)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很有限,他在一眼之中就能分辩出是哪里的泥土(7)化学知识——精深(8)解剖学知识——很准,但无系统(9)惊险文学——很广博,对近一个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10)提琴拉得很棒(11)善使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12)具有充分实用的英国法律知识这些知识构成,对他作为一个侦探来说足够了,但是做医生不行,做医生华生比他强。
小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及相应的辅导措施
小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及相应的辅导措施在小学教育阶段,部分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障碍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小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辅导措施,对于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一、小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1、生理因素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某些生理问题可能导致学习障碍。
例如,视觉、听觉或感知觉方面的缺陷,可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理解。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会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时容易分心。
此外,大脑发育迟缓、神经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对学习造成阻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焦虑、压力过大、缺乏自信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
例如,有些学生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或者对学习产生过度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另外,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问题,如与老师或同学之间的冲突,也可能干扰学习。
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稳定的家庭结构,如父母离异、长期分居等,可能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稳定的情感支持。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溺爱、过分严厉或忽视孩子的学习需求,都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家庭氛围不和谐,经常发生争吵或冲突,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学习。
4、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环境也可能导致学习障碍的产生。
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规模过大,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此外,不良的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5、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也可能影响小学生的学习。
例如,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的重视程度降低。
二、小学生学习障碍的辅导措施1、针对生理因素的辅导对于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如视觉或听觉障碍,应及时进行医学干预和矫正,提供必要的辅助设备,如眼镜、助听器等。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困难,成为语文学困生。
那么,造成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有哪些,如何将学困生变成学优生呢?下面就从学生本身、教师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生本身原因1.思维能力欠佳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欠佳,那么就很难理解、记忆、运用语文知识。
这些困难会影响学习成绩,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如果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等,就会对学习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
3.学习方法不正确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如果方法不正确,就会打乱学习的效果。
比如说只注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联想和运用,或者在学习的时间上没有规划和安排等等。
二、教师原因1.传授知识方式不当如果一些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传授语文知识的方式可能不当。
不仅可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造成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语文知识的困难。
2.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不够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如果遇到困难再被老师不给予适当的帮助,那么就会让学生失去自信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那么就会影响学习成绩和学生的未来。
三、家庭原因1.缺少亲子沟通和支持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如果家长与孩子缺少亲子沟通和支持,那么孩子学习语文的困难就会更加突出。
此外,家长也应该支持孩子的学习,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家庭环境因素另外,家庭环境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足等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困难。
如何将学困生转化为学优生:1.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一方面帮助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特长,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这些特长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掌握语言有多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者:刘华德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46期刘华德(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甘肃武威 733100)【摘要】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科,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思维是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为此,在本文,笔者将结合初中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简要分享一下在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课堂模式【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6-0081-02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过程而言,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具有学习主动性是重要的前提。
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具体认知情况,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模式。
但是,受到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及学生很难进行良好的沟通,形成良性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1],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
在本文,编者将从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具体原因出发,简要回答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思维发展会贯穿于人的一生,而学习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初中阶段做好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于事物的表象和内在之间的联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以知识积累为媒介,用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学习的载体,以此来支配学生的行为。
学生在进入到初中之后,学习的模式会与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从拼音、识字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教学。
而初中语文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个人挖掘知识内涵的能力的培养,重点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扩大知识面。
如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困难和困惑?
如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困难和困惑?破解软件语文学的迷局:困境、困惑与不胜感激之道语文,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学习难度和困惑程度并不一定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改正学习障碍,享受语文学的乐趣,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深入探讨语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困难和困惑,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学习的常见困境1. 基础知识薄弱:字词积累不足、文言文理解困难、语法概念模糊等,造成学生难以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缺乏阅读和写作能力。
2. 学习方法不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乏思考和实践,可能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偏低。
3. 缺乏阅读习惯:课外阅读量不足、阅读范围狭窄,造成语感不强,缺乏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写作能力薄弱:缺乏写作练习、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导致写作表达无力。
二、语文学习的最常见困惑1. 教材内容难度过高: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文学作品,难以掌握复杂的语法知识,造成学习兴趣下降。
2. 课堂教学单一:传统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和实践的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缺乏快速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4.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不重视语文学习,缺乏引导和鼓励,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三、可以解决语文学习困难和困惑的策略1. 夯实基础,不要急于求成: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习趣味性,例如:借助直观形象、趣味游戏等,提高学习效率。
2. 重视培养写作兴趣,拓展阅读范围: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选择与自身兴趣和认知水平相符的书籍,并定期交流阅读心得。
3. 多总结,多练习:从精读和泛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和写作素材,并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4.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采用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年级语文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二年级语文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二年级的语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发展水平、学习环境、家庭背景等方面。
下面我们就针对二年级语文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阅读能力问题1.阅读速度慢原因:二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慢可能源于他们的词汇量有限、对词语的认知能力不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
这可能与他们接触书籍、阅读经验不足有关。
2.难理解阅读内容原因:二年级学生可能由于词汇量不足、语法理解不够深入、学习时产生的焦虑情绪等因素导致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欠佳。
3.缺乏阅读兴趣原因:二年级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当、阅读环境不够温馨、家庭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
二、写作能力问题1.表达困难原因:二年级学生可能由于词汇量不足、语法结构不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还不够成熟等因素导致写作中表达困难。
2.写作内容单一原因:二年级学生在写作时可能由于缺乏写作素材、经历单一、对写作形式不够了解等原因导致写作内容单一,缺乏丰富性。
三、语文学习兴趣不高1.学习压力大原因:二年级学生可能由于家庭期望过高、学校教学压力大等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焦虑、抵触情绪。
2.学习环境不佳原因: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可能不够温馨、书籍资源有限、家长不够重视对语文的引导等因素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以上针对二年级语文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们将从教学方法、学生情绪管理、家长引导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针对阅读能力问题的对策1.提升阅读能力通过分组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培养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阅读材料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比如人物分析、情节发展和结局预测等,帮助学生提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3.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可以组织阅读书展、举办阅读比赛、提供多样化的图书资源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如何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如何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语文学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用基石,但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境,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进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靶向施策,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提升语文素养。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常见困难1. 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汉字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字形结构的掌握,导致识字写字困难,影响阅读和写作能力。
2. 阅读理解障碍: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无法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等,导致阅读效率低下,理解偏差。
3. 写作表达能力不足:缺乏积累和运用修辞语言的能力,无法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导致写作内容空洞、文风平淡。
4. 学习兴趣和动机不足: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认为语文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5. 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会有效地预习、复习、练习,学习效率低下。
二、针对学生困难的管用教学策略1. 强化基础知识学习: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
利用图文结合、游戏互动等形式,将枯燥的汉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造词组句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并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
2.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例如快速阅读、精读、扫读等,提高阅读理解效率。
运用“预习、阅读、思考、归纳”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阅读,拓展阅读范围,丰富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
3. 强化作文写作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累素材,广泛阅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练习写作技巧,掌握各种写作方法,例如写人、写景、记事等。
通过写作训练、修改评改等,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写出内容充实、文风优美的文章。
4.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方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方案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
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方案1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分析近几年来小升初的语文毕业试卷,不难看出题型已逐步向中高考靠近,内容上死记硬背的知识太少,则注重学生的平时积累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而全面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学科的均分总是徘徊在60多。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重视和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学生智力的提高依赖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心理学也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自徐州市实施“学讲计划”以来,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然而因理解的缺陷和方法的不当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仍不尽人意。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语文能力的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忽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思维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二、国内外此类课题研究的现状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斯大林说:“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
”这些论述都说明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国外对于“语文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研究侧重在引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发散思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语文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二年级语文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二年级语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
下面将从词汇学习、语法理解和阅读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二年级语文学生常见的问题,并探讨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词汇学习方面1.问题:记忆困难原因:二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生字和课文中的生词很难进行长期记忆。
解决方法: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故事、歌曲等方式丰富生字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刻的记忆印象。
2.问题:词义理解困难原因:二年级学生对于词义的理解和使用还不够准确,缺乏对词语的细致分析和掌握。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反复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在实际语境中进行运用。
3.问题:词语搭配错误原因:学生对于词语的搭配和运用还不够熟练,容易出现语法和逻辑错误。
解决方法:老师可以通过句子填空、造句等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词语并理解其搭配规律。
二、语法理解方面1.问题:词类辨析困难原因:学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辨析还不够清晰,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
解决方法:老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形象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词类的特点和用法。
2.问题:句型构造错误原因:学生对于句子的构造和语序还不够熟练,容易出现语法错误和句子不通顺。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分析、句型转换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序规律。
3.问题:语法知识薄弱原因:学生在学习语法知识时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容易出现不同点的混淆和模糊。
解决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讲解、练习和复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
三、阅读能力方面1.问题:阅读速度慢原因:学生对于课文和故事的理解速度还不够快,容易卡壳和读不流畅。
解决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课文分析、朗读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速度。
2.问题:理解困难原因:学生对于课文和故事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分段理解、问题导向、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一、问题之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着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引导。
这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主动性,容易使他们产生枯燥乏味、不愿意思考和探索语言魅力的态度。
二、问题之二:对于阅读能力培养的忽视语文教育应该强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偏重于填鸭式的应试训练。
也就是说,在备考阶段会过分注重题海战术而疏忽了对真正理解文章内涵及提高阅读素养等方面内容的指导。
长期以来这样机械化记忆答案取得分数最高时间长阅读。
这使得很多学生在面对真实语篇时感到困惑。
三、问题之三: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中,教材、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关联,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产生困惑。
传统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无法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和共鸣。
他们更愿意追求透过文字反映出的真实情感和世界观。
四、问题之四:对写作技巧的疏忽在当前流行新媒体和社交网络时代,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写作的能力。
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对写作技巧培养的忽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常以讲解知识点为主,而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写作能力及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内容指导。
五、问题之五:价值观引导缺失语文不仅是一门纯粹的工具性科目,还承载着传播人类文化、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等重要功能。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考试成绩压力和其他种种原因,很少有老师能够给予足够关注这些方面内容指导。
这也导致了很多青少年产生动机不足,对语文教育的价值产生疑问。
六、解决途径之一:引入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我们可以引入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
例如,老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和参与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权利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他们主动钻研语文知识的习惯。
七、解决途径之二:强化阅读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注重理解文章内涵、推测作者意图以及分析语篇结构等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分析及教材解读的方法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分析及教材解读的方法建议教师如果常在语文教学中遇到困难,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第一,对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得不到位。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学习语言表达,所以先要学习别人的表达,然后要勤加练习。
如果拿到一篇课文,先学生字新词,再分析课文内容,最后提炼中心思想,等到复习阶段再刷刷题,记住标准答案。
严格地说,这是有偏差的语文教学。
因为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无法得到提升。
即便有提升也与教师无关,那只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自学自悟。
第二,对于常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熟悉。
比如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字的方法,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的方法等等。
而且同样是指导朗读,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不懂教法,自然不会教。
第三,不了解儿童的话语系统,因此在教学中,看似与学生在互动,但实际上是有隔膜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其他各种教学中的问题,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改变能帮助我们打开思维的空间,跳出惯性思维的局限,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之道。
当老教师帮青年教师备课时,青年教师需要去琢磨老教师怎么会想到这个设计方法的。
这个目标,无法一蹴而就。
别人的经验需要反复听,多琢磨,勤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越学越聪明。
下面我们先从解读教材入手,逐步学会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的两个方面:语言和结构林斤澜《论短篇小说》:小说道上的基本功,少说也有两事,语言和结构。
文本的作者,无不在语言上下功夫。
贾平凹《关于语言》:文本语言分为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
语言是情绪的反应,需要适当的修饰:要会用形容词,要多用些动词,要将成语还原,要立于善于用闲话。
沈从文:贴。
仿佛贴在描写对象身上,要贴得上,贴得住,贴得严。
文本的结构是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
林斤澜:在结构上,篇篇有名目。
好比说《在酒楼上》,不妨说“回环”。
从“无聊”这里出发,兜一个圈子,回到“无聊”这里来,再兜个圈子,兜一圈加重一层无聊之痛,一份悲凉。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选取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有意义。
2. 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提问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利用挑战性的题目,比如谜语、拼字游戏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运用概念、推理和证明等方法,从多方面探究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 经常让学生进行推理和判断题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逻辑上清晰的把握问题。
2. 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故事或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尝试运用逻辑思维。
3.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模拟逻辑思维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1. 能够在课堂上教学一个场景或者一张图片,让学生可以细致地观察这些场景或图片,发现相应的信息。
2. 更多的进行一些阅读理解材料,包括了情节等,能够从故事中发现新事物,经过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会在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大有裨益。
以下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1.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互动式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发散性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
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因此,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
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七年级语文思路不清晰文章
七年级语文思路不清晰文章摘要:一、文章背景- 七年级语文- 思路不清晰二、原因分析- 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词汇量不足- 阅读量有限- 写作技巧欠佳三、解决方法- 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多读书,扩大词汇量- 多进行写作练习- 参加写作课程或寻求指导四、总结- 提高写作能力需要时间和努力- 持续学习和实践是关键正文:在七年级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都面临着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作文的质量和分数,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打击。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导致思路不清晰的原因。
一方面,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存在欠缺,不能很好地组织文章结构,使得文章显得杂乱无章。
另一方面,词汇量不足也限制了学生的表达,导致文章内容空洞、单调。
此外,阅读量有限和写作技巧欠佳也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加强逻辑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逻辑学、辩论技巧等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多读书,扩大词汇量。
阅读是提高词汇量的最佳途径,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写作提供更多素材。
此外,多进行写作练习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不断写作,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加通顺、有说服力。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学生还可以参加写作课程或寻求专业指导。
专业的写作课程和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问题所在,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同时,学生还可以借鉴优秀范文,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提高写作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时间和努力。
只有持续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摆脱思路不清晰的困扰。
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
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
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着一种失败者心态,自信不足。
导致学习动力丧失的原因在于学习进程中反复经历失败,产生了消极心理状态。
早在2000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
”这都说明了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1、学困生形成的家庭原因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学困生形成的学校原因教师思想教育不力以及片面追求成绩。
对学困生辅导不及时。
3、学困生形成的社会原因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使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4、非智力因素不少聪明的学生怕吃苦,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与勇气,甚至产生变态心理,总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自己万事不如人,于是破罐子破摔,自己不学,也不想叫别人学,最后走进"双差生"行列。
二、转化学困生措施:1、我们应在平时上课中,有意强化学困生对学习的敏锐感,多引导他们对学习的观察和思考,如多做一些有趣味性的学习题目。
思维活动是一切智力活动的核心,要从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着手,去转变他们学习感到困难的状况。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困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
所以在教学中我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障碍成因分析
教学相长
1207 19:55
::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障碍成因分析
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思维形象的模糊,思维方向的偏离,思维逻辑的混乱,思维展开受到干扰等,这样会造成思维过程的中断,或不能得出正确的思维成果的现象。
那么,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感情认识欠缺,思维水平幼稚
这种思维障碍主要是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
青少年阅历尚浅,接触社会不多,思维方式单一,因而在解决学习具体问题时,便可能产生思维障碍。
对此,老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天窗,创境激情,打通思维障碍。
教例:《沁园春〃长沙》中有这样一句“鱼翔浅底”。
用“翔”字许多同学想不通,“翔”是鸟动作情态,鱼在水下怎样“翔”呢?这时执教者广东佛山二中的曾平老师便用生动的语句为同学们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我们曾到过湖边河畔,能够一眼看到水底,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水真的很浅,还有一种情况是水很清,清澈见底,显得浅了。
水至清,鱼在水中的状态象没有依托一样时而静止不动,时而悠然疾去。
象不象空中时而飞翔,时而盘旋的鸟?在老师生动的描绘激励下,同学们打开联想的翅膀,很自然地感悟到“翔”的妙处,着一“翔”字既写出了鱼在水中的情态又表现了对自由美好生活向往,一举两得,可谓妙笔!
教例: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学生对“黄土下紫色的灵魂”感到困惑。
教师就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参与讨论,使学生了解,有些问题可以没有惟一答案。
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理解:①据诗人艾青自己解释,是指大堰河几十年的人世生活所蒙受的苦难。
②“紫色”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代表着高贵、吉祥,有成语“紫气东来”、皇帝的宫殿称“紫禁城”为证,可理解为对大堰河的尊敬、赞美之情……
不仅对一字的理解会产生思维障碍,对一句话也一样。
如孙犁《荷花淀》中水生离家前和女人告别时有这样的对话: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
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对此同学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句?教师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作恰当的讲解会使学生顿开茅塞。
(2)认知结构不完整,新知识难以形成链条或是旧知迁移不当
造成这一思维障碍的原因是学生认识结构的不完整,知识面狭窄,思考问题时难以把旧知识运用得恰当。
对此教师的诱导思维尤其显得重要。
教例: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对于闰土这一形象,他前后给“我”留下的印象相差之大,郑州四中教师仝允波班里有的同学认为不可思议,童年的好朋友怎样就如此隔膜了呢?在同学们看来,友谊多是天长地久,而且他们也学过不少歌颂友谊不因时空而改变的文章,于是认为闰土太小家子气了。
对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从背景逐手引导学生思考闰土的生存环境,是他自己要这样吗?官贼匪盗那一样他得罪得起?长期的欺凌磨难使他逐渐的麻木,习惯了唯唯诺诺。
通过这样的设疑导思,让同学们很快就明白了,并不是责怪闰土而是把矛头直指向那毫无人性的社会。
(3)教学设计欠妥,教法运用不正
老师闭门造车,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管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状况,于是造成学生思维中的障碍。
教例:学习《阿Q正传》,执教者意图提供一种“新的”文本解读方式。
上课伊始,教师发问:在《阿Q正传》中,暴露了哪些国民性的弱点?接着转入比较、探究阶段。
整堂课,以一个大问题统领始终:
(这节课,)把陈白尘改编的《阿Q正传》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作一比较,看是电影改编成功还是小说优秀。
如果你(指学生)对二者都不满意,请你改编,你将怎样改编?
我以为,这是一个很突兀、很蹩足的问题:
首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电影作为作用于听觉、视觉的综合艺术,其比较的立足点何在?而陈白尘电影《阿Q正传》是据鲁迅《阿Q正传》改编的,似乎只好讨论改编是否成功,而不太好说小说是否优秀的问题。
第二,“如果你对二者都不满意”一说,对电影不满意,显然是对其改编不满意、演员表演不满意、拍摄不满意等等,似乎尚可谈;对鲁迅原著《阿Q 正传》不满意,不满从何而来?
第三,“都不满意,请你改编,你将如何改编”,改编一说,显然是针对电影改编自小说而言,是对陈氏电影《阿Q正传》来的。
小说《阿Q正传》本属鲁迅原创,当无改编之说。
那么,都不满意而要改编,到底要改什么编什么?
所以,老师一定要能够因“文”制宜,善于相讥诱导,和易以思地设置情意场。
才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
(4)对学生要求过高,使学生不能充分有效地转动已有的思维机制,从而导致思维的障碍
教师按自己的思维水平去衡量学生,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从而想当然地拔高学生,加高课堂节奏,拉大前后跨度,使学生应接不暇,不知所云。
对此教师要发挥“教师为引导”的促进性,发挥其引导功能,及时地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教例: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学过《海燕》、《变色龙》等文章,于是撇开俄国当时形势背景,对别林科夫这一沙皇卫道士形象进行严厉抨击或一味嘲讽。
在学生心目中,别林科夫便成了一个“类型化”的人物,没有个性的毫无生气的人,哪能还有什么典型意义可言。
这样学生思维障碍便产生了,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解除诸如“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人物整天胆颤心惊的过日子”等问题,从而造成学生对人物理解的片面性。
所以教师应该从具体的情节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诱导学生认清沙皇专制政府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那么,别林科夫典型化意义也就顺利地解决了。
——编选自维春、朝玉、祖义等《语文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