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又称炎帝,开拓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成为传说中农业的始祖。
1、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①世界农业发祥地,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性的农耕经济,世界上最
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②农耕(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③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2、传说中神农对古代农业经济的贡献
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农业起源的特点:从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
4、农业起源区域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明显地域差别。
北方以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5、农业特色: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
三、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夏商周: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际上为贵族所有)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发展演变过程:①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②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③汉代: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④北魏到唐朝前期:均田制;(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唐朝中期以
后,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普遍;⑤宋朝:不抑兼并;⑥明清:土地买卖现象普遍。(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的原因: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开垦(根本原因);
②战争频繁,井田制遭到不断破坏;
③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实际上使土地合法化。)
(3)土地私有制的形式: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①土地兼并根源: 封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②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③土地兼并的影响:
a、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
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b、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活秩序遭到严
重破坏。
c、小农破产,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提出了“均田”的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
意识的重要内容。
④不能根本解决的原因: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严峻,无数小农破产。虽然许多开明政治家都着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未成功。
四、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1、古代赋税的种类、赋税征收的目的和特点
①种类:田亩税、人头税(主要形式);杂税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税收。
②目的:为政府的提供物质保障。
③特点:“征发无度”、“无有定准”,历朝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
2、徭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3、古代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农民缴纳的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沉重的赋税徭役使农民失去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③引发社会动乱,直接导致王朝的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凋残。
五、水利事业的发展---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工程:原始社会、战国时期、汉代的水利建设成就
①原始社会:大禹平息水患,发展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②战国时期:李冰的都江堰和郑国的郑国渠
③汉代: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六辅渠、漕渠、白渠、龙首渠),创造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宋代、明清时期的灌溉工具
①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人力脚踏作为动力);②隋唐五代,北方的立井水车,长江流域的高转筒车(唐代);③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知识深化及延伸】
1、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促进因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水利工程不断兴建;政府的政策支持。
不利因素: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社会动荡;自身条件的限制(规模小、脆弱)。
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铁犁牛耕,精耕细作;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④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少地或无地。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精耕细作;④具有稳定性;
⑤规模小,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脆弱性。
(4)弱点: 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阻
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④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农民容易满足的社会心
理状态是其保守性的具体体现。
⑤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6)历程: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消失。
(7)阻碍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即不利条件。
①自身规模的限制——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特别是后期,剥削加重及社会的动荡。
(8)作用:
积极――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没有天灾苛政干扰下,农民可勉强自足;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