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区问题与变迁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学科发展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力图为科学创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实证政治学》、《实证哲学教程》、《实证精神 论》、 《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
主要观点
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后的最重要最 复杂的一门科学,其对象就是社会现象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实证方法论 滕尼斯的“社区”和“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索罗金的整合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特点
逐渐抛弃了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致力于创立社会学学科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开展经验研究 使社会学真正具备独的学科特征
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工业(产业)社会学、企业 社会学、交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权力社会学、宗教 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才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建筑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传媒 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福利 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小说 社会学、影视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家庭 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管理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等。这类的分支学科最多
社会问题——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失调, 社会失范,规范真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制度冲突, 文化冲突,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城市问题,家庭问题 等等。
社会控制——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强制性 (硬)控制、非强制性(软)控制,自我控制,舆论控 制,控制手段、控制工具,越轨,犯罪,等等。
社区问题与变迁共45页文档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பைடு நூலகம்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社区概述
流动 当代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地,是政 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的工商服 务业比农业劳动的体力消耗少,工作 条件好,收入较高并且相对稳定,城 市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城市的这些 优势强烈地吸引着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以摆脱农村生活的贫乏、单调的环境。
(三)过度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1.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从而造成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城市发 展的速度,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 并导致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现象。 过度城市化几乎在所有经历城市化过程的 国家都出现过,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主要是:住宅问题、污染问题、交通问题、 公共设施不足、社会治安问题。
(三)城乡融合
1.优先发展农村 2.优先发展城市 3.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社区变迁的趋势: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城镇化或都市化,
指人口由农村社区向城镇和城市社区集中、农 村社区不断转化为城镇和城市社区的过程和现 象。城市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和城市 数量的增加,二是城镇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实 质上是城市人口增加。
3.集镇社区
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与城市
社区之间的中介性社区,其典型特征 就是“二元化”或“双重性”。我国
著名社会学费孝通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 对集镇社区作过界定。他认为集镇社区是 “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的社会实体”。 “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 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 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 既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 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2.社区的定义
关于社区的定义,在研究社区问题的
社会学家中尚未取得共识。对社区的 各种理解和界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 类型: 一是功能主义的社区观。认为社区是 由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 组成的共同体。 二是地域主义的社区观。认为社区是 一个在特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共 同体。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Socyiolog(三)开课对象:非社会科学类专业(四)课程性质:《社会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以外的社会科学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人文基础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选修课,不少理工农医等专业也将其作为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它通过对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同时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
(五)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旨在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
(六)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社会学基本知识包括研究对象、社会及运行、文化、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性别、社会组织、社会设置、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史等。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16学时学分数:某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绪论社会学研究对象11第一章社会与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1第二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1第三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22第四章社会互动11第五章社会群体12第六章家庭与婚姻11第七章社会组织11第八章社会分层与流动11第九章社区与城市化22第十章社会问题11第十一章社会控制11第十二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11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1总计1616(八)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活动为辅。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绪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要点:使学生初步明确社会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初步认识社会学的特点及功能,了解社会学的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农村社会学-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客观性原则。我们对农村社会运行过程的干预以
及方向的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
据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确立农村社会改革的目标
与操作步骤、方法和措施。否则,不仅会阻碍农
村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社会的倒退。例 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由于
脱离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
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
认为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第一,社会变迁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 社会领域中任何现象的变化,但这一概念 侧重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二,社会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 第三,社会变迁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看来,社
社会变迁的类型
从社会变迁的规模来看,可分为整体性的社会性变迁
和局部性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方向来看,可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 退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性质来看,社会变迁区分为进化的社会 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的主体——人在参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是否具
有自觉性,可将社会变迁区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自
2、社会进化论。来源于19世纪由达尔文提出的生
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 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 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
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 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
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依具体观点
的不同,区分为早期社会进化论和现代社会进
2.传统文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契机
如一些农村社区乡镇企业是在传统的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受众对大众传媒旳接触虽然是个人旳活动, 但这种活动一般受到他旳群体归属关系,群体 利益以及群体规范旳制约。
IPP指数分析
•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考察大众传播 对竞选宣传旳影响。抽样调查600人 ,六个月内实施7次抽样调查,发觉 只有8%旳人变化了既有旳倾向。
(二)对印刷媒介旳使用与满足研究
• B.R.贝雷尔森总结人们读报旳8种目旳:
–1、取得外界消息旳信息起源 –2、日常生活旳工具(取得天气、购物信息) –3、休憩旳手段 –4、取得社会威信(披露新信息,取得尊敬) –5、因为阅读本身被以为是一件“好事情” –6、社交手段(活跃社交生活) –7、维护安全感 –8、读报本身旳目旳化(习惯)
THE END
二、大众社会理论旳形成和变化
(一)早期旳贵族主义观点
Tocqueville, Le bon, Ortega. 早期旳大众社会理论充斥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旳 贵族阶级对崛起旳大众旳仇视心理和偏见。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旳批判
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Carl Mannheim。产业化——工具 理性——异化感、不安感、绝望感——情绪躁动;民 主化——参政议政机会和权利——大众情绪受到操纵 和利用——极大破坏力旳大众行动。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旳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研究起 源于20世纪40年代。
背景:美国收音机家庭普及率到达80% 人们对媒介寄予正面旳期待 实际上,启蒙教育节目并不被看好,而风格低俗旳
轻喜剧、肥皂剧以及猜谜游戏收听率极高。 于是引起了人们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背后旳心里动
变化中的社区课件
城市规划调整涉及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公共设施布局等方面的调整。这些规划调整 对社区的发展方向、空间形态和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引发社区变化。
人口流动原因
就业机会变化
就业机会的变化可能导致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地区出现了较多 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人口流入,进而引发社区变化。
04 社区变化的未来展望
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 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社区 将更加智能化,为居民提供更便
捷、更Hale Waihona Puke 效的服务。绿色环保理念融入
数字化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将更加 注重绿色环保理念,通过智能化 技术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
少环境污染。
人文关怀设计
数字化社区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设计,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居 民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
02
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大,引发人口流动和社区变
化。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而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
则可能导致人口流出和社区衰落。
03
社会结构调整
社会结构调整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人口流动。例如,随
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新的社会群体不断涌
03 社区变化的应对策略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建立科学的社区治理体系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居 民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等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多方参与 、共同治理。
培养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
通过社区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居民树立公共意识 、责任意识,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三阶段 :
精英媒体阶段
指早期的报纸和政党报刊时代,教育普 及程度很低、媒体资源昂贵,媒体资源 是少数社会精英和富裕人群的奢侈品 国民教育高度普及、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 主流人群、媒介接触和使用成本不断降低、 受众的规模达到顶峰,媒体内容力图满足 最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 满足多样化需求、以不同的受众群体作 为目标定位的各种新型媒介。在受众人 数上,专业媒体功能越细分,其受众规 模也就越小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 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 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 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 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
在传播学研究中,把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本质上看做同质化、 无差别的“大众”的观点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但是,大众论并不是受众研究的唯一视角,在传播学经验的 和实证的研究出现以后,分众理论逐渐取代大众理论成为主 流。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 价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 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1.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和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 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 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3.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适 度效果”理论。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 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
第九章.社区问题与变迁
第二节 社区变迁的性质
社会过程的重要种类有:合作、冲突、竞争、 调适(accommodation)及同化 (assimilation)。
这些社会过程所涉及的时间及程度比之社 会变迁相对较为短浅。
调适与同化似乎也具有社会变迁的性质, 但其他的社会过程则往往是社会变迁的原
区事务与前途的个人或机构按计划促使社区变迁 的因素
第四节 社区变迁及其引发的问题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第四节
1 帕森斯、霍曼斯及戴维斯 体系平衡(system equilibrium):指社会体系的
组织紧密,各单位的互动关系良好,彼此都能相 互实现功能的意思。 社会体系内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变动将引发其他单 位或部门之变动,最终会导致实现另一个体系平 衡的状态。
局部社区变迁:是指社区结构的一部分或社区生活 的局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影响整体 社会以及全社区的正常运转
这种引发变迁的事件不仅影响到社区的整体结构 及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社区之外的每
第二节 社区变迁的性质
四、变迁方向的性质 (一)社区的自然变迁方向 客观性角度社区变迁的主要趋向 (1)社区财富逐渐由少而多的过程 (2)思想观念上的逐渐世俗化过程 (3)社区成员的构成逐渐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转变 (4)信仰上逐渐从较重习俗到较重科学 (5)人际关系方面逐渐从初级关系变到次级关系。这些
变化
第一节
可以发展基本的社区理论,为目前广泛开展 的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的角度看,通过对社区变迁和问题的探 讨有利于社区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社区变、变迁与过程 过程是指在较短暂时间内的动作或动态,
这种动作或动态的范围通常是比较狭窄的, 不至于使结构改变形式
20第十章 社区工作政策及政策分析
四、社区政策与社区整合 国家干预社会与社区的最主要途径是制定和实施政策, 社区 政策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政策目标是及时回 应社区问题, 有效满足变迁的社区需要, 实现社会整合。
第二节 社区政策的国际经验
一、欧美国家的社区政策 英国社区工作起源于两种相互矛盾和截然不同的力量: 一是反映在殖民地办公室的活动和慈善组织会社开展 的安置所运动中的慷慨仁慈的父权主义传统。 二是体现在诸如格拉斯哥租户的罢工、失业工人的运 动、鼓吹妇女参政的女权主义和殖民地为争取民族 国 家独立的斗争等集体性社区行动中。
二、联合国及其社区政策
①1945 年 6 月 26 日, 51 个国家在旧金山签署 《 联合国宪章》
②10 月 24日, 《 联合国宪章》 正式生效, 联合 国诞生。
③1948 年, 联合国提出“ 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 发展” 方案。
④1951 年通过 390D 号议案, 决定通过建立社 区福利中心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 会进步, 后来又以“ 社区发展计划” 代替了 “ 社区福利中心计划” 。
社区干预是国家社会干预的重要形式, 社区是国家社会干预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之一。 一、消极干预
主要是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基本采取不行动或 不作为方式, 基本目的是实现无为而治和自由放任的目标。 ①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无为而治, ②是真正的自由放任。 二、积极干预
是指国家有意识、 有目的、 有计划、 有步骤 和积极主动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活动。
国家行为可以分为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与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 前者主要表现为国家的立法职能和制定政策的活动, 后者主要表现为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组织体系。
国家意志主要是通过政府机关的执行功能反映出来的。 一是社会立法与制定法律; 二是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 三是利用价格、 习俗等社会工具实施社会管理与控制; 四是通过提供社会救济、 教育、医疗、 住房和公共福利事业实现 社会干预与社会管理功能。
社区问题和社会状况的变化
社区问题和社会状况的变化社区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础,社会也离不开社区的存在和发展。
在社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也受到着社区问题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社区问题和社会状况的变化。
一、社区问题的存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区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社区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公共设施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会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社会矛盾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除此之外,社区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治理的问题。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中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进一步恶化,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治理。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社区问题,不仅仅是社区居民的关注点,也是社会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社会状况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状况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性别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中各种力量发生了不同的作用,社会的性格也因之而变得多样化。
其次,社会关系的变化。
社会关系的改变是社会结构改变的直接结果。
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从而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
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家庭关系的疏远等问题。
除此之外,社会状况的变化还表现在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上。
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形成了新的价值观,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三、社区问题与社会状况的关联社区问题和社会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社区问题会影响社会状况的发展,而社会状况的变化也会对社区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
首先,社区问题会影响社会状况的发展。
例如,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社会的道德和人文素养,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其次,社会状况的变化也会对社区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
社区概论第十章社区问题与变迁
推荐阅读书目
01
1蔡宏进社区原理台北:三民书局,1985
添加标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2黄纯斌城市社区管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添加标题
03
3梁启东社区发展研究报告沈阳:辽宁沈阳出版社,2002
一、变迁与过程
过程是指在较短暂时间内的动作或动态,这种动作或动态的范围通常是比较狭窄的,不至于使结构改变形式
变迁指的是较大范围、较长时间及较深程度的变动,往往到了改变结构方式的程度。两者之间有一种相互包含的关系
一、变迁与过程
社会过程的重要种类有:合作、冲突、竞争、调适(accommodation)及同化(assimilation)。 这些社会过程所涉及的时间及程度比之社会变迁相对较为短浅。 调适与同化似乎也具有社会变迁的性质,但其他的社会过程则往往是社会变迁的原因或后果。
二、社区变迁的含义
社区变迁是指社区由于时间和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局部性质或全部性质的改变。 局部变迁属于社区的小规模的变迁,不影响整体社区结构 全部性质的变迁属于大规模或者整体结构的变迁,也可以说是变化多端的社区变迁,这种变化会对社区所有成员的生产和社会产生影响。
三、社区问题与社区变迁的关系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2结构失衡及功能丧失的理论概念 列维(Marion J Levy ) 结构失序( dystructure ):是指社会结构的某一单位经过运作之后与其他单位或大结构之间失去良好的联结而失去或减少适应其他部门或大结构要求的能力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功能丧失(dysfunction):功能丧失是指社会体系或结构中的某一单位减低或丧失为其他单位实现功能的能力,因而形成了一种社会病态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在现代化都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在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社区治理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问题一:居民参与度不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居民对社区事务感到漠不关心,缺乏积极性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区自我管理的困境,也削弱了社区居民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1. 居民参与意识淡薄: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治理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没有动力参与其中。
2. 社区信息传递渠道有限:有些社区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导致居民对社区事务了解有限,进而减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可能性。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开展社区教育,提高居民对社区治理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
2. 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居民和社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平台,及时向居民推送社区动态。
三、问题二:自治能力不足一些社区在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自我组织和自治能力。
这导致了社区管理的无序性和效率低下。
1. 组织能力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机制和领导者,一些社区无法有效地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资源分配。
2. 决策效率低下:社区决策常常遭遇难题,因为少数人士或个别利益集团垄断了决策权,剥夺了其他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尝试以下举措:1. 培养领导骨干:通过组织培训班、选拔出具有领导才能的骨干人才,提高社区内部自治和组织能力。
2. 推行公开透明决策: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决策的流程和机制,确保每位居民都能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减少个别利益的干扰。
四、问题三:治理手段陈旧一些社区在治理手段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区治理的需要。
1. 治理方式单一:仍以管理员为主体进行管理和决策,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
2. 信息化水平低:缺乏科技支持,社区信息和数据管理相对滞后。
第十章 新版社会学概论 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PPT课件
五、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 (一)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即谁是改革的最大收益者 ▪ (二)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即中间阶层能否成为我国社会分
层结构中的主题 ▪ (三)弱势群体问题 ▪ (四)阶层范畴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
▪ (2)经理人员阶层:主要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 层管理人员。
▪ (3)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 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 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
▪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主要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 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 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和科学技术工 作的人员。
▪ 精英人物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 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 力的成员。 精英在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
四、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一)分层方法 ▪主观法:自我评分法 ▪声誉法:别人对其评分 ▪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例如收入、 教育程度等。
(二)分层标准
▪收入 ▪职业 ▪教育程度 ▪权力
▪ (二)角色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一
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 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当来自于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
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一种角色冲突或紧张的状态。 ▪ 角色与自我认同: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
的认同。
▪(三)社会群体和组织
▪ (一)身份或地位 ▪ 身份或地位指的是在某以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 先赋地位: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
农村社会学第十章农村社会问题精品PPT课件
▪ 其次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方式。
▪ 在广大农村地区,人工劳作依然是农业生产 的重要形式,男性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男孩越多给家庭带来的未来收益也越多。
▪ 不发达的生产力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是农 民产生生男偏好的现实利益基础。
▪ 全国约有6000多万残疾人,每年有上百万 有各种缺陷的新生儿出生,其中绝大部分在 农村。
▪ 广大农村广泛存在的近亲结婚使得遗传性、 先天性疾病大量存在。
▪ 再次,农村人口性别比长期 失调,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 口性别比开始偏高,而且处在 异乎寻常的持续升高状态。
第十讲 农村社会问题
2021/2/1
1
第一节 农村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
反 常或社会失调。
▪ 在中国,有两种观点:一种认 为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社会 障碍;另一种认为社会问题是 社会或社会关系失调现象。
什么是社 会问题?
群体冲突论
社会病态论
▪ 非结构性问题,是指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 结构无关,是由于违反正常的社会规范而导 致的社会问题。如犯罪问题、封建迷信等。
▪ 依据社会问题的表现分类:
▪ 显性社会问题一般是指社会问题现象总体特 征表现充分、清晰,社会问题承受的主体反 应强烈,社会大众对其感受很明显。如人口 问题、教育问题等。
▪ 隐形社会问题是指社会问题现象的表现不充 分、不清晰,社会问题承载的主体反应还不 强烈,人们对此还没有明确的、充分的认识。 如封建迷信等。
▪ 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加速变迁 ▪ 新的结构因素不断产生 ▪ 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因素的进入
▪ 第四,农村社会问题具有客观存在和主观认定的双重性。
单元二:社区变迁
社区变迁学习目标掌握西方国家社区变迁的趋势,以及发展中国家社区变迁的特殊问题,理解中国社区变迁的双重性建议时间2小时学习内容收起展开全部步骤一:听教师讲解,并阅读下列文字,理解社区变迁的基本趋势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教师讲解:社区变迁一、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差异的论述(一)早在1887年,滕尼斯就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血缘、地缘或宗教,靠人的本质意志来维持人际纽带关系的长期稳定地域生活共同体,这种关系是一种天然有机的联系。
而把现代社会定义为人们通过选择意志、有目的的选择的、靠法理来维系人际关系类型,这种关系是一种人为机械的关系。
(二)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在1893年的《社会劳动分工论》中提出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机械关系,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有机关联。
迪尔凯姆的论述和滕尼斯字面上是矛盾的,但是他们阐述的问题本质是一致的。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社会缺乏社会分工,大家在一种共同的宗教感情笼罩下,实现全面的交往互动,因为没有有效分工,所以他认为这种结合是机械结合;而现代社会因为有了充分的劳动分工以及基于分工的合作关系,所以这种关系更加有机。
(三)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书中紧紧围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理性化过程展开。
他认为,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传统社区的神秘伦理关系祛魅过程,逐步地迈向一个理性化的过程。
而这里理性化是一种围绕着目标手段理性化,也即是所谓的工具理性。
(四)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Wirth,1938)文章中,也对比了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生活特点的不同。
强调了都市生活特点是“次要接触代替了主要接触,血缘纽带式微,家庭的社会意义变小,邻居消失,社会团结的传统基础遭破坏。
”二、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模式的区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借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所谓模式变量概念,并依次根据概念来概括比较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关注我们的社区教案
关注我们的社区教案第一章:了解我们的社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
2. 培养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让学生调查自己所在的社区,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调查一部分社区。
2. 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下社区的基本情况。
3. 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制作成PPT或小报。
4. 学生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二章:社区的变迁与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社区的发展与变化。
2. 培养学生对社区发展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历程,包括社区的成立、发展、变迁等。
2. 学生思考社区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社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历史和文化。
2. 学生分组讨论社区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制作成PPT或小报。
3. 学生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三章:社区服务与设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各项服务与设施,认识到这些服务与设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心社区、使用社区服务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服务与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
2. 学生思考社区服务与设施对自己的生活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社区的服务与设施,让学生了解这些服务与设施的作用。
2. 学生分组调查社区的服务与设施,制作成PPT或小报。
3. 学生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章:社区环境与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环第五章:社区安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安全状况,认识到社区安全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维护社区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安全状况,包括治安、交通、消防等。
2. 学生思考社区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社区安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社区安全的重要性和维护社区安全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邓肯 • 区位复合体 • POET架构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 1、人口数量的变迁
• 社区人口数量的增减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 人口的自然成长也即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 • 人口的社会流动比率的影响 • 地理界线的变迁。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 2 、人口结构的变迁 表现在两个方面: • 人口中性别比的变迁
• 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1、社会体系失衡的理论概念 帕森斯、霍曼斯及戴维斯 • 体系平衡(system equilibrium):指社会体系 的组织紧密,各单位的互动关系良好,彼此都能 相互实现功能的意思。 • 社会体系内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变动将引发其他单 位或部门之变动,最终会导致实现另一个体系平 衡的状态。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 土地利用:耕地转变为非耕地,土地的价值提高了, 被精细化使用,变成了建筑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 土地被误用及滥用 • 土壤流失,严重水患。
• 社区居民的居住和生存环境的恶化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三)交通体系的变迁及其引发的问题 • 各社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一些落后和偏 远地区缺乏必要的交通设施,社区居民出行 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 快速进入了汽车社会--拥堵、尾气、停车 位的烦恼、汽油涨价的担忧及车祸案件骤增 • 各社区车辆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道路修建的 速度 • 社区中的交通建设费用往往使社区财政捉襟 见肘
• 超社区的变迁:是指变迁的范围不仅涉及社区的全面且还 涉及总体的社会变迁,社区的变迁只是这种总体社会变迁 的一部分。这种变迁通常是很根本的,也是较重大的,如 爆发战争、外敌入侵、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及工业化发
展等的社区变迁都是属于这类性质的变迁。。
三、变迁范围的性质
• 全社区的变迁:是指社区整体的变迁,这种变 迁一方面可能与整体社会变迁相联系,是总 体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该 社区所独有的变迁。 • 局部社区变迁:是指社区结构的一部分或社区 生活的局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 影响整体社会以及全社区的正常运转 • 这种引发变迁的事件不仅影响到社区的整体 结构及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社区 之外的每个人,他们都不可避免受这一事件 的影响。
二、社区变迁的含义
• 社区变迁是指社区由于时间和相关因素的变化而
发生的局部性质或全部性质的改变。
• 局部变迁属于社区的小规模的变迁,不影响整体
社区结构
• 全部性质的变迁属于大规模或者整体结构的变迁 ,也可以说是变化多端的社区变迁,这种变化会 对社区所有成员的生产和社会产生影响。
三、社区问题与社区变迁的关系
第十章
社区问题与变迁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社区问题的概念
• 社区变迁的含义 • 社区问题与社区变迁的关系 • 研究社区变迁与问题的意义
一、社区问题的概念
• 广义的社区问题是指社区中所有要素(elements )及各层面(dimensions)或各事项(events) 等方面产生的问题。重要的因素、层面或事项可 能包含自然的、外形的、空间的、人口的、交通 的、公共设施的、犯罪的、卫生的、信仰的、政 治的、社会组织的、文化的或娱乐的等。 • 出现问题的部分一般与病态的、不正常、没有功 能的或有麻烦的、不健全的乃至危及社区内人的 安全或方便的词语有关系。这种问题的存在会影 响社区的正常生活与发展,往往也使社区产生许 多麻烦。 • 狭义的社区问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观察, 主要是指社会层面上的问题
• 功能丧失(dysfunction):功能丧失是指社会体系 或结构中的某一单位减低或丧失为其他单位实现功能 的能力,因而形成了一种社会病态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 两派观点都强调体系与结构的平衡性及功能性,但也
不排斥体系或结构的失衡性及功能的丧失性。 • 但是两个学派的理论家都没有进一步说明社会变迁与 体系、结构失衡和失能的关系。
• 从变迁方向来看,传统社会中那种亲密的、
不计利害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带
之而来的是契约性、片面性及讲求利害性的 社会关系逐渐普遍化。 • 由于过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上出现了 人情淡薄、冷漠,缺乏基本的人际信任,一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六)家庭制度的变迁及其引发的问题 • 婚姻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生育合作社、经济 共同体性质的搭档关系,而变成了通过婚姻 关系满足男女双方的情感需求、文化需求、 精神需求、性的需求的共同体。 • 婚外恋,草率结婚 • 离婚现象逐年增多 • 协议离婚、“试离婚”将会成为文明、理智 分手的方式,使离婚变得方便,离婚率会更 加提高。
• 导致影响变迁与问题的因素各不相同
• 变迁与问题的性质不同 • 变迁方向和速度不同 • 社区变迁的潜力及实际的情形也有所不同 • 变迁所引发问题的性质也有差异
第三节 影响社区变迁的因素
• 社区变迁的外在因素 • 社区变迁的内在因素
一、社区变迁的外在因素
• 一、社区变迁的外在因素
• (1)自然环境 • (2)人口 • (3)人性 • (4)物质技术,
四、变迁方向的性质
(一)社区的自然变迁方向 客观性角度社区变迁的主要趋向 • (1)社区财富逐渐由少而多的过程 • (2)思想观念上的逐渐世俗化过程 • (3)社区成员的构成逐渐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转 变 • (4)信仰上逐渐从较重习俗到较重科学 • (5)人际关系方面逐渐从初级关系变到次级关系 。这些重要的变迁方向牵涉到了社会价值、社会 组成分子性质、社会行为模式、社会信仰及社会 关系等重要的社会层面
五、社区变迁的速度
社区变迁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 • 与过去变迁的速度比较 • 与其他社区或者国家进行比较 • 观察人们接受并适应变迁的速度 • 从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变迁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 近20年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 发展,使得社会面貌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局面。
六、社区间变迁与问题的差异性
• 人口中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3、人口数量及结构变迁所引发的问题
• 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引发许多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 • 人口结构变迁中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的改变也将 引发诸多问题。 • 在人口减少的农村社区也引发了许多问题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二)空间及环境关系的变迁及其引发的问题 农村社区的变迁 • 农村工业化过程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浪费 &污染 • 不管条件是否具备,大量从事种植和养殖业,导 致这些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以致造成地势下陷 的恶果。 •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城市 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传统农村社区的特点也在逐 渐消失。大量的农村人进入城市,改变的不仅仅 是农村的结构,同时也引起城市社区一系列的变 化。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3、人文区位体系与结构的失衡理论 莫斯·怀利 • 人口平衡:人口与居住环境的关系主要涉及人口平衡 问题,而人口是否平衡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与生存机 会的数量之比率是否均衡与恰当。 • 人口平衡主要包含三个变数:人口数量,可供维持生 存资源的数量和人口的组织。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四、变迁方向的性质
变迁方向的性质
• 1、社区创造的物质越来越多,而自然却日趋
减少 • 2、思想观念的世俗化过程 • 3、社区成员构成逐渐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 • 4、信仰上逐渐脱离传统的习俗而趋于高度的
四、变迁方向的性质
(二)带有主观评价的变迁方向
主观评价社区变迁的方向有三种观点 • (1)变迁是一种可喜的进步趋向 • (2)变迁是一种趋向退步或问题性的痛苦现象 • (3)变迁是无所谓好坏的自然过程
• 社区问题影响社区变迁 • 社区变迁也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形成与变化
四、研究社区变迁与问题的
• 实践的角度看,通过对社区变迁和问题的探讨有利
于社区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社区变迁的性质
• 变迁与过程
• 变迁的时间性质 • 变迁范围的性质 • 变迁方向的性质 • 社区变迁的速度
• (1)经济的发展
• (2)暴发户或有钱阶级
• (3)教育 • (4)某些特殊职业 • (5)经营不善,对环境变化的策略错误,导 致失败或者企业倒闭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九)教育体系的变迁及引发的问题 •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差 距的矛盾在加剧 • 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高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随着社会价 值的转变 • 教育体制的状况与变化 --应试教育 • 城市社区中对生活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普遍增 长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2、结构失衡及功能丧失的理论概念
列维(Marion J Levy ) • 结构失序( dystructure ):是指社会结构的某一 单位经过运作之后与其他单位或大结构之间失去良好 的联结而失去或减少适应其他部门或大结构要求的能
力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默顿(Robert K Merton)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七)社会组织的变迁及其引发的问题 • 非正式结构冲击和干扰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的社 会关系往往超越了正式结构而起主宰作用 • 组织变迁总体上趋向于科层化及大型化--组织僵化 、管理不善以及致效率低 • 纵向行政控制结构,缺乏建立在功能互补基础上的横 向联系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二、社区变迁的内在因素
• 1、自然的变迁因素 • 社区内部自然变迁主要是为了解决内部紧张 所带来的结果。 • 社区内部紧张因素一般可分为个人、文化及 经济三种层次的失序 • 2、有计划的变迁因素 • 社区内部的计划性变迁因素是指由负责或关 心社区事务与前途的个人或机构按计划促使 社区变迁的因素
第四节 社区变迁及其引发的问题
二、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四)社会价值的变迁及其引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