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1元素周期表2-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1元素周期表2-人教版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现元素周期表,使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引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实践。

2、使学生了解周期表的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等)的关系。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材中关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探究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性质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的趋势,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教案第一章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教案第一章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及结构,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

2、熟悉短周期元素的符号、名称、原子序数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获取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引入】1869年门捷列夫在继承和分析了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成功地对元素进行了科学分类。

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这就是元素周期。

他还预言了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都得到了证实。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门捷列夫揭示的元素内在联系的规律还是初步的,他未能认识到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讲解】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在发现原子的组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科学探究】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化学第一章第2节2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化学第一章第2节2优质课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那么这张表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能否从其中总结出元素的某些性质规律,以方便我们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是由组成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的,因此我们讨论性质之前,必须先熟悉一下原子的结构。

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是由原子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外,有一个偌大的空间供电子运动。

如果核工业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

对于多电子原子讲,电子运动时是否会在原子内打架呢?它们有没有一定规律?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知识。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7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表示。

1。

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 1 2 3 4电子层符号 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2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于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的从内层排起。

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有没有可以遵循的规律呢?下面请大家分析课本13~14页表1-2,根据原子光谱和理论分析得出的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看能不能总结出某些规律。

分析、思索、交流、归纳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2 (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1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1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教案
[讨论板书](2)化学性质
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一个电子,它们化学性质相似;
②它们都能与O2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产物中均显+1价。
③不同: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它们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有差异。Li→Cs越来越活泼,金属性增强。
[教师]碱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和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又怎样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根据书本第7页的表,归纳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教案编号:授课日期:
课题
第1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预测】金属钾的性质
[演示]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
[总结]浮、熔、游、响、红;K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演示]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总结]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
②颜色不同;
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思考]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等反应,在反应中Na、K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优质课教案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生已经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习,可以使生对于所元素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论指导,生能更好的把无机知识系统、络。

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二、教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生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自主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三、教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的规律。

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四、情分析: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的基础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生的习主动性,让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

具体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可以由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 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 A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可以让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五、教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六、课前准备:1.生的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和方法步骤;完成。

2.教师的教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3.教具准备: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 1/L盐酸,1 1/LA113溶液、31/LNOH 溶液、31/LH2SO4溶液、1 1/LMg12溶液。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1章第1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1章第1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

元素同期表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4、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使学生对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元素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1、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2、核素、同位素教学方法:比较发现法、讲述法、启发类比法、辨析法教学用具:元素周期表、挂图、课本课型:新课课时:2+1(习题课)+1(研究性学习辅导)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新课的准备:游戏:各小组同学派五名同学,依次分别在黑板上写出:1~18列对应的族序数、族类、所包含的周期数、对应的元素数、有关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各小组其它同学在座位上也做同样的工作,并可以帮助本组同学进行修改,最后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新课进行:讲述: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有关,由于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因此,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主要化合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元素金属性等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变小,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说①齿状线右上区为非金属区,左下区为金属区;②齿状线两侧为往往表现一定金属性,又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是寻找半导体材料的区域;③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Cs,最强的非金属元素为F。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现象以及相关的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同一主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2、通过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对比,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联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

2、通过提供新信息,培养学生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充足为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对比归纳法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活泼的金属元素Na的性质是我们所熟知的,现象是本质的反应,宏观是微观的体现。

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提问]:[回答]:述一下它的化学性质吗?气反应:Na+O2==Na2O2;与水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类似于钠性质的实验,观察并体验钾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①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②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滴加酚酞溶液,取绿豆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钾钠与氧气反应先熔化,熔化时冒出烟,后燃烧,火焰呈紫色。

先熔化,后燃烧,火焰呈黄色。

与水发应1、浮在水面2、融化成银色小球3、在水面四处游动4、小球燃烧,产生紫色火焰5、溶液呈红色,有爆鸣声1、浮在水面2、融化成银色小球3、在水面四处游动4、溶液呈红色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并能有序的观察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提问]:通过实验,你能总结钠和钾有何相似的地方吗? [回答]:钠和钾都能与氧气和水反应,反应中都失去电子,作为还原剂,与水反应时产物为氢氧化物和氢气。

人教版必修2 第1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教案

第1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1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性质及其变化规律;2.掌握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性质及其变化规律;3.掌握质量数、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碱金属(__IA__族)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核电荷数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nm碱金属元素锂Li 3 1 2 0.152 钠Na 11 1 3 0.186 钾K 19 1 4 0.227 铷Rb 37 1 5 0.248 铯Cs 55 1 6 0.2652.碱金属物理、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元素名称锂钠钾铷铯单质熔、沸点由高到低。

(填“高”或“低”)单质密度由小到大,___钾__反常。

(填“小”或“大”)电子层数由少到多。

(填“少”或“多”)原子半径由小到大。

(填“小”或“大”)失电子能力由弱到强。

(填“弱”或“强”)单质还原性由弱到强。

(填“弱”或“强”)3.碱金属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 1 ,很容易失去1个电子,都表现出还原性,都易与O2和H2O反应。

(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单质还原性增强,与O2和H2O反应剧烈程度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__VIIA___族)1.根据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试推测卤族单质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氧化性,递变规律为:F2>Cl2>Br2>I2 。

2.实验验证——卤族单质间的置换结论:氧化性:Cl2>Br2>I2。

3.卤素物理、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原子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与氢气化合越来越__难____;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变差。

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教案(共四课时)

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教案(共四课时)

中子1.675×10-271.008 0电子9.109×10-311/1836 -1.602×10-191、构成原子粒子所带的电性及电荷大小。

2、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总结]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问]原子核的特点?[答]体积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核上[引入]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和中子小的多,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一)、质量数定义:符号:A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F 10 18.998Na 12 22.990Al 14 26.982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带点微粒的判断。

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总结和比较] 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1符号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子数12 12 1220 40 182、完成表2元素符号原子符号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1 0 11 1 11 2 16 6 66 8 6[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核素:同位素:[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

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2、Cl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板书】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请同学们观察表1-1,总结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
【板书】①相似性:单质的颜色,除铯外,都呈银白色,状态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②递变性:密度逐渐增大(K除外);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2)卤族元素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族元素是否也一样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原子结构的相似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提问】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金属性越来越强。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判断某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页相关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讲解】对,我们可根据a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b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1】取相同大小的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在石棉网上的两边同时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钾先熔化,且反应比钠与氧气反应剧烈。
【思考交流】请大家尝试写出Na、K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尝试写出Li与O2反应的方程式。
【完成表格,板书】
碱金属
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1-1】根据我演示的实验,请同学们完成第9页的表格。(根据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比较氧化性的强弱)
【讲解】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左到右逐渐减弱。也就是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化学】1[1].1.1《元素周期表》教案 (人教版必修2)

【化学】1[1].1.1《元素周期表》教案 (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教学过程【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页的文字,回答:(1)哪一位科学家首先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2)编排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是以什么为编排顺序?现在的周期表又以什么为编排顺序?(3)什么叫原子序数?它和核电核数、质子数有什么关系?【板书】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探究】你能否将1—18号元素编成一个小小的周期表?要求:1.将性质相似的元素归类。

2.体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

编制原则:1.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归为一列。

2.将相同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一行。

3.按原子序数的递增编排。

【投影】收集具代表性的由学生所编制的周期表。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设计1:设计2: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H He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讨论】请大家讨论一下以上两种周期表的编排,哪一种更为合理呢?【小结】虽然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与Be和Mg相同,但He原子的最外层已经排满了,达到了稳定结构,而Be和Mg都没达到稳定结构,因此He的性质与Be和Mg并不相似,反而与同是达到稳定结构的Ne和Ar相似,所以将He、Ne、Ar归为一列更合理。

【讲述】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1 元素周期表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1 元素周期表教案第二课时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反应越来越剧烈,氧化物越来越复杂
递变性
比较现象
说明金属性越来越强
递变规律:
随核电荷数增加,密度逐渐增大(K除外),熔沸点逐渐降低。
强调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引入】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卤族元素,并比较与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递变性:卤素随着荷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越来越差,非金属性减弱。
讲解]非金属性:非金属得到电子的能力。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
2、非金属单质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过渡]下面我们根据对卤素性质的推测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过渡]我们知道金属钠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水发生反应。
实验2]钾、钠与水的反应:取两烧杯,放入相同量的水,然后分别取绿豆大的钾、钠各一粒同时分别放入两烧杯中,观察实验的现象。
现象]钾燃烧,先消失;钠熔化,后消失。
板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
板书]1、卤素的物理性质
科学探究2]根据下表,总结卤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写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你认为,金属活泼性应该是FeCuAg
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
A.A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B不与水反应。
B.B不能从任何含A的盐中置换出金属A
C.用氨水可以制取B对应的碱,却不能制取A对应的碱D.A在空气中比B耐腐蚀
4.下列对铯的性质预测正确的是()
A.它的熔点很高B.它只存在一种氧化物

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

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

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

累计课时 2 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实验:钾钠与水反应实验1-1 课时安排 1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一、复习导入:练习讲评导入新课: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画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二、自主学习完成“科学探究” 三、推进新课 [思考与交流]1通过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归纳与整理]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钠钾属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 Li+O2 Na+O2 与水的反应 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

2、与水的反应 K+H2O Na+H2O 除Na、K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小结] 2M+2H2O == 2MOH+H2↑ 碱性: [思考与交流] 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见课本第7页)课堂练习1:例题1 变式1 [阅读教材]第7、8页典型的非金属-----卤素看看他们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归纳与整理] (三)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8页)[思考与交流]请大家根据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1章第1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1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1章第1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1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2.掌握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了解金属性强弱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抽象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预习探究(学生用)1.碱金属包括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锂(Li)、钠(Na)、钾(K)、铷(Rb)、铯(Cs)。

2.根据课本P5完成: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3.阅读课本P7第二自然段和表1-1,完成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相似性:质软,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增大的趋势(K小于Na)。

4.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互动课堂(教师用)【回忆】必修一我们学习了金属钠的性质,同学们回忆一下钠的性质。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过渡】通过元素周期表的结构,Li、Na、K、Rb、Cs属于同主族,它们的性质有何异同?【问题1】观看钠、钾在空气中燃烧,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钠和钾的性质具有相似性,如都显银白色,质地软,都能和氧气反应;不同之处:钾的燃烧比钠更加剧烈,得到产物更加复杂。

【补充】Li和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锂,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K、Rb、Cs 和氧气反应产物更加复杂。

高中化学 1.1《元素周期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 1.1《元素周期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元素周期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

2、自主探究:探究IA、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周期表的结构。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一、元素周期表绘制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图1—1门捷列夫1、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2、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做周期;3、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纵行,叫做族。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图1—2元素1.周期2.族※元素周期表结构记忆方法: 横行叫周期(现有一至七):三短三长一未完。

纵列称作族(18纵行16族):7主、7副Ⅷ和“0”;Ⅷ族最贪婪(8、9、10列占); ⅡA 、ⅢA 夹10列(7副加Ⅷ称过渡);镧锕各十五,均属ⅢB 族,共计112,ⅡB 后未现。

3、过渡元素: 周期表中从ⅡA 至ⅢA 族之间的10个纵列(7个副族加Ⅷ族)统称过渡元素 。

4、周期表中有些族的特别的名称。

例如:第IA 族:碱金属元素 第VIIA 族:卤族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随堂练习]1.下列各表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原子序数,表中数字所表示的元素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符的是------------------------------------------------------------------------------------------------(AD )2.指出原子序数为5、19、26、35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周期和族表示)及符号 5:第2周期、第ⅢA 族(B ) 19:第4周期、第IA 族 (K ) 26:第4周期、第Ⅷ族 (Fe ) 35:第4周期、第 ⅦA (Br )3.原子序数x 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ⅡA 族,则原子序数为x +1的元素可能在第----(AD ) A .ⅢA 族 B .ⅠA 族 C .ⅠB 族 D .ⅢB 族4.下列各组原子序数的表示的两种元素,能形成AB 2型化合物的是---------------------------(AD )A.12和17B.13和16C.11和17D.6和85.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都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各组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归属类型:(1)主族元素 (2)过渡元素 (3)同周期元素 (4)同族元素 (5)金属元素 (6)非金属元素6.若某ⅡB 族元素原子序数为x ,那么原子序数为x +1的元素位于---------------------------( B )A .ⅢB 族 B .ⅢA 族C .ⅠB 族D .ⅠA 族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周期(7个横行,7 个周期)短周期(3 个) 第1周期(共2 种元素) 长周期(3 个) 第7周期,目前发现 26 种元素 第2周期(共8 种元素) 第3周期(共8 种元素)第4周期(共18 种元素)第5周期(共18 种元素) 第6周期(共 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1族(18个纵行, _16_个族) 副族( 7个;用 I B 、ⅡB-------ⅦB 表示 ) 第 Ⅷ 族(3 个, 纵 列)__0_族( 1 个, 纵 列)( 7个;用 IA 、ⅡA 、ⅢA 、ⅣA------ ⅦA 表示 )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中的表格,完成填空。。
【总结】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越来缓慢,且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差。
【过渡】类似于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可以比较金属还原性的强弱,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也可以比较出卤素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提问】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金属性越来越强。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判断某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பைடு நூலகம்第7页相关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讲解】对,我们可根据a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b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前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化合价等知识较为熟悉,具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同时,这部分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初步具有自学和推理能力,因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碱金属元素以及卤族元素的性质,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学会归纳总结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原子结构的相似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初中化学和必修1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元素周期表,因而从探究部分元素的性质入手,来探索元素周期表的编写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接下来学习元素周期律有着重要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实验1-1】根据我演示的实验,请同学们完成第9页的表格。(根据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比较氧化性的强弱)
【讲解】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左到右逐渐减弱。也就是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那么,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课本。
【学生】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a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b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或氢化物的稳定性c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
【板书】①相似性:碱金属都可与水反应
②递变性:从上向下,碱金属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总结】通过碱金属分别与氧气及水的反应,可以看到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且从上到下,与氧气、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提问】为什么从上到下,反应越来越剧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讲解】碱金属从锂到铯,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越来越易,与氧气、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板书】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请同学们观察表1-1,总结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
【板书】①相似性:单质的颜色,除铯外,都呈银白色,状态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②递变性:密度逐渐增大(K除外);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2)卤族元素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族元素是否也一样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那么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板书】
(一)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第5页的表格,完成该表格中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通过上表,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那么除了有共同之处,还有什么递变性的规律吗?
【讲解】
【板书】
①相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
②递变性:从Li到Cs,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过渡】结构决定性质,因而碱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可能相同。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现象】金属钾浮在水面上,剧烈反应,听到微弱的爆鸣声;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
【板书】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根据上述反应,请大家预测一下,金属Li、Rb、Cs是否可与水反应?
【播放视频】播放Li、Rb、Cs与水反应的视频。
【提问】从该反应中,试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具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1】取相同大小的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在石棉网上的两边同时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钾先熔化,且反应比钠与氧气反应剧烈。
【思考交流】请大家尝试写出Na、K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尝试写出Li与O2反应的方程式。
【完成表格,板书】
碱金属
与氧气的反应
1、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7页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一下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②递变性: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多。
2、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提问】Ppt上该图片展示的是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请大家规律。
【学生】从F2到I2,颜色由浅变深;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
反应方程式
从上到下,反应越来越剧烈
Li
Na
K
【提问】从该反应中,试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反应具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
【板书】①相似性:碱金属都可与氧气反应
②递变性:从上向下,碱金属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过渡】在之前金属Na的学习中我们知道,Na可以与水反应。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下Na、K分别与水的反应。
【实验2】在两个培养皿中放入相同量的水,然后取相同大小的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入培养皿中,观察实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