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16-01-08T11:37:51.4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5期供稿作者:张昆[导读]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草滩乡教育管理中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逐步优化,办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张昆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草滩乡教育管理中心730700 2006年,甘肃省顺应城镇化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少的局势,适当加大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逐步优化,办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但随着农村学龄儿童的减少,城区和水川区学校发展步伐的加大,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教学点的发展严重滞后,且日渐萎缩,甚至出现大量的“麻雀学校”和“空壳学校”,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为什么农村小规模学校会面临难以维系的境遇?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意义?又该怎样使其不断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这一系列问题在现实中迫切需要解答。2014年5月至8月,我们课题组对X乡的8所小规模学校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全乡农业人口1.36万人,辖7个自然村,42个社,局域面积320公里。共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389人;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378人。
一、学校离乡镇及县城的距离
学校距离县城最近的为45公里,最远的为102公里,平均距离为77.38公里;学校距离乡镇中心小学最近的7公里,最远的32公里,平均距离为22.63公里。就近入学基本上不太可能,学生面临上学难等问题。
二、学校办学规模
该乡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8所。50~100人规模的学校1所,占比12.5%;20~49人规模的学校2所,占比25%;10人以下的学校5所,占比62.5%。20人以上学校分别设1~6年级,平均班额最大的9.17人,最小的3.5人。10人以下学校中设4个年级的2所,分别为一、二、三、五年级和一、三、四、五年级,班级学生1人的4个班;设3个级的1所,为一、三、四年级,1人的班级1个;设两个级的2所,分别为一、二年级,1人的班级3个。
三、生源减少情况
8所小规模学校近四年生源减少情况如下:因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落实,导致学生自然减少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此为生源减少的原因之一。另外通过走访调查、查阅8所学校四年的《小学基础教育学校统计报表》,2011年转出87人,占当年学生数的15.76%; 2012年转出52人,占当年学生数的12.26%;2013年转出26人,占当年学生数的13.60%;2014年转出11人,占当年学生数的7.05%。四年共转出176人,占学生总数的13.34%。辍学5人,辍学率为0.38%。
四、硬件设施
第一,校舍情况。
调查显示,8所小规模学校,生均用地面积最小的4800平方米,最大的1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最小的474平方米,最大的1012平方米,均高于国家规定的生均用地面积指标和生均建筑面积基本指标。1958年—1978年建设的占20%,均为过去村民集资办学遗留下来的土木结构房屋,属D级危房,无维修加固的价值;1980—2000年建设的占50%,大部分属于“整村推进”项目的砖木结构房屋,目前屋面下陷,墙体明显出现裂缝,门窗腐朽,加上年久失修,现已成D级危房;2011—2006年建设的占30%,属于“义教”和“危改”项目,均属于无构造柱、无上圈梁的C级危房,再加之墙壁没有及时粉刷,地坪不能及时维修,现已破败不堪。第二,课桌凳情况。
学生上课用的双人木质课桌凳,大小不一,高矮不齐,更谈不上以年级、学生身高配备课桌凳。第三,音、美、体实施情况。
7 0%的学校有一架电子琴,100%的学校没有美术设施,加之无音、美教师指导,即使是仅有的电子琴只好闲置;100%的小学有运动场,但均属于简易场地,遇雨天到处泥泞积水,旱季尘土飞扬,这样的场地,无论从学生安全还是身心健康方面考虑,根本不能保证“两操一活动”的正常开展;30%的学校没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91%的学校不能因地制宜自制传统的体育用具,虽然农村孩子不缺乏体力劳动,但由于缺乏体育设施和正规的体育活动,农村孩子从小就远离了现代体育运动精神。第四,图书、实验情况。
为保证学生阅读书籍的便利、客服小规模学校无图书室的困难、响应县教育局的号召,2011年100%的小学开展了“图书进教室”工作,但图书的数量也不容乐观,现有的图书80%以上是七八十年代派发的,仅有的20%新增图书,由于学校缺乏以年级高低派发的意识,怎能谈及增长知识、提升素养?
第五,食堂情况。
8所小规模学校,仅有一所有食堂,其他学校均为原多余出来的教室办公室,缺乏一定的卫生条件。第六,其他配套设施情况。
100%的学校分别配发过“两箱三仪”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设施,但由于年代已久设备老化;近三年实施的数字资源全覆盖工程,又因为缺乏相应的师资,有80%的学校将其作为摆设。五、师资情况
第一,工作量情况。
这些学校最少的有2个班,最多的6个班,基本上实行包班教学。如果单从“以生定编”的要求来看,这些学校的师资配备都是足额的、宽松的、但是从教师素质和教师承担的工作量来看,与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小学差之甚远,从表一可窥见一斑。表一. 小规模学校教师工作量统计表(2014年)
第二,增补情况。
首先,调查显示,县城及乡镇区位优势好的学校教师长编,但乡镇区位优势差的乡镇、特别是这些乡的小规模学校,即使给一些优惠政策,教师也不愿到这些偏远乡镇任教,即便新增的“特岗教师”、“三支一扶人员”等人员,成长起来成为骨干教师后又在一到三年调走;其次,教师补充难,从表二可以看出,教师补充远小于减少,教师进不抵出。
表二. 2011-2014年教师增减情况统计表(2014年)
第三,个体素质情况。
表三. 小规模学校任课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2014年)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教学点的教师年龄结构老化,51岁以上教师占71.4%,40岁以下教师仅占17.9%,显得青黄不接;学历水平、职称结构较高,学历合格率达96.4%,中级职称教师占60.7%,但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技能不过硬,大多数“亦农亦教”,甚至有着职称封顶不再作为的思想作怪,很难胜任或不再胜任各科教学;人员性质复杂,加之他们超负荷的工作量,单人包班,每周30节,兼任班主任,多年如一日,课程计划不能落实。
六、内部管理情况
小规模学校大多数处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村社,督查与指导只是偶尔为之,学校内部管理完全处于一种自觉自为状态,老师们按照全县统一的作息时间组织教学,保证学生的6小时在校学习时间,但每节课之间却有太大的弹性,随意性较强。一节课的上下课都是“跟着感觉走”,无课堂教学常规可言。学生的课间体育活动完全处于自由无序状态,有的学生广播体操还不会做,眼保健操动作准确的也寥寥无几。有的学校卫生状况都很不尽如人意,用一位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一个人包班,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改作业,能看住学生不出事已经不简单了”。定点完小对教学点的管理底线也是定位在保安全、保上课。教学点的内部管理基本都处于低水平的管理层面上。
七、教学状况
走进教室,从墙上的课程表来看,课程是开齐开足了,但问一下学生,他们除了知道上语文,数学课外,其他几乎全然不知;与老师交流,他们也直言不讳,由于自身业务能力的局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基本上是空白。教学方式上,老师仍采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满堂灌”,教学一些书本知识。兴趣培养、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素质教育都与他们的课堂无缘,至于综合实践活动,更是从来没有组织过。在这里就读的孩子学习状况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上。与城区学校、中心小学孩子相比,他们没有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公平教育。
八、留守儿童情况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据统计,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就有5000人以上。在小规模学校就读的孩子75%为留守儿童,而且82%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常年与父母的联系很少,大部分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加上很多老人的溺爱,对孩子的疼爱往往大于教育,对孩子学习的辅导更是无从做起,把本应由家庭、家长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九、学前教育情况
全乡只有一所民办幼儿园,该园保教设施匮乏,只有一台录音机、一台电视机。聘用的教师也是当地的年轻女性,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更没有经过正规幼儿师范毕业的教师,上午教写字、计算,下午听录音、看电视,周而复始;八所学校中有四所学校附设了学前班,在校学前适龄儿童28个,均跟班就读一年级,这些学前儿童只能随一年级的课程就读。由于外在条件不足,这些学前儿童不得不提前学习一年级课程,很显然这种不得不的教育是不利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
“农村承担着全球人口的粮食生产供应功能,就此意义而言农村不会消失,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的教育需求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因其内在的合理性也必然不会消失。”对于以上问题和现状,希望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当然,作为农村教育者,我们只有在广泛调查、掌握现状基础上,反思现状、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最终找到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的途径。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S[2014]GHB0036)“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现状及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