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新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新进展

复苏学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一.心肺复苏发展历史

1.古老复苏法:

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因素:加温法(持续到19世纪)

死亡相当于睡眠状态:唤醒法(持续到20世纪)

溺水是由于吸入水太多:震荡法和倒灌法(18世纪)

荷兰18世纪抢救方法(1774):加温、清除吞入或吸入的水、刺激法、风箱吹气法

2.现代CPCR:

⑴ 产生与描述阶段

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

1956年-----电除颤(Zoll抢救一例室颤患者)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美国Peter Safar发明)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uwenhoven发明)

1966年-----定义了CPR(美国科学院)

⑵ 应用阶段(60年代)

广泛采用阶段(70年代)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胸泵学说及辅助方法,药物治疗,脑复苏

价格与效益评价阶段(近十年)

二.心跳骤停: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搏,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循环突然终止,引起全身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心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存活。

从不同的临床角度出发,心跳骤停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

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

美国AHA为冠心病患者心跳骤停所作的定义是:冠心病发病后1小时内心脏停搏,

即为心脏骤停。

Cecil(希氏)内科学第十六版则规定: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二)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

1.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⑴.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⑵.急性心肌炎

⑶.心肌病(以肥厚型多见,扩张型次之)

⑷.心脏瓣膜病

⑸.先天性心脏病

⑹.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如窦房结病变、预激综合征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⑴.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

气道阻塞、气道水肿;脑血管意外和颅脑损伤。

⑵.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硷平衡失调

严重高血钾、低血钾、酸中毒等。

⑶.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和休克

洋地黄类、氯喹中毒;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⑷.突然的意外事故

溺水、电(雷)击、车祸、自缢、严重创伤等。

⑸.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心脏手术、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全麻剂量过大、低温麻醉温度过低等。

(三)急性缺氧的病理生理

1.全身性反应心跳停止

组织缺血缺氧

↙↘

无氧代谢乳酸增多换气不足

↓↓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

机体对儿茶酚胺反应性减弱

外周血管扩张

重要脏器的血灌注减少

2.主要脏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大脑-----4-6分钟

小脑-----10-15分钟

延髓-----20-30分钟

脊髓-----45分钟

交感神经节-----60分钟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肝细胞-----1-2小时

肺组织-----大于2小时

3.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

脑循环中断:

10秒——脑氧储备耗尽。

20-30秒——脑电活动消失。

4分钟——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6小时——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四)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1.突然意识丧失,或在短暂的抽搐后出现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

2.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停止。(停搏20-30秒)

4.皮肤苍白或紫绀。(停搏60秒)

5.瞳孔散大,对反射消失。(停搏45秒)

根据心电图及心脏活动情况心脏骤停分三种类型。

1.心室颤动:心电图表现QRS波群消失,代之以连续而快慢不规则、振幅不一的室颤波。约占2/3,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停顿:心电图呈一直线或偶见房性P波。约占1/3,复苏成功率较室颤低。

3.心电-机械分离(无脉性电活动):心电图可呈缓慢(20-30次/分)、宽而畸形的低振幅的QRS波群。较少见,复苏较困难。

——共同结果: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致循环停止。

(五)死亡的识别

死亡是指机体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心源性死亡

—指心跳先于呼吸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肺源性死亡

—指呼吸先于心跳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脑死亡

—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性完全丧失。

(六)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1)大脑反应消失:不可逆的深昏迷,

对外界刺激全无反应。

(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角膜、咽喉反射消失。

(3)无自主呼吸:需要不停地维持人工呼吸,

关机3min后仍无自主呼吸。

(4)出现平波(等电位)脑电图:

至少观察30min, 24h后复查仍无反应。

(5)脑循环停止:

脑血流图检查为确诊脑死亡的最可靠的指征。

(七)死亡的过程

人体死亡通常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濒死期(临终状态)

积极抢救,可逆转,避免发展到临床死亡期。

2.临床死亡期(躯体死亡或个体死亡)

标志——呼吸心搏停止

特点——可逆(尚有复苏的可能)

3.生物学死亡期(全体死亡、细胞死亡或分子死亡)

标志——脑死亡

特点——不可逆(复苏已不可能)。

三.心肺脑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后,使患者迅速恢复心跳、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称为复苏或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LS)、持续生命支持(PLS)三部分。而心肺复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