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校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校对

摘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是整个《史记》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司马迁在最后评述时引用了整篇《过秦论》,这是在《史记》全书中也仅此一见。由此可见该卷的价值与其它卷不同。由于当时编写条件差,而且史料众多,司马迁在编撰的时候不免有一些错误。但这些错误并不影响我们通过阅读该卷了解整个秦朝的兴衰历史。本文也仅仅是列出了该卷的十分容易发现的错误,希望对以后阅读该卷提供微小帮助。

关键词:史记;秦始皇本纪;错误;校对;价值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承其父司马谈之志,任太史令,完成此著作。为写此作,司马迁曾漫游各地、了解民俗、采集传闻、博览群书,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终成此书。郑樵曾形容这部书“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鲁迅先生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也因其治史的态度为后人称赞。但人非圣人,《史记》所记,上古传说时代至西汉汉武帝时期,上下横跨几千年,拥

有大量历史资料,编史工作繁杂,不免出错。又因司马迁将不少民间传闻编入其中,使得部分史料并不十分可信。如《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有: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这是家喻户晓的刘邦斩白蛇的史料记载。刘邦斩白蛇此事或许有,但是这部分史料中有明显的被神话的痕迹,其中有一处实为可疑,“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此处描述过于神秘,应该是司马迁听到的民间传闻,用来称赞刘邦的英勇。自古以来,很多圣人的出生都会被人神话化。比如《史记》卷四《周本纪》中有: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

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被丢弃后,马牛不践,飞鸟用翼覆之。?@样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该人的优秀。这些皆是民间传闻,可信度并不高。因此,《史记》的部分史料有误,我们在引用的时候需反复斟酌,切不可盲目相信《史记》的权威。

一、《史记》部分史料有误的原因

第一,《史记》中存在有部分民间传闻,民间传闻越传越神,这些史料虽是作者亲自采集,但是传闻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

第二,《史记》是诞生于西汉最为强盛的时期,帝王对下面的人思想控制应十分严厉,有些史料或许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所采集的史料本身有误。

第三,司马迁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在整理的时候,或许作者本身的原因,会导致阅读《史记》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史料记载前后矛盾。这类史料的引用就需要认真考证。

二、《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的错误校正

(一)有关该卷中王与太后死时的用词

该卷有几处这类的错误。首先是“庄襄王死”,原文中有“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始皇帝是庄襄王的儿子,

庄襄王去世用“死”字,未免贬低了庄襄王作为一个王的身份,虽然“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但是当时的“质子”行为送去人质差不多都是皇帝的后代,既然是皇子,去世当用“薨”。其次是“夏太后死”,贵为太后,对太后的去世称为“死”,不妥,当依《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为“薨”。]还有“华阳太后卒”、“始皇帝母太后崩”这些都应按照《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改为“薨”。

(二)《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五国共击秦”的质疑

首先是对哪五个国家联合击秦的质疑。原文“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但是在《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中司马迁只写了“五国共击秦”。在《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记载“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只有《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中记载“四年,庞??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有关秦始皇六年的“五国共击秦”只有这两处有较为详细地记载。还有一处就是《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中记载“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春申君相二十二年正是秦始皇六年。此处也是仅仅记载了当时的联军来到了函谷关,后被秦军打败而已。其余各处未见详细描写。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中有“卫从濮阳徙野王”。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认为“卫微弱仅存,被秦迫逐,徙居野王,将救亡不暇,何敢攻秦?盖燕、楚、赵、韩、魏五国伐秦耳。故此纪误以卫替燕,而《赵世家》误脱韩也。”

然后是对“取寿陵”的质疑。《史记正义》徐广云“在常山。”按:本赵邑也。故此,寿陵本就是赵邑。五国攻秦取赵邑?赵国之前并未失去寿陵。从《赵世家》中可以了解,“庞??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蕞”亦不属于寿陵,《史记集解》徐广曰:“在新丰。”“五国共击秦”并未取得秦寸土。“秦出兵,五国兵罢”,而五国所攻者在新丰之蕞,而非寿陵。

(三)关于秦始皇十四年桓?t是否杀赵将李牧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写道:“十四年,(桓?t)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中写道:“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t。”此处,秦为赵所破,怎么会有取宜安、杀其将军之事?两处记载相互矛盾,有一处定有误。梁玉绳认为,此处是《秦始皇本纪》有误,太史公未改。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的价值

《秦始皇本纪》是研究秦王朝兴盛衰亡的重要史料,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