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感知原理

合集下载

通感算一体化,压缩感知

通感算一体化,压缩感知

通感算一体化,压缩感知压缩感知是一种通感算一体化的技术,它可以将大量的数据进行压缩处理,以便更高效地传输和存储。

这项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图像、视频、音频等各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人类的视角来探讨压缩感知的相关内容。

我们来了解一下压缩感知的原理。

压缩感知通过对信号进行采样,然后将采样结果与信号进行匹配,从而找到信号中的稀疏表示。

这样就可以通过较少的采样量来恢复出原始信号,实现数据的压缩。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传输和存储所需的资源,提高系统的效率。

在图像领域,压缩感知技术可以将图像进行有效的压缩,减小图像文件的大小,同时保持图像的质量。

通过对图像进行采样和稀疏表示,可以减少传输和存储所需的带宽和空间。

这对于网络传输和存储空间有限的场景非常有用。

在视频领域,压缩感知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视频数据通常非常庞大,传输和存储成本很高。

通过采用压缩感知技术,可以将视频进行压缩,减小文件大小,提高传输和存储效率。

这对于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应用非常重要。

在音频领域,压缩感知技术可以将音频信号进行压缩,减小文件大小,提高传输和存储效率。

这对于音频流媒体、语音通信等应用非常有益。

除了图像、视频和音频领域,压缩感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雷达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等。

通过压缩感知技术,可以在保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减小数据量,提高系统的效率。

压缩感知是一种重要的通感算一体化技术,可以在不损失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减小数据量,提高系统的效率。

它在图像、视频、音频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采样和稀疏表示的方式,压缩感知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存储。

这项技术的发展将为各个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希望通过对压缩感知的探讨,能够增加大家对这一技术的了解,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和应用。

深度压缩感知原理

深度压缩感知原理

深度压缩感知原理深度压缩感知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信号处理方法,能够实现对信号的高效压缩和重构。

本文将介绍深度压缩感知的原理,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信号的稀疏表示、观测矩阵的设计和稀疏重构算法。

信号的稀疏表示在深度压缩感知中,信号的稀疏表示是关键之一。

稀疏表示是指使用少量的基函数来表示信号的主要特征,而这些基函数构成的矩阵称为稀疏基。

通常情况下,信号中只有一小部分是重要的,而其他部分可以认为是噪声或冗余信息。

因此,稀疏表示能够有效地去除信号中的冗余信息,并保留其主要特征。

在深度压缩感知中,信号的稀疏表示通常采用字典学习的方法。

字典学习旨在寻找一个字典,使得信号在这个字典下的表示最为稀疏。

通常情况下,字典被设计为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如正交性、单位范数等。

观测矩阵的设计观测矩阵是深度压缩感知中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通过对信号进行观测矩阵的转换,能够实现信号的压缩采样。

观测矩阵的设计需要考虑如何保证压缩后的信号能够保留原始信号的主要特征,同时实现高效的存储和传输。

常见的观测矩阵包括高斯随机矩阵、伯努利随机矩阵等。

这些矩阵都能够实现稀疏表示的观测,并且具有较好的重构效果。

观测矩阵的设计方法包括随机采样、优化设计等。

稀疏重构算法稀疏重构算法是深度压缩感知的核心部分,负责对压缩后的信号进行重构。

稀疏重构算法基于稀疏表示理论,通过一定的优化方法,实现对原始信号的精确重构。

常见的稀疏重构算法包括基于L1范数的优化算法、匹配追踪算法等。

这些算法都能够实现稀疏表示下的信号重构,并且具有较好的性能。

稀疏重构算法的选择取决于应用场景、信号特征等因素。

总之,深度压缩感知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信号处理方法,通过对信号进行稀疏表示、观测矩阵的设计和稀疏重构算法的处理,能够实现信号的高效压缩和重构。

深度压缩感知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压缩感知的数学原理

压缩感知的数学原理

压缩感知的数学原理《压缩感知的数学原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其实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细节就能掌握大概的情况呢?就像看一幅画,有时候你远远地看一眼,就能知道画的大概是山水还是人物,而不需要凑近去看每一笔每一划。

这其实和压缩感知有一点点相似的地方哦。

那压缩感知到底是啥呢?从数学原理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超级有趣的技术。

传统上呢,如果我们要获取一个信号,按照老方法,我们得采集很多很多的数据点,就像要知道一幅画每个微小的颜色变化,就得一个点一个点地去看,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但是压缩感知就很聪明啦。

它基于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很多信号在某个变换域里是稀疏的。

啥叫稀疏呢?就好比一个班级里有很多同学,但是只有少数几个同学特别擅长某种技能,其他同学在这方面基本没什么突出表现。

对于信号来说,在某个特定的变换域下,只有少数的数值是比较大的,大部分都是很小或者为零,这就是稀疏性。

比如说声音信号,在某些频率下可能只有很少的频率成分是比较强的,其他频率的能量很弱。

那它是怎么利用这个稀疏性的呢?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部分,一个是测量矩阵,一个是重构算法。

先说说测量矩阵吧。

这个测量矩阵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筛子。

它不是像传统采集那样把所有的信号都采集下来,而是只采集一部分和信号相关的信息。

这就好比你想知道一群人的大概情况,你不需要去和每个人都聊天,只要和几个有代表性的人聊一聊就好了。

这个测量矩阵和信号相乘,就得到了压缩后的测量值。

不过这个测量矩阵可不是随便选的哦,它要满足一些特殊的性质,就像筛子的孔大小和形状得合适才能筛选出有用的东西一样。

然后就是重构算法啦。

这个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根据测量矩阵得到的那一点点测量值,把原来的信号给还原出来。

因为信号是稀疏的嘛,就好像你知道了几个关键人物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线索,把整个班级的大致情况都推断出来。

这个重构算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像凸优化算法之类的。

这些算法就像一个聪明的大脑,根据测量值和测量矩阵的信息,在信号稀疏的这个先验知识的帮助下,把原始信号找回来。

压缩感知原理

压缩感知原理

压缩感知原理(附程序)1压缩感知引论传统方式下的信号处理,是按照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对信号进行采样,得到大量的采样数据,需要先获取整个信号再进行压缩,其压缩过程如图2.1。

图2.1 传统的信号压缩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部分采样数据将会被抛弃,即高速采样后再压缩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采样资源,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存储和传输的代价。

由于带宽的限制,许多信号只包含少量的重要频率的信息。

所以大部分信号是稀疏的或是可压缩的,对于这种类型的信号,既然传统方法采样的多数数据会被抛弃,那么,为什么还要获取全部数据而不直接获取需要保留的数据呢?Candes和Donoho等人于2004年提出了压缩感知理论。

该理论可以理解为将模拟数据节约地转换成压缩数字形式,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即,在采样信号的同时就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压缩,相当于在采样过程中寻找最少的系数来表示信号,并能用适当的重构算法从压缩数据中恢复出原始信号。

压缩感知的主要目标是从少量的非适应线性测量中精确有效地重构信号。

核心概念在于试图从原理上降低对一个信号进行测量的成本。

压缩感知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近几年引起广泛的关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2压缩感知原理压缩感知,也被称为压缩传感或压缩采样,是一种利用稀疏的或可压缩的信号进行信号重构的技术。

或者可以说是信号在采样的同时被压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采样率。

压缩感知跳过了采集N个样本这一步骤,直接获得压缩的信号的表示。

CS理论利用到了许多自然信号在特定的基 上具有紧凑的表示。

即这些信号是“稀疏”的或“可压缩”的。

由于这一特性,压缩感知理论的信号编解码框架和传统的压缩过程大不一样,主要包括信号的稀疏表示、编码测量和重构算法等三个方面。

对于一个实值的有限长一维离散时间信号X ,可以看作为一个N R 空间N ×1的维的列向量,元素为[]n ,n ,=1,2,…N 。

N R 空间的任何信号都可以用N ×1维的基向量{}1i Ni =ψ的线性组合表示。

压缩感知 高光谱 -回复

压缩感知 高光谱 -回复

压缩感知高光谱-回复压缩感知(CS)在高光谱成像领域的应用引言:高光谱成像是一种通过获取大量的连续光谱信息来获取物体或场景细节的技术。

然而,由于高光谱数据的采集量庞大,存储和传输成本高昂,限制了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压缩感知技术被引入到高光谱成像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压缩感知原理,并探讨其在高光谱成像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压缩感知原理压缩感知是一种通过获取数据的稀疏表示来压缩数据的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限制收集或记录的样本数量,然后通过数学重构算法解码和恢复出原始信号。

压缩感知的关键步骤包括稀疏表示、测量矩阵、压缩、重构等。

1. 稀疏表示:压缩感知的基础是信号的稀疏性。

对于高光谱图像而言,其在某个空间的频谱中通常只有少数几个元素是非零的,因此可以使用稀疏向量来表示。

2. 测量矩阵:测量矩阵是用于将原始高光谱数据映射到低维度空间的矩阵。

通常情况下,测量矩阵是随机生成的。

通过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可以实现对高光谱数据的压缩。

3. 压缩:在低维度空间中测量到的信号可以通过对压缩后的测量数据进行简化表示。

因为高光谱图像的稀疏性,只需测量一小部分的样本即可对整体进行推断和恢复。

4. 重构:通过已知的稀疏表示和测量数据,可以使用数学重构算法,如稀疏表示的最小二乘(OMP)算法或基于压缩感知的恢复算法,来重构出原始高光谱信号。

第二部分:高光谱成像中的压缩感知应用1. 数据采集阶段:在高光谱成像中,常规的方法是通过高分辨率的传感器采集大量的光谱数据。

然而,使用压缩感知技术可以降低数据采集的需求量,从而减少成像的时间和存储需求。

2. 数据压缩和传输:采集到的高光谱数据通常包含大量的冗余信息。

通过应用压缩感知技术将数据压缩,并用较低的速率传输,可以显著降低存储和传输的成本。

3. 数据重构和处理:使用压缩感知算法对压缩后的高光谱数据进行解压缩和重构,可以恢复原始的高光谱信号。

这样可以实现对高光谱数据的重建和处理,如目标检测、分类等。

深度压缩感知原理

深度压缩感知原理

深度压缩感知原理深度压缩感知原理的基本假设是,信号在一些基向量的稀疏表示下,可以用更少的样本进行恢复。

在传统的图像和视频压缩技术中,通常采用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T)或离散小波变换(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DWT)的方法来获得稀疏表示。

而在深度压缩感知中,采用稀疏编码,通过一个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来提取信号的稀疏表示。

通过学习得到的稀疏表示,可以将信号的体积减小到原始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深度压缩感知的基本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稀疏编码、测量和重构。

首先,通过训练一个CNN网络,可以得到一个稀疏编码器。

这个编码器将输入信号转换为一个高维稀疏向量。

接下来,使用一组测量矩阵对输入信号进行测量。

这些测量结果是通过将信号投影到随机测量矩阵上得到的,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样本数量。

最后,使用一个解码器网络对测量结果进行重构,以获得压缩后的信号。

在深度压缩感知中,稀疏编码通过使用CNN来学习信号的稀疏表示。

CNN具有多层卷积和池化层,可以自动提取出信号的局部空间特征。

这些特征在稀疏编码中被用来构建稀疏表示。

测量步骤使用了一组稀疏测量矩阵,可以将信号投影到低维空间。

这些测量矩阵通常是随机生成的,但是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设计。

解码器网络使用CNN的逆操作,即卷积的转置和上采样,将测量结果重构为接近原始信号的近似值。

与传统的压缩方法相比,深度压缩感知具有以下优势:1.高压缩率:通过学习稀疏表示,深度压缩感知可以将信号的体积减小到原始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准确性。

2.实时性:深度压缩感知可以在传输和存储之前对信号进行压缩,从而减少传输和存储的需求。

这对于实时应用非常重要,如视频监控和无人驾驶等。

3.灵活性:深度压缩感知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对测量矩阵进行设计,提高信号重构的准确度和效果。

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重构算法研究

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重构算法研究

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重构算法研究近年来,随着数字图像的广泛应用,对图像传输和存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传统的图像压缩方法如JPEG等,虽然具有高压缩率的优点,但是在图像重构的过程中,会引入大量的噪声和失真,导致图像质量的下降。

因此,压缩感知技术被提出,成为一种新的图像重构算法,能够在低采样率下获取高质量的图像重构结果。

1. 压缩感知技术的原理压缩感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采样前将待重构的图像表示为一个稀疏的向量,并在采样时对这个向量进行采样。

之后,基于采样结果和压缩感知算法,可以重构出一个高质量的图像。

这种技术能够在低采样率下重构图像,从而减少采样数据量,提高传输和存储效率。

2. 压缩感知技术的应用压缩感知技术在图像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影像通信和传输、医学影像和云存储等是其主要应用场景。

在影像通信和传输领域中,传统方法需要对图像进行压缩后再进行传输。

而压缩感知技术可以直接在采样时进行压缩,从而减少了压缩和解压缩的步骤,加快了传输速度,减少了存储空间。

在医学影像领域中,由于医疗图像具有高度的稀疏性,压缩感知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取和重构医学影像,从而为医生提供更为精准和高质量的医疗诊断服务。

3. 压缩感知算法的发展自压缩感知技术提出以来,压缩感知算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代表性的压缩感知算法有:基于稀疏表示的压缩感知算法、基于随机矩阵的压缩感知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压缩感知算法等。

其中,基于稀疏表示的压缩感知算法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一种算法。

该算法利用稀疏性约束和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待重构图像进行线性重构和非线性重构,能够保证图像的压缩和重构的效果和质量。

4. 压缩感知算法的评价通常,对于一种压缩感知算法的评价,需要从压缩率、重构质量和重构时间等方面进行考量。

在压缩率方面,压缩感知算法相对于传统压缩算法,具有更高的压缩率;在重构质量方面,压缩感知算法可以提供更为精确和清晰的图像重构结果;在重构时间方面,压缩感知算法受硬件设备和算法复杂度等因素的影响,其重构时间也存在差异。

机器学习中的压缩感知技术

机器学习中的压缩感知技术

机器学习中的压缩感知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中的压缩感知技术更是备受关注。

压缩感知技术是一种新的信号获取和处理方法,能够显著减少信号采样和传输所需的数据量,同时又能保持较高的重建质量。

本文将探讨机器学习中的压缩感知技术,介绍其原理和应用领域,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压缩感知技术的原理压缩感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信号获取端减少采样率,但仍能准确地重建原信号。

传统的采样方法需要以高于信号带宽的采样率进行采样,然后通过信号处理算法进行恢复,而压缩感知技术可以使用远低于信号带宽的采样率来获取信号,并能够在不损失重要信息的情况下进行重建。

压缩感知技术的实现依赖于两个主要步骤:稀疏表示和压缩测量。

稀疏表示是指将信号表示为一个稀疏向量,即信号在某个基底下只有很少的非零元素,压缩测量是指通过对信号进行一组线性测量,得到一个测量向量。

二、压缩感知技术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压缩感知技术在图像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图像压缩算法通常会导致损失,而压缩感知技术可以在较低的采样率下实现无损图像压缩。

通过对图像进行稀疏表示和压缩测量,可以将图像压缩所需的数据量显著减少,并能够恢复出原始的高质量图像。

同时,压缩感知技术还可以在图像识别和图像重建等领域发挥作用。

例如,在医学图像识别中,通过对患者的图像进行压缩感知处理,可以减少医学图像传输和存储所需的空间和时间成本,同时保持图像的诊断质量。

三、压缩感知技术在语音处理中的应用除了图像处理,压缩感知技术在语音处理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语音信号通常具有较高的稀疏性,因此通过对语音信号进行压缩感知采样,可以显著减少采样率,并保持较低的失真率。

在语音识别任务中,压缩感知技术可以帮助提高识别准确率并降低计算成本。

通过将语音信号进行压缩感知采样,可以减少所需的计算量和存储空间,从而提高语音识别系统的效率。

四、压缩感知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压缩感知技术也不断向前推进。

压缩感知原理汇总

压缩感知原理汇总

压缩感知原理1压缩感知引论传统方式下的信号处理,是按照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对信号进行采样,得到大量的采样数据,需要先获取整个信号再进行压缩,其压缩过程如图2.1。

图2.1 传统的信号压缩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部分采样数据将会被抛弃,即高速采样后再压缩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采样资源,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存储和传输的代价。

由于带宽的限制,许多信号只包含少量的重要频率的信息。

所以大部分信号是稀疏的或是可压缩的,对于这种类型的信号,既然传统方法采样的多数数据会被抛弃,那么,为什么还要获取全部数据而不直接获取需要保留的数据呢?Candes和Donoho等人于2004年提出了压缩感知理论。

该理论可以理解为将模拟数据节约地转换成压缩数字形式,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即,在采样信号的同时就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压缩,相当于在采样过程中寻找最少的系数来表示信号,并能用适当的重构算法从压缩数据中恢复出原始信号。

压缩感知的主要目标是从少量的非适应线性测量中精确有效地重构信号。

核心概念在于试图从原理上降低对一个信号进行测量的成本。

压缩感知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近几年引起广泛的关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2压缩感知原理压缩感知,也被称为压缩传感或压缩采样,是一种利用稀疏的或可压缩的信号进行信号重构的技术。

或者可以说是信号在采样的同时被压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采样率。

压缩感知跳过了采集N个样本这一步骤,直接获得压缩的信号的表示。

CS理论利用到了许多自然信号在特定的基 上具有紧凑的表示。

即这些信号是“稀疏”的或“可压缩”的。

由于这一特性,压缩感知理论的信号编解码框架和传统的压缩过程大不一样,主要包括信号的稀疏表示、编码测量和重构算法等三个方面。

对于一个实值的有限长一维离散时间信号X ,可以看作为一个N R 空间N ×1的维的列向量,元素为[]n ,n ,=1,2,…N 。

N R 空间的任何信号都可以用N ×1维的基向量{}1i N i =ψ的线性组合表示。

(完整word版)压缩感知原理

(完整word版)压缩感知原理

压缩感知原理(附程序)1压缩感知引论传统方式下的信号处理,是按照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对信号进行采样,得到大量的采样数据,需要先获取整个信号再进行压缩,其压缩过程如图 2.1 o> 重构信号图2.1传统的信号压缩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部分采样数据将会被抛弃,即高速采样后再压缩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采样资源,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存储和传输的代价。

由于带宽的限制,许多信号只包含少量的重要频率的信息。

所以大部分信号是稀疏的或是可压缩的,对于这种类型的信号,既然传统方法采样的多数数据会被抛弃,那么,为什么还要获取全部数据而不直接获取需要保留的数据呢?Can des和Donoho等人于2004年提出了压缩感知理论。

该理论可以理解为将模拟数据节约地转换成压缩数字形式,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即,在采样信号的同时就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压缩,相当于在采样过程中寻找最少的系数来表示信号,并能用适当的重构算法从压缩数据中恢复出原始信号。

压缩感知的主要目标是从少量的非适应线性测量中精确有效地重构信号。

核心概念在于试图从原理上降低对一个信号进行测量的成本。

压缩感知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近几年引起广泛的关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2压缩感知原理压缩感知,也被称为压缩传感或压缩采样,是一种利用稀疏的或可压缩的信号进行信号重构的技术。

或者可以说是信号在采样的同时被压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采样率。

压缩感知跳过了采集N个样本这一步骤,直接获得压缩的信号的表示。

CS理论利用到了许多自然信号在特定的基上具有紧凑的表示。

即这些信号是“稀疏”的或“可压缩”的。

由于这一特性,压缩感知理论的信号编解码框架和传统的压缩过程大不一样,主要包括信号的稀疏表示、编码测量和重构算法等三个方面。

对于一个实值的有限长一维离散时间信号X ,可以看作为一个R N空间N X 1的维的列向量,元素为n , n ,=1 , 2,…N。

R N空间的任何信号都可以用N X1维N的基向量i「的线性组合表示。

压缩感知概述

压缩感知概述

压缩感知概述一、压缩感知的提出信号采样是模拟的物理世界通向数字的信息世界之必备手段。

多年来,指导信号采样的理论基础一直是著名的Nyquist采样定理。

定理指出,只有当采样速率达到信号带宽的两倍以上时,才能由采样信号精确重建原始信号。

可见,带宽是Nyquist采样定理对采样的本质要求。

但是,对于超宽带通信和信号处理、核磁共振成像、雷达遥感成像、传感器网络等实际应用,信号的带宽变得越来越大,人们对信号的采样速率、传输速度和存储空间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然而传统的信号压缩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大量的采样数据在压缩过程中被丢弃了,而它们对于信号来说是不重要的或者只是冗余信息。

从这个层面上讲:带宽不能本质地表达信号的信息,基于信号带宽的Nyquist采样机制是冗余的或者说是非信息的。

近年来基于信号稀疏性提出一种称为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或压缩采样(compressive sampling)的新兴采样理论,成功实现了信号的同时采样与压缩。

二、压缩感知基本原理简单地说,压缩感知理论指出:当信号在某个变换域是稀疏的或可压缩的,可以利用与变换矩阵非相干的测量矩阵将变换系数线性投影为低维观测向量,同时这种投影保持了重建信号所需的信息,通过进一步求解稀疏最优化问题就能够从低维观测向量精确地或高概率精确地重建原始高维信号。

原理框图如图(一)所示:图一原理框图图解:设长度为N的信号X在某组正交基或紧框架 上的变换系数是稀疏的,则用一个与变换基ψ不相关的观测基N)N(M M <<⨯Φ:对系数向量进行线性变换,并得到观测集合Y :M*1,从而使得维数降低。

即:Y=ΦΘ=X A X CS T =Φψ;X T ψ=Θ。

在该理论框架下,采样速率不再取决于信号的带宽,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基本准则:稀疏性和非相干性,或者说是稀疏性和等距约束性。

当前压缩感知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是:信号系数表示即稀疏矩阵ψ,观测矩阵Φ,以及重构算法的设计。

压缩感知的原理和应用课件

压缩感知的原理和应用课件

压缩感知概念首次提出。
2
2006
基于稀疏表示的压缩感知算法被提出。
3
2008
压缩感知应用于图像压缩领域。
压缩感知技术的基本思想
压缩感知通过信号的稀疏性和测量矩阵的设计,实现了信号的高效压缩和重 建,从而减少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成本。
压缩感知与传统压缩的对比
传统压缩
通过无损或有损压缩算法降低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容量。
压缩感知的原理和应用
压缩感知是一种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基于信号的稀疏表示和测量过程 的优化,可以以更高效的方式对信号进行压缩和重建。
什么是压缩感知技术
压缩感知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信号的子集来恢复原始信号的方法。它可以在 数据压缩和重建中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少的数据传输。
压缩感知技术的发展历程
1
2004
压缩感知
通过测量信号的子集,以更少的数据进行信号重建,降低了数据传输和存储的需求。
优势
压缩感知能更高效地进行信号传输和存储,适用于稀疏信号的处理。
压缩感知技术的数学模型
压缩感知利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信号的稀疏性,并通过优化算法来恢复稀疏信号。
稀疏性与测量矩阵的关系
信号的稀疏性与测量矩阵的设计密切相关,优化的测量矩阵可以提高信号的 稀疏性和压缩感知的性能。
压缩感知的重建算法
1
近似最小二乘法算法
通过最小化重建误差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提高压缩感知的重建效果。
3
组合稀疏重建算法
结合了多个稀疏表示方法的算法,提高了信号的重建质量。
压缩感知技术在图像压缩中的 应用
压缩感知技术可以通过捕捉图像的稀疏特性,实现更高效的图像压缩,并在 图像传输和存储中起到重要作用。

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图像压缩技术,它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减小数据传输的带宽,对于图像传输和存储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算法和应用。

一、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基于两个假设:稀疏性和不可约性。

稀疏性是指在某个基下,图像信号可以用相对较少的非零系数来表示,而不可约性是指在压缩之后,信号的重建误差可以被限制在某个较小的范围内。

基于这两个假设,可以通过测量信号在某个基下的非零系数,然后通过优化算法来重建原始信号,从而实现图像的压缩。

二、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算法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算法主要包括稀疏表示、测量矩阵设计和优化算法三个方面。

1.稀疏表示稀疏表示是指将信号表示为某个基下的非零系数。

通常使用的基有小波基和稀疏字典。

小波基是一组基函数,可以将信号分解成不同的频率分量,具有良好的局部性和稀疏性。

稀疏字典是一组基向量,可以通过学习算法来学习得到,能够更好地适应信号的特征。

2.测量矩阵设计测量矩阵是用来测量信号在某个基下的非零系数的矩阵。

一般来说,测量矩阵应该满足随机性和不相关性两个条件。

常用的测量矩阵包括高斯随机矩阵、伯努利矩阵和哈达玛矩阵等。

3.优化算法优化算法是用来重建信号的最优系数的算法。

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正则化算法、迭代算法和压缩感知匹配追踪算法等。

其中,压缩感知匹配追踪算法的速度和精度都比较高,是一种非常经典的算法。

三、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在图像传输和存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图像传输方面,压缩感知技术可以显著减小数据传输的带宽,加快数据传输速度,同时还能够保证图像质量。

在图像存储方面,压缩感知技术可以用来减小存储成本,同时还能够保留较高的图像质量。

此外,压缩感知技术还可以用于医疗图像处理和视频编码等方面。

在医疗图像处理方面,压缩感知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及其应用研究1. 引言随着数字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增加,传输、处理这些数据所需的带宽、存储空间等资源都成为瓶颈,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的数据压缩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图像、视频压缩、传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对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及其应用进行研究探讨。

2. 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2.1 压缩感知算法的基本原理压缩感知算法是一种新型的信号压缩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选取最少的线性非重构性观测或线性可压缩观测来重构原始信号,从而达到压缩信号的目的。

压缩感知算法可以通过测量信号的稀疏性和不同领域的分布来实现压缩,使得信号的压缩比可以达到理论最优。

2.2 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和自适应权重学习能力,实现了对信号的高精度压缩。

在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最小化原始信号与重构信号之间的距离来优化神经网络参数,得到高压缩比的压缩感知算法。

3. 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在图像、视频压缩中的应用3.1 图像压缩图像压缩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应用广泛,包括数字相册、电子邮件、网页等。

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像压缩比,同时保证压缩后图像质量不降低。

3.2 视频压缩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和视频数据量的不断增加,视频压缩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可以通过对视频的时空特征进行建模,降低视频的冗余性,并达到更好的压缩效果。

4. 总结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是一种高效的压缩方法,其在图像、视频压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感知算法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压缩感知介绍课件

压缩感知介绍课件
图像重建
通过压缩感知技术,可以从部分 观测数据中重建出原始图像,这 在医学成像、遥感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
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
信号编码
利用压缩感知对信号进行编码,可以在有限带宽下传输更多的数据,提高通信效率。
信号恢复
在接收端,通过压缩感知技术,可以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降低噪声和干扰的影响。
发展初期
2006年以后,众多学者开始关 注并研究压缩感知理论及其应用。
应用拓展期
近年来,压缩感知在各个领域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 求的增加,压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有望在未
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02
压缩感知的基本原 理
稀疏表示
稀疏表示
在压缩感知中,信号被表示为稀 疏的形式,即大部分系数为零或 接近零。这使得信号在变换域中
具有高度的可压缩性。
稀疏基
使用稀疏基(如离散余弦变换、离 散小波变换等)对信号进行变换, 使其在变换域内具有稀疏性。
压缩感知应用
稀疏表示使得压缩感知在图像处理、 信号处理、雷达成像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前景。
测量矩阵
测量矩阵
在压缩感知中,测量矩阵用于将稀疏 信号从高维空间投影到低维空间,同 时保留足够的信息以恢复原始信号。
优化算法
优化算法(如L1最小化算法、梯度下降算法等)可以求解更为复杂的压 缩感知问题,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03
压缩感知算法比较
不同压缩感知算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信号处
理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算法。
03
压缩感知的算法 实 现
匹配追踪算法
总结词

压缩感知理论的物理原理

压缩感知理论的物理原理

压缩感知理论的物理原理
压缩感知理论的物理原理是基于信号的稀疏性。

在压缩感知中,假设信号可以表示为一个稀疏向量,在某个合适的测量矩阵下进行测量。

这个测量矩阵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原理是基于信号的稀疏性,即信号在某个基中的表示具有大部分系数接近于零。

这种稀疏性是指信号的能量主要集中在较少的系数上,而大部分系数接近于零。

例如,图像中很多像素的值是接近于零的,只有一小部分像素值是非零的。

在压缩感知中,信号的稀疏性是通过通过一个线性测量矩阵将信号投影到低维空间来实现的。

这个测量矩阵通常是随机的,但具有一定的性质,比如稳定性。

然后,通过测量结果和测量矩阵,可以使用优化算法来恢复原始信号,尽量准确地估计信号的稀疏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稀疏表示算法,比如基于凸优化的方法,来恢复原始信号。

总的来说,压缩感知理论的物理原理是基于信号的稀疏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矩阵和应用优化算法来实现信号的压缩和恢复。

开题报告 压缩感知

开题报告 压缩感知

开题报告压缩感知开题报告:压缩感知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高清图像、视频等数据的需求增加,传统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压缩感知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压缩感知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图像和视频传输领域的应用。

一、压缩感知的概念压缩感知是一种新兴的信号处理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信号进行采样和重构,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压缩和恢复。

与传统的压缩方式不同,压缩感知不需要对信号进行完整采样,而是通过选择性地获取信号的重要信息来实现压缩。

二、压缩感知的原理压缩感知的原理基于两个关键观察:信号的稀疏性和测量矩阵。

信号的稀疏性指的是信号在某个基下的表示具有较少的非零系数,即信号在某个基下的表示可以用较少的系数表示。

测量矩阵是一种随机矩阵,用于将信号映射到低维空间。

通过对信号进行测量,可以获取信号的重要信息,从而实现对信号的压缩。

三、压缩感知在图像传输中的应用压缩感知在图像传输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图像压缩算法如JPEG、PNG等需要对图像进行完整采样,并且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

而压缩感知技术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稀疏表示和测量,大大减小了数据量。

此外,压缩感知还可以实现图像的快速传输和高质量重构,为图像传输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

四、压缩感知在视频传输中的应用压缩感知在视频传输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视频压缩算法如H.264、HEVC等需要对视频的每一帧进行完整采样,并且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

而压缩感知技术可以通过对视频进行稀疏表示和测量,大大减小了数据量。

此外,压缩感知还可以实现视频的实时传输和高质量重构,为视频传输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

五、压缩感知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压缩感知技术在图像和视频传输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压缩感知需要设计合适的测量矩阵,以提高信号重构的准确性。

其次,压缩感知需要高效的算法和硬件实现,以实现实时传输和重构。

未来,压缩感知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压缩感知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

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

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其中,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

它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图像处理的时间和成本,广泛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压缩、视频压缩等领域。

一、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概念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Compressed Sensing)是指一种新型的信号采样与处理方法,它是一种以少量采样数据重建高维信号的理论和算法。

在传统的数字信号采样中,要求采样的样本数必须大于等于信号的维数,才能准确地采样信号。

而在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中,只需要采集不多于信号的运动维数次数的采样数据,就可以重构出完整的信号。

二、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在稀疏性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随机矩阵将高维信号随机映射到低维空间,并利用少量的观测信号(线性变换后)进行重建。

在信号的稀疏表示下,通过对信号的采样和重建可以达到信号的压缩和恢复的效果。

三、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相比传统的信号采样方法,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减少数据的采集和存储量。

由于相比传统信号采集方法,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可以仅采集一部分信号,就能获得完整的信号信息,从而减少了数据的采集和存储量。

2、提高图像处理的速度。

由于采集和存储的数据量减少了,同时又可以恢复出完整的图像信号,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图像处理的速度。

3、已经广泛应用。

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压缩、视频转码、稀疏信号重构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随着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1、图像处理。

利用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信号进行压缩和重构。

2、视频转码。

将高清视频等复杂的数据进行压缩和转码。

3、稀疏信号重构。

通过少量样本进行大规模稀疏信号重构。

四、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压缩感知图像处理技术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1、复杂的计算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缩感知原理(附程序)1压缩感知引论传统方式下的信号处理,是按照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对信号进行采样,得到大量的采样数据,需要先获取整个信号再进行压缩,其压缩过程如图2.1。

图2.1 传统的信号压缩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部分采样数据将会被抛弃,即高速采样后再压缩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采样资源,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存储和传输的代价。

由于带宽的限制,许多信号只包含少量的重要频率的信息。

所以大部分信号是稀疏的或是可压缩的,对于这种类型的信号,既然传统方法采样的多数数据会被抛弃,那么,为什么还要获取全部数据而不直接获取需要保留的数据呢?Candes和Donoho等人于2004年提出了压缩感知理论。

该理论可以理解为将模拟数据节约地转换成压缩数字形式,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即,在采样信号的同时就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压缩,相当于在采样过程中寻找最少的系数来表示信号,并能用适当的重构算法从压缩数据中恢复出原始信号。

压缩感知的主要目标是从少量的非适应线性测量中精确有效地重构信号。

核心概念在于试图从原理上降低对一个信号进行测量的成本。

压缩感知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近几年引起广泛的关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2压缩感知原理压缩感知,也被称为压缩传感或压缩采样,是一种利用稀疏的或可压缩的信号进行信号重构的技术。

或者可以说是信号在采样的同时被压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采样率。

压缩感知跳过了采集N个样本这一步骤,直接获得压缩的信号的表示。

CS理论利用到了许多自然信号在特定的基 上具有紧凑的表示。

即这些信号是“稀疏”的或“可压缩”的。

由于这一特性,压缩感知理论的信号编解码框架和传统的压缩过程大不一样,主要包括信号的稀疏表示、编码测量和重构算法等三个方面。

对于一个实值的有限长一维离散时间信号X ,可以看作为一个N R 空间N ×1的维的列向量,元素为[]n ,n ,=1,2,…N 。

N R 空间的任何信号都可以用N ×1维的基向量{}1i Ni =ψ的线性组合表示。

为简化问题,假定这些基是规范正交的。

把向量{}1i Ni =ψ作为列向量形成N N ⨯的基矩阵ψ:=[12,,ψψ ⋯ ,N ψ],于是任意信号X 都可以表示为: X =ψΘ (2.1)其中Θ是投影系数Θ=[],i i X θ=⎡ψ⎤⎣⎦构成的N ×1的列向量。

显然,X 和Θ是同一个信号的等价表示,X 是信号在时域的表示,Θ则是信号在ψ域的表示。

如果Θ的非零个数比N 小很多,则表明该信号是可压缩的。

一般而言,可压缩信号是指可以用K 个大系数很好地逼近的信号,即它在某个正交基下的展开的系数按一定量级呈现指数衰减,具有非常少的大系数和许多小系数。

这种通过变换实现压缩的方法称为变换编码。

在数据采样系统中,采样速率高但信号是可压缩的,采样得到N 点采样信号X ;通过T X Θ=ψ变换后计算出完整的变换系数集合{}i θ;确定K 个大系数的位置,然后扔掉N K -个小系数;对K 个大系数的值和位置进行编码,从而达到压缩的目的。

由Candes 、Romberg 、Tao 和Donoho 等人在2004年提出的压缩感知理论表明,可以在不丢失逼近原信号所需信息的情况下,用最少的观测次数来采样信号,实现信号的降维处理,即直接对信号进行较少采样得到信号的压缩表示,且不经过进行N 次采样的中间阶段,从而在节约采样和传输成本的情况下,达到了在采样的同时进行压缩的目的。

Candes 证明了只要信号在某一个正交空间具有稀疏性,就能以较低的频率()M N <<采样信号,而且可以以高概率重构该信号。

即,设定设长度为N 的信号X 在某正交基或框架ψ上的变换系数是稀疏的,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与变换基ψ不相关的观测基 :M N ⨯()M N <<对系数向量进行线性变换,并得到观测集合:1Y M ⨯。

那么就可以利用优化求解方法从观测集合中精确或高概率地重构原始信号X 。

图2.2是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信号重构过程框图。

图2.2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信号重构过程基于压缩感知的信号重构主要包含了信号的稀疏表示、编码测量和重构算法三个步骤。

第一步,如果信号X ∈N R 在某个正交基或紧框架ψ上是可压缩的,求出变换系数T X Θ=ψ,Θ是ψ的等价或逼近的稀疏表示;第二步,设计一个平稳的、与变换基ψ不相关的M N ⨯维的观测矩阵Φ,对Θ进行观测得到观测集合T Y X =ΦΘ=Φψ,该过程也可以表示为信号X 通过矩阵CS A 进行非自适应观测:CS Y A = (其中CS T A =Φψ),CS A 称为CS 信息算子;第三步,利用0-范数意义下的优化问题求解X 的精确或近似逼近ˆX: 0min T X ψ s.t. CS T A X X Y =Φψ= (2.2) 求得的向量X 在基上的表示最稀疏。

针对上述的三个步骤,下面将一一解决其中的三个问题。

2.1 信号的稀疏表示压缩感知的第一步即,对于信号X ∈N R ,如何找到某个正交基或紧框架ψ,使其在ψ上的表示是稀疏的,即信号的稀疏表示问题。

所谓的稀疏,就是指信号X 在正交基下的变换系数向量为T X Θ=ψ,假如对于02p <<和0R >,这些系数满足:1/P P i P i R θ⎛⎫Θ≡≤ ⎪⎝⎭∑ (2.3)则说明系数向量Θ在某种意义下是稀疏的。

如何找到信号最佳的稀疏域?这是压缩感知理论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选择合适的基表示信号才能保证信号的稀疏度,从而保证信号的恢复精度。

在研究信号的稀疏表示时,可以通过变换系数衰减速度来衡量变换基的稀疏表示能力。

Candes 和Tao 研究表明,满足具有幂次速度衰减的信号,可利用压缩感知理论得到恢复,并且重构误差满足:62ˆ(/log )r r E X X C K N -=-≤⋅ (2.4)其中r=1/p – 1/2,0<p<1.文献[8]指出光滑信号的Fourier 系数、小波系数、有界变差函数的全变差范数、振荡信号的Gabor 系数及具有不连续边缘的图像信号的Curvelet 系数等都具有足够的稀疏性,可以通过压缩感知理论恢复信号。

如何找到或构造适合一类信号的正交基,以求得信号的最稀疏表示,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Peyre 把变换基是正交基的条件扩展到了由多个正交基构成的正交基字典。

即在某个正交基字典里,自适应地寻找可以逼近某一种信号特征的最优正交基,根据不同的信号寻找最适合信号特性的一个正交基,对信号进行变换以得到最稀疏的信号表示。

对稀疏表示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信号在冗余字典下的稀疏分解。

这是一种全新的信号表示理论:用超完备的冗余函数库取代基函数,称之为冗余字典,字典中的元素被称为原子。

字典的选择应尽可能好地符合被逼近信号的结构,其构成可以没有任何限制。

从冗余字典中找到具有最佳线性组合的K 项原子来表示一个信号,称作信号的稀疏逼近或高度非线性逼近。

从非线性逼近角度来讲,信号的稀疏逼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根据目标函数从一个给定的基库中挑选好的或最好的基;二是从这个好的基中挑选最佳的K 项组合。

因此,目前信号在冗余字典下的稀疏表示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1)如何构造一个适合某一类信号的冗余字典;(2)如何设计快速有效的稀疏分解算法。

在构造冗余字典方面,文献[16]中提出使用局部Cosine 基来刻画声音信号的局部频域特性;利用bandlet 基来刻画图像中的几何边缘;还可以把其它的具有不同形状的基函数归入字典,如适合刻画纹理的Gabor 基、适合刻画轮廓的Curvelet 基等等。

在稀疏分解算法的设计方面,基于贪婪迭代思想的MP(Matching Pursuit)算法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但不是全局最优解。

Donoho 等人之后提出了基追踪(basis pursuit ,BP)算法。

BP 算法具有全局最优的优点,但计算复杂度极高。

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同样基于贪婪迭代思想的改进算法,如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MP),分段匹配追踪(StOMP)算法等。

2.2 测量矩阵的选取如何设计一个平稳的、与变换基ψ不相关的M N ⨯维的观测矩阵Φ,保证稀疏向量Θ从N 维降到M 维时重要信息不遭破坏,是第二步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信号低速采样问题。

压缩感知理论中,通过变换得到信号的稀疏系数向量T X Θ=ψ后,需要设计压缩采样系统的观测部分,它围绕观测矩阵Φ展开.观测器的设计目的是如何采样得到M 个观测值,并保证从中能重构出长度为N 的信号X 或者基ψ下等价的稀疏系数向量Θ。

显然,如果观测过程破坏了X 中的信息,重构是不可能的。

观测过程实际就是利用M N ⨯观测矩阵Φ的M 个行向量{}1Mj j ϕ=对稀疏系数向量进行投影,即计算Θ和各个观测向量{}1Mj j ϕ=之间的内积,得到M 个观测值(),1,2,M j j y j ϕ=<Θ>=…,,记观测向量12(,,y )M Y y y =…,,即T CS Y X A X =ΦΘ=Φψ= (2.5)这里,采样过程是非自适应的,也就是说,Φ无须根据信号X 而变化,观测的不再是信号的点采样而是信号的更一般的K 线性泛函。

对于给定的Y 从式(2.5)中求出Θ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但由于M N <<,即方程的个数少于未知数的个数,这是一个欠定问题,一般来讲无确定解。

然而,如果Θ具有K - 项稀疏性(K M <<),则该问题有望求出确定解。

此时,只要设法确定出Θ中的K 个非零系数i θ的合适位置,由于观测向量Y 是这些非零系数i θ对应 的K 个列向量的线性组合,从而可以形成一个M K ⨯的线性方程组来求解这些非零项的具体值。

对此,有限等距性质给出了存在确定解的充要条件。

这个充要条件和Candes 、Tao 等人提出的稀疏信号在观测矩阵作用下必须保持的几何性质相一致。

即,要想使信号完全重构,必须保证观测矩阵不会把两个不同的K -项稀疏信号映射到同一个采样集合中,这就要求从观测矩阵中抽取的每M 个列向量构成的矩阵是非奇异的。

从中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非零系数的位置来构造出一个可解的M K ⨯线性方程组。

然而,判断给定的CS A 是否具有RIP 性质是一个组合复杂度问题。

为了降低问题的复杂度,能否找到一种易于实现RIP 条件的替代方法成为构造观测矩阵的关键。

文献[10]指出如果保证观测矩阵Φ和稀疏基ψ不相干,则CS A 在很大概率上满足RIP 性质。

不相干是指向量{}j ϕ不能用{}i ψ稀疏表示。

不相干性越强,互相表示时所需的系数越多;反之,相关性则越强.通过选择高斯随机矩阵Φ作为即可高概率保证不相干性和RIP 性质。

例如,可以生成多个零均值、方差为1/N 的随机高斯函数,将它们作为观测矩阵Φ的元素j ϕ,使得CS A 以很高的概率具有RIP 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