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透视技法 第一章 透视学的基本概念
2-3绘画透视学教学大纲
《绘画透视学》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述1 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2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第二章平行透视1 平行透视概念2平行透视作图法3平行透视中常见的一些毛病4平面作品欣赏第三章成角透视1 成角透视概念2成角透视作图法3三维空间成角透视图欣赏第四章倾斜透视1斜面透视2斜面灭线3方形物的仰、俯视4空间倾斜透视图欣赏第五章人物透视1 单个人物透视2组合人物透视3 作品欣赏第六章曲线透视1圆的透视2圆的透视运用3建筑中的尖形曲线透视4椭圆的透视与应用5作品欣赏第七章阴影透视1阳光阴影2灯光阴影第八章反影透视1水面反影透视2镜面反影透视二、学时分配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12学时,训练教学为28学时。
《绘画透视学》教学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作用和任务《绘画透视学》是从造型艺术的需要出发,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透视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美术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阴影与透视图绘制的原理与方法。
重点掌握点、线、面、体的阴影的绘制,熟练掌握物体的两点透视图的绘制方法。
了解物体一点透视的绘制方法,了解轴测图的正等测、正二测、斜二测及其阴影的画法,掌握各种透视图阴影的绘制方法。
初步具备工业产品开发设计的构图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画法,并把它运用于习作和创作中,并运用平面的轮廓形状和景物的空间立体感,使学生在写生与创作中学会正确观察与分析被画对象本身的组合及透视现象,以期达到一种有目的的实践,从而对自然界中的人和景物复杂的透视现象作较准确的处理,避免一种束手无策的状况,最终使这种现象透视规律如同(语法)一样,自然地溶化到学生的绘画(语言)中,在创作和写生中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以适应中等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与先修课绘画,后续课室内设计有紧密的联系。
第一章_透视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视平线: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心 点:是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影,它必定落在视平线上。 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的连线,它与画面垂直。 视 域:固定视点所见的范围,又称 视圈或视野;通常把视域看成一个圆 形;视角为 60度的视 视平线 画面 视域 域称正常视域。 心点
视线 视中线 基线
视点
基面
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wl: wl: wl: wl: wl: wl: wl: wl:
二
原线、变线、灭点
原
变
线:与画面平行的线,不产生透视变化,只有近长远短、近 粗远细的变化。 (1)水平线:平行于画面,平行于地面。 (2)垂直线:平行于画面,垂直于地面。 (3)斜 线:平行于画面,斜角于地面。 线:与画面成一定角度的线,产生透视变化。实际相互平行 的线,由于透视变化而近宽远窄最终消失于一点。 (1)直角线:平行于地面并与画面成直角。 (2)成角线:平行于地面并与画面成斜角。 (3)近低远高的线:与画面、地面都不平行,近低远高。 (4)近高远低的线:与画面、地面都不平行,近高远低。
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原线、变线、灭点
天点
近低远高线
左余点
右余点 视平线 成角线 近高体由于近大远小的 透视变化,渐渐缩小为 一点,这一点就称为灭 点(或消失点)。灭点 包括心点(主点)、余 点、天点、地点。 (1)心点:即主点,是与画面垂直的线的灭点。 (2)余点:视平线上除心点以外的点都称余点。在心点左 边的点叫左余点,在心点右边的点叫右余点。与视 中线(中视线)成45度角的线的灭点叫距点,也有 左右距点之分。 (3)天点:在视平线以上,是近低远高变线的灭点。 (4)地点:在视平线以下,是近高远低变线的灭点。
(绘画)透视学分类与基础知识
西方: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发 展
• 乔托 用透视和明暗来表现人物和景物 • 阿尔伯蒂 《绘画论》 • 弗朗西斯卡 《绘画透视学》 • 达·芬奇 《画论》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中国透视学的发展:
• 南北朝画家宗炳 《画山水叙》 • 北宋画家郭熙 《林泉高致》 •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 •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 的《山水论》
(绘画)透视学分类 和基础知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概述 透视学基础知识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倾斜透视 曲线透视 人物透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第一章 透视学概述
第一节 透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透视、透视学、透视图 1、何谓“透视” “透视” 就是透过透明的介质看物体,并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法
1.多视点(多个视点观看景物,以表现宽大 的场景和丰富的情节内容) 定位转向、定向平移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法
2.高视高(观察点在高处微俯视和多视点的 方法表现前后景物,以表现不同时间的景物 和宽深的场面) 3.远视距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第四节 中西透视学的异同
一、中西透视学的相同点
①视觉规律都是一致的 ②绘画空间的表现方式是相同的 ③在造型上符合透视法则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二、中西透视学的不同点 西方透视学称焦点透视(一点透视)
用静止科学而又理性的眼光分析透视现象:单一 化、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条视平线、一组灭点, 视域空间是受限制的。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具体性。 透视图或作品以再现现实为主,追求形似。
素描透视知识点总结
素描透视知识点总结一、透视的概念透视,是指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关系,表现空间深度和远近距离的艺术手法。
在绘画艺术中,透视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能够帮助画家表现三维空间的深度和远近关系,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立体感。
二、平面透视和立体透视1. 平面透视平面透视是指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透视描绘,通过线条和比例关系来表现物体远近的位置和大小。
画家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线条和形状,利用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技巧来创造出空间深度和远近感。
2. 立体透视立体透视是指在绘画中通过色彩、光影和明暗的对比来表现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
画家通过掌握色彩的运用和光影效果,能够让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使观者产生空间距离和远近感。
三、透视的基本原理1. 线性透视线性透视是指在画面中使用线条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大小关系。
通过线条的对比和比例关系,能够让观者产生一种空间距离和远近感。
常见的线性透视有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 一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以一点为中心,通过线条在不同方向上收敛,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
画家可以利用一点透视来表现单一的远近关系,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
- 二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以两点为中心,通过线条在不同方向上收敛,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大小关系。
画家可以利用二点透视来表现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远近距离,使画面更加立体和具有层次感。
- 三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以三个点为中心,通过线条在不同方向上收敛,来表现物体的立体空间关系。
画家可以利用三点透视来表现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空间距离,使画面更加立体和丰富。
2. 色彩透视色彩透视是指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表现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立体感。
画家可以通过掌握色彩的运用和光影效果,来让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使观者产生空间距离和远近感。
四、透视的绘画技巧1. 线性透视的绘画技巧- 掌握远近关系:画家在进行透视描绘时,要注意观察和描绘物体的远近位置关系,利用线条的对比和比例关系来表现远近的空间距离。
小学美术透视知识点总结
小学美术透视知识点总结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它是指通过在画面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大小关系,使得画面更加立体感和真实感。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透视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下面是小学美术透视知识点的总结:1. 透视的概念透视是一种用于创造艺术作品的技巧,通过在平面上绘制出三维图像,以传达深度和现实感。
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能够使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
2. 透视的种类透视分为线性透视和空间透视两种。
线性透视是用水平和垂直线条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大小关系,而空间透视则是通过色彩和明暗对比来实现这一目的。
3. 透视的原理透视的原理是基于人眼视觉的特性而来的,人眼在看远处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较小,而看近处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较大,透视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
4. 透视的基本要素透视的基本要素包括视点、视线、消失点和投影线。
在绘画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合理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关系。
5. 透视的应用透视应用广泛,不仅在绘画中使用,还可以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
在绘画中,透视可以帮助画家更好地表现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6. 绘画中的透视技巧在绘画中,透视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辅助线、透视点等手段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和大小关系。
画家在使用透视技巧时,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和角度,以及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感,从而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总的来说,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透视知识点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从小就掌握好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为以后的绘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概念
21
因此可以说有远近才有透视现象,没有远近就没 有透视现象。 那透视图形又是 怎样产生的呢? 透视图形的产生 是由于景物反射到 景物反射到 人眼内的光线通过 画面时,与画面有 画面时, 许多交点, 许多交点,把这些 交点连接起来就成 了透视图。 了透视图。
22
二、透视图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一)近大远小(平行于画面又相互平行的直线) 近大远小
25
(二) 不平行于画面而相互平行的直线的透视 愈远愈相互靠拢,到无穷远时消失为于一点。 愈远愈相互靠拢,到无穷远时消失为于一点。
26
图中的AA1、BB1、CC1…的长度相等,则A、B、 C…各点连线 各点连线与A1、B1、C1…各点连线相互平行。各 各点连线 条直立杆的透视由近到远逐渐缩短,即各条直立杆的 顶底点反射的光线的接近逐渐缩小,到无穷远时,顶 底点反射的光线接近等于零,成为一条视线,这条视 这条视 线与画面只有一个交点,就是它们共同的灭点。 线与画面只有一个交点,就是它们共同的灭点
图1
43
图2
44
图3
45
什么叫视心线?视心线就是视锥的中轴线,它表示 什么叫视心线?视心线就是视锥的中轴线 中轴线 画者注视的方向 注视的方向。 注视的方向 视心线在平视时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 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如图。 视心线在平视时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
46
视心线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如图: 视心线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 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
2
3
当漫步街道的时候,只要稍为留心观察一下街 景,就会显而易见地发现:同样的东西,近处的大, 远处的小,连街道也是越远越窄,这就是透视现象。
4
5
建筑物一般多为三度空间的立方体,由于 建筑物与画面放置的 角度和我们视角不同,在 建筑绘画中通常有三种透视状况: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透视学的基本概念
7. 视平面HP(Horizontal Piane):视平线所在的水平面 8. 视高H(Height):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
9. 视距D(Distance):视点到视心点的垂直距离。
10.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11.基面GP(Gra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立点的所在面。 12.基线GL(Gra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13.灭点VP(V)(Vanishing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
透视三要素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 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透视的名词术语 1. 视点EP(Eye Point):画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2. 停点SP(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也称驻 点。 3. 画面 PP(Picture Piane ):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 平面,是构成透视图形必备的条件。 4. 中心视线CVR(Central Visv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 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 5. 视心CV(Center Of Vision):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 称心点、主点、视心点。 6. 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hreshold):固定视点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60°视 角左右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点,也称消失点。
14.中心视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点所做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 中垂线。
15.测点M(Measvring):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
绘画透视原理与技法优秀课件
动画场景设计
*
电子游戏中的场景设计
绘画透视规律与表现技法 huihua toushi gui lv yu biao xian jifa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
*
(1)视点 视平线 距点 观画者眼睛的位置叫视点。当观画者注视前方,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的一点叫主点(心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 由观画者的视点到画面的距离叫视距,从主点到左右两边距离各等于视距的两点叫距点。
透视现象
绘画透视 第一节 透视的基本概念 1、 绪论 (1) 透视现象 当我们观察景物时,由于距离和位置不同,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这就是透视现象
绘画透视
(2) 透视的原理
*
(3) 透视的起源与发展 绘画艺术的时空状态分为一次元、二次元、三次元、四次元四种状态,一次元是指点和线的状态,二次元是指平面状态,三次元是指立体的状态,四次元是指立体加上时间的状态。人类的绘画艺术是逐步由一次元状态进步到四次元状态的,其中,由二次元平面上表现三次元立体的透视图法是这一进步的关键。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透视图法诞生了。15世纪初,建筑家、画家菲力浦·布鲁内勒斯奇首先根据数学原理揭开了视觉的几何构造,奠定了透视图法的基础,并提出了绘画透视的基本视觉原理。
*
原线
变线
*
原线
变线
*
原线与变线
*
原线与变线
XIAO SHI DIAN XIAO SHI DIAN XIAO SHI DIAN XIAO SHI DIAN
错误的消失点
*
思考题: 了解透视学在本领域的运用前景,熟记透视学上的常用术语。
插图
绘画透视规律与表现技法 huihua toushi gui lv yu biao xian jifa
高中美术知识点:透视原理
高中美术知识点:透视原理
透视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它能够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深度。
下面是高中美术中透视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 透视的定义:透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规律,通过绘画的方式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立体的效果。
它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具有远近、大小、高低等空间感的表现。
2. 透视的要素:透视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视点、视线和消失点。
视点是指观察物体所在的位置,视线是指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消失点则是指物体在视线上的投影点。
3. 透视的类型:透视一般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三种。
一点透视是指在一张平面上只有一个消失点,而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则分别表示有两个和三个消失点。
4. 透视的应用: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表现景深效果,使物体呈现出远近的距离感。
同时,透视还能够控制画面中的比例和形状,使得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
5. 透视的构图原则:在运用透视时,要遵循一些构图原则。
例如,要注意透视中的线条走向,保持线条的收敛性;要注意透视中的比例关系,使画面有层次感;要注意透视中的轻重和色彩,突出画面的重点。
以上就是高中美术中透视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掌握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可以更好地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
希望这些知识对你的美术学习有所帮助。
透视学 -美术学、绘画-1
视点位置偏中时。
视点位置度的变化 面对景物,左右移动视点 ,从宽度上选位观察,可以引 起正中线的左右位置变化。
小结
• 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讲,透视图的形成;视域 、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以及透视的基本规 律和画画时的视点位置的选择于构图。
焦点透视可以对同一形象形成大小不同的 投影。距离越远投影越大,当画面紧贴物体时 ,投影与物体相当。
焦点透视的画面,只有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才能得到稳定的投影效果。不同距离的物体才 能够在同一画面上体现近大远小的关系。
平行投影——散点透视 平行透视的视点与物体之间的视线,是按照 一定的投射角度,形成的平行视线群,相当于 无数个近距离视点以同向视线组成的集群观察 效应。也象征着一个视点的多方位移动观察方 法。
• 2.学透视学的意义和目的及工具 意义:透视学能运用到绘画、雕塑、摄影、建筑 效果设计、环艺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 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动漫设计、影视创作等 一切视觉领域。 目的:培养观察力、造型能力、表现力。 工具:铅笔、三角尺、量角器、圆规、做图纸。
小结 透视学的研究始终是围绕着 —— 观察 点、观察面、观察对象三者关系进行的。
• 1.4 透视的基本规律
• 1.4.1 景物深度的变化与近大远小 景物只要与视点的画面有深度变化,在视 觉中其形象就要从高度、宽度和深度上产生近 大远小的变化和消失现象。
等长的线段, 由于远近不同的 排列,可以引起 视角的大小变化 ,而视角的大小 又影响了线段投 影的长短。
视点距物体的远近及投 射视角的大小不能直接决定 投影大小。 线段与视点不论远近, 只要与画面保持等垂直距离, 投影就相等,反之则不等。
• 1.1 绪论 • 1.1.1 几个概念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 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 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
第一章 透视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第一章 透视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透视的定义:将三维的客观空间画到二维 的平面上,使二维的平面产生深度空间得 到三维的绘画效果。这就是透视。 透视一词的英文源自拉丁文Perspicere,意 思是透过透明面看物体。把看到的物体画 到平面上。因此,透视在美术上也指绘画 的一种方法。 三维空间即上下一维,左右一维,前后一 维。把景物的三维空间立体的表现在平面 上,这是一门科学,即是透视学。
如图所示:将平放的正方形ABCD画到透明面上,其 透视形就出现了ABCD的梯形。
第二节 基本术语
EP(Eye Point) 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 PP(Picture Plane) 画面:将景物透过透明面形成 的物象绘出来的媒介 GP(Grand Plane) 基面:景物投到画面的水平面, 画面和基面成90度角。 CVP(Central Visual Ray) 视心线:画面和视点的 距离,也即视距,视心线也画面垂直。 CV(Center of Vision) 心点:视心线与画面的交点。 VH(View Horizon) 视平线:由心点所引水平线。 视平线随着眼睛(视点)的高低变化 而变化。 GL(grand lime) 基线:画面和基面相接的线。 H(height) 视高:画者眼睛的高度,即视平线和基 线的距离。
散点透视:
又称“活点透视法”,它采取移动视点,漫视的 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将景物和自然,有机地组 织到一个画面里,是一种复之性的透视方法。绘 画构图带来了很大的自由性。“立万象胸 怀”“字山水之纵横”是其形象的表述。由于视 域的宽阔,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构图形式。如长卷、 立轴、条幅等,使表现幅度有更大的延续性,可 塑性。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独到 而精辟的透视画法。它的画面中心是分散的,形 体的表现常常给绘画带来散漫遥远的空灵感。
透视(平行)
教 案 用 纸第一讲 透视学的基本概念 引入新课:画静物几何体时的“近大远小”;观察固定物体,距离的远近所产生的视觉变化。
讲授新课:透视基本理论一、透视:概念(划书P1,—4):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
二、绘画透视学(划书P1,)研究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画法,以及如何应用在绘画写生和创作的方法就叫做绘画透视学。
三、为什么要学透视 四、焦点透视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意大利许多画家都开始热心对透视学的研究。
1、 启蒙:乔托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 1267年-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他突破了中世纪绘画缺乏艺术生命力的缺陷,创作了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
他并不喜欢僵硬的拜占庭绘画风格﹝ltalo-Byzantine ﹞,他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别加强了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感,也将过去平板的金或蓝色背景改为透视画法的一般风景。
此突破获得宗教界的喜好,使他大受欢迎。
乔托曾在佛罗伦萨、罗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兰、波伦亚、比萨、维罗纳、费拉拉等地制作壁画。
他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
从1305年至1308年,乔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8幅连环画,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
这些壁画被誉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
所有壁画至保存完好,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座教堂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宝库之一。
在阿累那教堂众多的壁画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后两幅是乔托最有名的杰作。
1334年6月,乔托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钟楼,并为此楼设计了部分浮雕。
素描透视讲解知识点总结
素描透视讲解知识点总结一、透视的概念透视是指通过观察物体在不同远近距离时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感的绘画技法。
透视分为线性透视和大气透视两种,线性透视是通过线条和直线的变化来表现物体在视觉上的远近,而大气透视则是通过颜色、明暗和细节的模糊变化来表现物体在远近距离时的视觉效果。
在绘画中,透视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空间位置,使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和深度感。
因此,掌握透视的原理和方法对于绘画和美术创作都非常重要。
二、透视的原理1. 线性透视的原理线性透视是通过线条和直线的变化来表现物体在视觉上的远近。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视点:绘画中视点是指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也是观察物体的角度和方向。
在线性透视中,视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物体在画面上的大小和位置。
(2)视线:视线是指观察者的眼睛和物体之间的直线,也可以理解为观察者看到物体的方向。
视线在绘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和远近关系。
(3)消失点:在线性透视中,消失点是指物体的边缘线在视平面上相交的点,也是物体在远处或近处产生的视觉效果。
消失点的位置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物体在画面上的透视效果。
2. 大气透视的原理大气透视是通过颜色、明暗和细节的模糊变化来表现物体在远近距离时的视觉效果。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色彩变化:在远处的物体会受到大气中的颗粒和水汽的影响,使其颜色变得更加苍白和模糊。
因此,在绘画中可以通过调整颜色的明暗和亮度来表现物体远近的关系。
(2)明暗对比:远处的物体通常会受到光线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暗对比较弱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物体的阴影和光影来表现其远近关系。
(3)细节处理:远处的物体细节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变得模糊和不清晰,因此在绘画中可以通过减少远处物体的细节来表现其远近关系。
三、透视的方法1. 单点透视法单点透视法是透视中最基础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透视方式。
其原理是通过一个消失点来表现物体在远近距离上的大小和位置。
透视美术知识点
透视美术知识点透视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它可以帮助画家在二维画面上创造出立体感。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关于透视的基本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透视技法。
1.透视的定义和原理:透视是指在绘画中,通过线条和视角的运用,以及远近关系的处理,使画面中的物体具有逼真的立体感。
透视的原理是基于人眼在观察物体时产生的视觉效果,即远离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较小,而靠近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较大。
2.透视的类型:透视可以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只有一个消失点,适用于正面观察的场景。
二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有两个消失点,适用于侧面观察的场景。
三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有三个消失点,适用于倾斜观察的场景。
3.透视的要素:透视包括水平线、消失点和视点等要素。
水平线是指画面中的水平线,决定了视角的高低。
消失点是指物体在画面上的线条都会汇聚到一个点,用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关系。
视点是指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决定了视角的角度和位置。
4.透视的应用:透视可以应用于各种绘画作品中,例如风景画、人物画和建筑画等。
在风景画中,可以运用透视来表现远近山川的层次感。
在人物画中,可以通过透视来展现人物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
在建筑画中,透视可以用来表现建筑物的逼真和立体感。
5.透视的练习方法:要掌握透视技巧,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
可以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开始,逐渐增加复杂度,练习画出不同角度的立方体和棱柱。
还可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尝试用透视的方式将其绘制出来。
6.透视的注意事项:在运用透视技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根据物体的远近关系合理安排消失点和视点的位置。
其次,要注意线条的收敛和变形,使物体的透视效果更加真实。
最后,要注意光照和阴影的处理,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总结:透视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技巧,它可以帮助画家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通过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点和练习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透视技巧来表现画面中物体的远近关系和立体感。
素描—透视基础知识(幼师美术技能课件)
绘画与创意
第一章 素 描
第二节 透视基础知识
第二节 透视基础知识
一、透视概述:
我们看同样的物体,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会有近大 远小、形状有变的感觉。例如一开一闭的两扇窗,看起来就明 显不一样,这种现象叫透视现象。
第二节 透视基础知识
二、透视相关术语:
●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
正方形放平会成 为梯形;圆形放平就 变成椭圆形
椭圆形的最短直 径从垂直方向将圆面 分为完全相等的两个 部分。椭圆形的最长 直径则从水平方向把 圆面分成不相同的两 个部分
●规律:近的部分略 大,远的部分略小。
第二节 透视基础知识
课后作业:
要求: 1.画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示意图,要求 标注出视平线、心点、消失点的位置。(8K作业 纸)
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主点(心点):
视中线
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
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
交的一个点
●消失点:方形物体
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
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
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第二节 透视基础知识
三、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又称为
视中线
一点透视。平行六面
体(正立方体)的正
面与画面平行,平行
六面体最少只看见一
个面,最多看见三个
面,与画面成直角的 视平线
心点
线都消失于心点
●规律:其中有四条 边线与视平线平行, 有四条边线上下垂直 ,还有四条边线总是 向心点集中
第二节 透视基础知识
三、平行透视:
第二节 透视基础知识
三、平行透视:
1-绘画透视学基础教程
• 13、天点: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上方的直立灭
线上。
14、地点:是近低远高向下倾斜线段的消失点,
在、平行透视
• 概念: • 六面体中,只有一个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方 向,就叫平行透视。
四、一点透视原理和制图方法
• • • • • • • • • • • • • • 1、原理分析 特点:(1)有且只有一个消失点, 即视心(CV) (2)方形体中,凡垂直画面PP 且与基面(GP)平行的棱线均消 失于视心(CV)。 (3)方形体中凡平行于画面PP 且与基面(GP)垂直的棱线不 消失于任何一点。 (4)方形体中,凡平行于画面 PP且又平行基面(GP)的棱不 消失于任何点。 (5)方形体中只有一个面 与观察者最近。
离为视距。
• 图中圆圈内 60°视域以内 的方形,圆圈 以外是超出视 域以外的方形。
5、视平线:由主点向左右延伸的水平线。
6、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叫变线。
• 7、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称原线。 • 8、灭线:画面中的景物变线与消失点连接的线段称灭线,又叫消失线。 • 9、消失点: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逐渐向远方伸展,愈远愈小愈靠近,
绘画透视学基础教程 第一讲 透视学的基本概念
一、透视与透视现象
• 1、何谓“透视” • ‘透视’(perspetitive),最初研究透视 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 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 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 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 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 2、视圈(视域):人眼位置固定时所见外界景物的范围, 头部不转动,眼光向前看,从画者的眼即视点到60°的视 线所形成的圆锥,视锥与透明“画面”相接的底面圆形, 叫视圈或者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透明平面”的玻璃板,在透视学中 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显然 这个“画面”不是我们实际作画的画纸或画布 而是我们借以研究透视图形的假想平面。写生 就是将这个假想中的透明画面上显示的图形, 等样缩小画在画纸上。
静物 布雷沃 1990
克劳得.洛兰 《有舞蹈人物的风景》1648年
因此在研究透视规律时,必须在画者 和被画景物之间竖立一块假想的透视平 面,要研究的千变万化的景物透视图形,都 在这块透视的平面,离开了这块平面,透视 图形就失去了落脚场所.
1、在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应将取景框置于正 常视域内,取景框是否置于正常视域内,决定 于视距的的远近.视距不应太近,否则取景就 会超出正常视域之外.
写生时,视距应不近于取景框高度(宽长于高 则取宽多)的一倍,尤以一倍半至两倍远最适 宜,这样视距的取景,都在正常视阈内.
然而人们在观看大型物体时(如高楼大 厦)时,为看清对象的细部,常采用大视角 近视距;在观看小型物体(如火柴盒和手表) 时,需将物体置于眼球焦距之外,则采用小 视角远视距。 这里所说的视距远近,是视距与视圈直径 比较的相对远近,不是用尺量的绝对距离。
画面
基线
地平面
视距:画者与画面之间,目点至画面(心 点)的垂直距离,称为视距. 视距的远近要按照写生和创作的主题思想 和构图需要来确定.画面总是紧靠在最近的被 画物体或最近的地面的前面.
进景 后物 退和 形画 成面 两位 图置 视固 距定 远不 近变 不, 同由 。画 者 前
A图视距近, B图视距远, 两图取景范围 相同,但两图 的景物透视图 象则有所不同
画者与景物位置不变,将画面推远拉近, 形成两图视距远近不同,A图视距近,B图视 距远,两图取景范围明显不同,但景物图形 完全相同。若将A图的远景放大,则与B图的 图像完全一样。
近视距的视角大,如同用广角镜头拍摄场 景,深度感强,远近物体大小悬殊,有动感; 远视距的视角小,如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场景, 进深浅,远近物体大小相仿,感觉平稳。画 者应根据构图需要自行设定。
弗朗西斯科.博罗米尼 正仰视下的圣卡罗屋 顶
德弗 拉朗 萨西 皮斯 兹博 教罗 堂米 屋尼 顶罗 马 圣 艾 沃
.
. . .
透 视 术 语 和 做 画 框 架
基面:放物体的平面称为基面.平视时放物体 的地面或其他平面(桌面或平台)统称为基面.
果蓝静物
塞尚
基线:画面和基面相接的线叫基线.即取景框 的底边。
视点(目点):即画者眼睛的位置,以一点表 示。 视线:视点和物体之间的连接线
视线
画面平行于画者颜面,垂直于中视线;平 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俯仰时的画面倾斜 或平行于地平面。
平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斜 仰 视 时 与 地 平 面 倾 斜
安 尼 巴 莱 卡 拉 齐 《 圣 母 升 天 》
画 家 画 肖 像 木 版 画 1525
说 明和 这达 种芬 写奇 生同 装时 置代 而的 作德 的国 木画 版家 画丢 勒 为
丢勒 《画家画曼陀林 》木版画 1525
丢勒 《画家画瓶饰》 木版画 1538
丢勒 《画家画卧妇》 木版画 1538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 “Perspicere”,“透而视之”。其含义就是透过 透明的平面来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 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而所描的图形却如 实表现了空间距离和准确的立体感,这就是物 体的透视形.
《耶稣信徒的习作》 图一 达.弗奥尔里
图二 拉裴尔
斜 俯 视 时 与 地 平 面 倾 斜
正 俯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正 仰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柯勒乔 《圣母升 天》壁画 帕尔马 大教堂 在柯勒乔的天使 旋涡中,圣母玛 利亚从旋涡中慢 慢来到表面,无 数的天使从一圈 一圈的云中敬慕 着她。
图中诸画者离开取景框和视圈的视距不等,视 角大小也都不同。 以视圈半径心F(心点至F点)为基准, 画者A视距为1心F,视角为90度; 画者B视距为1.5心F,视角为67度; 画者C视距为2心F,视角为28度。 将中央大图空间关系分别转为平面,就是上下 排列的五个小图,表示了目点、视距、视角、取景 框和视圈的平面作图关系。
视角:人眼看物体,通过光线(即视线)向眼 睛集中所形成的角度为视角.
视域:头部不转动,目光向前看,所能见到的 范围称为可见视域. 在可见视域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是清 晰可辩的,只有在视角大约六十度的范围内,所 见到的物体才是清晰正常的,而四周的景物形 象相对模糊.这大约六十度视角的视阈范围,称 为正常视域.
可见视域水平视角达188度(左右眼各为 156度角,两眼共同覆盖124度角),垂直视 角约为140度(中视线上65度角,下75度 角);整个视域屏幕近似椭圆形。
在可见视域中央,图形显示正常的为正 常视域正常视域为一圆锥空间,目点在锥顶, 顶角为视角,约为60度角中视线为圆锥轴线。 正常视域形如喇叭画面插入其间交得的圆周 为60度角视圈,是正常视域在画面上的范围。
光线照射物体,物体反射光线经眼球瞳孔 投射到视网膜上,并由此进入大脑产生视觉. 整个视网膜的内壁成凹球状,它的中央部分正 对瞳孔,处在光轴上,较为平坦,并且布满了对 色彩光线细节等信号很敏感的细胞,所以显现 于视域中央的图像清晰可辨;视网膜边缘偏离 光轴,壁面凹曲焦距不准,分布的多为对夜间 运动对象较敏感的感官细胞,所以视域四周显 示的图象拗忸变形,模糊不清.透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透视图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透视的基本术语与名词概念 第三节 空间直线消失现象及其透视规律
达.芬奇曾叙述过如何描绘对象:“取一张对 开纸大小的玻璃板,将它稳固的树立于眼前,即在 你眼睛和你所要描绘的物体之间,然后站在使你的 眼睛离玻璃三分二臂尺(约76 厘米)的地方,用 器具夹住头部使之动弹不得,闭上或遮住一只眼, 用画笔或红粉笔在玻璃板上描下你透过玻璃板所见 之物,在将它转描到好纸上,如果你高兴还可以设 色,画时好好利用大气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