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
三、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2、创造社:创造社是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刊》等。
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3、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
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刊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国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4、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幽默、泼辣,对中国现代散文了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三美”诗论: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
“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6、《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作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般木》和《女神之再生》。
在思想内容一,《女神》强烈地体现了“王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
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的基调、自由的诗体形式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简答题
1、简析《女神》的爱国情思。
(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女神》的个性解放要求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是个性解放不仅是个性本身,而是将个性解放作为社会、大众、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个体与社会、大众、民族、国家融为一体了。
第二是个性解放要求既表现为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也表现为破坏一切旧物(包括旧我),实现新“我”精神。
(2)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这是和上述个性解放要求密切相关的一个内容。
对黑暗罪恶的旧世界旧中国及一切旧事物旧礼教的反抗叛逆精神是《女神》的主要精神。
(3)爱国情思的抒发。
这和上述两点内容有密切联系。
对旧中国的憎恶和反抗,对理想中的新和祖国的热爱,为新生祖国献身,是爱国情思的主要内容。
2、简答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1)自我的写直。
郁达夫虔信法朗土关于“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断言,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2)感伤的抒情。
郁达夫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且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
以抒情为艺术中轴,他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更不去经营情节的曲折、紧张,他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3)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的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也就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4)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具有深湛的文学修养与杰出的文学才华,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
3、简答《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答:《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强光照亮了诗集中大部分的诗作。
(1)《女神》采用了内在情感化、极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2)在想象方式上则具有想落开外的奇特想象,与本来形态相距极远或改变性的极度夸张。
(3)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则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4、简答《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答:(1)《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鲁迅经常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来表现人物。
(2)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3)很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风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
土文学。
(4)小说结构形式新颖,体式繁多。
(5)语言上以口语为基础,具有简洁、洗练、生动、峭拔的特点。
5、简析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缺失。
答:“问题小说”产生于文学革命,经文学研究会的理论阐释和冰心、叶绍钧、王统照等文研会作家的创作而呈一时之盛,也和当时介绍易卜生的“问题剧”及俄罗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有关。
“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人生的各种问题,如婚姻恋爱、教育、家庭、儿童、社会习俗等等问题,敏锐地感悟并批判了种种社会问题的弊端,其中最为作家关注的是人生意义这一根本问题。
“问题小说”表现了作家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使“五四”文学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问题小说”的不足之处是艺术上带有观念化,抽象化的缺失,未能致力于鲜活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与“问题小说”同时的戏剧方面的“问题剧”,其特点意义及不足与“问题小说”基本相同。
6、简答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
答:(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2)恬谈从容,真率亲切,笔调流畅,舒徐自在。
(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简单味”之外有幽默味、苦涩味。
7、简答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其实出特点在于: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著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增加诗的韵律感。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徐志摩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各有变化,不大拘泥;讲诗的形式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徐志摩的诗富于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
五、论述题
1、举例分析阿Q形象。
答:(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消除耻辱,取得安慰。
比如阿Q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的局面,虽然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耳光的“转败为胜”的办法来“战胜”对方,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
(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
他很自尊,可偏偏头上有几个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着。
(3)阿Q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
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换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
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
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
(4)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
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
2、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答:《屈原》在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决战中全力塑造了屈原的崇高形象。
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卓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古代一个人文主义者。
面对秦国的步步进逼,他从祖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政治主张,面斥秦使张仪的阴谋。
受到陷害后的屈原从申述、规劝转而抗争,处处表现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而把个人的安危、进退、荣辱完全置于度外。
被关进东皇太一庙后,屈原也不向淫威和死亡屈服。
在“雷电颂”中,他希望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同化,把一切黑暗的势力摧毁。
这时的屈原已融聚了作者的理想而成为光明的化身、力量的化身,其性格发展到了顶点。
最后屈原为卫士所救,潜到汉北,以图再起。
这种处理显然寄托着作者希望正义的力量不被杀绝而能因风而生的愿望。
郭沫若塑造的屈原形象,是反抗强权、捍卫民族利益的志士的形象,在当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3、分析闻一多的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答:贯穿《红烛》与《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
(1)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闻一多的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
在《孤雁》一诗中,他以流落失群的孤雁自比,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如归去”的慨叹。
(2)反帝反种族歧视。
留学美国的闻一多目击帝国主义的腐败、丑恶,感受着民族歧视的心理压力,他在一些诗篇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
(3)对军阀统治下的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在他的诗中,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的悲苦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4、以《死水》为例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体诗理论。
(1)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一行诗中的音乐、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
全诗五节二十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九个音节),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很强。
(2)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他的诗注得色彩对比,使诗画相通,令人目迷五色。
(3)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也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
建筑美是“三美”诗论中闻一多的着急之处,在新诗形式美的探索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