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物理化学适用专业:精细化工应用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食品工程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计划学时:66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物理化学》是化工、食品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

它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修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等后续课:《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反应工程》、《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设计》等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原则。

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物理化学》课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教学中要力求以经典理论为主线,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体现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内容的项目化、模块化。

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效、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物理化学》课是化学专业开设的基础原理课程,本课程是化学专业大学生在已学习《普通化学原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化学专业主干课程,分成上下两个学期开设。

由于大学一年级《普通化学原理》课程的铺垫,该课程的目标应放在更高层次上,力求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普通化学原理》课程后,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与物理化学有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通过物理化学的学习,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尊重事物的科学态度,更进一步深化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初步具有探索事物本质的勇气和精神,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参考书、教学课时教材:《物理化学》高师万洪文主编,2000年12月底出版参考书:《物理化学》南京大学傅献彩主编教学课时:总计学时 85三教学内容1 绪论2 热力学基本原理(1)热力学基本定律(基本定律的产生数学表达式的意义及应用)(2)典型过程分析(可逆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卡诺循环过程)(3)热力学函数间相互关系3 统计热力学基础(1)统计力学基础知识(等几率假定微观状态数分布)(2)波尔兹曼分布律(最可几分布平衡分布)(3)宏观系统热力学量的与配分函数的关系(4)配分函数的计算(平、转、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5)各种运动形式对热力学量的贡献4 多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偏摩尔量与化学势(2)单组分多相系统的热力学(克-克方程单组分系统相图)(3)多相平衡的一般条件及相律(相平衡条件相律推导及应用)(4)多组分平衡系统化学势表达式(活度参考态标准态)(5)稀溶液的依数性(6)两组分系统相图(气液相图分析凝聚系统相图)5 化学反应系统热力学(1)标准热化学数据(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2)化学反应标准热力学函数改变值的计算(3)非标准状态下热力学函数改变值的计算(4)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及变化方向和限度(5)化学反应系统平衡条件的讨论6 电化学(1)电解质溶液(导电特征溶液理论活度系数)(2)电化学系统热力学(可逆电池及电极电动势产生机理电化学势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3)电极过程—极化与超电势(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4)电化学应用与前沿(pH测定腐蚀与防腐化学电源)7 化学动力学(1)基元反应和典型复杂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连串反应)(2)反应历程及近似处理方法(稳态近似平衡假设)(3)气相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单分子反应理论)(4)过渡状态理论(势能面气相反应经典过渡状态理论)(5)现代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流动技术驰豫技术)(6)链反应(直链反应及其动力学特征支链反应与爆炸)(7)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基本定律量子产率光化学反应动力学)(8)催化反应(均相催化酶催化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9)化学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子反应动力学简介)8 界面及胶体化学(1)界面现象及界面自由能(弯曲表现现象介稳状态)(2)溶液的表面吸附与表面活性剂(Gibbs吸附公式润湿铺展)(3)固体表面吸附( Langmuir, BET吸附等温式)(4)胶体性质与结构 ( 性质稳定性胶团结构)(5)大分子化合物性质与大分子溶液(Donnan平衡分子量测定)四教学要求1 要求通过对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学习,了解热力学方法的特点。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连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学科与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等应用学科的桥梁。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热力学方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使学生掌握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相律分析相平衡问题,掌握单组分和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3、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组成,了解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了解电解、电镀、原电池等电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使学生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反应机理的推测方法。

6、使学生掌握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剂、吸附、乳化、胶体的稳定性等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应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如热力学函数、相律、化学平衡常数、电极电势、反应速率常数等。

2、理解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推导过程和物理意义,能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高二物化生报考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高二物化生报考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高二物化生报考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高二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制定和推广。

这些标准和大纲不仅规范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备考。

本文将介绍高二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1. 高二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高二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主要由教育部物理学教研组制定,并按照高中物理学的基本要求和学科特点进行规划。

该标准和大纲围绕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实验技能以及知识应用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教学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运动的规律、能量与能量转换等内容。

2. 高二化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高二化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由教育部化学学教研组负责制定。

该标准和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

学生将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组成与变化、能量变化与储存等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3. 高二生物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高二生物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由教育部生物学教研组进行制定,依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该标准和大纲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生命现象的发生机理和调控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学生将学习生物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物多样性等内容,通过实践探究提高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与应用。

总结起来,高二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指导和教学要求。

学生在按照这些要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概念和原理,提高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和大纲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准备高考和未来的学习与研究。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作为大学化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物理化学教学对学生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合理、系统的物理化学课程框架,并说明在这一课程中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以及评估方法。

二、课程设置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2. 学时安排:共计72学时- 理论课程:48学时- 实验课程:24学时3. 授课方式:理论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互动讨论;实验课程以实验操作为主,辅以实验报告撰写。

4. 先修课程:无(但建议具备一定的基础化学知识)三、课程学习目标1. 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熟悉常见物理化学实验方法;2. 能够理解和解释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量子化学的基本原理;3. 具备设计和实施物理化学实验的能力,并能正确解释实验结果;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相关学术论文。

四、教学内容安排1. 基础理论介绍(8学时)- 1.1 物理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1.2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1.3 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常用仪器设备- 1.4 物理化学中的数学工具2. 热力学(16学时)- 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2.3 理想气体混合与溶液- 2.4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 2.5 热力学平衡和影响因素3. 动力学(12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 3.2 反应平衡和反应机制- 3.3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 3.4 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过程4. 量子化学(12学时)- 4.1 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4.2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4.3 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4.4 化学键的量子化学解释5. 物理化学实验(24学时)- 5.1 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5.2 热力学实验- 5.3 动力学实验- 5.4 量子化学实验五、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实验课程采用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和结果分析三结合的方式。

高二物化地报考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高二物化地报考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高二物化地报考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高中教育中,物理、化学和地理是三个非常重要且广受关注的学科。

对于那些希望选择物理、化学和地理作为高考报考科目的高二学生来说,了解物化地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高二物化地报考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计划和备考策略。

一、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能量转化与宇宙法则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二物理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

同时,学生需要培养物理实验、观察、实际操作等实践能力。

2. 思维能力与方法学生需要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包括观察分析、问题解决、实验设计等。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运动方程、力学定律等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需要具备科学态度,包括质疑精神、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等。

学生需要认识到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培养科学责任感。

二、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反应的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二化学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化学反应等。

同时,学生需要培养化学实验操作、实验技巧等实践能力。

2. 思维能力与方法学生需要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学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化学计算等方法。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需要具备科学态度,包括质疑、探究、创新等。

学生需要认识到化学学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

高二地理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地球的构造与变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等。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日后深入学习化学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2. 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化学领域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1.1 物态变化1.2 热力学基础1.3 化学平衡2. 物理化学实验2.1 量热实验2.2 晶体学实验2.3 分析化学实验3. 物理化学实践3.1 计算化学3.2 显微镜技术3.3 光谱学4. 期末综合实验及成果展示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20%;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 实验报告和作业占总成绩的20%;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五、教学要求1. 学生应按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实验操作;2. 学生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和作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3. 学生应按时复习,做好笔记和总结,为考核做好准备。

六、教学保障1. 教材:《物理化学》第5版;2. 实验器材:齐全的物理化学实验器材;3. 师资力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物理化学教师;4. 教学环境:整洁、安全、适合学习的教室和实验室。

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通盘考虑各方面的教学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物理化学》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100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36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药学、药剂、生物技术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物理化学是药学、药剂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从研究化学现象与化学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以及物质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问题等等,其原理、研究方法及结论普遍适用于化学相关的各个专业。

研究物理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从而使化学能更好的为生产实际服务。

学员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学员科学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为药学后续课及专业需要建立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培养出国家、军队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2、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与学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定位相匹配,与所有单位的发展目标相符,体现国际化、精品化等一流的办学理念。

3、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4、要坚持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施教之功重在启发,贵在引导,授之以“渔”。

突出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五、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思路以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将框架设计、内容安排、教学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

(2020年整理)《物理化学》课程标准.doc

(2020年整理)《物理化学》课程标准.doc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物理化学适用专业:精细化工应用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食品工程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计划学时:66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物理化学》是化工、食品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

它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修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等后续课:《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反应工程》、《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设计》等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原则。

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物理化学》课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教学中要力求以经典理论为主线,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体现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内容的项目化、模块化。

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效、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

2024年物理新课程标准

2024年物理新课程标准

2024年物理新课程标准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制定2024年物理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使用物理实验方法和仪器,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理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内容1. 必修部分:- 物理学基础: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磁学等基本概念和规律。

- 物理实验:基本实验方法、常用仪器、实验操作技能等。

2. 选修部分:- 现代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固体物理等。

- 物理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

三、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 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评价建议:-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

- 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其在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四、课程资源1. 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物理教材。

2. 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交流空间。

五、课程修订本课程标准每四年修订一次,以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修订过程中,将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建议,以及学生、家长和行业人士的意见,确保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content}。

《物理化学》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一、实验教学课程标准(一)前置部分1.实验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2.实验课程类型:单独设课3.课程总学时:(非单独设课填写)4.实验总学时:32学时5.适用专业:药学本科6.开设实验项目数:8项(二)正文部分1.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类本科专业继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之后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

它以数据测量为主要内容,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为手段来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化学反应规律。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控温、控压等实验条件的操作方法,熟悉物理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技能和能力,初步学会从事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2.实验课主要目标物理化学实验综合了化学学科各领域所需要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它借助于物理学上光、热、电、磁等实验手段,来追踪化学变化过程中体系某些可测物理量的变化,并用数学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测量和记录大量的实验数据,转换和处理大量数据,绘制很多图表,讨论思考题等,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熟练正确的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对许多物理化学实验,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测定测定不同的物理量来达到同一目的,因此能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提出新的设计思想的实验场所,因此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主要实验内容实验一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相对分子量1.了解乌氏粘度计的测量原理;2.掌握用乌氏粘度计测定溶液粘度的方法;3.图解法求特性粘度并计算聚苯乙烯分子量。

实验内容:用粘度法测定聚苯乙烯的平均分子量。

实验二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目的要求:1. 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物理化学适用专业:精细化工应用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食品工程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计划学时:66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物理化学》是化工、食品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

它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修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等后续课:《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反应工程》、《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设计》等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原则。

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物理化学》课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教学中要力求以经典理论为主线,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体现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内容的项目化、模块化。

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效、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

4.掌握熵函数、吉布斯函数、亥姆霍兹函数的概念。

5. 掌握克劳修斯不等式,熵判据、吉布斯判据、亥姆霍兹判据的适用条件及应用。

6. 掌握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及其应用,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及其性质;理想稀溶液的定义及其依数性。

7. 掌握相律,单组分系统的相图—水的相图,二组分气-液平衡系统的相图;二组分液-固平衡系统的相图;8.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理想气体的等温方程;化学反应等压方程9. 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和动力学特征。

(二)能力目标1.能熟练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单纯状态PVT变化过程、相变、化学变化过程的△U、△H、Q及W。

2.能熟练进行系统在简单过程、相变过程、化学反应过程熵变(△S)的计算;环境熵变的计算。

3.能运用熵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判断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4.能运用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进行有关计算,以及稀溶液依数性的有关计算5. 能理解单组份、各种二组分系统相图。

能运用相律对体系进行分析。

掌握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

6. 能熟练运用简单级数的速率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三)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2.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4.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建议总课时为66,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18项目内容组织与学时分配如下所示:学习情境1:热力学第一定律(约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掌握焓的定义和性质。

(4)理解可逆过程、等容摩尔热容、等压摩尔热容的定义(5)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的定义能力目标:(1)能熟练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单纯状态PVT变化过程、相变、化学变化过程的△U、△H、Q及W。

(2)能熟练应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学习情境2:热力学第二定律(约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1)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实质。

(2)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克劳修斯不等式)(3)掌握熵函数的定义、性质、物理意义。

(4)理解吉布斯函数、亥姆霍兹函数的概念(5)掌握熵判据、吉布斯判据、亥姆霍兹判据的适用条件及应用。

能力目标:(1)掌握单纯P、V、T变化,相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熵变,吉布斯函数变化量的计算。

(2)能运用熵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判断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学习情境3: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和相平衡(约1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1)掌握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及其应用。

(2)掌握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及其性质。

(3)掌握理想稀溶液的定义及其依数性。

(4)掌握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相律(5)掌握掌握单组分系统及二组分系统典型相图的特点和运用,能力目标:(1)能熟练能运用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2)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有关计算。

(3)能理解单组份、二组分系统典型相图。

能运用相律对体系进行分析。

(4)掌握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

学习情境4:化学平衡(约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及应用。

(2)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的计算方法(3)熟悉压力、温度、惰性气体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重点掌握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化学反应等压方程。

能力目标:(1)能用等温方程判断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

(2)能利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

(3)会分析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

学习情境5:化学动力学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理解反应速率常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

(2)掌握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

(3)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能力目标:(1)能熟练运用简单级数的速率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2)能掌握阿仑尼乌斯方程以及其应用。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表二、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

1.本课程的教学要不断摸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规定的学时内,保证该标准的贯彻实施。

2.教学过程中,要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出发,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情况,结合其实际水平和能力,认真指导。

3.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学习上尽量使学生做到“三自”,即自由学习、自主学习和自觉学习。

4.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增加实践知识,引导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5. 实践教学中注重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6. 重视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培养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

1.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学生实践教学体会、施工进度基本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意学生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全面开放,以项目带动知识点的学习。

(一)对学生的评价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采用平时成绩和理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

考试课考核方式:平时占20%;实际操作制作产品占20%;理论考核占60%1.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出勤情况)20%2.实践操作(学生实践操作进度、完成情况和基本技能考试)20%3.理论考核60%以上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二)对教师的评价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

(三)对课程体系的评价按照《课程建设工作条例》评价。

四、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物理化学》,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20082.主要参考书《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化学》,傅玉普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材的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教材的选用应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2)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3)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2.信息技术应用(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岗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和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建立习题库及答案,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参考书,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4)建立学习资料库,推荐国内与专业有关的网站地址,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资料查询等能力。

3.工学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资源,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说明1.授课: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2.实践环境:物理化学实验室3.能力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讲教师根据本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授课计划。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