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总专题(非常全面)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总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总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总知识点归纳总结在高考物理中,总结和归纳各个知识点非常重要。

下面是对高考物理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一、力学篇1. 运动和力- 运动的描述和描写-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平衡条件3. 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的基本概念- 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平抛运动的相关公式4. 物体的运动规律 - 匀速直线运动 - 匀变速直线运动5. 动能和动能定理 - 动能的定义- 动能定理- 动能与功的关系6. 力的功和功率- 功的概念- 功的计算方法 - 功率的概念- 功率的计算方法7. 力和运动的应用 - 简单机械原理 - 斜面运动- 吊球运动二、热学篇1. 温度和热量- 温度和温标- 热平衡和温度计- 热量的传递2. 物质的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定义和计算- 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3. 热量传递-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性质和状态方程- 摩尔气体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5.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增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 热机的热效率- 熵增原理及其应用6. 热力学循环- 热力学循环的基本概念 - 卡诺循环- 热泵和制冷机三、光学篇1. 光现象的基本规律- 光传播的直线性-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干涉和衍射2. 光的成像- 薄透镜成像规律- 物镜和目镜成像规律- 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规律3. 几何光学- 球面反射和折射定律- 薄透镜成像公式- 镜面成像和透镜成像的应用4. 光波的特性和光的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质- 光的粒子性质5. 光的干涉和衍射- 干涉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杨氏实验和干涉条纹- 衍射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衍射的应用四、电磁篇1. 电场和电势-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电势的概念和电势差- 等势面和电场力线2. 电容- 电容和电容器的基本概念 - 并联和串联电容器- 电容的充放电过程3. 电流和电阻- 电流强度和电流的方向 - 电阻和电阻器- 电阻与电路的基本关系4. 简单电路和恒定电流- 并联和串联电路- 恒定电流和欧姆定律- 电功和功率的计算5. 磁场和磁性材料-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磁感强度和磁场强度- 磁性材料的分类和特性6. 电磁感应- 磁场对电流的影响-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自感和互感总结:以上总结了高考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等篇章。

高考物理题型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考物理题型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考物理题型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物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高考中的一项必考科目。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都可能出现。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高考物理题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归纳总结,以便考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个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选择题是高考物理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测试考生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常识的掌握情况。

下面是高考物理选择题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1. 力学知识点:1.1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一、二、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1.2 动能和功:对动能和功的概念理解,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3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1.4 质点系的平衡:质点系平衡的条件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

2. 热学知识点: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2.2 热传导和传热:关于热传导和传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光学知识点:3.1 光的折射和反射: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的应用,特别是空气和介质之间的折射问题。

3.2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基本概念和相互转化关系。

二、计算题计算题是高考物理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考生对所学的物理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下面是高考物理计算题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1. 力学计算题:1.1 牛顿定律:对质点所受合力进行分析,运用牛顿定律进行计算。

1.2 动能、功和机械能守恒:利用动能和功的关系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1.3 重力和弹力:关于重力和弹力的计算问题。

2. 热学计算题:2.1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进行计算。

2.2 热传导和传热:关于热传导和传热的计算问题。

3. 光学计算题:3.1 光的折射和反射:对光的折射和反射问题进行计算。

3.2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计算问题。

三、解答题解答题是高考物理考试中的较为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题型,主要测试考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高考理综物理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理综物理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理综物理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物理复题纲第一章:力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1、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2、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3、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

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可以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平动平衡是指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是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

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第二章:直线运动一、运动: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2、质点是研究物体比周围空间小得多时,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质点。

只有质量,没有形状与大小。

3、位移s是矢量,方向起点指向终点。

表示位置的改变。

路程是标量,质点初位置与末位置的轨迹的长度,表示质点实际运动的长度。

4、时刻是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表示。

如4s,第4秒。

时间是起始时刻与终止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

如4秒内,第4秒内。

ma速度v是一个矢量,表示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其中s为位移,t为时间。

常用的速度单位是米每秒,也可以用千米每小时表示。

在s-t图中,速度的大小可以用正切tgθ计算。

平均速度是变速运动中位移与对应时间之比,而瞬时速度是质点某一瞬间的速度,大小为速率,标量。

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六动量第1讲动量、冲量、动量定理

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六动量第1讲动量、冲量、动量定理

知识巩固练1.玻璃杯从同一高度落下,掉在水泥地面上比掉在草地上容易碎,这是由于玻璃杯与水泥地面撞击过程中() A.动能变化较大 B.动量变化较大C.受到的冲量较大D.动量变化较快【答案】D2.(2023年佛山模拟)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中国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毽子由羽毛、金属片和胶垫组成.如图是同学练习踢毽子,毽子离开脚后,恰好沿竖直方向运动,假设运动过程中毽子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脚对毽子的作用力大于毽子对脚的作用力,所以才能把毽子踢起来B.毽子在空中运动时加速度总是小于重力加速度gC.毽子上升过程的动能减少量大于下落过程的动能增加量D.毽子上升过程中重力冲量大于下落过程中的重力冲量【答案】C【解析】脚对毽子的作用力与毽子对脚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大反向,故A 错误;因为空气阻力存在,毽子在空中上升段阻力向下,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g,而下降阶段阻力向上,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g,故B错误;根据动能定理,毽子上升过程的动能减少量ΔE k=(mg+f)h,下落过程的动能增加量ΔE k1=(mg-f)h,则ΔE k>ΔE k1,故C正确;毽子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大于下降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上升过程中时间小于下降过程中时间,毽子上升过程中重力冲量小于下落过程中的重力冲量,故D错误.3.(多选)将质量为m的物体A以速率v0水平抛出,经过时间t后,物体下落了一段距离,速率仍为v0,方向却与初速度相反,如图所示.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风对物体做功为零B.风对物体做负功C.物体机械能减少mg2t22D.风对物体的冲量大小大于2mv0【答案】BD【解析】物体被抛出后,重力对其做正功,但是其动能没有增加,说明风对物体做负功,A 错误,B正确;由于不知道风的方向,所以无法计算物体下落的高度,也就无法计算重力和风对物体所做的功,C错误;重力的冲量竖直向下,大小为mgt,合力的冲量为2mv0,根据矢量的合成可知,风对物体的冲量大小大于2mv0,D正确.综合提升练4.一质量为2 kg的物块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则()A.0~2 s内合外力F的冲量为4 N·sB.t=2 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2 kg·m/sC.0~4 s内合外力F的冲量为0D.t=4 s时物块的速度为零【答案】A【解析】根据冲量的定义有I=Ft,结合图像可知,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合外力的冲量,上侧的面积表示冲量方向为正,下侧的面积表示冲量方向为负,则0~2 s内合外力F的冲量I1=2×2 N·s=4 N·s,0~4 s内合外力F的冲量I2=(2×2-1×2) N·s=2 N·s,A正确,C错误;0~2 s内根据动量定理有I1=mv1-0,解得p1=mv1=4 kg·m/s,0~4 s内根据动量定理有I2=mv2-0,解得v2=1 m/s,B、D错误.5.(2023年中山模拟)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竖直向上起跳,经时间t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水平地面,此时运动员的速度大小为v,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A.运动员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B.该过程中,地面对运动员的冲量大小为mv-mgtC.该过程中,地面对运动员做功为0D.该过程中,运动员的动量变化量大小为mgt+mv【答案】C【解析】对运动员受力分析,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向上,处于超重状态,A错误;由动量定理有I-mgt=mv,得地面对运动员的冲量大小为I=mgt+mv,B错误;地面对运动员的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为零,得地面对运动员做功为零,C正确;运动员的动量变化量大小为mv,D错误.6.如图甲所示,粗糙固定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质量为1.2 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定推力F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推力F,小物块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为C点,小物块从A到C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1)撤去F后小物块运动的加速度;(2)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3)0~1.2 s内推力F的冲量.解:(1)由图像可以知道撤去F后物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2=Δv2t2=10 m/s2.(2)在匀减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 sin 37°+μmg cos 37°=ma2,解得μ=0.5.(3)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a1=Δv1t1=103m/s2,沿斜面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g sin 37°-μmg cos 37°=ma1,得F=16 N. I=Ft,其中t=0.9 s,解得I=14.4 N·s.。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能量传递的自然科学,也是理工类生源考生必考的科目之一。

备战高考,掌握物理的核心知识和重要考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高考物理复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力学部分1. 运动的描述与分析-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分析: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导致物体加速度变化,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力的合力、合力与加速度关系;- 力的分解:平行分解和垂直分解。

4. 动能、功和机械能- 动能:动能定理、功的定义与计算、功的机械能、力和功的关系; - 功和机械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 冲量和动量定理- 冲量:冲量的定义与计算、冲量与动量的关系;-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的原理及应用。

二、热学部分1. 热量和温度- 热量和功:热量的传递、内能和温度、功的形式;- 温度与热平衡、温标和温度的测量、理想气体和温度。

2. 热量与机械能的转化- 热机:汽油机、蒸汽机、热机效率;- 热机与力学运动的关系。

3. 理想气体与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分子动理论。

4. 热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传导:导热本质、热传导定律;- 辐射:辐射的本质、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三、电学部分1. 电流和电阻- 电流:电流的定义与计量、电流的方向、电流的连续性;- 电阻:电阻的定义与计量、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2. 电压和电功率- 电压:电压的定义与计量、电动势、电源;- 电功率:电功率的定义与计算、电功率和电阻的关系、电能与功率。

3. 电路基本知识- 并联和串联:并联电阻和串联电阻的计算、并联电容和串联电容的计算;- 简化方法:电路的简化方法、电阻简化法、电容简化法。

高考所有物理知识点

高考所有物理知识点

高考所有物理知识点物理是高考科学必修的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全面理解和掌握高考物理的知识,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考所有物理知识点。

1. 力学1.1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2 动力学- 动量和动量守恒- 动能和机械能守恒- 动力学解题方法1.3 重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重力和物体的重心- 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1.4 简谐振动和机械波- 简谐振动的定义和特征- 机械波的传播和特性2. 热学2.1 热量和温度- 热平衡和温度的测量- 热量的传递和热传导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工作- 热量和内能的转化2.3 理想气体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性质和行为2.4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的概念和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的不可逆性和热机效率3. 光学3.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反射定律和镜面成像- 光的传播和光速3.2 光的折射和透镜- 折射定律和透镜成像- 光的全反射和光纤3.3 光的波动性和干涉- 光的干涉现象- 杨氏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3.4 光的偏振和光的粒子性- 偏振光的特性- 光的粒子性和光子4. 电磁学4.1 静电场和电势- 静电场和电荷力线- 电势和电势差4.2 电场中的运动- 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和加速度- 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4.3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定义和测量- 串联和并联电路4.4 磁场与电磁感应- 磁场的产生和磁感应强度- 电磁感应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5. 原子物理与核物理5.1 原子结构- 原子和原子结构模型- 元素周期表和电子排布5.2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 原子核的组成和稳定性-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5.3 核能与核反应- 核能的释放和核反应方程式- 核裂变和核聚变5.4 粒子物理学- 基本粒子和标准模型-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通过以上对高考物理知识点的系统介绍,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复习专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归纳复习专题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1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目录第一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2)考点一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2)考点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思想方法与技巧】 (3)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4)【基本概念、规律】 (4)【重要考点归纳】 (5)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 (5)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 (5)考点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5)【思想方法与技巧】 (6)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6)【基本概念、规律】 (6)【重要考点归纳】 (7)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7)考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 (7)【思想方法与技巧】 (8)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8)巧解直线运动六法 (8)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9)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规律】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t,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Δt ;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重要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 【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 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公式v =Δx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Δt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 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x ∶∶x ∶∶…∶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 ∶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v =v t 2=v 0+v t 2,∶Δx =aT 2,∶∶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与a 的方向关系.2.∶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基本概念、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考点二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思想方法与技巧】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 -t 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 2.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二、逐差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n +1-x n =aT 2,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 =aT 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六、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012345t/sx/mv/(m·s-1)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 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一、数据处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4、…,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 =aT 2.(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若v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3.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即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 a =a 1+a 2+a 33=13×⎝⎛⎭⎫x 4-x 13T 2+x 5-x 23T 2+x 6-x 33T 2=x 4+x 5+x 6-x 1+x 2+x 39T 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v n =x n +x n +12T 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v -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误差分析1.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2.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3.用作图法作出的v -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4.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 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6.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平滑曲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知识考点归纳专题02 相互作用目录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2)【基本概念、规律】 (2)【重要考点归纳】 (3)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3)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 (4)【思想方法与技巧】 (4)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 (4)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5)【基本概念、规律】 (5)【重要考点归纳】 (6)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 (6)考点二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6)【思想方法与技巧】 (7)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7)第三节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 (7)【基本概念、规律】 (7)【重要考点归纳】 (8)考点一物体的受力分析 (8)考点二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9)考点三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 (9)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 (9)【思想方法与技巧】 (10)求解平衡问题的四种特殊方法 (10)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10)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2)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基本概念、规律】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思想方法与技巧】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概念、规律】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2)正交分解.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 F 合=2F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

高考物理最全知识点归纳

高考物理最全知识点归纳

高考物理最全知识点归纳高考是每个中学生都要面对的重要考试,其中物理科目作为理科的一部分,占据着相当的比重。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物理科目,以下是高考物理最全知识点的归纳。

一、力学部分1.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4. 牛顿运动定律5. 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6.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7. 圆周运动8. 耗散功与机械能守恒二、热学部分1. 温度与热量2. 热传导3. 热膨胀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分子动理论5.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6. 热机效率三、光学部分1. 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2. 光的成像与光学仪器3. 球面镜与透镜的成像4. 像的位置与放大率5. 光的干涉和衍射6. 光的偏振四、电学部分1. 电荷与电场2. 导体与电场3. 电场的叠加4. 静电能与电势5. 电容与电容器6. 直流电路与欧姆定律7. 简单交流电路8. 电磁感应9. 麦克斯韦方程与电磁波五、现代物理部分1. 光电效应2. 单色光的光电效应3. 合金因为差异相对于纯石墨导电性会发生什么变化4. 库仑定律5.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核裂变6. 半导体和PN结的特性以上是高考物理最全知识点的归纳,每个知识点都是高考物理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对于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此外,理解物理问题的本质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考生不仅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还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物理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也是备考的重要内容。

在解题过程中,考生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要求。

2. 清晰地画图,标明已知量和所求量。

3. 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4. 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过程的精确性。

5. 点评答案,检查解题思路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

2024届新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2024.5.28考前必看)

2024届新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2024.5.28考前必看)

新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2024.5.27)力学一、*机械运动及其描述1.机械运动及其描述2.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二、直线运动1.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4.运动图像、V-T图像三、相互作用---力1.力2.重力3.弹力4.摩擦力5.力的合成与分解6.共点力平衡7.受力分析的方法8.平衡问题中常见的临界与极值四、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4.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5.斜面、连接体、传送带、板块等模型五、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理解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抛体运动4.圆周运动六、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三大宇宙速度(2)引力势能及其应用(3)同步卫星、近地卫星、一般卫星(4)双星、多星系统问题(5)潮汐问题(6)中子星与黑洞问题(7)拉格朗日点问题七、功和能1.功2.功率3.动能与动能定理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5.机械能守恒定律6.能量守恒定律八、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2.冲量3.动量定理4.动量守恒定律5.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碰撞问题(2)爆炸问题(3)反冲问题(4)多过程问题九、机械振动与机械波1.机械振动2.机械波电磁学十、静电场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电场力的性质3.电场能的性质4.静电现象5.电容器6.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十一、恒定电流1.电流2.导体的电阻3.部分电路欧姆定律4.电功和电功率5.焦耳定律6.非纯电阻电路7.电动势8.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9.动态电路分析10.故障电路分析11.含容电路分析12.简单逻辑电路十二、磁场1.磁现象和磁场2.安培力3.洛伦兹力4.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5.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6.质谱仪、回旋加速器、霍尔效应、电磁流量计、磁流体发电机十三、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5.自感和涡流十四、交变电流1.交变电流的产生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4.变压器5.远距离输电十五、电磁波1.电磁波的产生与应用2.电磁波谱十六、传感器1.传感器及其元件2.传感器的应用热学十七、分子动理论1.阿伏伽德罗常数2.分子的大小3.扩散现象4.布朗运动5.分子热运动6.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7.分子势能8.温度和温标9.物体的内能十八、气体、固体、液体1.气体2.固体3.液体4.饱和汽和饱和汽压5.物态变化十九、热力学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2.能量守恒定律3.热力学第二定律4.热力学第三定律5.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二十、*热机、制冷机1.热机原理与热机效率2.内燃机原理3.*汽轮机与发电机4.*制冷剂原理5.*电冰箱与空调光学二十一、光的传播与反射1.光沿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二十二、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定律二十三、全反射1.全反射现象2.全反射的条件3.全反射的应用二十四、光的干涉1.双缝干涉2.薄膜干涉二十五、光的衍射1.衍射图样2.衍射条件二十六、*光的颜色与色散1.光的颜色2.三棱镜色散二十七、光的偏振1.偏振现象及其解释2.偏振的应用二十八、激光1.激光的原理和产生条件2.激光的特点及其应用近代物理二十九、波粒二象性1.能量的量子化2.光电效应3.康普顿效应4.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三十、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2.核式结构模型3.波尔的原子模型三十一、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2.放射性元素衰变3.核力和结合能4.核能5.粒子和宇宙三十二、*相对论简介1.狭义相对论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3.广义相对论物理实验(共16个)一、物理实验基础1.常用仪器的使用与读数2.误差和有效数字二、力学实验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2.*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测量动摩擦因数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5.验证牛顿运动定律6.曲线运动(1)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2)用频闪相机研究平抛运动(3)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4)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7.探究动能定理(1)探究动能定理(2)用现代方法验证动能定理8.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9.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用现代方法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三、电学实验10.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1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1)伏安法测量未知电阻(2)半偏法测量电表内阻(3)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4)特殊方法测电阻12.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1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14.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现象*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四、热学实验(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2)气体实验定律五、光学实验(1)测量玻璃的折射率(2)测量折射率的创新方法(3)双缝干涉实验六、创新实验(1)力学创新实验(2)电学创新实验物理学史、方法、单位制一、物理学史二、方法三、单位制1.力学单位制2.单位制和量纲【专题01】直线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物理高考知识点归纳及总结

物理高考知识点归纳及总结

物理高考知识点归纳及总结在高考的征途上,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理科学科,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

本文将对物理高考的核心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举例,帮助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力学篇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石,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

主要知识点包括: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核心,理解其内涵及应用至关重要。

例如,在解决物体受力平衡问题时,常用牛顿第一定律。

假设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方向的推力但未动,说明推力与摩擦力平衡,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而在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则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如一辆质量为1000千克的汽车,在2000牛的牵引力作用下,加速度为2米/秒²,这正是牛顿第二定律F=ma的具体应用。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涉及动能、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典型题型如斜面滑块问题,需综合考虑动能定理和势能变化。

假设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从高度h的斜面滑下,不计摩擦,滑块到达底部的速度可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计算,即mgh=½mv²,从而得出v=√(2gh)。

再如,一个弹簧振子在水平面上做简谐运动,其机械能守恒,即动能与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3.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在碰撞、爆炸等问题中广泛应用。

例如,两球碰撞问题,需分析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

假设两个质量分别为m₁和m₂的小球,以速度v₁和v₂相向而行,碰撞后速度分别为v'₁和v'₂,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₁v₁ + m₂v₂= m₁v'₁ + m₂v'₂,通过此方程可求解碰撞后的速度。

再如,火箭发射过程中,火箭与喷射气体的总动量守恒,通过分析火箭的质量变化和速度变化,可计算火箭的加速度。

二、电磁学篇电磁学是物理高考的另一大重点,涉及电场、磁场及电磁感应等内容。

1. 库仑定律与电场:库仑定律描述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则是电场部分的基础。

高考高中物理复习专题总汇

高考高中物理复习专题总汇

高中物理专题总汇(二)(附参考答案)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知识点综述:1. 在只有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1)系统在初状态的总机械能等于末状态的总机械能.即 E 1 = E 2 或 1/2mv 12 + mgh 1= 1/2mv 22 + mgh 2(2)物体(或系统)减少的势能等于物体(或系统)增加的动能,反之亦然。

即 -ΔE P = ΔE K(3)若系统内只有A 、B 两个物体,则A 减少的机械能E A 等于B 增加的机械能ΔE B 即 -ΔE A = ΔE B 二、例题导航:例1、如图示,长为l 的轻质硬棒的底端和中点各固定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为使轻质硬棒能绕转轴O 转到最高点,则底端小球在如图示位置应具有的最小速度v= 。

解:系统的机械能守恒,ΔE P +ΔE K =0因为小球转到最高点的最小速度可以为0 ,所以,例 2. 如图所示,一固定的楔形木块,其斜面的倾角θ=30°,另一边与地面垂直,顶上有一定滑轮。

一柔软的细线跨过定滑轮,两端分别与物块A 和B 连结,A 的质量为4m ,B 的质量为m ,开始时将B 按在地面上不动,然后放开手,让A 沿斜面下滑而B 上升。

物块A 与斜面间无摩擦。

设当A 沿斜面下滑S 距离后,细线突然断了。

求物块B 上升离地的最大高度H.解:对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4mgSsin θ – mgS = 1/2× 5 mv 2 ∴ v 2=2gS/5细线断后,B 做竖直上抛运动,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mgH= mgS+1/2× mv 2 ∴ H = 1.2 Sl mg l mg v m mv 22212122⋅+⋅=⎪⎭⎫ ⎝⎛+gl gl v 8.4524==∴例 3. 如图所示,半径为R 、圆心为O 的大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两个轻质小圆环套在大圆环上.一根轻质长绳穿过两个小圆环,它的两端都系上质量为m 的重物,忽略小圆环的大小。

高考物理知识点汇总(全面)

高考物理知识点汇总(全面)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 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13套全)高考物理复习主干知识汇总练习(全套)精品课件

(13套全)高考物理复习主干知识汇总练习(全套)精品课件

2.(2017· 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目前我省交 警部门开展的“车让人”活动深入人心, 不遵守“车让人”的驾驶员将受到罚款、 扣分的严厉处罚,如图所示,以 8 m/s 的 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有一位老人正在过人行 横道,此时汽车的车头距离停车线 8 m。该车减速时的加速 度大小为 5 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如果驾驶员立即刹车制动,则 t=2 s 时,汽车离停车线 的距离为 2 m B.如果在距停车线 6 m 处开始刹车制动,汽车能在停车线 处停下 C.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 0.4 s,汽车刚好能在停车线处 停下 D.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 0.2 s,汽车刚好能在停车线处 停下
热点。近年高考中考查过追及 与图像综合、匀变速直线运动
3
与牛顿运动定律、功能规律综 合,选择题、计算题皆有。
其公式、图像(Ⅱ)
[主干知识· 忆一忆]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物体看成质点有条件,参 考系具有任意性、差异性等,巧用参考系能快速解决问题。 2.位移表示位置的变化,为矢量。位移相同,路程(标 量)可能不同。 Δx 3.速度定义式 v= 。平均速度对应位移(时间),方向 Δt 为位移方向,瞬时速度对应位置(时刻),方向为运动方向。 读取汽车速度时要注意单位换算,1 m/s=3.6 km/h。
[保温训练· 试一试]
1.(2017· 石家庄调研)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27 名跳水运动员参加了科索沃年度高空跳水 比赛。自某运动员离开跳台开始计时,在 t2 时 刻运动员以速度 v2 落水,选向下为正方向,其 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 确的是 方向不变 B.该运动员在 t2~t3 时间内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处于失重状态 v1+v2 C.在 0~t2 时间内,平均速度 v 1= 2 0+v2 D.在 t2~t3 时间内,平均速度 v 2= 2 ( ) A.该运动员在 0~t2 时间内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加速度的

高考物理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物理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物理总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a.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b. 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c. 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 力的合成与分解a. 合力:多个力合成一个力。

b. 分力: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

3. 平衡力学a. 物体处于平衡时,合外力和合力矩都等于零。

4.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a. 动量: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b. 动量守恒定律:系统内外力之和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5. 万有引力定律a. 两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 动能和功a.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b. 功:力对物体做的功。

c. 功与动能的关系:功等于动能的增量。

二、电学1. 电荷和电场a. 电荷:带电物体所具有的性质。

b. 电场:电荷在周围空间产生的电力作用。

2. 电场中的力a. 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电力的作用。

b. 电力的大小与电荷的大小和电场强度成正比。

c. 电力的方向沿着电场线的方向。

3. 电容和电容器a. 电容:导体储存电荷的能力。

b. 电容器:装有两个带电体的器件。

4. 电流和电阻a. 电流: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b. 电阻:导体对电流通过的阻碍程度。

c.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5. 磁场和磁力a. 磁场:磁铁或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磁力作用。

b. 磁力:两个磁铁或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6. 电磁感应a.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变化磁通量引起感应电动势,产生电流。

b.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三、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a. 光在同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折射a.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 斯涅尔定律:折射光线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比。

3. 光的反射a.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反射。

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多过程问题(附答案解析)

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多过程问题(附答案解析)

第1页(共24页)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01匀变
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多过程问题模型归纳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模型
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
量(包括已知量、待求量
和为解题设定的中间
量)
没有涉及的物理量适宜选用的公式v 0、v 、a 、t
x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v 0、a 、t 、x
v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v 0、v 、a 、x
t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 2-v 20=2ax v 0、v 、t 、x a [平均速度公式]x =v +v 02t 注:基本公式中,除时间t 外,x 、v 0、v 、a 均为矢量,可以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我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与初速度同向的物理量取正值,与初速度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

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
推论
公式适用情境(1)物体在一
段时间内的平v =v =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 n =x n +x n +12T
=。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集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集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集第一章: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两个基本概念:参照系和质点•运动的描述方法:位移、速度和加速度2. 速度和加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3.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4. 相对运动•相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相对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力学与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惯性的概念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物体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动量守恒定律4.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计算公式第三章:能量与功率1. 能量•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2. 功和功率•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能量转化和能量损失•动能转化和动能损失•势能转化和势能损失第四章:机械振动与波动1. 机械振动•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动力学方程和简谐振动2. 机械波•波的基本概念•波的分类:横波和纵波•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的关系3. 声波•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4. 光的波动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第五章:电学与电路1. 电荷和电场•电荷的基本特性•电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电流和电阻•电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3. 电路和电路图•电路的基本要素:电源、导体、开关和负载•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4. 电磁感应•磁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法拉第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第六章:光学与光学仪器1.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的全反射和光导纤维2. 透镜和光学仪器•透镜的种类和特性•透镜的成像规律•光学仪器的原理和应用第七章:原子物理与核物理1. 原子和原子核•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2. 放射性物质和核能•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核能的概念和应用3. 原子核的稳定性•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衰变4. 核反应和核能•核反应的概念和分类•核能的释放和利用以上是高考物理的知识点总结大全集,希望对同学们备考高考物理有所帮助。

全新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精讲精练汇编(共55页 附答案)

全新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精讲精练汇编(共55页 附答案)

全新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精讲精练汇编(共55页附答案)目录专题一:直线运动解题思路与方法专题二:处理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专题三: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专题四:曲线运动问题的解法专题五:求解变力做功的方法专题六:机械能守恒在模型中的应用专题七:电学量的判断技巧专题八:电阻的测量方法专题九: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专题十:确定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的方法专题十一:“杆+导轨”模型问题专题十二:交变电流的综合应用专题一:直线运动解题思路与方法解析 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 =v 0+at ,有-16=10-2t ,所以经过t =13 s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6 m/s.由x =v 0t +12at 2可知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x =(10×13-12×2×132)m =-39 m ,物体的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速度从10 m/s 减到0,此阶段位移大小为x 1=02-v 202a =02-102-2×2m =25 m ,第二阶段速度从0反向加速到16 m/s ,位移大小为x 2=v ′2-02-2a =162-022×2m =64 m ,则总路程为L=x 1+x 2=25 m +64 m =89 m. 答案 13 s 25 m 89 m5.极值法有些问题用一般的分析方法求解难度较大,甚至中学阶段暂时无法求出,我们可以把研究过程推向极端情况来加以分析,往往能很快得出结论.例5两个光滑斜面,高度和斜面的总长度相等,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小球,同时由两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释放,不计拐角处能量损失,则两球谁先到达底端?解析甲斜面上的小球滑到斜面底端的时间很容易求出.设斜面高度为h ,长度为L ,斜面的倾角为θ.则由L =12g 21sin θ、sin θ=h L ,解得t 1=2L2gh.乙斜面上的小球滑到斜面底端的时间很难直接计算.可将乙斜面作极端处理:先让小球竖直向下运动,然后再水平运动,易解得这种运动过程中小球运动的时间为t 2= 2h g+L -h 2gh =L +h2gh<t 1,所以,乙斜面上的小球先到达斜面底端. 答案 乙斜面上的小球先到达斜面底端6.图象法利用图象法可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图象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运动学中常用的图象为v -t 图象.在理解图象物理意义的基础上,用图象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往返运动、定性分析等)会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解题既直观又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在v -t 图象中,图线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应该理解成物体在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例6汽车从甲地由静止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汽车先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以大小为a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地恰好停止.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x ,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时间t 和运行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 m .解析 由题意作出汽车做匀速运动时间长短不同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不同的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都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x .由图象可知汽车做匀速运动的时间越长,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当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间无匀速运动时,行驶的时间最短.设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1,则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t 1).则有v m =a 1t 1=a 2(t -t 1),解得t 1=a 2t a 1+a 2,则v m =a 1a 2ta 1+a 2, 由图象中三角形面积的物理意义有x =12v m t =a 1a 2t 2a 1+a 2,解得t = 2xa 1+a 2a 1a 2,故v m =2xa 1a 2a 1+a 2.答案 t = 2x a 1+a 2a 1a 2 v m =2xa 1a 2a 1+a 27.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例7物体A 、B 从同一地点,同时沿同一方向运动,A 以10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B 以2 m/s 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 、B 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解析 因为本题求解的是A 、B 间的相对距离,所以可以利用相对运动法求解.选B 为参考系,从计时开始到A 、B 相遇前两物体间出现最大距离的过程中,A 相对于B 的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v 0=10 m/s ,v =0,a =-2 m/s 2, 根据v 2-v 20=2a Δx max ,有Δx max =v 2-v 202a,解得Δx max =25 m. 答案 25 m8.逆向思维法对于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可以当作逆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这样更符合思维习惯,容易理解.例8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若此物体在最初5 s 内和最后5 s 经过的路程之比为11:5.则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长时间?解析 若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列式,将会出现总时间t 比前后两个5 s 的和10 s 是大还是小的问题:若t >10 s ,可将时间分为前5 s 和后5 s 与中间的时间t 2,经复杂运算得t 2=-2 s ,再得出t =8 s 的结论.若用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将会简便得多.视为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最后5 s 内通过的路程为x 2=12a ×52=12.5a ,最初5 s 内通过的路程为x 1=12at 2-12a (t -5)2=12a (10t -25),由题中已知的条件:x 1:x 2=11:5,得(10t -25) :25=11:5, 解得物体运动的总时间t =8 s. 答案 8 s9.比值法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可推出以下几个结论: (1)连续相等时间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2)t 、2t 、3t 、…、nt 内的位移之比为:x 1t :x 2t :x 3t :…:x nt =12:22:32:…:n 2(3)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3:5:…: (2n -1)(4)连续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 (2-1) : (3-2):…: (n -n -1)在处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首先考虑用以上的几个比值关系求解,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推导及运算.例9一个物体从塔顶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 s 内发生的位移是总位移的7/16,求塔高.(取g =10 m/s 2)解析 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推论知,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第4 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第4 s 运动的位移与总位移的比值为7/16,故物体下落的总时间t 总=4 s ,塔高h =12gt 2总=80 m.答案 80专题二:处理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1.合成、分解法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能解决三力平衡的问题,具体求解时有两种思路:一是将某力沿另两个力的反方向进行分解,将三力转化为四力,构成两对平衡力.二是某二力进行合成,将三力转化为二力,构成一对平衡力.例1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 的重球,由细绳悬挂放在斜面上,斜面光滑,倾角θ=30°,细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也为30°,求细绳受到的拉力及斜面受到的压力.解析 对重球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重球在斜面对球的支持力N 、细绳的拉力T 、重力mg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得,支持力N 与拉力T 的合力与重力mg 构成平衡力,由几何关系可得N =T =mg2cos θ=3mg /3,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重球对斜面的压力为N ′=3mg /3,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细绳受到的拉力为T′=3mg/3,方向沿绳斜向下.2.相似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质是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在物理中,一般当涉及矢量运算,又构建了三角形时,若矢量三角形与图中的某几何三角形为相似三角形,则可用相似三角形法解题.例2如图甲所示,两球A、B用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相连,球B用长为l的细绳悬于O点,球A固定在O点正下方,且OA之间的距离恰为l,系统平衡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1.现把A、B间的弹簧换成劲度系数为k2的轻弹簧,仍使系统平衡,此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2,则F1与F2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为( )A.F1>F2B.F1=F2C.F1<F2D.无法确定解析如图乙所示,分析B球的受力情况,B球受到重力、弹簧的弹力和绳的拉力,△OAB 与△BDE相似,由于OA=OB,则绳的拉力等于B球的重力,所以F1=F2=mg.答案 B3.图解法此方法适用于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或可等效为三个力)而平衡的问题,特别是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或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例3如图甲所示,光滑的小球静止在斜面和竖直放置的木板之间,已知球重为G,斜面的倾角为θ,现使木板沿逆时针方向绕O点缓慢移动,问小球对斜面和挡板的压力怎样变化?解析小球的受力如图乙所示,小球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挡板的支持力,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三个力可构成力的三角形.挡板绕O点缓慢移动,可视为动态平衡.因挡板对小球的支持力F N2的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由90°缓慢减小,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 N1的方向也不变,由矢量三角形知,F N1必将变小,F N2将先变小后变大.4.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F x=0,∑F y=0)的条件解题,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问题.值得注意的是,x、y方向选择的原则:(1)在平衡状态下,少分解力或将容易分解的力分解.(2)在非平衡状态下,通常沿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进行分解.(3)尽量不要分解未知力.例4如图所示,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在外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下沿斜劈表面向下运动.当F1方向水平向右,F2方向沿斜劈的表面向下时斜劈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同时撤去F1和F2,物体B的加速度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B.若只撤去F1,在物体B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可能向右C.若只撤去F2,在物体B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可能向右D.若只撤去F2,在物体B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所受地面摩擦力不变解析对物体B和斜劈A分别受力分析如图(a)、(b)所示,由于水平方向受力平衡,且斜劈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对斜劈分析有N B sinθ>f′B cosθ,f′B=f B=μN B,即μ<tanθ,所以当同时撤去外力F1、F2时,mg sinθ>μmg cosθ,物体B的加速度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A正确;若只撤去F1,N″B=mg cosθ,f″B=μmg cosθ<mg sinθ,则N″B sinθ>f″B cosθ,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仍向左,B错;若只撤去F2,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向左不变,C错D对.答案AD规律总结(1)物体或系统受四个或四个以上作用力时,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2)当物体或系统受力发生变化,在比较变化前、后的受力或运动情况时,要分清不变力和变化力,抓住变化力或者变化力的某方向上的分量进行比较,可以简化运算过程;如上题中,要求讨论斜劈A所受地面摩擦力的变化,只要抓住斜劈A所受变化力中的水平分力进行比较,就能较快地得出结论.(3)要善于转换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时优先整体也是相对的,当整体法有困难时一定记得要选择恰当的隔离体作研究对象.5.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力的合力为0,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例5一盏电灯重力为G,悬于天花板上A点,在电线O处系一细线OB,使电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30°,如图甲所示.现保持β角不变,缓慢调整OB方向至OB线上拉力最小为止,此时O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等于多少?最小拉力是多少?解析对电灯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据三力平衡特点可知:OA、OB 对O点的作用力T A、T B的合力T与G等大反向,即T=G①在△OT B T中,∠TOT B=90°-α,又∠OTT B=∠TOA=β,故∠OT B T=180°-(90°-α)-β=90°+α-β,由正弦定理得T B sin β=T+α-β②联立解得T B =G sin βα-β,因β不变,故当α=β=30°时,T B 最小,且T B =G sin β=G /26.整体法和隔离法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若一个系统中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物体的平衡问题,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对于多物体问题,如果不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我们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很多情况下,通常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例6如图所示,顶端装有定滑轮的斜面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A 、B 两物体通过细绳相连,并处于静止状态(不计绳的质量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现用水平向右的力F 作用于物体B 上,将物体B 缓慢拉高一定的距离,此过程中斜面体与物体A 仍然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 ) A .水平力F 一定变小B .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一定变大C .物体A 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D .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解析 隔离物体B 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则有F =mg tan θ,T =mgcos θ,在物体B 缓慢拉高的过程中,θ增大,则水平力F 随之变大,对A 、B 两物体与斜面体这个整体而言,由于斜面体与物体A 仍然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但是因为整体竖直方向并没有其他力,故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绳子张力变大,但是由于物体A 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开始并不知道其方向,故物体A 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的情况无法确定,所以答案为D.7.平衡问题中极值的求法极值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时出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学物理的极值问题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极值问题,区分的依据是是否受附加条件制约.若受附加条件制约,则为条件极值.例7如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施一与水平面成α角且斜向下的力F推物体,问:α至少为多大时,F无论多大均不能推动物体(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解析设物体的质量为m,静摩擦力为F,现取注意到题中“无论F多大……”,可设想:当F→∞时,必有右边分式的分母→0.专题三: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合成法、分解法(一)合成法合成法需要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将各个力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加速度方向上合成,直接求出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合成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二)分解法分解法需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将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分解法.分解法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常用方法,但此法要求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要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例1如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7°角,球和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m =1 kg.(g =10 m/s 2,sin37°=0.6,cos37°=0.8)求:(1)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 (2)悬线对球的拉力.解析 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它们的运动情况相同,由于对球的受力情况知道的较多,故应以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球受力分析,可以确定小球的加速度,即车厢的加速度不确定,但车厢的运动情况还与初速度方向有关,因此车厢的运动性质具有不确定性.深入细致的审题是防止漏解和错解的基础.(1)解法一:合成法以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甲所示.球受两个力作用,重力mg 和线的拉力F T ,由球随车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其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合外力沿水平方向.做出mg 和F T 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如图甲所示,由数学知识得球所受的合力为F 合=mg tan37°. 由牛顿第二定律F 合=ma 得球的加速度为a =F 合m=g tan37°=7.5 m/s 2,方向水平向右.故车厢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解法二:分解法以球为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如图乙所示.绳的拉力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分别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其竖直分力F 1和小球的重力平衡,二是其水平分力F 2使小球产生向右的加速度,故F T cos37°=mg ,F T sin37°=ma ,解得a =g tan37°=7.5 m/s 2,故车厢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由受力图可得,线对球的拉力大小为F T =mgcos37°=12.5 N.答案 (1)见解析 (2)12.5 N2.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需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相关作用力投影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然后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求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正交分解法.直角坐标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坐标系建立的不合适,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快速准确地建立坐标系,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境而定,正交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当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通常采用正交分解法解题.为减少矢量的分解,建立坐标系时,确定x 轴的正方向常有以下两种选择.(1)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通常以加速度a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分解在x 轴和y 轴上,分别求得x 轴和y 轴上的合力F x 和F y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各个方向上的力分别产生各自的加速度,得F x =ma ,F y =0.例2如图所示,小车在水平面上以加速度a 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厢内用OA 、OB 两根细绳系住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O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OB 是水平的.求OA 、OB 两绳的拉力F T 1和F T 2的大小.解析 m 的受力情况及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如图所示(这样建立只需分解一个力),注意到a y =0,则有F T 1sin θ-F T 2=ma , F T 1cos θ-mg =0,解得F T 1=mgcos θ,F T 2=mg tan θ-ma .答案F T1=mgcosθF T2=mg tanθ-ma(2)分解加速度而不分解力物体受几个互相垂直的力的作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时,若分解的力太多,则比较繁琐,所以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可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使尽可能多的力位于两坐标轴上而分解加速度a,得a x和a y,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x=ma x,F y=ma y,再求解.这种方法一般是以某个力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时,其他的力都落在或大多数落在两个坐标轴上而不需要再分解的情况下应用.例3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块A叠放在物体B 上,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当A随B一起沿斜面下滑时,A、B保持相对静止.求B对A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解析当A随B一起沿斜面下滑时,物体A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B对A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的作用而随B一起做加速运动.设B的质量为M,以A、B为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M)g sinθ=(m+M)a,得a=g sinθ.将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如图所示.则a x=a cosθ=g sinθcosθ,a y=a sinθ=g sin2θ,所以F f=ma x=mg sinθcosθ,由mg-F N=ma y=mg sin2θ,得F N=mg cos2θ.答案mg sinθcosθmg cos2θ3.整体法和分隔法如果系统是由几个物体组成,它们有相同的加速度,在求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时,往往是先用整体法求它们的共同加速度,再用分隔法求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2m 的物体A 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质量为m 的物体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A 、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A 对B 的作用力为多大?解析 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G 、支持力F N 、水平向右的推力F 、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 (F f =μmg ).设加速度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f =3ma .以B 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G B 、支持力F N B 、A 对B 水平向右的作用力F AB 、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B (F fB =μ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AB -F fB =ma . 联立以上各式得F AB =F +2μmg3.答案 F +2μmg34.极限分析法在处理临界问题时,一般用极限法,特别是当某些题目的条件比较隐蔽、物理过程又比较复杂时.例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上放着一质量为m 的木块,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若要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则加在木板上的力F 至少为多大?解析 木板与木块通过摩擦力联系,只要当两者发生相对滑动时,才有可能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此时对应的临界状态是:木板与木块间的摩擦力必定是最大静摩擦力F f m (F f m =μ1mg ),且木块运动的加速度必定是两者共同运动时的最大加速度a m.以木块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ma m.①a m也就是系统在此临界状态下的加速度,设此时作用在木板上的力为F0,取木板、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则有F0-μ2(M+m)g=(M+m)a m.②联立①、②式得F0=(M+m)(μ1+μ2)g.当F>F0时,必能将木板抽出,即F>(M+m)(μ1+μ2)g 时,能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答案F>(M+m)(μ1+μ2)g5.假设法假设法是解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用假设法解题,一般依题意从某一假设入手,然后用物理规律得出结果,再进行适当的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例6如图所示,火车车厢中有一个倾角为30°的斜面,当火车以10 m/s2的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时,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A保持与车厢相对静止,求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取g =10 m/s2)解析物体受三个力作用:重力mg、支持力F N和静摩擦力F f,因静摩擦力的方向难以确定,且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斜面平行,所以假设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水平方向上有F N sin30°-F f cos30°=ma.①在竖直方向上有F N cos30°+F f sin30°=mg.②由①、②式得F f=-5(3-1)m,负号说明摩擦力F f的方向与假设的方向相反,即沿斜面向下.答案-5(3-1)m6.传送带类问题的分析方法例7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θ=37°,从A到B长度为16 m,传送带以10 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处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 运动到B 所需要时间是多少?(sin37°=0.6,cos37°=0.8,g =10 m/s 2)分析传送带逆时针转动,在物体加速到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之前,物体受到沿斜面方向向下的摩擦力,这一动力学条件是在审题过程中容易发现的,当物体的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之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审题过程中要注意研究的问题.解析 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后,开始的阶段,由于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受力如图甲所示,物体由静止加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1解得a 1=10 m/s 2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需要的时间为t 1=v a 1=1010s =1 s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经过的位移为s =12a 1t 21=5 m由于μ<tan θ(μ=0.5,tan θ=0.75),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继续加速运动,当物体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受到沿传送带向上的摩擦力,受力如 图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2 解得a 2=2 m/s 2设后一阶段物体滑至底端所用的时间为t 2, 由L -s =vt 2+12a 2t 22解得t 2=1 s(t 2=-11 s 舍去)所以,物体从A 运动到B 所用时间t =t 1+t 2=2 s. 答案 2 s规律总结传送带类问题的求解思路和技巧解决传送带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临界情况,即物体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会发生突变,有时是摩擦力的大小发生突变(传送带水平放置),有时是摩擦力的方向发生突变(传送带倾斜放置,如例7),然后正确运用运动学知识即可顺利求解.专题四:曲线运动问题的解法1.分解法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将矢量进行分解(如合速度分解为分速度)的方法. 例1 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沿水平地面匀速行驶,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将一物体A 竖直向上提起,在此过程中,物体A 的运动情况是( )A .加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增大B .加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减小C .减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减小D .匀速上升解析 物体A 的速率即为左段绳子上移的速率,而左段绳子上移的速率与右段绳子在沿绳方向的分速率是相等的.右段绳子实际上同时参与两个运动:沿绳方向拉长及绕定滑轮逆时针转动.将右段绳子与汽车相连的端点的运动速度v 沿绳子方向和沿与绳子垂直的方向分解,如图所示,则沿绳方向的速率即为物体A 的速率v A =v 1=v sin θ,随着汽车的运动,θ增大,v A 增大,故物体A 应加速上升.θ角在0°~90°范围内增大,由正弦曲线形状可知v A 的变化率减小,故。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高考物理是许多学生非常关注的科目之一,它的考试分数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大学录取结果。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物理,本文将对高考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着重介绍其中的重点内容,以供参考。

1. 力学部分1.1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沿斜面方向作用于物体时,可将该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1.3 动能、功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物体的动能由其质量和速度共同决定,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功: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移动的效果,功的大小等于力乘以物体的位移。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无摩擦、无空气阻力以及外力不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是守恒的。

2. 热学部分2.1 温度、热量和热平衡。

温度:反映物体热量高低的物理量,单位为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

热量:物体之间热交换的能量,能够使物体的温度发生改变。

热平衡:两个物体之间没有净热量交换,温度相等。

2.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P为气体压强,V为气体体积,n为气体物质的物质量,R为普适气体常量,T为气体的绝对温度。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功等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系统的内能增加等于系统的吸热减去对外做功。

热功等式:热量转化为功的过程中,热机的效率等于功对热量的比值。

3. 电磁学部分3.1 简谐振动与波动。

简谐振动:物理系统围绕平衡位置以一定频率前后振动的运动。

波动:能量以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的物理现象。

3.2 电场与电势。

电场:带电粒子周围的电力作用空间分布,与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和距离有关。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总结一、力学1. 运动和力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原理b.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方程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d. 情境题解题方法:综合运用力的平衡、加速和运动规律2. 力的合成与分解a. 力的合成原理b. 力的分解原理c. 正确使用合成与分解,解决平面力的问题3. 力学量的测量a.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万能测力计b. 质量的测量:天平、电子称c. 密度的测量:浮力法、质量法4.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a. 运动状态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b. 牛顿第二定律与平抛运动c. 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摆d. 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与匀速圆周运动e. 牛顿第三定律应用于轨道运动5. 万有引力与运动定律a. 万有引力定律b. 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定律c. 重力加速度与重力势能6. 力的性质a.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b. 牛顿第二定律与弹力、摩擦力的应用7. 力的分析与解题方法a. 转化力为向量:分解力b. 力的平衡条件与解题思路c. 多体系的分析方法d.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多体系中的应用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a. 温度计及温度单位的转换b. 热量传递方式:传导、辐射、对流c. 热平衡的条件2. 热量与功a. 内能及其转化b. 力做功与功率c. 机械功与热量的关系:机械等效定律3. 理想气体定律a.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b. 摩尔气体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 气体定律与气体状态变化方程4. 热力学第一定律a. 定义及热力学基本方程b. 等容、等压、等温、绝热过程的热平衡方程5. 热力学第二定律a. 热力学态函数b. 热力学第二定律原理c. 卡诺循环与工作效率三、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a.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b. 光的反射规律c. 镜面成像规律2. 光的折射与光的全反射a. 光的折射定律b. 光的全反射与临界角c. 凸透镜成像规律3. 光的波动性a. 光的干涉:杨氏双缝干涉b. 光的衍射:夫琅禾费衍射c. 光的偏振:偏振光与偏振器4. 光的色散与光的干涉a. 光的色散:折射角与波长的关系b. 光的干涉:薄膜干涉及牛顿环干涉5. 光的波粒二象性a. 定义及波粒二象性实验b. 光子能量与频率的关系四、电学1. 静电场与电场力a. 静电场的性质:场线、电势、电势差b. 电场力的性质:库仑定律、超导体内电场、等势面2. 电流与电路a. 电流的定义与测量b. 电阻与电阻率c. 奥姆定律d. 理解电路和电流的路径3. 电流的效应与电功率a. 电阻发热及功率消耗b. 理解电流对人体的影响4. 电阻与电路的应用a. 串、并联电阻的计算b. 理解电阻对电流的影响c. 简单电路中的导线和电阻的选择5. 磁场与电动势a. 磁场的定义与性质b. 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受力规律c. 电动势的涵义与计算: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6. 静磁场与电动感应a. 静磁场的基本特征:磁场线、磁力、磁感应强度b. 定义电流感应电动势c. 磁感应强度和感应电动势的关系7. 电磁感应与电动机a.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b. 涡流和电磁铁c. 电磁感应在电动机中的应用以上是高考物理复习的重点归纳总结,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复习专题内容包含: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易错点总结,10大难点总结,命题特点总结,复习策略总结,解题技巧总结,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总结,题型分类总结,物理高考试卷(附答案)高考物理学命题特点 (2)高考物理复习策略 (7)高考物理考前指导 (11)特级教师讲述高考物理解题技巧与策略 (12)高考物理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 (17)高考物理解题基本方法总结 (25)高考物理知识点及易错点总结 (27)高考物理10大难点解析 (42)高考物理题型分类及举列 (180)2008年高考物理试卷(附答案) (185)高考物理学命题特点1.立足基础,回归课本,推陈出新高考物理近年来特别注意立足基础知识的考查,回归课本、推陈出新表现得很明显。

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物理部分,多数源于课本,是对课本例题或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

比如,第16题是第三册(选修)148页(1)题中④所给出的物理情景及其变形;第18题是第一册314页27题的改造,原题给定波的传播方向,判断质点的运动方向,本题给定某一质点的运动方向,判断波的传播方向,并判断另一质点的运动方向;第19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但它的出处就是第三册(选修)114页例题1后面提到的“一辆货车碰到一辆静止的货车并挂在一起”的物理情景,将其改成相向行驶的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第31题(2)是论述题,其实就是书中交流电一章中推导正弦交流电瞬时值的表达式。

再如,2002年高考上海物理试卷第1题就是第二册271页图9-8的高考物理试题还出现了在传统陈题基础上的改错题,如2001年上海物理卷第20题关于“细线和轻弹簧剪断瞬间物体的加速度”问题,给出一种解法,要求对这种解法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2002年上海物理卷第20题关于“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亦属此类。

2.关注热点,注重实际,体现创新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凸现STS精神,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一贯重视的原则,尤其是近几年表现得更为突出。

取材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的如:2001年高考全国物理试题中的测量员利用回声测距离、啤酒瓶中CO¬¬¬2气体的状态变化、利用卷扬机从井中抽水;2001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卷的第19题关于“抗洪抢险”问题;2001年高考广东、河南理科综合卷第26题“节约能源”问题;2001年上海物理卷第19题关于“估算整个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问题;2002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卷第19题透过门上的圆柱形玻璃观察门外情况的视场角问题;2002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卷第26题蹦床问题;2002年高考上海物理试卷第8题关于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条件、第21题关于自行车转动的问题等。

涉及现代科学前沿及高新科技的如:2001年高考全国物理卷第8题“惯性制导系统中加速度计的构造原理”;2001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卷中第24题“电磁流量计”问题;2002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卷第15题涉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夸克的概念、第27题电视机显像管中的磁偏转技术;2002年高考上海物理试卷第23题“利用电磁作用输送非导电液体装置”。

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

3.给予信息,设置情景,考查能力近年来,高考物理试卷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信息给予题,简称信息题。

这类考题立意高、选材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如:2001年高考全国物理卷第19题关于“和平号”空间站坠落问题,以令人瞩目的“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坠落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命题,试题联系社会热点,题中提供了“和平号”空间站回收的信息,考查学生从材料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将其与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等知识结合起来,求出空间站的动能和残片的动能,考查学生运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第21题,题目本身涉及的物理问题并不是很难,但由于信息中包含了较多的信息内容,如温度变化前后溶于啤酒中的CO2的质量及二者之间的变化,瓶子中原有的纯CO2气体的质量等等,众多的信息使得不少考生无从下手,不少人误把溶于啤酒中的CO2当作气态变化的研究对象来处理,将几个质量混为一谈,有的对题目给出的信息“对同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P/T与m成正比”不知如何利用,盲目运用查理定律;此外,1999年上海高考物理题“哈勃常数”问题,2000年上海高考物理题中的“黑体热辐射”问题,2001年全国理科综合卷“太阳寿命”问题,2002年全国理科综合卷“夸克”问题,2002年上海物理卷“磁场能量”问题,2002年广东、河南物理卷第18题“硝酸甘油引爆后容器壁所受的压强”问题等都属于此类试题。

除了给出文字信息的信息题外,还出现了给出图片信息和表格信息的信息题,如2001年上海物理卷第13题“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给出的是图片信息,第17题“商店卷帘窗”问题以及2002年上海物理卷第17题“伽利略温度计”问题给出的是表格信息。

这些试题都是属于要求考生“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与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试题。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气态方程已经删去,但还可能出相关的信息题,在近几年的高考复习中需留意有关的气体信息题。

4.加强实验,重视实践,突出设计实验题在高考物理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考物理力图通过在笔试的形式下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也希望通过考查一些简单的、设计性的实验来鉴别考生独立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近年来高考物理实验题至少在三个以上,题型已不拘泥于单独的实验题部分,而是将实验内容渗透到选择与填空题中,既有单选题、多选题,又有作图题、填空题、连线题;另外,考查的内容也不只是局限于过去的学生实验,还要考查演示实验。

例如,2000年实验题目突出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的考查,如第16题要求考生测电流表的内阻,课本上没有这一分组实验要求,但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是考生应该掌握的;2001年的试题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4题如果只靠死记硬背、纸上谈兵,是做不好的,必须亲自做过这个实验才能很好地回答这道题;2001年上海物理卷“力电转换器”问题,是一种使用新仪器的设计型实验题,既考查了考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考生在应用基本测量工具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是一道新型的理论联系实际与实验设计相结合的好题;2002年春招物理试题第29题是以“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为基础,考查实验误差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2002年上海物理卷的第16题“利用光电脉冲测量车速和行程”、第18题“利用电磁感应探测地下电缆”,考查内容已游离于课本,用新的物理情景考查传统的实验。

二、高考物理学科的备考策略1.夯实基础,回归课本,突出知识梳理高考物理学科复习要抓好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以教材为线索,以考试说明中覆盖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不仅理解它们的含义,弄清楚它们的本质,而且要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产生背景、适用条件、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最终要会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要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读懂图示的意义,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复习要突出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结构,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

在复习中还要针对高中所学的重点知识以及对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易错点进行归纳分析,面上的知识要全面复习,但要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要考点,分清主次,因为高考考的知识是对高中所学的知识的抽样,这种抽样源于命题老师对物理学科基本理论框架的认识水平,哪些概念和规律对培养中学生的物理素养是重要的,哪些对继续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物理相关专业是必不可少的,哪些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是有启迪作用的,等等。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开拓思路,发展思维,优化科学素质的目的。

要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技巧,掌握对问题转化的策略,提高物理建模能力。

养成善于审题,善于分析类比,善于从关键词句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养成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2.联系实际,拓宽视野,提高应用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不少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更加真实、全面地再现和模拟现实。

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理解。

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打破了过去那种建立在理想化模型基础上强调紧扣课本的命题思想,加强了知识应用的考查。

所以在做好基础知识复习的基础上还要多关注社会、观察自然现象、关心科技动态、增强环保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去拓宽视野,发挥想象和创新的潜能。

联系实际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中、现代生活中、各种产业部门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挖掘出实际问题的本质内涵,进行模型化处理,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再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应用,问题就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切实加强方法指导。

要使学生认识到,解题的关键在于从问题中抽象出模型,模型是联接理论知识和应用的桥梁,背景知识、实验事实和经验材料是构建模型的基础,而抽象、等效、假设、类比等则是构建模型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如何“脱衣脱帽”提取有用信息,转换成熟悉的物理模型的方法,形成解题思路。

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应该把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做一做”、“阅读材料”、课本后的专题以及边框中的文字叙述等,都要认真的阅读思考。

要经常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结构、做到融会贯通,才能顺畅地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还要关心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常这些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注意学科知识在现代生活、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重视实验,注重原理,强化设计能力在高考物理复习中,要抓好实验的复习,要对每一个实验(包括演示和分组、课后小实验)都要认真弄懂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见性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处理数据,通过真正动手去做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此外,还要进一步向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靠近,强化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