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

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2.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3.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4.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缺氧:组织氧供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发热:是指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

3.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

5.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6.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7.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8.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休克或休克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9.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10.裂体细胞: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

1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12.劳力性呼吸困难:轻度左心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最早的表现。

13.端坐呼吸: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端坐呼吸。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发热、炎症、休克等。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3.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由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4.病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某一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因素。

5.条件: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外因素。

6.遗传易感性:在某些家族中,个体由遗传(多基因作用)所获得的易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需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才引起疾病。

如糖尿病与高血压病等。

7.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停止,标志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丧失。

脑死亡后,出现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呼吸停止(虽进行15min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各种颅神经反射均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和闹血液循环停止。

脑死亡一旦确定,在法律上已具备机体已死亡的依据。

8.体液:体内的水与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称为体液。

9.跨细胞液:跨细胞液为细胞外液的一部分,约占体重2%,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存在于密闭的腔隙中,又称第三间隙液,包括关节囊液、脑脊液、胸膜腔、腹膜腔浆液等。

10.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又称低渗性脱水。

其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细胞外液减少,而细胞内液增加。

1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又称高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均减少。

12.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为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减少,其特征是钠与水成比例丧失,血清钠浓度在130-150mmol\L之间,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之间,细胞外液量减少,而细胞内液量正常。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健康: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3.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称为脱水。

5.低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高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

8.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9.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0.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1.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2.代谢性碱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3.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4.乳酸酸中毒:血浆中乳酸浓度增高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5.酮症酸中毒:血中酮体(β—羟丁酸及乙酰醋酸)含量增多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6.乏氧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17.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18.循环性缺氧: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19.组织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20.缺氧: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1. 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 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成套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疾病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2.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又称为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3.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4.水中毒:患者由于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血钠下降,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内总钠正常或增加,又称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5.水肿edema: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6.积水hydrops:过多液体在体腔内积聚称为积水。

7.隐性水肿:游离液体增加不明显,尚无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8.显性水肿:皮下组织过多液体积聚,出现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酸碱平衡紊乱1.酸碱平衡:机体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以维持PH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2.酸碱平衡紊乱:许多因素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稳定性遭到破坏,这种稳定性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3.PaCO2:血液中成物理状态溶解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正常范围是33~46mmHg,平均为40mmHg。

4.SB:标准碳酸氢盐: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在PaCO2为40mmHg,温度为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时测得的血液中HCO3-的量,是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

正常范围为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5.AB:实际碳酸氢盐: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实际体温,实际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情况下测得的血液中HCO3-的浓度。

病理生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5、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

7、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8、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9、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的因素。

10、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11、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消失或停止,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13、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减少。

14、水中毒: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5、等渗性脱水: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17、低钾血症:血清K+浓度低于3.5 mmol/L。

18、高钾血症:血清K+浓度高于5.5mmol/L。

19、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20、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和解答题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24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5、细胞死亡:指细胞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6、细胞凋亡: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7、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时,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内含DNA物质及细胞器,形成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8、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9、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过程,失钠>失水,11、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12、水肿(显隐性):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聚积的病理过程。

显性水肿: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留有凹陷。

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出现脱水热。

15、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17、代谢性酸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失衡。

18、代谢性碱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19、呼吸性酸中毒: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血浆中PH下降。

20、呼吸性碱中毒:指因通气过度,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血浆中PH升高21、阴离子间隙(AG):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Na+]-[Cl-]-[HCO3-],正常为12mmol/L。

22、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氧气不足,呼吸功能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2.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全脑机能永久性丧失,即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3.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指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4.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因素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5.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的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又称高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7.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又称低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280mmol/L,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

8.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称水中毒。

9.水肿(edema):是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病理过程。

10.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量与未测定的阳离子量的差值。

10.缺氧(hypoxia):凡因氧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1.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物理溶解的O2 产生的张力(氧张力)12.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血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CO2max):指100ml血液中得血红蛋白完全氧和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O2结合的能力。

✧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CO2):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

✧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指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动脉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又称乏氧性缺氧;吸入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和静脉血分流是其主要原因。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主要因为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引起的血氧含量降低,但动脉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ia),主要特点为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氧亲和力过高。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hypokinetic hypoxia)。

主要特点是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指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障碍,故又称氧利用障碍性缺氧(dysoxidative hypoxia)。

线粒体功能和结构障碍是主要原因,主要特点是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

✧低氧通气反应(hypoxia ventilation reation HVR):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氧中毒(oxygen intoxication):吸入氧分压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引起细胞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称为氧中毒。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体液容量减少,以失纳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为主要病理变化过程。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是指研究疾病产生与发展的本质特征、机制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与生物学和医学相关的领域。

2. 病理学(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演变、诊断、预后及预防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3.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及其调节机制的功能活动、相互关系和整体功能的一门学科。

4. 机能障碍(Dysfunction):机能障碍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应有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或者发挥异常的状态。

5. 病因(Etiology):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各种内因和外因。

6. 生理病理(Physiopathology):生理病理是指正常生理条件下某种机能的失调状态。

7. 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s):疾病所引起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生化学改变。

8. 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免疫病理学是指研究机体对病原体、自身组织或异位物质等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学科。

9.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因缺血引起的组织或器官损伤,在再灌注后加重或恶化的伤害过程。

10.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氧化应激是指氧化代谢和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自由基、氧化物和抗氧化剂之间的失衡状态。

11. 炎症(Inflammation):炎症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物反应,包括血管扩张、渗出、炎症细胞浸润、组织修复等过程。

12. 组织修复(Tissue repair):组织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机体通过不同机制的反应来恢复损伤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13. 管腔阻塞(Luminal obstruction):管腔阻塞是指管腔内存在一种物质,阻碍了管腔的正常通畅,导致组织器官营养不良或坏死等病理生理现象的发生。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志。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也可称为低渗性脱水。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水中毒。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是失水多于是钠,血清钠浓度大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高渗性性脱水。

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盐中毒)特点是使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

等渗性脱水:特点是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积水:水肿发生在体腔内,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脑积水等。

凹陷水肿: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可能有凹陷,又呈显性水肿。

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原体重的10%。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酸碱平衡:机体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能力,以维持PH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

挥发酸:糖、脂肪、蛋白质在其分解代谢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O2,CO2与水结合生成碳酸,也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产物。

碳酸可释放出H+,也可形成气体CO2,从肺排出体外,称为挥发酸。

固定酸:这类酸不能变成气体由肺排出,而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又称非挥发酸。

酸碱平衡紊乱:尽管肌体对酸碱负荷有很大的缓冲作能力和调节功能,但许多因素可以引起酸碱负荷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稳定性破坏,成酸碱平衡紊乱。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低渗性脱水:也叫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失Na+>失水血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ol/L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2.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特点失水>失钠血清Na+>150mmol/L 血浆渗透>310mmol/L 细胞内外液均减少3.等渗性脱水: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离子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4.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水肿发生于体腔,称为积水5.水中毒: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机体的排水能力降低,导致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使细胞内、外液都增多,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特点:血清Na+ <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6.高钾血症:血钾浓度大于5.5mmol/L7.低钾血症:指血清钾低于3.5mmol/L8.脱水热:由于脱水引起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散热障碍,使体温升高称脱水热,主要见于高渗性脱水的婴幼儿。

9.代谢性酸中毒:以血浆[HCO3-] 原发性减少和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10.呼吸性酸中毒: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和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11.代谢性碱中毒:以血浆[HCO3-] 增加或H+丢失引起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12.呼吸性碱中毒:以血浆H2CO3原发性减少和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13.反常性酸性尿:一般碱中毒时尿液呈碱性,但在低K+血症性碱中毒时,细胞内K+外移、H+进入细胞致细胞外液碱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H+增多、泌H+增加、使尿液反常性地呈酸性。

14.反常性碱性尿:高血钾性酸中毒时K+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内H+外移、肾小管上皮细胞H+减少、泌H+减少、使尿液反常性地呈碱性。

15.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物理溶解在动脉血浆中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 5.32kPa(40mmHg16.SB:标准碳酸氢盐。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mmoI/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rion)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 150 mmoI/L ,血浆渗透压> 310mmoI/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特点是纳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水肿:(edema)是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 acidic urine)低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生反常性酸性尿。

其发生机制是:1,细胞外液K+浓度减少,此时细胞内液K+外出,而细胞外液H+ 内移,引起细胞外液碱中毒,2,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H+浓度增高,造成肾小管K+-Na+交换减弱而H+-NA+交换加强,尿排量K+减少,排H+增多,加重代谢性碱中毒,且尿液呈酸性。

缺氧:氧是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而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hypoxia)。

缺氧是造成细胞损伤的最常见原因。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的机制是:1,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主要是由于肾脏生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增加;2,缺氧可使胞浆内hif-1活性增高,hif-1与epo 基因3‘端增强子结合,增强了epo基因表达,使epo增多;3,epo分子量为34000的糖蛋白,能促进干细胞分化为原红细胞,并促进其分化,增殖和成熟,加速血红蛋白合成,使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和红细胞释放入血。

由于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可升高血氧容量和动脉血氧含量,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组织供氧。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具有共性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变化。

2.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身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生物、理化、营养、遗传、先天、免疫、心理和社会)4.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完全恢复正常。

5.活检:是指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6.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7.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由于受到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8.机化: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

9.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10.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黑或黑褐色等特殊颜色改变。

11.肉芽组织: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12.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14.梗死:动脉血流供应中断且不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15.栓塞:循环血液中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16.充血:广义的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含血量增多,包括充血和淤血。

通常说的充血是指因动脉输人血量过多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组织内含血量增多。

17.淤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18.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凝固或有形成分析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9.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发生的防御性反应。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1)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2)过热 (hyperthermia):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出现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当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者调节障碍引起机体被动性的体温升高时,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以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这种现象称之为过热。

3)内生致热原(EP):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并释放的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4)热惊厥:出生后6月-4岁的儿童,高热中可出现局部或全身的肌肉抽搐5)热限:在人体,发热时最高体温很少有超过41℃-42℃者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被限制在一定高度以内,称为热限。

热限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的自我限制,是重要的稳态调节机制。

6)GAS:机体受到持续不利的环境因素作用时,出现一系列的非特异性的动态过程的全身性的变化,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是一种适应性的变化,故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分三期: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7)热休克蛋白(HSP):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所生成的一组蛋白质,主要用于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和移位,损伤蛋白质的修复和移除,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起防御作用。

8)AP: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升高,这些蛋白称为急性期蛋白,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9)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指病人在重伤、重病和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糜烂、浅溃疡、渗血,少数溃疡可较深穿孔。

10)乏氧性缺氧(hypoxic hypoxia):外环境氧气供应不足或呼吸功能障碍等引起的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所致的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emia) .11)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由于血红蛋白的性质发生改变或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引起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所致的缺氧,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ia)12)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量减少,单位时间内供给组织的氧量减少所致的缺氧。

病理生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2.疾病:在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4.病因: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5.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6.诱因:在疾病发生的条件中能够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7.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是死亡的标志。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的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9.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也可称为低渗性脱水。

10.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又称之为水中毒。

1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310mOsm/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

又称高渗性脱水。

12.脱水热:因皮肤蒸发水分减少引起的体温上升。

13.等渗性脱水:特点是钠水成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4.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成为水肿。

过多的液体在体腔内积聚可称为积水。

15.球管失平衡:当肾小球率过滤下降时,肾小管重吸收不相应减少,甚至反而增加或当肾小球率过滤正常时,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均可导致钠水潴留,称为球管失平衡,是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16.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率过滤/肾血浆流量,正常值约为20%;当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肾病综合征时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而引起水肿。

17.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小于3.5 mmol/L。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2、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呈现“三多三低”: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4、老化(aging):是机体结构与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减退的不可逆过程,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理性”)5、衰老(senescence):是机体在增龄过程中由于形态改变、功能减退、代谢失调而导致内环境紊乱和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力下降的综合状态。

(“病理性”)6、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决定该病的特异性,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遗传因素、环境生态因素、先天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7、条件:主要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8、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不可逆性深昏迷;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瞳孔散大及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9、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体液容量减少,失Na+>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Osm/L。

10、等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水与Na+成比例丢失,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内。

11、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失钠,血清Na+浓度> 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Osm/L。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1、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是指不同器官、系统在许多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的变化。

3、病因(etiology agents)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4、疾病发生的条件(predisposing factors)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5、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够促进和加强某一疾病原因作用的条件因素称为诱发因素,简称诱因。

6、死亡(death)是指机体生命的终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organism as a whole)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而整体的死亡而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都发生死亡。

7、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8、脱水(dehydration)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9(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9(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310mmol/L1。

10、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的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为 280~310 mmol/L。

11、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指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使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被称为水中毒。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身体生理过程的影响的科学学科。

以下是一些病理生理学常用的名词解释:
1. 病理变化:正常生理状态发生异常改变,如细胞结构、
组织结构的改变,器官功能的异常等。

2. 炎症:局部受损组织对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

3. 癌症:细胞发生恶性肿瘤的一类疾病,具有无限增殖、
侵犯和转移的特征。

4. 代谢紊乱:机体代谢过程发生异常,如蛋白质、糖类和
脂肪代谢的紊乱。

5. 细胞凋亡:受到内外因素刺激的细胞主动死亡,常发生
于受损或有异常的细胞。

6.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自身正常组织和器官造成的疾病。

7. 血栓形成:血液中的凝血机制异常导致血栓(血凝块)形成,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和供血不足。

8.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机体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浓度发生异常,如脱水、电解质缺失或过多等。

9. 瘢痕组织:受损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的修复组织,通常没有原始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10.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生理过程的影响和机制的学科,旨在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生理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缺氧:组织氧供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 发热:是指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

3. 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

4. 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

5. 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 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称为发绀。

6.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7.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8. 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休克或休克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9.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10. 裂体细胞:DIC 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

1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12. 劳力性呼吸困难:轻度左心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最早的表现。

13. 端坐呼吸: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端坐呼吸。

14. 呼吸衰竭:是指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状态下,出现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PaC02增高的病理过程。

15. 肺性脑病:肺性脑病又称肺心脑综合征,是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肺功能衰竭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及脑循环障碍。

16. ARDS(急性呼吸综合征):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17. 肝性脑病:是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病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可表现为人格改变,智力减弱,意识障碍等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为可逆的。

18. ARF(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双肾泌尿功能急剧障碍, 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主要为氮质血症,水中毒,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19. CRF(慢性肾功能衰竭):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慢性进行,不可逆性破坏,一直残存的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内坏境恒定, 导致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被称为慢性肾衰竭。

20. 肾性高血压: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1. 肾性骨营养不良:又称肾性骨病,是指CRF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酸中毒和铝积聚等所引起的骨病,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和骨囊性纤维化等。

简答题:
1.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 损伤与抗损伤.
2. 因果循环.
3. 局部和整体.
2.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诊断标准是 1.自主呼吸停止 2.不可逆行性深度昏迷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4.脑电波消失 5.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 引起水肿发生的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有哪些?
1.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4. 淋巴回流受阻.
4.引起水肿发生的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有哪些?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
收钠水增加4.抗利尿素分泌增加.
5. 引起低钾血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钾摄入不足2•钾丢失过多(经消化道,肾,皮肤丢失)3.胞外钾转移至胞内(如碱中毒,过量胰岛素使用,某些毒物中毒等等)6•临床上有哪些常见的脱水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1.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失钠多余失水,血清钠离子浓度<
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主要是组织液的减少。

2. 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失水多余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
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均减少,细胞内液减少的更多
3•等渗性脱水:水钠成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内。

7. 慢性代谢性酸中毒的血气分析参数如何变化?
由于碳酸氢根离子降低,所以AB,BB,SB值均降低,BE负值加大,pH下降,通过呼吸代偿,PaCO筮发性下降,AB<SB.
8. 缺氧分为哪几种类型?各型的血氧指标有何特点?
1. 低张性缺氧: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降低,血氧容量正常,血氧饱和度降低,a-v血氧含量差降低
2. 循环性缺氧:都升高
3. 血液性缺氧:血氧分压正常,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血氧饱和度正常,a-v血氧含量差降低
4. 组织性缺氧:都降低
9. 简述发热各时相的热代谢变化?P110
1. 体温上升期: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2•高温持续期(高峰期):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至正常调定点相适应水平。

10. 体温升高是否就是发热?为什么?
体温升高并不都是发热。

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C。

体温上升超过0.5 C,除发热外还可以见于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生理条件下,例如月经前期、剧烈运动时出现的体温超过正常值0.5 C,称为生理性体温升高;另一种是体温调节机
构失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即过热,这两种体温升高从本质上不同于发热,
因此不能说体温升高都是发热。

11.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有哪些?P166
1.血容量减少
2.血管床容积增加
3.心泵功能障碍
12. 休克早期的代偿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P170
1.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2. 有助于心脑血液的供应
13. 休克分为几期?各期的组织灌流特点是什么?P169-173
1.微循环缺血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2. 微循环淤血期: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淤血性缺氧状态
3. 微循环衰竭期:出现不灌不流状态,组织物质交换几乎完全不能进行,缺氧,缺营养,甚至可能出现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14.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有哪些?P204
1. 心率加快
2. 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3. 心肌收缩性增强
4. 心室重塑
15. I型呼衰和II型呼衰的氧疗原则分别是什么?P230
1.1型呼吸衰竭只有缺氧而无C02猪留,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一般不超过50%)
2.11型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CO2潴留,氧浓度不宜超过30%采取低浓度,低流量吸入.
16. 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有哪些?P236
1. 氨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2. 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3. 氨对神经细胞膜的影响
17.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高血压?P258
1. 钠水猪留
2. 肾素分泌增多
3. 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
18.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骨折?P257
1. 高血磷, 低血钙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 维生素D3活化障碍
3. 酸中毒,促进骨盐溶解,干扰肠吸收钙
4. 铝积聚可直接抑制骨盐沉着,干扰骨质形成过程,导致骨软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